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海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草案)》(以下簡稱建議),是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在省委常委會直接領導下研究制定的。強衛書記高度重視《建議》起草工作,對一些重大問題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省政府黨組及早組織調研,形成了《“十二五”基本思路》,為起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建議》稿形成後,廣泛徵求了各地、各部門黨委(黨組)及各民主黨派等方面的意見,在提交這次全會審議之前,省委常委會先後兩次進行了討論審議。《建議》的形成過程,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過程,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建議》經這次全會審議通過後,省政府將據此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請第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後實施。
西寧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青海省國土資源“十二五”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青海省國土資源“十二五”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前 言
根據《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全省“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會議精神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全省“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結合青海省國土資源現狀,編制《青海省國土資源“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是指導全省“十二五”國土資源工作的綱領性檔案,是政府履行國土資源管理職能、調控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審核國土資源項目、安排相關投資的依據。《規劃》對加強全省國土資源工作,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對國土資源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規劃》範圍為青海省所轄行政區域內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保護與合理利用、地質環境保護、基礎測繪等。
《規劃》基期為2010年,規劃期為2011—2015年。
《規劃》是指導全省“十二五”國土資源工作的綱領性檔案,是政府履行國土資源管理職能、調控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審核國土資源項目、安排相關投資的依據。《規劃》對加強全省國土資源工作,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對國土資源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規劃》範圍為青海省所轄行政區域內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保護與合理利用、地質環境保護、基礎測繪等。
《規劃》基期為2010年,規劃期為2011—2015年。
青海省國土資源“十二五”規劃
一、國土資源形勢
(一)“十一五”國土資源工作成效
“十一五”以來,全省國土資源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滿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對國土資源的需求。國土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
1.耕地保護成效明顯,建設用地得到有效保障
“十一五”期間,全省耕地面積保持在54萬公頃(合810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了有效保證。結合二次土地調查,全省重新核查劃定基本農田41849塊,基本農田保護面積43.4萬公頃(合651萬畝),重新簽訂目標責任書4.84萬份,將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落到了實處。
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保證經濟社會發展對用地的需求。全省新增建設用地總量15.16萬畝,其中占用農用地10.33萬畝(耕地5.37萬畝),未突破國家下達的計畫指標。重點保障了國家和省重點建設項目用地。
土地整治力度不斷加大,總體實現了建設占用耕地的占補平衡。積極開展並實施土地開發整理與復墾項目66個,總建設規模35.6萬畝,總投資4.5億元,新增耕地12.6萬畝。實現了全省耕地的占補平衡和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2.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成果顯著
全面啟動了第二次全省土地調查工作,完成了全省1:1萬和1:5萬調查範圍的劃分,全面查清了土地利用及權屬狀況,建立了省、8個州(地)、46個縣農村土地利用資料庫 和城鎮土地利用資料庫,為全面科學管理土地奠定了基礎。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加大地質勘查投入,加快構建地質找礦新機制,啟動實施了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專項,地質找礦成效顯著。基礎地質調查程度不斷提高,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基礎性作用。礦產資源勘查取得重大進展,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35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3068億立方米;“十一五”期間,主要礦產新增資源儲量:煤炭10.61億噸,鐵1.29億噸,銅27.9萬噸,鉛96.33萬噸,鋅247.24萬噸,岩金132.79噸,鉀鹽3520.1萬噸。為青海省的礦業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
3.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規模和效率進一步提高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嚴把土地供應關口,進一步最佳化供地結構,嚴格執行建設項目供地備案制度,加強供地批後監管。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核減不合理用地。規範管理、盤活存量、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嚴格執行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制度,為土地巨觀調控提供了依據。深入開展治理土地市場秩序工作和“保增長,保紅線”行動,使土地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不斷加大執法監察工作力度,通過土地執法“百日行動”,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違法行為的發生。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和結構不斷最佳化。以柴達木盆地及其周邊、西寧—海東、木里—熱水、賽什塘—德爾尼為主體的礦產資源開發基地進一步發展壯大。大、中型礦山比例逐年增加,優勢礦產的開發規模和效率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主要礦產的採選綜合回收率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資源效益進一步顯現。礦產品呈現多元化趨勢,產業鏈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礦山企業833家,大型、中型、小型、小礦比例為3.72:4.8:32.05:59.43,從業人數69506人,采、選礦石7754.91萬噸,採選業總產值391.3億元,利潤總額84.59億元,礦業開發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動力。
4.國土資源市場配置機制初步建立
加快推進土地和礦業權市場建設,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嚴格落實工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招標掛牌出讓制度,遏制工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低成本擴張。土地市場建設和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土地資產化進程,為城鄉建設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大力推進礦業權有償取得機制,按照市場配置與政府巨觀調控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以市場方式出讓礦業權,進一步最佳化了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導的資源配置體系基本建立,市場配置資源機制進一步完善。
5.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
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逐步深入、地質災害監測網初步建立、地質災害治理成果顯著。在地質災害發育重點縣(市)和全省範圍內,分別開展了不同精度的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到2010年底完成了全省43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對重要經濟發展和人口集中地區的一些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體,開展了專門監測。進行了西寧市小西溝土石流、龍羊峽虎丘山滑坡、瑪多縣花石峽鎮危岩等多處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的應急排險和治理。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得到加強。開展了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基本查清了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從2003年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入資金54715.5萬元,開展了班瑪縣多卡、吉卡砂金礦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74個,完成治理面積123466畝(合8231公頃),恢復耕地19766畝(合1318公頃)。地質遺蹟保護工作取得進展,尖扎坎布拉、久治年保玉則、格爾木崑崙山、互助北山國家地質公園和貴德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保護和公園建設工作有序推進;出色完成玉樹4.14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排查、治理、監測工作。
6.基礎測繪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基礎測繪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先行性作用逐步突顯。“十一五”期間開展的西部地區1:5萬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新測1:5萬地形圖650幅,實現全省1:5萬地形圖全覆蓋;開展了“青海省東部農業區1:1萬地形圖測繪與更新”項目,新測和更新1:1萬地形圖912幅,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32%,占重點覆蓋面積的22.3%。基礎測繪成果在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整治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工作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為第二次土地調查、青藏鐵路西格段電氣化複線建設、青藏鐵路用地確權等重大項目,以及生態保護建設、地質調查、農牧業綜合開發、黃河流域水利水電開發等工程項目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測繪數據和圖件,發揮了巨大的支撐、保障作用。為社會各行業提供各等級測量控制點成果7666點、各種比例尺地形圖21080張、各類掛圖18501張、地圖冊4000餘本、航空像片1459張、各種數位化測繪成果837.4GB。
應急測繪保障貢獻突出。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後,快速組建救援隊,為救援活動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完善的地理信息與野戰通訊保障。2009年8月,海南州興海縣突發肺鼠疫,立即啟動應急回響機制,為省政府疫情應急指揮部緊急編制了疫情指揮專題系列地圖,製作了“海南州鼠疫疫情管理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為疫情的全面評估、應急指揮和決策提供了及時、科學、準確的地理信息保障。4·14玉樹地震發生後,立即啟動測繪應急保障預案,先後趕製出幾百套《玉樹藏族自治州行政區劃圖》、《結古鎮震前高清晰影像圖》、《結古鎮震後高清晰影像圖》等各類圖件,組織開展災後重建測繪專項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建設15個臨時全球衛星定位連續運行基準站;解算災區高精度似大地水準面;緊急測制災區約195幅1:1萬比例尺影像地圖;建設災後重建地理信息服務平台和多尺度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為指搶險救災、災後重建規劃等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
地理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實施了“數字青海”空間地理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數字西寧”基礎空間框架建設,開展了“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及預警地理信息系統”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地理信息系統”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不斷豐富,專題套用系統建設成果豐碩。
基礎地理信息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手段進一步豐富。組織實施了以確定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地理位置,測量其平面坐標和高程,開展地球空間信息變遷監測與研究為目標的三江源頭科學考察工作。實施了在青海湖和三江源區設立國家地理標誌的工作。製作了《青海省經濟地圖集》、《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系列圖》、《西寧之窗》、《青海省社會資源重點部位應急預備系列圖》、《青海省電網地理信息系統》電子地圖、《中國高速公路及城鄉公路網地圖集》、大柴旦、烏蘭《行政區劃圖》、《玉樹州旅遊交通圖》、《青藏鐵路沿線旅遊圖集》等多種電子、紙質地圖(集)以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多種需求。
7.國土資源管理邁出新步伐
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為龍頭的規劃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規劃管地、依法用地意識逐漸增強,認真執行土地利用計畫管理制度,堅持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制度,強化土地利用項目規劃審查制度,土地巨觀調控能力逐步提高。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協調發展的新體系初步建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取得積極成效。
(二)國土資源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期間,青海省國土資源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有利條件分析,一是中央啟動新一輪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實施地質礦產保障工程,並設立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專項,有利於我們抓住機遇,努力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二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在經過十年的基礎上向縱深推進,中央召開第五次藏區工作座談會,對推動青海等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更大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全球資源性需求和我國資源消耗依然處於高增長階段,東部地區部分產業向西部轉移,為我省依託優勢資源,加快發展礦產採選業及後續加工業提供了廣闊的產業空間。四是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我省土地、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導致國土資源剛性需求持續增長、供需矛盾不斷加劇、監管壓力加大,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的兩難局面和雙重壓力將長期存在。加強土地、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合理開發利用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而繁重。
1.土地供需矛盾尖銳,耕地保護壓力增大
中央關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的要求,將對土地供應總量產生巨大壓力。青海省耕地面積僅占全國的0.44%,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0.75%,人均耕地僅1.48畝,資源現狀和可供給能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對資源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土地管理中未批先用,邊批邊用的現象依然突出;移民安置工作難度越來越大,移民民眾的利益訴求越來越高,同時土地違法違規現象也對監管和服務構成嚴峻挑戰。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隨著全省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重,建設用地增長的趨勢將不可避免,保護耕地和促進發展矛盾突出。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難度逐步加大。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約25萬公頃,現有可開發利用的耕地後備資源4.7萬公頃,但受交通、水利、氣候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土地整治成本高、難度大,通過土地整理復墾實現補充耕地的任務十分艱巨。
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任務艱巨。全省生態環境脆弱,局部地區人地矛盾和土地退化問題突出,統籌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成為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
2.加強礦產資源勘查和合理開發利用的任務十分緊迫
在經濟全球化、國內外發展環境錯綜複雜,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央提出立足國內、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礦產資源勘探的大突破帶動項目建設的大發展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加強地質勘查工作,加快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提高資源的供給和保障能力。同時外部社會環境對地質工作的干擾越來越突出,已成為影響地質勘查的嚴重問題。
目前青海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中還存在礦產資源不能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供大規模開發的礦產地不足,特色資源規模開發缺乏後勁,能提供招商引資的大型資源開發項目不多;找礦效果不明顯、開發規模偏小、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礦產資源開發方式粗放,綜合回收和利用率低,大多數礦產的綜合利用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等問題。與中央關於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四個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地質勘查工作進度,大力推動358”地質勘查工程進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進一步加大礦產開發規模,提高開發利用技術水平和效率,調整和最佳化開發利用布局與結構,促進礦產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3.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和防治工作亟待加強
我省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頻發,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威脅較大。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對於全省乃至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目前我省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工作欠帳較多,監測預報水平較低,應急反應技術支撐薄弱,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還不能滿足防災減災的需要。
因此,必須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為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國土整治提供基礎地質資料和科學依據,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中,要注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努力做到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4.基礎測繪工作對經濟社會的支持需進一步加大
“十一五”期間,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我省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測繪的投入相對於“十五”及其以前時期有了明顯的增長。但是,基於我省基礎測繪長期以來“歷史欠賬”巨大和全省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現狀考慮,基礎測繪投入不足、增長幅度明顯偏低,發展明顯滯後,保障能力相對較弱,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重點工程項目對基礎測繪的需求。特別是省級以下基礎測繪管理體制尚未完全建立,州(地、市)、縣(市)兩級基礎測繪經費未依法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財政預算,嚴重阻礙了我省基礎測繪事業的全面、均衡發展。
基本比例尺地形圖覆蓋率低,地理信息資源匱乏,測繪公共產品不豐富的現狀未得到根本改變。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省測繪局成立至2005年底,共測制1:1萬地形圖2203幅,對全省國土的覆蓋率約為8%。其中大部分是1985年以前由省測繪局為經濟建設需要零星測制的。為了適應規劃、設計等行業大規模數位化作業的需要,省測繪局於“十五”期間安排了針對庫存1:1萬地形圖的掃描數位化工程,局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形成數字柵格地圖(DRG)2203幅,數字線劃地圖(DLG)1251幅。由於測制年代久遠,現勢性差,加之國家測繪基準和成果標準都發生了變化,這些測繪成果已基本失去使用價值而僅具歷史檔案價值。
測繪管理體制不健全,政策法規不完善,測繪統一監管能力不足的現狀未得到根本改變。由於體制和財力的原因,我省建立健全州(地、市)、縣(市)兩級測繪行政管理機構工作進展緩慢,測繪統一監管能力嚴重不足,地理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導致測繪成果依法匯交率低,重複投資、重複測繪、資源浪費,測繪市場上的不平等競爭、違法經營、侵權盜版等現象依然存在。
測繪基礎設施薄弱,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的現狀未得到根本改善。基礎航空攝影和航天遙感資料獲取能力不足,信息加工和開發服務手段落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基礎測繪成果保密與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測繪成果套用領域需要進一步拓寬,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5.新形勢和新要求,需要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工作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是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十七大和省委省政府關於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新—17—要求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對國土資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國土資源監管和改革的壓力凸顯,地方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對國土資源關注度越來越高,而青海省惡劣的自然地理條件、特殊的民族宗教環境和落後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需要有特殊的國土資源政策來支持其發展。全省國土資源管理的人才、隊伍建設滯後,工作條件差,信息化建設、科學技術創新和進步落後,使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十一五”國土資源工作成效
“十一五”以來,全省國土資源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滿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對國土資源的需求。國土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
1.耕地保護成效明顯,建設用地得到有效保障
“十一五”期間,全省耕地面積保持在54萬公頃(合810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了有效保證。結合二次土地調查,全省重新核查劃定基本農田41849塊,基本農田保護面積43.4萬公頃(合651萬畝),重新簽訂目標責任書4.84萬份,將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落到了實處。
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保證經濟社會發展對用地的需求。全省新增建設用地總量15.16萬畝,其中占用農用地10.33萬畝(耕地5.37萬畝),未突破國家下達的計畫指標。重點保障了國家和省重點建設項目用地。
土地整治力度不斷加大,總體實現了建設占用耕地的占補平衡。積極開展並實施土地開發整理與復墾項目66個,總建設規模35.6萬畝,總投資4.5億元,新增耕地12.6萬畝。實現了全省耕地的占補平衡和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2.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成果顯著
全面啟動了第二次全省土地調查工作,完成了全省1:1萬和1:5萬調查範圍的劃分,全面查清了土地利用及權屬狀況,建立了省、8個州(地)、46個縣農村土地利用資料庫 和城鎮土地利用資料庫,為全面科學管理土地奠定了基礎。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加大地質勘查投入,加快構建地質找礦新機制,啟動實施了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專項,地質找礦成效顯著。基礎地質調查程度不斷提高,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基礎性作用。礦產資源勘查取得重大進展,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35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3068億立方米;“十一五”期間,主要礦產新增資源儲量:煤炭10.61億噸,鐵1.29億噸,銅27.9萬噸,鉛96.33萬噸,鋅247.24萬噸,岩金132.79噸,鉀鹽3520.1萬噸。為青海省的礦業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
3.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規模和效率進一步提高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嚴把土地供應關口,進一步最佳化供地結構,嚴格執行建設項目供地備案制度,加強供地批後監管。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核減不合理用地。規範管理、盤活存量、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嚴格執行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制度,為土地巨觀調控提供了依據。深入開展治理土地市場秩序工作和“保增長,保紅線”行動,使土地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不斷加大執法監察工作力度,通過土地執法“百日行動”,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違法行為的發生。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和結構不斷最佳化。以柴達木盆地及其周邊、西寧—海東、木里—熱水、賽什塘—德爾尼為主體的礦產資源開發基地進一步發展壯大。大、中型礦山比例逐年增加,優勢礦產的開發規模和效率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主要礦產的採選綜合回收率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資源效益進一步顯現。礦產品呈現多元化趨勢,產業鏈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礦山企業833家,大型、中型、小型、小礦比例為3.72:4.8:32.05:59.43,從業人數69506人,采、選礦石7754.91萬噸,採選業總產值391.3億元,利潤總額84.59億元,礦業開發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動力。
4.國土資源市場配置機制初步建立
加快推進土地和礦業權市場建設,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嚴格落實工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招標掛牌出讓制度,遏制工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低成本擴張。土地市場建設和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土地資產化進程,為城鄉建設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大力推進礦業權有償取得機制,按照市場配置與政府巨觀調控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以市場方式出讓礦業權,進一步最佳化了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導的資源配置體系基本建立,市場配置資源機制進一步完善。
5.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
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逐步深入、地質災害監測網初步建立、地質災害治理成果顯著。在地質災害發育重點縣(市)和全省範圍內,分別開展了不同精度的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到2010年底完成了全省43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對重要經濟發展和人口集中地區的一些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體,開展了專門監測。進行了西寧市小西溝土石流、龍羊峽虎丘山滑坡、瑪多縣花石峽鎮危岩等多處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的應急排險和治理。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得到加強。開展了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基本查清了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從2003年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入資金54715.5萬元,開展了班瑪縣多卡、吉卡砂金礦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74個,完成治理面積123466畝(合8231公頃),恢復耕地19766畝(合1318公頃)。地質遺蹟保護工作取得進展,尖扎坎布拉、久治年保玉則、格爾木崑崙山、互助北山國家地質公園和貴德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保護和公園建設工作有序推進;出色完成玉樹4.14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排查、治理、監測工作。
6.基礎測繪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基礎測繪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先行性作用逐步突顯。“十一五”期間開展的西部地區1:5萬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新測1:5萬地形圖650幅,實現全省1:5萬地形圖全覆蓋;開展了“青海省東部農業區1:1萬地形圖測繪與更新”項目,新測和更新1:1萬地形圖912幅,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32%,占重點覆蓋面積的22.3%。基礎測繪成果在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整治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工作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為第二次土地調查、青藏鐵路西格段電氣化複線建設、青藏鐵路用地確權等重大項目,以及生態保護建設、地質調查、農牧業綜合開發、黃河流域水利水電開發等工程項目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測繪數據和圖件,發揮了巨大的支撐、保障作用。為社會各行業提供各等級測量控制點成果7666點、各種比例尺地形圖21080張、各類掛圖18501張、地圖冊4000餘本、航空像片1459張、各種數位化測繪成果837.4GB。
應急測繪保障貢獻突出。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後,快速組建救援隊,為救援活動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完善的地理信息與野戰通訊保障。2009年8月,海南州興海縣突發肺鼠疫,立即啟動應急回響機制,為省政府疫情應急指揮部緊急編制了疫情指揮專題系列地圖,製作了“海南州鼠疫疫情管理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為疫情的全面評估、應急指揮和決策提供了及時、科學、準確的地理信息保障。4·14玉樹地震發生後,立即啟動測繪應急保障預案,先後趕製出幾百套《玉樹藏族自治州行政區劃圖》、《結古鎮震前高清晰影像圖》、《結古鎮震後高清晰影像圖》等各類圖件,組織開展災後重建測繪專項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建設15個臨時全球衛星定位連續運行基準站;解算災區高精度似大地水準面;緊急測制災區約195幅1:1萬比例尺影像地圖;建設災後重建地理信息服務平台和多尺度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為指搶險救災、災後重建規劃等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
地理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實施了“數字青海”空間地理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數字西寧”基礎空間框架建設,開展了“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及預警地理信息系統”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地理信息系統”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不斷豐富,專題套用系統建設成果豐碩。
基礎地理信息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手段進一步豐富。組織實施了以確定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地理位置,測量其平面坐標和高程,開展地球空間信息變遷監測與研究為目標的三江源頭科學考察工作。實施了在青海湖和三江源區設立國家地理標誌的工作。製作了《青海省經濟地圖集》、《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系列圖》、《西寧之窗》、《青海省社會資源重點部位應急預備系列圖》、《青海省電網地理信息系統》電子地圖、《中國高速公路及城鄉公路網地圖集》、大柴旦、烏蘭《行政區劃圖》、《玉樹州旅遊交通圖》、《青藏鐵路沿線旅遊圖集》等多種電子、紙質地圖(集)以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多種需求。
7.國土資源管理邁出新步伐
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為龍頭的規劃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規劃管地、依法用地意識逐漸增強,認真執行土地利用計畫管理制度,堅持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制度,強化土地利用項目規劃審查制度,土地巨觀調控能力逐步提高。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協調發展的新體系初步建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取得積極成效。
(二)國土資源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期間,青海省國土資源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有利條件分析,一是中央啟動新一輪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實施地質礦產保障工程,並設立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專項,有利於我們抓住機遇,努力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二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在經過十年的基礎上向縱深推進,中央召開第五次藏區工作座談會,對推動青海等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更大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全球資源性需求和我國資源消耗依然處於高增長階段,東部地區部分產業向西部轉移,為我省依託優勢資源,加快發展礦產採選業及後續加工業提供了廣闊的產業空間。四是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我省土地、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導致國土資源剛性需求持續增長、供需矛盾不斷加劇、監管壓力加大,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的兩難局面和雙重壓力將長期存在。加強土地、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合理開發利用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而繁重。
1.土地供需矛盾尖銳,耕地保護壓力增大
中央關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的要求,將對土地供應總量產生巨大壓力。青海省耕地面積僅占全國的0.44%,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0.75%,人均耕地僅1.48畝,資源現狀和可供給能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對資源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土地管理中未批先用,邊批邊用的現象依然突出;移民安置工作難度越來越大,移民民眾的利益訴求越來越高,同時土地違法違規現象也對監管和服務構成嚴峻挑戰。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隨著全省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重,建設用地增長的趨勢將不可避免,保護耕地和促進發展矛盾突出。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難度逐步加大。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約25萬公頃,現有可開發利用的耕地後備資源4.7萬公頃,但受交通、水利、氣候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土地整治成本高、難度大,通過土地整理復墾實現補充耕地的任務十分艱巨。
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任務艱巨。全省生態環境脆弱,局部地區人地矛盾和土地退化問題突出,統籌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成為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
2.加強礦產資源勘查和合理開發利用的任務十分緊迫
在經濟全球化、國內外發展環境錯綜複雜,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中央提出立足國內、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礦產資源勘探的大突破帶動項目建設的大發展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加強地質勘查工作,加快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提高資源的供給和保障能力。同時外部社會環境對地質工作的干擾越來越突出,已成為影響地質勘查的嚴重問題。
目前青海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中還存在礦產資源不能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供大規模開發的礦產地不足,特色資源規模開發缺乏後勁,能提供招商引資的大型資源開發項目不多;找礦效果不明顯、開發規模偏小、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礦產資源開發方式粗放,綜合回收和利用率低,大多數礦產的綜合利用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等問題。與中央關於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四個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地質勘查工作進度,大力推動358”地質勘查工程進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進一步加大礦產開發規模,提高開發利用技術水平和效率,調整和最佳化開發利用布局與結構,促進礦產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3.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和防治工作亟待加強
我省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頻發,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威脅較大。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對於全省乃至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目前我省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工作欠帳較多,監測預報水平較低,應急反應技術支撐薄弱,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還不能滿足防災減災的需要。
因此,必須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為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國土整治提供基礎地質資料和科學依據,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中,要注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努力做到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4.基礎測繪工作對經濟社會的支持需進一步加大
“十一五”期間,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我省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測繪的投入相對於“十五”及其以前時期有了明顯的增長。但是,基於我省基礎測繪長期以來“歷史欠賬”巨大和全省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現狀考慮,基礎測繪投入不足、增長幅度明顯偏低,發展明顯滯後,保障能力相對較弱,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重點工程項目對基礎測繪的需求。特別是省級以下基礎測繪管理體制尚未完全建立,州(地、市)、縣(市)兩級基礎測繪經費未依法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財政預算,嚴重阻礙了我省基礎測繪事業的全面、均衡發展。
基本比例尺地形圖覆蓋率低,地理信息資源匱乏,測繪公共產品不豐富的現狀未得到根本改變。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省測繪局成立至2005年底,共測制1:1萬地形圖2203幅,對全省國土的覆蓋率約為8%。其中大部分是1985年以前由省測繪局為經濟建設需要零星測制的。為了適應規劃、設計等行業大規模數位化作業的需要,省測繪局於“十五”期間安排了針對庫存1:1萬地形圖的掃描數位化工程,局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形成數字柵格地圖(DRG)2203幅,數字線劃地圖(DLG)1251幅。由於測制年代久遠,現勢性差,加之國家測繪基準和成果標準都發生了變化,這些測繪成果已基本失去使用價值而僅具歷史檔案價值。
測繪管理體制不健全,政策法規不完善,測繪統一監管能力不足的現狀未得到根本改變。由於體制和財力的原因,我省建立健全州(地、市)、縣(市)兩級測繪行政管理機構工作進展緩慢,測繪統一監管能力嚴重不足,地理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導致測繪成果依法匯交率低,重複投資、重複測繪、資源浪費,測繪市場上的不平等競爭、違法經營、侵權盜版等現象依然存在。
測繪基礎設施薄弱,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的現狀未得到根本改善。基礎航空攝影和航天遙感資料獲取能力不足,信息加工和開發服務手段落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基礎測繪成果保密與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測繪成果套用領域需要進一步拓寬,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5.新形勢和新要求,需要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工作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是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十七大和省委省政府關於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新—17—要求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對國土資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國土資源監管和改革的壓力凸顯,地方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對國土資源關注度越來越高,而青海省惡劣的自然地理條件、特殊的民族宗教環境和落後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需要有特殊的國土資源政策來支持其發展。全省國土資源管理的人才、隊伍建設滯後,工作條件差,信息化建設、科學技術創新和進步落後,使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