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騎兵(楊朔作品)

鐵騎兵(楊朔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鐵騎兵是騎兵部隊的變種,也是騎兵部隊中的精英。鐵騎兵隨著馬鐙的發明而使得騎兵成為一個獨立兵種登上軍事舞台。代表性的鐵騎兵是蒙古鐵騎和明朝的關寧鐵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騎兵
  • 外文名:IRON CAVALRY
  • 年代:東漢末至清朝
  • 發明國家:中國
歷史,蒙古鐵騎西征,蒙古鐵騎影響,關寧鐵騎來歷,關寧騎兵沒落,鐵騎沒落,

歷史

鐵騎兵是騎兵部隊的變種,也是騎兵部隊中的精英。
中國的騎兵出現在戰國時期,那時候,沒有馬鐙,甚至連馬鞍都沒有,騎兵只能靠兩條腿夾住馬肚子,因此長程行軍是非常辛苦的。那時的騎兵主要是單手武器,如單刀彎刀等。雖然防護力很差,但畢竟比笨重的戰車靈活多了。
漢朝時,中國人發明了馬鞍,這使騎兵坐得穩當多了,因此騎兵開始使用長兵器,穿硬皮甲,防護力得到大幅提高。漢朝的騎兵能戰勝匈奴人,馬鞍應該記頭功!
東漢末年,中國人又發明了馬鐙,於是,鐵騎兵出現了。馬鐙使騎兵有了一個支點,可以穿著沉重的鐵甲,使用威力更大的斬馬刀(一種長柄厚背的大刀);後來,人們又為戰馬披上鐵甲,鐵騎兵完全成型了。鐵騎兵人馬皆批掛重甲,使用斬馬刀、丈八長矛,猶如一座戰神雕像。鐵騎兵作戰時主要以完整的隊形衝擊敵人,造成敵人陣形混亂,因此保持隊形是很重要的(但後來的鐵甲連環馬就極端了)。
歐洲人的鐵騎兵(就是遊俠)也過分了,最極端的時期,一個遊俠要是摔了一跤,他自己絕對不會爬起來(當然不排除一些體力超強的“怪物”)。
後來,隨著穿甲箭尤其是火藥的出現,鐵騎兵失去了肉盾的作用,逐漸退出了軍事舞台。

蒙古鐵騎西征

蒙古西征是公元13世紀上半期蒙古帝國征服中亞和東歐的戰爭。成吉思汗和他的繼 承者以驃悍的武功征服了歐亞地區,以蒙古為中心,建立起由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組成的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長期過著原始的遊牧生活,到12世紀時,在長 城以北、貝加爾湖以南、東到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形成了許多蒙古部 落。隨著蒙古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始公社制度逐漸解體,私有制產生,12世紀末和13 世紀初,蒙古各部落面臨著迫切的統一問題。孛兒只斤部落的首領鐵木真在統一蒙古過 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後打敗了塔塔兒、克烈乃蠻、蔑兒乞諸部,統一了蒙古各部 。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在斡難河(今鄂嫩河)畔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家。蒙古國建立後,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不斷發動掠奪戰爭,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與西征,南下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南宋和金朝,西征 則是征服中亞東歐各國。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第 二次是1234年至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滅金的任務交給木華黎,親自率兵直指西方。當時蒙 古蔑兒乞部落首領脫脫的兒子火都和乃蠻部落太陽汗的兒子屈出律敗逃楚河流域仍在西方活動。火都結集蔑兒乞殘部,圖謀東山再起。公元1217年秋,成吉思汗命令速不台率軍征伐火都,速不台翻越重山峻岭,到達楚河,與蔑兒乞殘部作戰,殺死火都,消滅了蔑兒乞的殘餘勢力。屈出律與花剌子模國王勾結,篡奪了西遼政權,推翻了契丹人統 治,在新疆喀什噶爾、和田至錫爾河右岸地區建立了勢力範圍。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 派遣大將者別率兵2萬攻打屈出律。當時屈出律正與阿力麻里的不扎兒汗相攻,聽到蒙軍 進攻向西逃跑,者別擊潰西遼軍隊的阻擊,攻占了西遼都城八剌沙兗。屈出律逃往喀什噶爾,喀什噶爾地區的居民紛紛起來殺死監視他們的西遼士兵,屈出律繼續西逃,被蒙古軍隊追及。者別把屈出律梟首示眾,喀什噶爾、沙車、和田等城相繼降蒙,西遼滅亡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其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和大將速不台,者別會集畏兀兒、哈剌魯、阿力麻里等部兵馬攻打花剌子模。蒙古軍隊在額爾齊思河流域分進合擊,察合台與窩闊台率兵圍攻花剌子模商城訛答剌城,朮赤進攻氈的城,成 吉思汗和拖雷統帥大軍直逼其都城布哈拉。公元1220年春,蒙古軍隊攻占布哈拉,又攻 陷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馬爾罕,訛答剌與氈的城也相繼被攻陷。此後,成吉思汗命朮赤,察合台與窩闊台共同圍攻烏爾根奇,命大將者別和速不台越過阿姆河追擊西逃的花剌子 模國王摩訶末,打敗俄羅斯和欽察突厥,繞道裏海北岸回軍。摩訶末後來在裏海一個小 島上病死,其子札闌丁在呼羅珊組織抵抗。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渡過阿姆河,占領塔 里寒城,派拖雷進攻呼羅珊,相繼攻陷你沙不兒、也里城,回師塔里寒城與成吉思汗會 師。察合台與窩闊台攻陷烏爾根奇後,也到塔里寒城會師。成吉思汗親統諸路大軍追擊 札闌丁,在印度河擊敗其餘眾,札闌丁隻身逃跑,花剌子模滅亡。蒙古軍隊越過高加索進入頓河流域,出兵歐洲。公元1223年在迦勒迦河決戰,大敗突厥與俄羅斯聯軍,俄羅 斯諸王公幾乎全部被殺。此後蒙古軍隊班師而回。 公元1234年,太宗窩闊台召開諸王大臣會議,決定繼承成吉思汗的事業,繼續西征 。窩闊台派兵分別攻打波斯(今伊朗)和欽察、不里阿耳等部,基本上征服了波斯全境 。公元1235年,由於進攻欽察的軍隊受阻,窩闊台決定派強大西征軍增援,朮赤之子拔都、察合台之子拜答兒、窩闊台之子貴由、拖雷之子蒙哥以及諸王、那顏、公主附馬的長子參加這次遠征,由拔都總領諸軍。次年,諸軍會師西征,進攻位於伏爾加河中游的 不里阿耳,大將速不台征服不里阿爾。公元1237年,蒙古諸軍進攻欽察,蒙哥斬殺其大 將八赤蠻,裏海以北地區被蒙古軍隊占領。
拔都率軍大舉入侵俄羅斯,公元1237年底對占梁贊、莫斯科等14城,公元1238年2月攻陷弗拉基米爾,次年又攻陷基輔。公元1240年,蒙古軍隊進攻孛烈兒(今波蘭)、馬 扎爾(今匈牙利)。公元1241年4月,蒙軍攻占克拉科夫、里格尼察等城,大掠摩拉維亞等地。拔都親統三路大軍大敗馬札兒軍,其國王逃走,蒙古軍隊攻掠亞得里亞海東岸及南歐各地。這年年底,窩闊台死訊傳到軍中,拔都率軍從巴爾幹撤回伏爾加河流域。拔 都率本部以撒萊為都城,在伏爾加河畔建立了欽察汗國(即金帳汗國)。
公元1253年,拖雷之子旭烈兀率軍第三次遠征,蒙古軍隊進軍西亞。10月,旭烈兀 率兵侵入伊朗西部,進抵兩河流域,目標首先指向了木剌夷國(今伊朗境內)。旭烈兀 率軍攜帶大批石弩和火器,途經阿力麻里、撒馬爾罕、到波斯碣石城,告諭西亞諸王協同消滅木剌夷。
公元12156年,旭烈兀統帥蒙古大軍渡過阿姆河,6月到達木剌夷境內。蒙古先鋒將 領怯的不花攻占木剌夷多處堡寨,給予了沉重打擊。木剌夷首領魯克那丁在蒙古大軍壓 境的形勢下,派遣他的弟弟沙歆沙向旭烈兀求和,旭烈兀要求魯克那丁親自來投降,但 魯克那丁遲疑不決。11月,旭烈兀命令蒙古軍隊發起猛攻,魯克那丁被迫投降。蒙古軍 隊占領其都城阿剌模式堡(今裏海南)。1257年初,魯克那丁被蒙古軍隊殺死,他的族人也都被處死,木剌夷被完全平定。
公元1257年3月,駐守亞塞拜然的拜住來到軍中,旭烈兀偕同拜住等繼續西征,直指黑衣大食首都巴格達。當時阿巴斯王朝哈里發漠思塔辛執政,既直接統治黑衣大食,又管轄整個伊斯蘭教世界,是兩河流域的強國。公元1257年冬,旭烈兀、拜住等率軍三路圍攻巴格達,第二年初,三軍合圍,向巴格達發動總攻,蒙古軍隊用炮石攻打巴格達城,城門被炮火擊毀。2月,謨思塔辛哈里發率眾投降,旭烈兀攻陷巴格達,蒙古軍隊在城中大掠七天,謨思塔辛被處死,阿巴斯王朝滅亡。旭烈兀率軍繼續西進,兵進敘利亞,直抵大馬士革,勢力深入到西南亞。由於蒙古軍隊被埃及軍隊打敗,旭烈兀才被迫停止了西進,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利汗國。
從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個世紀中,蒙古帝國以蒙古大汗為中心,通過三次西征,先後征服了今鹹海以西裏海以北的欽察、花剌子模和東起阿爾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 遼、畏兀兒,建立察合台汗國;鄂畢河上游以西至巴爾喀什湖的乃蠻舊地,建立窩闊台 汗國;伏爾加河流域的梁贊、弗拉基米爾、莫斯科、基輔等公國,建立欽察汗國;兩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敘利亞,建立伊利汗國;形成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國。蒙古西征的勝利,主要原因是在戰略上採取由近及遠、相繼占領的策略,以蒙古大漠為中心,向外一步步擴張。在戰術上注重學習漢人的軍事技術,用漢人工匠製造大炮,提高 了戰術優勢,西征時集中優勢兵力,如拔都西征就全是長子,窩闊台認為“長子出征,則人馬眾多,威勢盛大”。驃悍的蒙古騎兵適合遠距離作戰,戰鬥力相當強大。而封建社會的歐亞各國則是分裂獨立,如俄國當時分裂為許多小公國,相互爭鬥,不能一致對外,花剌子模雖是大國,但分兵守城,消極防禦,不能集中兵力迎敵。因此 ,在蒙古軍隊進攻下相繼滅亡。

蒙古鐵騎影響

蒙古人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紀律養成,建立了一支以弓箭為武器,騎兵為基礎的軍隊。戰爭的實踐證明,這是一支所向無敵的軍隊。他們深深懂得並且充分運用了突然襲擊和靈活機動的作戰原則,同時採取了智取計賺和殘酷無情心理戰手段。13世紀時,他們在歐洲所遇到的敵人則顯得十分笨拙,缺乏機動性,根本無法對付騎著剽悍大馬的高度機動的蒙古軍隊。假如我們能夠得到充分可靠的數據材料,那么毫無疑問,歐洲軍隊跟蒙軍的傷亡比例即使不是歷史上最高,也是名列前茅的。蒙古的侵略戰爭,殺傷了大量軍民,對被侵略國的社會和經濟生活造成了巨大而長期的惡劣影響。遺憾的是,不能長期抵抗蒙古侵略的歐洲軍隊不僅從來沒有學會如何對付蒙古的軍隊,而且根本就沒有學到多少有益的東西。蒙古人對喀爾巴阡山地區的短期入侵併沒有對歐洲中西部國家的軍事戰術和傳統的作戰方法產生什麼直接的影響。 但是,俄羅斯人從蒙古騎兵作戰的理論和戰術中可以說是得益非淺的。著名軍事歷史家休·科爾在最近給我的一封信中說:“1914年喀爾巴阡山戰役中,俄國輕騎兵所採取的戰術便是以當年蒙軍戰術為範本的。”
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到,當年蒙古人對我們今天的軍事還有著深遠影響,西方正在對蒙軍的戰例、戰術以及軍事技術進行著廣泛的研究。休·科爾曾進一步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利德爾·哈特曾以蒙古軍隊為例,說服人們將騎兵作戰方法運用於坦克。並請注意,美軍總參謀長麥克阿瑟在一份年度報告中,曾敦促國會吸取蒙古軍隊的經驗教訓,批准他關於要求為美軍機械化撥款的提案。”

關寧鐵騎來歷

 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如匈奴降漢後的突騎,當時漢光武帝有說過:“人稱突騎天下精兵,今觀其戰,樂可言邪。”;唐太宗李世民的”玄皂騎兵”;西夏的“鐵鷂子”;金人的“鐵浮屠”與“拐子馬岳飛的“背嵬軍”,這些部隊都是查有史料,記載於典籍。惟獨這“關寧鐵騎”,不僅查無實據,明朝的多種書籍中均毫無記載,明朝遺民談遷在其著作《國榷》中也隻字未提。到是《明季北略》中明文提到,三桂手下有“彝丁突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又是突騎,而且是由蒙古人組成,也不是什麼遼人。那么這“關寧鐵騎”究竟從何而來,就實在令人費解了。 (前身應該是李成梁遼東鐵騎
目前翻閱的史籍中,僅有吳偉業在清順治九年成書的《綏寇紀略》中明文使用“關寧鐵騎”這四個字。但是依據當時的輿論傾向,“關寧鐵騎”不大可能是指袁崇煥訓練的,以遼人為主的騎兵。袁崇煥當時有“投敵叛國”之嫌,直到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人根據《清太宗實錄》編寫《明史》時,乾隆下詔為袁崇煥翻案,而這時已經是150年後了。而《綏寇紀略》成書於順治九年,此外《 太宗實錄 》六十八卷。(順治九年敕纂,康熙十二年聖祖重修,雍正十二年敕加校訂。吳偉業本人沒有參與《 太宗實錄 》的編纂,不可能有機會提前知道內幕,所以他本人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為袁家軍歌功頌德。也不可能是祖大壽的親丁家將,因為其過早降清。只有吳三桂,當時身家最乾淨,乃崇禎朝後期最耀眼的一顆將星,直到北京城破前,還為大明駐守著寧遠。最後雖然投靠滿清,但是性質卻不一樣,大家都理解他當時報國恨家仇而引清兵入關。此外野史中對三桂的讚譽也比袁崇煥與祖大壽等人多,從中就可以看出當時輿論所向。
明末,在練兵的問題上,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袁崇煥將這些客兵歸納為“南(江南〕兵脆弱”。說到最後,還是民風剽悍,有切身利害關係,而且多善騎馬的遼人最適於守遼土。因此,袁崇煥在歸附的十餘萬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借著寧遠大捷後明軍士氣有所回升,開始敢於與後金軍作戰的機會,袁崇煥苦練出了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這支部隊後來被人們稱作“關寧鐵騎”。  天啟7年5月6日,剛剛征討過朝鮮 的後金大軍在大汗的親自指揮下向西進發了。皇太極相信,那次寧遠的失利主要是過於輕敵,缺乏攻堅的準備,而只要準備充分,城池並不是堅不可摧的。就算打寧遠比較困難,要攻剛築不久的錦州應該還是可以的吧。5月12日清晨,後金軍從西,北兩面發起了對錦州城的總攻.馬步軍對城垣輪番進行攻擊,後金兵們拖著盾車雲梯冒著炮火直向城下衝去.趙率教左輔朱梅監軍太監紀用均身披甲冑,冒著後金軍雨一般的箭矢親臨督戰,指揮將士拼力射打.(表現這么好的監軍太監在當時可真是稀罕物啊!),連攻3日,後金軍死傷無數,卻毫無進展,皇太極無奈撤軍,繞過錦州,直接攻打寧遠。28日黎明,後金軍先鋒出現在寧遠城北崗。很快,持各色軍旗的後金大軍沿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 令後金軍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大批明軍整隊開出寧遠城外,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出西門;副將尤世威出東門。與滿桂,祖大壽等指揮的援錦兵馬一起,明軍沿著早已挖好的深壕內側列車營駐紮。皇太極帶領弟弟阿濟格戈什哈們一馬當先沖了出去。數萬八旗騎兵直向寧遠城下衝去...... "轟!"隨著一聲炮響,明軍各種火器一齊發射。城下的車營都司李春華指揮明軍使用“紅夷”(可能是紅衣大炮的較小 型仿製品〕“木龍虎”“滅虜”等諸般火器“齊力攻打”。而威力更加巨大的則是城上袁崇煥親自指揮的紅衣大炮。 一排又一排的後金騎兵倒了下去,但後面的還在不斷衝上來。慢慢的,後金軍就要衝到明軍的戰壕了。皇太極等待著看到明軍在後金鐵騎面前潰逃的熟悉的那一幕。然而,明軍並沒有潰逃,而是在手持紅旗的滿桂的指揮下迎頭沖了上來。大批的明軍騎兵從戰車後面衝出來,與剛殺到的後金軍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而明軍的火力也並沒有因為肉搏戰的開始而減弱,炮手抬高炮口,對準後金軍的中軍和後隊繼續猛烈轟擊。戰鬥很快的進入了白熱化,前沿的明軍和後金軍騎兵在拚死廝殺,而後金軍的後隊則在明軍炮火之下大批大批白白的傷亡。八旗將士們不顧一切的冒死猛攻,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們,只要突破了前面明軍的阻攔,立刻就可以消滅明軍城下的火器。接著就可以跟著潰退的明軍衝進寧遠城去 ,可是不論後金軍怎樣衝擊,明軍卻始終死戰不退。他們遇見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明軍,他們是袁崇煥手下的關寧鐵騎!雙方的傷亡都相當慘重。在混戰中,滿桂身中數箭,他和尤世威的坐騎均被射死。而後金軍損失更大,皇太極的叔伯弟弟濟爾哈朗,大貝勒代善的兩個兒子薩哈瞵和瓦克達也都負了重傷,戰將覺羅拜山,巴希等被射死!明軍和後金軍的屍體鋪滿了寧遠城外的曠野。激戰從早晨持續到了中午,後金軍傷亡越來越大,但勝利仍然是那么遙遠!皇太極接到剛剛從錦州送來的急報,那裡面報告了趙率教乘後金軍主力離開的機會,突然大開城門衝殺出來,攻入後金營中,大量殺傷後金軍之後又迅速撤入城中。皇太極再次無奈撤軍。
關寧鐵騎首戰告捷,在寧遠城下的戰鬥中,成長起來的以騎兵——"關寧鐵騎"為核心的明軍開始敢於跟後金軍打野戰了!雖然是有寧遠城上炮火的支援,雖然明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士多死",但畢竟明軍敢於刀對刀,槍對槍的幹了,而且還取得了勝利,這是前所未有的奇蹟! 袁崇煥指出"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拚命,不知有夷之 兇狠剽悍......人人敢死,大小數十戰,解圍而去,誠數千年未有之武功也"這數千年雖未免有些誇張,但還是說出了寧錦大捷的重要意義.關寧鐵騎的威名打出來了!現在還是依城 而戰,這樣發展下去,再過幾年就可以跟後金軍真正的爭雄於疆場了。
3年之後,崇禎2年秋,皇太極避開了堅固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於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成千上萬的後金兵如潮水般向長城涌去。毫無準備而且剛剛才因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幾乎立刻土崩瓦解,當年戚繼光苦心經營數十載的防線一夜之間化為烏有。26日,濟爾哈朗,岳托指揮的右翼4旗軍與右翼科爾沁蒙古軍突破大安口入塞,半日間殲明軍5營..阿巴泰,阿濟格指揮的左翼4旗軍和左翼科爾沁蒙古軍破龍井關入塞,斬明副將易愛。27日,皇太極親自統領的主力軍克紅山口入塞。30日,後金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 對於明朝君臣來說這無疑是個晴空霹靂。訊息傳來的時候,即使是袁崇煥也不免大驚失色.但他立刻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防區最*近薊鎮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領4000輕騎立刻出發,急援遵化. 幾個時辰之後,袁崇煥親率副總兵張弘漠,參將張存仁,游擊曹文詔等人帶領緊急動員起來的部隊進關。第二天,總兵祖大壽負責指揮參將王承胤等人率領關寧大軍主力前往接應。經過袁崇煥等人多年苦心經營的關寧鐵騎的素質今天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督師大人軍令一到,十幾萬將士無不凜遵。從山海關到寧遠,錦州的無數座軍營幾乎同時忙碌起來,雖然大家心中都感到震驚,但基本上還能做到忙而不亂。山海關 南門整夜都有軍隊源源不斷的開向關內.只不過一天多的工夫,幾萬軍隊就完成了動員,開向前線,轄地數百里的大軍區整個進入了戒備狀態. 袁崇煥很清楚,趙率教的那4000輕騎是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數萬八旗大軍的.他也不指望能那樣,他所希望的是趙率教能夠搶在城破之前馳入遵化.只要有趙率教這樣善守的名將主持,再加上4000精兵,像遵化那樣的堅城是完全可以守得住的。可是在趙率教軍趕到前遵化已經陷落,趙軍於城外幾十里處中伏,全軍殉國,趙率教英勇戰死!袁崇煥和他的幾千精騎就已經連續趕了2天2夜的路.在350里的急行軍中,即使是他親自精選的9000最精銳的騎兵也有4000人掉了隊,但還是在十一月丁酉日(12月30日)晚趕到了北京城下。
清晨,兩軍在廣渠門外擺開了戰場。一邊,是皇太極親自指揮的數萬八旗大軍,而另一邊,則是袁崇煥和他的5000關寧鐵騎!關寧鐵騎分為3個部分,祖大壽陣於南,王承允陣於西南,袁崇煥親率標營陣於西。3軍互為犄角之勢。明軍剛剛立陣完畢,後金騎兵就壓了過來!皇太極已經知道對手是遼軍了.這個訊息一度使他十分緊張,不過他很快斷定這決不可能是遼軍的主力而且指望不上城中的炮火支援。一鼓作氣,先把這支明軍消滅了再說!為了謹慎起見,他投入了手頭幾乎所有的兵力,打算一個時辰就把他們乾淨利落的全部消滅.也給城上的其他人看看,頑抗的結果是什麼!一個時辰過去了,兩個時辰過去了,雖然敵人早已成了八旗大軍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小小孤島,但無論怎樣的驚濤駭浪都無法將這個彈丸小島淹沒!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他最器重的精兵驍將都上去了,可他所等待的捷報卻始中沒有傳來! 就在這時關寧鐵騎的4000掉隊人馬趕到,在後金軍的側後方發起猛烈衝擊,2面鐵騎的夾擊下,後金軍最終陷入了無可救藥的混亂之中.如果我們早生三百多年,並且有幸站在此時的北京城頭上的話,一幅極其奇特的畫面將展現在我們面前——漫山遍野的後金軍在狼狽潰逃,而在他們後面緊追不捨的只有區區幾千關寧鐵騎!

關寧騎兵沒落

關寧騎兵是明朝統治著學習先進軍事產業的一次嘗試。但是由於缺少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和實踐的具體條件----明朝沒有養馬的場地和人員。所以這支騎兵雖然在初期給人以一種驚訝的感覺,但是後勁匱乏。終究這是一次失敗的軍事學習。

鐵騎沒落

明、清以後火器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炮兵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明以後曾作為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日漸式微了。明代的騎兵主要和其它兵種配合作戰,並配有火器。名將戚繼光創立了車營就是一種步、車、騎配合作戰的方式,這一時期還發展出了先以火器(火炮和火槍)轟擊(火力準備)、繼以騎兵衝擊、步兵跟進的戰法。歐洲直到拿破崙時代才發展出相類似的戰法。到了清朝,清朝自以為以弓馬開國,其開國時的女真仍是傳統意義上的騎兵,沒有什麼發展,加上不注重火器,便中國最終落到了被列強任意欺負的境地。當時已是火器的時代,騎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機槍、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騎兵基本上喪失了在軍中的地位,逐步退出軍事舞台,直到其後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成為了歷史,只在某些慶典禮儀場合使用。
縱觀中國騎兵的發展史,從騎兵的誕生之日起就領先於全球。騎兵戰術及其武器裝備的發展直至沒落,正印證著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腳步。
明朝以步兵為主的軍隊擊敗騎兵為主的元朝,正說明了中國火器研究和套用的偉大成就。在明代,其軍隊中火器的配置不僅超過日本,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歐洲國家。北京的御林軍神機營(火槍手部隊)人數是騎兵的數倍,連被稱為“流寇”的李自成大軍也裝備著大量的火炮和火槍。可惜的是封建王朝的統治和壓迫,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緩慢,晚清堅持的“騎兵傳統”和故步自封,終使中國淪落為愚昧落後的半殖民地國家。這一大遺憾直到現在,仍使我們在現代科學技術上同西方相比還有很大的不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