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society education),廣義指與學校教育、親職教育並行的影響個人身心發展的社會教育活動;狹義指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民眾開展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知識的教育活動。在中國,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遊學譯編》第九期《教育泛論》一文中就曾把教育劃分為親職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類,並提出“親職教育勢力小,而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勢力大”。三十四年清政府頒布《簡易識字學塾計畫》。宣統元年(1909)正式設立簡易學堂, 興辦了工人半日學堂、農民耕余學習班及閱覽處等社會教育事業。1912 年臨時政府教育部設社會教育司,開始正式使用“社會教育”一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教育
  • 廣義:一切影響於個人身心發展的教育
  • 狹義:學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
  • 地位: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 領域:教育學
名詞解釋,發展歷程,國外,國內,作用,機構,文化館(站),少年宮,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現代媒體,類型,社會舉辦型,學校舉辦型,特點,公平路徑,發展前景,

名詞解釋

社會教育的基本涵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識地培養人、有益於人的身心發展的各種社會活動;狹義的社會教育,是指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所進行的教育。

發展歷程

國外

廣義的社會教育和我們所說的廣義的教育在涵義上幾乎無異。事實上,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職能就是通過社會教育來實現的。在原始社會,家庭尚未形成之前,年輕一代的教育是在全氏族成員的共同勞動中,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由氏族公社的成員通過互相的言傳身教,或由有經驗的年長者向年輕一代傳授一些簡單的生產和生活的經驗的方式進行的。以後隨著家庭及親職教育的出現,直至學校教育的產生,廣義的社會教育開始逐步地分化為三種獨立的教育形態,即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狹義的社會教育。
西方有些教育學者認為,狹義的社會教育大約產生在16-18世紀。法國社會教育學者第穆認為,法國社會教育在1533年前後開始;美國教育學者諾威斯認為,美國的社會教育1600年以後開始醞釀;英國牛津大學的皮尼斯認為,英國的社會教育萌芽於1860年前後;日本的新堀通也在其主編的《社會教育學》一書中認為,日本的社會教育始於明治二年(1868)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指的近代社會教育形態。而實際上社會教育的歷史遠比這些年代久遠得多,就其廣義的社會教育不說,僅就狹義的社會教育形態來說,遠在學校教育出現以後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學校教育形態產生以後就被社會統治階級所獨占,廣大勞動人民及其子女接受的仍然是社會教育,即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至於說近代社會教育,這不是社會教育形態的開始,而只不過是社會教育形態的新發展而已。
世界各國社會教育形態雖然都早已存在,但在本世紀以前,發展卻是非常緩慢的。只是在本世紀初,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開始了迅速發展

國內

在中國,相傳有巢氏教民穴處巢居,燧人氏教民鑽木取火,伏羲氏教民漁獵,神農氏教民稼穡。這可以看作是中國原始的社會教育。約在戰國時代的《周禮·地官》記載有“聚民讀法”的規定,由大司徒、州長、黨正等官員於每年正月、七月、十一月的初一日,集合所轄人民,誦讀邦法,進行政治教育;在春秋社祭日,行飲酒鄉射之禮,尊敬長老,表彰有德,以進行道德教育;還以所謂“鄉三物”,即:“知、仁、聖、義、中、和"六德,“孝、 友、睦、 姻、任、恤”六行,“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人民。其後,宋、明的“鄉約制度”,明、清初期頒布的“聖訓六諭”、“聖諭十六訓”等,都屬社會教育。
清政府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頒布了《簡易識字學塾計畫》。宣統元年(1909)正式設立簡易學堂,各地進行勸善興利的宣講,還興辦了一些工人半日學堂、農民耕余補習班、 商業補習夜館、 女工傳習所及閱報處、閱覽處等近代社會教育事業。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中華民國教育部設社會教育司。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中國的社會教育以通俗教育和識字教育為主要內容。1920年,晏陽初提倡平民教育,仍然以識字、學文化為主要內容。
1928年和 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召開第一、二次全國教育會議後,創設社會教育實驗區,推行失學民眾補習教育,頒布《國民體育法》、《圖書館規程》及《民眾教育館暫行規程》等。抗日戰爭開始後,針對抗戰需要,轉向戰時社會教育工作。
1927~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為適應革命事業需要,一貫執行教育為革命戰爭服務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
1946年12月29日,《解放日報》刊載陝甘寧邊區政府發布的《戰時教育方案》指出:①在戰時必須提高社會教育的作用,以便發動廣大的成年青年直接或間接地參加戰爭。②無論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都要大大加強時事教育,以提高民眾的政治積極性。③應以戰時各種生動的範例作為活的教材去教育廣大民眾。關於組織形式,應注意利用讀報工作,並組織和教育民間藝人深入農村進行宣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設社會教育司主管社會教育工作。社會教育的任務是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開展民眾性的文藝、體育活動,以提高廣大青少年和人民民眾的思想覺悟和科學文化水平。實施機構有文化館(宮)、少年宮、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電影院、劇院、廣播電台、電視台、業餘體校等。自1950年 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關於開展職工業餘教育的指示》以來,社會教育取得巨大成就。1949年全國僅有 896個文化館,55個公共圖書館、21個博物館。至1983年,全國已有2946個文化館、2038個公共圖書館、 467個博物館。
現代社會由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知識總量的激增,勞動就業結構的突出變化,從而使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職業要求不斷發展,對成年人來說,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己不能適應社會要求,於是社會教育便迅速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就業結構的變化,對學校教育也是一個衝擊。
現代學校教育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青少年一代的成長也迫切需要社會教育密切配合。社會要求青少年擴大社會交往,充分發展其興趣、愛好和個性,廣泛培養其特殊才能,因此,社會教育對廣大青少年的成長來說,也其有了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由於現代信息傳播手段的發展,教育技術的不斷完善,也為社會教育的廣泛發展提供了現代化的物質條件。所以,在當今世界,社會教育己普遍獲得了蓬勃發展,社會發展趨勢日益表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就業結構的進一步變化,以及人們閒暇時間的增多,社會教育還會獲得更大發展,顯現出更新的活力。

作用

社會教育日益發展,儘管在整個教育體系中還處於輔助和補償地位,但越來越顯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良好的社會教育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於學生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有得於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有得於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這些興趣和愛好若能及早得到培養,就能形成特長,表現出某一方面的才能。這無疑會加速學生的和諧發展。學校的教育,很難適應同一班級中不同興趣愛好和發展水平學生的個別需要,社會教育可以彌補這些方面的不足。老師根據學生的愛好,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參加校外教育機構的專門活動,如電腦維修、琴棋書畫,使學生在自己愛好的活動中施展才華、發展特長、增長聰明才智,進而獨立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合許多學生接受更多社會教育,成為運動員、演員、電腦高手,為學生全方位發展提供了一條新路。
社會教育是一種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豐富性、獨立性、形象性遠非學校教育可比。協調社會教育力量可培養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能將分散的、自發的社會影響納入正軌。社會教育的好壞依賴於國家法律法規的建設程度和整個社會教育大氣候的形成,這需要全社會較長時間的努力。
現代的社會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態不可比擬的特殊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下述各個方面:
第一,社會教育直接面向全社會,又以社會政治經濟為背景,它比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具有更廣闊的活動餘地,影響面更為廣泛,更能有效地對整個社會發生積極作用
第二,社會教育不僅面對學校,面對青少年,更面對社會的成人勞動者。這不僅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滿足成年人繼續學習的要求,有效促進經濟發展,還可以通過政治、道德教育,促進社會安定與進步。
第三,社會教育形式靈活多樣,沒有制度化教育的嚴格約束性。它很少受階級、地位、年齡資歷限制,能很好體現教育的民主性。
第四,現代人的成長已不完全局限於學校,必須同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社會教育更有利於人的社會化。
綜上所述,社會教育在現代社會裡其意義愈加重要,是現代社會教育體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機構

在中國,社會教育機構主要有以下幾種:

文化館(站)

文化館是縣和相當縣一級所設的社會文化事業單位。縣以下的稱文化站。文化館、站是人民政府為開展民眾文化工作,活躍文化生活而設立的事業機構。工人文化宮、工會俱樂部等和文化館性質相似,只是主辦單位和服務對象有所不同。農村俱樂部則是農民在自願基礎上建立的業餘性質的民眾文化組織。

少年宮

少年宮是適應青少年和兒童文化生活的多種需要而設立的青少年和兒童校外教育機構。它的任務在於配合學校培養青少年和兒童的優良道德品質,幫助他們鞏固課堂知識,豐富文化生活,發展多方面的興趣和才能,使他們得到全面發展。

圖書館

圖書館是收集、整理、保管並利用圖書情報資料為社會政治、經濟服務的文化教育機構。按其性質和服務對象可分為:公共、學校、科學、專業、兒童、 工會、部隊、機關、 廠礦、街道、農村等圖書館。

博物館

規模較大者也稱博物院,是陳列、保藏、研究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實物以及自然標本的文化教育事業機構,以社會全民為施教對象。中國的博物館,主要有革命、 軍事、歷史、 民族、地理、自然、藝術、醫學、科技等各種類型,它們根據不同性質和任務,系統地陳列實物、模型、標本和其他陳列品。至於用固定或巡迴方式,展出工農業產品、手工業產品、藝術作品、圖書、圖片及各種實物、標本、模型等,供民眾參觀、學習、鑑賞的臨時性組織,叫展覽會。
社會教育館社會教育館

紀念館

紀念館是紀念重大革命事件或有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的文化教育事業機構,以事件發生的地點或人物出生、居住、工作的地方為館址,保存和恢復歷史原狀,說明事件發生經過或人物活動情況,向人民進行直觀教育。

現代媒體

運用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對廣大人民民眾和青少年、兒童有計畫地播送專題節目,進行教育,是現代化業餘補習教育的有效手段。這種教育方式,一般都開展單科教學活動,也有按高等學校課程設定進行系統播講的。此外,電影院、劇院也都具有鮮明的以社會全民為對象的教育職能。業餘體育學校則是培養合格運動員的校外教育機構。

類型

社會舉辦型

這種社會教育是由社會機構(即學校以外機構)舉辦的,包括青少年教育機構和成人教育機構。有關青少年的社會教育活動, 如少年宮、少年之家、兒童公園、兒童影院、兒童閱覽室、兒童圖書館等。這些專門組織的社會教育機構旨在彌補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之不足,促進青少年的個性全面發展。關於成人教育,有各種文化補習學校、掃盲班、技術培訓班,各種講座、報告會等。
除了社會專門組織的教育活動以外,一些社會媒體也擔當社會教育任務,如報刊、書籍、圖書館、廣播、電視和電影等等。

學校舉辦型

有些社會教育是發揮學校作用,是由學校負責舉辦的,例如函授、刊授、掃盲、各種職業訓練班、科學報告和講座等。這是充分利用學校教學人員和物質條件,向社會開放,直接為社會服務的教育活動。當今許多國家推行的社區教育,其中就包括依靠學校向校外開放的社會教育。

特點

社會教育同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相比有許多自身的特點;
一:終身性。社會教育對任何人來講都具有終身性,活到老學到老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有意無意都必須接受終身受教育這個現實,而積極的接受和無意識接受以及消極接受的效果是不同的。
二:廣闊性。社會教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凡是有人的地方,社會教育就到什麼地方,這就是任何教育所不具備的也不可能實行的。但也是對專門教育最具衝擊力的。
三:層次性。從人的年齡段來分,有嬰幼兒;國小;中學;大學和成人。從人的地位和級別來分,有中央級;省部級;市級;縣級。
四:多樣性。社會教育的多樣性是社會教育最清楚明顯的特點,而清楚明顯到了被忽視的地步,這不能說是社會教育的悲哀之所在,行業的不同,地位的差異,黨政軍社團之別等等所帶來的工作.職責.任務的不同而形成社會道德品質上的不認同是最大的悲哀。
五:多變性。社會教育的多變性是影響社會教育質量的罪魁禍首。是導致社會思想混亂的根源之所在,特別是頻繁的社會動盪和社會激變,對社會成員健康思想和良好品德形成是災難性的。真所謂,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和一個說的不一樣,甚至前後相反,昨天和今天也在大的方面是背道而馳,這種特點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六:複雜性。社會教育的多變性體現了社會教育的複雜性;而具體導致社會教育複雜性的是社會教育不同形式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不能殊途同歸上;從本質上說,還是教育對象人是複雜的這一根本原因所決定的。即人的複雜性決定了社會教育的複雜性,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迴避社會教育的這一特點,迴避了這一特點,社會教育必然是虛偽的,失敗的。
七:相長性。在社會教育中,人人都是施教者,又都是受教育者;在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中,任何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影響著你周圍的人們,而你本身也無時無刻的受著別人的影響。頭頭腦腦.專家權威們總以施教者甚至教訓者的姿態出現,是社會的倒退。
八:德育綱性。德育為首從來沒有被懷疑過,真正被放在首位也不是很容易的,育人是社會教育的終極目的,只有切實落實德育為首的地位,才能還社會教育於本源。才會有和諧社會。
九:德育目標的不確定性與考察的模糊性。如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德,“五熱愛”等,對一個人來講都具有不確定性,加之人的思想是無限的,受環境.地位.條件的影響變化是必然的,目標的不確定性針對的是思想感情變化莫測的人從本質上來講是不具有操作性的,要進行考察那一定是模糊的,但要拿這一模糊的結果一錘定音就有些荒謬了。
十:統領性。社會教育的統領性是通過國家來實現的,只有通過國家才能對社會教育實行統領。而國家具體施行是政府以及政府所設立的所有工作部門和機關,因而,政府及其部門和機關是社會教育的主體,對整個社會教育的質量的作用和影響是無可替代的。

公平路徑

樹立公平的道德意識觀
鼓勵社會志願者參與公平教育活動 ,社會貧富差距依然存在。這種差距的存在不僅是物質上的,更多地是精神上的。作為富人,關注的不應僅是自己的孩子,同時應對貧窮孩子加以關注,對比自己更窮,更需要教育的西部及農村孩子進行幫助。人們更不應該用一種歧視的思想看待他們的落後。社會是貧富生活的一個共同體,東部地區的富裕也是西部及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進城務工者在對社會財富的創造上在某些方面更多於城市工作者,他們的孩子更應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多建一個學校社會上就少建一座監獄”的說法也許並不過分。對弱勢多一分關注社會也便多一分和諧。
各類教育形式相結合
大眾教育寬進嚴出,體現公平;精英教育嚴進寬出,體現效率。面對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更是當務之急。政府的職能首先應是維護公平,效率應更多地由市場調節。在分配教育資源時對弱勢地區、學校、群體傾斜,實行對弱勢群體的優先扶持,並保障其具備國家教育政策和法律所規定的基本標準的辦學條件和享受符合基本標準的充分教育。義務教育是大眾化的、免費的教育。在教育資源配置上,國家應抽出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義務教育上,義務教育可逐年進行,甚至半年半年地推行,直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
確保教育制度的公正
在研究教育公平的問題上,僅具備平等或公平的理念是不夠的。建立完善的教育機制和公平機制才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
一是改革高考招生政策。由於高考配額制度產生各地錄取分數線差異,所以要改變偏重大城市的招生名額配置,克服各地之間錄取分數的差異,並逐步過渡到大致按照考生數平均分配各地招生名額。招生制度改革的另一要義,是革除那些容易成為腐敗溫床的制度和政策,如保送生及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加分等政策,保證招生“環節”的公正性。
二是對西部地區和弱勢群體的傾斜。對於歷史上形成的地區之間的巨大差距,教育資源應當通過恰當的配置不再人為地繼續擴大差距,並且在可能的情況下向落後的地區傾斜,以主動縮小差距。將一些條件最差的地區作為“教育優先區”加以重點扶持,來保障這些地區學生的教育質量。具體措施可由相關部門制定。
公平的教育分流機制
公平的教育分流機制是以貫徹教育公平為原則的分流作業系統和流程。在整個教育分流過程的各環節中,應該做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各種現有的和潛在的教育資源,確保每個公民的學習權和受教育權,然後才是運用公平性的選擇手段來分配和提供教育機會,並在教育分流過程中儘可能地消除偏見和歧視的做法,彌補教育分流帶來的不平等後果。首先,確立受教育者地位平等的觀念。做到無論在教育分流中處於何種地位,處在何種質量、類型和層次的學校,受教育者都應該獲得平等的待遇,受到與他們身心特點相宜的教育,享有最大化的教育利益;其次,在教育分流機會提供上公開和公正。切實進一步消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差異,學校實行無差別的個人入學機會平等原則,承認機會平等的價值和提供公開、公平的機會,同時,將平等目標與平等原則結合起來,保證教育分流機會的提供符合社會需要和社會公正原則。

發展前景

首先,社會教育的服務對象將急劇擴大,從為少數人服務擴大到為全體公眾服務。從以城市為主,擴大到全體城鄉。從事社會教育的人員和機構將急劇增加,社會教育占整個教育事業的比例將迅速擴大,成人教育與其它教育形式都將把社會教育作為重點領域。
其次,社會教育的內容將日益豐富,從單純專業知識技能向多領域、多學科擴大。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的生活從溫飽進入小康。人們將更多地把時間和精力用於提高自身的精神生活質量,學習的目的將不再局限於應付職業的要求,而是轉為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人教育的任務將由主要以學歷教育和崗位培訓為主轉為主要以社會教育為主。
第三,社會教育的機構也將從主要由正規成人教育機構向全社會辦社會教育的方向發展。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全社會對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有了新的認識,社會教育不再只是學校教育部門的事情,社會各部門都有責任和義務為社會成員提供教育服務。例如,研究所可以向對科學研究感興趣的公眾開放,軍營可以招收短期的夏令營學員,動物園可以舉辦動物知識講座等。
第四,社會發展一方面增加了人們的休閒時間,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們了解社會、學習知識的需求,這兩方面的因素都對社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社會教育的社會功能也將隨著社會教育的普及日趨擴大,人們將越來越多地感受到社會教育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感受到社會教育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