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市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實施方案

經銅陵市政府同意,銅陵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4月15日印發銅陵市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實施方案,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陵市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1年4月15日
  • 發布單位:銅陵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國辦發〔2020〕44號)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安徽省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辦〔2021〕1號)精神,切實防止耕地“非糧化”傾向,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充分認識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緊迫性,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管控、激勵引導,分類施策、科學利用,處理好發展糧食生產和發揮比較效益的關係,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切實防止耕地“非糧化”,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
(二)工作目標。科學規劃,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抓好以高標準農田為主體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建立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常態化監管機制,確保耕地質量提升、糧食麵積穩定、糧食產能增加。“十四五”時期,全市糧食播種面積每年穩定在151萬畝以上,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8萬噸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迅速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對糧食種植面積大但劃定面積少的進行補劃,對耕地性質發生改變、不符合劃定標準的予以剔除並補劃,確保2021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樅陽縣、義安區和郊區要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的日常監管,不得擅自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不得違規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建設種植和養殖設施,不得違規將糧食生產功能區納入退耕還林還草範圍,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超標準建設農田林網,同時,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經營主體引導力度,確保至少有一季生產糧食。(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樅陽縣、義安區、郊區人民政府)
(二)加強耕地保護利用。抓緊組織耕地“非糧化”情況專項摸排,摸清存量問題底數,按照實事求是,不搞“一刀切”的原則,紮實推進分類穩妥處置,確保2021年4月底前存量問題整改銷號。同時,堅決遏制住耕地“非糧化”增量,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和用途管制,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永久基本農田作為依法劃定的優質耕地,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特別要保障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種植面積。嚴格規範永久基本農田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一般耕地主要用於糧食、油料、蔬菜等食用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耕地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基礎上,適度用於非食用農產品生產。(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縣、區人民政府)
(三)完善土地流轉管理。規範土地流轉行為,建立工商資本流轉土地資格審查和項目審核制度,引導流轉土地優先用於糧食生產。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從事良種繁育、糧食加工流通和糧食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等。對工商資本流轉土地用於糧食生產的優先給予支持。對工商資本違反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大規模流轉耕地不種糧食的“非糧化”行為,一經發現堅決予以糾正,並立即停止其享受相關扶持政策。(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縣、區人民政府)
(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按照省下達我市的糧食生產目標,落實糧食麵積產量任務。縣、區政府要制定糧食生產工作實施方案,及時將糧食麵積、產量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鄉村、落實到地塊,並加強督促指導,確保完成年度糧食生產目標任務。(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縣、區人民政府)
(五)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堅持整縣推進、集中連片,加強土地整治和田間配套設施建設,增施有機肥,推廣秸稈還田等耕地質量提升技術,建成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十四五”期間,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0萬畝,2021年新增11萬畝。(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縣、區人民政府)
(六)搞好優質糧食生產。以優質專用水稻單品種種植示範基地建設為抓手,全市建設5個5000畝以上生產基地,其中樅陽縣2個、義安區1個、郊區1個、普農集團1個,輻射帶動優質專用水稻訂單生產50萬畝。(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樅陽縣、義安區、郊區人民政府)
(七)抓好荒閒地利用。禁止閒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建立春種前荒閒地摸排機制,摸清荒閒地底數,提出利用計畫,並於每年3月1日前完成。對農產品生產優勢區的季節性拋荒和常年拋荒地,積極動員農戶進行複種,或採取村集體代耕代種、託管服務等形式,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縣、區人民政府)
三、政策支持
(一)用好新增耕地指標政策。嚴格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政策,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產生的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優先用於農田建設再投入和債券償還、貼息等。(責任單位:縣、區人民政府,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
(二)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國家、省級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創建及市級糧食綠色提質增效等項目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優先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相關農業項目資金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加快把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一季千斤、兩季一噸”的高標準糧田。(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市財政局,縣、區人民政府)
(三)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功能。加強對種糧主體的政策激勵,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資金、家庭農場及專業合作社建設資金,重點用於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積極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託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提高種糧規模效益。對從事糧食生產的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優先評定為市級示範農場、市級示範社。引導各類糧食加工、經營企業和產銷服務組織與農戶建立穩固的糧食產銷關係,發展訂單生產。(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縣、區人民政府)
(四)補強農業機械關鍵環節。依託農機購置補貼、農機化提升工程等項目,支持開展水稻機插、玉米籽粒機收、精準施肥施藥等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試驗示範,加快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支持建設糧食產後烘乾、加工設施,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糧食經營效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縣、區人民政府)
(五)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用好產糧大縣獎勵政策,調動縣、區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落實農業補貼政策,執行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積極爭取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國家試點,防範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動雙重風險。加快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工作,到2022年,稻穀、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80%以上。(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市農業農村局,縣、區人民政府)
四、組織保障
(一)強化組織推動。縣、區政府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主體責任,按照本方案要求開展自查,摸清底數,抓緊制定實施方案,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有關貫徹落實情況於2021年5月10日前報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並由市農業農村局匯總後報市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切實做好相關工作。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對本方案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責任單位:縣、區人民政府,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市財政局)
(二)強化日常監測。建立常態化日常監管和執法檢查機制。綜合運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耕地種糧情況、農作物識別及面積產量、災情監測。縣、區政府要對本區域耕地種糧情況進行動態監測,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重大情況及時報告。定期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情況進行監測評價,及時更新電子地圖和資料庫,實現信息化、精細化管理。(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縣、區人民政府)
(三)強化目標考核。在糧食安全責任制年度考核中,突出對防止耕地“非糧化”、耕地質量保護提升、糧食種植面積、產量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點內容的考核,加大考核分值比重,增強考核評價的導向性和針對性。加強考核結果運用,對成績突出的縣、區進行表揚,對落實不力的縣、區進行通報約談,並與相關支持政策和資金相銜接。(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縣、區人民政府)
(四)強化宣傳引導。加大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宣傳力度,進一步營造保護耕地、發展糧食生產的良好氛圍。加強典型宣傳推介,推廣先進經驗做法,引導種糧主體和農戶積極發展糧食生產。(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縣、區人民政府)

政策解讀

銅陵市政府印發了《銅陵市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起草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隨著人口數量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趨緊,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年來糧食等大宗農產品貿易鏈、供應鏈受到衝擊,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不確定性增加。我市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採取有力措施防止耕地“非糧化”,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確保全市糧食種植面積不減少、產量不下降、產能有提升。
二、制定意義和總體考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強調要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工作方案》要求,要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嚴格管控、激勵引導、分類施策、科學利用,正確處理好發展糧食生產和發揮比較效益的關係,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切實防止耕地“非糧化”,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銅陵貢獻。
三、起草過程
根據市政府領導批示要求,我局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安徽省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辦〔2021〕1號)精神,組織草擬了《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3月19日,我局行文徵求了縣、區人民政府和市發展改革委(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市水利局等4個部門意見。我局積極吸納了市財政局及市發改委的修改意見,並進一步修改完善形成《工作方案》(送審稿)報市政府。4月下旬,《工作方案》由市政府辦公室印發。
四、工作目標
科學規劃,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抓好以高標準農田為主體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建立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常態化監管機制,確保耕地質量提升、糧食麵積穩定、糧食產能增加。“十四五”時期,全市糧食播種面積每年穩定在151萬畝以上,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8萬噸以上。
五、主要內容
主要有四方面內容:總體要求、重點任務、政策支持和組織保障。
(一)總體要求:明確要堅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堅持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切實防止耕地“非糧化”,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切實扛起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十四五”期間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51萬畝以上。
(二)重點任務7項:一是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二是加強耕地保護利用;三是完善土地流轉管理;四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五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六是搞好優質糧食生產;七是抓好荒閒地利用。
(三)政策支持:一是用好新增耕地指標政策;二是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三是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功能。四是補強農業機械關鍵環節;五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四)組織保障:一是強化組織領導;二是強化日常監測;三是強化目標考核;四是強化宣傳引導。
  六、創新舉措
 《工作方案》在貫徹落實省檔案精神的基礎上,立足我市實際進行實化、細化,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回頭看”作了具體安排。2021年4月底前,組織縣、區開展對全市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
二是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0萬畝,2021年新增11萬畝。
三是抓好優質糧食生產。以優質專用水稻單品種種植示範基地建設為抓手,全市建設5個5000畝以上生產基地,輻射帶動優質專用水稻訂單生產50萬畝。
四是建立荒閒地摸排機制。提出建立春種前荒閒地摸排機制,摸清荒閒地底數,提出利用計畫,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
七、保障舉措及下一步工作
《工作方案》提出四個“強化”的保障措施。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縣、區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主體責任,按照本方案要求搞好自查,摸清底數,抓緊制定實施方案,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二是強化日常監測。建立常態化日常監管和執法檢查機制。縣、區要對本區域耕地種糧情況進行動態監測,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重大情況及時報告。三是強化目標考核。在糧食安全責任制年度考核中,突出對防止耕地“非糧化”、耕地質量保護提升、糧食種植面積、產量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點內容的考核。四是強化宣傳引導。搞好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宣傳,進一步營造保護耕地、發展糧食生產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