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川辦發〔2016〕91號印發《四川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該《方案》分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職責分工、組織實施和保障條件3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
- 印發機關: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川辦發〔2016〕91號
- 印發時間:2016年11月18日
通知
川辦發〔2016〕91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四川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11月18日
實施方案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6〕10號)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為深入推進我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進一步明確“十三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工作方針,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工作主題,以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為出發點,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為關鍵點,以科普信息化建設為突破點,繼承創新、協同發展,紮實推動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全面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工作,主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助力精準扶貧,有效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努力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作出應有貢獻。
(二)工作目標。到2020年,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長足發展,基層科普設施明顯改善,科普信息化程度明顯提高,科普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科普資源開發能力明顯增強,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8.0%左右。
——促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突出工作主題,弘揚創新創業精神,大力宣傳普及高新技術、綠色發展、健康生活等知識觀念,促進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推動依靠創新驅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跨越提升。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學習實踐能力明顯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意識和決策水平不斷提升,農民和城鎮勞動者的科學生產生活能力快速提高,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公民的科學素質顯著提升。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大幅增強。以科普信息化建設為龍頭的現代科技教育與培訓體系基本完善,社區科普益民服務機制逐步建立,科普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科普產業健康發展,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長效機制不斷健全。多元化投入的科普工作機制初步形成,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共建、社會動員、監測評估等機制進一步完善,社會組織、科技社團和科技型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明顯增強。
二、重點任務和職責分工
(一)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
——推進學校科學素質教育。推進義務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為農村青年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更多接受科學和參加科普活動的機會。按照國家要求,開齊開足開好中國小科學課程,確保中國小科學課程的教育質量,更新、豐富中國小科技教育內容,加強對探究性學習的指導,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科學素養監測工作,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系統提升。鼓勵普通高中探索開展科學創新與技術實踐的跨學科探究活動,規範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與科學實踐、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強化中等職業學校科技教育,發揮課程教學主渠道作用,系統提升學生科學意識和綜合素養。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為青少年提供將科技創意轉化為實際成果的渠道和平台。
——豐富校內外科技教育活動。建立完善校外科技活動與學校科學課程的銜接機制。動員科技和教育工作者開展與青少年面對面的科技交流活動,開展大手拉小手科技傳播活動、科技專家進校園、走近科學現場等活動。鼓勵學生進實驗室、動手做科研、參加科學調查體驗。組織開展學校科技節、科技周、科普日、公眾科學日等活動,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災應急、身心健康等知識。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鼓勵中國小校利用科技館、青少年宮、科技博物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各類科技場館及科普教育基地,開展科技學習和實踐活動,組織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培養提升大學生整體科學素質水平。
——推進科技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均衡配置科技教育資源。推進信息技術與科技教育、科普活動融合發展。加強信息素養教育,幫助青少年正確合理使用網際網路和新型電子媒介。大力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青少年科普活動,滿足青少年對科技、教育信息的個性化需求。面向農村學生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科技輔導、心理疏導、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志願服務,幫助他們提高科學素質、豐富生活閱歷、增長見識。加強各類家長學校和青少年科普陣地建設,開展科技類親子體驗活動,搭建傳播科學親職教育知識的新平台,發揮親職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中的作用。
責任部門:教育廳、團省委、省科協牽頭,省委宣傳部、科技廳、省民族宗教委、民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環境保護廳、林業廳、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旅遊發展委、省地震局、省氣象局、中科院成都分院、省社科院、省婦聯配合。
(二)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
——完善農村科學教育培訓體系。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計畫,全方位、多層次培養各類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農業綜合服務站(所)、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村文化活動室等在農業科技培訓中的作用,面向農民開展科技教育培訓,大力支持農村青年開展創新創業。
——健全農村科普公共服務體系。將科普設施納入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綜合性文化中心等建設,提升農村社區科普服務能力。完善農村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服務組織網路。發揮大學生村官、西部計畫志願者的科普宣傳作用。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等活動,傳播科學理念,反對封建迷信,提高農民科學素養。深入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畫”,推進“銀會合作”,加強農村基層科普隊伍和科普能力建設,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科普示範基地和科普工作隊等示範帶動作用,探索建立科普服務“三農”長效機制。開展科普示範縣(市、區)、鄉(鎮)、村、示範戶等創建活動。
——加強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加大對智慧農業、精準農業、創意農業和循環農業的宣傳推廣力度,鼓勵和支持農村青年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創新創業。發揮科普中國服務雲、農業科技網路書屋等作用,建好科普中國鄉村e站,大力開展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知識競賽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動。
——加強對薄弱地區的科普精準幫扶。實施科普精準扶貧,加強對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四大片區”科普服務能力建設。加大對回鄉創業的外出務工人員、少數民族民眾、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的科普服務力度。加強對藏區、彝區民族科普工作,加強雙語科普創作與傳播。大力開展巾幗科技致富工程、巾幗科技特派員、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等工作,組織開展“智愛媽媽”活動,努力提高農村婦女科學素質。
責任部門:農業廳、省科協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教育廳、科技廳、省民族宗教委、民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環境保護廳、林業廳、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中科院成都分院、團省委、省婦聯配合。
(三)實施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行動。
——營造創新創造的社會環境。圍繞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畫”、推動生產方式轉變,以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進城務工人員及失業人員的培訓為重點,倡導敢為人先,勇於冒尖的創新精神,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推進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法制化建設。深入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全面推進高級研修、急需緊缺人才培養,省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建設等重點項目,構建分層分類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體系。
——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健全以企業為主體、技工院校為基礎,各類培訓機構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舉的職業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深入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農民工技能提升計畫——“春潮行動”等專項行動,面向全體勞動者,特別是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失業人員等特殊群體,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崗、定向等多種形式的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其就業創業能力,基本消除勞動者無技能從業現象。鼓勵和支持企業組織職工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崗位練兵比武,擴大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範圍。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家政培訓、城鄉婦女崗位建功等活動和“四川省技術能手”評選表彰。
責任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牽頭,省委宣傳部、教育廳、科技廳、民政廳、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安全監管局、省地震局、省氣象局、中科院成都分院、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配合。
(四)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加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教育培訓的規劃和引導。貫徹落實好《2013—2017年全國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和《2014—2018年四川省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科學理論的教育,使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穩步提升,增強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的自覺性,推動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更好地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創新學習渠道和載體。在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中,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內容的學習。把樹立科學精神、增強科學素質納入黨校、行政學院和各類幹部培訓院校教學計畫。在優秀幹部人才遞進培養計畫中開設全面創新改革班次,在各類班次中開設科技前沿專題,提高科學素質教育在教育培訓課程中的比重。鼓勵領導幹部和公務員通過網路培訓、自學等方式強化科學素質相關內容的學習。積極利用網路化、智慧型化、數位化等教育培訓手段,擴大優質科普信息覆蓋面。運用好《創新驅動戰略》等幹部培訓教材,繼續編寫出版符合省情的科技類培訓教材和專業教材。有計畫地組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到科研場所實地參觀學習,鼓勵引導領導幹部參與科普活動。組織開展院士專家諮詢服務活動,著力提升廣大基層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
——在領導幹部考核和公務員錄用中,體現科學素質的要求。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有關要求,不斷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在黨政領導幹部、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任職考察、年度考核中,強化與科學素質要求有關的具體內容。制訂並不斷完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監測、評估標準。
責任部門:省委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科技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林業廳、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地震局、省氣象局、中科院成都分院、省社科院、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配合。
(五)實施科技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
——探索科技與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和模式。發揮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示範輻射作用,加大科技教育優秀教學成果推廣力度。加強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研究建立青少年科學素質提高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青少年科學素質測評體系。推動有條件的中學科學教師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參與科研實踐。加強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推動高校師生樹立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
——加強科技教育師資培訓和研修。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師範院校開設科技教育等專業或相關課程,培養一批優秀科技教師師資。增加在職教師培訓和進修學習中科學教育內容比重,不斷提升教師的科學素質。實施科學教師和科技輔導員專項培訓,建立培訓基地。到2020年,實現對全省一線科學教師和骨幹科技輔導員培訓全覆蓋。
——加強科學教育培訓基礎條件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類科技教育培訓。結合不同人群的特點和需求,不斷更新豐富科技教育培訓內容,開設專業課程與科技前沿講座等。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及環境保護、節約資源、防災減災、安全健康、應急避險、科學測量等相關科普內容,納入各類科技教育培訓內容。加強科技教育與培訓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村邊遠地區中國小科技教育硬體設施建設。調動社會資源積極參與中國小科技教育網路資源建設,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廣泛共享。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職業學校、社區學校、培訓機構等各類公共機構參與科技教育和培訓工作。
責任部門: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中科院成都分院牽頭,省委宣傳部、科技廳、省民族宗教委、國土資源廳、農業廳、林業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地震局、省氣象局、省社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配合。
(六)實施社區科普益民工程。
——廣泛開展社區科普宣傳教育活動。深入開展科教進社區、全民健康科技行動、社區科普大講堂、心理健康諮詢等活動,促進社區居民全面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組織開展社區居民安全技能、急救技能培訓等各類應急安全教育培訓活動。面向城鎮新居民開展適應城市生活的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
——著力提升社區科普服務能力。大力改善社區科普基礎條件,促進形成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居民參與的社區科普新格局。建好科普中國社區e站,深入推進社區科普益民服務站、科普學校、科普網路建設,進一步加強社區科普組織和人員建設。激發社會主體參與科普的積極性,面向社會提供多樣化的科普產品和服務,動員社區周邊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等相關單位開發開放科普資源,支持和參與社區科普活動。充分發揮社區組織、科普志願者和巾幗志願者隊伍作用,組織社區居民參與科普活動,發揮黨員先鋒崗、工人先鋒崗、青年文明崗、巾幗文明崗等帶動作用,建設和諧美麗社區。
責任部門:省科協、省婦聯牽頭,省委宣傳部、教育廳、科技廳、省民族宗教委、民政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安全監管局、省地震局、省氣象局、中科院成都分院、省社科院配合。
(七)實施科普信息化工程。
——實施“網際網路+科普”行動。建設好科普四川服務雲,用好科普中國服務雲,引導建設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分享的科普生態圈,以科普服務雲、傳播網路、套用端為核心,推動形成“兩級建設、四級套用”的科普信息化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網路科普內容科學性把關、網路科普傳播輿情實時監測機制。深入探索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科普公共服務新模式,實現科普的倍增效應。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把握公眾科普需求,探索科普精準化服務模式,推動科普信息在社區、學校、農村等落地套用。強化移動端科普推送,鼓勵科研機構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台建設和運行有影響力的科普公眾號,強化科普頭條新聞推送,促進科普活動線上線下結合。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民眾及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科普信息服務定製化推送力度。
——強化科普傳播協作。支持電視台、電台開播更多民眾喜聞樂見的科普節目、科普公益廣告,增加播放時間和傳播頻次,辦好電視科普頻道。鼓勵報刊和網站增加科普內容或增設科普專欄。創新科普傳播形式,推動圖書、報刊、音像電子、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科普內容、渠道、平台、經營和管理上深度融合。組織開展科技宣傳報導從業人員科學素質與科技傳播能力培訓。
——加強科普資源開發開放。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科普文藝作品創作以及科普創作人才培養。大力開展科幻、動漫、視頻、遊戲等科普創作,推動制定對科幻創作的扶持政策,推動科普遊戲開發,加大科普遊戲傳播推廣力度,加強科普創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供給能力,運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科普與藝術、人文有機結合,推出更多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
責任部門:省科協、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牽頭,教育廳、科技廳、省民族宗教委、民政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農業廳、林業廳、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安全監管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旅遊發展委、省地震局、省氣象局、中科院成都分院、省社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配合。
(八)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加強規劃和指導。制定實施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將科普基礎設施納入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公益性科普設施建設和運行經費的投入。依託現有資源,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具備科技教育、培訓、展示等多功能的開放性、民眾性科普活動場所和科普設施。加強科技場館與少年宮、文化宮、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聯動,拓展科普活動陣地。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制定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加強工作考核和動態管理,提升服務能力。
——完善現代科技館體系。進一步建立完善以實體科技館為龍頭,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等為拓展和延伸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大力推動虛擬現實等技術在科技館展覽教育中的套用。支持有條件的市(州)縣(市、區)建設科技館。深入實施科技館免費開放制度,提高科技館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
責任部門:省科協、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牽頭,省委宣傳部、教育廳、省民族宗教委、民政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農業廳、林業廳、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體育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地震局、省氣象局、中科院成都分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配合。
(九)實施科普產業助力工程。
——研究制定支持科普產業發展的政策。開展科普產品和服務發展相關政策研究,推動制定科普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科普產業納入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相關支持政策範圍,發揮市場機制配置科普社會資源的功能。
——培育科普產業市場。促進科普產業健康發展,大幅提升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鼓勵建立科普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形成科普產業集群,實現集約發展。依託科普機構、科研機構、產學研中心等建立科普產品研發中心,增強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開展科普創作和產品研發示範團隊建設,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科普產品轉化,探索科技創新和科普產業結合的有效機制。建立科普創客空間,支持創客參與科普產品的創新、創造、創業。搭建科普產品和服務交易平台,加大政府購買科普產品和服務的力度。
責任部門:科技廳、省科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省民族宗教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農業廳、林業廳、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安全監管局、省旅遊發展委、省地震局、省氣象局、中科院成都分院、省社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配合。
(十)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加強科普隊伍建設。培養和選拔一批高水平科普人才,壯大專兼職科普人才隊伍,推動科普志願者隊伍建設,最佳化科普人才結構。充分發揮科技社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作用,搭建科學傳播服務平台,發展壯大科學傳播專家團隊,深入開展科學傳播活動。建立專職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動員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農村致富帶頭人、中國小教師和科普志願者等擔任科普宣傳員,實現鄉村社區科普宣傳員全覆蓋。利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培養農村實用科普人才。結合各類社區科普設施和活動,發展壯大社區科普隊伍。結合職工技能培訓、繼續教育和各類科普活動,培養和造就企業實用科普人才。發揮民族院校作用,加強雙語科普人才培養。加強推進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以科普組織管理、科技教育、科技傳播、科普活動組織、科普經營管理等為重點,培養和造就專業科普人才。
——完善科普人才培養機制。完善科普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制度,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加強科普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的政策研究,推動制定科普學科發展、科普人才評價標準、技術職務等相關制度,推動科普人才知識更新和能力培養,增強適應現代科普發展的能力。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科普人員積極性。
責任部門:省科協、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教育廳、省民族宗教委、民政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農業廳、林業廳、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安全監管局、省旅遊發展委、省地震局、省氣象局、中科院成都分院、省社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配合。
三、組織實施和保障條件
(一)組織領導。
——各有關部門要按照《科學素質綱要》要求和本實施方案分工安排,將有關任務納入本部門本系統相關工作規劃,發揮優勢、履職盡責、協同創新、全面推進。省科協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會同有關方面共同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各地人民政府負責本地《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要把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作為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實施《科學素質綱要》的重點任務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實施方案。要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為實施《科學素質綱要》提供保障,全面推進本地區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加強《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督促檢查,定期開展專項工作督查,切實推動各項工作任務和目標的落實。
(二)長效機制。
——建立科研和科普結合的機制。大力推動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繼續落實在符合條件的省級科技計畫項目中增加科普任務,將科普工作作為省級科技創新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提高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標中所占比重。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實時普及,支持和鼓勵科研院所專家帶頭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活動。
——建立完善監測評估機制。完善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體系,定期開展全省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省科普統計工作,客觀反映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情況,為《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和監測評估提供依據。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理論研究,把握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基本規律,創新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評估方法,適時開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第三方評估。
——建立完善社會動員機制。深入開展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科普示範縣(市、區)、科普教育基地等創建活動,進一步形成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良性機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和表彰,大力宣傳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加強科普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我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國際影響力。
(三)保障條件。
——政策法規。在省級和地方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以及有關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的法律法規中,體現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和要求。完善《四川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等配套政策,推動落實好有關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提供政策保障。
——經費投入。各級人民政府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實際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各有關部門根據承擔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任務,按照國家預算管理的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所需經費。通過眾籌眾包、項目共建、捐款捐贈、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四)進度安排。
——啟動實施。2016年,推動和指導各地制定本地“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方案並啟動實施工作。做好“十三五”《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動員和宣傳工作。
——深入實施。2017—2020年,針對薄弱環節,繼續完善工作機制,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進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
——總結評估。2020年,組織開展督查,對“十三五”期間和《科學素質綱要》頒布實施以來的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總結和全面評估,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