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在借鑑國內外相關研究基礎上,對高等學校科研績效評價問題展開討論。主要研究內容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章)包括引言、基本理論和高校科研績效評價綜述;第二部分(第四至六章)主要通過不同模型和方法對高校科研績效進行評價、分析和標桿樹立研究;第三部分(第七章)對全書內容進行簡單總結,在此基礎上分析研究的不足之處並展望下一步的研究。
作品目錄
| 第五章 基於Malmquist指數的高校科研績效動態評價研究 |
| 第六章 基於標桿管理和DEA的高校科研績效評價及標桿樹立研究 |
| |
第四章 基於DEA基本模型和超效率模型的高校科研績效靜態評價研究 | |
創作背景
21世紀以來,中國高等學校一直處於國內科技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前沿,不斷地為國家提高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作出貢獻,但要創造出更多高質量、全方位、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的創新成果,必須保持長期持續發展並進一步提升科研績效。現有的高校科研水平和科研規模評價主要測算其綜合實力和絕對數量,無法反映科研投入/產出相對績效。在此背景下,高校科研績效評價理論與方法已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對高校科研績效進行評價,不僅可以促進高校科研的自我發展和完善,而且可以調整科研方向、最佳化資源配置,對健全科研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重大。基於此,《高等學校科研績效評價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研究理論豐富,研究基礎較完善,通過對績效和績效評價、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的投入和產出、高等學校科研績效評價等基本概念進行詳細界定,系統化論述了績效管理理論、效率理論、公共產品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和全要素生產率理論等內容,為開展高校科研績效評價工作提供了較完善的理論基礎。另外,該書通過對美國、英國和中國等高校科研績效評價制度,高校科研績效評價方法以及DEA基本模型和超效率模型等內容進行詳細論述,為開展科研績效評價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引。高校科研活動需要以完善的科研績效評價為支撐,科研績效評價,既是做好科技管理工作的現實重點,也是持續最佳化科研資源配置、實現管理體系全面創新的現實依據。在傳統開展科研績效評價時,缺少合理、完善的評價體系,影響了科研活動的有序開展,尤其是缺少多元評價維度,直接影響了評價結論的客觀性與完整性。
該書研究方法科學,觀點嚴謹,通過以
Malmquist指數分析方法為基礎,採用面板數據測算985高校不同時期自然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的動態績效,通過對比不同區域、不同時期高校科研動態績效特點、趨勢,並進行歸類分析,提出了985高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動態績效對比及分類建議。另外,該書通過引入標桿管理原理、DEA等內容,提出了高校科研績效評價及標桿樹立體系,為構建完善的科研績效投入、產出指標體系提供了科學指引。創新合作對高校科研績效的影響機制主要體現為:隨著區域間高校合作水平不斷提升,地理臨近效應逐漸減弱,但組織臨近效應依舊存在,為推進產學合作提供了有效指引。隨著智慧技術不斷發展,區域內創新資源的有限性及內部知識的同質化,影響了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通過發揮組織臨近效應,積極推動信息及資源共享。跨學科狀況對創新合作產生了明顯的負向作用。受學科眾多影響,在知識架構、研究方法套用領域存在較大文化阻力,影響了教師科研工作的協作機制。
該書側重實際,關注對現狀研究,通過以科研成果的質量、數量選擇科研活動投入產出指標,結合985工程高校,採用DEA基本模型、超效率模型,分別測算自然科學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年度科研績效,提出了科研績效變動的規律和區域差異。該書綜合高校科研績效評價及標桿樹立現狀,從積極籌措各種資金,加大科研投入、制定合理適度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優秀科研人員、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多出高水平成果等多個角度提出了提升高校科研績效的相關對策。要從充分、完善利用高校科研資源視角出發,通過積極構建高校科研績效成果評價體系需要堅持以科學性、適度性和導向性等原則為基礎,通過選擇容易計量、相對穩定、獨立的績效指標,引入相對完善的績效激勵機制,使高校科研人員充分認識到自身科研工作的價值,促進高校向研究型大學轉型升級。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姜彤彤(1978—),女,山東師範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科研管理和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