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青海省“十二五”服務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青海省“十二五”服務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西寧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青海省“十二五”服務業發展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前  言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推進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的攻堅時期,是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快速發展時期。加快發展服務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省“四個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內在要求,是增就業、擴內需、促增長、保民生的重要途徑,是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最佳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促進技術管理創新的客觀需要,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為了進一步推動全省服務業發展,根據《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是我省首次編制服務業發展五年規劃。規劃共八個部分:發展基礎;發展環境;發展方式;戰略路徑;發展布局;主要任務;保障措施;規劃實施。規劃圍繞金融、物流、科技服務、信息與中介、商貿餐飲、房地產、旅遊、文化體育、社區服務和商務會展等十大服務產業,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快集聚區建設,推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推動服務業快速發展。規劃期限為2011—201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我省服務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結構逐步最佳化,質量不斷提高,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1.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十一五”期間,我省服務業年均增長12.3%,比“十五”提高2個百分點。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470.9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34.9%。按2005年價格計算,為381億元,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349億元的目標。
2.產業結構逐步最佳化“
十一五”期間,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改造提升步伐加快,服務功能得到加強;信息、金融、商務服務、文化體育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4.7%、15.7%、20.8%、29%。
3.就業貢獻顯著增強
2010年全省服務業從業人員116.7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35.6%;五年新增就業18.13萬人,占全社會新增就業人員的60%,服務業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
二、存在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省服務業較好地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服務業總量小,整體水平較低,技術層次不高,經營方式粗放。二是知識密集型的高端服務業占比低,升級轉型、最佳化結構任務艱巨。三是地區發展差距明顯,西寧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占全省的60.1%,玉樹州的服務業增加值僅占全省的1.4%。
第二章 發展環境
一、有利因素
1.政策環境有利於服務業全面發展
國家相繼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和《關於發展家庭服務業的指導意見》,省政府發布了《青海省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加快藏區發展政策的實施,中央將進一步加大對青海財稅、投資、金融、產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更為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2010年西寧市被列為首批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將為我省服務業發展提供有益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2.經濟環境有利於服務業深化發展
“十二五”時期,我國將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經濟發—8—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和諧發展。國家將積極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環境,將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我省“四個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有效促進經濟加快發展、產業加快轉型、城鎮化全面推進。這將為我省服務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3.產業轉移有利於服務業跨越發展
《國務院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的貫徹和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我省工業化進程加快,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承接省外生產力要素轉移能力增強,有利於加速服務業結構調整,資金和人才引進。承接工業產業轉移將進一步擴大服務業的市場需求,承接服務業產業轉移將直接推動服務業加快轉型升級。
4.城鎮化和園區建設有利於服務業集聚發展
隨著我省城鎮化和產業園區建設加快,特別是在東部城市群、海西城鄉一體化建設,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海東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等帶動下,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產生了巨大的服務需求,服務業發展的集聚環境逐步形成。
5.消費升級有利於服務業最佳化發展
國家繼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方針的實施,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我省城鄉統籌試點的深化、縣域經濟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加快推進、居民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對傳統服務業升級提出迫切要求,為新型服務業態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消費需求基礎。
二、不利因素
1.自然條件惡劣
青海地處西北內陸,海拔高,氣候條件惡劣,季節差異大,幅員遼闊,居住分散,發展服務業成本高、困難大。
2.發展基礎薄弱
城鎮空間結構鬆散,城鎮化水平低,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文化教育相對落後,開放意識比較薄弱,發展內生動力不足。
3.產業鏈不完整
我省服務業發展總體滯後於經濟發展,相當多的服務業態處於剛剛起步或仍為空白,專業化、市場化程度低,產業鏈條短,與一、二產業融合協調發展能力差。
4.體制機制不健全
服務業涉及部門多,缺乏統籌協調管理機構。相關政策不到位,尚未形成激勵企業發展、最佳化資源配置、吸引資金投入、規範行業監管等服務業發展機制。部分行業壟斷性強,市場競爭不充分。事業單位部門分割嚴重、經營不靈活。
第三章 發展方式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新需要,滿足人民民眾提高生活水平新期待,以市場化、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以生產性服務業為突破口,統籌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促進全省服務業總量增加、結構最佳化、領域拓寬、功能增強、水平提高,積極適應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
二、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服務業要努力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總量擴大。服務業增加值達到900億。
———速度加快。服務業年均增長14%,比“十一五”提高兩個百分點。
———水平提升。服務業新領域得到拓展,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網路化、品牌化經營取得明顯成效,生產性服務業對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支撐作用明顯,生活性服務業對居民消費需求滿意度顯著增強。
———發展協調。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服務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西寧市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次中心城鎮服務業加快發展,農牧區生產生活服務體系基本完善。
———就業增加。到2015年,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40%,成為對就業貢獻最大的產業。從業人員素質明顯提升。 
三、基本原則
———堅持加快發展與結構最佳化升級相結合。促進服務業與一產、二產的深度融合,根據產業基礎確定重點領域,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服務業。
———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相結合。在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同時,運用現代服務業態改造提升生活服務業,推進繁榮發展,支撐民生改善。
———堅持集聚發展與擴大覆蓋相結合。引導服務業向功能性或專業性園區集聚,以集聚區為核心,完善網路節點,擴大城鄉覆蓋面。
———堅持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以關鍵領域和基礎環節為重點,加強引領,夯實基礎,全面推進服務業發展。
———堅持政府引導與企業運作相結合。轉變政府職能,加強規劃引導,規範行業管理,為服務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引進培育市場主體,加快創建服務品牌。
第四章 戰略路徑
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著力將服務業由內置式、交錯式、粗放式、事業式、分割式向市場化、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社會化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增強服務功能,促進服務業專精強大。
二、明確發展重點領域
重點發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務、信息與中介、商貿餐飲、房地產、旅遊、文化體育、社區服務、商務會展等十大產業。集中有限資源,實施重點突破,通過十大重點產業快速發展,健全服務產業體系框架,帶動整個服務業邁上一個新台階。
三、推動綜合改革試點
以實施西寧市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為契機,通過規劃引導、機制創新、產業集聚、開放帶動、人才支撐、政策扶持,加大培育和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空間布局調整,建設一批特色鮮明、規模較大、輻射帶動強的集聚區,為全省服務業發展提供有效的試驗示範。
四、強化外引內聯工作
積極引進發達地區先進的服務業態、服務理念和服務機構,推進我省服務業快速發展。加強省內資源整合,鼓勵服務業企業通過聯合、重組、合作等方式擴大規模。
五、實施人才興業戰略
積極引進高端服務人才,重點引進創意、規劃和設計專業人才。加快人才培養,依託省內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與服務業企業建立實訓基地;每年選派優秀服務業管理人才,到發達地區進修學習,重點培養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業人才。
六、推進服務品牌建設
積極推進服務領域品牌化戰略。大力支持企業開展自主品牌建設,鼓勵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實現服務品牌帶動產品品牌推廣、產品品牌帶動服務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動發展。培育發展知名品牌,鼓勵一些基礎較好的企業爭創全省和全國知名品牌,扶持老字號企業發展。逐漸培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知名品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服務業龍頭企業。
第五章 發展布局
一、科學規劃空間布局
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布局,遵循服務業發展規律,緊密結合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構建“一核、兩圈、三區、多支點”的服務業發展格局,明確各地區服務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
一核:以西寧市為全省服務業的核心增長極,以建設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為重點,充分發揮其綜合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引領全省服務業發展。
兩圈:一圈圍繞東部城市群內大通、湟中、湟源、平安、樂都、互助、民和等重點城鎮發展綜合性服務業;另一圈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內格爾木、德令哈、烏蘭、都蘭等重點城鎮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並逐步將格爾木建設為全省服務業第二發展極。
三區:結合全省海東現代農業示範區、海南州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海北州現代生態畜牧業示範區、海西州統籌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等建設,構建三個服務業主體功能區,即海東現代農業生產服務、環湖地區生態畜牧業服務、海西統籌城鄉服務功能區。
多支點:以州府縣城所在地為節點,重點加強生活型服務供給,支撐民生改善,輻射和覆蓋全省城鄉。以工業園區、重點資源開發地為重點,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旅遊景區開發為抓手,形成一批新的現代生活服務業增長點。
二、加快推進產業集聚
結合城市功能區規劃和重點園區建設,開拓建設不同的服務集聚功能區,促進服務產業鏈延伸,提高服務水平。
———金融集聚區。依託西寧中央商務區和總部基地建設,加大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引進力度,逐步形成金融服務集聚區。
———現代物流集聚區。重點建設青海朝陽、格爾木、德令哈、平安四大物流園區和曹家堡臨空綜合經濟區物流中心,完善倉儲、配送等體系。
———科技服務集聚區。依託教育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集中布局建設科技服務集聚區,重點建設技術推廣、共性技術服務、信息諮詢、軟體設計等服務平台。
———循環經濟服務業集聚區。依託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和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集中建設各類生產性服務機構和公共服務平台。
———商務商業集聚區。建設水井巷中央商務區,逐步發展為全省現代服務業和高端服務業的示範區。依託青洽會、國際藏毯節和清真食品博覽會,改擴建西寧市城南會展中心。建設火車站商業區和海湖購物廣場。
———特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加快黃南熱貢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整合現有的文化傳媒資源,逐步建成特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特色農畜產品商貿集聚區。重點建設青藏高原農產品批發市場、東部農副產品專業市場和環湖地區高端畜產品專業市場。
三、合理統籌城鄉服務
依託城鎮化建設,統籌城鄉服務業發展。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州府縣城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城市服務功能向農牧區延伸。結合“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大生活物資的供應和配送體系建設。
加快農牧區生產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技推廣、農產品檢測認證、測土配方、動物防疫和病蟲害防治等農牧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開展生產資料統供,完善農畜產品流通體系,培育一批涉農商貿企業集團,切實解決農畜產品銷售難的問題。繼續建設和完善農牧區剩餘勞動力轉移和農牧民就業全員技能培訓服務體系,鼓勵發展勞務經濟。
第六章 主要任務
一、金融
改善金融環境,完善金融政策,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強化金融招商,引進金融資源;發展培育金融服務機構。推進金融產品創新,增強網點建設,提高金融要素集聚水平和配置能力,增強金融業對經濟的支撐力和滲透力。到“十二五”末,力爭全省上市公司達到18家;首發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資累計達到400億元以上;債券融資額150億元以上;各類基金私募資本達到160億元。
銀行。以擴大銀行業服務網路覆蓋面為重點,增強網點建設,推進銀行金融機構將營業網點延伸到主要縣城,積極引進國內外著名銀行在西寧市設立營業機構,發展壯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增強信貸支撐,加快商業擔保、企業互助擔保和個人擔保等擔保體系建設,創新擔保產品,擴充擔保方式。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組建各類商業性擔保、互助性融資擔保機構和融資租賃公司。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的信用徵集體系、信用評價體系以及企業信用檔案和信用資料庫。健全政策性擔保制度,提高地方融資平台規模和風險承擔能力。積極組建青海省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專營貸款公司和信用合作組織,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
證券。大力推進發展股票、債券、期貨等資本市場建設,積極推動優質企業上市融資。搭建區域性資本市場平台,把非上市公司的股權交易納入規範化渠道,建立省級產權交易市場。大力引進和培育證券、期貨、資產評估、投資諮詢等中介服務機構。引導大中型企業按行業建立產業戰略基金,引導民營投資公司和貸款公司發展私募風險投資基金,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完善風險投資資金的撤出渠道,健全監管機制。進一步擴大地方債券、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廣泛聚集和吸引社會資金,規範和發展信託、租賃、基金、理財、財務管理、資金結算、投資諮詢等金融服務,促進省內民間資本投資和發展。
保險。健全保險組織體系,支持各類保險公司到青海設立分支機構,重點發展養老保險、健康保險、農業保險和責任保險等險種,大力支持保險代理、經紀、公估等中介機構發展。進一步擴大種植業保險和養殖業保險的試點範圍。積極拓展保險領域,開展農牧區保險保費財政補貼試點,豐富保險產品。選擇收益穩定的大型項目,運用保險基金進行投資。
專欄1 金融重點工程
區域銀行機構培育工程:扶持青海銀行發展,實現跨區域經營,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建設,完善金融組織體系。
再擔保中心建設工程:由省金融辦聯合省級重點擔保企業和銀行組建青海省再擔保中心,分散擔保業務風險,增進擔保機構信用,扶持中小企業快速發展。
金融集聚區建設工程:依託水井巷中央商務區建設,布局金融商務區,集中商業銀行營業所、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各類金融服務機構,擴大金融服務範圍,創新金融服務品種,打造金融強省的有形載體。
產業基金培育工程:設立柴達木循環經濟產業投資基金、西寧國家級低碳產業投資基金,推進省級公募產業發展基金和重點行業私募產業發展基金建設。 
二、物流
按照一體化、大網路的思路,構建和完善全省的物流網路體系,大力推進物流的社會化和專業化,積極培育引進現代物流企業,用現代物流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物流運營和管理水平。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蓋全省主要縣城和鄉鎮的物流體系,培育10家骨幹物流企業。
物流體系建設。著力改造提升國省幹道和蘭青、青藏鐵路物流通道,推進航空物流發展,逐步形成全省的物流框架體系,擴大物流網路覆蓋面。圍繞東部、柴達木、環湖、三江源四大物流區域,建設全省物流樞紐———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物流節點的體系。把西寧打造為全省物資集散中心和連線中東部物流系統接入點;把格爾木建設成連線西藏、新疆和全省重要大宗工業品集散地。重點建設青海朝陽、格爾木、平安、德令哈四大物流園區,力爭建成14個物流中心,啟動建設26個物流節點。在青海朝陽物流園區和平安臨空綜合經濟區建設海關特殊監管區和保稅監管示範區,健全保稅物流監管體系。
公共倉儲和終端配送。完善各個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物流節點的公共倉儲設施建設,根據各地流通產品,分類建設農產品保鮮庫、冷庫、溫濕控倉庫、散貨倉庫等不同類型的倉儲設施。在大中型物流園區內發展集倉儲、包裝、組裝、整合運輸、檢驗、結算、配送安裝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物流倉儲,有效降低企業儲運成本。健全各物流點的終端配送體系,以倉儲配送為主要模式,鼓勵發展專業配送中心;結合“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擴大配送範圍,將物流末端延伸至鄉鎮及村一級;加快西寧市同城快遞業務發展。
第三方物流。以第三方物流為核心提高物流水平和效率,以聯合經營為主要方式,積極發展專業物流集成經營企業。大力引進國內大中型專業物流企業,快速提升全省物流運輸水平。積極推進本地中小型物流企業聯合、兼併或重組,整合物流資源,提高物流承運能力。鼓勵中小企業建立發展第三方物流聯盟。加強協會統一指導。逐步完善貨物集運、物流設計、報關代理、運費談判和結算、組裝卸運等功能,提升第三方物流現代化水平。
物流標準化和信息化。加快對現有倉儲、轉運設施和運輸工具的標準化改造,鼓勵企業採用標準化物流設施和設備;實施物流標準化服務示範工程,選擇大型物流企業、物流園區開展物流標準化試點工作並逐步推廣。建立各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專業商品配送中心聯結的物流信息網路體系,建立全省範圍內鐵路和公路運輸信息網路。建立貨物運輸交易、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自動化等物流系統,基本實現物流信息化,為實現物流自動化和智慧型化奠定基礎。
專欄2 物流重點工程
重點物流園區建設工程:按照現代化物流園區建設要求,以青海朝陽物流園區為重點,推進四大物流園區建設進程,健全園區內物流、配送、運輸樞紐、運輸組織和管理、倉儲等配套體系,完善功能,成為全省物流功能和經濟示範區。加快平安臨空物流園區建設,推進航空物流跨越發展。
特色農畜產品物流工程:建設東部地區和環湖地區農產品保鮮、冷鏈和活物物流體系,並逐步與省外的農畜產品物流體系無縫連結。
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工程:加強對製造業物流分離外包的指導和促進,加大在重點工業園區的第三方物流建設進程,鼓勵製造業建立物流管理機構,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的有機融合。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省級物流公共信息網,重點包括綜合運輸信息、物流資源交易,鼓勵企業開展信息發布和信息系統外包等業務,整合全省的物流信息資源,提高物流的效率和質量。 
三、科技服務
把科技創新作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全面增強科技實力,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到2015年,綜合科技實力達到西部平均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50%。
研發創新體系。依託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高新技術產業園、農業科技示範園和教育園區,組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發中心,鼓勵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和高校參與的多種形式的技術開發聯盟,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開發、新材料生產、高端裝備製造、特色生物產業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引導社會資金在科研領域的投入,形成企業主導、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協同推進的科技創新機制。
技術推廣體系。支持工業設計、成果轉化等科技服務機構發展,逐步建立覆蓋我省主要行業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促進技術市場升級,強化省級技術市場建設,推進民營專業技術交易。引導科技服務龍頭企業,建設科技信息服務網路,整合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發展科技信息查詢、公共實驗室、檢驗檢測、技術支持、工藝設計等公共技術服務。依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大型企業集團的試驗平台、技術中心、檢測中心或生產線,建立中試基地、中試車間及中試生產線。建立智慧財產權信息平台,積極開展專利技術的申報和登記。支持技術標準的制訂與推廣,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宣傳和執法力度,強化全社會智慧財產權意識。
工程諮詢。大力開展規劃諮詢、評估諮詢、可行性研究、項目申請、資金申請、招投標代理、工程設計、工程監理、項目管理、工程後評價等工程諮詢服務。推進工程諮詢單位體制機制創新,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政府對工程諮詢的指導和協調,完善行業自律管理。加強市場監管,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監管得力的工程諮詢市場。加強工程諮詢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行業領軍人物、複合型人才、專業執業人才。
地質勘查。加快礦產資源勘查步伐,全面實現“358”地勘工程目標。以祁連山、柴北緣、東崑崙和三江北段等重要成礦區帶為主戰場,以能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鉀鹽、天然氣水合物等緊缺優勢礦種為重點,集中力量加快勘查、摸清家底,力爭取得重大突破。建設國家級凍土地區天然氣水合物試驗基地。安排使用好青海省公益性地質調查及重要礦產勘查專項資金、中央地勘基金,積極引進省外地勘力量,鼓勵社會投資參與地質勘查,形成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地質勘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探索建立和完善地質勘查開發利用工程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進一步加強全省基礎測繪工作。
節能和環保服務。圍繞構建“兩型”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諮詢、工業廢棄物排放、水污染防治、大氣質量監管、能源審計、節能評估、節能體系認證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服務。建立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社會化運營管理制度和節能環保指標體系、監測體系。積極推廣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推進政府環境服務外包。加強重點企業節能、民用建築節能、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污染防治、環保設施運營監督管理。
專欄3 科技服務重點工程
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工程:以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研究開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高新技術園區、大學科技園等為依託,推動研究開發基地建設。重點建設以青海省有色金屬材料工業技術、青海省中藏藥、青海省石油天然氣工業技術、青海省地礦業技術、青海省鹽化工工程技術等研究開發中心。
科技成果轉換基地建設工程:加強西寧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逐步建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示範基地、鹽湖開發技術成果產業化基地、農牧科技成果推廣示範基地、金屬合金材料技術成果轉化基地、863計畫成果轉化基地、火炬計畫成果轉化基地等。
公共科技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在重點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建設包括科學技術信息查詢、公共實驗室、檢驗檢測、設備技術支持、共性技術支持、工藝設計等多位一體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
工程諮詢創新發展基地建設工程:以省級綜合類工程諮詢機構為依託,建立省級工程諮詢創新發展基地,實現普遍的工程諮詢服務。
地質信息資料深度開發和綜合集成工程:加大地質資料編研開發服務利用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地質信息共享和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省級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推進地質資料集群化、產業化發展。
地勘項目管理機構建設工程:在青海省國土資源勘查項目管理中心的基礎上,加強青海省地質勘查項目管理機構建設,統一管理全省地質勘查項目。
四、信息與中介
信息傳輸建設。構建全省綜合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省、州(地、市)、縣幹線網路,繼續擴大廣播電視覆蓋面。加快寬頻移動通信和無線接入能力建設與推廣套用。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網際網路三網融合,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網路建設,開展智慧型感測網套用示範,統籌建設“寬頻青海”、“光網城市”,全面打造更先進、更智慧型、更綠色的新一代通訊網路。到2015年,實現城市家庭和政府企業用戶光網的全覆蓋,在農村地區,力爭達到行政村基本通光纜,發達鄉鎮光纖入戶。
城市信息化。加大信息技術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套用,逐步建立城市建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質量。加強社區信息化的統一規劃,開展社區信息化示範工程,以街道社區為基本單位,著力推進城市智慧型化小區建設,推進融合政務、衛生、教育、社會保障、娛樂等為一體的社區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城市IC卡的套用從公交領域向基礎設施繳費、小額消費等領域擴展。
工業信息化。推動全省各類企業管理信息化、工藝流程智慧型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物流銷售網路化。積極引導扶持中小型企業利用網路信息技術改造生產工藝,改善經營管理,最佳化行銷手段,提高企業管控一體化水平。整合完善公共信息平台和專業信息平台,將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示範園區。
服務信息化。積極扶持和發展軟體產業和諮詢服務業,大力支持工業套用軟體、嵌入式軟體和特色套用軟體的開發。引導扶持建立信息化諮詢服務企業,為傳統行業提供諮詢、設計、監理、技術外包等中介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外包和網路平台等項服務。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網上銀行、網上交易、網上招商、網上諮詢等現代化貿易手段,鼓勵零售、租賃、信息諮詢等行業網路化經營。
農牧業信息化。逐步提高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水平,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農牧業產品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中的套用。推動各類涉農信息資源的集成與整合,培育集信息採集、分析、預測、發布為一體的涉農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強化為“三農”服務功能,實現農畜產品批發市場綜合信息的網上發布,促進農畜產品網上交易和科技、市場信息網上查詢。加強農牧民信息員培訓,加快鄉(鎮)村級信息服務站建設,就近及時地為當地農牧民民眾服務。
商務中介。著力發展財務、稅務、資產評估等經濟鑑證類,律師、仲裁、公證等法律類,企業管理、項目管理、資金運作等諮詢管理類,信託、風險投資、證券、理財等金融類,廣告設計、品牌行銷等設計代理類中介服務。引導中介機構獨立依法執業,規範中介服務市場秩序,整合引進服務資源,拓展服務領域,提高中介服務質量。
專欄4 信息與中介重點工程
社會服務信息資源庫群工程:建立省級信息資源共享平台、人口資料庫群、法人資料庫群、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資料庫群、巨觀經濟資料庫。
電子政務工程:在現有基礎上,建成覆蓋省級、8個州級、46個縣級、338個鄉級行政區劃的電子政務外網,省、州、縣三級政務部門接入骨幹網,推行政務公開,建設網上審批系統、電子監察系統等勤政廉政項目。
中央商務區建設工程:依託水井巷大型商業圈建設,建設西寧市西門———大十字中央商務區,加快舊樓區改造,提升樓宇經濟,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先進的商務、文化、零售、會議、酒店、娛樂等配套服務產業。
五、商貿餐飲
商貿流通。繼續加大西寧、格爾木、德令哈等城市商業圈建設,加快縣城傳統商業改造,完善市級商業中心、區縣商業中心和社區商業三級商貿服務網路,積極引進和發展大型購物中心、品牌專業店、專賣店、倉儲式超市、折扣店、連鎖店等新型商貿流通業態,加快高檔商業廣場、特色商業街、商貿集聚區建設步伐,擴大城市24小時便利店覆蓋面。主要縣城和城鎮以完善生活和生產資料供給體系為重點,加快建設規範化的集貿市場,實施農牧區“萬村千鄉”、農產品流通綜合試點和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等工程,引導和鼓勵有實力的大中型流通企業儘快延伸連鎖經營網點到農村。推進市場監測和應急調控體系建設,及時應對市場異常波動,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市場物價。加強糧食市場建設,搞好糧食儲備,保障糧食供給。
餐飲娛樂。發展多形式、多層次餐飲娛樂,逐步提高服務等級,提升整體形象。加強縣級城鎮接待能力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品牌服務企業,加快城市星級酒店和經濟型酒店建設。加強衛生、食品安全監管,倡導健康飲食。重點旅遊縣城發展特色民族賓館、鄉村旅館、汽車旅館、露營等新型住宿業態。引導特色民族餐飲向高層次和連鎖化方向發展;在西寧和重點旅遊縣城建設特色餐飲街區。積極鼓勵以連鎖經營為模式的特色餐飲的輸出。建立住宿餐飲娛樂信息平台。
專欄5 商貿餐飲重點工程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繼續擴大“萬村千鄉”工程覆蓋面,推進“萬村千鄉”網路和供銷、郵政、電信、醫藥等網路的結合,強化配送中心建設。
農產品綜合流通試點工作:繼續推進“雙百工程”和“農超對接”工程,提高農產品流通和貿易能力,支持大型連鎖超市建立農畜產品直接採購基地,在超市設立綠色農畜產品銷售專櫃,建立農畜產品超市對接專用綠色運輸通道。
特色商業區建設工程:中心城市規劃建設商業集中區,加快火車站商業區和海湖購物廣場建設;州市縣府所在地建設步行商業街和土特產品商業街,匯集專賣、連鎖等中高檔消費形式。
會展銷售平台建設工程:依託青洽會、國際藏毯節和清真食品博覽會展服務平台,建設一批工美工藝品、化工產品、特色農畜產品等專項推介交流會。改建城南會展中心。
流通信息平台建設工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建立專業網站,完善信息收集和公布系統。
特色餐飲街建設工程:對西寧市口福飲食街和八一清真飲食街進行改造,提高建設標準,擴大規模,突出特色,成為青海特色飲食標誌性地段。
特色娛樂項目建設工程:依託特色文化演藝場所,大力發展民眾性活動,舉辦民族歌舞、曲藝演藝活動。
重點城鎮接待能力建設工程:加強州、縣府所在地食宿條件建設,每個縣城至少有一座三星級賓館,配套一定規模的餐廳,提升各縣的接待服務能力。
六、房地產
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提高人民民眾的居住水平,在宜居、舒適、綠色、節能、環保的前提下,統籌環境、土地、水資源和人口的承載能力,合理劃分功能區,最佳化土地資源配置,促進房地產業與城市建設的和諧發展,擴大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城市群、重點城鎮房地產開發規模。大力推廣套用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全面提高住宅質量。推進舊城改造,改善居住環境。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賃房、經濟適用房和農牧區危房改造為重點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體系,加快建立房地產拍賣和交易市場,培育住房租賃市場,進一步活躍和規範住房二級市場。發展和規範房地產諮詢、評估、經紀代理等中介服務。加強巨觀調控和市場監督,提高商品房質量,加強預售資金監管,穩定房地產市場價格。加大物業企業培育力度,規範和加強物業市場和企業管理,全面提高物業管理水平。到2015年,新建商品房2500萬m2,其中商品住宅2250萬m2。
專欄6 房地產重點工程
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通過新建、改建、政府購置和棚戶區改造等方式,力爭到“十二五”末,新增廉租住房15萬套,新增公共租賃住房13.2萬套,新建經濟適用房1.76萬套,新建限價商品住房0.6萬套,完成各類棚戶區改造10.55萬套(戶)。
舊城改造工程:積極推進各類棚戶區改造和舊住宅區綜合整治;依託建築節能改造工程,加快對舊居民房的修繕;對破舊商業鋪面進行改造。
房地產監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商品房信息系統,加快各州、縣房產管理部門業務信息系統建設進度;建立商品房質量監管體系,落實國家商品房竣工驗收相關規定;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加大房地產違法違規查處力度;加強房地產價格和土地供應的監控體系,加強巨觀調控。
七、旅遊
著力推動旅遊業跨越發展。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層次招商,打造大美青海旅遊品牌。以旅遊景區景點開發為中心,提升“食、住、行、游、購、娛”六大環節服務水平,完善市場、服務、管理和政策法規四大體系。突出重點,著力打造青海湖、塔爾寺、金銀灘———原子城、中國(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等國家5A級旅遊景區,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高原旅遊名省和新興的國際型、複合型旅遊目的地。加快推進以“一圈三線”精品旅遊線路建設。加快青海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南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海南貴德高原旅遊示範區建設,抓住玉樹災後重建機遇,打造藏區深度旅遊新亮點,培育自駕車旅遊新增長極。積極申報新的國家A級景區、國家休閒旅遊度假區、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區和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支持紅色旅遊產品開發,提高旅遊服務水平。促進跨區合作,豐富旅遊發展內涵,拓展旅遊業發展空間。加快交通、通信、電力等旅遊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和重點景區建設,全力提升旅遊業發展保障水平。到2015年全省旅遊總人數達到2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
專欄7 旅遊重點工程
“一圈三線”旅遊精品建設工程:加快環西寧旅遊圈建設,加強青藏線、南線、北線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形成以高原生態、民族文化體驗、休閒度假、攝影、探險等為一體的中高端旅遊發展格局。
“大美青海”品牌推廣與宣傳促銷工程:採用專項方案推動,對各地旅遊形象品牌進行一體化設計,形成以“大美青海”為整體形象,整合資源進行統一行銷。
旅遊創牌評優工程:創建青海湖、塔爾寺、金銀灘———原子城、中國(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四家5A級景區,玉樹地震遺址景區、貴德———李家峽黃河風景區、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民和縣桃花園鄉村休閒度假區等一批4A級景區,貴德旅遊綜合開發示範區和國家級度假區等。
自駕車旅遊新增長極培育工程:建設環夏都西寧圈自駕車旅遊樣板線路,祁連山風情、世界屋脊探險、絲綢之路尋蹤、唐蕃古道攬勝、青川生態畫廊觀光等五條自駕車旅遊精品線路,完善10條省內特色環線以及10條異地個性自駕游線路。
旅遊一體化深度開發工程:以青藏鐵路為紐帶,以西寧和拉薩為核心,以德令哈、格爾木、那曲等為重要節點城市,以沿線綜合服務基地開發和沿線輻射區域內城鎮、景區點配套開發為依託,推進青藏旅遊一體化深度發展。
八、文化體育
以提高綜合文化實力為目標,開發高品位特色文化產品。深入發掘和展現中華崑崙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等文化精髓。積極發展民族文化演藝業,打造特色精品劇目。建設青藏影視城,發展影視外景拍攝、影視製作、文化創意、民族語動漫,促進具有民族特色圖書、音像製品出版發行,培育壯大民族出版業。以唐卡、藏毯、崑崙玉雕為龍頭,做精做強特色工藝美術產業。集中建設黃南熱貢文化生態產業園、玉樹康巴文化風情園、崑崙神話園等文化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20個年銷售收入千萬元以上的大型文化骨幹企業。以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腳踏車賽、世界盃攀岩賽、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等國際賽事及多巴國家高原訓練基地為依託,積極發展競賽觀賞、高原訓練、運動體驗、健身休閒等產業。增加環湖賽體育彩票發行量,增強體育產業發展能力。
專欄8 文化體育重點工程
特色節事節慶創建工程:整合和充實現有貴德水與生命國際音樂節、青海國際唐卡藝術與文化遺產博覽會、環青海湖公路腳踏車賽、青海藏毯國際展覽會、高原世界盃攀岩賽、三江源國際攝影節、中國青海鬱金香節、中國青海清真美食節、玉樹州川、滇、青、藏毗鄰省區藝術節、果洛州瑪域《格薩爾》文化藝術節、門源油菜花節等節事節慶活動和品牌,形成青海節事節慶體系。
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工程:以黃南熱貢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玉樹康巴文化風情園、青海文化和影視產業園區建設為引領,重點打造青海文化產業基地、數字出版基地、影視劇製作基地、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現代印刷包裝物流基地、文化生態園區等文化產業基地,並建立一批具有相應特色的縣級文化產業園區。
文化演藝業繁榮工程:加大對民族歌舞、戲曲、曲藝等特色文化的演藝形式的改進和開發,提升文化內涵,創新演出方式;加強對省市(州)兩級文工團的培育,提升演藝水平;積極推進各類演藝場所建設,建設大美青海演藝廳,推進文化產業與旅遊、特色餐飲融合發展;鼓勵各類民眾演藝活動,組建專業隊伍進行全國巡演。
文化產業產品開發工程:推進電影、電視劇、地方曲藝、雕刻、工藝品、刺繡、唐卡、彩陶、雜誌、圖書等特色文化產品開發,延長文化產業鏈條;舉辦青海文化產品藝術展。
高原特色休閒體育基地建設工程:依託多巴國家高原訓練基地,完善健身休閒體育設施,建設高原特色休閒體育基地。
九、社區服務
加快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服務設施,健全服務網路,增強服務功能,創新服務方式,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社區服務。重點發展家政、養老、社區照料和病患陪護等,滿足家庭基本需求。因地制宜發展家庭用品配送、親職教育等業態,滿足家庭特色需求。鼓勵各種資本投資創辦服務企業,培育服務市場。推進公益性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完善行業自律機制,加強市場監管,規範服務行為,維護家庭消費權益。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步發展面向農村尤其是中心城鎮的社會服務。
專欄9 社區服務重點工程
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工程:建設社區服務中心,為社區管理機構、家庭服務機構、醫療服務機構、個人經營等提供場所;鼓勵大型家庭服務企業運用連鎖等方式到社區設立便民站點;依託社區服務中心的集聚性,建立社區綜合信息平台。
老年人福利事業惠及工程:鞏固農村牧區五保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工作成果;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養老福利設施,落實優待老年人的各項規定,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成省、州(地、市)、縣社會養老服務指導中心、鄉鎮(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和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點的建設。
社區服務機構培育工程:積極發展中小型家庭服務企業,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和殘聯等組織利用自身優勢發展多種形式的家庭服務機構。將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小企業創業基地和中小企業信息服務網路給予積極扶持。 
十、商務會展
結合“夏都”旅遊品牌建設,加強以西寧市為重點的會展經濟發展。鼓勵和支持各經營企業聯盟發展,建立協會統一管理資源分配、交易,制定標準,提高行業整體的服務能力和競爭能力。支持貴德、大通、平安等西寧周邊縣城充分利用溢出效應承接發展。完善會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會展承辦能力和服務水平,引進一批有實力的會展營運商,積極培育有特色、有影響、有規模的品牌展會,將青洽會、國際藏毯節和清真食品博覽會創辦成全國和國際知名展會,實現會展業快速發展。
專欄10 商務會展重點工程
會展基地建設:完善城南會展中心,增強會展服務能力和提高展示檔次;圍繞會展基地合理布局商業樓宇,引導會展服務機構集聚,逐漸完整會展產業鏈條。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推進理念創新
提升服務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把握服務業發展規律,加強服務理念創新。整合服務資源,建設綜合服務平台,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服務內容和方式方法創新,加快標準化進程,形成質量水平提高機制和新業務發展機制。加強投融資模式創新,加強人才引進、培養、考核、使用機制創新,形成人才激勵機制,努力闖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成功之路。
二、落實目標責任
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掛帥、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青海省服務業發展領導小組,將服務業發展納入各級政府考核體系。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強協調,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及時協調解決服務業發展和改革中的重大問題,最佳化發展環境,努力形成政府領導、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服務業發展機制。
三、加強規劃引導
各地區、各部門要根據青海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全省“十二五”服務業專項規劃,制定本地區、本部門的服務業發展規劃和十大服務業產業發展規劃,完善我省服務業發展規劃體系。實施規劃評估工作,督促檢查規劃實施及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推動規劃有效實施,增強規劃對全省服務業發展的指導作用。
四、創新體制機制
創新投入機制。積極拓展服務業發展的資金來源渠道,加快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市場投入為主體的投入機制。擴大服務業合作和開放領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信貸規模。鼓勵服務企業通過上市、聯合債券等方式積極在資本市場融資。發展BOT等項目融資,促進大型服務項目建設。
完善價格機制。根據服務產品的公共性、公益性、壟斷性和各行業特點確定相應的定價原則、定價模式、價格結構模式、價格管制辦法和激勵機制,完善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市場調節價格機制。
建立認證機制。建立健全服務業信用評級、質量認證、服務等級認證、上市審計推介、綜合服務認證等評估認證體系,大力推廣國際國內廣泛採用的評估認證標準,加強諮詢、金融、財務等專業資質認證,使通過認證的企業在開展服務、參與服務招投標、融資上市等過程中獲得優先權。
五、加強政策扶持
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完善我省服務業政策。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服務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免徵、減征和抵扣的優惠政策,貫徹落實國家有關科研開發費用加計抵扣等優惠政策,貫徹落實針對服務企業的就業補貼政策,在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鼓勵生產性服務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試點,建立服務分包一次性繳納營業稅政策,避免服務行業重複繳納營業稅。實行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各級政府在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要統籌安排服務業發展用地,確保服務業用地指標。完善價格、收費等政策,通過價格調整、政府補貼等途徑逐步實現服務業水電氣價格與工業同價。
六、規範行業管理
規範服務業市場準入制度,對特定服務行業嚴格從業資質管理。加強市場監管,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巡查制度、服務承諾制度,營造規範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加大對違法違規、服務欺詐等行為的整治力度,促進服務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推進行業協會建設,加強在標準化、行業管理、最佳化升級等方面的指導。
七、設立引導資金
設立全省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納入省財政預算,統籌安排,有條件的地市也要在預算內安排一定數額的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重點用於支持處於產業化起步階段、市場前景看好的新興服務行業和關鍵服務領域。
八、強化基礎工作
加強和改進服務業統計工作,加快建立服務統計調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務業統計調查方法和指標體系。建立完善有利於推動服務業發展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具體考核辦法,強化對服務業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考核。加強法制建設,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時納入法律法規。
第八章 規劃實施
為推動本規劃的順利實施,省級有關部門要明確職責,落實措施,對規劃實施進行跟蹤分析,監測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一、明確實施責任
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完善考核體系和制定具體考核辦法。將規劃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相關部門和地區,明確工作責任,加強協調配合。
二、強化政策落實
圍繞《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四區兩帶一線”區域發展總體布局,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加快藏區發展等各項政策,促進全省服務業加快發展。
三、加強規劃銜接
研究和把握國家政策,主動跟進,突出重點,積極匯報和銜接,爭取國家加大支持。
四、重視監測評估
加強規劃項目的管理工作,對項目進展情況及時跟蹤分析。完善監測評估制度,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定期評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