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由毛澤東倡導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範圍實踐的一種政治軍事、發展理論,一般認為其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共產黨認可毛澤東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理論。毛澤東思想中比較突出的內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槍桿子裡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游擊戰十六字方針"、"民眾路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文藝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三個世界的劃分"、"繼續革命理論"等等。

毛澤東思想專注於將舊的制度和價值系統擊垮並摧毀,提出了一整套的戰術和戰略構想,這部分類似中國古代兵家縱橫家的領域,經過了歷史的實踐檢驗,已證明其行之有效。至於其思想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的一些理論,如"繼續革命理論",不為中國共產黨官方認可,毛澤東個人晚年有關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等明確被指為錯誤思想。

改革開放後,中國共產黨定義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

中國以外“毛主義”可能被理解為可與毛澤東思想混用,中國官方不曾正式使用過這個詞。毛澤東並沒有提出自己獨立的價值系統,他只是跟隨馬列主義,並且反修正主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澤東思想
  • 提出人:毛澤東
  • 提出時間:20世紀20年代
  • 成熟標誌:《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
  • 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 意義: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經濟建設
發展背景,理論發展,地位確立,科學體系,歷史特點,世界影響,認識誤區,不同於個人思想,理論脫節,功過關係,理論發展,人物簡介,

發展背景

20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毛主席在延安毛主席在延安
《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語錄》
1、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是近現代中國社會和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產物。
2、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3、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
與傳播;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準備了思想理論條件。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
5、毛澤東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個人因素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觀條件。

理論發展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過的正確的理論思想和經驗總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毛主席毛主席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開始了全新的中國革命。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把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
長期以來,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中國共產黨內,曾盛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中國革命也曾因此幾乎陷於絕境。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同這種錯誤傾向作鬥爭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從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狀況出發,通過調查研究,論證了中國社會各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革命的失敗,給了中國共產黨人以深刻的教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等大小近百次武裝起義,開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期間,毛澤東對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與條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對土地革命路線,對新型人民軍隊的建設與紅軍作戰的戰略戰術原則,和對農村與戰爭環境中的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科學闡述,成功開闢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這標誌著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1945年4月召開的中共七大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此後直至抗日戰爭時期,黨和毛澤東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毛澤東撰寫了大量重要理論著作,深刻總結和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吸收抗日戰爭的新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哲學思想軍事思想、統一戰線思想和黨的建設思想。特別是毛澤東系統而完整闡述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精闢論證的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策和策略,對指導中國革命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這標誌著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建立以後,毛澤東思想繼續得到發展。
紅寶書紅寶書
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集中體現在《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主要著作中得到體現。
 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在長期艱苦鬥爭中,毛澤東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於中國共產黨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主要是實事求是、民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正是堅持了這些立場、觀點和方法,他才能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提出系統的、完整的關於中國革命的科學理論、戰略策略和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與此同時,毛澤東思想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黨的許多卓越領導人,包括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鄧小平陳雲等,都對它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它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的聰明才智,是黨和人民民眾進行偉大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
1941年3月,黨的理論工作者張如新在《論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澤東同志的思想”這一提法,1943年7月5日, 劉少奇發表文章使用了“毛澤東同志的思想”和“毛澤東同志的思想體系 ”兩個概念 。
王稼祥於1943年7月5日,在《解放日報》上發表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這一概念。在正式檔案中,首次出現於1945年的中共七大劉少奇的報告《論黨》里。對毛澤東思想的首次系統論述也是該報告,中共七大首次規定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地位確立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黨的七大的一個重大歷史性貢獻是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七大通過的新黨章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 劉少奇在七大《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深入論述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毛澤東思想作了較為全面、系統和科學的概括,揭示了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本質特徵,使全黨對毛澤東思想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 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
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
1941年3月,黨的理論工作者張如心在《論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的提法。同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指示:要宣傳“我黨領袖毛澤東同志發展馬列主義的關於中國革命的各項學說和主張”。同年9月,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擴大會議進一步肯定了毛澤東關於中國革命的理論。
1942年7月1日,朱德發表在《解放日報》上的《紀念黨的二十一周年》的文章中指出:“今天我們黨已經積累下了豐富的鬥爭經驗,正確的掌握了馬列主義的理論,並且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創造了指導中國革命的中國化的馬列主義的理論。”陳毅在同日發表的文章中比較全面地論述了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新創造,指出毛澤東在革命實踐中創立了“正確的思想體系”。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概念提出後,很快被全黨同志所接受。同年7月,劉少奇在《清算黨內的孟什維克思想》一文中,號召全黨“用毛澤東的思想來武裝自己”,把毛澤東同志的指導貫徹到一切工作環節和部門中去,用毛澤東同志的思想體系去清算黨內機會主義思想。

1943年8月,從重慶回到延安的周恩來在中央辦公廳舉行的歡迎會上指出:我們黨在這三年中做了比過去20年還要偉大、還有更多成就的工作,這是全黨團結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之下得到的。他說:“我們黨二十二年的歷史證明:毛澤東同志的意見,是貫穿著整個黨的歷史時期,發展成為一條馬列主義中國化,也就是中國共產主義的路線!”“毛澤東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方向!”同年12月,鄧小平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中,不僅使用了毛澤東思想的概念,而且明確指出我們黨及其中央是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
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
1945年4月,黨的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了毛澤東的理論貢獻,指出:“到了今天,全黨已經空前一致地認識了毛澤東同志路線的正確性,空前自覺地團結在毛澤東的旗幟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幹部、黨員和人民民眾的結果,必將給黨和中國革命帶來偉大的進步和不可戰勝的力量。” 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七大之後,全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團結一致,為爭取抗日戰爭和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而努力奮鬥。

科學體系

毛澤東思想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毛澤東思想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第一,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從近代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狀況出發,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中國革命的規律,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這方面代表性的主要著作有:《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 其基本點:一是正確認識中國社會各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他指出,中國的資產階級包括兩個部分:即依附於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參加,並且在特殊條件下也包括一部分大資產階級在內,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敵人。二是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他指出,由於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藉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鬥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通過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行長期的革命鬥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加上黨本身的建設,就成為中國革命的三個主要法寶。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為全民族的領導核心,並且創造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毛澤東思想達到成熟的主要標誌。
毛澤東毛澤東
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
第二,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所創造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採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實行逐步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具體政策,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占世界人口近1/4的、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中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艱難任務。毛澤東提出的對人民內部的民主和對反動派的專政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毛澤東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正確思想和方針。包括:關於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必須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關於人民內部要在政治上實行“團結-批評-團結”,在黨與民主黨派的關係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經濟工作中實行“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等一系列正確方針;關於不要機械搬用外國的經驗,而要從中國是一個大農業國這種情況出發,以農業為基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係,充分重視農業和輕工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關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戰略思想;等等。這些正確的思想、方針和主張,對後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三,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毛澤東系統地解決了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如何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民眾保持親密聯繫的新型軍隊的問題。他規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規定了是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的原則,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強調實行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實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和瓦解敵軍的原則,提出和總結了一套軍隊政治工作的方針和方法。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等軍事著作中,毛澤東總結了中國長期革命戰爭的經驗,系統地提出了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軍隊為骨幹,依靠廣大人民民眾,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他為革命軍隊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並在解放戰爭中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這些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的極為傑出的貢獻。建國以後,他提出必須加強國防,建設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包括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包括用於自衛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導思想。
第四,關於政策和策略。毛澤東精闢地論證了革命鬥爭中政策和策略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是革命政黨一切實際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必須根據政治形勢、階級關係和實際情況及其變化制定黨的政策,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在對敵鬥爭和統一戰線工作等方面,他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毛澤東的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表現在他的許多著作中,特別是集中表現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論政策》《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不是真老虎的問題》等著作中。
第五,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澤東根據“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個基本觀點,提出了許多具有長遠意義的重要思想。如:關於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要實行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又紅又專的方針;關於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關於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識分子要同工農相結合,通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社會和工作實踐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思想,等等。毛澤東關於思想政治文化的許多著名的著作,如《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第六,關於黨的建設。在無產階級人數很少而戰鬥力很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建設一個具有廣大民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是極其艱巨的任務。毛澤東的建黨學說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毛澤東特別注重從思想上建黨,提出黨員不但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經常注意以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他指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民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誌。針對歷史上黨內鬥爭中存在過的“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左”的錯誤,他提出“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正確方針,還創造了在全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建國前夕和建國以後,鑒於我們黨成為領導全國政權的黨,毛澤東多次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鬥的作風,警惕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反對脫離民眾的官僚主義。這些重要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為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於上述各個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民眾路線、獨立自主。毛澤東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於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工作,在中國革命的長期艱苦鬥爭中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這些立場、觀點和方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它們不僅表現在毛澤東的全部科學著作中,也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中。

歷史特點

毛澤東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人在如何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來解決中國革命實踐中的問題上,曾出現過兩種錯誤傾向: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
毛澤東思想是在同錯誤思潮的鬥爭中形成和發展的;
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
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 ,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的民族特點和民族形式 ,成為指導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理論。
歷史地位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理論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歷盡艱辛獲得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七大概括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對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予以充分肯定。1981年,在鄧小平主持下,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作出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評價。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大發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認真考察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開闢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道路,把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毛澤東思想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簡單運用,而是在許多領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數十年的革命實踐證明,有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正如劉少奇所說:毛澤東思想“是客觀的真理,是唯一正確的救中國的理論與政策”。“當著革命是在毛澤東同志及其思想指導之下,革命就勝利,就發展;而當著革命是脫離了毛澤東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導時,革命就失敗,就後退”。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找到了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找到了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道路,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提出了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外交等方面的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觀點。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人民不僅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而且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毛澤東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是鴉片戰爭以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進步潮流同十月革命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進步潮流相交匯中應運而生的。它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更是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這一鮮明特點。毛澤東思想,一方面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中國的,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毛澤東思想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而“把我國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從來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支柱,將長期激勵和指導我們前進!
桂林七星公園內石刻:毛澤東思想萬歲。桂林七星公園內石刻:毛澤東思想萬歲。

世界影響

中國 
毛澤東思想產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中國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中的重要歷史現象。中國人民在它的指導下,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因此,毛澤東思想對於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和人類進步事業具有借鑑作用。
中國之外的信仰毛澤東思想的人通常自稱“列寧主義-毛主義者”。在國外,“毛主義”這個用法早在1960年代就開始出現,通常被帶有敵意地用來描述支持毛澤東和他的共產主義形式的黨派或個人。
歐洲國家
歐洲,一些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成立的左派政黨至今仍堅持毛澤東思想,如挪威的“工人共產黨”,德國的“馬列黨”,土耳其庫德人的“毛主義共產黨”,和希臘的“共產組織”等等。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阿根廷的“革命共產黨”、秘魯的“秘魯共產黨—光輝道路”,以及在亞洲尼泊爾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和菲律賓的“菲律賓共產黨”都很活躍。其中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在尼泊爾於1994年執政,於2008年,通過大選上台執政,並改造尼泊爾為共和國。
這些毛主義者及其組織或個人都認為蘇聯的赫魯雪夫和中國的鄧小平復辟了資本主義。雖然毛主義者對史達林的評價從極高到充滿矛盾情感的都有,但傳統上大多數毛主義者還是把史達林看作是蘇聯最後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領袖。毛主義者一般都反對今天的中國共產黨,認為他們已經和原本的毛澤東思想背道而馳,是修正主義者。

認識誤區

不同於個人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被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所證明的正確的理論體系。而毛澤東個人思想則是指毛澤東個人的全部思想(包括他的錯誤思想)。關於這兩個概念,在教材中已有論述。在這裡我們特別要弄清楚,毛澤東思想首先是來源於馬克思主義,而且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把中國革命的實踐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並在此基礎上作了中國式的闡釋,使中國的無產階級和人民民眾能夠理解和接受,同時又成為他們改造中國社會的理論武器。這個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是伴隨著許多的老一輩革命家、思想家、理論家的探索和實踐,也正是他們集體智慧合力才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基礎。也就是說,毛澤東思想並不只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當然,毛澤東在總結集體智慧並加以理論概括的方面確實作了突出的貢獻,所以這一理論成果才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毛澤東思想”。
在闡明這一理論觀點時,要向學生講清楚幾個關係。
首先,要講清楚,在革命實踐和理論探索的過程中,毛澤東的貢獻與其他領導人的貢獻的關係,也就是要把毛澤東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這一點突出出來。為此,在講述的時候,針對教材的特點,既要突出毛澤東的思想,又要注意其他領導者的思想,同時還要突出毛澤東主創者的地位。根據教材編寫的原則,在講清楚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實踐各個時期的理論貢獻的同時,也要突出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對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貢獻等作用。
其次,要注意處理好毛澤東思想與毛澤東個人的思想的關係。如何處理好這個關係,正如鄧小平指出的:如果把那些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毛澤東同志個人的思想,把毛澤東同志的每一個觀點、每一句話都置於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之內,那是對毛澤東思想的扭曲和篡改,只會損害毛澤東思想。在這裡,就有一個堅持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重要性,就是要堅持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就是要突出毛澤東思想嚴格科學規定性的一面,突出毛澤東思想是真理,是被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所檢驗過的正確的科學體系。而那些屬於毛澤東個人的,和被實踐檢驗是錯誤的言論應該不屬於毛澤東思想的範疇。

理論脫節

毛澤東思想是在毛澤東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經過長期的革命實踐與理論探索中逐漸形成的。正如教材中概括的,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艱難曲折的進程中形成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的80年中,毛澤東思想從無到有,從初步形成到日趨成熟,從多方面展開到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從若干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到總體上產生歷史性飛躍,從比較順利的條件下的繼續發展到複雜環境中的曲折前進,其本身的歷史命運始終同黨的命運、革命事業的命運和社會主義的命運聯繫在一起。這裡特別要注意的是,只有從中國革命建設的實踐和中國國情的發展變化中理解、認識毛澤東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它是怎樣從中國國情出發在一步一步的具體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怎樣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的,怎樣把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指導思想的,從而才能真正把握毛澤東思想的特點和精髓,領會它的精神實質。
同時,還需要讓學生理解和認識,毛澤東思想具有的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的優點。從本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的形成到本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廣泛套用,毛澤東思想的內容和毛澤東思想體系的建構,都是根據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需要而提出和發展的。更重要的是,毛澤東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是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礎上的有機結合的過程。
正如研究毛澤東思想的楊超先生所概括的“關於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結合的問題,毛澤東講了三次,專門論及了馬列主義從來沒有專門論及問題。第一次論‘結合’,是在《反對本本主義》里,要點是三個:理論、歷史、現實。所謂理論,就是必須明確指導思想是馬列主義理論;所謂歷史,就是中國舊民主主義一百多年的革命傳統;所謂現實,是指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馬列主義在中國深深地扎了根這個現實。第二次論‘結合’,是在1938年11月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也講了三次,第一次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那時就說到實事求是了,說共產黨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第二次是《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批判了王明‘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右傾觀點。第三次是《戰爭和戰略問題》,從理論的高度明確了武裝奪取政權,戰爭解決問題。這三個講話,已經反映出我們黨關於中國革命基本經驗的‘三大法寶’問題。這一次論‘結合’,也是‘理論、歷史、現實’這三個論點,雖然有時講的次序不同。第三次論‘結合’,以1941年,《改造我們的學習》為標誌。這個報告,實際上是全黨整風的開始。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毛澤東講得更充分,他明確指出馬列主義必須有的放矢、實事求是,他說,‘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根‘矢’,就是為了要射中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這種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次是用哲學的語言作了更深刻的解釋。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相結合,就必然同中國的國情,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長期的革命鬥爭實踐特別是長期的武裝鬥爭的實踐相結合。……所以說‘結合’是和理論、歷史、現實聯繫在一起的”。(註:張素華邊彥軍等編著《說不盡的毛澤東》下冊第29~33頁,遼寧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事實上,毛澤東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除了自覺實現理論探索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外,還為了使中國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民眾能夠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們並沒有停留於一般的號召上面,而是身體力行,進行了大量的艱苦細緻的具體工作。一是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以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傳、講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原則,使它在形式上中國化,具有中國民族形式的特點,用我們民族文化中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等傳統思想來闡發和充實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使它在內容上帶有我們民族文化的特點。二是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具體化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這些方法論原則,從根本上解決了理論與實踐、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理論與民眾相結合的問題,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且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成為人民民眾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開闢了廣闊的道路。當然,毛澤東晚年的思想由於脫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或者說不能科學地反映社會實踐的需要不是在社會實踐要求下的理論探索,因而就造成了毛澤東的理論探索與社會實踐在某種程度上的脫節。這一時期,毛澤東的理論探索完全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基礎之上的,而且有許多關於社會主義改造、建設的理論成果,但是,也有在實踐中的曲折發展,這就形成了短期的理論探索與社會實踐的脫節與偏離。關於這一點,我們在教學中一再重申,這些錯誤的理論已經不屬於毛澤東思想的範疇。而且我們應該把正確的理論和錯誤的思想區分開來,把錯誤的思想和實踐排除在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之外。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搞清楚,我們不能因為毛澤東晚年的理論探索與社會實踐的短期脫節而否定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這一事實。同時,也不能否認毛澤東同志在創立毛澤東思想的過程中,將理論探索與社會實踐自覺結合的這一事實,也就是不能以晚年的短期脫節而掩蓋長期的自覺結合。

功過關係

關於毛澤東的偉大歷史功績和他的晚年錯誤,鄧小平給我們指出了把握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他在1980年8月的《答義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中說:“儘管毛澤東過去有段時間也犯了錯誤,但他終究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拿他的功和過來說,錯誤畢竟是第二位的。”“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時間。毛主席最偉大功績是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應該說在60年代以前或50年代後期以前,他的許多思想給我們帶來了勝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原理是非常正確的。他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政治、軍事、文藝和其它領域,都有創造性的見解。但是很不幸,他在一生的後期,特別‘文化大革命’中是犯了錯誤的,而且錯誤不小,給我們黨、國家和人民帶來許多不幸。”“由於勝利,他不夠謹慎了,在他的晚年有些不健康的因素、不健康的思想逐漸露頭,主要是一些‘左’的思想。有相當部分違背了他原來的思想,違背了他十分好的正確主張,包括他的工作作風。這時他接觸實踐少了。他在生前沒有把過去良好的作風,比如說民主集中制、民眾路線,很好地貫徹下去,沒有制定也沒有形成良好的制度。這不僅是毛澤東同志本人的缺點,我們這些老一輩的革命家,包括我,也是有責任的。”(註:《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45~347頁。)
鄧小平又說:毛澤東的“錯誤是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的,比如說,大躍進是不正確的。這個錯誤不僅僅是毛主席一個人的,我們這些人腦子都發熱了。完全違背客觀規律,企圖一下子把經濟搞上去。主觀願望違背客觀規律,肯定要受損失。但大躍進本身的主要責任還是毛主席的。……一九六二年,毛主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自我批評。但畢竟對這些教訓總結不夠,導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註:《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46頁。)
在1981年6月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作出了正確評價,奠定了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向前看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礎。根據鄧小平的講話和十一屆六中全會的精神實質,我認為,要讓學生正確理解、認識、評價毛澤東的功績錯誤,在講述、學習和討論中應注重掌握以下兩個原則:
首先,毛澤東的功績與錯誤定位的原則。《決議》指出,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勳。這就是說,毛澤東的偉大功績與他的錯誤是不能等量齊觀的兩件事。它們之間既不可顛倒位置又不能同日而語。因為,毛澤東的偉大功績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和比擬的。正如鄧小平在前面指出的,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時間。所以說,毛澤東的功績是偉大的,他的錯誤是無法和他的功績等量齊觀的。
其次,歷史的、客觀的、實事求是的原則。《決議》指出,因為毛澤東晚年犯了錯誤,就企圖否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價值,否認毛澤東思想對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作用,這種態度是完全錯誤的。對毛澤東的言論採取教條主義態度,以為凡是毛澤東同志說過的話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願實事求是地承認毛澤東同志晚年犯了錯誤,並且還企圖在新的實踐中堅持這些錯誤,這種態度也是完全錯誤的。這兩種態度都是沒有把經過長期歷史考驗形成為科學理論的毛澤東思想,同毛澤東同志晚年所犯的錯誤區別開來,而這種區別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所掌握的歷史的、客觀的和《決議》中所說的實事求是的原則是一致的。所謂歷史的,就是要把毛澤東的功績和錯誤都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理解、認識和評價。尤其是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認識,更要放在5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國際大環境中去認識和理解。應該把毛澤東一生的活動包括他的功績與錯誤放在中國近代和現代的歷史發展中,以及世界近代現代的歷史發展中去認識和理解;所謂客觀的,就是不戴有色眼鏡,不帶感情色彩和不憑主觀映象,客觀、公正的原則;所謂實事求是的,就是要尊重事實,以客觀事實來認識、理解和評價的原則。對於毛澤東的功績與錯誤,既不能以功績掩蓋錯誤,也不能誇大錯誤而抹殺功績。這就是我們在評價毛澤東的功績與錯誤的時候應該掌握的主要原則和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理論發展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的時候,首先要把握一個原則,就是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與實踐,實際上就如他自己講的,是在堅持毛澤東正確的東西,是在繼續毛澤東的事情,是在改正毛澤東的錯誤。毛澤東思想作為一門科學也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從民主革命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後,國內外形勢日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在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和新任務的條件下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成功地解決了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艱難任務,並從政治上、經濟上、科學文化上提出了一系列建設社會主義的戰略思想。但是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毛澤東在對形勢的分析和國情的認識上也出現了主觀主義的偏差,在實際工作中導致了階級鬥爭擴大化和急躁冒進的錯誤,甚至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對此,我們黨必須根據形勢的變化,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從根本上解決怎樣認識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怎樣從制度上杜絕犯錯誤,讓一個人犯不了錯。從而恢復毛澤東畢生所堅持的正確東西,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做錯了的改正過來,使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得到健康發展。這一偉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就由我們黨第二代的領導核心鄧小平來擔當,他不僅成功地恢復了毛澤東思想的本來面貌,而且對毛澤東思想作了重大的發展和創新。可以說,鄧小平理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的關係,也是繼承和發展、堅持和創新相統一的關係。從繼承來看,沒有毛澤東思想就沒有鄧小平理論;從發展和創新來看,沒有鄧小平理論也沒有毛澤東思想在當今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因此,毛澤東思想孕育和醞釀了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鄧小平理論完成了毛澤東思想的升華。在認識和理解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關係時,一定要把握一脈相承、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人物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湖南湘潭人,別名石三伢子,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詩人,祖籍河北雞澤,始祖毛遂。毛澤東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畢業前夕毛澤東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組織,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11月,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1924年1月國共合作後,在國民黨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都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曾在廣州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被尊稱為毛主席
毛主席在北戴河鴿子窩海濱毛主席在北戴河鴿子窩海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