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姓家譜
- 起源:族譜研究
- 拼音:huáng xìng jiā pǔ
- 出自:贏姓
黃姓起源,黃姓遷徙,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介紹,家譜收藏,黃姓字輩,黃姓世系,
黃姓起源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贏姓伯益長子大廉,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江夏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黃姓為當今中國第7大姓。另外,黃姓在台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1、出自嬴姓。
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以國為姓。
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
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程、皆有改為黃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②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黃姓遷徙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後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後,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據說就是因黃國江夏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於吳(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里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贈太尉孝子黃香及子宰相黃瓊與曾孫太尉黃琬都世居江夏,中華黃氏第一狀元黃鳳麟,也出在江夏郡黃州,故其天下黃姓共以“江夏”為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後,主要由於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閩書》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動盪,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為官晉安太守,後定居福建,嘗以道學倡閩,有萬卷書樓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後來的侯官黃氏、莆田黃氏、軍城黃氏和四安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後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官隨其入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台灣《江夏黃氏歷代世系表》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名黃彥豐者,於晉永嘉年間(300年)八姓衣冠人閩居候官黃巷,墾荒致富,唐朝進士開國公謚忠義桂州刺史黃岸入莆,黃沖公長子;字宗極,又字魁傑,號彥忠,(674年農曆正月5日-756年農曆3月29日),唐朝秘書監,初居湖北黃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遷福建侯官縣(今福州東街南后街)黃巷,最後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里國歡院(今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進士,歷任弘文院編修,徐州牧,廣西桂州刺史,陳十要道於唐玄宗,治為天下第一,755年歸養。有惠政,封開國公,進升為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為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後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則為狀元者有10位:文狀元者7位五代黃仁穎、宋代黃公度、黃定、黃由、黃朴,明代黃觀、黃士俊;武狀元者3位唐代黃仁澤、明代黃鉞、清代黃仁勇;為榜眼者3位:宋代黃洽、黃艾、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3位:宋代黃桂、明代黃暘、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10位:宋代黃鏞、黃洽、黃祖舜,明代黃景昉、黃鳴俊、黃士俊、黃道周,清代黃機、黃錫袞、黃廷桂;配趙(封開國夫人),配邱(封吉國夫人);子三(黃謠、黃典、黃樂)其子孫蕃昌為閩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馬監陳淵,也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復居福州黃巷。今廣東南雄黃氏,多為這支入閩後徙莆田始祖封開國公桂州刺史謚忠義黃岸次子黃典的後代。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事後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於建陽之東。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人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後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壠。再如黃振龍,“九世祖黃碣(新唐書、十國春秋有傳)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後遷至中丞。”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軍城黃氏初祖黃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玄孫翰林院館閣校勘黃安石重修《江夏軍城黃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軍城黃氏,忠孝兩全(唐忠臣黃碣宋孝子黃廓),江夏無雙,四代聯登,簪纓世濟,積學多才”的御批。宋代還有莆陽黃巷遷潮始祖黃詹(一名黃汝詹),子孫散處廣東各地,居潮州者為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今山東鄆城縣)做官,後來升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幹,便招他為婿。後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於浦陽。以後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於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薴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薴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②客家黃氏(屬邵武分支)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於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國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6、明清時期的遷徙
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台。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於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台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饑民數萬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於史籍記載的最早遷台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灣馬公,後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後,黃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於台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後世台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據《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台灣,還有金墩後裔新加坡已故總統黃金輝,金墩安平黃恩瑞曾孫菲律賓前總統辦公廳主任、農業部長黃嚴輝。潘湖遷台灣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龍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簡稱)種德堂大宗祠。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抄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台灣。此後,該族子孫多有徙居台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於雍正時遊學台灣邦寮浪橋,後來就落籍台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台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台灣,台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台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蹟。越南 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後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於印支半島各國。在歷史上,還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於政治避難、經商等原因遷居越南。明亡後,許多黃姓遺民不甘事清,紛紛外逃避難,如清代金湖黃伯柳與黃進懷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3000餘眾、戰船50餘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屬高棉)地區,清代金湖黃伯流徙高棉高綿南榮城金塔大佛色里。從此,這批人及其後代便在東浦定居下來。當今,黃姓已繁衍成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200餘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在第八位的大姓。泰國。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泰國黃姓現有30餘萬,在泰國華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清代金湖黃高拱徙暹羅國即今泰國望國街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南洋。大約是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一位名叫黃森屏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今汶萊)。他到達婆羅後,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後,他以傑出的才幹被推為汶萊華人的領袖。後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後,葬在汶萊,子孫世代留居於此,且極為顯赫。黃森屏生有一女,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汶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後,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為汶萊國王。自此以後,汶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紀,汶萊國王已傳20餘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性直系後裔。歷史上汶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如金湖黃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黃宅子二長鐘瑞徙緬甸次鐘端分泰國汶萊黃厝,公元19世紀,由於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於陳姓。至今,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餘名。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近代以後,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移居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於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新寧、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1854年由廣東興寧華僑創建於舊金山(即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郡望堂號
郡望
黃姓的群望有江夏、會稽、零陵、巴東、西郡、江陵、洛陽、晉安、濮陽、東陽、松陽、南安12個,尤以江夏最為著名。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
洛陽郡:即今洛陽,為江夏分支。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屬河南省)。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隴西渭水東岸)。
西郡:為酒泉黃衍之後。在今甘肅省永昌一帶。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荊州。
松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堂號
黃姓的堂號很多,主要有三忠、山谷、寬和、江夏、崇榮、永享、祖公等。
1、三忠堂,三忠曠鄺氏標銅五族譜診璣譜敘(通序) 余蓋觀於舊譜,俯而深維,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譜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長,長焉。長長可以觀弟矣,幼幼可以觀慈矣,老老可以觀孝矣,三美備矣,不亦鎂乎哉。三忠曠鄺門戶甲他族。其先河難鄧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邊關,二子易姓逃名,曠為左房,鄺為右房,二世謫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跡存九女。如安福之倉州,東山峽水朱村,彭方盧齡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鄉、吉水中村、永豐上市、泰和下村,遠則江省之有進賢。湖廣之有臨武、宜章、衡山、攸縣,廣東之有南海、連州、大寧,派為遞遷,代有聞人,先後相望,如忠烈之貞,勳業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駸駸乎多士之顯矣,其源遠,其流長,統而觀之一本也,散而觀之一氣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氣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從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愛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婁之孝焉,王詳之恭焉,王偉元之思焉,萬石君之醇焉。其愛也,必有朱守昌之思親焉,繆容之篤睦,楊播、薛包之義讓焉,斯之謂睦族之實,非徙託言空已也。書曰:克明峻德,以親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齊家之化,毋以吾言為迂夫,是命銅千斤銘,以垂不磨雲。 萬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 廷試第一甲進士、第一翰林內史,鳴宇朱國祚撰2、 山谷堂,黃山谷即黃庭堅,北宋書法家、文學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其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時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治平三年(1066)進士,歷官集賢校理、著作郎、秘書丞、涪州別駕、吏部員外郎。擅長詩歌,為江西詩派之宗。著有《山谷集》。 在今江西宜春袁州大部分,黃姓屬於山谷堂:3、江夏堂:典出東漢安陸人黃香,九歲喪母,對父極孝,夏天扇枕席,冬天暖被窩。博學經典,善寫文章,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官至魏郡太守。4、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於平反昭雪。
家譜介紹
傳說戰國末年楚相春申君黃歇也曾刪改增修黃氏族譜,並將譜繫上呈御覽,又親自製定了黃姓最早的字派。
漢魏之始,門第始興。譜牒學也於此時開始發達起來。江夏黃氏,這時才開始了確實可信的家史族譜在民間流傳。六朝隋唐是中國譜牒之學始盛時期,但因為當時黃姓的衰落,黃氏族譜也就不見於《魏書·官氏志》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間流行。
直到宋代,隨著黃姓的興旺,也出現了黃氏譜牒的繁榮。各地黃氏紛紛立祠修譜,家傳、譜序,多見於當時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來,黃姓譜牒之學更加發達,長盛不衰。這一時期的許多族譜,至今仍被流傳和保存下來。“文革”破“四舊”時期,大陸中斷修譜,許多譜牒也遭焚毀,而港台、南洋則未曾中斷,許多家譜還被公開出版發行。如台灣即於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黃氏族譜公開出版。並且之後在大陸內地興起了修譜和尋根之熱。
現代有較大價值的黃姓族譜,一是《竹橋黃氏族譜》20冊,民國十五年浙江餘姚“悼倫堂”第五次重修。該譜修撰極精,卷首有大理學家王陽明的序,又載有自漢丞相黃霸以後歷代名人畫像計80幅。族譜體例,“寓紀事於《編年》,以《世表》為倫次”。編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傳》一門,入傳者有81人之多。此譜現存浙江餘姚市梨洲文獻館。二是《經鏗黃氏家譜》,該譜為清光緒“敦睦堂”第七次修譜,計30卷,現存武昌辛亥革命紀念館。三是《禾坪黃氏大成宗譜》4卷,清光緒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黃氏的重要史料,現存當地黃峭山裔孫處。四是《渠陽黃氏世譜》18卷,1989年湖南靖州黃氏總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黃龜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傳於湘黔地區。
家譜收藏
2000年以來在上海圖書館中收藏黃姓族譜307部,全國其他單位和美、日等國的圖書館還收藏黃姓族譜828部。
黃姓譜牒源起於何時,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傳說早在商朝,便有陸終第四十四代孫黃成德,創修最早的黃氏宗譜傳後。黃成德的第十一世孫黃飛虎,因逃避商紂王迫害而改從母姓"王”氏。後黃飛虎曾孫黃愛輔、黃愛弼等以家藏譜牒上呈周武王,得以複姓“黃”氏。商周時期,黃國已是一個獨立的小邦,作為一個國家,已有專門記錄黃國王族歷史和世系的譜牒了,因而商周時期便應有黃姓譜牒。
黃姓字輩
派語 (字輩、字派):
1、箭樓一支黃氏家譜字派……祖、德、前、功、大,光、宗、鎮、福、庭,應、元、昌、載、日,治、世、起、文、明,於、以、端、其、本,鈞、瞻、懋、篤、敦,郎、官、忠、義、重,統、緒、國、家、同、杞、梓、興、鴻、業,衡、湘、顯,駿、勛。……
2、東石一支黃氏家譜字派……昭、穆、為,文、章、華、國,詩、禮、傳、家,慎、行、修、身,忠、信、為、主,承、先、啟、後,孝、友、當、遵。……
3、詔安秀篆壩里熾堂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元、欽、萬、國、定、封、強,億、庶、超、郡、奕、世、昌,重、義、興、仁、崇、政、教,榮、華、富、貴、耀、宗、坊,昭、明、日、月、乾、坤、春,珠、玉、田、財、大、發、芳,為、官、拜、相、朝,天、子、金、榜、標、名、永、代、揚。……
4、明初黃子澄後裔入川輩字……玉、長、儒、澤、世,多、學、宗、有、光,道、崇、尚、守、政,興、民、可、安、良,家、廣、仁、必、重,廷、治、姚、應、祥,維、先、常、雲、顯。……
5、江西吉安到貴州修文再到四川自貢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卒、仕、登、天,榮、華、富、貴,世、錫、昌、明,一、經、大、沛,道、學、相、傳,煥、文、慶、蔚,首、先、書、培,君、將、永、惠。……
6、江夏義城堂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兆(忠)、孝、允、若,業、紀、崇、倫,繼、志、昭、本,天、佑、新、群,憲、令、功、舉,榮、耀、華、英,同、輝、先、烈,遠、振、家、聲。……
7、江夏一支黃氏家譜字派……昌、忠、孝、允、若,業、紀、崇、倫;典、兆、孝、允、若,業、紀、崇、倫;植、忠、孝、允、若,業、紀、崇、倫,景、行、先、達、仰,慕、賢、哲、倫;興、朝、治、理、茂,修、紀、立、倫;昌、吉、可、徽、詩,禮、克、繼、善;明、昌、毓、風、文,發、祥、支、友、本;道、講、德、必、友,仁、世、文、章;正、宗、秉、國、鈞,謹、言、超、齊、家;明、久、道、化、城,詩、書、聯、甲。……
8、貴州省畢節地區以及六盤水市一支黃氏家譜字派……肇、元、顯、系、崇,應、思、正、道、中,克、家、承、祖、澤,輔、國、述、宗、功。……
9、貴州畢節一支黃氏家譜字派……正、中、大、文、明,英、賢、定、嗣、生。傳、家、唯、有、道,主、德、永、華、新。……
10、湖北慎明堂一支黃氏家譜字派……源、遠、流、長、世、緒、昌,本、深、枝、茂、振、綱、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繼、述、從、先、永、慶、康。……
11、湖南醴陵丁家坊一支黃氏家譜字派……良、慶、詒、謀、遠,謨、猷、一、本、傳,發、祥、徵、孝、友,積、善、啟、英、賢,錦、緒、宜、增、美,芳、聲、永、紹、先,恢、宏、昭、世、德,國、士、克、長、綿。立、志、光、庭、訓,信、心、金、石、堅,山、川、鐘、毓、秀,日、月、復、周、全,慎、修、垂、典、范,敬、業、守、清、廉,蘭、桂、馨、香、繼,詩、書、福、祿、延。……
12、湖南常德回族一支黃氏家譜字派……隆、德、從、景,朝、廷、友、紹,門、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純、仁,賢、為、國、瑞,有、道、方、享,樹、高、聲、遠,本、固、枝、榮,先、澤、孔、長,萬、代、永、典。……
13、江西龍山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基、業、恢、廣,嗣、續、延、綿,頂、理、永、盛,禮、全、資、順,榮、華、寶、貴,金、玉、滿、堂,賢、良、方、正,智、仁、信、義,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寬、裕、溫、柔,發、強、剛、毅,博、厚、高、明,悠、久、遠、定,繼、往、開、米,奕、葉、衍、慶。……
14、湖南靖州渠陽一支黃氏家譜字派……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昌、傳、漢、保、進。大、費、生、民、始,淵、源、少、昊、長。名、官、懷、德、遠,佑、後、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發、祥、同、子、姒,肇、錫、類、姬姜。善、欲、功、欽、衍,分、封、域、共、江。會、齊、交、自、正,在、楚、祚、彌、昌。國、仰、春、申、義,篇、成、博、士、章。中、山、聞、詔、語,東、觀、啟、書、藏。西、代、通、侯、貴,千、秋、且、葉、光。合、宗、文、書、續,先、業、炳、淮、陽。……
15、湖南湘潭茶園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國、正、添、心、順,官、廉、澤、自、長。洪、教、敷、華、夏,家、聲、永、振、揚。文、章、傅、奕、世,禮、樂、紹、書、香。源、本、垂、謨、遠,常、倫、聚、一、堂。……
16、湖南中湘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啟、甲、昭、先、佑,顯、光、裕、俊、英,忠、良、開、世、澤,孝、友、振、家、聲。江、夏、芳、詒、遠,湘、南、氣、運、清,修、培、延、福、履,興、育、慶□明。……
17、江西興國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夢、子、昌、先、緒,明、良、敏、鳳、文,發、祥、原、有、本,善、積、植、家、禎,宜、思、功、德、重,崇、厚、裕、傅、承,廕、嗣、貴、賢、哲,志、立、震、坤、聲,和、能、襄、永、祚,謙、必、兆、長、榮,慎、履、孚、中、可,□得、心、向、仁,開、來、更、繼、上,率、論、典、常、敦,澤、遠、方、蕃、盛,升、行、定、克、徵,恢、宏、紹、懋、業,仕、學、濟、康、盈,迪、紀、循、彝、育,安、居、以、壽、凝。文、連、開、隆、治,科、元、必、顯、明,宗、功、垂、貽、厚,永、錫、作、朝、卿。……
18、江夏堂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國、文、隆、道、德,孝、友、兆、蕃、祥,培、植、英、才、盛,同、臻、大、業、昌。……
19、湖南益陽一支黃氏家譜字派……永、守、以、光、之,科、國、正、亨、時,忠、義、承、先、澤,經、書、啟、繼、英,大、費、生、民、始,淵、源、少、昊、長,名、官、懷、德、遠,佑、後、作、虞、良,受、命、垂、型、日,建、家、食、采、方,發、祥、同、子、姒,肇、錫、類、姬、姜。……
20、宣統己酉江夏堂黃氏四修友譜……老派:家、慶、祖、壽、有、念、文,許、金、興、仕、國、中、登。續派:光、大、世、賢,良,可、立、功。通派:功、費、生、民、始、淵、源,少、昊、長、名、官、懷、德,遠、佑、後、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恩、食,采、方、發、祥、同、子、姒,肇、錫、類、姬、姜、善、御,勛、欽、衍、分、封、域、共,江、會、齊、交、自、正、在,楚、祚、彌、昌、時、仰、春,申、羲、篇、成、博、士、章,豐、都、聞、詔、語、東、親,啟、書、藏、雨、代、通、侯,貴、千、秋、學、業、張、合,宗、高、節、績、先、澤、炳。……
21、湖南湘陰黃氏喬醡房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志、鼎、開、南、楚,良、學、繼、之、夏,宗、流、傳、世、澤,長、本、枝、先、化。添、世、本、思、興,祖、正、武、堪、繩,金、玉、榮、華、貴,芳、名、允、代、稱。祖、德、前、功、大,光、宗、鎮、福、庭,均、繼、顯、學、時,垂、謨、裕、後、昆,孝、義、承、先、澤,賢、儒、慶、熾、昌,家、聲、徑、濟、振,禮、樂、煥、文、章,積、善、明、仁、壽,開、來、達、典、常,升、恆、欽、道、范,晉、鼎、懋、平、康,勛、業、興、衡、岳,恢、宏、發、楚、湘,西、南、皆、有、耀,敦、厚、紹、傳、良。春、去、儀、國、器,秋、桂、瑞、名、揚,守、緒、修、宣、召,清、基、得、久、長。……
22、湖南資陽一支黃氏家譜字派……鼎、寬、玉、廷、人,章、國、世、維、順,孝、友、美、隹、聲,文、明、昌、景、運。林、煥、培、金、潤,松、輝、基、鉅、深,林、熙、堅、錫、溥,相、烈、堂、鈞、清。……
23、黃州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延、中、文、武,靖、國、安、邦。名、存、簡、冊,功、利、旅、常。……
24、湘潭鴻橋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子、友、秀、萬、國、克、德,義、嗣、新、紹、流、康、泰。正、順、家、興、盛,光、明、世、永、昌,文、章、增、貴、顯,經、濟、佐、賢、良,振、起、承、先、代,傳、延、衍、上、祥,毓、才、儲、遠、大,立、本、務、端、方,志、繼、功、能、建,謀、貽、道、守、常,修、齊、昭、美、善,福、澤、慶、舒、長,大、費、生、民、始,淵、源、少、昊、長,多、官、懷、德、遠,佑、後、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發、祥、同、子、姒,肇、錫、類、姬、姜,善、御、功、欽、衍,分、封、域、共、江,會、齊、交、自、正,在、楚、祚、彌、昌,國、仰、春、申、義,篇、成、博、士、章,中、山、聞、詔、語,東、觀、啟、書、藏,兩、代、通、侯、貴,千、秋、祖、業、光,合、宗、文、節、織,先、澤、炳、淮、陽。……
25、湖山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宮、商、角、徵、羽,聲、音、諧、律、呂,君、臣、民、事、物,繁、會、昭、規、矩,章、社、張、紓、循,環、賡、續、翕、純。……
26、幽燕堂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原派:隆、德、從、景,朝、廷、友、紹,門、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純、仁,賢、為、國、瑞,有、道、方、亨。續派:樹、高、聲、遠,本、固、枝、榮,先、澤、孔、長,萬、代、永、興。……
27、莆陽拱溪一支黃氏家譜字派……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木、火、土、金、水、千、萬、億、兆、慶、福、祿、壽、元、亨、利、貞、仁、義、禮、智、信、忠、孝、廉、節、溫、良、恭、儉、讓。……
28、青山一支黃氏家譜字派……世、守、儒、宗、訓,家、傅、正、學、書,宏、綱、開、瑞、運,嘉、社、錫、禎、符,勤、業、前、徵、遠,通、經、聖、緒、孚。時、雍、元、會、合,雅、化、紹、唐、虞。朝、廷、尚、文、德,萬、國、景、賢、良,忠、信、心、常、泰,嚴、恭、體、益、壯,孝、慈、家、道、善,仁、厚、祖、功、長,誠、正、修、齊、治,隆、平、世、永、昌。……
29、浙江陡一支黃氏家譜字派……積、善、允、征、祥、百、世,應、懷、祖、澤,立、心、思、濟、同、一、源,共、振、家、聲。……
30、清同治十二年湖北“慎明堂”第三次續修《黃氏宗譜》……源、遠、流、長、世、緒、昌,本
31、河源龍川一支黃氏家譜字派……日、月、天、光、德,山、河、壯、地、基,太、平、有、意、寶。……
32、揭西河婆黃姓馬頭派……世、永、篤、守,祖、宗、成、憲,大、納、國、紀,益、振、家、聲,光、昭、顯、德,榮、耀、千、秋,贊、承、至、士,於、萬、斯、年。……
33、四川嘉定府榮縣中里仁義鄉黃氏入川祖世宗公……世、永、俊、占,文、正、天、星,順、良、成、德,家、清、敦、仁,陽、開、萬、景,國、朝、維、士,守、宗、耀、榮。……
34、清朝初期四川祁陽大忠橋一支黃氏家譜字派……世、伯、良、金、應、國、大、一、二、三、孔、道、光、明、遠。……
35、南安豐州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守、怡、和、衍、卿、印(胤)、德、順、秀。……
36、瓊崖黃氏昭穆字輩……家、敦、孝、友,世、守、循、良,宏、茲、遠、謨,載、錫、之、光。桂、蘭、應、瑞,華、萼、呈、祥,子、孫、逢、吉,福、祿、永、康。……註:摘自馬來西來黃氏宗祠——黃氏族譜。
37、紫雲先祖遺訓六十字輩行譜序……先、人、貽、禮、則,奕、世、種、書、田。文、章、昭、國、瑞,忠、孝、本、家、傳。行、達、明、新、學,修、崇、德、性、堅。安、分、踏、仁、壽,廉、光、樂、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後、賢。以、斯、善、繼、述,振、繩、億、萬、年。俊、秀、溯、淵、源,群、倫、仰、閩、泉,子、孫、遵、祖、訓,恩、澤、永、相、沿。心、懷、樹、宏、志,奮、步、齊、向、前。純、良、昌、百、代,千、載、喜、壽、綿。……
38、……天、從、棟、肇、開、基,傳、及、二、翁、四、庫、兒。一、十、二、夫、頒、月、令,親、疏、遠、邇、象、年、時。以、西、為、號、由、均、美,將、序、支、流、自、此、立。俎、豆、馨、香、科、甲、顯,左、昭、右、穆、得、其、宣。……註:吾祖燕人也(燕河北省)為了避五胡之亂,乃遷河南省光州固始縣,建公時逢金亂,又遷杭州著姓,世代與宋朝皇族聯姻,傳至天從公,生材(國東公)為宋進士,歷官大理寺大丞官,後轉入內侍從。元兵入侵,遇到廣東新會,奉揚太后囑要保護王太子名若和,不到一年,元兵來了,宋傾,護王奪港出,本來要到福州以國恢復,忽然颶風大作,不幸船沉,國棟公護王從浦西登岸,匿王與我黃氏合居,為保趙氏血脈定居浦西。都民其後只知浦西有黃氏族,而不知有趙氏。國棟公為臣死忠,其忠君愛國事績,可謂千古流芳。創立吉祥院,都人思其德,刻像祀之,今像尚在前陳社祖廟中。
39、……莆、田、開、基。一世岸,二世謠,三世華字萼,四世昌朝。……註:唐太宗貞觀六年因夷荻亂華,恐無分別,特勒吏部尚書高士廉、中書令溫彥博等九人,考史定氏族,苗裔相承不虛者,方許通婚媾,以是藏於秘閣。厥後刺史公得一付本而流傳焉。今黃氏譜系,當以岸公為一世祖也。
40、……一世巘字景陟,行艮十,昌朝四子;二世曹字宜官;三世佩字民聲;四世佑字福順;五世達字載道;六世寵字錫甫;七世中庸字長行;八世禹字從吉;九世徹字常明;十世府字府藏;十一世安石字公介;十二世近字十進;十三世松字本茂行千一。……
41、……泉、郡、開、基。士、本、子、昌,廷、敏、允、純,伯、以、明、俞,肇、甫、孫、爾、君、恩、萬、年,福、祿、攸、同,祖、德、式、孚,孝、思、維、則。一世松,字本茂,行千一;二世良輔,字子弼,號竹西;三世元嗣,字昌善,號雲軒;四世仲章,字廷憲,號安常;五世細光,字敏昭,號直友;六世蕃,字允厚,號主閒;七世懋,字純德,號銳齋;八世仰,字伯推,號漸峰;九世毓清,字以受,號省齋;十世中立,字明位,號我素;十一世全德,字俞鳳,號葆素;十二世應賢,字肇櫃,號里體素;十三世胤煌,字焜甫,號雲天;十四世皎升,字孫極,號隱素;十五世,寶官錦,字爾,號篤齋;十六世良弼,諱君瑞,號純樸;十七世卻官,字惟能,名恩受,號確庵。……
42、紫雲五安一支黃氏家譜字派……仲、淑、季、禮、則,奕、世、種、書、田,文、章、昭、國、瑞,忠、孝、本、家、傳。……
43、福建永春一支黃氏家譜字派……明、瑞、清、敦、厚。……
44、……維、宗、予、啟、學,一、見、通、勝、開,天、子、永、其、正,文、光、遠、洪、興。……註:原譜嘉慶年失傳,據傳屬“湖南沅州府黔陽縣”入川始祖黃通貞。
45、江西遂川草林鎮黃氏五房為峭山公之子井公後裔,井公之後為立堯--岡--元義--閣--萬榮--中章--元岡--春---尚義--淑能--震--文--景升--僚公--慶華--子仁--淮--伯清--啟敬--達進--誥--君德--煌慶--旺(永叟),其中僚公為廣東梅州黃氏公認始祖。清朝嘉慶壬申年老譜草林黃氏五房公認旺公(號永叟,煌慶長子,有兄弟逸叟、允叟)為草林黃氏五房一世祖,緣由為旺公之子儒仕公由廣東潮陽遷居廣東嘉應州(今屬梅州),後發展為源、河、深、洪、泡五房後代遷居江西遂川(古稱龍泉)。 洪公房一支世係為旺公(號永叟)--儒仕--忠道--法金(有弟法珠、法顯)--涌--洪公--大紳(大緒派宏德公房遷居贛州南康縣橫市井排上),大紳有子三個玉宇、敬宇、珽宇。玉、敬、珽三公明朝崇禎年間由廣東嘉應州(興寧縣土名高坑銅頭嶺)遷居江西龍泉草林,為江西遂川草林黃氏五房中洪公房三大分支。勇公派下洪公房九世起字派為:玉宇:仕榮,文章華國,禮義傳家;謙恭淑慎,德性和諧;修身齊治,祥吉亨嘉;道明誼正,功懋福遐。敬宇/珽宇:仕乾,若中啟隆,禮義傳家;謙恭淑慎,德性和諧;修身齊治,祥吉亨嘉;道明誼正,功懋福遐。現存法金裔洪公派民國二十七年四修老譜由玉、敬、珽三公至今世系分明(有大明萬曆三十六年原譜序)。洪公之後多有因時代原因遷居湖南、湖廣、廣西、四川、江西宜黃、江西泰和等地,四修族譜多有記錄,丁口未詳,待後修譜補齊。
勇公派下源公房十七世起字派:鑒光集慶,志大言方;日新富有,才學升堂;蘭馨桂馥,福壽永昌。勇公派下河公房十五世起字派:朝宗嗣應康,本茂與泉長;衍慶書香紹,聲名定顯揚。勇公派下深公房十七世起字派:毓秀含英,廣厚高明;尊儒重道,功崇業成;卓稱佳士,利用則行。勇公派下泡公房十六世起字派:義正攸宜,肇修倫紀;仁育為念,奕世純禧。
46、廣西容縣楊村一支黃氏家譜字派……文、章、政、治、昭、家、模、昌、榮、永、耀、富、貴、長、綿。……
47、廣州黃村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公、候、卿、上、士、爵、位、享、榮、華、景、瑞、開、龍、運、高、明、光、裕、時、豪、傑、成、周、會、宏、昌、世、德、家、祥、符、登、大、慶、嘉、兆、啟、元、亨。……
48、廣東陽春一支黃氏家譜字派……世、啟、蘭、昂(後以炳代之),紀、立、綱、舉。……
49、雲南省會澤縣迤車鎮索橋村一支黃氏家譜字派……萬、開、清、成、永、明。……
50、揭陽玉浦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奇、天、繼、光,奕、世、相、傳,士、農、工、業,科、甲、昭、宣。文、章、華、國,功、烈、濟、時,慶、同、朝、野,榮、連、宗、支,世、敦、詩、禮,家、崇、雍、睦,先、訓、克、守,萬、載、嗣、續。……
51、甘肅定西一支黃氏家譜字派……守(才)、大(增)、希(中)、忠(春)、正(元)、萬(成)、文(登)、志(建)、世、甲、明,海、宇、永、維、國、鼎、生、光、旭、天……註:約元末明初(公元1368年左右)、自山西籮巷遷至臨洮北鄉,迄今約六百餘年。
52、江西修水一支:....光、大、繼、群、英、治、國、從、良、進....
53、黃岡市蘄春縣三合鋪村一支(黃崗村):達、金、木、氵、金、應、正、仕、仁、義、禮、智、信、大、道、如、川、治、朝、開、泰、運、鹹、肇、錫、平、康。.......
54、貴州省興義市則戎枇杷梁子上一支:世、文、金、玉、正、天、興、順、應、德、忠、友、顯、民、國、朝、庭、盛、強、雲、永、珍、福、厚。
55、淮南市鳳台縣大興集鄉(河北黃莊)學、玉、振、士、永
56.重慶巫山一支 正 大 紹 先 德 光 明 延 緒 長 百 年 宗 聖 學 萬 世 祖 賢 良 富 貴 家 業 茂 雲 喜 右 禮 昌 國 安 子 如 道 立 志 在 朝 堂 思 雨 居 衛 本 益 喬 叔 仁 香 啟 哲 文 博 遠 開 元 福 自 康 友 書 可 訓 子 行 孝 代 丙 祥 才 秀 聲 譽 美 登 倫 定 術 章 慶 茨 太 平 會 景 興 旺 春 陽
57.四川省隆昌縣黃家鎮龍王村7組 黃氏族譜 (黃家大院子)玉、上、君、國、迺、名、邦、有、文、在、體、志、自、揚、方、林、遠、少、迢、夢、德、祖、仁、忠、禮、世、奇、昌
58.廣西岑溪市 《古儀州黃氏族譜》規定吾族十世以後用以下詩句字派以昭統一:炳國觀天道,懷珍澤益長。敦恆維履泰,保世定其昌。
黃姓世系
第1世
(中華民族總始祖):
少 典——有熊國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黃帝)
第2世
炎帝——少典長子;與黃帝同為華夏族祖先。
第3世
第4世
橋 極——玄囂之子;子一(高辛)
高 陽——昌意長子;即顓頊帝,是中國遠古時代社會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歲時成為氏族酋長,12歲時率領本族東遷少昊(即嬴摯)東夷部落所在地窮桑地區(今山東曲阜一帶),得信任而輔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後,20歲的顓頊即帝位,不久又內遷中原,承繼中原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初國於高陽,後都於帝丘,在位78年;配鄒屠氏,騰皇氏;子十六(姒鯀、駱明、窮禪、季番、歡頭、瘦約、伯服、檮杌、蒼舒、聵凱、檮盛、大監、寵降、中容、仲達、稱)
日 安——昌意次子;居於西方,後入中原,子孫以安為姓。
第5世
高 辛——橋極之子;即嚳帝;配陳峰氏之女慶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摯,慶都生放勛)
窮 禪——高陽三子;子一(敬康)
稱 公——高陽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
第6世
卷 章——稱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吳回)
第7世
吳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誅後,繼兄位為祝融火神,後人在天水關,築火神苗宇來紀念之;子一(陸終)
第8世
陸 終——吳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蓮、籛鏗、會人、曹安、季連)
第9世
季 連——陸終六子;受封羋姓,封地在今河南省東北、山東省西南之地,其後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
第10世
女 修——季連之子(本宗);子一(皋陶)
第11世
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業(本宗),名繇,字庭堅,是歷史上著名的傳說人物。據《帝王世紀》的說法,他出生於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賜其為偃姓。據《世本》和劉向《說苑·君道》,皋陶當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負責氏族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史書上說當時天下無虐刑,無冤獄,小人畏懼,天下太平。舜帝對他的成績極為讚賞,便把他封於皋,所以,又叫“皋繇”。因為上古“陶”、“繇”讀音相同,所以又寫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幫助夏禹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政權的領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為自己的接班人,正準備讓位,但皋陶卻於這時去世了。死後,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縣。古時,這裡有皋陶墓,世人又稱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華;子一(伯益)
第12世
伯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賾凱,又字虞余,是傳說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輕時的伯益,就很聰明,有才智,最早發明打井取水。由於伯益富有才華,夏禹就向當時中原氏族聯盟政權首領帝舜推薦他,帝舜派他輔佐夏禹治水。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張水利地圖。治水成功後,被帝舜賜封為嬴姓,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成為嬴姓14氏之血緣始祖,時間約為公元前2100年左右。14氏為:黃氏、徐氏、趙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終黎氏、運奄氏、莬(wèn)裘氏、將梁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伯益來自東夷少昊鳥氏族,所以傳說他能知禽獸之言,能與飛鳥通話,《漢書》云:“伯益知禽獸”。《後漢書》云:“伯益綜聲於鳥語”。夏啟即天子位以後,便開始消滅伯益的勢力,在夏啟六年,將伯益殺害。伯益死後,夏啟以隆重之禮厚葬伯益,又“歲善犧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犧牲來祭祀他的亡靈。伯益雖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後裔卻十分繁榮昌盛,所分衍出黃、趙、江、秦等十多個姓氏,都尊他為始祖。伯益娶塗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