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真卿楷書碑文代表作品)

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是顏真卿楷書碑文代表作品。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線條粗細變化趨於平緩,筆畫少波折,用筆時出“蠶頭燕尾”,多有篆籀筆意。

《麻姑仙壇記》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典範之作,是我們學習楷書的優秀範本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姑仙壇記》
  • 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
  • 作者:顏真卿
  • 字型:楷書
  • 分類:中國書法
  • 字數:901字
  • 創作時間 :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
作品簡介,總體介紹,發展,地位,作者簡介,作者,書法特徵,後人評價,釋文,結體特徵,結體分析,筆畫特徵,

作品簡介

總體介紹

《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是顏真卿楷書的代表作。
該碑立於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後遭雷電毀佚,有原拓影印本行世。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線條粗細變化趨於平緩,筆畫少波折,用筆時出“蠶頭燕尾”,多有篆籀筆意。其結體因線條厚重,為了在字的中宮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擴張,外拓的寫法被推向極致。
碑舊在江西臨川,明季毀於火。楷書,據傳世剪裱本計共901字。
此碑楷書,莊嚴雄秀,歷來為人所重。此時顏真卿楷書風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結體緊結,開張一任自然,而且在筆畫上也從光亮規整向“屋漏痕”的意趣邁進了。歐陽修《集古錄》中說:“此碑遒峻緊結,尤為精悍,筆畫巨細皆有法。”
今人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稱:所使拓本為橫刻帖本,傳宋時有原墨跡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縣西南二十二里山頂。今已無原碑拓傳世。傳此帖本有大、中、小三種,因原石均佚,故難尋佳本。據載,宋刻帖本就有張之洞、何子貞、端方、羅振玉藏本和戴熙、趙子謙跋本等數種,可見此刻帖傳世情況的複雜。今人馬子云《碑帖鑑定》稱:聞何紹基(子貞)藏宋拓本,後為顏韻伯藏,現不知為何人所藏。又稱原石為雷火所破,元建昌知府梁伯達重建。然元刻本今也罕見。以後又有唐晏雲本,忠義堂何氏本、黃氏本,惟唐氏刻本最善,何氏本最劣。《校碑 隨筆》云:上海原石石印本,即羅振玉所藏,有張廷濟跋,現也不知存於何處。
大字本,拓本。字徑約5厘米,現存兩種善本:其一為明藩益王朱祜濱重刻本,書法端嚴整肅(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二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藏上海博物館),點畫清晰,極少漫漶。
中字本,拓本。字徑近2厘米。首見南宋留元剛忠義堂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歷來金石家著錄,均言大、小字本,未及於中字本。元明時期未見重視,清代有多種翻刻中字本行世,已無足觀。
小字本,拓本。字徑1厘米左右。凡46行,901字。據張彥生《善本碑帖錄》,宋刻帖不見收入小字本。明刻《停雲館帖》始收入,世傳以南城刻本為貴。最早拓本為上海郭若愚藏本,石完整,字清晰,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發展

後來的《顏家廟碑》渾厚過之,但寬博、端莊、剛毅、沉雄有所不及。

地位

《麻姑仙壇記》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典範之作,是我們學習楷書的優秀範本之一。

作者簡介

作者

顏真卿(709-785)唐書法家、大臣。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顏師古五世重孫。開元進士。博學工辭,事親至孝。擢制科,遷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後出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祿山叛亂,他與兄杲卿起兵討伐,聯結附近十七郡,被推為盟主,拜戶部侍郎,加河北招討使,會兵二十萬,使叛軍不敢急攻潼關。後見肅宗,授吏部尚書,遷御史大夫,出為馮翊太守,坐讒遭貶。代宗時,再任尚書右丞,封魯郡開國公,稱顏魯公。德宗即位,他為盧杞所惡,改太子太師李希烈反叛,派他前往勸諭。李希烈對他威脅誘逼,他堅貞.不屈,被縊死。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筆法。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鬱勃,古法為之一交,人稱“顏體”。傳世碑刻以《李元靖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為著。行書有《爭座位貼》。書跡有《自書告身》及《祭侄文稿》等,後人輯有《顏魯公文集》。

書法特徵

據載,顏真卿的書法受姻親殷氏影響較大,又吸取褚遂良和張旭的筆法,也與懷素討論過用筆的訣竅。中年以後,他終於突破“初唐四家”瘦硬書風的窠臼,集眾家之長,出繩墨之外,創造出一種筋肉豐滿、骨骼雄健的新書體,後人稱之為“顏體”。其書點畫厚重飽滿,結體寬博端正,章法茂密豐實,體現出豪邁雄強、莊重挺拔的藝術風格。

後人評價

北宋朱長文在《續書斷》中把顏真卿書尊為“神品”,並說:“其發於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釋文

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
顏真卿撰並書
麻姑者,葛稚川《神仙傳》云:王遠,字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蔡經家,教其屍解,如蛇蟬也。經去十餘年忽還,語家言:“七月七日王君當來”。過到期日,方平乘羽車,駕五龍,各異色,旌旗導從,威儀赫弈,如大將也。既至,坐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人與麻姑相聞,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報,久不行民間,今來在此,想麻姑能暫來。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見忽已五百餘年。尊卑有序,修敬無階。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今便暫往,如是便還,還即親觀,願不即去。”如此兩時間,麻姑來,來時不先聞人馬聲。既至,從官當半於方平也。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作髻,余髪垂之至要。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得見方平,方平為起立。坐定,各進行廚。金盤玉杯,無限美膳,多是諸華,而香氣達於內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侍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間蓬萊水,乃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陸陵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麻姑欲見蔡經母及婦,經弟婦新產數十日,麻姑望見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便以擲之,墮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復作此曹狡獪變化也。”麻姑手似鳥爪,蔡經心中念言:背蛘時,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經心中念言,即使人牽經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謂其爪可以杷背耶?”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經曰:“吾鞭不可妄得也。”大曆三年,真卿刺撫州,按圖經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於此得道。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壇,傍有杉松,松皆偃蓋,時聞步虛鐘磬之音;東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餘尺;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西北有麻源,謝靈運詩題: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恐其處也;源口有神,祈雨輒應。開元中,道士鄧紫陽於此習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見虎駕龍車,二人執節於庭中,顧謂其友竹務猷曰:“此迎我也,可為吾奏,願欲歸葬本山。”仍請立廟於壇側,玄宗從之。天寶五載,投龍於瀑布,石池中有黃龍見,玄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儀,侍從雲鶴之類於戲。自麻姑發跡於茲,嶺南真遺壇於龜源,花姑表異於井山,今女道士黎瓊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夢瓊仙,而飡花絕粒。紫陽侄男曰:德誠,繼修香火;弟子譚仙岩,法籙尊嚴。而史玄洞,左通玄,鄒郁華,皆清虛服道。非夫地氣殊異,江山炳靈,則曷由纂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餘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時則六年夏四月也。

結體特徵

要臨寫好《麻姑仙壇記》,除了對其筆畫特徵有一個明確的理解外,還必須掌握其基本的結體特徵。這裡將簡單介紹它的結體特徵。
1.結構下壓,靜中寓動。《麻姑仙壇記》中的每個字,其結構極盡變化,但其中有許多字是重心下移,妙在平中見奇,給人以一種端莊、憨厚的感覺,越看越讓人覺得可愛。而且有些字的筆畫處理非常到位,靜中寓動,妙趣橫生。如圖1中的“半”、“華”二字。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
圖1:《麻姑仙壇記》的結體特徵
2.四角撐滿,端嚴緊密。《麻姑仙壇記》的結體筆勢開張,四滿方正。其筆畫組合疏密均勻,嚴整不懈,平穩雄健。如圖1中的“倒”、“蔡”二字。
3.凝重古樸,寓巧於拙。清傅山云:“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在理論上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觀點。然而顏真卿卻早就將這一審美觀念付諸於其書法作品中,《麻姑仙壇記》便是很好的—例。如圖1中的“何”字、“麻”字,這蓄勢藏鋒的筆法,分熔篆鑄的線條,還有這氣勢恢弘的結體,無不顯示出它的“拙”味。此外,我們在品味其“拙”的同時,還能感覺到“巧”的氣息。
4.體態沉雄,氣象恢弘。《麻姑仙壇記》中,每個字都是體態沉雄,氣象恢弘,這是該碑結體上的一個奧妙。尤其是在一些左右結構的字上,它並不講求穿插,而是恰恰相反,儘量在體態上使左右各自獨立,但神情上又要形成藝術整體,這樣就使得該碑沉雄、圓渾而又蒼老。如圖1中的“顏”、“謂”二字。

結體分析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風格拙樸古雅、內斂含蓄,融篆籀之氣於楷法,線條如萬歲枯藤,結體寬博大方,寓奇逸於剛正,真可謂蒼古沉雄,筋骨盡備,內蘊宏博,儀態萬端。下面我們對單個字進行分析。
圖2中的“日”字,結體高雄,取篆之縱勢,法隸之寬博。仔細審視,其左豎如篆豎微傾,橫畫起筆不與豎畫相接,折畫折中帶轉,重筋含骨。其豎畫如弩,直中見弧,中橫圓厚,下橫左實右虛,與上橫左虛右實相映成趣,使端莊之中透出靈氣,呈意密形疏之意象。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
圖2:《麻姑仙壇記》的結體分析
圖2中的“光”字,可以說是以篆意入楷的典型範例。“火”部借篆形,結體高偉軒昂。整個字布白上密下疏,筆畫沉重、堅實、勁挺、拙澀。其點畫各具其法,筆勢縱橫有象,臨寫時要留心渾宏氣質的表現,不可寫得圓、嫩、弱、乏。
圖2中的“往”字,左右兩豎均著意向外寫開,形成筆畫四周布滿、中間空闊、全字撐足之形勢。此字除左部寫得特別峻偉、右部寫得方正而參差外,尤為驚絕處是最後—一橫的斜仰寫法,看上去給人以向外縱去的動感。
圖2中“海”字四角占滿,撐成渾宏格式,給人以體格堅實、精神充沛之感。細觀之,我們又會發現,此字右部上下分開,虛白有“海闊天空”之朗;左右錯位,使中部有“虛懷若谷”之概。全字密處凝於右下部,中上部卻十分空疏,真是寬處愈寬、密處愈密。右部“每”上邊—短撇落筆千鈞,使空處不虛;下邊筆畫提筆著大力寫細挺,使密處不迫。這種疏處造密、密處令疏的手法,實令人讚嘆。其中間一橫左探,以使左右緊挽不至渙散;下面橫畫收筆頓收,更使全字向外擴張之力加強,令人心藹神馳。
圖3中的“在”字用筆直取古文凝重之趣,復加掀雷揭電之勢。該字結體雄峻而又有“對此若倒東南傾”之險,中間留白特整特疏,且與四周留白相連線,甚有太廟穹蒼、浩氣流走之勢。全字既雄且險,留白彌滿且疏。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
圖3:《麻姑仙壇記》的結體分析
圖3中的“成”字給人以雍容寬博的感覺。其左撇與戈鉤的支撐,使全字形成均衡對稱體態;橫畫上移,鉤畫寫滿,撇畫加長,使全字氣格充沛。由於此字用筆堅實沉穩,留白形狀整且圓渾,故給人以平和端莊之感。
圖3中的“其”字結體中正寬博,用筆厚重沉雄。其用筆按中見提,左輕右重,筆畫於規整中有長短之別,下面兩點略偏右,使字在謹嚴中見活氣。
圖3中的“立”字用筆端正,方圓互見,結體偉岸、謹嚴。其點畫起筆較高;上橫畫稍長,使整個格局顯得飽滿;兩點取篆之意,似隸之形,高且內傾;長橫斜落筆,使起筆處呈方形,整個橫畫直勁,骨力甚強,收筆微作點狀,圓按回鋒,使之充滿篆籀之氣。
圖3中“王”字穩重高闊,上橫下覆,下兩橫微仰,取篆之意,平穩中有變化,讀之感到威而不猛,有莊重沉穆之勢。
圖3中的“而”字型格舒展博大,用筆尤顯剛勁。該字橫畫較長,將上部占滿,致成寬博格局;撇畫偏左,又透險勢,下部穩實堅勁,四豎筆有垂露、有懸針,或上粗、或下重,無一同者;鉤畫堅實勁利,銳氣中見沉穩。
《麻姑仙壇記》的書法是後人臨習的優秀範本,碑刻對後世書壇名家有著不可估量的借鑑價值。

筆畫特徵

顏真卿書法作品眾多,風格多樣,絕少雷同,但總體上都表現出莊重、鬱勃的風貌。《麻姑仙壇記》的用筆以篆法入楷,骨力挺拔,起筆、收筆多藏頭護尾,精力內蘊,含而不露。下面將具體分析各種筆畫的特徵,以便進一步幫助大家臨寫。
1.點畫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
圖4:《麻姑仙壇記》的筆畫特徵
點是構成漢字的一種重要筆畫,許多筆畫都是由點而出,由點而收。點在“永字八法”中叫做“側”,因筆鋒顧左瞰右,審其勢而側之,故稱之“側”。王羲之云:“倘一點失所,若美入之病一目;—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眩。”積點成畫,積畫成字,積字成篇,由是可見,要學好書法,就必須先把點學好。《麻姑仙壇記》中點畫寫法多變,形態上有方、圓、長、橫、斜、挑諸多種類,但每畫無不落筆峻勁,呼應莊和。
右側點是該碑中用得最多的一種,如圖4中“字”字上點。這種點畫狀如瓜子,上光下圓,如欲滴之露,富有張力美。有時,該點略微彎曲,以顯柔勁之姿。
左側點是該碑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點畫,其位置與右側點一樣,距離字中心較遠,充分體現了顏字內松外緊的特點。如圖4中“少”字左點。
《麻姑仙壇記》中的點變化多樣,如圖4中“被”字首點以短橫來替代,“麻”字上點則變為豎點,“亦”字左下點變為挑點。即使是同樣的曾頭點,在該碑中也是變化無窮,如圖4中“弟”字上兩點寫成“八”字狀,這是顏字的通用寫法,該碑也不例外;但“並”字上兩點卻寫成了兩小撇,一出鋒銳一出鋒鈍;到了“美”字,則又變化成“羊首法”,這是借鑑篆法的寫法,使字更顯生動。當有三點在—起時,它又用三小直並列來代替,如圖4中“經”字左下三點;而該字的右部幾點則以行書筆意將上下兩點連寫,使整個字顯得非常靈動。《麻姑仙壇記》中的點畫還有許多不同的寫法,臨寫時一定要仔細觀察,注意歸納。
2.橫畫
橫畫在“永字八法”中稱“勒”,它主要起字的骨架作用。南宋姜夔云:“橫直畫者,字之體骨。”王羲之橫畫的寫法也有這樣的論述:“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麻姑仙壇記》中的橫畫,均取斜勢,左低右高,但角度不大,起筆處多見方筆,收筆時則以圓筆藏鋒為主。其橫畫並無《勤禮碑》那樣強烈的粗細對比,而以相近的筆畫精心排列,顯得沉穩、端莊。如果有幾個橫畫並列一字中,也無《勤禮碑》中左尖、右尖之變化,—任粗細如一,更顯挺拔雄健、古樸凝重。
該碑中橫畫的變化多見於行筆過程中,書寫時,筆鋒稍有抖動,不是—滑而過、平鋪直敘,需略帶些“屋漏痕”之意。其粗細變化莫測,韻味無窮,忽而左邊粗,忽而右邊粗,忽而中間粗,運筆熟中帶生。多橫的字,其橫畫上下間距均勻,左右參差不齊,長短配合,在變化中體現生動自然。
右圖中,“十”字長橫用分法行筆,筆毫平鋪,萬毫齊力,故筆畫顯得很精勁;“手”字下橫起筆重而粗,收筆圓而較輕,與中間短橫形成明顯對比;而“言”字和“王”字,其橫畫較多,但它們卻極盡變化,無一筆雷同,兼用篆籀古隸筆法人楷,故其筆畫顯得質重遒厚。
總的來說,《麻姑仙壇記》中橫畫的起筆較慢,在運筆時速度比起筆適當快些,以便產生力度,藏鋒收筆稍慢,以避輕飄板滯。這些都是在臨寫該碑時要注意的問題。
3.豎畫
豎畫在漢字結構中起支柱作用。古人云:“豎如萬歲枯藤。”因此,豎在結字中占重要位置。《麻姑仙壇記》中的豎畫,由於所處的部位不同,因此筆法、筆勢也不盡相同:如處於字的左邊,則向左彎曲;如處於字的右邊,則一般向右彎曲,以取得外拓之勢。如:圖6中“山”字的豎畫微向左靠,其形狀則微微向左彎曲。圖6中的“川”字,中間豎為垂露豎,起筆重按,中鋒向下行筆,最後回鋒收筆,形同水滴,垂而不落,而第三筆則為懸針豎,用筆健挺渾厚,兩豎與豎撇並立,使該字有頂天立地之態。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
圖6:《麻姑仙壇記》的筆畫特徵
4.撇畫
撇在“永字八法”中稱為“掠”,取飛燕掠檐而下之意。其出鋒時要爽利展開,但力量要送到,不可虛尖。唐太宗李世民曰:“為撇必掠,貴險而勁。”《麻姑仙壇記》中的撇畫逆鋒著紙,隨即頓筆,順勢中鋒力行,逐漸提收,力送筆端,沉著矯健,如斷犀象之牙,無半點靡弱之氣。
圖7中,“方”字撇畫用篆籀法,行筆時筆亳亦鋪亦堆,筆象沉鬱雄強;而“爪”字上撇為短撇,逆鋒起筆後極力兩面削鋒出筆,勁速鋒銳;“大”字為長弧撇,其弧度較勻稱,而且.筋骨蒼勁、堅韌、厚重;“威”字左撇則是回鋒撇,是該碑較為典型的一種撇畫,用篆籀法向左下弧行,筆行至下鉤處,即提筆略縮回,繼續循勢向左下頓筆圓足後退回,待筆直鋒正、蓄勢已足後,用爆發力向左或左上方超出,使出鋒處銳如短刺。
5.捺畫
捺在“永字八法”中稱為“磔”。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云:“捺為磔者,勒筆右行,鋪平筆鋒,盡力開散而急發之。”唐太宗也云:“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亳。”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
圖7:《麻姑仙壇記》的筆畫特徵
《麻姑仙壇記》中的捺畫獨具特色,與顏真卿其他帖中的捺法有較大區別。其尾部捺腳變化最為豐富,似乎有兩個鋒尖,一長一短,中間凹陷,筆畫的腰部有時略顯側鋒,下部邊緣出現折線狀,捺腳處具有一種金石韻味的殘缺美。
圖7中“及”字捺畫為斜捺。此種捺如向下凸的弧線,有時在後面還有一小段直線,行筆往下而鋒乃漸開,畫亦漸粗,至三分之二處畫已最粗,駐筆微頓,縮回,再拖鋒出筆,顯得老練遒勁。圖7中“之”字的捺畫是平捺,一波三折、“蠶頭燕尾”,粗細、方向也隨勢調整,戰筆外發,得意後徐徐出之,古意盎然。
6.鉤畫
鉤在“永字八法”中稱“趯”,即跳躍的意思。王羲之云:“鉤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清包世臣云:“鉤之超者,如入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發,而全力遂註腳尖,故鉤末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
圖8:《麻姑仙壇記》的筆畫特徵
《麻姑仙壇記》中的鉤畫特徵是鉤尖短小尖利,狀如鳥嘴,下部重頓,呈垂露狀,古樸渾厚。有些鉤稍出鋒,有些鉤乾脆不出鋒,將其隱跡於豎中,含蓄而凝重,筋力內含,鋒隱勢存。在寫鉤時,還要特別注意此碑用筆的一個重要特徵——篆籀、古隸法。如圖8“色”字、“忽”字、“求”字的鉤畫。
7.折畫
折畫是由橫畫和豎畫組合而成的筆畫,寫好該畫的關鍵是要把兩筆的結合處寫好。《麻姑仙壇記》中的折畫以圓折為主,緩折輕頓,橫與豎的粗細差別不大。它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如圖8中的“神”字,此折內外皆圓,完全是運用篆書的書寫技巧;第二種折是外圓內方折,如圖8中的“再”字;第三種如圖8中的“便”字,折分成兩筆完成,先寫橫畫,至折處再起筆寫豎,兩筆之間筆斷意連
8.挑畫
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指出:“挑趯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或長,或短,或向上,或向下,或向左,或向右,或輕出而肖斜,或隨衄而峻發,名隨字之用處。”《麻姑仙壇記》中的挑咽變化豐富,但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是起筆較重,出鋒較短,尤其是“三點水”中的挑畫更為明顯,給人以犀利、剛勁的感覺。如圖8中“汝”字:“括”字、“瀑”字的挑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