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青海省能源“十一五”發展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予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檔案背景
檔案內容
一、“十五”能源發展情況及“十一五”能源生產和消費預測
(一)“十五”主要成就
“十五”期間,我省能源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投入力度加大,開發規模擴大,結構趨於合理,能源生產、供應的質和量都邁上了新台階,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的最好時期。“十五”期間,全省能源建設完成投資350億元,是“九五”的2.4倍。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總量達到1645萬噸標準煤,消費總量1522萬噸標準煤,自給率108%。
1、電力
電源。建成了一批水、火電機組。2005年全省發電裝機容量達到600萬千瓦,“十五”新增裝機容量200萬千瓦。建成了尼那等水電站,開工建設了公伯峽、拉西瓦等水電站,新增水電裝機158萬千瓦。建成了橋電5號機,開工建設了華電大通2×30萬千瓦機組、西海火電廠等一批火電項目,新增火電裝機43萬千瓦。水電資源開發,由“九五”期間的黃河幹流重點開發發展到“十五”期間全面開發。火電建設,從“九五”建設12.5萬千瓦機組發展到“十五”期間建設30萬千瓦機組,建設規模和水平邁上了新台階。天然氣發電有了新突破,格爾木燃氣電站開工建設。玉樹、果洛州通電工程全面啟動,建成了黃河源、禪古、扎曲等一批小水電站,解決了全省最後一個無電縣—瑪多縣的用電問題,增強了網外地區供電能力。建成光伏電站114座,解決了青南牧區102個無電鄉政府及所在地近萬戶農牧民通電問題。這些電源建設項目的陸續建成投運,有效緩解了全省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保障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電力需求。
電網。建成了烏格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完成了農村電網一、二期建設與改造工程,新增330千伏線路640公里,110千伏線路2720公里。電網覆蓋面積較“九五” 末增加37%,達到了57%,覆蓋人口較“九五”末增加30%,達到了95%。一批重點資源開發區、工業園區和農村牧區的供電能力和質量顯著改善,為加快資源開發、加速工業化進程,為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創造了條件,為“十一五”電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煤炭
開工建設並建成了大煤溝露天礦、魚卡90萬噸礦井,開工建設了柴達爾90萬噸改擴礦井、海塔爾60萬噸礦、大煤溝60萬噸礦井等一批煤礦項目,新增生產能力400萬噸。扭轉了“九五”期間煤炭資源開發停滯不前、行業經營虧損、安全形勢嚴峻的局面。煤炭行業經營管理顯著改善,盈利水平逐步提高;煤炭安全監控系統項目正在建設,安全生產能力加強,保障水平提高;礦井機械化水平有了進步,生產效率提高,整體勞動強度下降;各類煤礦自我發展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強,呈現出規範開發、規模建設、產業鏈延伸、產業集中度提高的良好發展勢頭。
3、石油天然氣
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加大。到2005年全省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3億噸,天然氣4005億立方米。累計建成原油產能139萬噸、天然氣產能23億立方米,生產原油1085萬噸、天然氣73億立方米。建成了澀—寧—蘭天然氣管道等項目。汽油勘探、開發、利用邁上了新台階。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五”能源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十一五”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但仍然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
電力。電網仍不能滿足資源開發和普遍服務的要求,供電安全仍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供電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重點資源開發區未實現大網供電,部分地區僅單迴路供電,影響資源開發進程。高載電工業和電力工業互相制約發展的矛盾依然存在,共贏互利的機制尚未形成。水電資源開發難度加大,成本增加。
煤炭。資源勘探工作薄弱,11億噸精查儲量已全部利用,增加後備精查儲量的任務很重。煤炭資源回採率較低,深加工、綜合利用剛開始起步。煤炭開發主體較為零散,產業集中不高,一些礦區的外部配套設施不完善,影響開發進程和效益。
石油天然氣。已探明加控制的石油、天然氣儲量不夠理想,增儲上產難度越來越大。格爾木煉油廠尚未達到設計能力,需採取措施儘快達產。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水平低,除水電外,太陽能利用水平不高,光伏電站建設、運行管理、自我發展的機制尚未建立;風能利用剛剛起步;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尚未開始。能源節約。
能源節約意識還未深入人心。重點用能行業節能進展緩慢。
(三)“十一五”能源生產和消費預測
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1645萬噸標準煤,其中水電占40.3%,石油19.4%,天然氣16.4%,煤炭23.9%;消費總量為1522萬噸標準煤,其中水電占40.9%,石油8.6%,天然氣17.7%,煤炭32.8%。自給率為108%。原油、電力部分向省外輸出,天然氣供需基本平衡。煤炭缺口約150萬噸,主要集中在動力煤,需從外省購進。
從“九五”、“十五”期間能源消費彈性係數表看,我省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的規律性不強。“十一五”能源消費按疊加法進行預測。用電量,工業用電按“十一五”規劃項目預測,其它按自然增長率預測。煤炭,電煤、大宗工業用煤按“十一五”規劃項目預測,其它按自然增長率預測。石油,按實際產量預測消費。天然氣,大宗工業用氣按“十一五”規劃項目預測,其它按自然增長率預測(預測情況見附表)。
2010年,預計全省一次能源生產總量3240萬噸標準煤,其中水電占31.4%,石油占11.2%,天然氣占24.4%,煤炭占33%;消費總量2860萬噸標準煤,其中水電占17.3%,石油占8.1%,天然氣占20.5%,煤炭占54.1%。自給率為113%。電力、原油和天然氣生產量大於消費量。煤炭隨著煤焦化產業、純鹼項目的發展和一批火電廠的投產,消費量大幅增長,缺口521萬噸,煤種仍然集中在動力用煤。
二、“十一五”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目標任務
“十一五”全省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多元發展、多能互補、注重節約、提高效率的能源發展方針,優先發展水電,加快發展油氣,積極發展煤炭,因地制宜地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最佳化能源生產、消費結構,著力構築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一)電力
堅持不懈地發展水電。加快黃河水電資源開發。建成公伯峽、拉西瓦、康揚、蘇只、黃豐等電站,開工建設積石峽、大河家、班多、茨哈峽、羊曲、爾多電站,爭取開工建設寧木特、山坪電站。抓好黃河支流大通河、黑河、通天河等水電資源開發規劃及項目前期工作,重點做好通天河幹流的前期工作,條件成熟一個開發一個。積極爭取國家儘早開工建設“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在解決黃河中上游水資源不足的同時,提高水電站保證出力,增加發電量。
適度進行火電建設。建成華電大通2×30萬千瓦、西海2×13.5萬千瓦火電廠、格爾木30萬千瓦燃氣電站和萬兆寧北2×13.5萬千瓦等項目。根據電力、煤炭的供需情況,擇機確定魚卡2×30萬千瓦、華電大通後2台60萬千瓦機組的建設。
積極推進熱電聯產。按照節約能源、改善環境、提高供熱質量、增加電力供應的原則,積極推進熱電聯產。到2010年,產煤地區基本實現熱電聯產,集中供熱。
因地制宜地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爭取國家支持,通過建設小水電站、太陽能光伏電站和風光互補電站,解決玉樹、果洛等大電網延伸不到地區的通電問題。“十五”期間,建成龍青峽、拉貢、聶卡等小型水電站及配套輸變電工程,建成5萬千瓦風電項目和一批太陽能光伏電站,基本實現村村通電。小水電、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邁上新台階。
到2010年,全省電源裝機達到1275萬千瓦,其中水電1000萬千瓦,火電275萬千瓦。
完善輸供電網路。加強電網建設,提高青海電網的供電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快750千伏線路建設,保障“西電東送”青海電量送出。統籌規劃、適時建設積石峽、黃豐、班多、茨哈峽、羊曲、爾多、寧木特、大河家、山坪及黑河梯級水電站等送出工程。加快330千伏主網架建設,形成330千伏雙環網。重點是阿蘭—景陽和湟源—烏蘭—格爾木330千伏輸變電線路。加快錫鐵山至東西台吉乃爾湖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完成重點資源開發區和重點工業園區的配套供電線路建設,擴大電網覆蓋面。搞好縣城電網改造,改善供電質量。實施西寧城網改造,最佳化電網布局,保障城市供電。
到2010年,東部主網實現330千伏雙環網結構,並形成750千伏特高壓電網,西部建成通往柴達木的第二條330千伏輸電線路,形成較為完善的輸供電網路。
(二)煤炭
加強煤炭資源勘探。重點抓好魚卡等柴達木盆地北緣含煤區和果洛大武至甘德一線地質勘探工作,力爭“十一五”期間增加探明資源儲量10億噸,提高資源保障程度。
加快煤炭資源開發。續建大煤溝煤礦,抓緊新建魚卡480萬噸煤礦及江倉、聚乎更、默勒煤礦,力爭“十一五”期間新開工規模達到900萬噸以上。大力推進煤礦開採技術進步,力爭主要礦井實現機械化開採、集約生產。積極開展煤礦機械設備高海拔地區適用技術科技攻關,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煤炭資源的開採效益。
推進煤炭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充實利用天峻木里焦煤和門源寧纏、一棵樹礦區無煙煤資源,發展煤炭深加工。力爭無煙煤全部實現洗選加工,焦煤形成焦煤開發—焦炭及焦油等綜合利用的煤炭產業鏈。建設大通礦區、橋頭電廠煤矸石、粉煤灰綜合利用項目,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積極引進高效煤炭利用技術,推進煤炭節約,降低煤炭消耗。
最佳化煤炭消費結構。調整農村用能結構,逐步實施以電、以煤代薪,保障民用煤需要。積極滿足工業和化工原料用煤,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適當控制新建大的燃煤發電項目,控制電煤消費增長。
到2010年,全省煤炭產能達到1400萬噸,其中焦化用煤800萬噸,動力用煤600萬噸。煤炭消費2021萬噸,從省外調進521萬噸。
(三)石油天然氣
堅持油氣並重,勘探開發利用並舉,實現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利用的新突破,逐步形成石油與天然氣勘探開發、煉油與天然氣化工及天然氣發電、民用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到2010年,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6000億立方米。“十五”期間新建石油產能182萬噸,天然氣產能405億立方米,到2010年,原油年產量達到300萬噸,天然氣年產量達到70億立方米,原油年加工量達到150萬噸。
(四)能源節約
堅持能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首位。通過最佳化產業結構,開發推廣節能技術,加強能源制度建設和監管實現能源節約。突出抓好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等產業和耗能大戶的節能工作。組織實施好熱電聯產、農村沼氣、太陽能、風能、綠色照明、省柴節煤灶、建築節能、政府機構節能、節能監測和服務體系建設、節能技術研發等10項節能重點工程,逐步形成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到2010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單位能耗下降到27噸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10%。
三、主要措施
(一)合理配置能源資源
研究制定我省能源配置戰略,實現能源開發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強化規劃在能源配置中的作用,堅持以規劃指導項目。加強政府對大宗能源資源配置的引導和監管,依法設定探礦權、採礦權。嚴格能源項目招商引資準入條件,提高產業集中度。
(二)加大能源資源勘探力度
加大對能源資源勘探的資金投入,努力增加探明儲量,提高資源保障水平。煤炭,由省財政出資和爭取國家專項資金,選擇國有投資主體,對動力用煤進行勘探。對市場稀缺的焦煤等煤種利用社會投資加快勘探步伐。石油天然氣,協調中央企業加大勘探力度,提高探明率。水電,依託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做好重點水電站壩址工程地質勘探。
(三)實行鼓勵能源發展的政策措施
拓寬能源建設的籌資渠道,逐步形成能源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的格局。積極引進籌資、融資能力強的大企業和集團企業,依託企業的資金和社會融資,推動水電開發由黃河龍羊峽以下河段向龍羊峽以上河段及通天河等離負荷中心較遠地區轉移。通過開徵城市增容費等辦法,籌集資金,對城市電網進行改造。建立健全新能源開發運行機制,鼓勵社會投資參與太陽能、風能資源的開發建設,確保太陽能、風能等能源設施的長久可靠運行。
(四)強化能源節約的政策措施
實行單位能耗目標責任和考核制度,將節能指標分解到地區、部門和重點企業。完善重點行業能耗準入標準、主要用能產品和建築物能效標準、重點行業節能設計規範,實行強制淘汰高耗能落後工藝、技術、設備制度,強制性能效標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和政府節能採購、契約能源管理。運用價稅收、格槓桿,促進節能消費,鼓勵節能技術推廣。加強節能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節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