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是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制定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方案。

2022年2月,國務院批覆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
  • 批覆時間:2022年2月
發布歷程,方案全文,內容解讀,方案意義,

發布歷程

2022年2月24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於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的批覆》(以下簡稱《批覆》),原則同意《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

方案全文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
長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鞏固“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的重點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為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編制本實施方案。
一、發展基礎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2015 年實施以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經濟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穩步提高。空間格局逐步最佳化,中心城市發展能級不斷提升。綜合立體交通網基本形成,鐵路總里程突破 1 萬公里。產業基礎不斷夯實,裝備製造、汽車製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產業實力明顯增強。內需空間不斷拓展,常住人口超過 1.3 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 8 個百分點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 10%以上。綠色發展起勢見效,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對外開放格局穩步最佳化,與東協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日益密切。
同時,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還面臨不少突出問題,主要是省際協商協作機制不健全,一體化發展水平偏低;中心城市對周邊輻射帶動不足,次級城市發展相對緩慢;關鍵技術攻關和創新成果轉化能力不強,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偏少;營商環境有待最佳化,全方位開放格局尚未全面形成;長江污染治理基礎還不牢固,綠色低碳轉型任務繁重;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也暴露出安全韌性發展水平不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能力較弱等問題。“十四五”時期,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和全面綠色轉型持續深化,中部地區崛起加快開創新局面,這都為長江中游城市群更好發揮比較優勢、實現更高水平協同發展創造了難得機遇。長江中游城市群要立足發展基礎、緊抓發展機遇、破解發展難題,在推動全國高質量發展中承擔更大使命、發揮更大作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協同聯動、共建共享,彰顯三省優勢和特色,以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為引領,最佳化多中心網路化城市群結構,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發揮空間樞紐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
(二)工作原則。
——優勢互補,區域協同。樹立系統觀念,堅持“一盤棋”思想,充分發揮三省各自比較優勢,加強城市間合作,強化政策統籌、一體推進,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補、協調聯動的發展格局,顯著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創新引領,改革驅動。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強化改革的先導和突破作用,破除制約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高水平開放,為高質量發展持續提供動力和活力。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深化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協同治理,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防範風險,築牢底線。統籌發展和安全,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守住耕地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強化重大風險聯防聯控,提升安全發展水平,保障人民民眾安全健康和安居樂業。
(三)發展方向。圍繞打造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總體定位,確定以下重點發展方向:
——建設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發揮產業體系完備、基礎牢固等優勢,促進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加快壯大一批先進制造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打造產業鏈供應鏈完善、規模效應明顯、核心競爭力突出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高地。
——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發揮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和產業優勢,依託武漢東湖、長株潭、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強化創新資源集成,努力在關鍵共性技術、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重點領域形成突破,形成協同創新示範。
——構築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發揮市場優勢和空間樞紐作用,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推動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互動協作,高標準建設湖北、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提升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水平。
——創建綠色發展先行區。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動生態共保環境共治,築牢長江中游生態屏障,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著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促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培育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最佳化城市功能品質,全面提升城鄉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促進社保、教育、醫療等共建共享,增強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打造人民民眾宜居宜業、共享美好生活的空間載體。
(四)發展目標。到 2025 年,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取得
實質性進展,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進一步提升,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省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武漢、長株潭等都市圈同城化實現實質性突破,南昌都市圈培育取得積極進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更加協調,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67%;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大幅提高,綜合立體交通網進一步完善,鐵路總里程達到 1.4 萬公里,基本實現城市群內主要城市間 2 小時通達,新型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具有全國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基本形成,產業分工更加合理、協作效率大幅提升,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初步建成,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 7%以上;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長江協同保護與環境共治取得決定性進展;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和安全生產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協同治理效能顯著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三、強化都市圈帶動作用,最佳化城市群空間格局以科學分工、協同發展為導向,構建“三核三圈三帶多節點”的空間格局,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五)強化三省省會城市引領功能。全面提升武漢、長沙、南昌在先進制造研發、科技創新驅動、全球貿易服務、文化和商業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功能,高標準建設湘江新區、贛江新區,增強“三核”綜合競爭力。推動武漢、長沙合理有序疏解一般性製造業,引導優質公共服務資源最佳化布局並向周邊輻射延伸,逐步降低武漢市江漢區等人口密度過高城區的人口密度。提升省會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全面增強城市發展韌性和風險防控能力。
(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以下任務均需三省落實,不再列出)
(六)促進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發揮省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與周邊城市實現同城化發展,形成通勤便捷高效、產業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的都市圈。加快武漢與鄂州、孝感、鹹寧、黃岡、黃石等同城化進程,著力打造武漢都市圈。進一步提升長沙、株洲、湘潭同城化質量,加快建設長株潭都市圈。加強南昌與周邊市縣聯動對接,有序培育南昌都市圈。編制出台武漢、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省級統籌、中心城市牽頭、周邊城市協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進機制。(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
(七)提升城鎮帶互通協作水平。依託京廣通道,推動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協同發展,提升鹹寧、岳陽等要素集聚能力,促進石化、醫療健康、紡織服裝等產業合作。依託沿江—京九通道,推動武漢、南昌都市圈互動發展,提升黃岡、黃石與九江等地經濟實力,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推動建、石化、鋼鐵等產業轉型升級。依託滬昆通道,推動長株潭、南昌都市圈聯動發展,突出婁底與萍鄉、宜春、新余、鷹潭、上饒等地優勢特色,發展光伏光電、精細化工、鋼鐵新材、有色金屬等產業。推動省際毗鄰城市合作,持續推動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深化九江與黃石、鄂州、黃岡等地跨江合作與融合發展。支持贛州、恩施、張家界、信陽等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接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
圖 1 長江中游城市群空間格局示意圖
(八)增強節點城市發展動能。發揮三圈帶動和三大通道聯結作用,推動外圍節點城市發展。夯實襄陽、宜昌、岳陽、衡陽製造業基礎,增強人口吸引力,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動荊門、荊州、常德、益陽、景德鎮、撫州等差異化發展,努力形成新增長點。(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
(九)健全城鄉體系。增強縣城及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動產業配套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按照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支持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充分對接城市需求,發展成為衛星鎮;支持具有區位優勢或獨特資源的小城鎮強化要素資源配置,發展成為專業功能鎮;支持遠離城市的小城鎮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成為綜合性小城鎮。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向鄉村覆蓋,推進江西鷹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探索。(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
四、健全基礎設施網路,共同提高內聯外達能力以提升互聯互通效率為重點,統籌完善傳統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構建高效實用、安全可靠、智慧綠色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十)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成都重慶至上海沿江高鐵、廈渝高鐵、呼南高鐵等幹線鐵路,加快構建多向立體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最佳化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完善鐵路聯絡線,提升城際鐵路運營效益,支持利用既有鐵路富餘能力開行市域
(郊)列車,有序完善省會城市軌道交通網路。推動省際高速公路銜接暢通,推動國家高速公路 G4、G60 等擴容改造,規劃建設一批省級高速公路,加快國省道幹線跨省路段提質改造,打通省際市際待貫通路段,支持渡改橋等項目建設。協同推進長江幹線過江通道建設,發展跨江城際公交。實施長江及漢江、湘江、沅江、贛江等航道整治工程,深化湘桂贛粵運河前期研究論證,提升水運主通道航運能力。加強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推進宜昌、岳陽、九江等主要港口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促進其他沿江港口協同發展,推動長江中游港口群一體化治理,鼓勵港口等領域企業採用共同出資、交叉持股等模式整合資源,實現高效運營。推動主要港口鐵路進港全覆蓋。推動城市群內機場協同運營,提升武漢、長沙、南昌機場區域航空樞紐功能,完善國際航線網路。建成鄂州專業性貨運樞紐機場,發展全貨機航班。打造武漢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推動長沙、南昌等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推動各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便捷換乘。(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國家鐵路局、中國民航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專欄 1 交通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1.鐵路。規劃建設武漢至宜昌、武漢至合肥、長沙至贛州、襄陽至常德、益陽至婁底、荊門至荊州、仙桃至監利、常德至岳陽至九江、南昌至九江等鐵路。加快建設荊州港車陽河港區疏港鐵路、黃石沿江疏港鐵路二期、宜昌茅坪港疏港鐵路、襄陽小河港區疏港
鐵路項目。
2.公路。實施 G4 京港澳高速軍山橋段、G60 滬昆高速昌傅至金魚石段、G50 滬渝高速武漢至黃石段等高速公路擴容改造工程,建設一批國道跨省路段。規劃建設監利至華容公鐵兩用大橋、九江至黃梅等跨江通道。
3.航道。推進長江宜昌至武漢段 4.5 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前期論證工作。實施唐白河、松西河航道提等升級工程,基本貫通湘江、沅江高等級航道,建設松虎航道,有序建設澧水、資水航道,形成南向水運大通道。實施贛江、信江、袁河、昌江等水系航道工程。
4.機場。建成鄂州機場。實施長沙黃花機場改擴建、武漢天河機場第三跑道建設、南昌昌北機場三期擴建,以及一批支線機場改擴建。推進新建婁底機場前期工作。有序推進一批通用機場建設。
圖 2 長江中游城市群鐵路網示意圖
(十一)強化能源保障和水利建設。立足三省能源供應保障實際,積極引入區外電力,完善城市群電網主網架結構,加快推進華中特高壓交流環網建設,加強本地保障電源建設,完善應急保障電源配置。完善油氣輸送網路。統籌布局區域性煤炭儲備基地,鼓勵煤炭應急儲備項目建設,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實施新能源倍增行動,因地制宜推進淺層地熱能開發,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充分開發和就地消納。協同推進跨流域跨區域調水,推進引江補漢等工程建設,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新建江西大坳、湖北蘄水大型灌區,實施贛撫平原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國家能源局、國家電網有限公司)
專欄 2 能源和水利重點項目
1.電網建設。推動南昌—長沙、荊門—長沙、南昌—武漢等特高壓交流工程建設,實施金上—湖北、寧夏—湖南特高壓直流輸電等區外電力引入工程。
2.油氣輸送。建設西氣東輸三線中段、川氣東送二線、新粵浙廣西支幹線等天然氣輸送工程。
3.水資源配置。推進引江補漢、鄂北水資源配置二期、江西四方井和花橋水庫、湖南椒花和犬木塘水庫、引資濟漣等工程建設。
4.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推進韶山、漳河水庫、東風渠、王英水庫、澤口、下內荊河、高關水庫、顏家台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推進一批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十二)共建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路規模化部署和拓展套用,推進千兆光纖接入網路廣泛覆蓋,全面推進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和單棧試點,推動武漢、南昌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建設。升級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按照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總體規劃要求,最佳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服務本地、規模適度的算力服務。完善武漢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功能,加快建設二級節點。加快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位化改造,加強泛在感知、終端聯網、智慧型調度體系建設。加強通信網路、重要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保護,增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能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科技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
五、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共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以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為導向,增強協同創新能力,促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十三)聯手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充分發揮湘江新區、贛江新區及武漢東湖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引領作用,促進城市間產業協作,最佳化產業鏈區域布局,加快建設若干先進制造業集群。鞏固提升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汽車等優勢產業集群,努力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打造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量子信息、類腦智慧型等一批先導產業,搶占未來發展先機。(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
專欄 3 先進制造業集群工程
1.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武漢都市圈打造“光芯屏端網”全產業鏈,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自主可控作業系統、高端伺服器、5G 射頻器材、通信模組等,南昌都市圈發展智慧型終端、光電顯示、半導體照明、數字視聽等。
2.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長株潭都市圈提升大型、超大型工程機械產品競爭力,積極發展特種工程機械。
3.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株洲發展新一代軌道交通整車及控制系統、關鍵部件研發產業化及虛軌列車,武漢重點發展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和零部件製造。
4.汽車產業集群。武漢都市圈重點開發新能源、5G 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汽車,長株潭都市圈推進燃油汽車產能電動化智慧型化轉型,南昌都市圈保持特種車優勢並有序發展新能源汽車,襄陽聚焦智慧型汽車研發製造,荊州、常德、衡陽、九江、宜春等建設汽車零部件基地。
5.航空航天產業集群。武漢建設航天產業基地,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航空發動機產業、通用航空產業,南昌都市圈聚焦大飛機機身和核心零部件研發製造,荊門聚焦特種飛行器,景德鎮聚焦直升機和無人機,襄陽、岳陽、衡陽等發展配套產業。
6.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武漢聯手宜昌、鄂州加快發展現代生物醫藥產業,南昌、九江、宜春、上饒、黃岡、鹹寧等打造全國中醫藥產業重要基地,長沙、常德、宜昌、鷹潭等加快特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仙桃打造醫用非織造布生產和出口基地。
7.新材料產業集群。武漢都市圈發展先進半導體、特鋼、無機非金屬等新材料,長株潭都市圈發展金屬、化工、先進硬質、先進儲能等新材料,南昌都市圈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宜昌、荊門、岳陽、景德鎮、九江打造全國重要的精細化工產業基地。
(十四)統籌承接產業轉移。
落實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明確差異化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方向和領域,積極承接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補齊建強產業鏈。創新產業轉移合作模式,支持發展“一區多園”、“飛地經濟”完善信息對接、權益分享等制度和政策體系,適當增加承接製造業轉移項目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深入推進湖北荊州、湘南湘西等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支持大型企業總部或區域總部入駐。嚴禁淘汰退出的落後化工產能落地。(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國務院國資委)
(十五)構建科技創新共同體。
推進武漢東湖、長株潭、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培育和建設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整合區域創新資源,鼓勵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推動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湘江西岸科技創新走廊、贛江兩岸科創大走廊合作對接。聚焦光通信、積體電路、裝備製造、生物育種等關鍵領域,組建一批協同創新合作平台,聯合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創新政策協同,建設區域技術交易市場合作平台,完善智慧財產權快速協同保護機制,支持有條件地區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實施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共認共用機制。縱深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社會創造力。(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知識產權局)
專欄 4 科技創新重點工程
1.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推進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最佳化提升項目、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設施、深部岩土工程擾動模擬設施預研建設。
2.重點實驗室。湖北加快推進光谷、珞珈、江夏等實驗室建設。湖南培育建設醫療大數據套用技術、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高分子複雜結構增材製造等方向重點實驗室。江西培育建設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性能監測與保障、稀土科技與材料、航空應急救援等方向重點實驗室。
3.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推動東湖科學城、嶽麓山大學科技城和瑤湖科學島建設,支持武漢建設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國家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湖南建設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嶽麓山(工業)創新中心,江西建設磁約束聚變與材料改性實驗平台、南昌大學國際材料創新研究院平台。
(十六)推動製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和工程設計諮詢,建設一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及諮詢企業,支持武漢打造“設計之都”。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支持湖北、湖南開展科技金融創新,推進贛江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鼓勵設立金融後台服務基地。打造一批檢驗檢測、廣告會展、商務諮詢等服務品牌。鼓勵開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
(十七)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優質稻米生產,鞏固提升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地位。圍繞油料、茶葉、水產品、畜禽、林果等優勢農產品,支持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壯大一批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完善全鏈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共同打造湘贛紅、潛江龍蝦、洞庭香米等區域公用品牌。大力發展定製農業、農耕體驗、民宿經濟等新業態和農村電子商務,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進全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和江西全國綠色有機農產品示範基地試點省建設。(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
六、深化改革全面開放,共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決破除制約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十八)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加快建立協調銜接的勞動力、人才流動政策體系和交流合作機制,推動都市圈內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城市群內居住證互通互認。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積極盤活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索推進政府引導的科創基金在三省範圍內互投,鼓勵以市場化方式互設創投基金。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進跨地區跨部門數據共享交換,協同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公安部、自然資源部)
(十九)持續最佳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最大限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環節,推行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改革,發布“零跑腿”事項清單。加強跨地區跨部門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實現高頻政務服務事項一事聯辦、群內通辦,定期發布跨省通辦事項清單。統一企業登記標準和流程,探索建立市場準入異地同標機制,持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協調區域內信用政策和標準體系,健全市場監管執法協調機制,制定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適用規則一體化標準。積極緩解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難題,創建民營經濟示範城市。對標一流水平,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營商環境。(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人民銀行)
(二十)構建暢通高效的流通體系。依託幹線鐵路、高速公路、長江黃金水道和航空網路,完善內外聯通、多向拓展的物流通道,率先打造“全球 123 快貨物流圈”(快貨國內 1 天送達、周邊國家 2 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 3 天送達)。打造一批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省級物流樞紐,創建國家級示範物流園區,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推進農村客運、農村物流、郵政快遞融合發展。支持江海聯運、鐵水聯運、水水中轉等模式發展,加快集疏運體系建設,推廣“一單制”服務,持續降低物流成本,推動供應鏈協同整合,努力提高流通效率。加快發展冷鏈物流,在相關城市布局建設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夯實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基礎。支持便利店、農貿市場等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加強商貿流通標準化建設和綠色發展。推動大宗商品和電子商務交易平台建設。加快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衝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交通運輸部、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二十一)協同打造內陸高水平開放平台。高質量建設湖北、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推動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建設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支持武漢、鄂州、南昌等發展臨空經濟,統籌布局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B 型),推進黃石、宜昌、湘潭、岳陽、九江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或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試點城市建設。完善口岸綜合服務體系和聯絡協調機制,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國際貿易“單一視窗”。整合中歐班列資源,提高武漢、長沙、南昌等的中歐班列集結能力和運營質效。規範發展對外投資合作,共同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辦好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創業發展洽談會、中非經貿博覽會、世界VR 大會等展會,支持舉辦中國中部國際產能合作論壇。(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海關總署、僑辦)
七、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共同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構建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建設運營模式。
(二十二)共建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以幕阜山和羅霄山為主體打造城市群“綠心”,加強鄱陽湖、洞庭湖保護,深化長江及漢江、湘江、贛江治理,築牢大別山、大巴山、雪峰山、懷玉山、武夷山生態屏障,強化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構築“一心兩湖四江五屏多點”生態格局。統籌劃定並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協同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大力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和河湖濕地修復工程,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河流兩岸和交通沿線綠化帶建設。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要求,保護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實施瀕危物種拯救等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立生態保護修復省際協調機制,聯合申報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
圖 3 長江中游城市群生態格局示意圖
(二十三)協同推進長江水環境治理。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加強河湖生態保護,強化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持續實施污染治理“4+1”工程(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化工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及尾礦庫污染治理)。強化“三磷”污染治理,加強長江幹流湖南湖北段總磷污染防治。完善城鄉污水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大力實施雨污分流、截污納管,深入推進入河排污口監測、溯源、整治,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到 2025 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 70%以上,加快推進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加強沿江城市船舶污染聯防聯控,完善船舶水污染物轉移處置聯合監管制度,主要港口基本實現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轉移和處置的全過程電子聯單管理,加快推進船舶靠港使用岸電,推動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船舶發展。推進長江及主要支流沿岸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和尾礦庫污染治理。有序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應急部)
(二十四)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深入推進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有序開展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完善污染源排放清單資料庫,推進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治,加快淘汰老舊車船。嚴控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開展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加快推進垃圾分類,紮實開展白色污染治理,有序實施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維護,加強惡臭污染防治,統籌布局建設垃圾焚燒設施,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開展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加強環境噪聲污染治理。完善大氣污染、危險廢物等領域聯防聯控機制,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回響機制,開展跨區域聯合環境執法。(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二十五)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元路徑。建立健全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標準等,推動淥水流域補償機制常態化運行,健全鄱陽湖、洞庭湖補償機制,推進江西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省份建設。全面完成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和動態監測,形成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先行開展以生態產品實物量為重點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探索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套用於相關績效考核、生態保護補償等方面,開展針對特定地域單元的生態產品價值評估探索。支持武漢建成運行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鼓勵申辦生態產品推介博覽會。推廣生態資源資產經營管理模式。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
(二十六)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推動重點行業綠色轉型,開展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創造條件儘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提高公共運輸出行比例,推動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車輛電動化,統籌布局電動汽車充換電配套設施。推廣裝配式建築、鋼結構建築和綠色建材,到 2025 年城鎮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積極參與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建設。加強節水型社會建。總結推廣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經驗,支持武漢、九江、岳陽等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深化探索實踐,推動豐城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建設,支持通(城)平(江)修(水)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八、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共同增進民生福祉以更好滿足人民民眾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共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傳承創新多元文化,增強區域安全協同治理能力,提高城市群幸福宜居水平。
(二十七)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協同制定地方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並適時動態調整,建立部分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財政支出跨區域結轉機制,推動公共服務資源按常住人口配置。落實常住地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對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保障。推動三省間社會保險關係順暢轉移接續、養老金領取資格核查互認、異地就醫門急診醫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實現工傷認定結果、勞動能力鑑定意見互認,逐步放寬放開居民在常住地或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將符合條件的常住人口納入城鎮公租房保障範圍,推動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認互貸和轉移接續。完善低保跨省核對機制,開展殘疾人兩項補貼跨省通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中國殘聯)
(二十八)促進教育醫療合作。推動成立長江中游城市群高校聯盟,探索教師互聘、學分互認、聯合培養等合作模式,促進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統籌職業教育布局和專業設定,支持三省共建共享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鼓勵職業院校與企業跨地區開展合作,推動中國(南昌)現代職教城建設。探索建立以流入地學籍和連續受教育年限為依據的中考報考制度。支持湖北、湖南申報建設國家醫學中心與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支持江西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鼓勵通過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等形式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共享。完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醫學檢驗結果互認和雙向轉診合作機制,建設以電子病歷和居民健康檔案為重點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深化中醫藥創新協作。(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中醫藥局)
(二十九)共同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推進井岡山、湘鄂贛等片區保護與展示,建設江西、湖北、湖南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發掘運用好武漢、韶山、南昌等紅色資源,推進紅色旅遊創新發展。深入研長江文化,挖掘荊楚文化、湖湘文化資源,推動盤龍城、銅官窯、海昏侯國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支持景德鎮御窯、“萬里茶道”等開展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前期工作,支持漢劇、湘繡等非物質文產傳承發展。依託自然山水資源打造各具特色的山城水城,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推進工業遺產、鄉土建築活化利用,加強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利用,建設三峽工程博物館。創新城市群文化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共建城市群文化合作發展平台,推動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資源共享。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推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演藝動漫等文化產業發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支持三省旅遊業聯動發展,聯合發行旅遊一卡通,共同打造精品線路,聯合開展旅遊市場監管。(文化和旅遊部、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市場監管總局、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
專欄 5 文化旅遊合作重點行動
1.共保文化遺產。完善長江中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四級保護名錄體系,建設長江中游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展示工程及配套設施。高標準建設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
2.共建旅遊線路。打造紅色武漢、革命大別山、秋收起義·湘贛紅旗等紅色旅遊線路,推進韶山—井岡山等紅色旅遊專線綜合開發。聯合打造嶽麓、白鹿洞等書院和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等名樓文旅品牌,依託屈家嶺、馬王堆等考古遺址和歷史遺存共同開發旅遊線路,促進湖北隨州炎帝故里與湖南炎陵縣炎帝陵合作,聯合推廣江西婺源、湖北枝江、湖南平江油菜花主題旅遊,打造武漢—長沙—南昌周末游產品。
(三十)強化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聯合建突發災害和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指揮協調聯動機制,實現應急救援隊伍、裝備、物資等的信息共享和緊急調用。建設武漢國家華中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和隊伍組建長沙、南昌等區域性應急救援基地和九江區域性水域救援中心,強化防災備災體系和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建設,推廣實施公共設施平急兩用改造。加快推進長江乾支流及重點湖泊重要堤防、蓄滯洪區等建設,提升重點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加快更新改造老城區排水設施,高標準規劃建設新城區排水設施。健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早期預警和醫療救治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建設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加強省際間疫情防控合作,聯合開展重大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深入推進礦山、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交通、工貿、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整治,有效防範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推進航空消防、專業撲火隊伍、應急道路、阻隔系統等森林草原防滅火設施和裝備力量建設。健全社會治安協調聯動機制,共同打擊新型網路犯罪和跨省犯罪。(應急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糧食和儲備局)
專欄 6 公共安全提升重點行動
1.強化防洪排澇能力。建設自動化、智慧型化的洪澇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編制風險清單,繪製洪水風險區劃圖。開展長江中游幹流以及漢江、湘江、贛江等重要支流堤防建設與河道治理,加強洞庭湖區、鄱陽湖區綜合治理,加快推進錢糧湖、共雙茶、大通湖東、洪湖東分塊、杜家台、康山等蓄滯洪區建設。實施排水應急能力提升工程,閉合武漢、長沙、南昌、宜昌、岳陽、九江等重點城市防洪保護圈。系統推進排水管渠、排澇除險設施、數位化綜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設。在城市建成區及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實現 1 分鐘接警、3 分鐘出動、5 分鐘啟動處置。
2.提升公共衛生應急救治能力。推進傳染病醫院、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建設標準化菌種保藏中心、生物樣本庫和菌毒種基因庫、代謝組學和基因組學等實驗室,實現每個地市至少有一個達到 P2 水平的實驗室,建設一批區域應急醫療物資儲備基地。加強醫院應急車輛、特種專業車輛等設施設備配備。
3.持續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針對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危險廢物、道路交通、工貿、消防等行業領域和礦山、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開展安全整治專項行動。強化工業網際網路在監測預警、處置及評估中的套用,提升工業企業安全生產水平。在跨界毗鄰地區按可達性統籌 119 火警應急服務範圍。
4.加強應急人才培養培訓。實施高危行業領域安全技能提升培訓行動,“十四五”期間完成“三項崗位”人員培訓 120 萬人次。支持在九江、宜昌、岳陽等石油化工行業企業較為集中的區域建立 10 家高水平的安全生產技能實訓基地。加快建設黃岡應急管理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 九、實施保障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地方各級政府職責,建立健全協同推進機制,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實施方案提出的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三十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充分發揮黨的各級組織在城市群建設中的領導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激勵幹部銳意進取、擔當作為。
(三十二)強化組織實施。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的責任主體,要切實加強對本方案實施的組織領導,健全協同機制,細化任務舉措,落實工作責任,形成工作合力。依託城鎮化工作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國家發展改革委要加強統籌指導,有關部門要研究制定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的具體措施,在政策制定、項目安排、要素保障、體制機制改革、試點示範等方面給予指導支持。支持各類金融機構、企業、社會組織依法合規參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
(三十三)健全協同機制。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人民政府要健全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省際協調推進機制,完善主要負責人定期會商機制,研究推動重大事項,發揮好城市群協同發展聯合辦公室作用,推進具體合作事項落實。鼓勵市、縣層面建立合作協同機制。鼓勵三省開展幹部人才交流掛職任職。支持在基礎設施、產業協作、生態保護、公共服務等領域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儘快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內容解讀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進一步提升,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省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武漢、長株潭等都市圈同城化實現實質性突破,南昌都市圈培育取得積極進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更加協調,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67%;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大幅提高,綜合立體交通網進一步完善,鐵路總里程達到1.4萬公里,基本實現城市群內主要城市間2小時通達,新型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具有全國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基本形成,產業分工更加合理、協作效率大幅提升,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初步建成,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 7%以上。
《批覆》提出,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要彰顯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優勢和特色,以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為引領,最佳化多中心網路化城市群結構,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發揮空間樞紐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
《批覆》提出,三省要落實主體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協同機制,細化任務舉措,形成工作合力,確保《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實施中涉及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要按程式報批。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研究制定支持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在體制機制改革、重大項目建設、試點示範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依託城鎮化工作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國家發展改革委要加強協調指導,適時組織開展實施情況評估,重大事項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批覆》要求,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人民政府要落實主體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協同機制,細化任務舉措,形成工作合力,確保《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實施中涉及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要按程式報批。
《批覆》要求,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研究制定支持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在體制機制改革、重大項目建設、試點示範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依託城鎮化工作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國家發展改革委要加強協調指導,適時組織開展實施情況評估,重大事項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方案意義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進一步提升,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省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武漢、長株潭等都市圈同城化實現實質性突破,南昌都市圈培育取得積極進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更加協調,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67%;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大幅提高,綜合立體交通網進一步完善,鐵路總里程達到 1.4 萬公里,基本實現城市群內主要城市間 2 小時通達,新型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具有全國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基本形成,產業分工更加合理、協作效率大幅提升,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初步建成,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 7%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