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戰略提出
2012年2月,長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會商會在
武漢東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湘鄂贛三省負責人簽署《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定》,並提出“
中三角”的概念。這標誌著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從構想、探索,進入全面啟動和具體實踐
新階段。
全面推進
2013年2月23日,長江中游城市群
省會城市首屆會商會在
武漢召開。湖北武漢、湖南
長沙、江西
南昌簽署《
武漢共識》,標誌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進入到全面推進階段。長沙、南昌、武漢以及長江下游
合肥四省會城市將聯手打造以長江中游城市群為依託的中國經濟成長“第四極”。按照《武漢共識》,四省會城市將在九個層面深入開展協作,包括:共同謀劃
區域發展戰略,推動自主創新、轉型發展合作,推進工業分工合作,共同推進
內需發展和區域開放市場體系建設,共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同建設
文化旅遊強區,共建公共服務共享區,
共建共享社會保險平台。與此同時,四省會
城市交通、科技、商務、衛生等11個部門也分別簽署協定,將加強
交通基礎設施,推進
科技資源相互開放和共享,鼓勵
科技成果、科技人才、
創業資本等科技要素流動,建立
醫療服務共享和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跨市結算等。
2013年3月,湖北等省人民政府向國務院報送了《關於加快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請示》。
2013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武漢組織召開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規劃前期工作會議,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進入
實施階段。
2014年2月,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第二屆會商會在長沙舉行。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江西南昌簽署、長江下游安徽合肥《長沙宣言》。
2015年2月,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
第三屆會商會在長江下游合肥舉行。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江西南昌、長江下游安徽合肥簽署《合肥綱要》。
規劃出台
2015年4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髮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並印發《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將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支撐和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城市群,並將長江中游城市群定位為中國經濟新增長極、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兩型”社會建設引導區。
2016年3月1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第四屆會商會在南昌召開,就2016年重點開展的合作事項形成《南昌行動》。
2016年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復函》,明確要求
武漢立足中游、引導中部、服務全國、連結全球,全面提升現代製造基地、服務高地、創新源地、
開放平台功能,強化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及
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支撐和
承啟作用,拓展沿江發展新空間,挺起
長江經濟帶脊樑,加快建成以全國
經濟中心、高水平
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
國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20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要求發展壯大長江中游城市群,推動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城市群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產業基地和全國重要創新基地,打造生態文明和綠色城鎮化樣板。
2017年4月,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第五屆會商會在武漢召開,武漢、長沙、南昌三市共同簽署《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合作行動計畫(2017—2020)》,進一步深化細化交流合作,聯手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新增長極。
2017年12月,在武漢舉行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第五屆科技合作聯席會議上,武漢、長沙、南昌、
黃石、
岳陽、
九江、等6個城市成立
科技成果轉化聯盟,以建立創新平台共享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共同打造經濟發展新增長極。
2018年9月,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第六屆會商會在長沙召開。此次會議邀請黃石市、岳陽市、九江市、黃岡市、株洲市、撫州市等八個
觀察員城市和湘潭市、益陽市、萍鄉市等三個
區域合作城市的相關代表參會,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輻射引導作用,促進更多的合作紅利惠及周邊城市,實現
區域協調發展。
2019年12月,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第七屆會商會在合肥召開。會議圍繞“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高質量
協同發展”
主題展開會商對話,武漢、長沙、南昌、三省會城市共同發布《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高質量協同發展行動方案》,參會各市聯合簽署包括《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2020年合作重點事項》在內的一系列相關合作檔案。
2022年2月,國務院批覆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批覆指出: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
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
創新驅動發展,推動
高質量發展,堅持協同聯動、共建共享,彰顯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優勢和特色,以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為引導,最佳化多中心網路化城市群結構,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在
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發揮空間樞紐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
區域範圍
規劃思路
其中,在城鄉統籌發展方面,《規劃》要求,堅持走
新型城鎮化道路,形成多中心、網路化發展格局,促進省際毗鄰城市合作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在基礎設施
互聯互通方面,《規劃》要求,圍繞提高綜合保障和支撐能力,統籌推進城市群綜合
交通運輸網路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互聯互通和現代化水平。
發展背景
發展基礎
歷史淵源深厚。長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連、人文相親,自古以來就有著特殊的文化淵源,經貿往來非常密切,具有發展成為跨區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礎。
合作交流密切。區域內跨省交流合作平台已達30多個,自2012年初簽訂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合作框架協定以來,基礎設施、產業、市場、
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合作迅速展開,各
省會城市先後簽署了《
武漢共識》、《長沙宣言》等協定,鹹(寧)岳(陽)九(江)小三角、
九江與黃岡跨江跨區
合作開發、新(余)宜(春)萍(鄉)與
長株潭合作等重點
地區一體化發展積極推進。
機遇挑戰
隨著國家深入實施區域發展
總體戰略和
新型城鎮化戰略,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推動經濟成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依託
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強大動力與有力保障,也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提升開發開放水平、增強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創造了良好條件,長江中游城市群的
比較優勢和
內需潛力將得以充分發揮,在全國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同時也要看到,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制還有待完善,
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不盡合理,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夠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任重道遠。
戰略定位
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不斷完善城市群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城市群集約集聚發展,調整城鎮行政區設定,最佳化城市空間形態和空間布局,提高城鎮綜合
承載能力,促進城鎮發展與產業支撐、轉移就業和人口集聚相統一,建設與山脈水系相融合的宜居
宜業城市,打造
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典範,促進
城鄉融合互動,推動建立城市群一體化
發展模式。
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以
長江黃金水道和重要
交通通道為紐帶,依託中心城市和產業基地,暢通內外聯繫,加強與
長三角、
珠三角、
成渝等地區合作互動,構建統一開放的
市場體系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平台,深化全球合作和國際交流,打造內陸地區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合作的先行示範區。
“兩型”社會建設引導區。加快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
管理模式,建立跨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
聯動機制,擴大綠色
生態空間,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
生態型城市群,為全國“兩型”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積累
新經驗、提供
典型示範。
城鄉發展
發展格局
強化武漢、長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合理控制
人口規模和城鎮
建設用地面積,進一步增強要素集聚、
科技創新和服務功能,提升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完善合作工作推進制度和利益
協調機制,引導帶動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協調互動發展。
環鄱陽湖城市群。最佳化南昌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導和綜合交通功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打造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中部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加快(南)昌九(江)一體化、(南)昌撫(州)一體化發展,推進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加強與新(余)宜(春)萍(鄉)城鎮密集帶、
信江河谷
城鎮群的聯繫,促進與
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聯動發展,把環鄱陽湖城市群建設成為大湖流域生態人居
環境建設示範區和
低碳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
發展軸線
依託沿江、滬昆和京廣、京九、二廣“
兩橫三縱”重點發展軸線,形成沿線大中城市和
小城鎮合理分工、聯動發展的格局,建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生態良好的
現代產業密集帶、新型城鎮連綿帶和生態文明示範帶。
京廣發展軸。提高京廣通道
綜合運輸能力,依託沿線人力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大力發展原材料、
裝備製造、
高技術產業,形成我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以武漢、長沙為龍頭,增強沿線孝感、鹹寧、岳陽、株洲、衡陽等重要節點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帶動沿線城鎮
協同發展,構建溝通南北的經濟發展軸,進一步加強與
京津冀、
珠三角、
中原經濟區等地區的經濟聯繫。
組團發展
打破
行政區劃限制,支持長江中游城市群與
安徽省若干基礎條件好、聯繫比較緊密的省際毗鄰城市合作發展,加強規劃統籌和產業協作,促進基礎設施聯網、公共服務對接,建成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和示範區。
長沙、株洲、湘潭—新余、宜春、萍鄉。共建
湘贛開放合作試驗區,統籌規劃跨省市鐵路和高速公路、省際連線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際客運公交化建設,加強產業分工協作,打造湘贛邊界
紅色旅遊帶和跨省產業合作示範區。
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