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根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四川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制定《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該《規劃》於2011年12月19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川辦發〔2011〕86號印發。《規劃》分規劃背景和發展基礎,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和發展目標,發展和改革重點,保障措施4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 外文名:Sichuan province "twelfth five-year" educ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planning
- 印發日期:2011年12月19日
- 印發部門: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主要目的:發展教育事業
- 內含:規劃背景等四大內容
通知,發展規劃,指導思想,基本要求,發展目標,重點內容,保障措施,
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辦發〔2011〕86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發展規劃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推動四川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努力建設教育強省,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我省加快建設西部人才高地和經濟發展高地戰略,根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四川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和發展基礎
(一)“十一五”時期四川教育改革和發展成就。
“十一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切實維護教育穩定,為推進四川“兩個加快”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也為四川教育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
2.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
3.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得到充實。
4.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5.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
6.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取得重大勝利。
7.教育對經濟的貢獻明顯增大。
(二)四川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主要矛盾。
“十二五”期間,我省學前教育學齡人口呈上升趨勢,義務教育階段學齡人口在2013年達到低谷後將逐步回升,高中階段、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呈下降趨勢。隨著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消費結構和教育觀念的變化,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向著高層次、高質量和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學齡人口、勞動年齡人口的變化以及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口在城鄉和區域間的分布改變,對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形式與層次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未來5年,是四川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加快成渝經濟區發展,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四川爬坡上坎、跨越發展,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特別是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形勢,迎接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和結構性矛盾交織的新挑戰,滿足人民民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建成輻射西部、面向全國、融入世界的西部經濟發展高地,都對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接受良好教育成為人民民眾的強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心聲。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必須清醒認識到,我省教育發展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尚需進一步落實,對教育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推進難,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複合型人才緊缺;教育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學校辦學活力不強;教育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相對滯後;教育投入不足,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問題都需要認真研究解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強省必先強教,興川必先興才。在黨和政府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充分認識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緊緊圍繞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和西部人才高地戰略,堅持育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順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形勢,迎接國內外競爭日趨激烈的新挑戰,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對教育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新要求,以教育的優先發展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戰略,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堅持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服務社會的工作方針,最佳化布局結構,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促進全省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建設教育強省和西部人才高地。
基本要求
建立覆蓋城鄉的國民教育體系,普及學前一年教育,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有機結合,提高人口素質。突出農村和民族地區教育發展,以縣域為重點,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向薄弱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切實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教育公平。最佳化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辦學與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基礎能力建設,重點培養技術技能型、複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大力實施質量工程,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加強高校科技創新和文化傳承,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高全民語言文字套用能力。積極推進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人才培養體制等改革。
突出“五個著力”:
——著力促進教育公平。堅持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保障特殊群體受教育機會。
——著力實施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堅持內涵發展,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教育質量。
——著力加強重點建設。積極實施支撐教育發展和提升教育水平的重點項目和發展計畫,紮實推進“八大教育提升計畫”和“九項重點建設工程”,切實提高教育基礎能力和保障水平。
——著力推進改革創新。以改革試點為突破口,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深入開展“十大方面改革試點”,統籌推進國家和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進一步建立健全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機制體制,增強全省教育的生機與活力。
——著力提升服務能力。提升人才培養整體水平,加快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加強產學研結合,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切實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全省教育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教育普及全面加快,水平進一步提高;教育公平紮實推進,機會更加均等;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學生素質明顯提升;終身教育全面加強,體系初步形成;教育創新持續推進,活力不斷增強;服務經濟社會能力增強,貢獻進一步增大。
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目標是:
——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0%,幼兒“入園難”得到有效緩解。到2015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經濟社會發達地區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2%;經濟社會中等發達地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0%;經濟欠發達地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50%。
——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全面提高普及水平,提高教育質量,著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生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7%以上;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12年經濟社會發達縣(市、區)和“義務教育示範縣”率先實現行政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2015年經濟社會中等發達縣(市、區)實現行政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
——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協調發展,積極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普通高中在校學生達到135萬人左右;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中職學校在校生達到140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
——穩步發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到196萬人左右,其中在校研究生達到10萬人左右,本科和高職學生達到165萬人,毛入學率達到32.7%。高等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顯著提高。
——大力發展民辦教育。以非義務教育階段為重點大力發展民辦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民辦學校在校生比重分別達到45%和26%左右。
——積極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每年培訓城鄉勞動者300萬人次,形成學校與校
外培訓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相銜接、開放多樣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逐步構建現代化的終身教育體系。
——努力提高受教育程度。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13%,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5年。
重點內容
(一)加快普及學前教育。
1.強化政府統籌。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則,把加快學前教育發展作為發展教育、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城鎮、新農村建設規劃,保證新城區、新建小區配套幼稚園及鄉鎮公辦幼稚園建設。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大力發展公辦幼稚園,積極扶持民辦幼稚園。
2.實施學前教育建設工程。積極實施“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和“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大力支持幼稚園建設。中國小布局調整後的富餘校舍優先用於舉辦幼稚園。創新投入體制,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舉辦幼稚園,引導和支持民辦幼稚園提供面向大眾、收費較低的普惠性服務。最佳化城市幼稚園布局結構,實施新建居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著力保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園。以政府投入為主,多種形式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著力保證留守兒童入園。組織保教水平較高的示範幼稚園與農村幼稚園結對幫扶,幫助提高農村地區、邊遠地區幼稚園的辦園質量與水平,促進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共享。根據需要,按照國家有關幼稚園建設標準,新建、改擴建一大批獨立建制的公辦鄉(鎮)中心幼稚園。條件暫不具備獨立辦幼稚園的地方,也可依託現有鄉(鎮)中國小舉辦附設幼稚園。因地制宜辦好村級幼稚園,大村獨立建園、小村設分園或聯合辦園,逐步完善縣、鄉、村學前教育網路。到2015年全省每個縣(市、區)至少有一所示範性公辦幼稚園。
3.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制定公辦幼稚園機構編制和教師配備指導意見,並要求民辦幼稚園參照執行。切實加強幼兒教師的培養培訓,嚴格幼兒教師資格標準,園長和教師持證上崗。依法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
4.嚴格學前教育管理。落實幼稚園準入制度和教育督導制度,制定學前教育辦園標準。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防止和糾正“國小化”傾向。堅持科學保教,不斷提高保教質量。切實規範辦園行為,加強收費管理,嚴肅查處亂收費。加強安全監管,形成全覆蓋的幼稚園安全防護體系。
專欄3 學前教育建設工程
實施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新建、改建、擴建一批公辦幼稚園。通過擴大全省在園幼兒規模,到2013年全省幼兒在園人數達到209萬人(其中公辦107萬人、民辦102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69%,有效緩解我省幼兒“入園難”問題。
(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水平。
1.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提高義務教育保障水平。加強政府統籌,科學制定學校布局調整規劃和基本建設規劃。保留必要農村村小和教學點,方便學生就近入學。適應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需求,在城鎮改造和開發建設中,保證學校增容用地,依法規劃和優先建設中國小校。推進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提高學校綜合防災能力。以標準化學校建設為統領,將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與校舍安全工程、農村義務教育校舍維修改造、農村國中工程、薄弱學校改造計畫相結合,大力改善農村地區中國小辦學條件,基本實現校舍、師資、設備、圖書等資源均衡配置。實施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新建、改擴建一批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生活用房、教學用房及附屬設施,逐步消除農村留守學生寄宿制學校“大通鋪”現象,提高農村寄宿學生義務教育保障水平。逐步配齊農村寄宿制學校生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及必要的管理人員,滿足農村留守兒童需要。加強城區及其周邊學校建設,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學。根據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和地域分布等實際情況,合理設定校點、確定班級規模,切實解決“大班額”問題,力爭“十二五”期間所有學校班額控制在國家標準內。
2.最佳化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把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以縣(市、區)為主,分類指導,點面結合,整體推進。完善公共政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各級人民政府發展義務教育的責任,完善基礎教育以縣(市、區)為主的管理體制。加大“義務教育示範縣”推進力度,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試點,探索建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完善對地方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表彰獎勵、督導評估和情況通報制度。制定四川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完善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相適應的財政撥款、教師配置、校舍建設、圖書、教學設備等保障機制,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努力實現資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鄉、區域、校際之間教育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實行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結對幫扶和交流服務制度,建立和完善區域內教師和校長合理流動機制。建立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加大對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
3.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受教育機會均等。繼續實行優質普通高中和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國中的辦法。切實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確保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就近入學,著力解決擇校問題。在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進入公辦學校的前提下,支持發展高質量民辦學校,提供選擇機會。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完善控輟保學機制,建立以縣(市、區)為主的控輟保學責任制,落實家長、教師、學校、鄉(鎮)和縣(市、區)教育主管部門控輟保學責任,加強民族地區和農村國中控輟保學工作,對低收入和特殊困難家庭學生實施資助政策,加強中國小學籍管理,全面監控和掌握學生流動情況,努力消除輟學現象。
4.堅持育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全面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質量標準、教師資格標準,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和教學指導體系。切實認真執行國家課程計畫,最佳化教學內容,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嚴禁隨意調整學科課時和提高課程難度,加強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國小科學等課程建設,開齊開足體育、藝術等課程。大力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認真落實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鍛鍊時間,大力推進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進一步加強學校公共衛生防疫機制建設,廣泛開展健康教育,抓好傳染病防控和食品飲水衛生安全,大力推進學校生活、衛生設施改善,保護學生視力,改善學生營養狀況;認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校藝術活動,提高學生審美素養,活躍校園文化生活,營造文明、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5.遵循教育規律,規範辦學行為。把握正確辦學方向,遵循教育規律,督促和引導學校依法規範辦學,集中力量解決社會反映強烈、嚴重違背教育規律的突出問題。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把減負落實到中國小教育全過程,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減少作業量和考試次數,不得占用學生法定休息時間集體補課或上新課。規範社會教育機構辦學行為和教輔市場。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學生全面發展納入考核指標。加強家長學校建設,充分發揮親職教育在兒童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強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和面向學生的各類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積極引導社會公共資源為中國小教育服務,完善和充分利用社區公共活動設施,為學生課外學習生活創造良好條件。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近入學原則,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考試和招生管理,禁止入學中各種形式的選拔考試、測試和面試,禁止以競賽、考試等成績作為學生入學的附加條件,禁止設立各種形式的重點學校和重點班。
專欄4
▲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
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的目標任務是: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加固重建中國小校舍1227萬平方米(含加固760萬平方米,重建467萬平方米);與農村義務教育校舍維修改造、農村國中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和學校布局調整等相結合,切實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實現校舍、師資、設備、圖書等資源均衡配置,逐步達到國家基本標準。
▲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的目標任務是:實施縣鎮學校擴容改造。每縣重點支持1—2所縣鎮學校新建或改擴建,推動縣鎮學校逐步達到國家規定的班額標準(國小和國中均為每班50人),逐步解決“大班額”問題;實施農村薄弱學校及附屬設施建設。集中支持縣以下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學生宿舍新建或改擴建,逐步解決學校“大通鋪問題”;重點支持縣以下農村薄弱學校食堂、廁所、飲用水等其他附屬生活設施建設,切實改善學校飲食衛生等生活條件。
▲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試點。
探索政府主導、學校和全社會共同推進素質教育的制度建設。開展中國小課業負擔監測、舉報、公告和問責制度試點,形成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有效機制。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構建具有四川特色的地方課程教材體系。開展普通高中辦學模式多樣化試驗,實施普通高中創新人才培養實驗項目。探索建立教育質量監測網路體系和評估制度。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試點。
抓好“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成都市“深入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促進‘全域成都’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改革試點項目。推進省級試點縣(市)改革試點,著力形成促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效機制、保障制度和政策支持體系,並結合各地實際,使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在條件改善、隊伍建設、管理水平、質量提升、扶弱助學等方面實現較大發展,成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先導區、素質教育示範區、規範辦學樣板區,為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三)推進普通高中教育穩步發展。
1.統籌高中教育資源,促進兩類高中協調發展。穩定普通高中規模,做強中等職業教育,促進兩類高中教育協調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2.最佳化配置普通高中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根據人口分布情況和實際需要,合理設定普通高中學校。新設定的普通高中應設定在縣鎮、城區。進一步完善城鄉高中辦學條件,促進農村薄弱高中建設,全面改善農村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充分發揮示範高中的示範、輻射作用,努力擴大優質高中教育資源。鼓勵民辦高中教育發展。
3.促進普通高中特色辦學,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育內容,探索普職整合的辦學模式,通過多種方式為在校生和未升學畢業生提供職業教育。建立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的指導。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著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特色高中創建活動,力爭建設200所特色高中,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髮展需要。開展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試點,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
4.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強化中考政策導向,全面實施學業水平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高中招生制度,探索多樣化的普通高中招生方式。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嚴格執行課程方案,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加強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管理的制度和機制建設,全面實施學業水平考試,建立學生學業成績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發展性評價體系,最佳化對學生、教師及學校的評價內容及方式。從2013年起實施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相銜接的高考改革方案,探索以高考成績為主要依據,結合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自主錄取、推薦錄取、定向錄取、破格錄取的具體方式。禁止向學校下達升學指標,禁止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進行排名獎懲。實行普通高中學籍電子化管理。
專欄5 拔尖創新人才基地建設改革試點
組織部分中學實施“建立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國家改革試點項目。從辦學機制、學生選拔、課程實施、培養模式、考試評價等多方面入手,創設有利於拔尖創新人才個性化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探索和總結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有效途徑和辦法,培養具有創新潛能的出類拔萃的優秀高中畢業生,為四川省基礎教育特別是普通高中階段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探索新路。
(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1.強化政府統籌,完善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行業指導、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統籌、協調,密切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加強行業、產業人才需求分析,完善就業準入資格制度,嚴格執行“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規定。
2.促進職業教育規模、結構、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加強國家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實施職教攻堅計畫,根據“7+3”產業發展規劃需要,緊跟市場,加強對接,瞄準社會需求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大力發展面向戰略性產業需求和新興產業的職業教育。適應重大產業引進項目,優先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能源電力、油氣化工、釩鈦鋼鐵、飲料食品、現代中藥、航空航天、汽車製造、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需要的專業。進一步整合各類技能培訓資源,以職業院校為依託,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加強涉農專業建設,以縣級職教中心為支撐,其他職業培訓機構為補充,構建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積極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
3.深入推進民族地區“9+3”免費教育計畫,大力發展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職業教育。抓好“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9+3’免費”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對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免除學費,提供助學金。加強“9+3”免費教育計畫實施學校建設,努力辦成特色示範學校。大力促進“9+3”畢業生充分就業。配合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項目,積極實施彝區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畫,辦好民族地區職業學校,鼓勵與內地中職學校合作辦學,促進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整體提升。實施秦巴山區免費中職教育計畫。
4.創新培養模式,提高培養質量。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著力推進職業教育由規模型外延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以提高質量為重點,加強專業和課程建設,制訂和實施專業設定與建設標準,促進專業建設規範化。推行委託培養、定向培養、訂單式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構建學校、行業、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多方參與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積極推進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改革試點,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入高等職業院校的比例。加強和改進創業與就業服務,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加強職業教育科學研究。
5.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提升工程,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實訓基地建設和“雙師型”教師建設,提高生均職業教育資源占有水平。鼓勵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平台。支持中職教育改革示範校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示範性中職學校。探索優質職業學校對農村薄弱職業學校託管、幫扶的多種辦學模式。整合最佳化職業教育資源,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加快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開展職業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到2015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基本達到國家《中等職業學校設定標準》,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招生比例達到5.2∶4.8左右,中職學校在校生達到140萬人。
專欄6
▲職教攻堅計畫和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職教攻堅計畫目標:保持中等職業教育規模,中職與普高招生比達到5.2∶4.8左右;促使全省中職學校基本達到《中等職業學校設定標準》;重點建設20個左右職教集團和50個面向新興產業的專業;重點支持100個農村縣級職教中心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1500萬人次。
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目標:支持100所改革示範中職學校建設;支持100所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的學校建設;支持100個實訓基地建設;“雙師型”教師培訓5000人次,聘任(聘用)5000名技能型專兼職教師。
▲民族地區“9+3”免費教育計畫。
民族地區“9+3”免費教育計畫目標:實施藏區“9+3”免費教育計畫,“十二五”期間藏區中職招生4萬人左右;實施彝區免費職業教育計畫,“十二五”期間彝區中職招生10萬人左右。
(五)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1.合理定位,科學發展。促進高校分類合理定位,探索分類指導管理、分類配置資源和考評的機制,鼓勵不同類型高校根據社會需求以及自身辦學傳統、資源條件、辦學特色和優勢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爭創一流。支持“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設,支持地方所屬高水平大學建設,支持新建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基礎能力建設,繼續實施示範骨幹高職院校建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強化省部共建、省市共建、校企共建,增強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意識和能力。最佳化高校布局和層次類型結構,重點支持符合生產力布局和產業政策相關專業院校設定和建設,大力發展民辦高等教育。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2.調整學科布局,最佳化專業設定。引導高校合理設定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學科專業結構。鼓勵高校根據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重視與國計民生和新興戰略產業密切相關的學科及專業建設,加強具有領先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建設,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限制學科專業超需要重複設定、盲目發展。
3.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深化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引導各級人民政府和高等學校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著力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大力推進“高等教育質量提升計畫”和“本科教學工程”。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學投入。著力加強專業教學質量標準建設;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影響專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進行綜合改革,推進“卓越工程師”等套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教育計畫,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積極推進精品課程建設與共享,更新精品課程內容,完善精品課程共享系統,明顯提高優質課程資源共享服務水平;強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和形成一批成效顯著、受益面大、影響力強的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促進高校之間、高校與行業及企業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之間在人才培養領域的合作;以中青年教師為重點,大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落實教授為低年級學生授課制度。繼續做好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的教學評估工作,組織開展省級教學督導,切實加強教學規範管理,不斷完善質量保障體系。
4.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質量長效保障機制和內在激勵機制。大力發展碩士層次專業學位教育,最佳化碩士博士學位授權結構,加快創新人才培養。積極實施“高等學校優勢學科與特色專業建設工程”,加強重點學科建設,發揮重點學科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建立符合西部條件和行業需求的研究生創新教育平台,重點建設一批研究生培養基地。
5.加強高校科學研究,提高科研創新水平。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和地方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高校科研能力,以學科骨幹和創新團隊為核心,以重大項目為依託,加大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學創新平台的建設力度。最佳化、整合高校科技創新資源,不斷提升高校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十二五”期間,新增建設20個左右省部級研究基地、10個左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爭創建國家級研究基地有新的突破。鼓勵高校組建跨學科領域、涵蓋地方和行業企業的教學科技資源共享機制,支持高校與海內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完善有利於自主創新的科研評價機制和分配激勵機制。加強學術誠信建設,營造良好科研環境。6.深入推進產學研結合,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推進高校科學研究與行業、產業的深度結合,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圍繞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大力引導和支持高校瞄準解決我省經濟社會及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問題,開展科研工作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標誌性科研成果。大力實施“四川高校創新團隊建設計畫”,新建省屬高校科研創新團隊50個左右,加大對中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吸引和凝聚國內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加盟,形成若干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和實力的科技創新團隊。繼續大力推動國家級、省級等各級各類多種形式的大學科技產業園區建設,充分發揮園區在聚焦科技資源、服務成果轉化、促進產業發展等方面的載體作用;實施“成果轉化重大培育項目”計畫,支持成果轉化重大培育項目150項;科技成果轉化取得社會經濟效益力爭達到300億元。深入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推進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和思想庫、智囊團作用。
7.加強就業指導與服務,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建立完善以市場為主導配置畢業生資源的運行機制。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積極支持大學生就業。落實大學生創業稅費減免政策,完善就業政策導向,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加快完善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建設。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建設,完善全國、省級和高校三級網路信息平台,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提供個性化服務。
專欄7
▲高等教育質量提升計畫。
深入實施“質量工程”,支持“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設,使其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和知識創新服務基地;支持10所左右地方本科院校建好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成為人才培養質量高、科技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加強教學基本建設,全面達到國家評估驗收標準;支持國家級示範高職院校和骨幹高職院校建設,加強省示範高職院校建設,形成一批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骨幹基地;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支持高校科技創新平台、哲學社科研究基地建設,全面提升高校科研能力。
▲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
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產生一批示範性研究生培養方案和新型培養模式。依託省內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建立20個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加強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營造研究生創新教育環境;構建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研究生教育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加強全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創新網路建設,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設立研究生學術交流平台,支持開展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評選全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鼓勵研究生進行創新性研究;開展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高等學校優勢學科與特色專業建設工程。
實施優勢學科建設工程。支持“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資助省屬院校3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建設,支持183個省級重點學科建設;實施特色專業建設與培育工程。加強優勢專業和緊缺專業建設與培育,重點資助250個本科特色專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專業。加強套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在本科院校中建設30個套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支持建設1000門精品課程和100門雙語示範課程;支持建設250個優秀教學團隊、90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一批示範實習基地。
(六)大力支持民族教育發展。
1.加大對民族地區教育支持力度,公共教育資源向民族地區傾斜。統籌實施《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2011—2020年)》和阿壩州大骨節病防治易地育人項目、藏區“牧民定居行動計畫”及“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計畫”教育項目。支持民族地區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和學前教育發展。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科學規劃學前教育機構,新建、改擴建一批安全、實用的幼稚園。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有重點地改擴建、新建一批高中階段學校。支持發展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積極發展民族地區高等教育,鼓勵民族地區院校與國內知名高校開展合作交流,大力支持民族地區高校加強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和管理水平。進一步辦好高校民族預科班。到2015年,力爭實現義務教育縣域內初步均衡,高中毛入學率達到70%,學前兩年適齡幼兒毛入園率達到65%以上,實現學前一年雙語教育全覆蓋。
2.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積極穩妥推進雙語教學,全面加強學前雙語教育,以雙語兼通為基本目標,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文接受教育的權利,加大對雙語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培養培訓、教學研究、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源開發和出版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雙語教育質量。加快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提高民族地區學校信息化水平。鼓勵支持發達地區學校優秀幹部教師和高校畢業生到民族地區學校任教。支持民族地區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深入開展教育對口支援,繼續組織和落實內地市、縣、校對口支援民族地區教育工作,完善多層次、多類型教育幫扶和支援機制。支持成都市、德陽市、綿陽市等省內教育發達地區繼續辦好內地民族中學校(班)。加強成都西藏中學和內地“散插班”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3.大力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推進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引導廣大師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不斷夯實各民族大團結基礎,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實施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建設工程,以縣為單位建設一批民族團結教育實踐基地,並在各中國小設立中華文化學生活動室。
專欄8 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2011—2020年)
“十二五”期間,每年籌集7億元以上資金用於民族地區教育。通過實施民族團結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改善、教師保障體系建設、學生保障體系建設、雙語教育五大工程和民族地區“9+3”免費職業教育計畫及教育對口支援等措施,到2015年力爭使民族地區實現義務教育縣域內初步平衡,確保適齡兒童少年全部接受良好義務教育;學前兩年毛入園率達到65%以上,實現學前一年雙語教育全覆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70%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規模大體相當。
(七)推進特殊教育發展。
1.全面加強特殊教育工作。把特殊教育事業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各級人民政府重要職責,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特殊教育的發展。落實特殊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標準,加大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基本建設。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因地制宜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創造條件發展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大力推進殘疾人職業教育,切實保障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加大對殘疾學生和殘疾人家庭子女的資助力度,逐步實施殘疾學生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將特殊教育教師培訓納入培訓計畫,提高專業水平和待遇,改善工作環境和條件,在教師職稱評定工作中給予政策支持。
2.加快構建特殊教育體系。完善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以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的特殊教育體系。實施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程,努力改善特教學校辦學條件。到2015年基本實現各市(州)和人口30萬人以上、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市、區)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鼓勵和支持接收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為殘疾學生創造學習生活條件,使所有具備一定學習能力的殘障兒童能夠就近入學。加強特殊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注重殘疾學生的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殘疾學生樂觀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加強殘疾學生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培養,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八)加快發展繼續教育。
1.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以加強人力資源建設為核心,以提供繼續教育公共服務為主要內容,構建滿足求學者個性化需要的終身教育體系。建立職前和職後教育相互融合、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靈活開放的繼續教育制度,構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發揮普通高校、成人院校舉辦高等繼續教育和自學考試的主渠道作用,穩步發展成人學歷教育。加強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健全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堅持面向在職人員開展繼續教育。加強自考課程建設,擴大自學考試開考專業和社會助學的覆蓋面。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加快開發符合四川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培訓項目。擴大農村職業培訓覆蓋面,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支持開展對城鄉新增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崗前培訓。支持面向企業職工開展全面、持續的文化教育和技術培訓,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探索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發展新模式。到2015年基本構建起終身教育體系,初步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全省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到40%以上。
2.創新繼續教育機制。強化跨部門繼續教育協調機制,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推進不同類型繼續教育學習成果的互認與銜接。加強繼續教育的規範管理,建立繼續教育基地資格認定、質量保障和評估、證書登記制度。規範各類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參與繼續教育的準入審批及辦學行為。推進各行各業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和職業資格證書定期登記制度。建立公民終身學習情況記錄和存儲制度,把公民參加繼續教育的學習情況、考試成績和考核結果作為其崗位聘任、職稱評聘、執業註冊等的重要依據。
3.最佳化繼續教育資源。依託各類學校和各種學習型機構,逐步完善社區大學、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和村(居)民學校四級社區教育網路,解決站點建設、資源共享、人員培訓等問題,著力組建利於當地居民接受各類學習的多種功能社區學習中心。加強數位化終身學習資源庫建設。整合各類成人教育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探索建設開放大學的機制和模式。建設一批示範性現代企業教育培訓中心和社會培訓機構。大力引進國內外優質網路課程資源,發展開放式的現代遠程繼續教育。
保障措施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把切實加強師德建設作為首要任務。
2.完善教師教育體系,加大教師培訓力度。
3.實施教師素質提升計畫,全面提升教師素質。
4.提高“雙師型”教師比重,加強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
5.實施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
6.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健全學校用人機制。
7.營造尊師重教良好風氣,吸引優秀人才終身從教。
專欄9 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
統籌規劃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重點支持農村邊遠艱苦地區和民族地區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規劃新建、改擴建一批布局合理、實用適用的農村教師周轉宿舍,著力解決長期在農村任教、距家較遠、學校住宿有困難的教師住宿問題。
(二)切實增加教育投入。
1.依法保障教育經費投入。
2.明確教育經費保障職責。
3.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
4.建立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政策保障體系。
5.健全國家資助政策體系。
6.加強教育經費管理。
(三)大力推進依法治教。
1.加快教育法制建設進程。
2.加大依法治教力度。
3.加快依法治校進程。
4.健全督導評估制度。
5.維護教育安全穩定。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
1.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2.促進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共享。
3.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專欄10 中國小教育信息化工程(略)
(五)擴大教育對外開放。
1.加強教育交流與合作。
2.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3.實施“留學四川”計畫,推動海外辦學。
(六)推進教育體制改革。
1.堅持正確方向,強化組織領導。
3.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推進。
(七)加強組織領導。
1.加強對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
2.加強學校幹部隊伍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
3.加強教育系統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
4.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督導、檢查和評估。
5.營造教育優先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