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青海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

西寧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青海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為全面貫徹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國辦發〔2011〕29號),部署“十二五”期間青海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階段目標、重點任務、組織實施等,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義
自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科學素質綱要》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地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聯合協作,務實進取,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完成了“十一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目標。到2010年,我省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達1.4%,較2004年的0.67%提高0.73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我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程紮實推進,社會化科普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點人群科學素質穩步提高,主題科普活動形成品牌,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科普資源開發力度不斷加大,共建共享取得明顯進展;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支撐科普事業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科普組織網路日趨完善,科普隊伍進一步壯大。但是,作為欠發達地區,我省目前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2010年全國平均水平3.27%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面向農牧民、社區居民的科學素質工作亟待強化;科普資源整合力度仍然不夠,科普基礎設施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基層科普組織機構還不健全,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科普經費仍然不足,對科普事業的投入有待加大;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積極性有待提高,全社會共同參與科普的局面尚未形成。這些差距的存在,影響著全省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與推動“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四個發展”的五年。全省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實施《科學素質綱要》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舉措,全力推進《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為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建設新青海做出更大貢獻。
二、指導方針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方針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關於“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按照“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工作方針,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大力加強全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為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二)發展目標
到2015年,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在“十一五”基礎上有顯著發展,公眾獲取科學技術知識渠道進一步拓寬,對科學技術的態度更加理性和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我省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人群比例較2010年再有較大幅度上升,接近或達到2010年全國平均水平。
——科學發展觀在全社會得到深入落實。突出“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工作主題,重點宣傳低碳經濟、創新創造、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觀念和知識,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我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公民提高科學素質的主動性顯著增強。公眾了解科學技術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的願望不斷提高,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處理實際問題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結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標、任務和要求,繼續推動面向未成年人、農牧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社區居民等重點人群的科學素質行動,以帶動全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高。
——科普工作隊伍不斷壯大。穩定專職科普工作者隊伍,發展兼職科普工作者隊伍,擴大科普志願者隊伍,形成專家與民眾相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多層面的科普工作隊伍。
——公共科普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和監測評估等體系進一步完善。科學教育與培訓體系不斷完善,大眾傳媒、科普基礎設施的科技傳播與普及力度不斷增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基礎得到加強。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機制趨於完善。資源共享機制逐步完善,資源集成和有效利用得到加強;政府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完善法規政策和獎懲制度,公益性科普事業與經營性科普產業並舉的體制逐步建立;社會各方面參與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聯合協作的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合力不斷增強,社會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三、重點任務
根據指導方針和目標,“十二五”時期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一)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
著重培養未成年人對科學的興趣,增強創新意識、鍛鍊實踐能力,不斷提高科學素質。
——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校內科學教育。不斷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提高學校科學教育的質量,包括提高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階段與高中、職業高中階段未成年人科學骨幹課程、通用技術、探索性學習等課程的教育質量。要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普及節能環保、心理生理健康、應急安全避險、氣象災害等自然災害防禦、低碳經濟以及“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崇尚科學文明、反對愚昧迷信的知識。要大力營造崇尚科學的校園文化氛圍,創建平安校園、文明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進一步縮小城鄉科學教育的差距,推動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的協調發展。
——創新與改革未成年人科學教育方法。積極推動學校創新教育的深入開展,促進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全面普及。加強對中國小科技課教師、青少年科技輔導員、科普工作者的培訓,制定相應的考核和獎勵制度,調動中國小教師參加未成年人科技教育活動輔導工作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輔導水平。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的教育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
——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三位一體”教育體系。全面整合校外科學教育資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動場所與學校科學課程相銜接的有效機制。利用各類教育基地和科普資源,為校外科學教育服務,促進相關的科研院所、教育基地向青少年開放。培育和扶持一批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場所,引導各類中國小校積極創造條件逐步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積極組織“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發明、科學考察、科技競賽等活動,積極組織和引導未成年人參與“科技活動周”和“全國科普日”等主題活動及其他科學實踐活動,提高各類科技競賽的質量。充分利用社會各類科普資源、大眾傳媒資源等,在全省中國小普遍開展科普講座及活動,推進以未成年人為對象的科學傳播。
分工:由省教育廳、團省委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環保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社科院、省氣象局、省婦聯、省科協參加。
(二)農民科學素質行動
全面落實《農民科學素質教育大綱》,圍繞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要求,大力培養新型農民,引導農民轉變生產方式,樹立科學發展觀念,增強文明健康意識,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加大科技培訓力度。以促進農村牧區經濟持續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為目標,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依託農村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的服務組織網路,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牧民科技致富服務。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組織、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提高農牧民獲取科技知識、技術技能和發展生產的能力,形成為“三農”服務的有效機制。大力普及先進農業實用技術以及各類非農就業的技能培訓,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牧民。加大對農業生產專業戶、科技示範戶、農村經濟組織帶頭人的培訓,培養一批優秀的農村基層管理人才和科技致富帶頭人。
——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增強農牧民依靠科技發展生產的信心和能力,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改變傳統落後的習俗,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利用農村傳統集日、節日,深入開展科技下鄉、農村實用技術進村入戶、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總結推廣科普惠農服務站、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科技特派員、科普之冬(春)、科普集市等開展“三農”服務的有效做法和經驗,探索科技人員與農民互動的科技宣傳服務長效機制。利用廣播、電視、遠程教育網路、科普報刊、科普宣傳欄等宣傳手段與載體,大力宣傳科學、反對邪教、破除封建迷信,努力提高農牧民科學素質。
——完善農牧區科普服務體系建設。繼續以創建科普示範縣(市、區)為龍頭,開展多層次推動科普示範創建工作。大力發展農村科普示範基地,發展各類農村牧區專業技術協會、合作社等社會化科普組織。統籌利用,挖掘潛力,改建、擴建和新建相結合,拓展和提升農村公共設施資源的科普服務能力,形成各類科普基礎設施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加強少數民族民眾和民族地區科普工作。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見》,提高少數民族民眾和民族地區農牧民的科學素質。扶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普宣傳品的翻譯出版,加強雙語科普工作。加強民族地區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網站等,開展面向少數民族民眾的科普教育、傳播與普及。進一步發展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組建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學生科普志願者隊伍,支持其發揮作用。結合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組織開展內容豐富的科普宣傳活動。
——深入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畫”。圍繞發展生態農牧業、特色農牧業、設施農牧業及農牧業產業發展戰略,認真組織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畫”和其他支農惠農項目,示範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和成果。爭取“十二五”期間全省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畫”等項目數量比“十一五”有大幅增長。繼續做好科普惠農興村計畫的評選和獎補工作,不斷擴大獎補範圍,增強“科普惠農興村計畫”助力新農村建設的實效。
分工:由省農牧廳、省科協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宗委、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環保廳、省衛生廳、省財政廳、省廣電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參加。
(三)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行動
著力加強城鎮勞動者的科學教育培訓,以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增強勞動者就業再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促進就業形勢的穩定,為全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建設創新型、學習型青海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科學教育培訓。堅持學校教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完善社會教育體系,不斷提高科學素質。引導企事業單位參與建立相應的職工教育和培訓體系,加強創新方法的宣傳普及,提高職工的科學素質,開展技術交流和技能競賽活動,鼓勵倡導民眾性技術創新和發明。將科學教育內容納入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課程和培訓教材。倡導和普及低碳經濟、節能降耗、保護環境、安全生產、健康生活等觀念和知識,激發自身提高科學素質願望,培養獲取知識改變生活方式的能力。
——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繼續深入推進在企業開展的“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講理想、比貢獻”等活動,影響和帶動企業科技人員開展創新活動。不斷探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模式,繼續開展創新理論培訓系列活動。大力開展操作比賽、技術比武、崗位練兵等活動。深入實施青年就業創業行動和青年崗位能手活動,加強青年技能人才培養。充分發揮企業科協等組織和機構的作用,深入推進各類創新活動,著力打造一批學習型、創新型、技能型團隊。
——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完善職業培訓政策,整合優質培訓資源,完善政府培訓機制。以提高城鎮失業人員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為目標,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通過開展各種就業和技能培訓,幫助城鎮務工人員提高技能水平和職業素質,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圍繞企業自主創新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以學習能力、職業技能和技術創新能力為重點,提高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科學素質。
分工: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氣象局、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參加。
(四)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按照建設學習型領導班子和學習型機關的要求,著力促進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的能力,促進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的整體提高。
——加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技教育培訓組織工作。依據《“十二五”全國幹部培訓規劃》、《2010—2020年幹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2011—2015年政府公務員培訓綱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養培訓工作,將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的內容列入各級幹部教育計畫。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和各類幹部培訓機構要將科學素質教育內容列入教學課程,並根據科技發展狀況和幹部培訓的需要不斷加以改進。繼續組織好公務員電子政務培訓。組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實地參觀科研單位和科普場所。
——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學習科學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把提高科學素質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規劃的重要內容,建立學習培訓制度、公務員科學知識學習培訓登記制度。增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主動學習科學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個人自學、專家講座、收看電視錄像、線上學習、撰寫學習心得等多種有效形式開展學習培訓,努力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
——加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學習。在黨委(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中,將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等戰略思想以及我國、我省科技發展規劃、重大科學工程等作為理論學習的重要內容。在組織培訓、自主選學和在職自學中,強化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學習。
——將科學素質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選拔錄用、綜合評價工作的重要內容。在黨政領導幹部公開選拔考試大綱和題庫中,進一步豐富與提高科學素質要求有關的具體內容。在公務員錄用考試中,強化對科學素質的測試。在完善對領導幹部和領導班子綜合考評體系時,注重對科學素養考察的內容。適時進行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監測、評估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監測評估體系。
分工:由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環保廳、省衛生廳、省社科院、省氣象局、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參加。
(五)社區居民科學素質行動
搭建社區科學素質建設平台,廣泛開展社區居民的科學素質教育。依託社區內外科普資源,統籌社區科普工作,以廣泛深入的社區科普活動,推動社區文明、和諧建設。
——深入開展社區科普教育和培訓活動。充分發揮社區科普學校、社區圖書室等場所的作用,積極搭建社會化科普服務平台。圍繞安全、健康、環保等內容,認真組織好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抓好百姓科普廣場、科教進社區、進樓院、進家庭等活動。面向社區居民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教育和培訓活動。通過組織專家學者科普宣講團、專家諮詢、科普講座、展覽等方式,結合文藝、旅遊、休閒娛樂等面向社區居民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和培訓活動。
——組織實施“社區科普益民計畫”,提高社區科普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社區現有基礎設施在科普宣傳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公共科普服務設施作為社區開展科普活動的平台和載體,建設一批能夠滿足不同人群需要的科普設施。充分發揮電子網路等信息技術在科普宣傳中的重要作用。組織實施中國科協“社區科普益民計畫”,支持社區提升科普能力,改善居民業餘文化生活。充分發揮社區學校等作用,更好地為社區居民科學素質建設服務。
——搭建社會化的社區科普工作格局。有效整合社區內及周邊科普資源,建立共建共享機制,鼓勵社會團體、學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部隊積極參與社區的科普活動。組織一批有志於社區科普教育的學者、科研工作者和實用技術專家組成科普專家隊伍和社區志願者隊伍,為社區科普服務。
分工:由省科協、省婦聯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宗委、省環保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社科院、省氣象局參加。
(六)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
最佳化整合社會科技教育資源,加強科學教育資源和基礎條件建設,激發公眾接受科學教育與培訓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促進科學素質教育培訓工作。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定期培訓從事科技類各學科教學的教師,培養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勝任各類科學教育與培訓的教師隊伍。鼓勵高等師範院校和有關高校開展科學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工作。開展中國小科學教師之間的業務交流,提高實施科學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加強科普教材建設。根據不同對象需求、滿足科學教育與培訓需求,組織征訂科普教材和自編科普讀物,自製科普課件。尤其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字的教材編寫和音像類教材的開發製作。
——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培訓場所、基地,配備必要的教學儀器和設備,為開展科學教育與培訓提供基礎條件。一是著重加強中國小科學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和科學教育與培訓志願者隊伍建設;二是加強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中國小和各類培訓機構的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動員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科技館、社區學校、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等公共機構和設施對公眾進行分類教育和培訓,廣泛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科學教育和培訓。
分工:由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牧廳、省社科院、省氣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參加。
(七)科普資源開發與共建共享工程
大力開發集成社會科普資源,打造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平台,促進科普創作的繁榮和發展,大力發展科普展教資源,提升公共科普服務能力。
——加大科普資源開發力度。繼續鼓勵自然科學科普圖書與音像製品的創作和出版,繁榮科普創作。重視報刊、電視、網路和手機等媒體科普資源開發。加強民生、生態和應急科普資源的開發,以及適合農村和社區科普的設施和產品的開發。鼓勵和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科普資源開發。開展優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映、展示等活動,針對公眾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組織編制簡明生動的科普資料,以公眾易於獲得的方式送達基層。
——加速科普資源有效整合。整合各類科普產品,拓展科普資源的服務範圍,促進各區域、各部門彼此分離的資源相互補充,相互協調,最佳化配置,提高效能。整合科普人才資源,不斷壯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科普志願者科普人才隊伍。發揮網路和資料庫的作用整合信息資源,繼續完善和充實以青海科協網、青海科技館網、西寧科普網等為代表的科普專業入口網站,通過科普信息發布、資源導航、資源搜尋、資源展示等功能,為公眾和科普工作者提供資源發現、使用、分享的途徑,提供信息交流和溝通的渠道。
——加強科普資源的共享。建立共享機制,進一步發揮好各級各類科普場館的作用,並有計畫逐步開放科研機構、高校實驗室等。發揮全國科普日和全國科技周、社會科學普及周等重大活動的平台作用,向全省公眾提供豐富的科普服務和科普宣傳。發揮科普網站快速與互動的優勢,提供科學普及和交流的園地。以青海科技館等大型科普場館為科普交流共享中心,採取巡展、交換、重點支持等方式,為各州縣、各部門提供科普展品、展覽,積極創新科普資源共享模式。
——營造有利於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的環境。制定和完善有關優惠政策,在政策環境上營造尊重和保護科普產品智慧財產權的良好氛圍。鼓勵與加強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之間的合作,參與科普產品研發和展教資源的開發活動。支持企業開展科普資源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為各類科普設施提供服務。
分工:由省科協、省科技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民宗委、省環保廳、省農牧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社科院、省氣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參加。
(八)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工程
促進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大力發展網路科普,增強科普互動水平,擴大科技傳播的覆蓋面,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科技傳播新格局。
——提升媒體科技傳播質量和效果。增加電視台、廣播電台科技節目的播出時間,擴大科普出版物的品種和發行量,增設綜合性報紙科技欄目和版面,增加科普網站和入口網站的科技專欄。重視服務“三農”科普圖書出版工作,加強科普網點建設,加強農家書屋建設,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農村和邊遠地區的發行工作。繼續提升大眾傳媒從業者的科學素質和科學傳播能力,開展媒體人員的培訓,提升科技傳媒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堅持媒體科技傳播的嚴肅性,加強科技傳播的針對性。
——充分發揮新型媒體的科技傳播功能。加強移動媒體的科技傳播規劃,形成規模輻射效應。加強網際網路新技術在科技傳播服務中的套用和網路科普原創資源開發;充分發揮網站部落格、論壇、線上通訊的科技傳播功能;發揮車載移動電視、數位電視、手機等移動媒體的科學傳播功能,探索適合的科技傳播內容和方式。
——建立大眾傳媒應急科學傳播體系。發揮電視廣播客群廣泛優勢,針對客群的不同心理和層次需求提供多樣化的科學抗災信息服務。提高各類媒體對公共應急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指導公眾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應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
分工:由省委宣傳部牽頭,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農牧廳、省衛生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廣電局、省社科院、省氣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參加。
(九)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加大科技館、科普活動室、科普活動站等科普場所建設,促進科普資源最佳化配置。科普基礎設施總量明顯增加,合理布局,長效發展。
——拓展和完善現有基礎設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對現有科普設施進行更新改造、充實內容、改進服務、激發活力,滿足公眾參與科普活動的需求。整合利用社會相關資源,充分發揮科研基礎設施的資源優勢,發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多渠道籌集資金,補充適應農村科普建設需要的新設備和科普場所建設,加大鄉鎮村科普設施投入,做好鄉鎮村遠程教育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軟硬體升級工作,充實農家書屋圖書數量,加大城鄉社區科普畫廊、科普活動室建設。充分利用遠程網路終端設備開展科普教育和宣傳。加大校外青少年科普教育投入力度,在現有各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加設校外青少年信息知識中心點,擴展知識中心科普教育功能,高質量開展好校外青少年非正規教育。鼓勵社會和引導社會各界對公益性科普設施建設提供捐贈和資助,支持相關單位根據自身特點建立科普活動室。
——最佳化科普資源配置,增加科普基礎設施總量。統籌區域、城鄉和不同類型科普設施的發展,加大州、縣科普場館建設力度。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實現本省資源最佳化配置以及科普服務的公平普惠。繼續發展省級科普基地,建設不同功能的行業科普基地,定期向社會免費開放。進一步推動科研機構和大學面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推動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家長學校、文化宮等增加科普內容。增加科普大篷車配發數量,覆蓋全省所有的州、地、市和有條件的縣(市、區),服務能力和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有條件的中國小利用現有的教育培訓場所建立青少年科學活動室。
分工:由省科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牽頭,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環保廳、省農牧廳、省衛生廳、省氣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參加。
(十)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著眼於科普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培養和造就一支規模適度、結構最佳化、素質優良的科普人才隊伍。擴大專職科普人才隊伍,最佳化科普人員結構,積極發展科普志願者隊伍,大力培養基層科普人才。
——積極發展科普志願者隊伍。繼續推動建立科普志願者組織,為科普志願者施展才能提供服務平台。充分調動在職及離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傳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和高校學生的專業和技術特長,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科普兼職人員和志願者隊伍。加強對科普志願者隊伍的業務指導和組織管理,開展調研和經驗交流,推動科普志願服務活動的蓬勃開展。評選表彰優秀科普志願者團體和個人,激發工作熱情,營造重視科普志願服務的良好氛圍。
——加強農村實用科普人才培養。依託農村黨員、基層幹部、基層科普組織人員、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業務骨幹、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帶頭人和基層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離退休人員,組織發展好科普員隊伍。利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等,採取培訓、示範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農村實用科普人才,提高科普服務能力。加強農村科普示範戶、科普帶頭人、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骨幹、科技特派員等在農村科普中的示範作用。加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科普人才建設,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科普人才特別是雙語科普人才在科普宣傳中的重要作用。
——積極發展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結合中國小科學課程和課外科普活動,重點在中國小、科普場館、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青少年宮等建立專職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依託科技專家、大學生志願者、老科技工作者等建立兼職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加強對青少年科技輔導員的培訓,提高其開展科學技術教育、組織策劃科普活動的能力。
——建立社區科普人才隊伍。結合科教進社區、衛生進社區、全民健康行動、社區科普大講堂等活動以及社區科普益民計畫實施等。依託大學、科研機構、科普組織、科普場館、科技社團等單位和團體,組建社區科普專業人員和志願者隊伍。鼓勵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科技社團、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等企業、單位的專業人才積極參與社區科普活動,建立社區科普人才隊伍交流協作機制。
分工:由省科技廳、省科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民宗委、省環保廳、省農牧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社科院、省氣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參加。
(十一)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長效機制
——完善人才培養和動員機制。建設好專職和兼職科普工作隊伍。通過學校培養、在職培訓、省內外進修、交流、實踐鍛鍊等,培養適應我省科技館、科普傳媒等事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研究制定激勵措施,充分調動科技、教育、傳媒等社會各界以及大學生、離退休工作者等社會群體參與科學素質建設,推動全民科學素質工作。
——建立科研與科普密切結合的長效機制。研究制定在省級科技計畫項目中相應增加科普任務的措施與辦法。將科普工作作為科技創新任務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不涉及保密的情況下,使公眾能夠及時了解最新科技發現和創新成果。推動大型工程項目、科技計畫項目和重大科技專項在立項時增加相應科普任務,驗收時對科普效果進行評價。推動承擔省級科技項目的科研團隊、企業、高校和廣大科技專家在科研與科普工作的結合上發揮示範和帶頭作用,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做出表率。
——強化科普投入和產業保障機制。逐步加大對科技場館等公益性科普設施基本建設和運行維護的投入。落實國家對捐贈公益性事業的稅收政策,廣泛吸納民間資金投入科學素質建設。制定優惠政策和相關規範,推動科普文化產業發展。貫徹落實有利於科普產業發展的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措施,推動科普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健全監測評估體系和考核激勵機制。定期開展全省公民科學素養調查和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為《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和監測評估提供依據。逐步探索將科學素質工作納入業績考核,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對各地各部門落實《科學素質綱要》情況進行定期督促檢查,抓緊落實。
分工:由省科技廳、省科協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省民宗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環保廳、省農牧廳、省衛生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廣電局、省社科院、省氣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參加。
四、組織實施和保障條件
(一)組織實施
1省政府負責對全省《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定期聽取工作匯報並對全民科學素質實施工作進行督促檢查。
2省科協履行全民科學素質實施工作辦公室職責。研究確定《科學素質綱要》年度工作主題,與相關部門組織實施好“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等重點科普活動。加強《科學素質綱要》的宣傳工作。加強統籌協調,完善工作機制,搭建社會化工作平台,推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
3各級人民政府、各成員單位負責領導當地和本部門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履行職責,切實把《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將本方案的重點任務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各成員單位要發揮各自優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
(二)保障條件
1政策法規。進一步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法規,明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及公民個人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對現有政策法規進行修訂、補充和調整。制定鼓勵和吸引省內外機構、個人獨資或合作興辦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機構的政策及表彰獎勵辦法。
2經費投入。各級政府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的增長速度,並進一步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採取多種措施,加大政府和社會投入力度,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為《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提供資金保障。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支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3督促檢查。對各地各部門落實《科學素質綱要》情況定期進行督促檢查,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做好工作總結。對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和表彰,大力宣傳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湧現的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
(三)進度安排
1、啟動實施。2011年,推動各地制定本地“十二五”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方案並啟動實施工作。組織各部門把科學素質工作與本部門職能工作有機結合,納入工作規劃和年度計畫,加強對本系統開展科學素質工作的指導。做好“十二五”《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動員和宣傳工作。
2、深入實施。2012—2014年,繼續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監測評估,針對薄弱環節,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進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
3、總結評估。2015年,組織開展督查,對“十二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總結和評估,繼續推進組織實施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