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解釋,歷史,兵種,詳細解釋,日本,法國,
基本解釋
【名稱】:騎兵
【拼音】:qí bīng
【注音】:ㄑㄧˊ ㄅㄧㄥ
◎ 騎兵 qíbīng
[cavalry;cavalryman] 騎在坐騎上作戰的兵士
歷史
雖然人類學會騎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久,但直到鐵器時代,騎兵在戰爭中仍不普及,相對無論是衝擊任務或者作為射擊平台,都主要由戰車完成。此時馬對戰爭的主要貢獻也主要限於牽引戰車。 戰車的主要缺點在於較高的成本和對平坦地面的要求,因此其地位逐漸被削落,更多的部落在自己的戰爭中選擇使用戰車而不是騎兵,但直到希臘時期,騎兵仍然沒有被作為兵種而受到重視。
中國歷史上,大約在春秋戰國之交,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出現在軍隊,叫做“疇騎”是我國最早的騎兵(見於《韓非子.十過》。前307年,趙武靈王開始實行胡服騎射,表明中國的騎兵的正式誕生。由於中國騎兵是仿效匈奴人的,所以,最早使用騎兵的應是匈奴人。西方則以亞歷山大大帝於前333年伊蘇斯戰役中擊敗波斯大流士三世為騎兵時代之始。最早則是公元前9世紀亞述人騎馬作戰,但當時還比較常見以馬匹運載士兵(弓兵)到戰場徒步作戰。
隨著火槍普及和刺刀的出現,由於騎兵的體積較大容易成為目標,因此騎兵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在18世紀前後的歐洲波蘭、韃靼人所構成的輕裝騎兵曾一度用於炮兵突擊而再度獲得極佳的評價。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隨著步炮協同戰術、自動火力的普及化,以及壕溝戰術的運用,加上裝甲力量開始登上戰場,傳統的騎兵衝擊作戰已經失去用途而遭淘汰。在戰後至二戰以前,各國即大量裁減騎兵,並將原先的騎兵部隊逐漸改編為摩托化部隊,而保留的騎兵部隊也基本不允許進行衝擊一類的傳統輕騎兵戰術(註:只有日軍的騎兵操典中仍然保留輕騎兵衝擊方面的條目,其他軍事強國均已刪除),而作為騎馬步兵或是一些山地部隊、輕步兵、二線部隊的快速反應部隊和偵察部隊使用。二戰中著名的“波蘭騎兵用馬刀抵抗德軍坦克”一說,現在史界基本已經認定是納粹當局的宣傳戰,作為當時世界軍事大國之一的波蘭所配備的騎兵是按照騎馬步兵編制,配屬的前線火炮、伴隨火炮、重炮,以及機槍、反坦克器械,以及汽車和輕型裝甲車輛等裝備遠多於其步兵,波軍沒有理由捨棄火炮和反坦克器材而用馬刀去對付坦克。
在現代,許多國家的軍隊只保留了少量的騎兵,主要用於執行禮儀、巡邏、警戒等任務。最有代表性的如英國的騎警。有的國家或地區在部隊機械化後,在頭銜上仍然保留騎兵字樣,但是不再是騎乗動物而是改組成裝甲或陸軍航空兵部隊,如台灣地區的“中華民國陸軍”編有裝騎營或空騎旅
兵種
詳細解釋
騎馬作戰的軍隊或士兵。《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楚 騎來眾, 漢王 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 秦 騎士 重泉 人 李必 、 駱甲 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 清 張問陶 《題沉硯畦射獵圖》詩:“縛袴還思作騎兵,顛狂不是書生派。” 楊朔 《鐵騎兵》:“一連活動在 左雲附近的八路軍騎兵冒著風雪,朝南轉移。”
日本
騎兵(きへい)
一般的甲冑騎兵,使用馬上槍(ばじょうやり)作為主要的攻擊武器。此外背後背著母衣(ほろ)的,一般稱為母衣眾(ほろしゅう);是騎兵中的精英集團。 弓騎兵(ゆみきば)
裝配長弓的騎兵部隊。 騎馬鉄炮(きばてっぽう)
裝配馬上筒(ばじょうつつ)的騎兵,最初是由伊達政宗(だて まさむね)在大坂夏の陣(おおさかなつのじん)會戰時所編制。
法國
大約在1577年左右的日耳曼風格的黑騎
波蘭系騎兵,最初是由最後一個波蘭王(Stanisław August Poniatowski)所編制的近衛騎兵,在第二次瓜分波蘭後在德國,俄國,奧地利的邊境省份紛紛被再編制。他們頭戴四角高帽,身穿夾克,因所持兵器多半為長槍(Lance),所以也時常被統稱為槍騎兵(Lancer),矛頭掛有部隊旗幟;法國也有使用這種槍騎兵,拿破崙戰爭後被拿破崙編制為皇帝近衛軍,稱為朗席耶,頭戴菱形高帽。 龍騎兵(英:Dragoon,德:Dragoner)
以馬作為移動工具的火槍兵,在創立前期會下馬作戰,因其使用的火槍在開火時會產生大量硝煙,看似火龍吐火一樣而得其名。 槍騎兵(英:L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