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隋高祖)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

隋高祖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小字那羅延,姓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

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忠死後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威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接受北周靜帝禪讓,登基即位,改元開皇,建立隋朝,定都大興城。開皇七年(587年),攻滅西梁。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攻滅南陳,統一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確立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安撫嶺南,修建隋大興城,開創科舉制度。制定開皇律。開啟了極為輝煌的盛世《開皇之治》,分裂突厥,完成民族大融合,多次減稅使人民減輕負擔,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用輸籍法大索貌閱整頓戶籍。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在位期間,國勢強盛,府庫充盈,經濟繁榮,人丁大增。

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統一貨幣,整頓戶籍,推行均田制,設定糧倉,銳意改革、勵精圖治、躬行節儉、政績卓著。但是在晚年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后之言,廢黜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七月丁未日(604年8月13日),在仁壽宮離奇去世,享年六十四歲。廟號隋高祖,諡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基本介紹

  • 全名:楊堅
  • 別名:普六茹堅
  • :那羅延
  • 諡號:文皇帝 
  • 封號:柱國、大司空、隋國公、京兆尹曹、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右小宮伯、左小宮伯、柱國、定州總管、亳州總管、上柱國、大司馬、大後丞、右司武、轉大前疑、進位大將軍、隋州刺史、成紀縣公、大興郡公、隋王(稱帝前)   
  • 尊號:聖人可汗
  • 廟號:高祖 
  • 年號開皇仁壽
  • 所處時代:隋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馮翊般若寺(位於今陝西省大荔縣)
  • 出生日期:541年7月21日
  • 逝世日期:604年8月13日
  • 逝世地仁壽宮大寶殿(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 
  • 陵墓泰陵 
  • 在位時間:581年3月4日 至 604年8月13日  
  • 前任:隋國桓公楊忠(隋太祖武元皇帝)、北周靜皇帝宇文闡  
  • 繼任:隋世祖明皇帝楊廣 
  • 主要成就:滅南陳
    結束南北分裂300年的局面
    開皇之治
    創立三省六部制
    西梁
    編纂制定開皇律
    分裂突厥
    推行均田制
    創立科舉制度
    統一貨幣
    修建隋大興城
  • 最高官職皇帝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早年經歷,輔政北周,奪權建隋,統一南北,開皇之治,晚年傾軋,離奇去世,為政舉措,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人物評價,史書評價,歷代評價,國外評價,軼事典故,兩姑之間,懼內皇帝,相有奇表,親屬成員,父母,兄弟姐妹,后妃,子女,陵寢墓地,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史載楊堅出自關中高門弘農楊氏,自稱是東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其四世祖楊元壽被北魏任命為武川鎮司馬,其父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因功賜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死後追贈太保,諡號桓。不過據陳寅恪的考證,楊堅家族可能是山東寒族,其弘農楊氏的身份應出於偽托;而所謂楊元壽留鎮武川亦是宇文泰為籠絡部下感情而虛構之事。
楊堅
楊堅

早年經歷

西魏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541年7月21日),楊忠之妻呂苦桃馮翊般若寺生下了楊堅,據說當時“紫氣充庭”。《隋書》記載,當時有比丘尼智仙對呂苦桃說,楊堅此人不可與常人一樣撫養,所以她將楊堅帶到別館,親自撫養。幼年的楊堅為人深沉少言,剛剛進入太學的時候,即使是十分親密的人也不敢戲弄。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楊堅十四歲時,京兆尹薛善徵辟他為功曹。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因為其父楊忠的功勞被授為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成紀縣公。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遷驃騎大將軍,加開府

輔政北周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北周明帝即位,授楊堅為右小宮伯,進封大興郡公。
武成二年四月壬寅日(560年5月31日),周武帝宇文邕即位,楊堅任小宮伯,出任為隨州刺史(今湖北省隨州市),進位大將軍。後來被調任京城。在其母身邊侍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都稱他純孝。當時宇文護執掌朝政,非常忌憚楊堅,多次想要謀害他,幸而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人的保護才得以倖免。
天和三年七月壬寅日(568年8月17日),父親楊忠死後,楊堅承襲隨國公的爵位。周武帝聘楊堅的長女楊麗華為皇太子妃,對楊堅更加禮重。齊王宇文憲曾對武帝說:“普六茹堅相貌非常,我每次見到他,都不覺自失,我怕他不會久居人下,要早早地除掉他。”武帝說:“楊堅此人只可以作為一個將領。”內史王軌突然對武帝說:“皇太子贇將來並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武帝十分不悅,說:“帝王自有天命在,旁人又能奈何!”楊堅知道後十分畏懼,行事小心謹慎,以韜光養晦。
建德四年(575年),楊堅率水軍三萬,於河橋大敗北齊的軍隊。
建德五年(576年),楊堅跟從周武帝親征平齊,進位為柱國。與齊王宇文憲一起在冀州大破齊任城王高湝,被封為定州總管(今河北省定州市),很快又轉任亳州總管(今安徽省亳州市)。
宣政元年六月丁酉日(578年6月21日),周武帝宇文邕死後,太子宇文贇即位。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被封為皇后,楊堅因為是皇后之父又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大象初年,楊堅官任大後丞、右司武,很快轉任大前疑。周宣帝每次外出巡幸,都讓楊堅在朝內留守。當時周宣帝制定《刑經聖制》,法令極其嚴苛。楊堅因為法令嚴酷,不是教化約束臣民的好辦法,向周宣帝強烈進諫,周宣帝不聽。楊堅的地位和威望日益做大,周宣帝十分忌憚。周宣帝有四位寵幸的姬妾,與楊麗華一起為皇后,諸家爭寵,相互詆毀對方。周宣帝發怒之時,對皇后楊麗華說:“一定要將你家滅族!”於是召楊堅入宮,對左右侍衛說:“楊堅的臉色稍有變化,就殺了他。”不料楊堅到了宮內,神情和臉色自若,於是周宣帝沒能殺了他。
楊堅(隋高祖)
隋文帝楊堅畫像
最後,楊堅想出了兩全之策,通過內史上大夫鄭譯向宇文贇透露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這正合宇文贇的心意,當即任命他為亳州總管。這樣宇文贇放心了,楊堅也安心了。楊堅將任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周自代的願望溢於言表。
周宣帝宇文贇自幼生長於宮內,不問朝政,沉溺酒色,滿朝文臣武將敢怒而不敢言。宇文贇不但不聽忠臣勸告,反而覺得這皇帝當得太不稱心如意。
大成元年二月辛巳日(579年4月1日),宇文贇下詔傳位於長子宇文闡,並改年號為大象,自稱天元皇帝,住在後宮,終日與嬪妃宮女們吃喝玩樂。
大象二年五月己丑日(580年6月2日),以楊堅為揚州總管,以籌備伐陳事宜。將要出發的時候,突發足疾,沒有立即出發。同年五月乙未日(6月8日),周宣帝病危。御正下大夫劉昉、內史上大夫鄭譯偽造詔書,讓隨國公楊堅接受遺命,輔佐朝政。

奪權建隋

楊堅當上大丞相以後就開始了篡奪北周大權的計畫。周皇室諸王有很多有實力的藩王,楊堅怕他們時刻會生變,以趙王宇文招周武帝之弟)將要嫁女於突厥為名將他們召來京師長安,防止他們反抗。
大象二年五月己酉日(580年6月22日),宇文贇在天德殿病逝,時年二十二歲,諡號宣皇帝。之後周靜帝拜楊堅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皆聽命於他。以正陽宮為丞相府,以鄭譯為長史,劉昉為司馬,設定丞相府官僚。周宣帝時,刑政苛酷,人心崩潰而不歸附,朝野沒有堅定的志向。楊堅任大丞相後,施政寬和,精簡嚴苛的法令,躬行節儉,天下之人心無不歸附於他。
大象二年(580年)六月,北周宗室中有實力的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都到了長安。相州總管尉遲迥自以為是北周的重臣宿將,看到楊堅擅政心中不平,於是舉兵東夏。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相繼起兵回響。趙、魏之士,跟從的人非常多,旬日之間,就聚集了十萬兵馬。又宇文胄以滎州、石愻以建州、席毗以沛郡、毗弟叉羅以兗州為根據地,都回響尉遲迥。楊堅命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出兵打敗了尉遲迥,消滅了對自己有威脅的政敵。司馬消難南逃於陳朝王謙也被殺死。楊堅的這一勝利,穩定了內部的統治秩序。雍州牧畢王宇文賢及趙、陳等五王,看到楊堅平定了尉遲迥之亂,威望大增,圖謀作亂。楊堅捉拿宇文賢將其斬首,宣布趙王等人的罪行,下詔五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來安定五王之心。接著便以謀反的罪名,先後殺掉了趙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陳王宇文純、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等、清除了鮮卑族中的反對力量。同時又拉攏元諧元胄宇文忻等部分鮮卑貴族。這樣就使楊堅集團改朝換代的計畫,不再受到任何阻礙。
北周大定元年二月甲寅日(581年2月22日),楊堅由隋國公晉封隋王。同月甲子日(3月4日),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立王后獨孤氏為皇后,王太子楊勇為皇太子。降周主為介國公,五月,楊堅派人害死宇文闡,諡號靜帝,葬於恭陵。

統一南北

主詞條:隋滅陳之戰
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楊堅以長安城“凋殘日久”,在城東南龍首山創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名叫大興城。城內有東西二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因系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華戎雜錯。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游手為事,競錐刀之末”,成為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隋文帝鑒於前此幣制的混亂,鑄造標準的五銖錢,禁用古錢和雜錢。五銖錢“所在流布,百姓便之”,使貨幣得到統一。開皇時,又規定以古尺一尺二寸為一尺,以古斗三升為一升,以古秤三斤為一斤,采冀州刺史趙煚所定的“銅斗鐵尺”,頒行全國,度量衡也統一起來了。至於“除入市之稅”,“罷酒坊,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這都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楊堅(隋高祖)
隋文帝畫像
楊堅平定叛亂之後,統一天下的對手只剩下南方的陳朝和位於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
開皇七年九月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
開皇八年十月甲子日(588年11月22日),楊堅以晉王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帶領水軍出永安,共五十一萬八千大軍,三路大軍伐陳。十二月楊素沿長江擊破陳的沿江守軍,順流而東。但因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書,導致陳朝無法把大軍從建康調出。
開皇九年正月丙子日(589年2月2日),陳將任忠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叔寶,陳朝滅亡。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
開皇十年八月壬申日(590年9月21日),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天下一統。

開皇之治

主詞條:隋文帝改革開皇之治
統一全國後,楊堅勵精圖治,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另外,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
隋初經歷南北朝長期的戰亂,民生疲弊困苦,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楊堅在位時代之富饒既非重斂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逝。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自開皇九年(589年)統一天下後,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其中丁壯44.3萬人,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楊堅(隋高祖)
隋文帝楊堅
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從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長就看得出楊堅的政治才能: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46,019,956人。其中在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0萬,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平均年增長226,708戶。

晚年傾軋

開皇十三年(593年),下詔建仁壽宮於岐州之北,使楊素監造。平山填谷,以建宮殿,規模很大。因督役嚴急,丁夫死者以萬數。
開皇十五年(595年),仁壽宮修成。文帝到了那裡,看到宮殿十分壯麗,大怒道:“楊素殫民力為離宮,為吾結怨天下。”楊素聽了,很怕受處分。但獨孤後對這所離宮感到很滿意,文帝的態度也就變了。第二天召見楊素,賜錢百萬,錦絹三千段。
楊堅好猜忌苛察,容易聽信讒言,到了晚年更是濫殺大臣,虞慶則史萬歲等功臣故舊先後被殺,此外,法制逐漸遭到破壞,用法“不復依準科律”,頒布諸如“盜一錢以上皆棄市”、“三人共盜一瓜,事發即死”之類的苛刻刑法,百姓惶恐。楊堅還熱衷廷杖,“每於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數四”。
同時,楊堅晚年頗受諸子的困擾。太子楊勇性寬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他曾經把蜀人所做的精美的鎧甲,再加裝飾,文帝看了很不高興。獨孤後又因太子妃元氏無寵,遇心疾而死,疑有他故,頗為不平,乃派人伺察太子過惡。而晉王楊廣則矯情飾詐,內諂母后,外結朝士,特別是拉攏權臣楊素,積極進行奪取太子地位的活動。隋文帝先是軟禁三子秦王楊俊;接著在開皇二十年(600年),將長子太子楊勇貶為庶人,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又於仁壽二年(602年),將四子蜀王楊秀貶為庶人。

離奇去世

仁壽二年(602年)獨孤皇后去世後,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都受到楊堅的寵愛。
楊堅(隋高祖)
繼承皇位的隋煬帝楊廣
仁壽四年(604年),楊堅患病住在仁壽宮,尚書左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岩都進入仁壽宮侍疾。隋文帝楊堅召楊廣入內居崐住在大寶殿。楊廣考慮到如果楊堅去世,必須預先作好防備措施,他親手寫了一封信封好,派人送出來詢問楊素。楊素把情況一條條寫下來回復楊廣。宮人誤把回信送到了楊堅的寢宮,楊堅看後極為憤怒。
天剛亮,宣華夫人出去更衣,被楊廣所逼迫。宣華夫人拒絕了他才得以脫身。她回到文帝的寢宮,楊堅奇怪她神色不對,問什麼原因,宣華夫人流著淚說:“太子無禮!”楊堅憤怒,捶著床說:“這個畜生!怎么可以將國家大事交付給他!獨孤氏誤了我!”於是他叫來柳述、元岩說:“召見我的兒子!”柳述等人要叫楊廣來。楊堅說:“是楊勇。”
柳述、元岩出了楊堅的寢宮,起草敕書。楊素聞知此事,告訴了楊廣。楊廣假傳楊堅的旨意將柳述、元岩逮捕,關進大理獄。他們迅速調來東宮的裨將兵士來宿衛仁壽宮,宮門禁止出入,並派宇文述、郭衍進入調度指揮;命令右庶子張衡進入仁壽宮侍侯楊堅。後宮的人員全被趕到別的房間去。
隨後,楊堅在大寶殿駕崩,在位23年,終年64歲,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葬於泰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楊陵區五泉鎮王上村東北)。

為政舉措

政治

楊堅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恢復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掌握政權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尚書省。內侍省、秘書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
楊堅(隋高祖)
三省六部制
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尚書,總管本部政務。具體辦事機構就是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定成為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
開皇十年(590年)楊堅詔府兵入州縣戶籍,兵農合一始此。楊堅對於地方機構也進行了改革。他採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閒、並大去小”的建議,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消境內500多郡。同時,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將一些郡縣合併。大大節省了政府的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力,控制地方,楊堅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核,以決定獎懲、升降。後來,又實行三年任期制。楊堅簡化了地方行政機構,廢九品宮人法,初創科舉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個文章華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後來,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舉人擔當。這種選拔政府官員的制度,使各個階層有才華的人都有機會為政府效力。楊堅開創建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留存長達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廢除,但當時的美英等國稱奇並借鑑了這種選拔制度作為政府文員的聘用方法。
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隋朝建立後,開皇元年(581年),楊堅下令命高熲等人參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
開皇三年(583年),楊堅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車裂梟首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讀通鑑論》這樣贊評道:“古肉刑之不復用,漢文之仁也。然漢之刑,多為之制,故五胡以來,獸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慘。至於拓跋、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絞、斬、梟、磔,又有門房之誅焉,皆漢法之不定啟之也。政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絞、曰斬,改鞭為杖,改杖為笞,非謀反大逆無族刑,垂至於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
死刑復奏制度是從開皇十五年(595年)形成定製的,楊堅規定凡判處死刑的案件,須經“三奏”才能處決死刑。《隋書·刑法志》:“(開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決。”楊堅還下詔:“天下死罪,諸州不得便決,皆令大理復治。” 《開皇律》對後世律法影響深遠,楊堅修訂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繼承了。
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高祖在位時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隋於漢長安城東南筑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隋朝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而且宮室形制狹小,不能適應新建的統一國家都城的需要。加之幾百年來城市污水沉澱,壅底難泄,飲水供應也成問題。因此,楊堅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
楊堅(隋高祖)
隋大興城
開皇二年(582年)正月,命宇文愷負責設計建造新城——大興城,翌年三月竣工。宇文愷參照北魏洛陽城和東魏、北齊鄴都南城,把龍首原以南的6條高坡視為乾之六爻,並以此為核心,作為長安城總體規劃的地理基礎。“六坡”是大興城的骨架,皇宮、政權機關和寺廟都高高在上,與一般居民區形成鮮明對照。岡原之間的低地,除居民區外,則開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大興城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增大了立體空間,顯得更加雄偉壯觀。大興城的平面布局整齊劃一,形制為長方形。全城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完全採用東西對稱布局。外郭城面積約占全城總面積的88.8%,居民住宅區的大幅度擴大是大興城建築總體設計的一大特點。
在此之前,從秦漢一直到南北朝,都城之中的城市格局,沒有章法,沒有布局,皇宮、官署、民居,交錯相處,十分雜亂。至大興城之後,都城的均衡對稱格局開始形成,街道整齊劃一,南北交錯,東西對稱,大街小巷,井井有條。皇宮、皇城、民居三個部分相對分開,界線分明,既安全,又實用。

經濟

隋初,農民隱漏戶口、詐老詐小的現象極為嚴重,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和對勞動力的控制。 為了查實應納稅和負擔徭役的人口,隋文帝實行了“大索貌閱”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
開皇三年(583年),清理出陰漏丁男44.3萬人 總計 164.15萬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些舉措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將從豪強手裡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了國家的勞動力,調動貧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家掌管的納稅人丁數量大增。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貞觀11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楊堅統一了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世稱“隋五銖”。“隋五銖”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鹹薈粹一朝,成文章之總匯。”除此之外,楊堅還曾頒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亡之家,給復一年”等仁政措施。
楊堅(隋高祖)
隋五銖
楊堅節儉愛民。楊堅小時候生長於寺廟之中,素衣素食,生活節儉,這使他養成了崇尚節儉的性格。他雖貴為天子,但卻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飾品,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很是節儉,他深知節儉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節儉,說國家沒有因為奢侈腐化而能長治久安的。他還提倡官員節儉。因為節儉,剝削較少,民眾能夠安居樂業,戶口和財產劇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進生產的措施,在很短的時間內,百業興旺,經濟繁榮景象由此而生。

軍事

軍事上,楊堅改變府兵制初設時,兵農分離情況。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1)並西梁
西梁為南梁武帝蕭衍之孫蕭詧所建,初都襄陽,後遷江陵,前後三個皇帝,共三十三年。後梁實際上是北朝西魏、北周、隋的附庸。西魏、北周、隋都曾在江陵設定總管,以監統其國。
開皇七年(587年),楊堅徵召後梁皇帝蕭琮至長安,並派兵進據江陵,廢掉梁國
(2)滅南陳
開皇八年十月己未日(588年11月17日),楊堅設淮南行台省於壽春,以晉王楊廣尚書令,全面負責滅陳的戰役。不久,又以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出永安,荊州刺史劉仁恩出江陵,蘄州刺史王世積出蘄春,廬州總管韓擒虎出廬江,吳州總管賀若弼出廣陵,青州總管燕榮出東海。各路隋軍共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八千,皆受楊廣節度。東自海,西至巴蜀,向陳發動了全面進攻。
楊堅(隋高祖)
隋滅陳之戰形勢
面臨隋軍的大舉南下,陳叔寶優柔寡斷,不作任何應戰準備,反而自我安慰說:“王氣在此。齊兵三來,周師再來,無不摧敗。”都官尚書孔范也附和說:“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南北,今日虜軍豈能飛渡邪!”並誣衊“邊將欲作功勞,妄言事急”。於是,隋軍順利渡過長江
開皇九年(589年)正月,賀若弼韓擒虎先後渡江。當時,建康尚有陳軍十餘萬人,但由於陳叔寶怯懦無能,也不懂軍事,唯日夜啼哭,把一切大權交給嫉賢妒能的施文慶,有才能的文官武將不能發揮作用,致使隋軍很快攻下建康。陳叔寶與其愛妃張麗華、孔貴嬪三人跳入枯井,後被隋軍所俘。長江上游的陳軍知大勢已去,也都解甲投降。至此,陳朝滅亡,全國實現了統一。
楊堅(隋高祖)
韓擒虎
(3)平江南、嶺南
東晉朝至陳朝,一向刑法廢弛,高門壓抑寒門,士族侵陵民眾,是典型的士族政權。隋滅陳後,隋地方官按照隋制度大加變革。
開皇十年(590年),陳舊境自長江南岸到泉州(治福建省晉江縣)再南到嶺南,士族和土豪到處起兵叛變。聚眾多至數萬,少也有幾千,攻陷州縣。楊堅遣大將楊素率兵討伐,一路入山區,一路沿海岸,擊破各地叛軍,最後克復泉州,江南兵亂迅速消滅。嶺南少數族豪酋紛紛起事,圍攻廣州,裴矩率兵三千,會同高涼郡(治安寧,廣東省陽江縣)冼夫人,安撫嶺南諸豪酋。隋用兵不過數月,陳舊境全部平定,顯然由於隋制度得到多數民眾的同情。這次用兵,打擊了南方士族豪強積累已久的惡勢力,使南北統一進一步趨於穩定。

民族

突厥是匈奴的別支,興起於北魏末年。到木乾可汗時,勢力極盛,“西破嚈噠,東走契丹,北並契骨,威服塞外諸國”,成為北方一個強大的軍事政權。北周與北齊對峙時,爭與突厥結姻好,輸財物以求援。北周末年,曾以趙王宇文招女千金公主嫁與沙缽略可汗。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時,沙缽略可汗與營州刺史高寶寧合謀,進攏邊地,攻占臨渝鎮(今山海關)。千金公主又極力勸說沙缽略替她娘家北周報仇,於是突厥大舉進攻。武威、天水、安定(今甘肅涇川北)、金城(今甘肅蘭州)、上郡(今陝西富縣)、弘化(今甘肅慶陽)、延安等地遭到嚴重的抄掠殺傷,弄得“六畜鹹盡”。
面對突厥的侵犯,隋文帝堅決進行了還擊。他派河間王楊弘、上柱國豆盧績、竇榮定、左僕射高熲、右僕射虞慶則並為行軍元帥,分道迎擊突厥,打敗了沙缽略的進攻。於是隋文帝一面加強防禦工事,興築長城和沿邊的城堡,一面採取長孫晟“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建議,利用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等人之間的矛盾,進行離間,使他們互相攻擊。結果,阿波可汗投歸建牙蔥嶺以西千泉地方的達頭可汗。此後達頭可汗也正式從沙缽略大可汗的統屬之下分裂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勢力,於是突厥便分為東西兩部分。沙缽略在西突厥和契丹東西兩面威脅之下,便在開皇四年上表稱臣,願意“永為藩附”。從此保持了邊境的和平。
楊堅(隋高祖)
隋與突厥間的戰爭
楊堅的北擊突厥,打擊了遊牧帝國的囂張,同時穩定了東亞局勢。為隋朝發展乃至中國後世安穩發展奠定了牢固基礎。楊堅挑撥分化及軍事打擊下分裂突厥成兩部,東突厥部啟民可汗稱臣內附,上隋文帝尊號“聖人莫緣可汗”,“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意指聖賢的、富厚的君主,楊堅即為隋朝皇帝兼突厥名義上的君主,是為中華天子兼異族國君的首例。
吐谷渾,本為羌族,據有今青海和新疆南部。其首領則為鮮卑人,魏、周之際始稱可汗,都於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隋文帝初立時,吐谷渾統治者呂夸也乘機進擾,致使隋文帝一度廢棄弘州,給隋朝很大的威脅。文帝命上柱國元諧率步騎數萬出擊,呂夸戰敗逃走。但不久又來寇邊。開皇三年,汶州總管梁遠又大敗吐谷渾。到隋統一南北後,勢力強盛,呂誇才不敢再來騷擾。開皇十一年,呂夸死,子世伏立,隋把光化公主嫁給他。世伏為部下所殺,弟伏允立,仍以光化公主為妻,“自是朝貢歲至”,雙方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此外,地處東北的契丹、靺鞨等族,或款塞歸附,或遣使貢獻,隋文帝對他們都作了妥善的處置。

文化

北齊和北周時期上層貴族,曾經一度熱衷於鮮卑化與西胡化。雖然北周武帝親政之後,開始倡導漢化。
楊堅(隋高祖)
隋文帝畫像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但是由於北周武帝英年早逝,北周的漢化進程一度擱淺。楊堅之父楊忠因輔助宇文泰有功被賜胡姓普六茹,楊堅上台後立即恢復了自己的漢姓,立即力行漢化
楊堅對漢文化的發展傳承起了重要作用,因為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毀、遺失大半,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分圖書又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北史》這樣說道:“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
隋朝建立之初,文帝便開始了包括度僧、建寺、造像、寫經等一系列大規模地復興佛教的措施。楊堅全面復興佛教,既出於個人信仰,又有社會歷史原因。周武帝用行政手段強行壓制佛教的作法,不可避免地招致了廣大信徒的不滿,相反,它又往往會引發信教者更為強烈的宗教感情。隋文帝普詔天下,全面支持和復興佛教,招喚流民歸土耕墾,對於隋王朝贏得民心、鞏固統治都是非常有利的。隋代佛教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南北風格融合、佛教義學發達、中國化佛教宗派創立、佛經翻譯與經錄編纂、民間佛教的興盛、佛教文化藝術的發展,以及佛教以中國為中心向四鄰諸國的傳播。
南北朝時期為了選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舉明經”等科舉制度,但是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繼續實施。隋朝時,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科舉制度初期設諸州歲貢,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與明經科的考試,606年隋煬帝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歷代評價

國外評價

軼事典故

兩姑之間

楊堅還沒襲楊忠爵位時,北周權臣宇文護欲籠絡楊堅為心腹,楊堅請教父親楊忠,楊忠說:“兩姑之間難為婦,汝其勿往!”意指楊氏效忠皇帝,不可在皇帝和權臣之間首鼠兩端。於是楊堅拒絕了宇文護的要求,不久後宇文護及其黨羽被北周武帝誅滅,楊氏因而得保榮華富貴。

懼內皇帝

根據史書記載,楊堅和皇后關係非常親密:“上每臨朝,後輒與上方輦而進,至閣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隨則匡諫,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寢,相顧欣然。”
獨孤皇后到了晚年時,楊堅想找一兩個美人作為生活調劑,他試探性寵幸了宮人尉遲氏,卻沒想到皇后悲憤交加之下怒殺此女。楊堅一氣之下感覺皇帝尊嚴受到打擊,脾氣暴躁的他負氣離家出走。
孤獨寂寥的老年楊堅雖然試圖在陳、蔡貴人等青春美人那裡找點人生歡樂忘卻愁苦,但失去皇后的痛苦始終無法自拔,而且他也隱隱感悟到了對愛妻的傷害。獨孤皇后去世剛剛一年多,楊堅就一病不起,臨終前對皇太子和負責山陵的官員說:“我的喪事你們商量著辦吧。唉,說這些有什麼用,我實在忘懷不了皇后,如果靈魂真有知覺,一定要讓我們夫妻在地下團聚。”

相有奇表

《資治通鑑》上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記載:陳朝至德元年(583年)十一月,陳後主陳叔寶遣散騎常侍周墳、通直散騎常侍袁彥出使隋。陳叔寶聽說隋文帝楊堅狀貌異人,便讓袁彥畫像而歸。當陳叔寶看到楊堅的畫像後,大駭道:“吾不欲見此人!”立刻命人將畫扔了。
楊堅的相貌到底奇異在何處,以致他的死對頭陳叔寶看到畫像後如此驚懼呢?
根據《隋書》的記載,楊堅“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沉深嚴重。”由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楊堅的相貌有五“奇”:一、額頭突出,並有五個隆起的部分從額頭直插到頭頂上;二、下頜很長,而且很突出;三、目光犀利,咄咄逼人;四、掌紋形似“王”字;五、上身長,下身短。
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長這樣的人一定是“奇醜”型的人,連他自己也會自慚形穢了。但是,在相術發達的古代,這種相貌卻是“其貴無比”。別的不說,光是他突出的額頭和額頭上那五根“入頂”的肉“柱”,就是“龍顏”的象徵。楊堅的額頭,用相書上的術語叫做“龍犀”,是帝王的象徵。唐朝李善說:“額有龍犀入發,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也。”也就是說,這種囟下骨頭隱起,下連鼻樑不斷的“龍犀”,以及由於額頭上隆起,在左右鬢角形成的肉“角”,都是“王天下”的貴相。相書上對這種長相還另有一個說法,叫做“龍顏戴乾”,龍顏自然是指帝王的相貌,戴乾就是指頭部有肉突起如干戈對立。據說帝顓頊就是這副長相。

親屬成員

父母

兄弟姐妹

后妃

子女

  1. 長子 房陵王楊勇,文獻皇后所生
  2. 次子 隋煬帝楊廣,文獻皇后所生
  3. 三子 秦王楊俊,文獻皇后所生
  4. 四子 蜀王楊秀,文獻皇后所生
  5. 五子 漢王楊諒,文獻皇后所生
  1. 長女樂平公主楊麗華,文獻皇后所生,嫁北周宣帝宇文贇,女兒宇文娥英,外孫女李靜訓
  2. 五女蘭陵公主楊阿五,初嫁儀同王奉孝,後嫁柳述
  3. 襄國公主,下嫁河陽郡公李長雅
  4. 廣平公主,下嫁安德縣公宇文靜禮

陵寢墓地

楊堅泰陵位於鹹陽城西75公里處三畤原上,發現陵園遺址周圍有平面呈長方形的城垣,南北長628.9米,東西長592.7米,牆基寬約4.4米,陵園總面積37274.03平方米,陵園四面各闢一門,南門門址保存較完整,門外分別有一對門闕,門闕平面呈梯形。陵園外環繞有圍溝。在陵園中部偏東南部築有覆斗狀封土,封土頂部南北33米、東西42米,底部南北153米、東西155米。基礎部分呈倒“凸”字形,覆蓋墓道。封土南側有兩條墓道,相距23.8米,均為7個天井、7過洞,西側墓道(包括天井、過洞)南北長78.7米、寬3.4至5.6米,東側墓道略短,也稍窄。
楊堅(隋高祖)
泰陵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
扮演者
1987
大運河
1990
《混世魔王程咬金》
管宗祥
1994
陸根章
1996
張運濟
2003
2006
2007
2008
隋煬帝
2012
花木蘭
2012
2013
2013
2013
蘭陵王
2015
2018
2019
(演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