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齡(明代建昌侯)

張延齡(明代建昌侯)

張延齡(約1477-1546年),興濟人。父親張巒,他兄弟兩被封賞,他當時只有10幾歲,以都督同知封建昌伯(1492-1503年)。

1503年進‘建昌侯’,加太保。嘉靖八年(1529)盡革外戚封,不得世襲,與兄鶴齡均在革中,因而橫行不法,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坐事下獄論死,大臣爭諫,世宗不得已,命長系獄中。1541年(嘉靖20年)姐姐昭聖孝慈太后死,1546年被斬於西市,是一個歷史上的悲劇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延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477
  • 逝世日期:1546
  • 性別:男
個人簡介,關於明朝‘建昌侯’封地,關於張延齡的社會關係,

個人簡介

《500年前張延齡的故事》

關於明朝‘建昌侯’封地

明朝的封王、侯是有實際封地的。但是也有個別封爵沒有對應的封地,例如開國初分封的‘誠意伯’等榮譽爵位。對於封地,明朝同以前的王朝類似,封賞是以‘編戶食邑’的方式給予的,這個方法到清朝才完全被取消。
在明朝,其行政區劃變動不大,在朱元璋洪武7年、9年改制,洪武15年收回雲南,全國區劃基本定型。主要層級有中央、承宣布政使司(即省、行中書省)、府(直隸州)、州縣4級。在明朝,取消了道的區劃,他們的‘道’只是民政或監察、預備役的職務,不是行政體制。
軍事建制上省級軍區叫都指揮使司、衛、千戶所等。對於土司、蠻夷主要是設定土州土縣等土司機構,讓他們相對寬鬆地半自治,例如雲南。
張延齡被封賞建昌,為建昌侯,其封地在“建昌”。那么其具體地點在哪裡呢?
明朝有這么幾個建昌,我們分別來辨析一下:
1、四川建昌
這本來在漢朝屬於‘邛都國’,漢武帝設定為‘越嶲郡’,唐朝叫‘嶲州’,唐懿宗的時候被‘蒙詔’( 蒙雟詔)的勢力所占領,他們自己被稱呼為‘建昌夷’,所以地名改叫‘建昌府’、‘建昌郡’。直到元朝在這裡設定了‘建昌路’,明朝改為‘衛’(小軍區),具體地點在今天的四川西昌縣。當時它還包括了今天雲南中道西北部的地盤,當時氣候非常惡劣,地勢險峻,瘴疫較多。
洪武15年正月,這個地盤在收回後,先是從四川劃給雲南,稱呼為建昌府,同時設定了一個‘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建昌衛)。10月就罷‘宣慰司’,把地盤劃回給四川,只是改變隸屬關係,仍然稱呼為建昌府、建昌衛。
到了洪武25年6月廢建昌府,把建昌衛升級為二級軍區,叫‘建昌軍民指揮使司’。該地的指揮使、蠻、驛曾經叛亂過,被藍玉等人鎮壓,到明朝滅亡時,該軍區被張獻忠所攻陷。
《明史》中,出現過一個稱呼為‘建昌整飭兵備道’,可以認為這類似於今天的‘某某預備役師’。
還有一個地方,‘建昌土衛,洪武十五年置,萬曆後廢’。
洪武27年6月,明政府在這裡增設了一個”建昌前衛指揮使司”,到萬曆三年被廢除。
後來清朝還設立過‘建昌上南道’、‘建昌鎮’(相當於旅,不是現在的鄉鎮的意思),駐西昌。這個建昌道到民國曾經恢復過,它的地盤很大,包括西昌等28個縣。
綜合這些情況可以知道,在明朝孝宗時候,這裡只有中央和土司的軍事單位,沒有建昌州、府、縣。查閱檔案,發現明朝四川的行政區劃上也沒有建昌,與之完全吻合。
所以,這個地方沒有可能被分封給張延齡做‘建昌侯’封地。
2、江西建昌府
唐撫州地,南唐置建武軍。宋改曰建昌軍。元改建昌路,明初改肇昌府,不久就改為‘建昌府’,直到民國被廢,首府在今天的南城縣,它包括了新城、南城等五縣,同時設定有‘建昌千戶所’(建昌守御所)。現在南城縣縣城還叫‘建昌鎮’。
不過這裡當時封給了‘荊王’、‘益王’。
永樂二十二年建荊王府。正統十年遷於湖廣蘄州。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這裡建造‘益王府’,第一代益王是當時皇帝明憲宗的三兒子朱祐檳,就是孝宗的弟弟。
這個益王家族,爵位一直沒有削除過,直到崇禎14年,徐汧還被崇禎派遣”奉使益王府”,調查當時的這一任的益王‘不法’的情況,不久益王‘起兵’抵抗李自成勢力。
綜合以上情況,建昌府在明孝宗的時代,還是‘益王’封地,朝廷不至於讓張延齡同皇弟朱祐檳搶地盤。
3、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縣)
西元104年設定,是漢朝海昏縣地,南朝宋的時候,海昏被分拆和併入建昌,元朝升格為建昌州,明朝初始就被降為建昌縣,屬於江西南康府,直到1914年才改叫‘永修縣’。現在的修河當時叫建昌江。
我認為,1492年,明孝宗分封張延齡擔任‘建昌伯’、1503年做‘建昌侯’,封地應該就在這裡。
4、其他能夠找到的‘建昌’
另外歷史上還有這幾個建昌縣:南朝宋、南齊在今天四川成都北設立,時間不長。
南齊還在湖北舊襄陽府境內設定過一個建昌縣,不過很快就消失了,沒留下多少記錄。
南朝梁也增加過一個建昌縣,到了陳朝就被廢棄了,地點在今湖南辰谿縣西北,時間大約50年。
東晉的時候,西魏國還在甘肅文縣西南弄了一個‘建昌縣’,到了隋朝就改名叫‘長松縣’了。
清朝乾隆時期,在直隸朝陽府設定過一個建昌縣,不久就廢止了。民國的時候改為凌源縣,解放後,又重新在熱河省設立,輾轉到今天,已經歸屬於葫蘆島市。它先後隸屬河北、熱河、遼寧。
值得一提的是,這地方在河北省凌源縣東北二百里,舊有都司千總把總(東路副總兵)駐守,叫‘建昌路營’或者‘建昌營’,別小看它,它在1568年開始設定(該營設立之初,張延齡就被殺22年了),管理燕河營、台頭營、石門寨山海關四路。後來戚繼光袁崇煥都在這裡駐兵抵禦西北少數族入侵。
越南(當時叫‘安南’)有個建昌府,是明成祖五年所設定的,但是早在宣德年(1426-1435年)間就被越南自己占有了,地點‘在今越南東京東南二百里’。
這幾個地方有可能被分封。但是這幾個地方在時間上,完全失去了可能性。
另外,四川還有個小地名叫建昌壩,在雷波縣中山坪,1864-1867年在這裡開採銅礦。這個就直接排除。

關於張延齡的社會關係

1、 張延齡的父親張巒
張巒,是當時‘敬皇后’張氏的父親,也是張延齡的父親。妻子就是金氏。
弘治四年(1491年)封壽寧伯。同年張皇后生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子,進為壽寧侯。第二年張巒去世,封贈‘昌國公’。兒子張鶴齡繼承擔任‘壽寧伯’,後來也升‘壽寧侯’、‘昌國公’,另一個兒子張延齡為建昌伯、建昌侯。直到1529年,兩兄弟都被削除爵位。1532年鶴齡下獄死,1533年延齡長系獄13年。
張巒被封爵的時候,尚書王恕就上書孝宗,認為這違背了規矩,可是主管的禮部尚書徐瓊卻沒有支持王恕。因為徐瓊的小妾是張巒的女兒,皇后和張延齡的姐妹。皇后生女兒早夭,居然按照‘悼王’的規格喪葬,這是徐瓊不堅持原則,壞亂規矩的地方。--采自《萬曆野獲編》卷五。
根據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八冊說:孝宗又欲封張後弟張延齡伯爵,命大學士劉吉撰誥。劉吉說,盡封二太后(周后、王后)家子弟才可。孝宗不悅,命劉吉致仕,仍封張延齡為建昌伯。
弘治十六年(1503年),張巒的兒子張延齡也由建昌伯進爵,擔任建昌侯。
張巒開始在地方讀書,後來來到京城進了太學,‘起諸生,雖貴盛,能敬禮士大夫’,對待士大夫很友好。在1492年就去世了,後來女兒把寡居的母親金氏接進了內宮。這個也很遭人非議,不過孝宗沒有在意。
2、 姐夫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是一位勵精圖治的賢君,他在位18年,歷史上稱為”弘治中興”。
1487年,他的父親憲宗皇帝逝世。太子(二兒子)朱祐樘即位,改年號弘治,他就是孝宗弘治皇帝。
他在位時裁抑宦官傳奉官及佞幸之臣;罷遣禪師、真人、佛子、國師;
勤於理政,除了早晚朝,還對官員‘平台召見’,選用賢臣徐漙、劉建李東陽謝遷王恕馬文升等人;
任事比較民主,閣臣李東陽認為‘前所未有’,對臣下寬厚平和,極端關心官員,凡在京官員夜還,不論職位高低,一律令鋪軍執燈傳送;
孝宗在生活上也能注意節儉,不近聲色。弘治元年(1488年),出使明朝的朝鮮使臣盧思慎,曾對朝鮮的國王說: “先皇帝(憲宗)或於用人,間以私意,今皇帝(孝宗)則銓注登庸一出於正。又性不喜寶玩之物,雖風雪不廢朝會,臨群臣皆以喪服(居喪期間),惟祀天祭用黃袍,臣等慰宴時不奏樂,不設雜戲,勸花置於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張矣。”憲宗生前愛穿用松江府所造大紅細布裁製的衣,每年要向那裡加派上千匹。而這種織品,用工繁浩,名雖為布,實際卻用細絨織成。孝宗當時還是太子,內侍給他送來新裁製的衣服。他說:用這種布縫製的衣服,抵得上幾件錦鍛衣服。穿它,太浪費了。遂謝而不用。他當了皇帝後,下令停止為皇宮織造此布;
在武功方面,孝宗也有所建樹。他擊敗土魯番,收復嘉峪關以西的土地,經營哈密。孝宗還修繕長城,抵禦蒙古。
孝宗注重法治,弘治十三年(1500年)制定《問刑條例》。十五年,總結彙編《大明會典》。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逝於乾清宮,享年36歲,十月十九日葬於泰陵。實際上他是生了小病,高御醫卻拿錯了藥,導致皇帝很快病死。
《明史》中稱他”恭儉有制、勤政愛民”。他治理朝政上很有作為,同時他一生中只娶一個皇后,是中國所有的皇帝中惟一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而且夫妻“同上起居,如民間伉儷”這就足以讓人們稱道了。
3、張延齡的皇后姐姐張氏
——史書記載
根據《明史》、《明實錄》記載:她先做太子妃,同年憲宗死,當了孝宗的‘敬皇后’、‘孝康敬皇后’,1505年丈夫(孝宗)去世,立兒子武宗朱厚燳做皇帝,1510年被兒子封為‘慈壽皇太后’,兒子當了16年皇帝後死去,她命令弟弟張鶴齡迎立了嘉靖皇帝,嘉靖封她為‘昭聖康惠慈壽皇太后’,嘉靖20年,因為自己疼愛的弟弟張延齡被關押牢中已經8年,她在憂悶中去世。5年後,嘉靖居然殺了她弟弟,史書說嘉靖‘負心至此’。
《孝宗實錄》第四卷這樣記錄:成化23年十月丙子,遣襄城侯李瑾充正使,少保大學士劉吉充副使持節奉冊寶冊妃張氏為皇后
《武宗實錄》卷70上,記載了她成為‘慈壽太后’的事:(正德五年十二月)丙午,恭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號。……上徽號曰‘慈壽皇太后’……
《明實錄》中關於她的記錄,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給我的感覺是,她是一位比較能幹精明、通情達理、堅守愛情的女子,對人相對謙和,體貼下屬,經常免‘命婦朝賀’。但卻又很護犢,她護犢不是為了別人,只為自己的小弟張延齡,在她眼裡,弟弟永遠是個虎頭虎腦的孩子,為之百般回護、到處救火。可以說這個弟弟拖累了她一生,而她又很縱容了這個小弟。站在張延齡的角度,正是姐姐姐夫的驕慣,反而害了他,讓他走上不歸路。
——個人經歷
1497年,張鶴齡、延齡兄弟把皇宮當作走親戚一樣,非常隨意,張鶴齡居然穿戴。太監何鼎(生前叫何文鼎)拿金瓜阻擋張延齡做壞事,還向皇帝提示鶴齡兄弟不法,皇后激怒孝宗,派李廣去懲罰何鼎,居然把他打死了。後來很多人認為太監也有正直的,典範就是這個何鼎,史書記載何鼎過去曾經還立過戰功的。
1505年3月,孝宗去世前2個月,刑部侍郎李東陽上書,揭露張皇后倆個弟弟的壞事,皇后惱怒,唆使皇帝要殺了李東陽,幸虧皇帝回護他,只讓他罰俸了事。10年後,曹祖因為兒子做張延齡的心腹家奴,兒子慢待自己,憤憒不已,於是上告張太后的倆個弟弟虐殺僧、奴,還有謀反等事情,查證後發現沒有謀反的事情,其他屬實。可是作為證人的曹祖,忽然死在牢里,有人懷疑可能是慈壽張太后下了手。此後多年,大臣都反映過張鶴齡、延齡兄弟的不法,都礙於太后的心情,未得到嚴懲,武宗、世宗多次想處治他們,直到太后死後五年,殺了張延齡。
歷史上太后的弟弟張鶴齡幹了些什麼呢?根據記載,張鶴齡1492年繼承父親的‘壽寧伯’,後來升‘壽寧侯’,嘉靖初,升‘昌國公’。
他主要是同周太后的弟弟‘長寧伯周彧’搶莊田,以至於家奴上街群毆,還招納無賴,為非作歹,確實非常驕橫,這是當時外戚的通病,《明史》上記錄的還有定國公徐光祚子、外戚玉田伯蔣輪、昌化伯邵蕙等家人都是作威作福的。
孝宗曾經深夜裡單獨留下他在宮中,敦敦教導,他以頭觸地,表示悔過,以後逐漸收斂。在外甥明武宗(正德)一朝16年都平安度過,到了1529年,他被嘉靖皇帝削除封爵,‘革昌國公張鶴齡爵,降南京錦衣衛指揮同知,帶俸閒住’。1533年被抓,當時在牢獄中死去。
兄弟倆都有文化,曾經在嘉靖九年六月,皇帝派遣‘昌國公張鶴齡茂陵’、嘉靖十一年十月遣建昌侯張延齡祭獻陵。
張太后嘉靖20年死,死後很悽慘,直接合葬進泰陵,但是沒有進祖廟,‘昭聖皇太后神主未袝廟’(袝祭後死者於先祖之廟)。太后之死,世宗嘉靖皇帝或許覺得又高興,又慚愧,又惱恨。嘉靖21年正月,皇帝為此還悶悶不樂地免去文武群臣及四夷朝貢的道賀。
4、張延齡親屬及其他關係
延齡的女兒嫁給第六十三代衍聖公孔貞乾孔貞乾(1522-1559年),字用濟,號可亭,於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世襲父親孔聞韶(1482-1546年)的衍聖公。因為張延齡1533年已經被朝廷逮捕,關進牢獄13年,最後被處斬,其家族已經衰弱。此時他仍然迎娶了張延齡的女兒。
這個孔貞乾的母親是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的女兒。李冬陽可以說是一個比較不好評價的人物。他是個賢臣、名士,又曾經泄露機密給劉瑾,因而害死了很多朝臣,早先也是他告發張延齡兄弟。
延齡的外甥是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燳,他對張延齡沒有特別的照顧,正德10年曾經親自下令查處兩個舅舅,只是當時證人被人毒死,最後沒有辦法處罰張氏兄弟,不過這更積累皇帝對張家的憤怒。
新皇后張氏很聽“敬太后”張氏的話。就在正德10年,延齡、鶴齡被捕,張皇后就在憤怒的武宗跟前吹風,為太后的弟弟張家兄弟討寶,正德皇帝立即勃然大怒,認為她為‘十惡’的張氏遮掩,廢黜了她的皇后地位(正德13年,1534年正月)。當然也可能皇帝以前,也曾經積累了對皇后的不滿,但是這也看出這兩代皇后不懂政治。
張延齡有個姑父叫沈椿,嘉靖15年,沈椿正好是刑部主事,張延齡被捕受審,他予以回護,被查辦。
名臣泉州晉江人蔡克廉(1511—1560年)字道卿,號可泉。他寬宥建昌侯張延齡、昌國公張鶴齡,被連累,被貶謫任廣德州同知等,後擢升累至戶部尚書
《萬曆野獲編》第五卷記錄有延齡的姑父徐瓊,任禮部尚書。
該書又記載沈祿、高祿(疑與沈祿是一人)、祝祥、張岐等張延齡親屬的故事。
“京師人沈祿,由舉人授通政司經歷,其妻為壽寧侯張巒妹,敬皇后姑也。孝宗登基,以椒房恩澤,傳升為通政司右參議。尋進通政,再進本司使,後為禮部右侍郎,卒贈禮部尚書”。
弘治五年,通政司經歷高祿,傅升本司參議,吏部尚書王恕,執奏不允。至弘治十一年九月,又升本司通政使。祿由舉人,亦壽寧侯張鶴齡之妹夫也(疑為‘壽寧侯張巒’之誤)”。
“又弘治十二年,湖廣按察司僉事祝祥,因母老乞改京職,以便侍養,吏部奏請以原官改山東河南,中旨改為尚寶司卿。祥由成化十一年進士,亦壽寧侯姻戚也。當時張氏恃恩恣橫,其姻戚奮自科目者,尚無恥如此,若右列不可勝紀矣!”
“又御史張岐,乃昌國公張巒之弟,中宮親叔也,以進士起家,亦傅升僉都御史”。
大學士張孚敬多次回護張氏兄弟,還寫了一本書《諭對錄》,所有奏議都在圍繞張氏兄弟的這些事情,請示正德皇帝開恩,所以保護了張氏兄弟多年沒有被處斬,在牢里關押了10多年。
《明史·徐申傳》說,徐申,昆州(今江蘇)人,字周翰,嘉靖中由鄉舉累官刑部主事。張延齡(孝宗張皇后之弟)系獄,提牢主事不令入獄,置別所;繼任者益寬釋之,去刑具,通家人出入。獄囚劉東山上告延齡有不軌謀,帝怒,命執先後提牢主事三十七人,付詔獄搒掠,申與焉,帝命杖之廷,盡謫外任。申既謫官,不赴,歸里優遊嘯詠為樂。
嚴嵩與張延齡是轉折的親屬關係。衍聖公都與嚴嵩有著深厚的交誼:六十二代衍聖公孔聞韶(1482-1546年)與嚴嵩年齡相若,平時曾有文字交,他死後的“墓志銘”也是嚴嵩所作;六十三代衍聖公孔貞乾的襲爵手續是嚴嵩主持辦理的;六十四代衍聖公孔尚賢還是嚴嵩的孫女婿。
當時,張氏兄弟侵奪田地,橫行不法,確實很失人心,大臣上書不少,同時也有些大臣為他們辯護。最終張鶴齡死在牢中,張延齡最後被斬西市,家人四散奔逃。這年是1546年,距今450年。在北京,現在還有幾個地名,據說也是他們家族活動地,因而留下的痕跡,在北京叫做”尚勤胡同”,尚勤,就是”上親”,皇上的小舅子啊。其他類似的傳說也在北京
在網路上偶爾翻翻,發現一段奇特的關於張延齡家族的文字:在河北、山東交界一帶流傳著一個故事,明孝宗孝康張皇后為人機智賢明,曾輔佐孝、武兩帝成政事。而其兩兄弟張延齡、張鶴嶺卻仗皇親橫行鄉里。張皇后死後,在位的明世宗將其全家抄斬,部分子孫四散逃跑,為便於以後相認,他們按逃跑的方向由張姓分成了東南西北四個姓氏,所以也有“東南西北本姓張”之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