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廣州是
辛亥革命的
策源地和主要戰場,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開展革命活動的地方。辛亥革命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是為紀念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活動而建的一座專題紀念館。
館舍介紹
紀念館征地面積為7.73萬平方米,項目主體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陳列區1.32萬平方米,
藏品庫區1000平方米,技術及業務用房1800平方米,觀眾服務及配套設施2000平方米,展廳總面積6350平方米,項目總投資3.19億元。紀念館設有“
辛亥革命時期廣東名人”專題展覽,選擇了56位歷史人物,集中展示他們最具代表性的歷史瞬間。
地理位置
建築格局
根據規劃方案,紀念館及其周邊地塊從東往西分為三部分。西側是6萬多平方米的
中山公園;中部是紀念館;東部是4萬多平方米保持原生態的小山丘。紀念館建築群的布局,由北向南,沿主軸線分布有入口
牌坊、烈士浮雕牆、紀念塑像、前景觀廣場、館舍、後景觀廣場,形成隨地勢起伏的景觀線。擬建紀念館的
單體建築建築風格與
中山陵、
中山紀念堂和台北的
孫中山紀念館大體一致,成為孫中山紀念建築的系列之一。
辛亥革命紀念館整體建築風格以灰色、黑色為主要色調,顯得莊嚴和神聖。
紀念館為石料建築,整體建築外形如一方石塊,平靜地置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入口處,一條跨越水面、向上斜長延伸的走道直通大門——寓意著“
共和之路”。石塊已被鑿開,隱喻辛亥時期英烈們開天劈地的勇氣和艱苦卓絕的歷程。12米寬的道路從缺口穿入,筆直、向上。道路上隨機陳列著辛亥英烈鑄銅雕像,似在沿路而行。作為參觀流線的主軸,當人們穿梭於英烈雕塑叢中,仿佛時空又回到了辛亥革命那
激情燃燒的歲月。穿越厚重的石壁,盡端豁然開朗,象徵著
辛亥革命翻天覆地,揭開推翻了滿清帝制的序幕和石破天驚的曙光。中山先生背影雕像矗立在路的盡頭,又是路的最前方,似在思索中國未來的方向。
館藏文物
紀念館已徵集到大批有較高價值的文物。包括孫中山隨身攜帶的密電解碼本、引發
辛亥革命的湖廣鐵路債券、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等共62件流傳海外多年、民國初年珍貴的歷史文物現身黃埔,將永久收藏館內。
紀念館還特向海內外各界廣泛徵集有關辛亥革命的各類文物和史料。內容包括1895年至1917年間,與辛亥革命有關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實物與史料等;種類包括衣物、日常用品、槍械、旗幟等。可採用捐贈、交換、收購、提供複製等方式。館方成功徵得文物6602件(套),展覽物品採取徵集、借展和複製等辦法,徵集到孫中山女兒
孫婉的照片、生活用品、書籍、首飾和生活用品等文物700多件。還有
李湛的同盟會證書、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
杜鳳書烈士的照片、民國元年革命軍功牌、民國元年華僑炸彈隊紀念章以及
致公堂文獻等珍貴文物一批。
發展定位
辛亥革命紀念館定位為具有全國性、內容豐富、感召力強的全國頂級的大型革命歷史專題紀念博物館。紀念館建成後,將成為廣州市標誌性建築之一和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館歷程
2001年,時值
辛亥革命90周年,民革廣東省委員會向民革中央提出《關於在廣東建立辛亥革命紀念館的建議》。
2001年11月,
中央辦公廳批覆同意在廣東省建設辛亥革命紀念館,建館籌備工作由此開始。
2006年2月,廣東省政協提案委員會提交提案,建議在
長洲島建辛亥革命紀念館。使建館再度提上議程。
2006年4月,確定選址長洲島。廣州召開建館協調會,正式選定在
黃埔區長洲島中部的臨江地塊建設紀念館。
2006年,完成規劃設計方案。
2006年7月,廣州市政府在長洲島召開辦理座談會。會議提出,場館建設力爭於2006年底動工,2008年竣工。然而,由於領導變動等各種原因,直到2007年底,項目仍未動工。
2008年,廣東省“兩會”上,省政協提案委員會再度提交提案,建議加快籌建
辛亥革命紀念館,“力爭今年年底前動工建設,2010年底前竣工,於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全面對外開放”。該提案被列為
廣東省政協重點提案,由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湯炳權領銜督辦。
2008年6月,廣東省委辦公廳同意成立辛亥革命紀念館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標誌著紀念館建設進入實質性的推進階段。
2009年12月29日(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
大總統98周年紀念日),辛亥革命紀念館在廣州黃埔
長洲島隆重奠基。紀念館建設經費由廣東省市共同承擔,省承擔70%,廣州市承擔30%。
2011年10月8日,
辛亥革命紀念館正式開館,市民可免費參觀。
20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爆發100周年紀念日),辛亥革命紀念館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
辛亥風雲
話說1904年正月十五,
邱逢甲在廣東興梅交界的“箭竹頂”茶場策劃
潮州“
黃岡起義”期間,在石馬
星窩子“順裕廬”揮筆寫下“遷善樓”三個字後,在子淵先生家裡住了一晚。為了掩人耳目,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點便坐著轎子,跟
何子淵一前一後到了離星窩子大約八里開外的箭竹頂古茶場,因箭竹頂茶場是何子淵家的祖傳產業,地僻山高,環境險峻,外人輕易不敢涉足,正是革命黨人暢談國事,針砭時弊的理想場所。
但凡黨內、盟內有重大事項要最後敲定,均要到箭竹頂協商、拍板。那天,先後趕到箭竹頂茶場的還有子淵先生的“拜把子”兄弟——
興寧蕭惠長、
平遠姚竹英、梅州江柏堅等同志……在那次碰頭會上,大家基本敲定籌劃汕頭“
黃岡起義”的行動方案,並做了具體分工,由姚竹英繼續保持與
潮安人
許雪秋的單線聯繫,蕭惠長、江柏堅負責聯絡志同道合的革命黨人,
何子淵負責經費統籌工作,“光漢茶莊”作為革命黨人聯絡、避風、掩護的秘密據點。
但思想一貫激進的
邱逢甲,這一次卻異常冷靜,認為條件還未成熟。但仍贊成按積極穩妥的原則,加快進度,儘快“起事”。後來也正應了邱逢甲的高見,兩次黃岡起義均因泄密及諸多原因而導致失敗,其中1907年的第二次起義規模空前,參加回響者達5000餘眾,潮梅兩地革命黨人悉數參加,影響巨大,給風雨飄搖的清廷以沉重打擊。
1907年5月,黃岡起義失敗後,
何子淵等領導人隨即返回梅州。不久,蕭惠長、江柏堅、姚竹英等革命黨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頂茶場達半年有餘。其中:姚竹英在箭竹頂茶場住了半年多,蕭惠長、江柏堅住了四個多月,邱逢甲為了營救革命黨領導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動方案,於1908年(
戊申年)初夏,多次來到箭竹頂茶場商討對策。遇險黨人卒後在何子淵、
邱逢甲等人的疏通、擔保之下得以脫險。
1904年,邱逢甲在箭竹頂茶場籌劃
黃岡起義期間,為石馬
私塾先生黃彩平題寫的屋名“遷善樓”墨寶,因刻石師父不小心泡了水,缺損了一角,這次子淵先生又在箭竹頂茶場議事廳請邱逢甲即興揮毫重寫了一張。為此,黃彩平還特地減免了何家兩斗谷種的地租以表示謝意。
1904年春,
邱逢甲在箭竹頂茶場一共住了兩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間,特地以
何子淵的大號“東漢”為據,題下“光漢茶莊”“淵廬”“順裕廬”等多幅墨寶。
“光漢茶莊”坐落在
石馬鎮石馬圩“光記”商店對面,營業面積約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淵的弟弟子韶負責經營,是
箭竹頂茶在海內外的經銷母店,同時也是革命黨人的地下聯絡點。箭竹頂茶在清朝乾隆年間非常出名,行銷海外、南洋一帶。民國時期,子淵先生曾以此茶饋贈孫中山、
胡漢民、
廖仲愷、
許崇智、陳濟堂、
李濟深、
蔣光鼐、
蔡廷鍇、
張發奎等名人,均讚不絕口。“淵廬”坐落在“光記”旁邊,建築面積約50多平方米,專供
何子淵在石馬中國小上學的子孫寄宿及革命黨人臨時落腳之用。
邱逢甲1904年正月十八晚回到興民學堂,不久便接到廣東省政府的調令,奉調廣東學務處任職……
嘉屬革命黨領導人
何子淵等人不甘心“
黃岡起義”之失敗,不久又與廣東興寧石馬人氏,同盟會領導人何天翰、
何天炯等積極籌款,購買槍枝彈藥,參與籌劃惠州和廣州
黃花崗起義。1911年3月上旬,何子淵特指派石馬刁
田村的洪門兄弟
陳文友負責和羅熾揚、
嚴德明等人從香港運帶
駁殼槍18支、無煙槍17支,還有九響槍和彈藥一批回惠州,擬在惠城起義。商船在
大亞灣澳頭靠岸時,遭巡邏清兵搜查,陳文友等人當場被捕,羅熾揚乘機逃脫。身份爆露後,嚴德明用革命大義說服士兵,兵勇們都尊稱他們叫“革命先生”,戒備隨之鬆懈,嚴德明乘夜色逃脫,陳文友被嚴密解遞惠州。
案發後,同黨
嚴確廷偕惠州中學學生楊瑞廷馳往營救未遂。駐惠的廣東陸路提督秦炳直憑直覺發現革命黨人起事在即,遂密令捕獲嚴確廷,隨後專船押解陳文友、嚴確廷到廣州,密囚於南海監獄。
1911年3月29日,
黃花崗起義爆發,
黃興等革命同志圍攻督署事敗,文友聞之,在獄中連聲哀嘆“同胞可憐、同胞可憐……”,獄卒聞之應曰“是誠可謂不畏死者也!”。第二天,遂被斬於監獄門外。
烈士
陳文友、嚴確廷遺骸和“三·二九”死難烈士遺骸一同堆放於
咨議局門前,後由潘微達收葬於黃花崗。1919年,審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為56人,1922年,審定第二批為16人,1932年,審定陳文友等烈士13人,另立一碑,碑文為
胡漢民所書。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近30天展示的數據中,今天及之後的數據是預測值。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29.01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