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全文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前 言
鄱陽湖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沒有富營養化的湖泊,同時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重要濕地。在未來發展中,鄱陽湖地區既肩負著保護“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載著引領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功能。在新的歷史時期,從國家戰略全局和長遠發展出發,為積極探索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新模式,建設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我國大江大湖區域綜合開發提供良好示範,特編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規劃範圍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1],國土面積5.12萬平方公里,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48億元,年末總人口2006.6萬人。
本規劃是指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綱領性檔案和編制相關規劃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09年至2015年,遠期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發展背景
第一節現實基礎
鄱陽湖是長江的重要調節器,年均入江水量達1450億立方米,約占長江徑流量的15.6%,水質長年保持在Ⅲ類以上,鄱陽湖水量、水質的持續穩定,直接關係到鄱陽湖周邊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用水安全。鄱陽湖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擁有豐富的魚類、鳥類等物種資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鶴棲息地,在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是我國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網成員,在我國乃至全球生態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來,鄱陽湖地區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鄱陽湖地區位於沿長江經濟帶和沿京九經濟帶的交匯點,是連線南北方、溝通東西部的重要樞紐;毗鄰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經濟區等重要經濟板塊的直接腹地;該區域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是中部地區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長極之一,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江西省30%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省近50%的人口,創造了60%以上的經濟總量,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江西省對鄱陽湖地區的開發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後實施了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昌九工業走廊建設、九江沿江開發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該區域生態農業發展勢頭良好,有機食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和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新型工業初具規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車、航空及精密儀器製造、特色冶金和金屬製品加工、中成藥和生物製藥、電子信息和現代家電產業、食品工業、精細化工及新型建材等為核心的產業體系;基礎設施條件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體交通網路,構建了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體系;旅遊業發展較快,是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較為完善。
第二節 挑戰與機遇
未來一段時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重要時期,能源資源需求將大幅增加,節能減排任務更加艱巨,環境保護壓力更加突出;與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綜合經濟實力不強,區域競爭力較弱,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不多,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力資源開發培養不足,生態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較為薄弱;重開發、輕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慣性依然較大,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政績綜合考評體系尚未建立,有利於促進資源整合、強化污染綜合防治的巨觀統籌機制仍然存在障礙。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由於區域內外生態環境的持續變化和全球氣候變暖,鄱陽湖水位變化異常,連續多年出現歷史罕見低水位,鄱陽湖水體污染呈日益加重趨勢,保護“一湖清水”的壓力不斷增大,直接威脅鄱陽湖的生態功能,同時,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血吸蟲孳生繁殖,威脅著湖區民眾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上述問題和矛盾,都需要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予以重視和解決。
同時,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也面臨良好的機遇。國內外對可持續發展已形成廣泛共識,保護生態環境是當代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資源節約的發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正在成為新的競爭優勢;我國確立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提出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戰略思想和重大舉措,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深入推進,中部地區的發展條件逐漸改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所有這些,為鄱陽湖地區轉變發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條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三節 戰略意義
鄱陽湖流域既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又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對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有利於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子。鄱陽湖地區是江西綜合實力最強的地區,環境承載能力較大。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遵循產業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產業化的理念,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生態經濟,有助於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提供示範。
——有利於探索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開發和保護,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保護和修復湖泊生態系統,有效控制濱湖和江河源頭地區的人為破壞,合理開發環湖平原地區,探索大湖流域保護、治理、開發的新經驗,有助於保護“一湖清水”,維護濕地複合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保障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
——有利於構建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的新支點。鄱陽湖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著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突出發展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助於培育長江中游地區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加快實現中部地區“三個基地、一個樞紐”的戰略目標。
——有利於樹立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陽湖是我國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網成員,是國際重要濕地,也是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栖息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推廣生態文化,為世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應有貢獻,有助於為我國開展國際生態經濟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為主線,以體制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途徑,加快發展步伐,努力把鄱陽湖地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範區。
――堅持生態優先,促進綠色發展。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把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探索建立反映資源環境成本和生態效益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保護“一湖清水”,建設綠色家園,發展生態產業,實現在集約節約利用資源中求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中謀崛起。
――堅持科學布局,促進協調發展。遵循區域生態經濟功能特性,把握開發節奏、時序和強度,明確功能分區,最佳化空間布局,促進人口、產業、資源集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堅持改革開放,促進跨越發展。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率先創新生態補償、水權交易、綜合開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體制機制。加強區域融合與對接,擴大國際生態經濟交流與合作。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和諧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讓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第二節 發展定位
——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範區。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係,鼓勵率先探索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之路,為全國其他湖區綜合開發和治理髮揮示範作用。
——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發揮保障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切實維護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著力提高調洪蓄水能力,努力創造一流水質、一流空氣、一流生態、一流人居環境,構築區域生態安全體系。
——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帶動區。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核心企業和知名品牌,建成全國糧食安全戰略核心區和生態高效農業示範區,建成區域性的先進制造業、商貿和物流中心,培育若干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重大產業集聚基地,建設國際知名的生態旅遊區和休閒度假區,爭當中部地區崛起的排頭兵。
——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台。切實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全方位、立體式展示中國堅持生態與經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成就;廣泛開展國際經濟和技術交流,積極借鑑國際生態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模式,充分發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自身特色,探索建立國際生態經濟合作新機制。
圍繞上述定位,著力構建安全可靠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調配有效的水利保障體系、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建設區域性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生態旅遊基地,光電、新能源、生物及航空產業基地,改造提升銅、鋼鐵、化工、汽車等傳統產業基地。
第三節 主要目標
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分階段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2009年~2015年為先行先試、強基固本階段,主要任務是創新體制機制,夯實發展基礎,壯大生態經濟實力,初步形成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新模式;2016年~2020年為深入推進、全面發展階段,主要任務是構建保障有力的生態安全體系,形成先進高效的生態產業集群,建設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群,為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良好基礎。
2009~2015年重點規劃期的主要奮鬥目標是:
——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鄱陽湖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空氣品質達到國家Ⅱ級標準;濕地保護面積持續穩定,濕地生態功能不斷增強;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數量有所增加;河道行洪通暢,防洪抗旱治澇減災能力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質量不斷提高,水土流失面積持續減少;工業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公共綠地面積不斷擴大;流域綜合管理能力大幅增強,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生態產業體系初步形成。高效生態農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工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逐漸居於主導地位,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節能減排取得新進展,資源綜合利用達到新水平,經濟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科技創新體系初步建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廣泛推廣,清潔生產機制初步建立。率先在欠發達地區構建生態產業體系。
——生態文明社會初步構建。生態文化氛圍濃厚,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日益健全,社會管理、社會服務、應急處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統籌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所突破,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創建生態城鎮、綠色鄉村取得明顯成效,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主要指標表
指 標
| 2008年
| 2015年
| 2020年
|
鄱陽湖天然濕地面積(平方公里)
| 3100
| 3100
| 3100
|
鄱陽湖水質
| Ⅲ類左右
| Ⅲ類以上
| Ⅲ類以上
|
“五河”[2]省控斷面Ⅲ類以上水質比重(%)
| 78
| 85
| 90
|
森林覆蓋率(%)[3]
| 60.05
| 63
| 63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4]
| ――
| 20%
| 比2015年下降15%
|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
| ――
| 25%
| 比2015年下降15%
|
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3
| ――
| 10%
| 比2015年減少5%
|
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3
| ――
| 10%
| 比2015年減少5%
|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 19810
| 45000
| 80000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
| 年均增長8.5%
| 年均增長8%
|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 ――
| 年均增長8%
| 年均增長8%
|
居民期望壽命(歲)
| 72
| 73.5
| 75
|
城鎮化率(%)
| 42.2
| 50
| 60
|
第四節 功能分區
根據自然生態系統的不同特徵和經濟地域的內在聯繫,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劃分為湖體核心保護區、濱湖控制開發帶和高效集約發展區。依據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現狀和開發潛力,界定區域功能,明確發展方向。
――湖體核心保護區。範圍為鄱陽湖水體和濕地,以1998年7月30日鄱陽湖最高水位線(吳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為界線,面積5181平方公里。區域功能是:強化生態功能,禁止開發建設。基本要求是:穩定湖體水質,維護濕地功能,改善候鳥栖息環境;規範采砂、捕魚、養殖等經濟行為,嚴格執行采砂管理的相關規定,全面取消湖泊禁養區的圍網養殖、肥水養殖,嚴禁圍湖造田、圍湖養殖;認真執行封洲禁牧各項措施,切實控制血吸蟲病傳播;加強旅遊和船舶污染防治,各類旅遊設施必須配備污水及污染物處理裝置,入湖機動船舶必須按標準配備使用防污設備,集中停泊區必須設定污染物收集處理設施。
――——濱湖控制開發帶。範圍為沿湖岸線鄰水區域,以最高水位線為界線,原則上向陸地延伸3公里,核定面積3746平方公里。區域功能是:構建生態屏障,嚴格控制開發。基本要求是:加強尾閭疏浚,提高行洪能力;推進植樹造林,建設環湖防護林,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減少泥沙入湖;限制施肥量大的農業生產活動,嚴禁施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高工業企業污染排放標準,加強污染綜合防治,依法依規強制淘汰落後生產能力,鼓勵控制開發帶內現有企業搬遷異地改擴建。
――高效集約發展區。範圍為區域其他地區,面積4.22萬平方公里。區域功能是:集聚經濟人口,高效集約開發。基本要求是:穩定提高生態空間,集約整合生活空間,最佳化拓展生產空間。遵循主體功能區的理念,科學劃分生態保護、農業發展、城鎮建設和產業集聚區域;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區、自然文化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以及飲用水源地、水源涵養區,積極建設沿河、沿湖、沿路生態廊道和城市公共綠地;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大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優勢農產品布局區域化、種養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資源向優勢區域與優勢產業集中,從嚴控制“兩高一資”項目,積極發展生態產業、推廣低碳技術,加快形成並壯大產業集聚區和特色塊狀經濟;全面推進對外開放,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技術、資金和人力資源轉移,大力提高參與國際國內分工與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章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以湖體保護、濱湖控制、生態廊道建設為重點,建立流域綜合管理體制,強化巨觀管理和綜合協調,統籌湖區及流域上下游、乾支流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提高環境容量和生態功能,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一節 濕地保護
採取工程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加大濕地恢復治理力度,增強淨化水質、涵養水源、休養生息的能力。
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鞏固退田還湖、還澤、還灘成果,實施鄱陽湖濕地生態恢復工程,建立濕地自然恢復區,完善引水設施體系,實施水位和水文周期調節,恢復濕地植被;治理亂堵堰、亂栽樹、亂排污,嚴禁一切破壞濕地的行為。加強柘林湖、仙女湖等庫區濕地保護,實施小型湖泊、山塘、港汊、農田、溪流濕地保護工程,禁止非法侵占。加強人工濕地建設,加快濕地動態監測體系和基礎數據平台建設,合理建設城市河段、湖泊濕地,提升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管理水平。
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加強候鳥保護,嚴厲打擊非法捕獵、販運、銷售候鳥行為,加快完善候鳥疫病監測防治體系。實施魚類資源保護工程,落實休漁措施,妥善安排因實施漁業資源養護措施造成生活困難的部分漁民生活;加強鄱陽湖鱖魚、翹嘴紅鮊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為魚類洄游、繁殖、生息提供優良場所。嚴格保護和封育湖區沙洲天然植被,禁止墾荒放牧。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建設鄱陽湖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救護與繁育中心,重點加強白鶴、江豚、鰣魚等瀕危物種保護,維護種群數量。加強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磯山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完善國家、省、縣三級自然保護區體系,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
第二節 污染防治
堅持防治並舉,統籌生產生活、兼顧城市鄉村,實行最嚴格的污染防治政策,全面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完善防控監測體系,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快防污治污工程建設,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化學需氧量、氮(總氮或氨氮)、總磷、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及削減量原則上優於國家要求,並加以分解落實。
加強生活污染防治。加快建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完善管網收集系統,到2015年所有市縣和重點鎮建成污水處理廠,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一級排放標準,對排放湖泊水庫的執行更嚴格的標準。採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積極開展村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率先建成濱湖控制開發帶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科學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完善標識與警告設施,嚴禁設定排污口,嚴禁可能危害水源功能的開發建設及活動。加快建設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和收集系統,提高固體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水平,統籌城鄉收運處理體系,因地制宜採取適宜技術和運行機制,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推行“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到2015年所有市縣建成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推進縣級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置中心建設。
加強工業污染防治。提高產業準入門檻,所有工業企業必須按照國家要求做到持證排污和達標排放,防止產業承接中的污染轉移。淘汰工藝落後、污染嚴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生產能力,污染排放不達標或對當地環境影響嚴重的企業必須實行“關停並轉”,建立並實施水污染排放強度大的工業企業退出機制。鼓勵工業企業在穩定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治理,推行清潔生產。加強“五河”22個重點污染河段治理,有效削減氨氮、總磷、重金屬和高錳酸鹽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園區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和雨污分流系統建設。推進電力、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二氧化硫和粉塵防治。加快重點污染企業排污線上實時監測體系和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強高污染、高危險物品和放射源安全監管和應急體系建設,加快危險廢棄物處置設施建設。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鼓勵使用有機肥和農家肥;推廣生物防治技術,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農藥施用量;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水、肥、藥的利用效率;合理布局畜禽水產禁養區和集中養殖區,推廣畜禽排泄物收集與再利用模式,加大畜禽養殖場改造和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加強污水和糞便無害化處理,禁止未處理排放;加強水產養殖污染治理,推廣生態健康養殖;大力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加強農膜、地膜回收利用,推廣使用可降解材料。
第三節 綠色屏障建設
圍繞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3%的目標,加強林、草業生態體系建設,形成密布城鄉、點線面結合的綠色屏障,進一步增強生態系統功能。
構建生態廊道。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原則,積極建設沿湖、沿河、沿路生態保護帶。在濱湖控制開發帶建設鄱陽湖防護林,在“五河”沿岸積極開展綠化帶建設,大力實施交通沿線綠色通道工程,推進實施農田林網工程,合理布局城鎮和產業密集區周邊的開敞式綠色生態空間。
加強植樹造林。重點加強“五河”及一、二級支流源頭保護區的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森林公園建設,積極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加大造林補植、低效林改造、闊葉樹補植力度。加快建設油茶林,因地制宜發展工業原料林、能源原料林、藥用林等經濟林。加強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在生態比較脆弱、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區域和森林公園等地區實行封山育林、禁伐天然闊葉林。鞏固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成果,落實退耕還林後期扶持政策。擴大生態公益林補償範圍,提高補償標準。
強化水土保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加強坡耕地、崩崗、荒山、荒坡、殘次林、沿湖沙山、沿河沙地及交通沿線側坡等水土流失易發區的治理。大力推進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加大封育保護力度,促進水土流失輕微地區植被恢復。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做好城鎮化過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四節 血吸蟲病防治
以控制傳染源為重點,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降低疫情、壓縮疫區,有效控制血吸蟲病。
加強綜合治理。全面推行以控制血吸蟲病傳染源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在有螺洲灘實施封洲禁牧;在重疫區全面推廣以機代牛工程;在三、四類疫區村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實施飲用水改造工程;大力推進抑螺血防林、水利血防工程、耕地血防溝渠和低洼地沉螺池建設;加大疫區血防健康教育,提高民眾自覺防治意識。加大查螺力度,重點壓縮垸內及垸外易感地帶釘螺面積。進一步強化人、畜的查病和治病措施,積極救治血吸蟲病患者。
提升防治能力。加強血防機構能力建設,改善業務用房和裝備條件,提高科技含量,強化專業隊伍素質,提高血吸蟲病預防控制和突發疫情應急處理能力。建立人畜血吸蟲病疫情監測體系,加強血吸蟲病預警預測、疫情風險評估。開展鄱陽湖區釘螺分布調查,對血吸蟲病預防控制關鍵技術和重大問題組織攻關,加強對血吸蟲病防治的科學指導。
專欄1: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建設工程 l 鄱陽湖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重點建設濕地示範保護區、濕地保護區,建設濕地公園,恢復濕地植被50萬畝以上,治理五河入湖口濕地30萬畝。 l 鄱陽湖珍稀候鳥保護工程:重點建設候鳥保護監測站(點)、鳥類保護監測設施、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鄱陽湖區水禽疫源疫病檢測站(點)。 l 鄱陽湖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工程:重點建設鄱陽湖江豚自然保護區以及翹咀紅鮊等水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若干縣級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基地。 l 水源涵養林建設與保護工程:在“五河”源頭及兩岸、主要支流源頭及兩岸、大型水庫庫區周邊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補植補造、水源涵養林建設與保護工程。 l 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圍繞江西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3%這一總體目標,實施市縣、鄉鎮、村莊所在地以及基礎設施和工業園區等四個重點區域的綠化。 l 森林資源保護工程:對流域內的2100萬畝天然闊葉林全面實行禁伐,對5100萬畝生態公益林實行嚴格保護,恢復3018萬畝受災生態公益林植被和1000萬畝受災毛竹;新建一批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 l 農區草地開發利用工程:重點開展天然草地改良、人工種草、草田輪作等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草地生產力,促進草產品加工業和草地農業發展。 l 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工程:建設流域內水源保護地,重點建設物理隔離防護和水源保護區內的點源、面源及內源污染治理設施;治理源頭和支流的水土流失,加固整治“五河”幹流,取締工礦污染源,治理養殖污染湖庫。 l 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重點建設流域內鄉村清潔工程示範村、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小區)、規模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新增12萬戶以上戶用沼氣池,建設3500處沼氣集中供氣工程、7000處村級沼氣服務網點;建立水稻等作物病蟲害安全用藥示範區。 l 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工程:重點建設流域內85座縣(市)污水處理廠及城鎮、工業園區、企業污水處理設施,配套建設管網約4200公里,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約500萬噸;建設一批縣(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及部分鄉鎮垃圾處理設施,新增日處理生活垃圾能力1.5萬噸。 l 血吸蟲病防治工程:綜合治理河道3000公里;建設飲水安全工程48000處,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290萬人、牲畜71萬頭;硬化灌區渠道5400公里。建設血防生態林30萬畝。
|
第四章 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
按照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努力構建以生態農業、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
第一節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堅持用現代手段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鞏固和加強糧食主產區地位,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
提高優質糧食生產能力。進一步強化國家糧食主產區地位,明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提高糧食播種面積。根據《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優質稻穀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基本農田整治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增加土地復墾和中低產田改造的投入,實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沃土工程和測土配方施肥工程。落實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完善各項補貼,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財政獎勵和糧食生產項目扶持力度。
開發綠色有機農產品。依託山水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優勢,大力推廣“豬(牛)-沼-果(糧、魚、油、菜)”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重點開發特種水產、有機綠茶、特色果業、無公害蔬菜、食用菌、優質生豬和水禽等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實現區域農產品無公害生產。創建一批規模化的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壯大一批競爭力強的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和培育壯大一批優質農產品出口專業基地。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著力推進以“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完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做強做大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能力、運儲保鮮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的轉化增值,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扶持並促進特色資源農產品進行地理標誌登記,強化農產品註冊商標和地理標誌保護,加大品牌整合和推介力度,培育一大批影響力大、競爭力強、具有鄱陽湖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
建立生態農業服務體系。加快培育適應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要求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養專業化服務人才。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培育農技推廣服務組織,加快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產栽培、節水增效、有機農產品、疾病防控、防災減災等領域科技創新和推廣套用。加快制定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加工、包裝、儲運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範,全面建設省(部)、市、縣(場)和批發市場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推進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物流配送分發中心、大中城市銷地市場建設,嚴格執行綠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行銷網路。
專欄2: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
|
l 新增優質稻穀生產能力工程:建設標準農田、新增糧食生產用地,實施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實施科技提升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工程,建設良種繁育基地、高產創建示範片、機插育秧與推廣示範基地,推廣高產穩產優質品種,擴大水稻機插面積;實施生態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完善鄉級農業綜合技術培訓體系,建設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病蟲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控區域站及監測網點、水稻新品種和新技術集中展示區,培育植保專業防治、農機專業作業服務組織,扶持糧食生產合作組織和種糧大戶。 l 優質油菜基地建設工程:在油菜主產縣建設標準油料生產基地和油菜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油菜高產創建示範片,每年推廣輕簡高效栽培技術800萬畝以上;建設150萬畝油菜的機械化生產示範基地,到2015年油菜機開溝免耕直播套用面積達到80%;建設50片1000畝以上病蟲害防控和耕地地力提升示範區;建設油料作物病蟲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控區域站及監測網點。 l 鄱陽湖水產品生產能力建設工程:重點實施標準化池塘改造工程、水產良種繁育工程、漁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工程。改造標準化池塘水產健康養殖基地;改擴建苗種繁殖能力5億尾以上規模的大宗水產苗種擴繁場和鄱陽湖特色資源性品種良繁場;建立鄱陽湖漁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l 生態柑桔基地建設工程:重點實施優質高產標準化生態桔園建設工程、柑橘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工程、采後處理加工能力建設工程和病蟲防控體系建設工程。新建和改造生態桔園,建設國家級良繁場,扶持現代化柑橘生產加工企業。 l 生態茶園建設工程:重點實施有機生態茶園建設工程、采後處理加工能力建設工程和茶葉市場體系建設工程,完善良種繁育體系。新建有機生態茶園,改造傳統茶園;建設國家級無性系茶樹良繁場;配套建設南昌綠茶專業批發綜合市場。 l 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依託鄱陽湖生態優勢和重點龍頭企業技術優勢,建設綠色食用菌生產及深加工基地,配套建設相應研究開發中心、交易中心以及生態農業觀光園區。 l 優質蔬菜基地建設工程:重點建設100萬畝優質蔬菜基地,包括標準化設施蔬菜基地、以供應香港為主的無公害標準化出口蔬菜基地、現代集約化蔬菜育苗場,培育現代蔬菜加工企業。
|
第二節 創建新型工業體系
突出特色、嚴格準入、最佳化布局,以工業園區為平台,以骨幹企業為依託,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節能減排降耗,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促進項目集聚、產業集群,形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體系。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淘汰高耗能落後裝備,對擬建高耗能項目先行開展節能評估和審查。突出抓好資源綜合利用,按照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利用模式,全面改造工業製造、礦山開發等方面的流程工藝,大力推廣清潔生產,著力推進廢舊資源及工業廢渣、廢水、廢氣再利用,提高礦產的採選率、冶煉回收率。推進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循環經濟發展,著力推進鋼鐵、化工和有色金屬等行業改造生產流程、最佳化生產工藝、延伸產業鏈,提高單個企業生產全過程的資源能源循環利用程度,實現企業間副產物和廢物交換、能量和廢水梯級利用,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積極創建一批融生態產業鏈設計、資源循環利用為一體的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合理規劃園區企業結構,將原料生產企業和初級產品、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生產企業有機組合、相對集聚;加強園區數位化系統建設,實現園區與外界信息共享,推進資源和能源流動轉換,拓展園區循環經濟發展空間。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快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施傳統產業信息化工程,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依託景德鎮陶瓷傳統優勢,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大力促進藝術陶瓷精品化,提升建築陶瓷和日用陶瓷的市場競爭力。在嚴格控制產能總量的前提下,依託現有鋼鐵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流程,淘汰落後產能,開發套用新技術,提高產品層次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淘汰立窯等落後水泥生產能力,積極推廣窯尾餘熱發電等節能和環保技術,支持建設節能環保型建材項目。依託永修星火有機矽基地、樟樹和新乾鹽化工基地,重點發展有機矽深加工產業,積極培育鹽化工、氟鹽化工產業鏈。依託紡織服裝特色工業園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技術進步,培育自主品牌,扶持發展一批服裝設計機構,振興南昌、九江、撫州三個紡織工業基地。加快發展綠色、智慧型型家電,建設南昌家用電器製造、出口基地。
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強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製造業的融合,按照環境友好、集群發展的要求,重點在特種車船、裝備製造、高精銅材、光伏產業等領域實現突破。加快現有整車生產能力配套,重點發展新型環保汽車、特種專用車、大中型內河船舶、海運支線船舶,積極開發高精度船用導航系統、船用機電一體化設備,建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和九江船舶製造基地。著力發展環保機械、工程礦山機械、港口搬運機械、大功率裝載機等製造業,重點開發中小型發電成套設備和特殊用途的專用電機以及高效、節能、大容量輸變電設備,推動循環流化床系列鍋爐大型化。以江銅集團為龍頭,重點發展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產品,著力延伸產業鏈、發展配套產業,努力打造現代銅產業基地。
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堅持全面提升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突出自主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產品,加快高純矽材料、薄膜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及組件等產業技術的升級,建設全球重要的光伏產業基地。依託南昌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和一批核心企業,大力推進矽襯底發光材料生產新工藝產業化,重點發展半導體發光材料和器件、新型顯示器、節能照明產品,提升產業層次,延長產業鏈,擴大產業規模。依託南昌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發揮生物醫藥的比較優勢,著力抓好傳統中藥的二次開發、創新藥物的研發及產業化,爭取在新型中藥製劑、治療愛滋病新藥、抗癌原料藥和醫療器械等領域取得新突破,開發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產品。依託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顯示器、存貯器等信息器件和計算機等終端電子產品,扶持第三代移動通信產品和套用軟體產品開發。依託大型航空工業集團以及重點研究所,積極發展民用飛機,研製開發高級教練機、多用途直升機,積極參與我國大飛機部件研製和生產,提高飛機部件專業化生產能力,大力推進南昌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
專欄3:新型工業產業基地 l 光電產業基地:以南昌為中心,重點建設矽襯底發光二極體(LED)晶片及器件項目、LED照明光源項目、高亮度LED顯示屏項目、LED背光源項目、有機發光器件(OLED)項目、計算機等終端電子產品項目、第三代移動通信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 l 新能源產業基地:以南昌、新余為中心,重點發展高性能且資源高效利用的高純矽材料、太陽能電池組件與發電系統、兆瓦級以上風電設備和螺桿膨脹發電機組等項目。 l 生物產業基地:以南昌、樟樹為中心,依託南昌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樟樹中藥產業傳統優勢,重點推進中藥現代化,建設治療愛滋病新藥、抗癌原料藥、新型功能糖、血細胞分析儀器、磁共振成像系統等產業化項目,積極培育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等新興產業,形成從生物醫藥到生物醫療器械、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的完整產業鏈。 l 銅冶煉及精深加工產業基地:以鷹潭、南昌為中心,以江銅集團為龍頭,提高銅冶煉水平,重點開發銅引線框架、銅板帶、銅箔、特種漆包線等高精度、高性能產品。 l 優質鋼材深加工基地:以超量或等量淘汰省內落後鋼鐵產能為前提,依託新鋼、萍鋼、南鋼現有生產能力,以區域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發展船板、彈簧鋼、建築用鋼、線材等鋼材深加工產品,提升鋼材深加工水平。 l 煉油及化工產業基地:以九江為中心,實施九江石化油品質量升級工程,適時實施化肥原料路線改造項目,落實環保措施;以永修為中心,重點發展有機矽單體和有機矽系列深加工;以樟樹、新乾為中心,積極開發離子膜燒鹼、純鹼以及無機氯產品和有機氯產品。 l 航空產業基地:以南昌、景德鎮為中心,積極參與民用飛機製造,承擔國際航空轉包生產任務,重點建設南昌航空工業城。 l 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以環湖中心城市為重點,重點開發乘用車、商用車、特種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以及小型高速柴油機、汽油發動機、變速器、柴油車超低排放後處理裝置。
|
第三節 培育現代服務業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發揮鄱陽湖地區生態資源優勢和交通區位優勢,依託中心城市,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生態旅遊、特色文化、商貿物流、金融保險等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充分發揮服務業配套、支撐和引領作用。
積極培育節能環保服務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培育、扶持節能、環保服務企業和機構發展,提升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推行契約能源管理,加快發展能源審計、節能項目設計、節能諮詢等服務業。積極推行污染治理特許經營,大力發展環境保護技術科研開發、環境保護產品經銷、環境工程、環境保護技術諮詢等服務。積極培育環保產品市場、環保技術市場、環保人才市場、環保資金市場,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組合,逐步構建環保服務產業體系。支持一批技術先進、管理科學、競爭力強的環保服務企業加快發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服務品牌。鼓勵加強同外國政府、國際組織、學術團體和企業的環保科技交流與合作,提高環保服務業技術水平。
著力發展旅遊業。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強旅遊要素配套建設和管理與服務平台建設,全面提升旅遊產業競爭力。突出“紅色搖籃、綠色家園”整體形象,進一步做大紅色旅遊品牌,大力開發濕地生態游、珍禽觀賞游、文化山水游、休閒度假游、科普科考游、陶瓷藝術游、鄉風民俗游、健身養生游、宗教朝覲游等旅遊產品,在南昌、九江、鷹潭、撫州等地建設環鄱陽湖生態旅遊商品研發基地。推進旅遊資源整合,強化區域協作,開發旅遊精品線路,加強廬山、龍虎山、柘林湖等重點景區和南昌、景德鎮、九江、鷹潭等重點城市旅遊服務設施建設,構建以鄱陽湖為中心的大旅遊網路,成為國內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國際知名的生態旅遊和觀光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
努力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充分挖掘陶瓷文化、稻作文化、戲曲文化、中藥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培育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品牌,實施精品工程和名牌戰略。大力發展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鷹潭道教文化以及廣播影視、文娛演藝、新聞出版、動漫遊戲等文化產業,開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項目,做大做強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集團,形成若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型文化業態,豐富文化產品創造。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努力培養高水平的創作群體和領軍人物。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和傳承人認定體系,落實保護措施,推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工作,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以水運為基礎,航空口岸物流為重點,鐵海聯運為突破口,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口岸物流平台,形成鐵路、航空、水運、公路多式聯運的口岸物流商貿網路群。依託交通幹線和重要樞紐,充分發揮長江和鄱陽湖水系航運作用,加快南昌中心物流樞紐和九江、鷹潭等區域物流基地建設,提高區域內物流的組織化、集約化程度,實現流通環節全過程管理。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生產與流通企業改造業務流程,剝離、分立或外包物流業務。著力推進行業經營連鎖化、物流配送化、管理網路化、企業規模化、業態新型化、服務系列化、設施現代化,提高商貿物流現代化水平。
大力拓展金融服務。以拓寬融資渠道和擴大融資規模為重點,大力引進境內外銀行和股份制金融機構,發展地方性金融機構,促進為中小企業和“三農”服務的新型金融服務機構發展。加快建立市場化、商業化操作的多形式保險服務體系,開發為生態經濟發展服務的新型險種。規範發展區內證券、期貨、信託、租賃等機構。完善外匯管理制度,推進區內現代支付系統、同城票據交換系統、銀行卡系統建設,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最佳化金融服務環境。
專欄4:服務業重點項目
|
l 生態旅遊基地:重點實施鄱陽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升級改造18個國家4A級以上精品景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一批鄱陽湖旅遊碼頭和環湖生態旅遊公路網;實施鄱陽湖生態旅遊名村名鎮建設工程,重點打造一批示範點、生態旅遊名鎮(名村);避開蓄滯洪區,開發建設都昌親水探秘體驗游、永修濕地候鳥觀賞游、星子金色沙灘風情游等基地;擴建南昌都市候鳥公園。 l 傳統文化產業園:依託景德鎮世界瓷都文化基礎,建設明清御窯廠和劉家弄民窯遺址、陶瓷歷史文化博覽區及手工制瓷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示區;以“生態、民俗、古韻、風情”為主題,建設鄱陽湖民俗風情博物院;依託八大山人紀念館,建設“八大山人”文化產業園;依託文港鎮傳統毛筆產業優勢,進一步提升“華夏筆都”品牌。 l 紅色旅遊文化產業:擴建南昌“八一”起義、小平小道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配套加強紅色題材圖書出版、影視、情景歌舞、紅歌會以及紅色旅遊紀念商品設計、生產、匯展等。 l 服務外包體系建設工程:建設以南昌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中心的國家級服務外包示範區,建立數據處理、財會核算、技術研發、工業設計、動漫創意平台。 l 現代物流基地:依託南昌昌北國際機場,發展國際、國內航空運輸服務,打造航空物流樞紐;依託九江沿江區位優勢,加快城西港區建設,擴大港口吞吐能力。 l 特色產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建設特色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和技術服務平台以及南昌服務外包產業基地等,為信息、技術、培訓、研發、維權、產品展示、質量檢測、品牌創建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
|
(更多內容請點擊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官網閱讀)
內容解讀
國務院2009年12月日正式批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省第一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
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它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鄱陽湖是長江的重要調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約占長江徑流量的15.6%。鄱陽湖水量、水質的持續穩定,直接關係到鄱陽湖周邊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用水安全。
《規劃》明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市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國土面積為5.12萬平方公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經濟區等重要經濟板塊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區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長極之一,具有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良好條件。
根據《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定位是:建設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範區、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帶動區、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期為2009年至2015年,遠期展望到2020年。2009—2015年的任務是創新體制機制,夯實發展基礎,壯大生態經濟實力,初步形成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新模式;2016—2020年的任務是構建保障有力的生態安全體系,形成先進高效的生態產業集群,建設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群,為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良好基礎。
加快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有利於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有利於探索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的新模式,有利於構建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的新支點,有利於樹立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新形象。國務院指出,要把《規劃》實施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貫徹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的重大舉措,促進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推動這一地區科學發展。
國務院要求,《規劃》實施要以促進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為主線,以體制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途徑,加快發展步伐,努力把鄱陽湖地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範區。
今年以來,國務院先後批覆了《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