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

2011年9月26日,中共溫州市委、溫州市人民政府以溫委發〔2011〕127號印發《溫州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該《規劃綱要》分序言、總體戰略、發展任務、素質教育、改革創新、保障措施、實施7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
  • 印發機關:溫州市委 溫州市人民政府
  • 文號:溫委發〔2011〕127號
  • 印發時間:2011年9月26日
通知,規劃綱要,

通知

中共溫州市委 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溫州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通知
溫委發〔2011〕127號
各縣(市、區)委、人民政府,市直屬各單位:
現將《溫州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中共溫州市委 溫州市人民政府
2011年9月26日

規劃綱要

溫州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
為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根據國家、省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和溫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綱要。
序言
溫州教育源遠流長,人文薈萃。始建於東晉太寧二年(公元324年)的永嘉郡學,是浙江境內最早的官學;南宋葉適等人及其永嘉事功學派,對形成“經世致用”的溫州文化影響深遠;晚清孫詒讓等人興業辦校,為近代溫州教育奠定了基礎;現代蘇步青等數學人才迭出,為我市贏得了中國“數學家之鄉”的美譽。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溫州藉助市場經濟發達、民間資本充裕的區域優勢,率先改革辦學體制和投資體制, 走出了一條政府為主、全社會辦教育的發展路子,用占全省11%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撐起了占全省20%人口的教育,建成了全省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進入本世紀以來,溫州致力於建設大廈,培育大師,弘揚大愛,堅持辦一流教育,育一流人才,努力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個學生,各級各類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造了區域教育改革的溫州版本。
當今世界,區域競爭主要是城市競爭,城市競爭表現為環境競爭。未來十年,溫州正處在從資源驅動型向投資驅動型、創新驅動型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改進生產環境,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改善生活環境,最佳化城市生活品質,營造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檔次,都凸顯了提高市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溫州未來發展,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
面對經濟全球化、社會學習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和教育普及化的機遇和挑戰,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市教育還難以適應溫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艱難;學生責任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複合型人才緊缺,“敢為天下先、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業”的溫州人精神亟待繼承和弘揚;教育體制機制不完善,學校辦學活力不足;教育結構布局不盡合理, 學前教育、職業教育有待進一步發展;城鄉、區域、學校之間教育發展不平衡,教育均衡發展任重道遠;教育投入相對不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實;外出經商人員多,進城務工人員多,華僑僑眷多,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難以滿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黨委和政府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加快轉型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堅持育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導向,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快從教育大市向教育強市、從人力資源大市向人力資源強市和學習型城市邁進,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
一、總體戰略
(一)現實基礎。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末,溫州是人均投資最少的城市之一,教育事業長期滯後經濟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溫州堅持辦學以教師為本,教育以學生為本,創新體制機制,統籌城鄉教育,提高教育質量,走出了一條區域教育特色發展之路。從1989年普及初等教育到1997年普及義務教育,從2002年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到2004年普及學前三年到高中階段十五年教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體系,跨入了全民的、普及的教育發展新階段。
發揮後發優勢,必須更加清醒地認識溫州與先進地區存在的差距:優質教育和特色教育資源相對短缺,難以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學前教育城鄉發展不平衡,公辦幼稚園比例偏低;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公用經費不足;普通高中“千校一面”;職業教育學校規模偏小,專業結構不盡合理;高等教育為經濟社會服務的能力亟待提升;有影響力的名師名校長偏少,師資隊伍建設任重道遠。
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先進的理念、更強烈的使命感,遵循教育發展基本規律,順應世界先進發展趨勢,探索中國特色、時代特徵、溫州特點的教育改革發展新路,推動改革從外部向內部、從數量向質量、從目標向過程、從局部到整體、從規模向內涵轉化,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教育現代化,以現代化的教育培養現代化的人才。
(二)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教育規律,面向社會需求,堅持率先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優質發展,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現代化,形成更加公平、更高水平、更為多樣、更加豐富、更為多元、更有活力的教育新格局,為建設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現代化國際性大都市,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會,提供人才保證、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
——率先發展。確立科學發展理念,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充分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積極性,以教育優先造就改革領先,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
——創新發展。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投資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民眾期盼良好教育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增強教育活力與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為促進教育科學和諧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特色發展。立足溫州民間辦學活躍和民營經濟發達的特點,重點做好民辦教育和職業教育改革試點工作,通過建立試驗區域、試點學校和創新項目,賦予改革特許權,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試點先行,動態調整,提供多樣化的特色教育服務,以適應人民民眾日趨增長的教育選擇需求。
——優質發展。把保障教育公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社會需要作為衡量優質發展的檢驗標準。優質發展的前提是加快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核心任務是提高教育質量。樹立科學的質量觀,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鼓勵辦名校,出名師,育英才。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教育現代化達標縣(市、區)覆蓋率全省領先,教育事業發展主要指標全省領先,率先建成教育強市。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學校為核心、匹配現代化國際性大都市的終身教育體系,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率先建成學習型城市和人力資源強市。(主要預期目標見表1、表2)
——提供更加公平的均衡教育。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全面保障困難群體教育機會,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快縮小城鄉、區域和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引導全社會共同促進“有教無類”的機會公平,“因材施教”的過程公平,“人盡其才”的結果公平。
——提供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普及教育的主要責任在政府,著力以更高的水平普及學前到高中階段十五年教育,全面提升惠及全民、有利於終身發展的職業教育能力,最佳化高等教育專業、類型、層次結構,融合貫通各級各類教育,建立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
——形成更為多樣的特色教育。鼓勵學校類型以及學制選擇從單一走向多樣,引導學校結合地方實際、社會需求和學校現狀科學定位,創設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模式,營造更多樣、更有特色的教育生態,推進學校錯位發展辦有特色,促進學生差異發展學有特長。
——形成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盤活整合公辦民辦、市內市外、校內校外教育資源,形成主體多元、類型多樣、相互補充、前後銜接的教育布局,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創新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提高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提升市民的就業創業能力。
——構建更為多元的辦學體制。堅持政府辦學為主,鼓勵民間參與辦學,培育教育中介組織,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的辦學體制,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係,建立公平有序、良性競爭、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教育市場,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教育改革發展動力。
——構建更有活力的投資機制。完善教育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充分發揮教育公共財政巨觀調控的作用,拓寬和創新教育融資籌資渠道,發展教育信託投資,提供教育信貸支持,廣泛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盤活教育資產,完善教育資金分配機制,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充裕的經費支持。
表1:溫州教育事業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指標(單位)
溫州市
浙江省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15年
2020年
學前教育
幼兒在園人數(萬人)
32.3
31
30
169
165
學前三年入園率(%)
96.5
98
99
96
98
九年義務教育
在校生(萬人)
84.4
87
90
530
560
鞏固率(%)
99.9
99.9
99.9
99.9
99.9
高中段教育
在校生(萬人)
25
28
29
159
174
毛入學率(%)
96
97.5
99
95
98
職業教育
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萬人)
9.4
13
14
76
84
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萬人)
2.7
6
6
60
65
高等教育
在學總規模(萬人)
11.7
13.5
15
151
157
在校生(萬人)
7.4
12
13
133
139
其中:研究生(萬人)
0.3
0.5
0.8
5.6
6.8
繼續教育
從業人員繼續教育(萬人次)
125
160
200
800
1000
表2:溫州人力資源開發主要預期目標
指標(單位)
溫州市
浙江省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15年
2020年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萬人)
65
75
100
610
820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9
10.5
12.2
10.5
12
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
9
14.5
20
15.2
20.6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8
13.5
14.2
13.5
14
其中:受過高中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69
89
95
88
92
 
二、發展任務
(一)學前教育
實現學前教育上等級上水平。全面提升優質學前教育的供給能力,為適齡幼兒提供充足的“入好園”機會。實施等級幼稚園建設工程,加快建設一批符合省等級標準的幼稚園,努力擴張優質學前教育資源。省等級幼稚園覆蓋率到2015年達到88%,2020年達到95%。
發揮政府辦園主導作用。編制學前教育發展專項行動計畫,完善區域幼稚園布局體系。加快城市(城鎮)公建配套幼稚園和農村新社區等級幼稚園建設,充分利用中國小富餘校舍和其他公共資源改造建設幼稚園,重點建設公辦鄉鎮(街道)等級公辦中心幼稚園,提高公辦幼稚園覆蓋率。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扶持民辦學前教育發展,形成以公辦幼稚園為主導、公辦民辦並舉的城鄉一體化學前教育體系。健全學前教育公共財政保障機制,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同級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例到2015年不低於7%,到2020年不低於10%。
提高學前教育保教質量。開展幼稚園辦學水平評估,規範學前教育機構準入制度,完善和落實幼稚園年檢制度。落實保教人員持證上崗制度,提高保教隊伍素質。探索幼稚園全程化保教質量評價運作模式,建立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的學前教育質量監控體系。鼓勵幼稚園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遊戲為基本形式,開展豐富多樣、富有創意的學前教育活動,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和諧發展。加強早教指導服務機構管理,推進0—3歲嬰幼兒科學育兒指導體系建設。
(二)義務教育
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鞏固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經費保障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縮小城鄉、區域和學校之間的差距。標準化學校比例到2015年達到85%,2020年達到95%以上。
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堅持最佳化城市、強化縣鎮、傾斜農村的原則,以常住人口為基數配置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教育對人口分布的引導作用、對城市規劃的支撐作用和對縣域發展的引領作用。健全以居住地登記為標準的城鄉一體化入學教育新體制。加快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標準化建設。深入推進“新農村新校園”建設工程,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制定實施義務教育校均班級數規模標準,致力提高學校規模效應和管理效益。逐步推進小班化教學,努力降低國小、國中班額。積極推進“五四”學制實驗。到2015年國小、國中平均班額分別控制在35人、40人以下,到2020年國小、國中平均班額分別控制在32人、39人以下。
加快改造薄弱學校。推廣“名校集團化”、學校結對幫扶等做法,加快建立學校共同發展機制,促進義務教育在城鄉、區域、學校之間實現優質均衡發展。建立薄弱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平台和資助獎勵政策。建立基於學校效能的增值評價機制,促使評價導向從關注結果轉向注重過程、從關注絕對水平轉向注重進步成長,激發薄弱學校改革發展的動力。
(三)普高教育
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堅持“面向全體、分層指導、分類推進”的普高發展策略,促進普高辦學體制、培養模式多樣化,擴大優質資源和特色資源。省優質特色普高到2015年達到50%,2020年達到60%以上。
最佳化普通高中布局結構。制定普高學校跨區域自主招生的準入條件,逐步引導各地優質特色普高學校採取聯區、聯片等多種聯合招生方式,致力形成規範有序、靈活多樣的普高招生市場。通過向普高學校逐步下放招生錄取權,改善辦學結構,最佳化學校布局,促進辦學類型多樣化,提高辦學效益和質量水平,讓國中畢業生享有更多的接受優質特色普高教育的選擇機會。制定普高校均班級數規模標準,努力減少普高班額,以小班化教學推進普高特色辦學。到2015年和2020年,普高平均班額分別控制在45人和40人以下。
提高普高學生綜合素質。做好普高多樣化發展選修課程建設工作。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建立面向學生、服務社會的普高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充分利用職業教育學校實訓基地和師資,培養普通高中學生的職業技能。加強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注重幫助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參與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加強對普高學生的生涯規劃、心理、學業等多方面指導。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多樣化途徑,實施創新素養培育實驗項目,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注重培養普高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中職教育
促進中職教育集約化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快建設中職教育體系,加快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為溫州產業轉型發展服務。實施職業教育整合提升工程,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推進集團化辦學,實現質量、規模、結構、效益協調發展。到2015年建成省級以上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15所,中等職業教育優質資源覆蓋率達到85%,到2020年中等職業教育優質資源覆蓋率達到95%以上。
調整學校布局和專業結構。接軌產業園區,對接產業帶,加快重點職校建設,組建一批職教集團或聯盟,促進中職教育規模化、優質化、特色化、市場化發展。積極創建國家、省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合作培養機制,加大全市專業設定的統籌調控力度。實施優勢特色專業建設計畫,重點扶持建設省級以上特色專業、新興專業、骨幹專業和示範實訓基地,積極培育對應區域產業鏈和行業職業群的專業集群。到2015年,全市中職學校由85所整合為32所左右,校均規模達3000人以上,每校占地不少於100畝。市本級建成占地1600畝的中等職業教育基地。到2020年,全市建成普教職教橫向滲透、中職高職縱向銜接、職前職後互為補充的職業教育體系,構築學校專業化、專業系列化的職業教育辦學格局,形成以財經商貿類、電子電工類、機械製造類、藝術服務類以及新能源類、社區服務類、社會文化藝術類、海洋經濟類等新興專業為代表的區域職業教育專業特色。
提升中職教育辦學內涵。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區域經濟社會相關專業,提升服務地方集群經濟的能力。加強職業教育核心課程建設,開發符合溫州實際、具有專業特色的文化課地方實驗教材。以就業、創業、升學為導向,推行仿真實訓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強化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加快中高職一體化培養模式改革,拓寬中職學生的學歷提升渠道。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特別扶持建設產學合作實訓基地。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引導職業學校根據企業和行業需要構建教育目標、內容和方式,全力推進職業學校面向社會開放教育培訓資源。修訂完善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評估和學生評價制度。
(五)高等教育
提升高等教育辦學水平。以提高科技、文化創新水平和增強引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重點,適度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加快高校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到2020年,形成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的高等教育體系,真正確立我市作為全省高等教育三大中心之一的地位。
加強高等院校建設。建好溫州肯恩大學。支持溫州醫學院發展,辦好溫州大學,使兩所本科院校整體辦學實力達到同類學校先進水平。加快高等教育基地建設,到2015年,基本建成占地3500畝的高等教育基地。加快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發展,創辦1—2所民辦高職院校,鼓勵支持經濟發達縣市舉辦高職院校,建立向南北兩翼拓展、服務地方、聯動發展的高職教育體系。加強高校重點學科、重點專業、精品課程、示範實驗中心、示範實訓基地建設,進一步提升高校辦學水平。
增強高等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擴大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等專業規模,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應專業,著力發展海洋經濟、文化創意相應專業。深入推進“工學結合”、“頂崗實習”、“雙師型”教師聯合培養等模式機制,大力培養創業型、創新型人才。加強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加強大學生生活指導和生活教育。建立高校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評價機制。
(六)繼續教育
堅持繼續教育開放辦學。依託學校、科研院校和企業施教機構,建設繼續教育基地,學歷、非學歷教育並舉,大幅度提高繼續教育參與率。到2015年,社區教育覆蓋面達100%,市一級社區學校創建率達15%以上,市二級社區學校(含學院、分校)創建率達50%。到2020年,省級社區教育示範縣覆蓋率100%,全面建成符合學習型社會要求的終身教育體系。
著力發展社區教育。制定社區教育機構建設標準,整合利用社會資源,扶持發展實力強、質量好的公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加快社區教育資源建設。加強社區主題教育館建設,加快建立各類學習型組織,組建社區教育志願者隊伍,開展多樣化教育培訓活動。依託社區大學,創辦老年學院,縣級建有老年學校,鄉鎮建有老年教學點。辦好溫州老教師學院。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立跨部門繼續教育協調機構,統籌規劃開發教育資源,建立各類教育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完善就業準入和在崗培訓制度。實行市民學習券和學分管理制度,建立“溫州市民學分銀行”。以適應社會需求和市場調節為原則,鼓勵個人、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參與繼續教育。興辦各類非學歷成人繼續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業餘文化培訓等機構。開放在溫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機構、新聞媒體的社會教育作用。加強公共平台和網路建設,支持開發一批網路課程和精品教材。實施開放大學建設計畫,發揮“溫州市民終身學習線上”的輻射作用,建設覆蓋全市的學習網路,建立終身教育課程體系和遠程學習系統。
(七)特殊群體教育
健全特殊群體教育體系。完善教育資助制度和幫困助學體系,最佳化特殊教育布局結構,堅持以輸入地為主,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問題。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特殊群體教育體系,全面保障殘疾兒童少年、經濟困難家庭子女、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等特殊群體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加強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合理規劃學校建設。逐步將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納入財政保障範疇,確保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輸入地平等接受教育。探索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模式,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提供適合的教育。加強對民辦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的指導和服務,加強校長和教師培養培訓力度,充實管理人員和教學骨幹隊伍,逐步改善辦學條件。
辦好殘疾兒童少年教育。辦好以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為龍頭的各級特殊教育學校,確保溫州特殊教育的全國領先水平。設立特殊教育專項資金。延伸特殊教育鏈,到2015年,適齡三類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基本達到普通兒童少年水平,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基本滿足高中段教育需求。完善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推進醫教結合,實現殘障學生教育與康復的有機結合。建設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加強特殊教育研究,積極開展對各類特殊教育的教研指導和諮詢服務。
加快發展其他特殊群體教育。關愛留守兒童,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快農村中國小課外文化活動設施和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辦好農村寄宿制學校,保證農村留守兒童接受良好教育。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計畫,提高補助標準,擴大獎金資助比例。加快建設溫州市工讀學校。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培訓,建立更加多樣、更有效率的幫扶體系。
三、素質教育
(一)加強德育工作
把思想道德作為教育質量評價的首要標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構建德育內容體系。以行為規範、社會公德、理想信念為重點,注重學生意志品質的實踐磨礪,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弘揚敢為人先、改革創新和團結協作的溫州精神,培養走向世界的溫州人。最佳化育人環境,形成合力育人機制。充分開發每門課程的德育資源和功能,構建學科德育體系。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加強班級管理,加強學生黨團組織、少先隊和學生會建設,完善學生社團建設。完善學生德育導師制、學生違法犯罪預警機制、教師育人職責考評機制。深入開展平安校園、文明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創建活動。最佳化校園宣傳媒體與網路環境,最佳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辦好家長學校,加強親職教育的指導服務。發揮各級黨政團組織以及各類社會團體的作用。
(二)提高實踐能力
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堅持能力為重,加強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施學生實踐和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工程。建好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和校內外素質教育綜合實踐基地。以縣(市、區)為單位,加快綜合實踐基地建設;以鄉鎮或學區為單位,加快勞技和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到2015年,全市至少建成20個學生綜合實踐基地,每個基地占地面積不少於100畝。到2020年,全市建成面向師生、各具特色的學生綜合實踐基地網路。全面提升溫州市學生實踐學校等現有校外教育基地的功能和質量,打造活動精品項目。全面建設中國小標準化實驗室,加快建設中國小探究實驗室和高中專題創新實驗室。加強指導師培養培訓,發展專家志願者隊伍,建立全市創新實踐活動資源管理網路。
(三)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身心健康素質作為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實施師生健康促進工程,引導師生形成體育鍛鍊良好習慣,掌握必備營養健康知識,使師生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升。實行學生體質健康檢測結果向社會公布制度,全面加強學校運動與健康教育、心理與健康教育、營養與健康教育,強化生命教育,教育學生關愛生命。開足開好體育課、藝術課,深入推進課外文體活動工程“2+1”項目、陽光體育運動、大課間活動,確保課餘活動時間,確保學生每天鍛鍊1小時,至少掌握2項體育運動技能和1項藝術特長。完善美育課程體系,加強藝術社團建設,豐富藝術教育活動載體,鼓勵引導學生體驗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實行心理健康教師持證上崗制度。建立和規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制度。建立健全心理問題、心理危機早發現、早干預、早糾正機制。加強營養健康專、兼職指導師隊伍建設。建立家校營養健康聯動機制,倡導每位學生每天“吃一個雞蛋、喝一杯牛奶”,嚴格控制中小學生營養不良率,提高平均身高,增強學生體質。
(四)建設特色品牌學校
深入開展素質教育示範校和現代化學校創建活動,大力推進特色品牌學校建設工程。到2015年,全市70%以上學校擁有特色項目,30%以上學校創建成為市級以上特色品牌學校。引導學校以“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為目標,著力建設特色項目,致力形成辦學特色,使每位學生至少掌握一項技能、培養一種愛好,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根據自身歷史文化傳統和辦學基礎,實施“三小”(小文學家、小數學家、小科學家)培養計畫,開展“三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活動,在學校管理、課程開發、教學改革、師資建設、教育科研、校園文化等領域,挖掘特色,形成品牌,鑄就獨特的辦學風格和學校精神。
(五)減輕過重課業負擔
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和教學計畫,加強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開發建設和管理,開足開好國家規定的課程。實行國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試卷質量評估制度、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徵求意見制度、學校教學活動安排公示制度,規範中國小辦學行為。提高作業質量,嚴格控制補課,規範考試管理,規範招生秩序。規範社會教育機構辦學行為和教輔市場。引導家長合理安排孩子的課餘生活,尊重孩子有益的興趣愛好,確保學生休息和鍛鍊時間。建立“輕負擔高質量”市級聯繫縣、聯繫鄉鎮、聯繫校制度和學生課業負擔監測、舉報、公告和問責制度。標本兼治,切實推進“輕負擔高質量”工作。
四、改革創新
(一)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推行中國小校發展性評價制度。建立市、縣、學校三級教育質量評價和監測體系,有效監控和科學指導教育教學。建立面向學生的心理測試、綜合素質評價、人格健康狀況測評、畢業離校後發展性評價等多元評價監測體系。建立超常學生的發現、鑑別、跟蹤和評估機制。完善學生學分制評價辦法,探索多元評價方式。樹立科學人才觀,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科學化、社會化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強化人才選拔使用中對實踐能力的考查,克服社會用人單純追求學歷的傾向。完善分層用人、分類用人、規範用人制度,引導各地各校和廣大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
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有效教學推進工程。最佳化教學環境,加強課程開發,構建高效課堂,完善質量監控機制。根據學生成長成才階段性特點,改革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研發特色地方課程,培育精品校本課程,最佳化課程結構,突出課程特色,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要。深化“學法、教法、考法”研究,最佳化教學環節,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倡導啟發式教學、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推行探究式學習,推進普高自主選課制、走班上課制、學分制評價和國中分層教學等改革,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興趣和探究能力。加快學科專業教研基地建設,完善校本教研製度,促進教師關注學生成長規律和學科發展趨勢,提升自身學科教學能力。
(二)深化學校辦學體制改革
開展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著力推進“民辦教育綜合改革”國家試點工作,最佳化政策,健全機制,落實民辦教育的法律地位,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學校。將民辦教育統一納入教育事業整體規劃。實行民辦學校分類管理辦法,落實民辦學校法人屬性登記。加大生均教育事業費補助和獎勵力度,採取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和支持民辦學校提供普惠性服務。依法落實土地、稅費等優惠政策,明晰民辦學校產權。建立民資參與教育機制,擴大民辦學校融資渠道,鼓勵建立地方性民辦教育融資平台。建立多方參與的民辦教育發展基金。鼓勵民辦學校辦出特色,推進民校辦名校。建立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教師平等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旨在促進民辦教師隊伍建設的教師準入制度、人事代理制度、教師薪酬制度、合理流動制度。依法落實民辦學校招生和辦學自主權。完善民辦學校財務、會計和資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併購、重組和舉辦者變更退出機制和取得合理回報機制。
推進多元辦學體制改革。探索公辦學校的多種辦學形式,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開展聯合辦學、特許辦學、吸納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和委託管理試驗,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益。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措施,扶持薄弱學校發展。引導優質教育資源學校通過“名校帶民校、名校帶新校、名校帶弱校”等形式,採取改建、擴建、共建、合併、兼併、聯合等布局調整和資源重組方式,組建教育集團學校。鼓勵支持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開展校際合作辦學。
(三)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深化國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和高中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嘗試建立國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和高中招生考試科目試題庫,實行命題人員資格證書制度。加強對不同類型考試的效度、信度、難度、區分度的分析研究。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國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和高中招生考試的素質教育導向。探索在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考試。加強國中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將結果作為高中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將重點中學招生名額按比例合理分配到國中學校,緩解“擇校”矛盾。完善中等職業學校自主招生機制,進一步探索根據學業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註冊入學”的辦法。
改革學校招生辦法。按照“科學、公平、規範、易行”的原則,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強化考試安全責任,完善考試招生信息公開制度,規範學校招生錄取程式,探索建立科學、開放、有效的多元錄取制度。全面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試就近入學政策。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機會公平,適合學生髮展的多元錄取機制。完善普通高中保送生、特長生招生制度。改進特長學生升學推薦辦法,探索特長學生多樣化的升學通道。
(四)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開展高職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最佳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環境,著力推進“地方政府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綜合改革”國家試點工作,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提高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質量和水平。強化地方政府統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切實有效發揮地方政府主導與調控指導作用,建立行業、企業、地方與高校合作共建的產學研聯盟長效機制。適應地方發展需要、開闢聯動發展的服務型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將高等職業院校辦成有效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套用型人才培養高地。建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產業布局緊密銜接的專業結構。建立與企業行業聯動發展的校企深度合作制度。創新理事會、職稱評聘、自主招生、公共財政投入等體制機制,促進高等職業院校可持續性發展。
明確政府教育管理責任。以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為重點,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務水平。推進政校分開,促進管辦評分離,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範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市、縣兩級政府要切實履行統籌規劃、政策引導、監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責,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完善教育中介組織的準入、資助、監管和行業自律制度,培育專業教育服務機構。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依法健全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章程和學校管理制度。完善中國小校校長負責、黨組織政治核心、教職工代表大會和工會參與的管理監督機制,積極推動社區、學生及家長對學校管理的參與和監督。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倡導教育家辦學。健全校務公開制度,提升校本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水平,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規範理事會或董事會決策程式,全面推行監事制度,切實保障民辦學校校長依法行使職權。
(五)加強教育交流合作
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啟動實施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工程,全方位、多層次推進教育合作與交流,提升溫州教育綜合實力。創辦溫州國際(華僑)實驗學校,為在溫創業的外籍人士、華人華僑子女接受教育創造良好條件。開發國際化校本課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探索進一步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的方式。建立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新機制,鼓勵中國小、職業學校加強友好學校、姊妹學校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國際交流學習機會。支持在溫高校與國外一流高校合作辦學。加快“走出去”步伐,開闢教師海外培訓基地,深入開展名師、名校長的國外、境外培訓研修活動。
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增強溫州教育投資吸引力,探索國(境)內外優質教育資源輸入新方法, 建成省內最大的國際優質教育資源輸入中心、國際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基地和面向浙南僑民僑眷子女的華文教育基地。藉助溫州作為國內著名僑鄉的優勢,積極推動國(境)內外各知名學校、教育科研機構和企業,以新建、嫁接、改制等方式來溫創辦合作學校,合作設立教育教學、實訓、研究機構或項目。邀請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體育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來溫州辦學。推進溫州高中與國外合作辦學項目,辦好現有中加、中澳和中美高中課程中外合作項目。做好涉台教育基地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培育教師教育精神。將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心態教育納入教師培養培訓的基本內容,精心培育師生間的關愛精神、教師間的合作精神以及教師工作的科學精神,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養成教師積極、自信的教育氣質。進一步激發教師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評價、考核機制,充分發揮師德楷模的激勵、示範作用,致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創新教師培訓培養模式,完善人才選拔評選和考核管理機制,營造有利於校長和教師潛心辦學、靜心育人的成長環境。完善“三三制”(三個層次骨幹教師隊伍、三種獎勵機制、三項考核制度)教師培養激勵機制,實施“教育名家”培養工程。以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加快開發教師研修課程,落實省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培訓的規定要求,完善市、縣、校三級教師培養網路,實施“三個1”(10萬名教師、1萬名骨幹教師、100名教育領軍人才)教師培訓行動計畫。開展山區國小全科教師培養和“包班制”試點。定期開展幼稚園教師培訓。建立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和培訓制度。重視農村教師、民辦學校教師培訓。鼓勵教師高一層次學歷研修。全市幼稚園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到2015年達到100%;國中和高中高層次學歷比例到2020年分別達到90%和30%以上。中職“雙師型”教師比例到2020年達到90%,技能達到技師級。到2020年,全市培育20位教育名家,三個層次骨幹教師分別達到800名、3000名、8000名,形成“教育名家—名師名校長、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市教壇新秀、教壇中堅、教壇宿將—學科骨幹”金字塔型的骨幹教師梯隊。
健全教師管理制度。科學核定城鄉統一的中國小人事編制標準,推行按班師比核准教師編制。嚴格教師準入制度。完善教師招聘制度,擴大學校的選人用人自主權。推進教師崗位設定,對教師實行分類聘用、分類管理和分類考評,建立健全教師轉崗和退出機制。深化教師專業技術職務制改革,完善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考核、高級教師履職考核、骨幹教師崗位考核制度。建立新教師名校掛職培養制度和骨幹教師支教服務制度。最佳化師資均衡配置機制。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健全教師績效考核與工資分配掛鈎機制。認真落實各類教師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政策。
(二)加快學校基本建設
統籌規劃教育設施布局。依據“1650”網路型組團式大都市空間架構,適應溫州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全局,根據區劃調整、鄉鎮撤擴並、村級“轉並聯”和各地發展時序,結合全市產業轉型升級和常住人口集聚以及學齡人口發生結構性變化的趨勢,新建學校按照“高中向縣城和重點集鎮集中,國中向鄉鎮集中,國小、幼稚園向農村新社區中心集中”的原則,整體規劃新建教育設施。重點做好城市新區、舊城、功能區、城郊結合部和城鎮化重點區域的校園布局。幼稚園、國小及國中納入社區配套建設,適度超前規劃,同步建設,方便就近入園入學。普高、中職與都市功能區、產業功能布局及用地條件相結合,根據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需求,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滿足不同行業對職業教育的需要。把民辦中國小和民辦職業教育機構納入規劃布局。到2020年,基礎教育規模與大都市人口發展和社會需求相當,職業教育實現優質資源的擴張和規模效益的提升,高等教育實現辦學條件進一步最佳化,充分擴大人民民眾接受各級給類優質教育的機會。
加快推進教育建設項目。分期分步實施甌江口新區教育設施布局規劃,先行啟動溫州外國語學校、溫州市藝術學校、溫州國際(華僑)實驗學校三所學校建設,有序推進甌江口新區溫州第二中學擴建、市第十四中學擴建、溫州市第二職業中專遷建等項目。加大力度優先推進溫州肯恩大學、中職基地、電大新校區、市區普高新校區建設、義務教育配套學校建設、七都教育園、特色(殊)學校建設、校園改擴建系列、園丁公寓、中國小標準化建設等市本級“十大教育建設項目”為龍頭的各縣市區教育建設項目的實施。到2015年,國小階段、國中階段、高中階段生均校園占地面積分別達到18 平方米、35 平方米、40 平方米,生均建築面積分別達到7平方米、15 平方米、21 平方米。到2020年,國小階段、國中階段、高中階段生均校園占地面積達到22 平方米、37 平方米、44 平方米,生均建築面積分別達到9 平方米、17 平方米、24 平方米。
加強學校配套設施建設。深入推進中國小校標準化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設,全面實施優美校園建設工程,使學校成為優美舒適、有文化品位的育人場所。在現代教育建築設計理念指導下,適應小班化教學發展趨勢,積極推進現代化學校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建設。中國小理科教學儀器設備配備達到省“I類”標準,生均圖書配備達到省“I類”標準。高校實驗實訓設備達到或超過全國同類院校平均水平。推動校園綠化美化,堅持實用、經濟、美觀、蘊含教育理念的原則,因校制宜,將校園綠化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營造良好育人環境,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生態校園。
(三)加強教育經費保障
加大政府教育財政投入。堅持擴大總量、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原則,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每年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要求,確保全市財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例在2010年基礎上逐年提高。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嚴格落實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要求,保證財政教育支出增長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明顯提高、預算內基建投資用於教育的比重明顯增加。規範使用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確保每年土地出讓金收入扣除征地和拆遷補償、土地開發等支出後餘額的10%計提教育基金,用於教育基本建設和設備添置等。以上政策增加的收入,要按規定全部用於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同時,不得因此而減少其他應由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
拓寬教育經費投資渠道。組建教育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建立教育投融資平台,充分挖掘和綜合利用教育資產,將非經營性資產轉化為經營性資產,變存量資產為增量資產,積極發揮政府資金在教育領域的引導作用。廣泛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發展各類教育和社會培訓機構,豐富教育公共產品供給。鼓勵學校、企業設立教育基金會,進一步拓寬捐資助教渠道。建立企事業、社會團體、個人捐資辦學激勵機制,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向人民教育基金會捐資。
改革教育經費分配機制。調整教育經費支出結構,建立各級各類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撥款標準達到省定標準並逐年提高。對有條件實行小班化教育的學校,凡國小每班不超過30人、國中及九年制學校每班不超過35人、普高每班不超過40人,公用經費按同類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的1.5倍予以確保。學校及其他教育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性教育經費預算。建立學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加大對師資保障、安全保障、教育科研經費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學校貧困學生資助體系。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
完善基礎設施。主動適應教育現代化的需求,實施數位化校園建設工程。建立城鄉教育信息化體系。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和先進技術,整合現有資源,加快終端設施普及,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位化教育基礎設施。重點推進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均衡和城鄉教育共同發展,促進教育現代化,為每一個人提供更加開放、便捷的學習環境。到2020年,全市所有學校實現“校校網、班班通”,全市生機比、多媒體教學小平台班機比、建網率、套用使用率等教育信息化主要指標達到全省領先水平。
注重開發套用。開發數位化教育教學資源庫。建成各類教育和學校的基礎資料庫、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撐系統。建立數位化終身學習支持服務平台,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建立數字圖書館。建立網上虛擬實驗室,吸引更多青少年參加快捷、靈活、信息量大、互動性強的創新實踐活動。以溫州市教育教學資源網和溫州教育影院為重點,加強網路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到2020年,建成覆蓋全市的數位化教育服務體系,實現教育管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與手段現代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套用位居全省前列。
提高信息化素養。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中的套用研究,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實施“師生信息化素養提升項目”,建立開放性、多層次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培訓與考核體系,重視設備使用率,提高套用信息技術水平,創新網路教學模式,形成開放、互動、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滿足師生多元化、個性化學習要求,促進師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內外的學習和研究。
(五)加強教育工作組織領導
完善領導機制。市、縣兩級黨委、政府每年召開1次—2次專題會議,解決當地教育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市、縣兩級人大要加強對政府教育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通過審議報告等形式定期公布有關情況。加強對各縣(市、區)教育經費法定增長、安排使用等情況的監督檢查,並向社會公布。將依法提高教育經費投入、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情況列入各縣(市、區)政府年度目標考核重要內容並建立責任追究制,完善教育行政部門科學和諧發展業績考核辦法,促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
加強區域教育研究。針對人民民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和熱點問題,積極開展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系統研究,為巨觀決策提供諮詢意見和理論支持。建立溫州市教育決策諮詢委員會,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加強教育科研機構建設,推進教育科研體制、機制創新,提高教育科研成果轉化力度,加大教育科研對各基層學校和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創新實踐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行校本研修活動,為教學資源交流共享及教師培訓提高搭建有效平台。
健全教育督導制度。突出督政,強化督學,更好地發揮教育督導的監督、檢查、評估、指導的功能。加強對各級政府落實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情況的督導檢查。建立教育現代化達標縣(市、區)評估制度、縣(市、區)教育發展水平督導評估制度、督導責任區制度以及督導公報制度,建立健全學前教育達標鄉鎮(街道)、示範鄉鎮(街道)督導評估制度等。進一步加強專職督學、兼職督學和特級督學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對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監督和檢查。
實施
本規劃綱要是21世紀我市第一個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任務重、難度大,必須周密部署、精心組織、認真實施,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落到實處。
明確目標任務,落實責任分工。貫徹實施本規劃綱要,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職責。各縣(市、區)各部門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本規劃綱要的部署和要求,對目標任務進行分解,明確責任分工。重點推進等級幼稚園建設工程、職業教育整合提升工程、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工程、溫州教育名家培養工程、特色品牌學校建設工程、學生實踐和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工程、數位化校園建設工程、有效教學推進工程、師生健康促進工程、優美校園建設工程等“十大教育發展工程”。溫州市教育局負責本規劃綱要的組織協調與實施,各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密切協作,共同抓好貫徹落實。
提出實施方案,加強督促檢查。各縣(市、區)要圍繞本規劃綱要確定的戰略目標、發展任務、保障措施等,並提出本縣(市、區)實施相應的具體方案和措施,分階段、分步驟組織實施。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對本規劃綱要實施情況進行監測評估和跟蹤檢查。對各地在實施本規劃綱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經驗,要及時總結,積極推廣。
鼓勵探索創新,制定配套政策。各縣(市、區)各部門要藉助我市民間辦學活躍、民間資本雄厚、海外僑民眾多等優勢,著力推進民辦教育綜合改革和地方政府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綜合改革“兩項國家教育試點”,充分尊重人民民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各地積極探索,改革創新,創造性地實施本規劃綱要。各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制定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儘快出台實施。
廣泛宣傳動員,營造良好環境。廣泛宣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廣泛宣傳優先發展教育、加快建設教育強市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市、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廣泛宣傳本規劃綱要的重大意義和主要內容,廣泛宣傳葉適、孫詒讓等本地教育家治學、興業、辦學的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廣泛宣傳當代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和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動員全黨全社會進一步關心支持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為本規劃綱要的實施創造良好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