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大意 說到比較優勢,不能不提和它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絕對優勢 (Absolute advantage)。後者很好理解。你比我會理財,你在理財方面對我有絕對優勢。中國的彩電製造技術比越南強,中國在彩電製造上對越南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和劣勢是不是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分工關係或者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呢?乍一看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你比我會理財,在我們這兩個人團隊中當然是你來理財。中國比越南會生產彩電,當然是中國向越南出口彩電。但仔細一想,這個推理不能成立。你理財比我強1分,但你推銷產品比我強2分,那在我倆這個團隊中誰來理財,誰來行銷?答案是:為了團隊的總體利益,你只能忍痛割愛,將賬本留給我。你是比我會理財,但你在推銷產品上能力更強。將帳本給我能夠為你騰出時間去搞行銷。在我們這個團隊中,你的比較優勢是行銷,而我的比較優勢是理財。我們的分工合作關係是建立在比較優勢之上,而不是絕對優勢之上。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儘管你什麼都比我行,但你不能什麼都自己做。當然你可以選擇什麼都自己做,但那樣你得到的收益會少於和我合作你所得的份額。同樣道理,儘管中國在彩電生產上對越南有絕對優勢,但在電腦生產上的絕對優勢更大。因而中越貿易中會是中國向越南出口電腦,越南向中國出口彩電①。兩國的貿易關係是建立在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的基礎上。比較優勢這個概念告訴我們,對一個各方面都強大的國家或個人,聰明的做法不是仰仗強勢,四面出擊,處處逞能或事必躬親,而是將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資源用在自己最擅長的地方。反之,一個各方面都處於弱勢的國家或個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的先天不足。要知道,“強者”的資源也是有限的。為了它自身的利益,“強者”必定留出地盤給“弱者”。
比較優勢理論 的精髓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
總之,正是各生產單位對資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況的差別,造成了比較優勢的產生。而比較優勢的差別直接導致了生產物品的
專業化 (即所謂“
社會分工 ”)和貿易的產生。這種專業化的結果是,當每個人都能夠專門地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時,生產就會變得更加有效率,從而整個社會可創造物質財富總量與其整體
經濟福利 便會有所增加。專業化所帶來的總產量增量,就是貿易的好處。那么,貿易的進行,也就由此變得順理成章。同時,更多可分享的總產量本身,同樣促進著專業化決策的發展。
假設條件 (1)假定貿易中只有兩個國家和兩種商品(X與Y商品),這一個假設的目的是為了用一個二維的平面圖來說明這一理論。
比較優勢 (2)兩國在生產中使用相同的技術。即:如果
要素 價格在兩國間是相同的,兩國在生產同一商品時,就會使用相同數量的勞動。由於要素價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國的生產者都將使用更多的低價格要素,以降低生產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
物物交換 條件下進行,沒有考慮複雜的
商品流通 ,而且假定1個單位的X產品和一個單位的Y產品等價(不過他們的生產成本不等)。
(4)在兩個國家中,商品與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
(5)在一國內要素可以自由流動,但是在國際間不流動。
(6)分工前後生產成本不變。
(7)不考慮交易費用和運輸費用,沒有關稅或影響國際貿易自由進行的其他壁壘。但是,在貿易存在的條件下,當兩國的相對商品價格完全相等時,兩國的生產分工才會停止比較優勢理論。如果存在運輸成本和關稅,當兩國的相對價格差小於每單位貿易商品的關稅和運輸成本時,兩國的生產分工才會停止。
(8)價值規律在市場上得到完全貫徹,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9)假定國際經濟處於靜態之中,不發生其他影響分工和經濟變化。
(10)兩國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資源和要素。
(11)兩國的貿易是平衡的,即總的進口額等於總的出口額。
發展背景 面臨一些挑戰
由於兩個國家剛好具有不同商品生產的
絕對優勢 的情況是極為偶然的,
斯密 的
絕對優勢理論 仍然面臨一些挑戰。1815年英國政府為維護土地貴族階級利益而修訂實行了“
穀物法 ”。“穀物法”頒布後,英國糧價上漲,地租猛增,它對地主貴族有利,而嚴重地損害了產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昂貴的穀物,使工人
貨幣工資 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削弱了
工業品 的競爭能力;同時,昂貴的穀物,也擴大了英國各階層的吃糧開支,而減少了對工業品的消費。“穀物法”還招致外國以高關稅阻止英國工業品對他們的出口。為了廢除“穀物法”,
工業資產階級 採取了多種手段,鼓吹穀物
自由貿易 的好處。而地主貴族階級則千方百計維護“穀物法”,認為,既然英國能夠自己生產糧食,根本不需要從國外進口,反對在穀物上自由貿易。
比較優勢 要找到穀物自由貿易的理論依據
這時,
工業資產階級 迫切需要找到穀物
自由貿易 的理論依據。
李嘉圖 適時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提出了著名的
比較優勢原理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這是一項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沒有受到挑戰的經濟學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
經濟解釋 力。他認為,英國不僅要從外國進口糧食,而且要大量進口,因為英國在紡織品生產上所占的優勢比在糧食生產上優勢還大。故英國應專門發展紡織品生產,以其出口換取糧食,取得
比較利益 ,提高商品生產數量。
比較優勢理論 是在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一國在兩種商品生產上較之另一國均處於絕對劣勢,但只要處於劣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劣勢的程度不同,處於優勢的國家在兩種商品生產上優勢的程度不同,則處於劣勢的國家在劣勢較輕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處於優勢的國家則在優勢較大的商品生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兩個國家分工
專業化 生產和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進口其處於比較劣勢的商品,則兩國都能從貿易中得到利益。這就是
比較優勢原理 。也就是說,兩國按比較優勢參與國際貿易,通過“兩利取重,兩害取輕”,兩國都可以提升
福利水平 。
比較優勢原理
事實上,中國的
田忌 賽馬故事也反映了這一
比較優勢原理 。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馬,每個層次的質量都劣於齊王的馬。但是,田忌用完全沒有優勢的下馬對齊王有完全優勢的上馬,再用擁有
相對比較優勢 上、中馬對付齊王的中、下馬,結果穩贏。
比較成本理論 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它為
自由貿易政策 提供了理論基礎,推動了當時英國的
資本積累 和生產力的發展。在這個理論影響下,“穀物法”廢除了。這是19世紀英國自由貿易政策所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
實踐檢驗的結果
也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如邁克
道爾 以1937年為例,通過考察美國與英國各行業的出口績效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係,基本上可以驗證得出:對於美國勞動生產率(根據工資差異加以調整後的)相對高於英國的產業而言,美國在這些行業的出口也相對高於英國這些行業的出口。
斯特恩 比較了1950年和1959年兩個年份美國、英國勞動生產率與出口績效之間的關係,根據他們的分析,1950年在所觀察的39個部門中有33個部門支持了假設檢驗,但到1959年,這一關係有所削弱。
不容置疑
整體來看,
比較成本理論 在加速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他對
國際貿易理論 的最大貢獻是,首次為
自由貿易 提供了有力證據,並從勞動生產率差異的角度成功地解釋了國際貿易發生的一個重要起因。直到今天,這一理論仍然是許多國家,尤其是
開發中國家 制訂對外經濟貿易戰略的理論依據。
但是,比較優勢也存在較大的不足。首先,比較成本理論的分析方法屬於
靜態分析 。
該理論認為世界是永恆的
是一個
靜態均衡 的世界,是一個各國間、各經濟集團間利益和諧一致的世界。
李嘉圖 提出了九個假定作為其論述的前提條件:一是只考慮兩個國家兩種商品;二是堅持
勞動價值論 ,以英葡兩國的真實勞動成本的差異建立
比較成本說 ,假定所有的勞動都是同質;三是生產是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的;四是沒有運輸費用;五是包括勞動在內的
生產要素 都是充分就業的,它們在國內完全流動,在國際之間不能流動;六是
生產要素市場 和商品市場是
完全競爭 的市場;七是收入分配沒有變化;八是貿易是按貨
物物交換 的方式進行;九是不存在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國際經濟是靜態的。其次,李嘉圖解釋了勞動生產率差異如何引起國際貿易,但沒有進一步解釋造成各國勞動生產率差異的原因。第三,該理論的一條重要結論是:各國根據
比較優勢原則 ,將進行完全的
專業化 生產。現實中,難以找到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進行完全的專業化生產。一般來說,各國多會生產一些與進口商品相替代的產品。
適用範圍 比較優勢的原理本來是國際貿易學中的重要概念,現在廣泛的用在各種競爭合作的比較當中,而不僅僅是企業間貿易等方面的問題。比如,城市的功能定位,國際間的經濟合作,求職者之間的能力比較,公司之間的
發展能力 比較,等等,任何可能發生比較和差異的地方都能用到
比較優勢原理 。
缺陷 比較優勢理論 也存在著理論上的“硬傷”,或者說,存在理論分析上的“死角”。這是因為,在
李嘉圖 的理論分析中,比較優勢所以能夠成立,全然取決於兩國間兩種商品生產成本對比上“度”的差異。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經過高度抽象的“2×2貿易模型”,勢必存在著這樣一種情況,即兩國間在兩種商品生產成本對比上不存在“度”的差異。下表所示即為“等優勢或等劣勢貿易模型”(Equal Advantage or Equal Disadvantage Model)。
原理 比較優勢理論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為:每個人都消費本國和世界各國許多其他人所生產的物品或者勞務,一個可以用較少投入生產該物品的人被稱為在生產該物品上具有絕對優勢,生產該物品的機會成本比較小的人稱為具有比較優勢,而貿易的好處則是基於比較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貿易可以使得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因為它使得人們可以專門從事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活動,但這個原理並不僅僅適用於個人。在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對於處於
絕對優勢 的國家, 應集中力量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彼此都節省了勞動,都得到了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