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府

建昌府

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改建昌軍為建昌路。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建昌路為肇昌府,尋改肇昌府為建昌府,府治南城(在今江西省南城縣)。明初轄南城、新城(今江西省黎川縣)、廣昌(今江西省廣昌縣)三縣。轄:南城、瀘溪(今江西省資溪縣)、新城、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廣昌共5縣。1913年廢。

南城縣,位於江西省東部,居盱江下游。屬撫州市,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建縣,迄今2215年,是江西省建縣最早的18個古縣之一,素有“贛地名府、撫郡望縣”之稱。縣域面積1698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2.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萬公傾,有林面積9.3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2.5%,城區綠化率45.6%。轄9鎮3鄉150個村,縣城共有街道辦事處13個,總人口32.6萬,基本上為江右民系,使用贛語。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素稱“魚米之鄉”,全縣主要產糧食,礦產資源有鐵、硫鐵、螢石、煤、瓷土、石灰石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城縣 
  • 外文名稱:jiancang town
  • 別名:建昌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江西南城縣
  • 下轄地區:盱江路、萬年橋、麻源、麻姑山
  • 政府駐地:建昌鎮
  • 電話區號:0794
  • 郵政區碼:344700
  • 地理位置:贛東
  • 面積:124.3k㎡
  • 人口:88192人
  • 方言:贛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麻姑山,萬年橋,醉仙湖,麻源三谷、沸珠泉(天下第三泉)等
  • 火車站:南城火車站
  • 車牌代碼:贛F
行政區劃,自然地理,自然資源,名優特產,麻姑酒,麻姑茶,麻姑米,淮山,五黑珍雞,贛東黑豬,建昌幫,旅遊,醉仙湖,麻姑山,聚星塔,登高閣,萬年橋,從姑山,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硝石戰役,南城戰役,歷史傳說,萬年橋,麻姑山,

行政區劃

南城縣轄9個鎮、3個鄉:建昌鎮、株良鎮、上唐鎮、里塔鎮、洪門鎮、沙洲鎮、龍湖鎮、新豐街鎮、萬坊鎮、徐家鄉、天井源鄉、潯溪鄉。共有21個居委會、150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建昌鎮。
建昌鎮 面積:124.3k㎡ 人口:88192人
轄建國路、體育路、擁護路、勝利路、解放路、交通路、生產路、城東路、躍進路、臨江路、北門外路、鳳凰路、城西路等13個居委會,新橋、光塔、黃家圍、駱家坪、秋水園、姚家巷、廟前、義倉上、花樓下、邱坊、萬年橋、五里莊、宋家排、堯家邊、楊龍灣、麻源、麻姑山等17個村委會。
株良鎮 面積:184.7k㎡ 人口:37409人
轄株良居委會,毛家坪、脊江、世厚、融坊、湖邊、雙湖、株良、楊梅、古竹、城上、宏富、堯村、路東、田南、瀧油、雲市、中雲、吳家山、駱家塘、紅米丘、江頭塅、長安等22個村委會。
上唐鎮 面積:184.5k㎡ 人口:28903人
轄上唐居委會,上唐、塘灣、東湖、棠下、姑余、坊頭、包坊、李敖、上烏石、太平、余公頭、源頭、何家、下崔、上舍、德溪、黃家等17個村委會。
里塔鎮 面積:156k㎡ 人口:18219人
轄里塔居委會,新街、里塔、厚源、謝坊、歐坊、漁良、都軍、水南、廖坊、下灣、徐蘭、昆塘等12個村委會。
洪門鎮 面積:155.1k㎡ 人口:13782人
轄洪門居委會,徐田、莊上、曹源、紅嶺、沙坪、付前、渡口、大源等8個村委會。
沙洲鎮 面積:95.3k㎡ 人口:14589人
轄沙洲居委會,沙洲、珀玕、余家墩、黃獅、水口、曾家、臨坊、鄧坊等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塘家。
龍湖鎮 面積:270.5k㎡ 人口:20030人
轄龍湖居委會,龍湖、王坪、竺由、小竺、北源、鳳洲、案科、五角口、嚴和、上蘭、蔡坊、黃源、池源等13個村委會。
新豐街鎮 面積:53.7k㎡ 人口:10915人
轄新豐街居委會,新豐、楊橋、田東、梅溪、汾水、林坊等6個村委會。
萬坊鎮 面積:168.9k㎡ 人口:26478人
轄萬坊居委會,東港、徐家橋、鄱陽、西坑、雙港、黎家邊、大徐、游家巷、上湖、萬坊、鄧家邊、鐘家邊、南坑、上嶺等14個村委會。
徐家鄉 面積:128.4k㎡ 人口:23261人
轄排頭、劉湖、白洲、下弓、陳家、賀家、湖東、江家、嚴家、游家、圳上、五帝、厚坪等13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潭市橋。
天井源鄉 面積:74.8k㎡ 人口:18533人
轄曾坊、周坊、南源、河壠、羅坊、蔡王殿、良湖、田螺石、堯坊、新建、港下園、曹坊、天井源等13個村委會。
潯溪鄉 面積:101.4k㎡ 人口:7188人
轄石磺、墩頭、潯溪、高嶺、大竺、太坪、敖家灣等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墩上。

自然地理

地勢東、西高,中部成南北貫通的河谷平川地帶,山地分布在東西兩側,盱江由南而北經城垣貫穿全境。可分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三種地貌類型。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8℃ ,年降水量約1642毫米,無霜期277天左右。
山地:主要分布於縣境東西兩側邊緣地帶,海拔高程在200—1000米以上,面積約有298.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18%,主要山脈東部有:大嵊、金雞等,西部有芙蓉山、王仙峰、麻姑山,尤其以芙蓉山海撥1170米為最高。土壤主要由花崗岩風化物發育而成,自然土多數為紅、黃壤土,耕作層多屬於麻沙泥,或棕紅土,山地植被條件較好,農田大部是山壠和山坡梯田,以種植一季稻為主。
丘陵:主要分布在盱江、黎灘河、撫河西側低山之下,高程在100~200米左右,面積約1313.4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面積的77%,地表分割零碎,波狀起伏,可分高、中、低三種,高丘一般位於山前地帶,有些是山地延伸,中、低丘,一般靠近沿河地帶,植被較差,部分山丘,有一些稀疏林地和低灌木,大部分高、中丘陵地,水土流失嚴重,嚴重的地方甚至基岩裸露,寸草不生,中低丘地帶由於水利條件的不斷改善,大部分已開墾成農田,是縣商品糧的主要產地。
河谷平原(包括撫河一級階地和低丘崗地):主要分布於河流兩岸,多屬河谷型沖淤平原,地勢平坦,海撥高程在66~100米之間,面積為84.87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面積的5%,土壤多為沖積土,間有第四紀紅粘土,零星分布於崗地,土地肥沃,灌溉條件良好,是本縣的水稻高產區,但沿河低田,易受洪水威脅。
氣象水文:南城縣屬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主要特點是冬夏長,春秋短,冬季盛行西北風、氣候寒冷乾燥,夏季多偏東南風,春秋為南北氣流交替過渡期。春夏之交多雷雨,夏秋之際經常乾旱炎熱,多年平均氣溫17.9℃,極端最高氣溫41.4℃,極端最低氣溫-10.5℃。本縣四季降雨極不平衡,4~7月為豐水期,占全年降雨量的54.6%,多年平均降雨量1642毫米,最多年降雨量2308.3毫米(1997年),最少年降雨量903.4 毫米(1963 年),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547.4毫米,最多年蒸發量1893.2毫米(1963 年),最少年蒸發量1217.6 毫米(1997年)。南城縣位於撫河中游,撫河及盱江、黎灘河的水文條件,對南城縣的國民經濟建設有著極大的影響。

自然資源

水資源:年平均徑流量952.3毫米,多年平均來水量66.22億立米,其中,境內地表徑流量16.42億立米,境外過境徑流量49.8億立米;地下水資源較貧乏,從地形地貌看,四周低山區屬補給區,丘陵區屬徑流區,中部窪平屬排滯區,縣內地下水多屬淺層水,徑流途徑甚短,地下水動態變化受大氣降水制約明顯,撫河和盱江、黎灘河兩岸岩性結構是鬆散堆積層孔隙水,水位埋深3~6米。水資源的豐枯主要受降水影響,故水資源在時間上的分布幾乎與降水同步,4~7月,降水集中,為地表水的豐水期,地下水位高;9至次年1月,為地表水的枯水期,地下水位低;在空間分布,地表水受降雨影響, 東西部略高於南北部,地下水量河谷兩側和低丘區明顯高於高丘區和山地區。本縣已開發水資源總量約14.9億立米,其中洪門水庫[大一型]13.5億立米,全縣中小型蓄水工程1.22億立米,提水和引水工程0.18億立米,全縣水資開發利用量占全縣水資源總量的22.5%。

名優特產

南城縣經濟以農業為主,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省柑橘出產重點縣。農特產有麻姑米、麻姑米粉、淮山、南豐蜜桔、板栗、鱖魚、洪門蛋。
南城縣素稱“魚米之鄉”,全縣主要產糧食,盛產瘦肉型豬、活鮮魚、五黑
雞、淮山等,特色農業發展加快,建立了連片淮山基地、以三元雜交瘦肉型豬為主的生豬基地、淡水養殖基地、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
全縣工業完成總產值53.7億元,工業產品主要有:水泥,飲料酒、建築用磚、服裝等產品。全縣已形成六大支柱產業,即水泥建材業,主要產品有水泥、釉面磚、機制磚等;食品飲料業,主要產品有白酒、黃酒、啤酒、米粉、餅乾等;服裝紡織業,主要產品有成衣、色織布、繡品等;機械鑄造業,主要產品有空壓機、精密鑄件等;木竹製品業,主要產品有家具、保健竹製品、課桌板凳等;紙品包裝業,主要有衛生紙、餐巾紙、紙箱包裝等。

麻姑酒

為江西傳統名酒,以香氣濃郁、味美甘甜、酒性柔和、醇度適中而名。此酒選用麻姑山優質糯米和泉水精心釀製,並採集麻姑山芙蓉峰特產首烏、靈芝等20餘味中藥材,陳年封缸三年以上而成。麻姑酒液呈琥珀色至棕紅色,晶瑩光亮,具有性溫滋補、舒筋活血、清腦提神、驅風壯骨、祛病延年之功效。開發出“麻姑玉液”系列產品。

麻姑茶

產于山高磅礴、雲霧繚繞、瀑布飛流、森林鬱閉、氣溫涼爽的旅遊勝地---麻姑山。麻姑荼早在東漢年間就有“金爐伏火長燒藥,寶鼎浮煙旋煮茶”的記載,後又有“麻姑雲霧旗槍秀”的讚譽,因其歷史淵遠,又有“滿被毛茸,青黃相間,酷似雀屏”的獨特品質,故一直與麻姑山山齊名。1986年、1989年均榮獲省農牧漁業廳優質名茶獎,1990年再次榮獲省食品工業協會優勝獎,被譽為綠茶之珍品,1998年全縣麻姑荼栽植面積達3735畝,產量22000公斤。

麻姑米

產於南城縣麻姑山鄉余家源村,栽培歷史悠久。據清同治五年所撰《麻姑志1志》載:“麻姑米,本山所出,四月始稼,九月方收。宋時取以作貢,今山多系地種,麻姑米,亦鮮矣!".麻姑米是全國名貴大米之一,1959年被選為參加印度“世界農業博覽會”展品。

淮山

又名山藥,為薯費科山藥,屬植物,我縣清代乾隆年間就廣為栽培,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淮山可藥萊兼用,塊根主要鮮食或加工人藥。1998年全縣淮山種植面積達3萬畝,產量達6萬多噸,為全國三大淮山生產基地之一

五黑珍雞

是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名優雞種,已有2000多年的飼養歷史,經1981年江西省畜禽品種資源調查篩選確定為地方名優雞種,該產品具有黑冠、黑羽、黑皮、黑肉、黑骨“五黑”特徵。此雞黑色素含量高、胺基酸品全質優、脂肪量少、膽固醇超低、肉質細嫩鮮美,既是天然營養保健食品,又是治病強身的中醫良方,可治慢性營養不良性水腫病、肝炎、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婦科等病。1998年全縣五黑珍雞飼養量已達200萬羽。五黑珍雞種蛋、種苗遠銷內蒙、河南、貴州、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市場前景廣闊。

贛東黑豬

俗名南城黑豬,繁育歷史悠久,是江西省七大優良品種之一。具有耐粗飼、產仔率高、哺乳力強、瘦肉比例高等優點,是進行二元、三元雜交生產商品豬的優良母本。南城縣畜牧良種場是江西省農業廳定點的省級贛東黑豬原種場。1998年,以贛東黑母豬為基礎的三元雜交優質瘦肉型豬,出欄32.9萬頭,遠銷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倍受廣大養殖戶和消費者的青睞

建昌幫

南城縣是古時稱建昌府,“建昌幫”是我國源於東晉、興於宋元、成幫
於明清的一個古藥都,為全國13大藥幫和中藥炮製的主要流派之一,與樟樹幫合稱江西幫。明末清初,建昌府以醫藥為業,基本壟斷江 西、福 建、廣東、湖南、湖北等省,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至今仍有立業商藥者,中外藥界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建昌不靈”之說,是中醫藥寶庫中一個有顯著地方特色的藥幫。
交通編輯
206、316國道、昌廈一級公路和福銀、鷹瑞高速公路交匯貫穿,向莆鐵路和濟廣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阜鷹汕鐵路及吉武鐵路與向莆鐵路在南城接軌,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南城火車站(南城站)是向莆鐵路昌福線上的四等客運車站,隸屬於南昌鐵路局南昌車務段管轄。南城站坐落在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建昌鎮廟前村(環城路以西300米左右),背靠蛤蟆山,距離縣城1.5公里左右。南城站正式通車運營時間是2013年9月26日。

旅遊

旅遊景點有醉仙湖、麻姑山、祥崗山、登高公園、濱水公園、雙江公園、盱江書院、麻源三谷、沸珠泉(天下第三泉)、明益王府遺址、唐代寶方寺、明代萬年橋等,其中麻源三谷被國家水利部評為“國家第四批水利風景區”。
名勝古蹟有麻姑山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醉仙湖萬年橋潮音洞、仙都觀和唐《麻姑山仙壇記》等。

醉仙湖

醉仙湖(洪門水庫)是江西省第三大型水庫,位於南城縣東部16公里處,面積40餘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2億立方米,水域開闊,湖內島嶼1000餘個,有近萬畝丹霞地貌,樹木蔥鬱,水鳥飛翔,風景秀美。湖區曾是西漢時期南城縣治所在地,“醉仙岩”是該區主要景點,相傳古時有仙人醉酒於此,故而得名。附近有明代益藩王墓群和洪門幫發源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區。

麻姑山

麻姑山位於江西南城縣西,離城約十餘華里。這裡山勢秀麗,萬木蔥籠
,鳥語花香,物產豐富,不僅有奇特壯觀的飛瀑“玉練雙飛”,還有千古流芳的“魯公碑”,著名的“半山亭”、“仙都觀”、“神功泉”、“龍門橋”、“丹霞洞”,仙境依然,故《名山志》上說“中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州四海,唯獨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東南。”

聚星塔

聚星塔位於江西省撫州市,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塔高30米,共7層,呈八角形,塔檐鋸齒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內收,疊托而上,基部磚石皆用糯米汁澆漿壘砌而成,塔梯在內外塔身夾牆之中,分左右盤旋而上,全塔根據地勢、風向、風力設計成略向北傾斜的斜塔,雖經2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

登高閣

登高閣南城陸路和公園的標誌。縣委、縣政府確實在鳳凰山周圍規劃建設城市公園。鳳凰山(登高山)是縣城規劃內和公園的至高點,登臨鳳凰山頂的登高閣,極目眺遠,山巒疊嶂,虛谷飄雲,洞天福地的麻姑山,雄鰲欲飛的從姑山、“俊秀”著稱的畢姑山等名山美景舉目可得;東入的黎水、南來的盱江、北去的撫河、蜿蜒流暢;俯瞰山底、四通八達的交通,現代化的新南城,盡收眼底;給人一種“山水迴環樓底抱”之感。既是南城人民旅遊休閒、學習娛樂和養生健體之所,更是南城陸路與公園的標誌性建築。

萬年橋

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撫州南城縣城東北六里的歇洋渡,橫跨在 盱江上,下臨武崗潭,為閩、浙、贛三省重要通道。橋長410米,寬5.8米,高20米,共有23孔、24墩,跨徑14米不等。為江西省現存最長的石拱古橋。該橋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聚星塔交相輝映,其建築藝術精美、雄偉堅固,被譽為“南城八景”之首。

從姑山

從姑山,也寫做“叢姑山”,座落在南城縣東南五公里的從姑山,臨江豎立,氣勢雄偉。整個山系,皆岩石結構,交相組合。從姑山分東西兩峰,東峰為“飛鰲峰”,西峰為“天柱峰”。兩峰之間有素稱“從石天光”的一線天,中間架一天橋,長約2米,寬1米,溝通兩峰。岩壁陡峭,高聳數十丈。在從姑山的另一側,有“屏玉洞天”,其左有“棋盤石”,右有“涵虛石”,南有“步蟾石”,北有“躡雲岩”、”獅子岩”等,山石古怪,形狀各異,或若睡蓮含苞,或若飛鴻展翅,或若蟾蜍欲躍,或若老人屹立,難怪古人詩云:“麻姑以瀑奇,從姑以石怪”。
畢姑山
畢姑山,主峰海拔402.1米,坐落在南城縣東南方上唐境內,距縣城五十餘里,與西南方的麻姑山遙遙相對。畢姑山山勢陡峭,山峰突兀,素以險、幽、奇、秀著稱。山路崎嶇,岩壁陡峭,茂林修竹,風景秀麗。
其山何謂“畢姑”,據《南城縣誌》所載:“前五代宋梁時,鞋山畢姑喜其山靈,飛身潛修於此 ”,故得其名——相傳在前五代宋梁時,鞋山有個叫畢姑的仙女(相傳為麻姑的小妹),雲遊四海,路經此山,被山上的靈氣所吸引,翩然降臨此山修煉,後來人們便把這座山叫畢姑山。山上名勝古蹟不少,有“畢雲峰”、“鄭坑岩”、“鞋跡岩”、“虎踞岩”,還有”龍眠書院“等遺址。

歷史人物

李覯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
覯祖居麻源谷口,家有田地數頃,生活尚可自給自足。少年時聰穎能文,l 4歲時喪父。天聖三年(1025年)李覯17歲,守父孝期滿,出遊求師。
景祜三年(1036年),覯赴汴京拜見修撰宋庠李淑和記注聶冠卿、集賢葉清臣等朝官,均得嘉許。這年朝廷貢舉事暫停,覯返回家鄉。景祜四年,李覯鄉試落榜,遂往鄱陽拜訪范仲淹康定二年(1041年),郡舉覯京試茂材科。慶曆二年(1042年),覯試製科,仍落第。從此退居家中,不再以功名為意。慶曆三年(1043年),李覯創辦“盱江書院”同年.南城奉詔始立郡學,郡守請李覯出主學事,課業授徒,四方慕名來南城求學者甚多,弟子達數百人。皇祜元年(1049年),范仲淹守饒州,對李覯十分賞識,遂向朝廷推薦,附呈李覯著作《禮論》、《明堂定製圖序》、《平土書》、《易論》等共24篇於仁宗皇帝,稱覯“講論六經,辨博明達,釋然見聖人之旨;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義”,申明李覯“以母老不願仕”,請求仁宗就地封覯一官,使覯既能侍奉老母,又能為國盡忠。皇祜二年,李覯應范仲淹之邀赴杭州。仲淹再次上疏薦覯。經范仲淹、余靖等人幾番舉薦,仁宗才召李覯為太學助教,後升直講。嘉祐二年(1057年),李覯任太學說書。嘉祐三年,朝廷下詔特授李覯通州海門縣主簿銜,仍寄祿太學說書職,並令覯詳究太學制度。嘉祐四年(1059年),天章閣侍講兼管勾太學胡瑗患病告假,朝廷詔命李覯權同管勾太學。同年,李覯請假回鄉遷葬祖母,歸家後於八月病逝,葬於城西之鳳凰山(即登高山)東麓。年僅51歲。李覯一生潛心講學與寫作,著述極為豐富。覯去世後,其門人、尚書左丞鄧潤甫輯其遺作編成《後集》6卷,連同覯生前集的《退居類稿》、《皇祐續稿》等俱上於朝廷。明成化年間,吏部主事左贊輯集李覯詩文37卷、年譜1卷、附錄外集2卷,總名《直講李先生文集》(又稱《盱江文集》),刊印發行。1981年,中華書局整理、校點出版了《李覯集》,全集共37萬字。
李覯所學以推明聖經為本.不拘泥於漢、唐諸儒舊說。深為東南人士敬重,皆推以為冠。覯常痛惜斯文衰敝,疾呼“墜地已甚,誰其拯之!”他潛心鑽研文、武、周公、孔子遺文舊制與當世之務,悉著於翰墨。無論講學還是著述,覯處處以“康國濟民”為意。其著作多為“憤吊世故,警憲邦國”的政論,廣泛地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現實。首開宋理學之宗,人們譽之為“皆從大處起議論”的“醫國之書”。他的《潛書》、《禮論》、《周禮致太平記》、《慶曆民言》以及《富國》、《安民》、《強兵》等策論,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經濟、法學、軍事等方面的主張和思想,而《易論》、《刪定易圖序論》等則較充分地表達了他的哲學和自然觀。李覯認為,“無不可以無明,必因於有,以謂太極,其氣已兆,非無之謂”,進而又指出“吾以為天地之先,強名太極。其言易有太極,謂有此名日太極者耳,非謂太極使有形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李覯比王安石大12歲,曾有交往。王安石對李覯也十分推崇,曾在《答王景山書》中寫道:“足下又以江南士大夫為無能文者,而求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與納焉”。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拜相推行新法,鄧潤甫向朝廷呈上李覯著作並參與變法。李覯的政論對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和王安石的熙寧新法均有一定的影響。李覯認為:“人所以為人,足食也;國所以為國,足用也”,民無衣食,國無財用,任何王朝都保不住自己的統治。他還認為根本的問題是土地問題:“是故土地本也,耕穫末也。無地而責之耕。猶徒手而責之戰”,“地力不盡,則穀米不多。田不墾闢,則租稅不增”,提出以“平土之法”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後世人對李覯益加仰重。宋高宗紹興年間,南城建十賢樓、四賢堂,李覯與陳彭年等共祀,並於郡學大成殿繪李覯像以風后學。理宗寶祐二年(1254年),立興文堂以祀之。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昌新建李泰伯祠堂;成化八年,特旨準左贊狀重修李覯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覯的哲學思想被列為重要研究項目。2011年,南城縣人民政府在已經闢為公園的登高山下重修盱江書院,以紀念這位南城先賢。南城二中將校園廣場命名為泰伯廣場,主體辦公樓命名為泰伯樓,以“立人以善,成善以教”作為了辦學思想之一。

歷史事件

硝石戰役

1933年10月,蔣介石糾集50萬兵力對中央發動第五次“圍剿”。先是9月28日,敵北路軍第八縱隊周渾元部(3個師兵力)侵占中央根據地的北面門戶黎川。掌握紅軍領導權的博古、李德等人,摒棄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在前幾次反“圍剿”中克敵制勝的正確戰略技術,而採取“禦敵於國門之外”、“堡壘對堡壘”、“陣地戰”等一套錯誤打法,他們震於黎川失守而急於收復,於是嚴令東方軍於10月上旬向贛東北回師就敵(此時東方軍正入閩東征作戰)。7日,東方軍在洵口與敵遭遇,殲敵第6師之18旅。敵周渾元部受此打擊後,龜縮於黎川縣城固守待援。東方軍奉軍委命令繼續西進,攻打南黎公路上的重鎮硝石,意在截斷周渾元縱隊與南城之敵的聯絡,並乘勝收復黎川。

南城戰役

渭水橋位於徐家鄉潭市橋偏東二公里。一九三二年紅軍在此阻擊國民黨馳援金溪許克祥部。是役《周恩來選集》中稱之為“南城戰役”。
一九三二年十月底,紅一方面軍於東征途中突然由閩回師,十一月二日再度占領黎川,十七日克資溪,十九日攻克敵之軍事要地金溪。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為重占金溪、資溪,急令駐滸灣孫連仲之二十七師(五團兵力)和駐南城許克祥之二十四師,從西、南兩路夾攻金溪;並令駐南豐李雲傑之二十三師赴南城增援。紅軍取迎戰姿勢,令紅一軍團之三、四兩軍及第二十二軍阻擊西面之敵孫連仲部;令紅三、五軍團阻擊南面之敵許克祥部。
紅三、五軍團二十一日由金溪開至南城圳上一帶,迅速占領了馬鞍山,誓發山高地,鉗制住金南公路沿線之敵。隨即,敵滸師趕至,發現前面有紅軍阻擊,倉徨搶占了游家、單家、鄭家一帶低丘陵與紅軍對峙。激戰很快開始,紅軍以數倍於敵的優勢兵力和憑藉有利的地形,居高臨下向敵軍猛烈攻擊,於二十二日將許師出潰。此時,敵李雲傑二十三師的一個旅趕來增援,紅軍一部迅速向敵後迂迴包抄;增援敵軍發現後路被截斷,驚慌失措,失去指揮,紛紛抱頭向南城方向逃竄。同時,西路正與紅軍激戰的孫連仲部獲知南面許師失敗。遂星夜逃回撫州。

歷史傳說

萬年橋

很久以前,盱江邊上有一位姓萬的牧鴨少年,因為他出生的那天恰巧是大年三十,所以取名叫萬年。萬年童年失去雙親,只靠替財主放鴨子餬口。
歲月流逝就象盱江的水一樣迅速,轉眼間二十年過去了,萬年已是個高大、英俊的小伙子。這年正逢大旱,盱江乾得只剩中間的一泓清水。一天,萬年趕著鴨子來到這兒嬉戲,偏偏有一隻鴨子不安分,鑽進對岸的蘆葦叢中間去了。
萬年急忙到對岸尋找,他轉過一叢蘆葦,發現這也有一彎清水,一個美麗的姑娘正在洗衣服。
姑娘約摸十七、八歲,長得真美呀!那白淨的臉龐象一盞明月,彎彎的柳條眉象是畫過一般。當她看見這個驚嚇得手足失措的楞小伙子,不禁“嗤嗤”一聲地笑開了。萬年靦腆地問道:“呃,大姐,您看見剛才過來的一隻鴨子嗎?白翅膀上有幾根雜毛。”聽了他的問話,姑娘隨手拿起棒槌朝蘆葦中一指:“瞧,那兒不是有隻鴨子在下蛋?”小伙子沒有立即去打擾那生蛋的鴨子,用感激的目光望著姑娘。姑娘問:“你叫啥子名?”“萬年”。“你爺娘呢?”“早死了。”萬年答道,由於他們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因此這一對邂逅的青年便自然地攀談開了。
原來,這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翠姑,是對岸朱老財家的養女。她也是從小死了爺娘,因欠下姓朱的租谷,只有賣身還債。姓朱的原指望收容翠姑當下“望郎媳”,誰知自家老婆直到翠姑長到這么大也沒有放個“庇”。翠姑於是以一種莫名其妙的身份在朱家生活著:說是女兒吧,本不是;說是媳婦吧,又沒有男人;說是丫環吧,又沒個小姐。她只是整天干著家務事劈柴,做飯,洗衣,打掃庭院等,累得不可開交。
共同身世和苦難的生活,把萬年和翠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每天,萬年赤著腳趟水過河,幫著翠姑先把衣服洗了,鋪在河灘上曬,然後兩人就一邊拾貝殼和雲母片,一邊交談。有時翠姑還會帶來針線幫萬年縫補衣服。他們倆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
有一天,萬年和翠姑多玩一會,又生怕走散鴨子,便把一大群鴨子也一道趕來了。誰知鴨子到了陌生的地方,港岔多,蘆葦又多,竟四下里跑散了。兩個年輕人慌作一團,拚命地來回趕著。萬年焦急地打著唿哨,甩得竹鞭噼啪作響。突然,翠姑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她隨手拾起土塊往四下拋散,先往遠處散,再慢慢縮小圈子,不一會,鴨子全都趕到身邊來了。萬年又驚又喜,感激地握著翠姑的手說:“翠姑,你真聰明,真有辦法!”翠姑白嫩的圓臉上早漲滿了艷麗的紅霞,周身的熱血快要沸騰了,眼看夕陽漸漸西沉,一對身不由已的戀人又不得不分手了。臨別,萬年解下腰帶給翠姑做禮物,翠姑也取來一個小鐵鏟安在竹竿上送給萬年,從此,萬年就用這小鐵鏟竹竿牧鴨。
萬年和翠姑相好的事很快地傳開了。早已對翠姑垂涎三尺的朱老財氣得兩眼直翻白,八字鬍子一翹一翹,象是兩條正在爭鬥的蜈蚣。起初他還半信半疑,暗地裡幹著跟蹤盯梢的勾當。一天正窺見翠姑與萬年在河灘上親昵地娓娓長談,恨得差點咬碎了兩顆門牙。等翠姑回來,便皮笑肉不笑的裝著關心的樣子對她說:“翠姑,你到咱家來,我也沒虧待你,是吧?你也長這么大了,以後給你找個好婆家,享一輩子清福好了。”翠姑聽了不理會,沒好氣地回答道:“老爺,我可沒那個好運氣!”正反轉身子要走開,不料老蠢驢朱老財又死皮賴臉地糾纏著:“噯,不管怎么樣,我總是你的養父吧?不是我供養你,你長得大?不是我給你做這么好看的衣服,你怎么能打扮這樣漂亮?”說著,順手在翠姑胳膊上捏了一把,隨即便哈哈地乾笑幾聲。眼睛眯成一道縫。翠姑氣憤地掙脫身走了,把房門緊閉著,象吃下一隻蒼蠅,不停地噁心,胳膊上那被魔爪接觸過的地方,象有無數條山毛蟲在爬。
朱老財的這幕醜劇被他的老婆冷冷地看在眼裡。不過這婆娘一向看丈夫眼色行事,也奈何朱老財不得,便乾脆順水推舟,獻出一條毒計。她悄悄地對朱老財說:“老色鬼,你要真想她,何不將那賤丫頭用繩子綁在床上,扒光了衣服,不怕她不依?要是生個男兒,也不會絕了朱家的後……”惱怒的朱老財頓時眉開眼笑,喜不自禁;翠姑卻聽得真切,驚呼起來,眼前一黑,昏迷過去了。
不知過了多少時晨,翠姑才醒過來,她頭腦中閃過逃跑的念頭,於是慌忙藏了萬年給她的彩帶,打開房門,從後院翻牆走了。她要和萬年一起,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的的生活。她象鳥兒飛出了牢籠,徑直朝盱江岸邊奔去。可是,來到河邊,她呆了。原來,就在她昏迷的時候,下了一場傾盆大雨,昔日乾涸的河床濁浪排空,正象有無數的怪獸追逐著,咆哮著。翠姑站在盱江岸邊傷心地哭泣著。
……
嗓子哭啞了,眼淚哭幹了,也無濟於事。突然遠處飄過來一葉扁舟,待船靠近,翠姑對艄公說明原委,深得艄公同情,就在她準備上船的時候,岸上來了一夥打手,不由分說,把翠姑抓走了……
自此以後,萬年就沒有見著可憐的翠姑了。有人說,幾天后在盱江邊的一顆松樹上用腰帶吊著一個年輕的姑娘;也有人說,翠姑根本就沒有死,一個樵夫親眼看見一個女子在盱江上游的一個高入雲霄的山洞裡棲身;還有人說,有個少女用腰帶纏在頭上,竦身一變,變做一隻鳥,整天在野外喊:“呀哥哥……呀哥哥……”。
艄公自然把一切告訴了萬年。萬年思念翠姑,神志恍惚,終於大病了一場,病癒之後,萬年變得一言不發,人們都說他病成了啞巴。而他也只把一腔苦水強往肚裡咽,真的象啞巴一樣地打發光陰。他不聲不響地趕著鴨群,手裡拿著翠姑給他的牧鴨竹竿,經常目不轉睛地望著彼岸,有時眼裡蘊含著脈脈深情,有時又噴射著熊熊烈火……
不久,朱老財的房屋突然起火了,朱老財被活活燒死在煙棍上。他的臭婆娘剛從屋裡逃出,又被人按捺在糞坑中淹死了。對於這件事,善良的人們都暗中拍手稱快,只有萬年總是傻笑著,使勁地搖搖頭,表示他什麼也不知道。
有一天,萬年又來到盱江邊牧鴨。他坐在岸邊,對著一江大水出神,也許是太睏倦了,他抱著竹竿悠悠地進入了夢鄉。他夢見自己的鴨群凌空飛起,橫江搭起一座鴨橋,那隻白翅膀上有幾根雜毛的鴨子領著他踏著鴨橋走著走著……。河對岸也走過來一個美麗的少女,他一眼看出正是翠姑。萬年正要上前扶持,不料自己腳下一滑,竟咕嚕一聲掉進河裡。他掙扎著……醒來之後,發現剛才是做夢,他怪腳下泥土攪亂了他的甜夢,惱怒地用小鏟使勁地掘土。掘著,掘著,忽然,土裡露出了一小木盆,樣子並不難看,盆上的紅油漆也已經敗落了不少,盆上的邊沿還缺了一個口子。萬年心想,這個木盆雖然破舊,裝點鴨食倒也無妨。於是便把它洗乾淨帶回去了。
這真是個神奇的木盆!萬年頭天用它裝了點鴨食餵了鴨,不料第二天就無緣無故地出現了一大盆鴨食。接連幾天都是這樣。萬年心想:“它莫非就是‘聚寶盆’吧?”於是,他試著將一枚銅幣放進盆里,過了一個晚上,滿滿一盆儘是銅幣,他喜出望外,向財主辭去放鴨的差事,帶著那根翠姑送的牧鴨竹竿和撿來的破舊木盆,抱走了那隻白翅膀上有幾根雜毛的鴨子走了。
萬年雖然有了錢,可從不奢侈揮霍,一顆善良的心總是向著窮人。在他流浪過的地方,窮困潦倒的人常常會在路上拾到金銀財寶。
大約是萬年流浪的第十個年頭,萬年故鄉有人們計議造一座橫跨盱江東西兩岸的石橋,於是人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經過幾年的功夫,眼看大橋快要建成,卻遇到了意外的困難,橋的第二十一孔最難建成。這不但因為地處武功石,深達千尺,基底儘是浮動的泥沙,而且這橋孔下還蟄伏著一頭神牛,橋墩務須落到這畜牲的身上方能成功。而這頭牛很不聽話,每晚要爬到盱江岸上吃草,吃飽了方伏在原地不動彈。但是第二天晚上,這頭“牛”仍然又感覺肚餓,又要起身上岸吃草,因而使砌好的橋墩又掀翻了,這樣反覆折騰了許多天,大橋遲遲不能竣工。
在這個節骨眼上,有人說,必須用大量的金銀財寶投到河床的最底層才可成功,因為這樣做,一可以治理流沙,二可以制服神牛。但哪兒來的這許多金銀財寶呢,那些豪門巨富,縱然能拿出相當的金銀財寶,又怎么捨得往水裡丟呢?人們焦急萬分,無計可施。
有一天,從盱江上游來了位仙姑,如花似玉般的美麗。她乘坐一條小船悠悠忽忽地來到二十一孔橋墩上,告示大家說,誰可以在岸上用金銀投中她,她便可以做他的妻子。頓時,盱江兩岸人如潮湧,往來觀看的人絡繹不絕。許多王孫公子,紈絝少年都想娶這位仙姑做妻子,於是拚命地向她投擲金銀。奇怪的是,不管誰,也不管投去多少金銀,都不能打中這位仙姑,那些金條銀綻都只紛紛落在她身旁的深水中,濺起一串串水花,這樣,東南五省的闊少都到這兒來碰過運氣,也都一一掃興而歸。
由於投下大量的金銀,流沙可以治理了,但神牛並沒有被制服,那個橋墩仍然建不起來,因為那條神牛每晚仍然餓得發慌,常常要吃草,它力大無比,金銀財寶也鎮它不住啊!
這時,遠離故鄉的萬年聽說故鄉在造橋,喜出望外,聞訊而來。他日夜兼程,風塵僕僕,他一手拿著一根牧鴨竹竿,一手抱著一個木盆,他的肩膀上還站著一隻鴨,那隻白翅膀上有幾根雜毛的鴨。
他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風餐露宿,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他闊別十餘載的故鄉,他的出現,使許多人大吃一驚,人們萬萬沒想到他還能活著。於是,人們親切地叫著他的名字,簇擁著他走到盱江岸邊。萬年一眼看見那位仙姑,仙姑腰間正纏著當年萬年送給翠姑的那條腰帶,他看得真切,熱淚不禁奪眶而出,多年的啞巴竟開口說話了。他高聲地對著仙姑叫喊:“翠姑——,我萬年回來了——!”的確,那位仙姑就是他日夜思念的翠姑,翠姑悲喜交集,頓時傷心地哭成個淚人兒,岸上的父老鄉親都感動得聲淚俱下,憾聲雷動。
事不遲延,只見萬年用力地把那聚寶盆朝翠姑拋去,聚寶盆在空中旋轉著,放射出萬道金光,準確地飛向翠姑,翠姑用雙手接住了,隨即從頭髮上取下一條金髮簪變成一束金稻草,盆子裡很快便出現了一大盆金稻草。她將聚寶盆迅速地沉入水中,便乘著那條小船向萬年急駛而來,萬年登上了小船,隨同翠姑悠悠忽忽地朝盱江上游飄然遠去了……
聚寶盆沉到水底,那條神牛嚼食著金稻草,吃完一盆又一盆,金稻草永遠也吃不完,它自然不會肚餓,也自然日夜蟄伏著不用動彈,大橋於是大功告成。為了永遠銘記萬年和翠姑在建橋中的功跡,人們把這座橫貫盱江的大石橋命名為“萬年橋”。從此,萬年橋和早年落成的聚星塔相映成趣,使得建昌古郡另添風彩。
時至今日,每當夏夜納涼,民間常有一些藝人們走村串戶,手持著竹製小長鼓,一邊唱一邊講,傳揚萬年橋的優美故事。

麻姑山

南城從姑山,有座天柱峰,天柱峰下有兩個洞:一個是油洞、一個是米洞。
傳說,油洞和米洞,洞很神奇,天天會流出油和米,數量不多不少,恰恰夠從姑山上廟裡和尚吃用,按口出油糧,從來不多出一點米和油。
那個時候,廟裡有個貪心的和尚,名叫法痴,法痴遊手好閒,愛吃懶做,心貪手長,他天天到洞裡取油取糧,每次不多不少,恰恰夠吃,心想這洞裡不知藏了多少糧油,年年吃、年年有,我總有一天要把它全撈出來。
有一天,山下來了不少逃荒的民眾和外地遊方的僧道進廟來掛單(吃飯),法痴一看,足足有一百零八個人,心裡一慌,連忙進洞取米,看看洞裡從來沒有出過這么多油糧,這回來了這么多人怎么辦?誰知一爬進洞來,滿洞的米,滿洞的油,扛出油米來稱一稱,恰恰夠一百零八個人吃的,法痴和尚想,我暗暗每份扣他二兩米、五錢油,留下來到山下換酒吃,於是把私下扣落的油米放在櫃裡,讓大家吃個半飽。
一百零八個外客在廟裡住了十天,和尚每天暗暗剋扣廿斤米五斤多油,算起來不少了,和尚心裡暗喜,等大家一走,便準備悄悄取出油米,拿到街上去賣,這天,逃荒的民眾、僧道走了,他拿著鎖匙開櫃取米,誰知柜子里的油和米一米也不見了,油米又回到米洞油洞去了。
這下法痴和尚惱火了,便拿起鐵錘爬進米洞油洞,想把油洞米洞的洞口鑿大來,然後爬進去把洞裡油米全撈出來,他舉起大錘啷啷噹當打通洞口,把石縫鑿開,心想,這回洞裡的油和米全是我的吧。
敲呀!打呀!鐵錘打下石火四濺,只聽得崩隆一聲,天崩地裂,電光閃閃,接著是幾聲振耳的霹靂,洞打開了,石壁打穿了,油和米一點也不見了,貪心的法痴被雷打死,米洞油洞從此再不出米出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