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學素質是
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套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對於增強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於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有關調查,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學素質的城鄉差距十分明顯,勞動適齡人口科學素質不高;大多數公民對於基本科學知識了解程度較低,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方面更為欠缺,一些不科學的觀念和行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區較為盛行。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低下,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之一。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項基礎性社會工程,是政府引導實施、全民廣泛參與的社會行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仍存在許多問題。人均接受正規教育年限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科學素質結構存在明顯缺陷;
社會教育、
成人教育的發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終身教育的機會。科普長效運行機制尚未形成;科普設施、隊伍、經費等資源不足;大眾傳媒
科技傳播力度不夠、質量不高。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未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學素質的主動性尚未充分調動。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旨在全面推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儘快使全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成年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長遠目標。本《科學素質綱要》提出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在“十一五”期間的主要目標、任務與措施和到2020年的階段性目標。
方針和目標
指導方針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大力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和
人的全面發展,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打下雄厚的人力資源基礎。
今後15年,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的方針是“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
政府推動――各級政府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工作,加強領導。各級政府將《科學素質綱要》納入有關規劃計畫,制定政策法規,加大公共投入,推動《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社會各界各負其責,加強協作。
全民參與――公民是科學素質建設的參與主體和受益者,要充分調動全體公民參與實施《科學素質綱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
提升素質――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是《科學素質綱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實施《科學素質綱要》,推動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
人的全面發展。
促進和諧――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實現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等公共服務的公平普惠,促進
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目標
到2020年中國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目標是: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長足發展,建成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求的現代公民科學素質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到2020年,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有長足發展,形成比較完善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公民科學素質在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達到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21世紀初的水平。
到2010年,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有較大發展,公民科學素質明顯提高,達到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圍繞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最關鍵、最具基礎性的問題,實現以下目標:
――促進科學發展觀在全社會的樹立和落實。重點宣傳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安全生產、應急避險、健康生活、合理消費、循環經濟等觀念和知識,倡導建立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科學、文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全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高。未成年人對科學的興趣明顯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較大增強;農民和城鎮勞動人口的科學素質有顯著提高,城鄉居民科學素質水平差距逐步縮小;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在各類職業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學教育與培訓、
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大眾傳媒
科技傳播能力、
科普基礎設施等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基礎得到加強,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機會與途徑明顯增多。
主要行動
根據指導方針和目標,在“十一五”期間實施以下主要行動:
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宣傳科學發展觀,重點宣傳我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人均占有資源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國情,使未成年人從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提高學校科學教育質量,使中小學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切實提高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質量。為農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參與科普活動的機會,培養改善生存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和社會實踐,增強未成年人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初步認識科學的本質以及
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措施:
――通過實施新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推進新科學課程的全面實施。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注重課程的綜合性與連貫性;開展學齡前科學啟蒙教育,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推廣義務教育階段綜合性科學課程,逐步推進高中科學課程改革;深化中國小科學課程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充分發揮
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改革科學教育評價制度,定期監測科學教育質量。
――提高農村未成年人科學教育水平和質量。結合農村實際,加強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的科學教育資源建設,發展針對農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規教育,開展生活能力和生產技能培訓等科普活動。
――開展課外科技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普及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險等知識。加強“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和崇尚科學文明、反對愚昧迷信的宣傳教育。發揮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區科普宣傳中對成年人的獨特影響作用。
――通過“大手拉小手
科技傳播行動”、科技專家進校園(社區、科普基地)、中學生進科研院所(實驗室)等活動,組織科技工作者與未成年人開展面對面的科普活動。
――提高母親的科學素質,重視親職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中的重要作用。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等機構和團體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傳播力度,用優秀、有益、生動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整合校外科學教育資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動場所與學校科學課程相銜接的有效機制。利用科技類博物館、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教育資源,為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服務;加強現有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等綜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等專門的科普活動場所。發揮社區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農民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面向農民宣傳科學發展觀,重點開展保護生態環境、節約水資源、保護耕地、防災減災,倡導健康衛生、移風易俗和反對愚昧迷信、陳規陋習等內容的宣傳教育,促進在廣大農村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促進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圍繞科學生產和增效增收,激發廣大農民參與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增強科技意識,提高獲取科技知識和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質量的能力,並將推廣實用技術與提高農民科學素質結合起來,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
新型農民。
――提高農村婦女及西部欠發達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措施:
――逐步建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應需求的農村科學教育、宣傳和培訓體系。制定《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建設規劃》和《中國農民科學素質教育大綱》,指導面向農民的各類科學教育活動。
――大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結合實施全國
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農村黨員基層幹部適用技術和市場經濟知識培訓計畫、綠色證書工程、星火科技培訓專項行動、雙學雙比、巾幗
科技致富工程等,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通俗易懂的農業科技培訓,多渠道加大培訓力度。使參加綠色證書培訓達1000萬人;重點培育100萬個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2000萬個農戶。發揮好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農業科教與
網路聯盟、有關大中專院校和其他農村成人教育機構在
農村科技培訓中的作用。
――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下鄉和民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科普活動。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
科技活動周、
全國科普日等活動,總結推廣科技特派員、科技入戶、科技110、科普之冬(春)、科普大集、專家大院、科技諮詢服務站、科技大王下鄉、科教興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員與農民互動的科技諮詢服務長效機制。
――開展
農村科技、科普示範活動,建立和完善示範體系。深入開展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市(縣、區)和
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鄉(鎮)、村、戶等建設活動,大力發展科技、科普示範基地,發揮好它們的示範作用。
――建立健全農村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服務組織網路和人才隊伍。發展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村基層科普組織和農民
合作經濟組織,重點扶持1萬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組織專家諮詢服務和志願者隊伍,形成動員科技人員為“三農”服務的有效機制;培養農民技術員隊伍,提高
農村實用人才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傳播能力。
――加強農村基層科普能力建設。依託農村中國小、村黨員活動室、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文化站和有條件的鄉鎮企業、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農民合作組織,發展鄉村科普活動場所。推動鄉村科普櫥窗、
宣傳欄等建設,開發和充實適應需求、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內容。加強民族地區科普工作隊建設,提高西部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基層的科普能力。
城鎮勞動人口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在廣大城鎮宣傳科學發展觀,重點倡導和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能降耗、安全生產、健康生活等觀念和知識,促進
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和科學文明
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圍繞走
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需求,以學習能力、職業技能和技術創新能力為重點,提高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科學素質,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和自身發展的要求。
――圍繞城鎮化進程的要求,提高
進城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和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提高失業人員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措施:
――加強對勞動者科技教育培訓的巨觀管理,進行專門的規劃、組織和監督實施。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的關係,合理分工、加強合作。
――將勞動人口應具備的基本科學素質內容納入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課程內容和培訓教材,將有關科學素質的要求納入
國家職業標準,作為各類職業培訓、考核和鑑定的內容。
――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預備制培訓、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農民工培訓和各類從業人員的在崗培訓和繼續教育。
城鎮職工在職培訓達到2.5億人次,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1500萬人,農民工培訓2億人。使新增勞動力接受勞動預備制培訓的比例由目前的70%提高到90%。
――在企業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技能培訓和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等活動,著力加強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教育,提高職工的科學文化素質。鼓勵民眾性技術創新和發明活動。充分發揮
企業科協、職工技協、研發中心等組織和機構的作用。
――建立企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帶薪學習制度,鼓勵職工在職學習,形成用人單位和從業人員共同投資職業培訓的機制。在職業培訓中,加大有關科學知識的內容。
――最佳化整合各種教育培訓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廣覆蓋、多層次的教育培訓網路,為勞動者提高科學素質提供更多機會和途徑。
――以城鎮社區為依託,通過社區科普活動室、科普學校、科普畫廊等機構和設施,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建設學習型社區,發揮社區在提高勞動者科學素質方面的作用。
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在面向領導幹部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突出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態度,講究科學方法,增強領導幹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科學決策的能力。
――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學習型機關,調動公務員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終身學習和科學管理的能力。
措施:
――將提高科學素質列為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負責人培訓教育規劃和相關計畫的重要內容。
――各級機關在創建學習型機關中,其學習培訓制度應體現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的要求。
――各級行政院校和幹部學院將提高學員科學素質列入教學計畫,採取切實措施加以落實。
――舉辦講座、報告會等科普活動,編輯出版相關的科普讀物,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介紹現代科技知識及發展趨勢,傳播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組織公務員參與科普活動。
――報刊、電台、電視台和各級政府網站創辦有關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的欄目和節目。
――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大綱及題庫中,列入與科學素質要求有關的具體內容。
基礎工程
配合上述行動計畫,“十一五”期間重點實施以下基礎工程。
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
任務: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勝任各類科學教育與培訓的教師隊伍。
――加強教材建設,改革教學方法,形成適應不同對象需求、滿足科學教育與培訓要求的教材教法。
――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培訓場所、基地,配備必要的教學儀器和設備,為開展科學教育與培訓提供基礎條件支持。
措施:
――加強中國小科學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採取多種途徑,開展中國小和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科學教育教師培訓工作,尤其重視縣及縣以下中國小科學教育教師的培訓,提高學歷層次和實施科學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鼓勵師範院校設定
科學教育專業,培養具有較高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的科學教育教師。
――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動科學教育發展的有效機制。動員組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專家參與中國小科學課程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和科學教師培訓。
――加強科學教育與培訓志願者隊伍建設。發揮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老教授協會的作用,動員組織離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務員和企業事業單位管理者參與科學教育與培訓。發展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提高輔導員的素質和能力。
――加強
科學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的要求,促進科學課程的完善與發展,更新課程內容,提高中國小科學課程的教材質量,改進教學方法。以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加強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各類培訓中科學教育的教材建設。根據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特點和需求,以科學發展觀、先進適用技術、職業技能、現代科技知識為主要內容編寫教材。重視少數民族文字的教材編寫和音像類教材的開發製作。
――加強中國小特別是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科學課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實驗室、圖書室,充實實驗儀器、教具、
音像設備、計算機等教學器材,並面向社會提供服務。
――增強行政院校和幹部學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職業學校、
函授學校、廣播電視學校等機構的科學教育和培訓功能。
――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科學教育和培訓。鼓勵和支持科技館等科普場館、社區學校、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等開展科學教育與培訓。構建不同職業、不同工種、布局合理的
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工程
任務:
――引導、鼓勵和支持科普產品和信息資源的開發,繁榮科普創作。圍繞宣傳落實科學發展觀,創作出一批緊扣時代發展脈搏、適應市場需求、公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並推向國際市場,改變目前科普作品“單向引進”的局面。
――集成國內外科普信息資源,建立全國科普
信息資源共享和交流平台,為社會和公眾提供資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務。
措施:
――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促進原創性科普作品的創作。以評獎、作品徵集等方式,加大對優秀原創科普作品的扶持、獎勵力度,吸引和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科普作品創作;調動科技工作者科普創作的積極性,把科普作品納入業績考核範圍;建立將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新成果及時轉化為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資源的機制;鼓勵和支持科普創作、
科技傳播專業團體發揮作用;制定優惠政策和相關規範,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
科普資源開發。
――加強合作與交流。推動科普、科技、教育、傳媒界的有效合作,引進國外優秀作品,借鑑國際先進創作理念和方法,促進我國科普創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集成國內外現有科普圖書、期刊、掛圖、
音像製品、展教品、文藝作品以及圖片、科普志願者等各類科普信息,建成數位化科普信息資源庫和共享交流平台,通過網際網路為社會和公眾提供資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務。
――開展優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動,擴大科普信息資源的共享範圍。針對公眾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組織編制簡明生動的科普資料,以公眾易於獲得的方式送達基層。
――制定相關法規、規章和標準,充分保護智慧財產權,創造公共科普信息資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環境。
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工程
任務:
――加大各類媒體的
科技傳播力度。電視台、廣播電台科技節目的播出時間,各類科普出版物的品種和發行量,綜合性報紙科技專欄的數目和版面,科普網站和入口網站的科技專欄等大幅度增加。
――打造科技傳播
媒體品牌。提高科技頻道、專欄製作傳播質量,培育一批讀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綜合性報紙科技專欄、專版和科普圖書、報刊、
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形成一批在業內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科普出版機構。
――發揮網際網路等新型媒體的科技傳播功能,培育、扶持若干對網民有較強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網站和
虛擬博物館、科技館。措施:
――鼓勵、支持“
科技博覽”、“
科技之光”、“科普大篷車”等電視科技欄目進一步提高質量,使其成為有廣泛影響的媒體精品。擇優扶持若干有特色、覆蓋率高的知名科普網站。
――制定優惠政策和相關規範,積極培育市場,推動科普文化產業發展。
――建立與市場、公眾需求相適應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樹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引進現代行銷模式與先進編創技術,注重市場調研,提高播出和編輯出版質量。
――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科普出版物發行渠道,加強網點建設,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農村和邊遠地區、民族地區的發行工作。
――提高各類媒體對於
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指導公眾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應對突發事件。
――研究開發網路科普的新技術和新形式。開闢具有實時、動態、互動等特點的網路科普新途徑, 開發一批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的科普教育、遊戲軟體。
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任務:
――拓展和完善現有基礎設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對現有科普設施進行機制改革和更新改造,充實內容、改進服務、激發活力,滿足公眾參與科普活動的需求。整合利用社會相關資源,充分發揮科研基礎設施的資源優勢,發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多渠道籌集資金,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等科技類博物館。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至少擁有1座大中型科技館,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擁有1座科技類博物館,全國科技類博物館的接待能力有顯著增長。
――發展基層科普設施。在城鄉社區建設科普畫廊、科普活動室、運用網路進行遠程科普宣傳教育的終端設備等設施;增強綜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有條件的市(地)
和縣(市、區)可建設科技館等專門科普場館;在一些市(州、盟和縣)配備科普大篷車,以“流動科技館”的形式為城鄉社區、學校特別是貧困、邊遠地區提供科普服務。
措施:
――突出社會公益性,加強對
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巨觀指導。制定科普設施的發展規劃、建設標準、認定辦法和管理條例,規範科普設施的建設與管理。
――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及基本建設計畫,加大對公益性科普設施建設和運行經費的公共投入。
――對科普教育功能薄弱的設施進行更新改造,完善基層科普設施的功能;引進和開發適應公眾需求的活動項目,創新活動方式,增強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增強社區科普設施為老年人服務的功能,為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提供條件和機會。落實科普場館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優惠措施。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科普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有關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界對公益性科普設施建設提供捐贈、資助;吸引境內外資本投資興建和參與經營科普場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事業單位根據自身特點建立專業科普場館;落實有關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
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總數由目前的300餘座增加至500座,省部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總數由目前的1000餘座增加至2000座,定期對公眾免費或優惠開放。有條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團體向公眾開放實驗室、
陳列室和其他場地設施;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對公眾開放研發機構和生產車間。
――培育科普展覽、展品市場,推動設計製作社會化;制定技術規範和設計製作機構的資質認定辦法;擇優扶持一批設計製作機構,提高設計製作水平。
保障條件
政策法規
完善有關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法規,明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及公民個人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對現有政策法規進行修訂、補充和調整。
――制定鼓勵和吸引境內外機構、個人獨資或合作興辦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機構的政策。
――制定表彰和獎勵政策。
經費投入
採取多種措施,加大政府和社會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為《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提供資金保障。
――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切實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有關規定,各級政府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的增長速度,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科學素質綱要》的順利實施。中央財政根據財力狀況,逐步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各級政府要從中央財政的
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中安排一定的經費用於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落實各相關部門實施經費。各有關黨政部門、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根據承擔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任務,按照
國家預算管理的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所需經費。
――鼓勵捐贈,廣辟社會資金投入渠道。進一步完善捐贈公益性科普事業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和相關實施辦法,廣泛吸納境內外機構、個人的資金支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隊伍建設
培養專業化人才,發掘兼職人才,建立志願者隊伍,加強理論研究,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進修活動,加強業務學習,全面提升在職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人員的科學素質和業務水平。
――通過高等院校和有關研究機構培養大批科學技術傳播與普及專門人才;改革文博專業課程內容,為不同類型科普場館培養適應性廣泛的專業人才。
――建立有效機制和相應激勵措施,充分調動在職科技工作者、大學生、研究生和離退休科技、教育、傳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參加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專業和技術特長,形成一支規模宏大、素質較高的兼職人才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對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組織予以表彰和獎勵。
――增強科技界的責任感,支持科技專家主動參與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促進科學前沿知識的傳播。
――開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理論研究,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把握基本規律和國際發展趨勢,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實踐提供指導。
組織實施
組織領導
――國務院負責領導《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工作,成立《科學素質綱要》實施領導小組,進行統一動員部署和檢查監督。各有關部門、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按照《科學素質綱要》的要求,將有關任務納入相應工作規劃和計畫,充分履行相關工作職責,發揮各自優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實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地方各級政府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計畫,將《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納入業績考核。
――建立和完善實施《科學素質綱要》的工作機制。《科學素質綱要》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承擔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並定期向領導小組匯報。
監測評估
――制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結合我國國情,借鑑國外相關經驗和成果,圍繞公民生活和工作的實際需求,提出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科學素質內容,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並為《科學素質綱要》的實施和監測評估提供依據。
――建立公民科學素質狀況和《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監測指標體系,並納入國家社會發展指標體系。
――委託有關監測評估機構對公民科學素質狀況和《科學素質綱要》實施情況進行監測評估,並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
相關書籍
基本信息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
書籍ISBN:9787542737335書籍頁數:421 頁
書籍版次:第1版
書籍裝幀:平裝
書籍開本:32開 Pages Per Sheet
書籍標識:asinB0011C4QKG
市場價:¥30.00元
目錄
序
第一章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制定的依據
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的制定過程和內容結構
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制定的國家政策依據
三、創新型國家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做法與經驗
四、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章 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
一、政府推動是關鍵
二、全民參與是核心
三、提升素質的目標
四、促進和諧與公平普惠
第三章 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
一、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中的任務和措施
二、科普工作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中的任務和措施
三、學校教育和科普工作的銜接與匹配
第四章 農民科學素質行動
一、面向農民宣傳科學發展觀
二、建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
三、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下鄉和科普活動
五、加強農村科普服務網路和人才隊伍建設
第五章 城鎮勞動人口科學素質行動
一、城鎮勞動人口科學素質行動的任務
二、以多種形式加強對勞動者的科技教育培訓
三、在企業中開展科學素質教育,提高職工的科學文化素質
四、發揮社區科普在提高勞動者科學素質方面的作用
第六章 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領導幹部科學決策的
二、培養和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文化素質
三、面向領導幹部開展經常性的科學素質教育活動
四、採取切實措施落實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
第七章 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
一、促進科學課程的完善與發展,加強教材建設
二、加強中國小科學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三、加強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
第八章 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工程
一、科普產品和信息資源的開發
二、集成信息資源,建立全國科普信息資源共享和交流平台
三、激勵與促進原創性科普作品的創作
四、引進國外優秀作品和借鑑國際先進創作理念
第九章 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工程
三、發揮網際網路等新型媒體的科技傳播功能
一、充分認識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意義
三、城鄉社區科普設施在科普基礎設施體系中處於最基礎地位
四、科普教育基地是開發和整合社會
科普資源的有效創新形式
第十一章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三大保障條件
一、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法規
二、加大經費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
三、動員全社會力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第十二章 科普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監測評估
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的
組織系統及其職責
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的監測評估
主要參考文獻
內容提要
本書對國務院《綱要》作了深入細緻的解讀,對其中提出的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四個目標人群的科學素質行動,對科學教育與培訓、
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大眾傳媒
科技傳播能力、
科普基礎設施四項基礎工程以及保障條件作了逐一的分析和解說,並提出相應的舉措。此外,本書還根據上海實際情況和特色,針對社區居民群體的相關內容作了詳盡的補充說明。
要實現人人具備基本的科學素質,即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套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需要我們廣大科普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綱要》為我們展示了2020年前的目標,明確提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我國科普工作的重點。越是任重道遠,越要加倍努力。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動員一切社會力量,紮實推進《綱要》的實施工作。最後,衷心希望本書能對正在從事科普工作和有興趣投入科普工作的各位同仁們有一定的啟迪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