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東北

贛東北

贛東北,地理名詞,指江西省東北部的三個地級市上饒景德鎮鷹潭

贛東北總面積3.160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1000萬(2010年),規模與比利時國家相當。

贛東北是江西省文化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除了贛文化以外,吳越文化徽文化也同樣是這裡的本土文化,並且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方言的多樣性也反映了這裡的多元文化格局,按人口規模排在前三位的方言是贛方言吳方言徽州方言。地三市中,除鷹潭市及其所轄縣市基本以贛語為主外,景德鎮市、上饒市都有數十萬的徽語使用人口。

上饒市整體而言贛語人口居多數,市區及鄰近的玉山廣豐(現為廣豐區)、上饒三縣居民則都使用吳語,轄內婺源德興則基本使用徽語。從語言歸屬上看,該部分人口可以歸入江浙民系(吳越民系)範疇,但部分人更加認同自己的江右民系身份。

景德鎮處於贛語區和徽語區的交界處,轄縣(母縣)浮梁縣使用徽語,其城區原本也使用徽語,然而自元代開始,大量江西和全國其它產瓷區的工匠因躲避戰亂而遷入,明清以至民國,又有大批的贛語人口來此謀生,因而逐漸成為了贛語區。

就其文化習俗而言,景德鎮受到贛徽兩方面的影響,加之近代來自徽州的商業移民頗多(景德鎮曾有黟縣佬碼頭之說),因此可以認為景德鎮是贛東北三市中受徽文化影響最深的地級市。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區位優勢,地理環境,歷史沿革,著名人物,吳芮,彭畲,姜夔,朱熹,夏言,陳運和,風景名勝,山川湖泊,名鎮古村,歷史遺存,

區位優勢

贛東北一帶與周邊省份中的皖南、浙西、閩北接壤,是江西省對接皖江城市帶長三角城市群海西經濟區的天然交通樞紐,皖贛鐵路浙贛鐵路鷹廈鐵路峰福鐵路京福高鐵合福高鐵滬昆高鐵杭長高鐵九景衢鐵路都從此區經過,並在上饒市交匯,上饒市正在建設上饒高鐵站。該域的景德鎮市、鷹潭市已整體劃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饒市的鄱陽縣餘干縣萬年縣包括在內)、鷹潭市同時還與上饒市一同被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規劃範圍。
贛東北行政區劃與方言分布示意圖贛東北行政區劃與方言分布示意圖

地理環境

該域地勢呈東北向西南傾斜的趨勢,東部為山地,中部為河谷及丘陵盆地,西部為鄱陽湖平原,北以五龍山脈隔皖贛,南以武夷山脈分贛閩,中部懷玉山脈橫亘其間,是境內兩條主要河流鄱江信江的分水嶺。境內鉛山縣的黃崗山為江西第一高峰,海拔2158米,也是贛閩兩省的界山。
贛東北地勢圖贛東北地勢圖
贛東北地區自然環境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境內的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是中國稻作文明的發源地、景德鎮則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鷹潭龍虎山和上饒三清山則以其道教文化與自然之美的珠聯璧合享譽中外,是江西僅有的兩處世界自然遺產

歷史沿革

這裡在西周時期已有城邑——番邑(今屬鄱陽),春秋時先後屬吳楚兩國,秦朝統一中國後於此設定番縣和余汗縣,兩者都是今江西地區建制最早的十八個縣之一,今境內大部分屬此二縣。在封建時代,本域曾長期分屬三地:饒州信州徽州,建國後曾合併為贛東北行政區,分屬景德鎮、上饒、鷹潭三地。
贛東北歷史沿革示意贛東北歷史沿革示意

著名人物

吳芮

吳芮(前238-前201),番縣人,吳 王夫 差七世孫,其父因得罪春申君貶居番邑(今鄱陽)。秦時吳芮為番縣令,甚得民心,率家鄉百越子弟,佐諸侯反秦,號為番君,因功漢封長沙王, 成為唯一得到善終的異姓王。吳芮是秦漢時期聲名很高的人物,是江西第一人傑,也是江西歷史上第一個被封王的人。漢高祖劉邦立了不少異性王,他們都為時不長,皆因各式各樣的罪名被殺被廢。唯獨吳芮及其子孫的長沙王環立善始善始善終,成為碩果僅存的異姓王。司馬遷對吳芮的評價很高,認為在劉邦所封的90多個諸侯中,唯一得到善終的異姓王只有吳芮。而吳芮之所以能澤流枝庶、惠及子孫,是因為他的忠實誠信守仁義。百姓傳說中的長沙王遺址在鄱陽、浮梁、餘干、婺源、德興等地都有分布。
上饒上饒

彭畲

彭畲(?-?),唐末地方自衛軍首領,生卒年不詳,婺源霍口人(今屬賦春鎮)。唐末黃巢起義,彭畲率兄弟族人為保境安民戰死,宋理宗開慶己未(1259年)釣魚城之戰爆發,合州(今屬重慶)受圍,宋元交鋒時忽空中現大旗曰“婺源彭王畲”,合州之圍遂解,主帥李遇龍上其功於朝,加封為“王”,建有“彭王畲廟”,在桂岩,思溪,高沙諸處立廟,鄉人凡禱水旱疫疾均驗。胡炳文撰《彭王畲廟碑》稱其:“生為邑人排賊寇,死而為國靖兵凶,且江至蜀幾萬里,光靈遠揚,惠愛旁孚,其勛德固宜興祀”。
景德鎮景德鎮

姜夔

姜夔(約1155-約1221年),鄱陽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遊。在他所處的時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對峙,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
鷹潭鷹潭
複雜。戰爭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於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雖然為此也發出或流露過激昂的呼聲,而淒涼的心情卻表現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學和音樂創作里。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夏言

夏言(1482—1548年),字公謹,貴溪縣人,明正德進士。初任兵科給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負。世宗繼位,疏陳武宗朝弊政,受帝賞識。裁汰親軍及京師衛隊冗員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莊田,悉奪還民產。豪邁強直,縱橫辯博,受寵升至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參機務,不久又擢為首輔。嘉靖二十七年議收復河套事,被權奸嚴嵩陷害,棄市而死。其詩文宏整,又以詞曲擅名。有《桂洲集》。

陳運和

陳運和(1941年--),字用和,號螺洲人,從小在上饒長大,且終老於此。一生從事民眾文化,歷任上饒地區作家協會主席和地直文化單位領導,在北京、省城還有一些相關社會職務。系當代著名詩人、作家,書法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已正式出版詩文專著30種,有代表作長詩《鄧小平頌》《毛澤東之歌》《走近孫中山》《中國三代偉人長詩集》與《陳運和詩選》等。31個省市區跟港澳台數百較大公共圖書館、知名大學圖書館收藏其專著,網上可查。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上饒市檔案館保存了全部專著及手稿、照片、書信、字畫、實物等資料。採風寫作走遍全國與世界二十幾個主要國家。2014年起,上饒市檔案館已為當地文化名人陳運和建立了名人檔案全宗。

風景名勝

山川湖泊

三清山
三清山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德興市交界處,距玉山縣城50公里,距上饒市78公里。為懷玉山脈主峰。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名,三峰中以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三清山是道教名山,風景秀麗,當代詩人陳運和的詩集《三清旅遊詩》112首,一個景點一首詩讚揚此山。1988年8月被列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5年9月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2008年7月8日,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三清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三清山成為中國第七個、江西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2011年9月6日三清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
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縣境內,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台北時間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與龜峰被一併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鳳游山
道教名山鳳游山,又稱大游山,位於浮梁縣和婺源縣交界處,相傳古時常有鳳凰在此翱翔邀游,故稱鳳游山。山上奇峰毓秀,林木蔥鬱,危岩怪石密布,最為可觀的是“石林”,石林自成石洞石穴,洞與洞相連,每到一洞看似無路,近前又突然轉折,另顯天地,其玲瓏剔透擅蘇州園林之美而又無蘇州園林人工斧鑿之痕,不由不使人驚嘆造化之神奇。山頂有古“靜隱寺”遺址,昔開山、王崇二祖修道於此,現斷磚殘碑仍隨處可見。今人在原寺基的一部分另建新寺,規模雖遠不如以前宏偉,但香火依舊旺盛,周邊幾個縣市的善男信女每年都擇日上山朝拜。
龜峰
龜峰,又名圭峰,地處上饒弋陽縣境內,西倚龍虎,東臨三清,北望婺源,南靠武夷,雄居於贛鄱大地之上。因其“無山不龜,無石不龜”,且整個景區就像一隻碩大無朋的昂首巨龜而得其名。龜峰素有“江上龜峰天下稀”之美譽。2010年8月2日,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江西龜峰和龍虎山一併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至此,龜峰成為了江西省集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於一身的“雙冠”景區,這是國際組織對龜峰資源價值的高度認可。
靈山 
上饒靈山風景名勝區地處江西省上饒市上饒縣北部,東鄰玉山縣,西界橫峯縣,北接德興市。因靈山山脈連綿起伏猶如一位側躺著入睡的江南美女而被世人讚譽為“睡美人”。 2006年10月,靈山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為 160平方公里。 2008年5月,上饒縣啟動了靈山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工作,景區規劃總面積為 101.5平方公里。2009年12月,靈山正式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靈山位於上饒市中心旅遊區域,其自然環境獨特,地質構造複雜,地貌類型多樣,是道、佛二教聖地,道家書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是一個集度假休閒、觀光體驗、宗教朝覲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上饒靈山風景名勝區於2006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面積160平方公里。景區位於上饒市上饒縣北,距上饒市區25公里,座落在上饒市中心旅遊區域,地處三清山、圭峰、龍虎山和武夷山四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間,是四山輻射的交織點,浙贛電氣化鐵路、滬昆高速公路、320國道可達。
大鄣山
大鄣山,也稱“三天子鄣山”,地處皖贛地界,是婺源的北部屏障,屬黃山余脈之五龍山脈。明代詩人汪循《登大鄣山》詩云:“清風嶺上豁雙眸,擂鼓峰前數九州,蟠踞徽饒三百里,平分吳楚兩源頭。”這裡也是“吳楚分源”的屋脊,是鄱陽湖水系樂安江與錢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嶺。這裡群山環抱,山峰林立,森林覆蓋率高達90.7%,山峰標高800-1600米,主峰擂鼓尖(六股尖)海拔1629.8米,巍峨雄偉,俯瞰平川,是縣內最高的山峰。現已開發的鄣山大峽谷--臥龍谷,是一處景觀價值獨特,完全原始風貌的高山峽谷景區,是金庸筆下的人間美景、世外桃源。
五華山
五華山位於景德鎮市浮梁縣、上饒市婺源縣、黃山市休寧縣交界處,五龍山脈之上,自古人傑地靈,山脈一支延伸至婺源江灣,一支延伸至休寧,主峰五股尖海拔1618米,寓意“一路一發”。山頂有高際禪林寺,建於北宋年間,是佛教禪宗一脈的發源地,自古因心誠者祈福奇靈而香火鼎盛;山北虎頭山,因虎頭泉常年清冽甘甜,祛邪降霖而普受歡迎。山下瑤里古鎮,曾為“窯里”,所產釉果成就了景德鎮瓷器的美名;一條瑤河,承載了革命歲月的火紅記憶,也造就了一段罕見奇觀,因古代官府禁食紅鯉,瑤河裡紅魚成群。
鄱陽湖
鄱陽湖(“鄱”,拼音:pó)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介於北緯28度22分~29度45分,東經115度47分~116度45分,跨南昌新建進賢餘干鄱陽都昌湖口九江廬山德安共青城永修等市縣。
贛東北的鄱陽餘干是湖濱地區,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就位於鄱陽縣境內,這裡有著豐富的濕地景觀以及大批越冬的候鳥群可供觀賞。
鴛鴦湖
鴛鴦湖位於婺源縣西部賦春鎮,景(德鎮)白(沙關)公路西側。離縣城紫陽鎮43公里;西接瓷都景德鎮41公里;南距風景名勝區三清山201公里;北離旅遊勝地黃山179公里。八十年代初,因水庫周圍生態環境良好,吸引了眾多的鴛鴦來此越冬,故1986年後逐漸被改稱為"鴛鴦湖",1997年被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湖區自然植被以常綠闊葉林 、馬尾松為主。有木本植物24科185種,覆蓋率達95%以上。 良好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動物在此棲息繁衍。據初步統計 湖區共有動89種,其中哺乳類17種爬行兩棲類22種,鳥類50種。鳥類又分為水鳥類14種,山林鳥類36種,尤以鴛鴦居多,最多時達2000多對,占全世界已知野生鴛鴦數量的2/3。是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現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6種)。 2009年2月1日鴛鴦湖風景名勝區被評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名鎮古村

瑤里鎮
瑤里位於景德鎮市浮梁縣,地處皖、贛兩省、四縣(安徽祁門、休寧、江西婺源、浮梁)交界處,地處兩湖(鄱陽湖、千島湖),六山(黃山、九華山、廬山、三清山、龍虎山、武夷山)連線交點位置,距景德鎮市區 50公里。瑤里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瑤里,古名“窯里”, 遠在唐代中葉,這裡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業作坊,因瓷窯出名而得名。直到本世紀初,瓷窯外遷,“窯里”才改名為瑤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曾用過瑤里公社、瑤里鄉的名稱,1994年8月24日撤鄉置鎮,即今日的瑤里鎮。
江灣鎮
江灣位於上饒市婺源縣,建於唐朝初年,滕、葉、鮑、戴等姓人家在江灣的河彎處聚居,逐步形成了一個較大規模的村落。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子孫繁衍成巨族。村中至今還較完好地保存著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築,還有東和門、水壩井等公共建築物,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江灣,是婺源文化與生態旅遊區的一顆璀仙明珠。江灣已經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上清鎮
上清鎮位於鷹潭市所轄的貴溪市,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方圓50餘平方公里,人口近2萬,自然環境優美,群山環抱,依水而建,古鎮名勝古蹟甚多。長約2公里的上清古街將長慶坊、留侯家廟、天師府、留侯第、天源德藥棧、天主教堂等景點串成一線,形成極具魅力的旅遊線路。沿河的吊腳樓、碼埠盡顯江南水鄉建築特色,浣紗村婦、搗衣少女、戲水孩童、漁舟系岸、白鴨浮水又形成了一條韻味十足的古鎮風景線,讓人賞心悅目。鎮東道有上清宮、東嶽宮,東北面有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象山書院,隔瀘溪河有明朝宰相夏言故里桂洲村及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紅十一軍和中央紅軍會師之處。

歷史遺存

浮梁古縣衙
浮梁古縣衙位於浮梁縣舊城,其建築具有徽派與贛派相結合的特點,最具特點的是縣署裡面的楹聯,其豐富的內涵,涵蓋了封建社會地方官處事方法和原則。縣衙旁的紅塔又名西塔,“西塔夕照”為歷史上著名的昌江八景之一。以貼地瓷磚建設的歷史文化長廊,長312米,由216塊青花瓷板鋪就而成,綜述了浮梁的概況以及源遠流長的官文化、瓷文化和茶文化,記載了浮梁一千三百多年要事珍聞和浮梁作為瓷都之源的發展歷程。千年瓷壇:這是一部經典的陶瓷史詩,展示“瓷都之源”的縮影,是古代浮梁勞動任命勤勞智慧和偉大成就的象徵。景區內有古裝照相、官升堂游、開城門等項目,同時每年有“祭壇”、“情駐千喜良緣”等活動。
樂平古戲台
樂平古戲台,是指樂平市內所保留大量古代戲台,主要用於演出贛劇。樂平市保存有400多座古戲台。主要為磚木建築,可以分為宅院台、廟宇台、會館台、祠堂台和萬年台五大類,其中最多見的是祠堂台和萬年台。不管是哪種戲台,都具有相同的格局:均為傳統的磚木結構,正面均為牌樓式,三樓五樓不等。屋脊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畫戟,有的方天畫戟插在彩瓷寶頂上,屋脊的兩端分別飾有造型優美的鰲魚,正面上方都有極挺拔的飛檐翹角,檐下懸掛著風鈴鐵馬;戲台天棚中央是華麗的藻井。台上幾乎所有的木構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瓊花瑤草、祥禽瑞獸,游梁、隨枋、三架梁、搶頭梁、穿插枋上及牌樓各層之間,則雕刻了許多戲文。在這些戲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魁星點斗》、《九老天宮》、《八仙過海》、《麻姑獻壽》等幾種。
鵝湖書院
鵝湖書院位於鉛山縣鵝湖山麓,山為武夷支脈,因山上有鵝湖得名。 具體位於原鵝湖寺西側,距河口鎮15公里。與吉安白鷺洲書院、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南昌的豫章書院齊名,並稱為“江西四大書院”。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在此聚會講學。四子歿,信州刺史楊汝礪築“四賢祠”以資紀念。淳祜十年(1250),朝廷命名為“文宗書院”。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時,稱“鵝湖書院”。書院歷經800年的滄桑,風貌依舊,格局完整,原狀留存,是天下名書院實物遺存中,得以完整原貌保存至今的一處。院內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設有《鵝湖之會與鵝湖書院》、《辛棄疾與鉛山》等固定的展覽、陳列。平均每年接待參加人數達6萬多人次,其中僅接待海外專家學者及文化團體就達1萬人次,2000年10月,經中宣部批准,就在此召開“紀念朱子誕辰8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反響很大,是上饒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