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婁

黔婁,戰國時期齊稷下先生,齊國有名的隱士和著名的道家學。魯恭公曾聘為齊威王請為,皆被其拒絕。後隱居於濟之南山(今濟南千佛山),鑿石為洞,終年不下,曾著書四篇(已失傳),言道家之務,號黔婁子。他儘管家徒四壁,然而卻勵志苦節,安貧樂道,潔身一世的端正品行為世人稱頌。

基本介紹

  • 本名:黔婁
  • 所處時代戰國
  • 主要作品:《黔婁子》
  • 身份道家
人物生平,黔婁夫人,後世紀念,黔婁洞,黔婁墓,

人物生平

黔婁是戰國齊國的賢士,周王愈行衰微,分封等級制度也漸趨崩潰,學術思想蓬勃發展,形成“百家爭鳴”的鼎盛局面,各國諸侯紛紛將才智之士網羅在自己的身邊,平民開始攀登政治舞台,動輒形成“布衣卿相”的局面。
黔婁從小飽讀詩書,專攻道家學說,曾著書四篇,取名叫《黔婁子》。此書旨在闡揚道家法理,由伏羲氏憑天降河圖神龜顯示八卦之數,而研究天地生成的道理,重在從天地運行的氣教,來求得宇宙變化的理教。認為:先天而生其性,後天而成其質,從無形而生有形,為一切事物生成演化的步驟。並以陰陽相感,天人合一的原理來說明天地之間先有陰陽,有陰陽則再有感應,有感應則有變化,有變化再有感應,如此循環激盪,變化無窮,以此洞悉古今萬事萬物生克輔消之道,闡明了“常的無定便是變,變的有定就是常”的道理,從小處說既可驗證人的“變態心理”,更可驗證人的“常態行為”。從大處說又可以預知和驗證一個國家的興替。
黔婁不但闡明道家的主旨,而且身體力行。儘管家徒四壁,然而卻勵志苦節,安貧樂道,視榮華富貴如過眼煙雲,不參予那種爭名逐利的行列,從而獲得極高的評價。與妻子一同下田耕作,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穿的是自己紡織並縫紉的衣服,吃的是自己種植的五穀及菜蔬。夫唱婦隨,情好無間,看花開花落,聽鳥語聲喧,風過林梢,月上蕉窗,過著與世無爭的幸福生活。
他的道家學術理論受到齊侯的重視,齊侯備下重金,請黔婁到朝廷做官,聘他為卿,他卻堅辭不受。和妻子一起來到了歷山(今濟南市千佛山“黔婁洞”)過起了隱居生活。齊威王曾親臨黔婁洞請教,為了表示尊重,他遠遠就下馬脫靴,徒步進洞。後來魯國國君也派人去請他出任魯國的相國,並給他賜粟三千鐘的俸祿,黔婁仍不為高官厚祿所動。
黔婁先生死後,他的好友,孔子的高足曾參前往弔祭,看到黔婁停屍在破窗之下,身著舊長袍,墊著爛草蓆,用白布覆蓋著。由於這塊白布短小,蓋頭就露出腳來,蓋上腳就露出頭來。不禁為之心酸,就說:“把布斜過來蓋,就以蓋住黔婁先生的全身了。”
不料,黔婁夫人卻答道:“斜之有餘,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這會違背先生的生前意願的。”
曾參認為黔婁夫人說得很有道理,深感慚愧,於是哭得更為悲傷。並問黔婁妻說:“先生之終,何以為謚?”因為古人死後,總愛根據他一生的事跡,用一兩個宇加以概括,這就叫 “謚”。這種“謚”法,也不完全出於朝廷,一般有頭有臉的人,照樣可由親友或者家人贈謚,以慰死者在天之靈。
曾參的問話剛結束,黔婁夫人立即回答:“以康為謚。”
曾參大惑不解,問道:“先生在時,食不充飢,衣不遮體,死則手足不能覆蓋,棺旁也沒有祭祖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深,何樂於此而謚為康乎!”
黔婁夫人正色道:“先生生前,魯國國君要任他為相,但他辭而不為;齊國國君欲聘為卿,他同樣辭而不受,這算是有餘貴吧!魯國國君曾賜很多米粟給他,齊國國君也屢次要予以報酬,他都辭而不受,這算是有餘富吧!他願與天地人間共甘苦,寧願做平民百姓;他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些全是為了仁義,以康為謚,誰能說不合適呢!”
曾參聽後,受到極大的感動連聲讚嘆說:“正因為有黔婁這樣的先生,才有像黔婁妻這樣的好夫人啊!”
黔婁棄榮華富貴如敝履,與他的信仰有關。道家學派痛恨不平等的社會,鄙視富貴利祿。所以黔婁的行為並不荒誕,他反映了一種社會思潮:既然我不能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那么自己就遠離塵世,潔身一生。東晉詩人陶淵明曾作《詠貧士》贊黔婁等人:“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不榮,弊服仍不周”、“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高士詠·黔婁先生》唐 吳筠
黔婁蘊雅操,守約遺代華。淡然常有怡,與物固無瑕。
哲妻配明德,既沒辯正邪。辭祿乃余貴,表謚良可嘉。

黔婁夫人

唐代大詩人元稹以悼念他未發跡時妻子的詩最為有名,共三首,都叫“遣悲懷”,其中的一首是這樣寫的: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英,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他營奠復營齋。
詩的第一句“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是用兩個典故說同一件事,即貧賤夫妻,如涸轍之鮒,相濡以沫,詩中提到的黔婁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黔婁子”。
黔婁出身於貧寒的平民家庭,黔婁夫人卻是貴族出身,黔婁夫人叫施良娣,知書達禮,明媚靈巧,稱得上秀外慧中。他的父親官居“太祝”,所謂“太祝”,就是為帝王家掌握鬼神祭祀的官職,與“太宗”、“卜正”、“太史”同列,“太祝”代表主祭者向鬼神致辭,“太宗”管理詞廟及安排祭祀的事務,“卜正”專司占卜吉凶,“太史”記錄時事,觀察天象,保護文書,在商周時期,迷信鬼神的時代,這是四種非常重要的官職。
這四種掌管鬼神祭祀的官職,世代承襲,由於子孫眾多,食田俸祿不足以餬口、於是紛紛挾其專業才智,從周王室出走,逐漸分赴各諸侯國謀求發展,施家就這樣來到魯國,施良梯的父親也就成了魯國的“太祝”。
祭祀鬼神是一種清貴而受人尊敬的職業,何況施良梯才貌雙佳,要找一位金龜婿易如反掌,然而她卻偏偏拒絕了王孫公子的追求,而看中了芒鞋布衣的黔婁子。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女子在娘家毫無宗法地位,更沒有任何繼承權。所以女子的娘家聲勢地位不論如何顯赫,你一旦出嫁就毫無相干,只看你夫家的情況,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娘家只是你的暫住地,夫家才是永久的歸宿,女子出嫁以後都要隨丈夫姓,自己根本沒有獨立人格,所以一生的貴賤苦樂從此決定。因此對於施良娣要嫁黔婁子,她的家人全體反對,多次勸解、告誡。無奈施良娣心志已堅,百折不回。

後世紀念

黔婁洞

黔婁洞位於濟南千佛山興國禪寺極樂洞的東側岩壁上。相傳周代黔婁子曾居住於此,故名。岩壁上端,松柏垂蔭,山花爛漫。雨後,洞周壁上,苔衣墨綠,蝸牛布阿,蟬蛻點點,猶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洞深十餘米,三折之後呈長方形,為人工開鑿,類似居室,高2米,面積20平方米。洞內溫濕,水珠下滴,擊石有聲,使洞穴越發顯得清幽。清嘉慶年間,洞內尚有黔婁子的坐像,白須方巾,文士打扮,後毀。洞口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為“黔婁洞”,小字記載了黔婁子的身世。

黔婁墓

黔婁的遺體被安葬在了他的家鄉齊國都城臨淄的西邊,今臨淄區鳳凰鎮北金召村東南,杜山之右,中金召東北200米處,至今墓址猶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