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強化責任目標考核。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將糧食生產面積、總產量等指標納入各縣市鄉村振興考核內容,增加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考核中糧食生產面積、總產量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糧食生產基礎建設方面的考核比重,考核結果與“三農”資金安排掛鈎。
二、保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基本穩定(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農業農村局、州農科院)
(三)穩住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各縣市要因地制宜,按照“穩稻玉、擴薯類、增雜糧”的原則,調結構增面積,確保本地區基本農田不減少、糧食播種面積不減少、糧食產量不減少。對地力條件好的耕地,引導農戶應種盡種、種足種滿,努力擴大種植面積。對地力條件差的耕地,引導種植薯類、豆類、高粱等耐旱耐瘠薄糧食作物。充分利用冬閒田,擴大秋馬鈴薯和蠶豌豆種植。
(四)最佳化糧食種植結構。在穩定水稻、玉米播種面積的基礎上,重點擴大馬鈴薯、紅薯種植面積,增加豆類、蕎麥等優質雜糧生產。大力開展新品種引進選育與試驗示範,篩選推廣“優質、高產、高抗”優良品種,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優良品種覆蓋率。
(五)壓減撂荒耕地鼓勵復耕復墾。抓實壓緊遏制耕地拋荒屬地責任,推進有條件的拋荒地全面恢復耕種,鼓勵和支持村集體組織集中流轉拋荒耕地,採取託管服務、代耕代種等方式,流轉給企業或有耕種能力的農戶、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耕種。
三、大力提升種植技術水平和產出效益(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農業農村局、州科技局、州農科院)
(六)落實“藏糧於技”戰略,依託恩施州農科院(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湖北省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推進科研、生產、市場深度融合,開展聯合攻關,大力推廣“薯+玉+X”寬幅種植、“稻漁共生”、立體間作套種等模式,擴大複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產出效益。
(七)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產業扶貧(農技)指導員作用,深入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示範。組織開展糧食綠色優質高效行動,集成培肥地力、優良品種、地膜覆蓋、配方施肥、合理密植、農機農技農藝結合等配套增產技術。加強農田養分管理,穩氮增磷補鉀(微),提高肥料利用率;持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實現測土配方施肥在產糧大縣全覆蓋。推進農機農技農藝深度融合,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
四、著力夯實糧食生產基礎(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農業農村局、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州水利和湖泊局、州發改委、州財政局)
(八)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確保全州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省下達的考核數。加大耕地土壤污染監測和治理,開展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劃分,全面完成省下達的任務。
(九)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2019年度高標準農田項目復工,確保在建項目不影響當季糧食生產,上半年完成主體工程。按照優先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糧食主產區的原則,完成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7.72萬畝,6月底前完成項目前期工作,9月底前完成招投標手續,10月中旬開工建設,做到“建一塊、成一塊”。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全面完成省下達的任務。
(十)堅持“糧田糧用”。加大耕地執法監督,堅決遏制耕地違法違規利用。規範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嚴守稻田綜合種養田塊“溝坑占比不超過稻田面積10%”的紅線,杜絕稻田“池塘化、非糧化”現象,確保“稻漁雙贏”。
五、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農業農村局、州應急管理局、州水利和湖泊局、州氣象局)
(十一)強化病蟲害防控和監測預警。認真貫徹落實《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加強對草地貪夜蛾、水稻“兩遷”害蟲、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的監測預警,開展好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做到早防早治、綠色防控,將病蟲災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堅決遏制爆發成災。
(十二)科學防治減災。完善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加強洪澇、高溫、乾旱等自然災害監測,多途徑、多方式發布預警信息,做好抗旱防澇的應對準備,及時指導開展防災減災和災後恢復生產,提高糧食生產抵禦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確保不發生區域性持續性災害。
六、培育壯大糧食市場主體(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農業農村局、州市場監管局、州發改委、州財政局)
(十三)提升糧食市場主體帶動力。扶持一批“六有”家庭農場、“六有”農民合作社,開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訂單生產,提升糧食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程度。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支持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裝備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引導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扶持發展一批機耕、機防、機收等專業化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開展代育代耕、代種代管、代收代儲代烘等託管服務,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降低糧食生產成本。
(十四)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堅持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五優聯動”,全面完成“優質糧食工程”建設任務,在2020年底實現糧食質量檢驗監測網路縣市全覆蓋和產糧大縣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全覆蓋。鞏固和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培育發展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推動糧食產業發展轉型升級。重點支持1—2家糧食企業開展“中國好糧油”“荊楚好糧油”示範創建,延伸糧食生產加工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深入開展收穫糧食品質調查監測,助推優糧優產、優良優購。
(十五)推進糧食應急體系建設。健全糧食市場應急體系,完善糧食應急預案。拓寬涉糧服務範圍,將口糧加工、工業用糧、飼料用糧企業納入糧食流通統計和糧食行業支持及服務範圍。加強糧食市場監測預警,穩定糧食市場預期。
七、加強糧油品牌培育(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農業農村局、州發改委、州市場監管局、州財政局)
(十六)提升糧油品牌創建。實施品牌強農戰略,以“恩施土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為引領,帶動“恩施富硒米”“恩施富硒小雜糧”等公用品牌建設。發揮富硒土壤資源優勢,規劃建設一批富硒糧食基地,擴大富硒區域糧食種植面積。加快制定富硒糧食生產技術規程,推進富硒大米標準化、規範化生產。推進糧食精品名牌培育工程,爭取打造1—2個綠色富硒優質特色糧油品牌。支持本地糧油、富硒糧油進入“放心糧油”市場體系,引導一批糧食企業開展“放心糧油”示範創建。
(十七)拓寬富硒糧油銷路。支持糧食企業發展富硒糧油精深加工和開展科技創新,培育多元化市場購銷主體,做實“本地糧油”企業,做強“本地糧油”品牌。鼓勵和支持糧油企業大力發展優質糧油、富硒糧油、特色糧油示範基地25萬畝以上,助推種糧農民增產增收。大力開展糧食產銷合作,引導各類糧油企業參加糧食產銷合作洽談會、展銷會、交易會,強化富硒糧油品牌宣傳,多措並舉推進富硒糧油產品銷售。
八、落實糧食扶持政策(責任單位:各縣市人民政府,州財政局、州農業農村局、州發改委、恩施銀保監分局、州地方金融工作局、農發行恩施州分行)
(十八)嚴格落實糧食補貼政策。認真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稻穀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抓糧“兩個積極性”。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農技推廣、良種選育等農業發展資金要重點向糧食生產傾斜,用於水稻育秧、機耕機插、機收機烘等關鍵環節補貼。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要重點用於支持糧食生產。
(十九)認真落實國家糧食收購政策。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根據需要及時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多渠道籌集糧食市場收購資金,推動建立市場化收購信用擔保基金,積極組織開展市場化收購,鼓勵糧食企業訂單收購、合作收購,強化糧食收購服務,確保農民“種糧賣得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抓好超標糧食收購及處置,加大超標糧食生產、收購環節的監督管理。
(二十)大力爭取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好中央支持湖北、支持恩施政策,大力爭取糧食生產、儲備、流通能力及應急等保障糧食安全所涉項目資金,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及保障糧食安全短板。抓緊實施在建糧食生產等項目,確保如期建成見效。
(二十一)強化金融信貸支持。推動糧食生產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提升糧食生產主體抗風險能力。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進銀企對接,創新適合糧食生產需求的金融信貸產品,緩解糧食生產主體融資難、融資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