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在學校中實施的教育。特點:有固定的場所、專門的教師和一定數量的學生,有一定的培養目標、管理制度和規定的教學內容。學校的產生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社會分工和剩餘產品,文字發展比較成熟之後。通常認為,產生於奴隸社會初期,由非專門教育機構逐漸演變為培養人的主要場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學校教育得以逐步完善。學校按水平可分為初等學校、中等學校、高等學校,按性質可分為普通學校、職業學校和各種專門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校教育
  • 簡稱:教育
  • 類別:普通教育
  • 所屬地區:全國各地均有
簡介,詳細釋義,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關信息,教育弊端,壓抑個性,學會交往,學會冒險,打造集體,學會健體,播種希望,教育目的,教育特點,歷史發展,人文學科,自然科學,職業技術,科學教育,制度改革,

簡介

學校教育是由專業人員承擔,在專門的機構,進行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完善、計畫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詳細釋義

學校教育是與社會教育相對的概念。專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是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學校教育學校教育

初等教育

國小低年級
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和有關祖國的知識,保護環境,愛惜資源,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形成自信向上、誠實勇敢、有責任心等良好品質。
國小中高年級
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了解家鄉發展變化和國家歷史常識,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黨的光榮革命傳統,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規範和文明禮貌,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養成良好生活和行為習慣,具備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形成誠實守信、友愛寬容、自尊自律、樂觀向上等良好品質。

中等教育

是在初等教育基礎上繼續實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這種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中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實施中等教育的學校為各類中等學校,普通中學為其中主要部分,擔負著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各類合格新生以及為國家建設培養勞動後備力量的雙重任務。中等專業學校,包括中等技術學校中等師範學校,擔負著為國民經濟部門培養中等專業技術人員的任務。各類中等學校的辦學情況直接影響著一國教育建設和勞動力的培養質量,影響著國家各方面的發展和鞏固,因此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我國中等教育普通中學學制6年,國中3年,高中3年,對學生實行全面的普通文化科學知識技能教育。中等專業學校招收國中畢業生,按國家需要實施農、工、交通、技術、衛生、財貿等專業技術教育;技工學校培養技術工人。
學校教育學校教育
國中學段
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認同中華文化,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樹立規則意識、法治觀念,培養公民意識,掌握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和方法,養成熱愛勞動、自主自立、意志堅強的生活態度,形成尊重他人、樂於助人、善於合作、勇於創新等良好品質。
高中學段
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法治觀念,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正確選擇人生髮展道路的相關知識,具備自主、自立、自強的態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等教育

是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的各種專業教育。(詳細內容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指大學、考研、讀博等。

相關信息

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組成部分,個人在學校里接受計畫性的指導,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社會尊師重教,學校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在社會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學校教育學校教育

教育弊端

學校教育的弊端給年輕一代帶來以下不良影響:一是感覺鈍化。教育目標的偏狹、教育內容的繁難、學業競爭的激烈,迫使學生每天想著學習、考試、分數、名次,常常對周圍的一切不是無暇他顧就是熟視無睹。這樣日積月累,必然會令他們對與學習無關的東西無動於衷,進而造成感覺的麻木與鈍化。二是疾病增多。疾病主要是由心理的失衡、鍛鍊的減少和活動的單調引發的。面對學習與升學的巨大壓力,學生往往感到緊張、壓抑甚至恐懼,進而引發失眠、頭痛、焦慮、抑鬱、免疫力下降等功能性、器質性疾病。專家所發現的“感覺綜合失調症”、“注意力缺乏綜合症”等稀奇古怪的病症,也與學生巨大的學習壓力有著直接的關聯。三是人格扭曲。我們的教育一向聲稱是培養人的,但事實上,在由機械操練、強行灌輸所構築起來的教育模式里,學生原本鮮活可愛的人格被割裂、被剝蝕,風格迥異的個性被忽視、被壓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成為這種模式的必然結果。這些情況,加上獨生子女的日益普遍,這樣在學生中間,就會出現程度不等的孤僻、自私、自閉、自傲、自卑、消沉、怯懦、情感冷漠、言行過激、意志脆弱、性別倒錯等人格的扭曲和不健全。四是能力不強。教育本來是要促成人的全面發展的,要使人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和諧、自由的發展,但是我們的教育卻畸型發展了學生的部分能力,而置其他許多能力於不顧。且不說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自制能力、生存適應能力等相對較差,就是與學習有關的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現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也未得到有效的培養。我們教育出來的許多學生,已逐漸成為不會生活、沒有激情、不會創造的一代人。
學校教育學校教育

壓抑個性

(一)現代學校教育,對男孩發展更不利
男孩和女孩不一樣,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在教育過程中,學校教育卻常常漠視男孩和女孩的差異,對於體內有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睪丸素的男孩,卻要求他保持與女孩一樣的規矩,不要打打鬧鬧。
學校教育學校教育
(二)學校教育,偏離了教育的核心目標
現代教育制度,是一種工業化教育制度,工業化時代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決定了現代的學校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已故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對此感嘆:“跟蒸包子一樣一屜一屜的,出來一個模樣”。
現代學校被深深地烙上了工業化的印記。學校是工廠,教室是流水線,學生則成為流水線上的產品。流水線上的產品沒有生命,不需要個性,只要具備特定功能,能夠滿足預期需要即可,同樣的生產線生產出同樣型號、具備同樣的功能的產品。學校教育用這種工業化生產的方式,大規模、大批量地生產製造完全相同的產品——學生,不管他們的天性如何,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孩子們被相同的教育模式規範教育成同一類型的人。
在這樣的學校教育下,教育就是書本學習,幾乎否定了孩子們獲取知識的其他途徑,如動手實踐。在這樣的學校教育下,教育就是接受學校教育,否定了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對孩子來說,越來越成為一種被強迫從事的艱苦勞動,而不是充滿樂趣的身體和心智成長過程。可以說,現代學校教育已經偏離了它的核心目標。因此,男孩危機不僅僅是男孩教育的危機,而是整個教育體制的危機。
學校教育學校教育
(三)學校教育,漠視性別差異
男孩與女孩在許多方面存在性別差異,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忽視了性別差異的存在及其影響。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上學開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讀寫能力發育上就比女孩晚許多。然而人們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時間內以同樣的方法學習同樣的知識。男孩甚至連手指神經都比女孩發育得晚,因此讓男孩握住鉛筆並寫出橫平豎直的漢字更加困難。這些發育上的差異往往使男孩被視作笨或遲鈍,這使他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討厭學校。
麥吉尼斯博士甚至還指出:教育簡直就是專門與男生的天資和傾向作對的陰謀詭計。
工業化的思維方式導致現行學校教育漠視、忽視或者無視性別差異的存在,從而危害到男孩的學業以及其它方面。在的學校,學習常常是一種模式化的智力活動,活潑好動的男孩身體被固定在座位上,天馬行空的精神世界更無處張揚;不管男孩的身體和心理發展速度與女孩有多大的不同,他們的優勢智慧型又表現在多么不同的方面,他們只能與女孩在同樣的年齡以同樣的進度學習同樣的內容。
學校教育學校教育
華東師大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華認為,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首先是兩種有差異的兒童文化。“既然有差異,我們就不能簡單以女孩為標準來衡量男孩,或者反過來以男孩為標準來衡量女孩。”
男孩愛冒險、愛挑戰、愛爭吵、愛跑動,這些行為傾向都與男孩體內更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分泌有關。一味地限制只能讓他們感到不滿和受挫,最終被嚴重傷害。

學會交往

(1)人際關係: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專業技術,85%則靠他的人際處理能力。”能夠和自己厭惡的人相處的很好是人際關係達到最高境界。 (2)發展人脈:什麼是“人脈”?“人脈”就是經由人際關係而形成的人際脈絡。人類是群居的社會動物,人與人在社會互動中產生了特殊的情感和利益關係,這就是所謂的“人脈”。人脈資源根據其形成的過程可分為:血緣人脈、地緣人脈、學緣人脈、事緣人脈、客緣人脈、隨緣人脈等。人脈是事業發展的情報站。在這個時代,擁有無限發展的信息,就擁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的。信息來自你的情報站,情報站就是你的人脈網,人脈有多廣,情報站就有多廣,這是你事業無限發展的平台。人脈是事業的助推器。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命中能不時出現一個“貴人”,在關鍵時刻或危難之際幫我們一把。貴人相助確實是我們成功的道路上寶貴的資源,他可以一下子打開我們機遇的天窗,讓我們撥雲見日,豁然開朗,直接進入成功的序列與境界,大大縮短我們成功的時間。
學校教育學校教育

學會冒險

溫州人的海洋性:溫州地處東海之濱,溫州人不怕海,飄洋過海是平常事。海上有風浪,有海盜,出門就得冒險。故溫州人不怕冒風險。利用海洋走的更遠,拓寬自己的生存空間,最早發展的有造船業。 漢代,溫州能造扁舟、輕舟、樓船。三國時期(公元239年)溫州為江南主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唐貞觀21年,造船征高麗,溫州造船作出了重大貢獻。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溫州闢為通商口岸,最早是英國,後有德國、瑞典、西班牙、美國等相繼在此設立領事館。溫州人出現了第一次出國高潮。抗日戰爭結束後,溫州解放前夕為了避亂,出現了第二次出國高潮。改革開放之後,溫州人第三次出國高潮,主要是經商,有少數留學。可能出現第四次出國高潮,比較富裕的人送子女出洋留學。溫州人膽大、敢闖、重朋,造就不少溫州人老闆夢。悖論:文化不高、外語不通,最多只能做苦力,不去做苦力就只能去當老闆了!你有文化、懂外語,就可以找一份好工作,就不用去冒險,你就不能當老闆。

打造集體

班級品質是班級成員思想意識的共同體:班集體建設最重要的就是營造良好的班風學風,正氣充盈、積極向上的班級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沒有良好的班風學風,其它一切都是空中樓閣。但良好的班風學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良好的班風學風,“居里夫人去世後,愛因斯坦在評價居里夫人時講:‘第一流的人物對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凡是出類拔萃的人物沒有一個不是把人格、道德精神放在第一位。……人,人的精神是世界上第一個可寶貴的因素。”我給學生提出“變不可能為可能,變可能為現實”的口號。把班級宣言張貼在教室前面的電視箱上,讓他們銘記在心,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學會健體

(1)重視身體健康:要把身體健康當作一項必須完成的工作任務。---------一位董事長這樣說:學生的身體鍛鍊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時不我待。 (2)參與身體鍛鍊:我們雖然再努力也成為不了劉翔,但我們仍然能享受奔跑。可能有人會妨礙你的成功,卻沒有人能阻止你的成長。換句話說,這一輩子你可能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你可能一世努力也成不了姚明,但是你可以享受在籃球運動中與人配合、與人斗抗帶來的快樂,在籃球運動中鍛鍊了身體。你可能愛好打桌球,雖然難以成就為一代國手,但是你可以因此去結交你身邊的朋友。你有某種愛好,不一定要顯赫於江湖,完全可以自娛自樂,有益於身心健康,何樂而不為?

播種希望

人生一帆風順是幻想,遭遇奔波坎坷是常態,,希望就是在曲折中奮進的原動力。人生就是一個追求夢想的過程,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教育者不僅要傳承人類文明,而且要播種社會理想。當孩子能看到自己發展的可能性,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有組織的教育活動中,通過觀察、思考、質疑、探索、創新來提高智慧型,開發潛能。希望是人生命中的太陽,陽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潤,孩子就能在關愛感受自己的生命榮光。希望是人前進中的旗幟,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生命,就能在未來創造出祖國的燦爛輝煌。

教育目的

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應使受教育者學會學習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1.學會認知 .(1)“知”在這裡不僅是指“知識”,包括了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認識的對象。(2)“認知”不僅是書本上的,課堂上的,包括學會認識,學習各種社會學習規範,掌握學習的工具、求知的手段。 (3)學會認知,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探求未知的熱情,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科學的人文精神,掌握舉一反三的科學方法。 (4)學會認知,不能在學校教育中一次完成。“求知”將是一個在認識和實踐之間無數次反覆、不斷“完成”而又重新開始的過程。
2.學會做事 .(1)學會做事,將從傳統意義上的掌握某種狹窄的勞動技能,轉向注重培養勞動者的綜合能力。 (2)學會做事,主要不僅指獲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養社會行為技能,包括處理人際關係、解決人際矛盾、管理人的群體等能力。 (3)學會做事,更重要的是在“求知”過程中養成科學素質的基礎上,培養適應未來職業變動的應變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
3.學會共同生活 .(1)學會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發現他人、尊重他人。 (2)學會共同生活,就是要學會關心、學會分享、學會合作。 (3)學會共同生活,不只是學習一種社會關係,同時也意味著學習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4)學會共同生活,主要不是從書本中學習,它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參與目標一致的社會活動,學會在各種“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認同,確立新的共識,並從中獲得實際的體驗。
4.學會生存 .(1)學會生存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 (2)學會生存,超越了單純的道德、倫理意義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適合個人和社會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際、親和、合作、審美、體能、想像、創造、獨立判斷、批評精神等方面相對全面而充分的發展。 促進學生持續、和諧發展。

教育特點

學校教育自產生時起,就區別於社會教育和親職教育,具有獨自的特點。其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職能的專門性 .學校教育職能是專門培養人,學校是專門教育人的場所。學校教育同社會教育、親職教育相比,其不同之處首要的便是學校教育的專門性。學校教育的專門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任務的專一。學校惟一的使命是培養人,其他任務都是圍繞著培養人來實現的。學校教育有專門教育者--教師,他們都是經過嚴格選拔並經過專門訓練培養出來的。這樣的教育者不僅學識廣博、品德高尚,並且懂得教育規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學校教育還有專門的教育教學設備,擁有專門進行教育的手段。這一切都充分保證了學校教育的有效性。
2.組織的嚴密性 .教育的特點在於對人影響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計畫。學校教育正是體現了教育的特點。學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計畫性集中體現在嚴密組織性上。學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學校教育具有嚴密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從巨觀上說,學校有各級各類、多種多樣的體系結構;從微觀上說,學校內又有專設的領導崗位和教育教學組織,有專司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總務後勤、文體活動等專門組織機構,還有一系列的嚴密的教育教學制度,如此等等,是社會教育和親職教育形態所不具備的。
3.作用的全面性 .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作用是全面的。社會教育和親職教育對人的成長影響多少都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影響的範圍也往往只側重在某些方面。而學校教育是全面培養人的活動,它不僅要關心教育對象的知識和智力的增長,也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還要照顧受教育者的身體健康成長。培養塑造全面完整的社會人,是學校教育的特有職責。而這一職責也只有學校教育才能承擔起來。
4.內容的系統性 .適應培養造就全面完整社會人的需要,學校教育內容特別注重內在連續性和系統性。社會教育和親職教育在教育內容上一般具有片斷性。即使是有計畫性的社會教育,也往往是階段性,就其知識總體來說也具有片斷性。學校教育既注意知識體系,又要符合認識規律,所以,教育是系統的、完整的。教育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
5.手段的有效性 .學校具有從事教育的完備的教育設施和專門的教學設備,如聲像影視等直觀教具,實驗實習基地等等,都是學校教育的有效手段。這些都是保證教學順利進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這是社會教育和親職教育所無法全面提供的。
6.形式的穩定性 .學校教育形態比較穩定。它有穩定的教育場所、穩定的教育者、穩定的教育對象和穩定的教育內容,以及穩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學校教育的這種穩定性,更有利於個人的發展。當然,穩定是相對而言的,它也要有相應的改革變化。穩定不是僵化,如果把相對穩定看作是墨守成規、僵死不變,那就必然要走向反面。 總之,學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態所不具備的獨特特點,而且正是這些特點保證了學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它在各種教育形態中占據主導地位。

歷史發展

人文學科

首先從社會結構中分化出來的學校教育,是與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相聯繫的傳統人文學科教育,因此,最早誕生的學校是宮廷學校、職官學校、寺廟學校和文士學校。古埃及的這些學校極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要求學生尊日神、忠國君、敬長官、孝雙親。以造就文士為重要目標,即訓練繼起的統治者和他們御用的爪牙;同時教授書寫、詞令。中國奴隸制社會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禮”是別上下,分尊卑,維護世襲等級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樂”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頌揚帝王貴族,鼓舞軍心的音樂和舞蹈。“射”、“御”是射箭、駕車等作戰技術。“書”是語言文字的讀、寫以及文學歷史方面的知識。“數”是計算以及曆法天文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奴隸制社會的學校教育是脫離生產勞動的,主要讓奴隸主子弟學習禮義等統治之術。孔子的話可謂很好的註腳,他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②而整箇中國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也基本上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儒家的經典著作“四書”和“五經”③是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歐洲奴隸社會中,從古希臘的學校教育到古羅馬的學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學生以讀、寫、算、音樂、文學、政治、哲學、歷史、修辭等方面的知識,以培養他們從事政治活動的能力。在封建社會,僧侶壟斷了文化和學校教育,教會學校的教育內容是“七藝”④,各個科目都貫串著神學精神,以此來培養對上帝虔誠、服從教權與政權、進行宗教活動的教士。

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教育從生產實踐中分離出來,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現代學校教育迅速步從生產實踐過程中分化、獨立出來,尤其在數學和天文學領域 發展較快。但在自然科學先是隸屬自然哲學,後又依附於神學的時代,不僅阻礙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大大削弱了其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文藝復興運動使自然科學衝破了宗教神學的桎梏,並獲得迅猛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展,科學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識地和廣泛地加以發展、套用,並體現在生活中,其規模是以往的時代根本想像不到的。”⑤正是這樣的時代,要求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既有培養統治人才的任務,又有培養生產技術人員的任務,自然科學的教育內容被廣泛引入學校,代數、三角、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逐漸成為學校的必修學科。從下面一張表中,可以看出文藝復興時期和在這個時代影響下的後來幾個世紀裡,自然科學普遍發展,總結人們知識成果的學科不斷增加並日益分化。
自然科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步確立並加強,引起了學校教育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相應變化。班級授課制,實驗、演示、實習等教學方法以及幻燈等教學手段被廣泛地採用,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自身發展。在中國,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新的生產力的出現和西方自然科學的大量引入,學校課程除傳統學科外,也增加了算術、地理、博物、物理、化學、農業等自然科學課程。

職業技術

馬克思曾經說過,“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套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每一項發現都成了新的發明或生產方法的新的改進的基礎。”⑦近代自然科學興起所導致的直接後果是物質生產過程中以蒸汽機的出現為標誌的產業革命,但在這一因果鏈條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中間環節,即科學向技術的轉化。隨著各種先進技術設備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採用,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新的要求。這就對近代學校教育產生衝擊,要求它儘快改變與生產實踐隔絕的狀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職業技術師徒間的技術傳授並開始在生產發展中顯示出越來越明顯的效益。職業技術學校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紀建立的教會星期天學校和手工業星期天學校。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職業教育也發展起來。在20世紀初,一些國家紛紛頒布職業學校教育法規。如德國工會於1919年通過了一項關於學徒規定的聲明,被看作是廣泛解釋學徒培訓問題和職業教育法的第一個草案⑧。美國於1917年通過的《史密斯--休士法》規定,由聯邦政府撥款興辦大學程度以下的職業教育⑨。英國1918年政府法令規定,凡完成義務教育而離校的兒童,還須在補習學校繼續受教育二年。各種職業學校因此有所發展⑩。法國1919年7月《阿斯蒂埃法案》規定:一個市鎮必須設立一所職業學校;18歲以下青年有接受免費職業教育的義務⑾;僱主有使學徒上職業學校的義務。1尤其是二次大戰以後,職業技術教育在世界範圍內迅猛發展,職業技術學校在學校體系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日本、德國等國家已經形成了初、中、高等相當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國到1990年底,全國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已發展到16000多所,在校生超過600萬人。各高中階段職業技術學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數之比已接近1:1。⑿職業技術教育從物質生產過程中分化出來,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加速了學校教育在社會成員中的普及,展示了現代教育向多層次和複雜結構發展的趨勢,因此,它構成學校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科學教育

當代社會日益發展成為高度科學化的信息社會,學校教育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校圍牆內的教育了。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而且從家庭、社會生活中接受的信息量與日俱增,這是一種潛移默化而又強大有力的教育。如學生的知識、品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電視節目、書刊報紙、參觀、旅遊和各種社交活動的影響。現代教育技術的發,不僅改變了傳統教育形式,也擴充了教育內容和情境。這一變化,引起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學校教育的效率,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學校教育與社會隔離的封閉狀態。
世界進入20世紀末,一股倡導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思潮正在悄然興起。從歷史上看,偏執的人文教育雖弘揚了人類的理性,但由於科學技術發展不足,延緩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程,影響了人類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偏執重視科學和科學教育,忽視人類理性的提升,也同樣會給社會帶來禍患,因為科學技術既可給人類帶來生產的突破和生活的飛躍,也可給人類帶來數不清的災難。沒有理性把握的科學技術會成為災禍之源。進入21世紀以後,人類將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強化人文與科 學融合的教育將成為未來教育的特徵之一。

制度改革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包括:在現實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與學校的正確關係;在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確立政府與市場在發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與地方管理教育的許可權和關係,促進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學術與政治的關係,促進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以保障學術研究的高水平和創造性;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
教育的普及性。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實用性。
升學壓力加劇應試競爭升學壓力加劇應試競爭
具體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公共教育財政制度的建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考試、評價和用人制度改革,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社會參與制度的建立等許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體制改革的原則,落實《行政許可法》和其它法律法規,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統的教育管理體制,使教育主管部門的行政職能從管理型、計畫型向指導型、服務型轉變。通過政府教育管理權的下放,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以恢復教育的活力、創造力和多元化,實現學校的自主性、學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論及當下、中國教育改革的動力機制時,楊東平等專家認為,當前包括教育在內的公共事業領域的改革,存在三種不同的動力和價值。
一是計畫經濟時期的慣性。計畫經濟時代形成的國家主義的目標和價值具有很強的慣性,仍在當下的社會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徵是強調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國家利益,強調效率和發展。為此,習慣性地主張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力,國家掌控資源,實行集中計畫,在資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優先、重點扶持、輕視和歧視民辦教育等價值特點,形成教育系統城鄉之間、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之間的“二元結構”。
二來自市場的動力和價值。市場經濟的發育改變了教育的外部環境,使市場機制、市場價值等極大地影響了教育發展。教育消費、教育成本分擔、教育投資、教育服務之類的觀念深入人心,個人的教育權利和教育利益開始受到重視。它主張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率,傾向用企業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動了入學機會和標準的多元化,同時具有將利益交換原則引入教育的傾向,試圖用“金錢面前的平等”改變“分數面前的平等”。它推動了教育地方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所謂的“地主效應”,如各地名牌大學招生本地化的趨勢。
三是教育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轉型期體制改革的重要特點被稱為是“內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會參與和利益博弈機制的情況下,由掌握重要資源的權力部門自己進行的改革。因而,在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實際關注的往往不是如何開放市場,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務,以及通過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過創收、收費等營利性的環節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開地設租尋租。它造成了基於壟斷而產生的部門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團,造成扭曲的市場和不公平競爭,極大地敗壞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們對市場化方向的懷疑。
基於上述認知,專家們強調,當前最突出的教育問題,表現為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如何確定和規範政府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功能、教育責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