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

《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由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2年5月14日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
  • 頒布時間:2022年5月14日
  • 發布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施行地區:安徽省
發展歷史,檔案全文,

發展歷史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5月14日

檔案全文

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
前 言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要求,編制《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銜接區域發展戰略,落實國家、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和《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長江重點生態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明確省域國土空間生態修複目標任務、總體布局、修復分區和重大工程,提出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是省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的總綱領和空間指引,是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依據。規劃範圍為安徽省域內全部國土空間,總面積14.01萬平方公里。規劃期為2021—2035年,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基準年為2020年。
第一章 工作成效與面臨形勢
第一節 自然概況
安徽省位於華東地區,屬中國南北方過渡地帶,也是承東啟西的重要紐帶,在國家“四屏四帶”國土生態安全格局中屬於長江重點生態區,承擔長江中下游生態帶和長三角生態屏障功能。全省總體呈現“三山一水六分田”的自然地理格局,“三山”指山地和丘陵,“一水”指河流、湖泊、水庫、坑塘、溝渠等水域,“六分田”指耕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等地勢較為平坦區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南北迥異,劃分為淮河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西大別山區及皖南山區五大自然區域,奠定自然生態系統基礎,孕育生物多樣性,山、水、林、田、湖、草共同構成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素。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顯示,全省國土總面積21021萬畝(14.01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39.6%,林地占29.2%,草地占0.3%,濕地占0.3%,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占12.5%,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占12.3%,種植園用地占2.7%,交通運輸用地占2.2%,其他土地占0.9%。
第二節 工作成效
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重要經驗。
堅持高位推動,加強頂層設計。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主任的省環境保護委員會,出台《安徽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紮實推進綠色發展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實施方案》等,形成各級各部門各負其責、上下聯動、左右協同、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強大合力逐步形成。
堅持改革創新,生態保護修複製度體系不斷完善。河(湖)長、林長、田長、生態環保專項監督長等制度建設全面推進。總結推廣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經驗,全面推進地表水斷面、森林、濕地、大氣、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制度。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啟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機制試點,滁州、六安、黃山市先行開展資產清查試點。積極探索礦山生態修復市場化體制機制。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林長制等標誌性改革先後入選中國改革年度十大案例,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安徽智慧和經驗。
堅持一體化推進,重大工程和專項行動成效顯著。狠抓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持續深化“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回頭看”交辦問題整改取得重要進展,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升幅居全國第3、長三角第1,全省國考斷面水質實現劣Ⅴ類清零、長江流域(安徽段)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創國家開展考核以來最好水平,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順利實現。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淮河(安徽)生態經濟帶、環巢湖濕地群、駱崗中央公園啟動建設,長江“十年禁漁”全面落實,森林覆蓋率超過30%,揚子鱷放歸自然,野生江豚逐嬉長江,東方白鸛再現巢湖。
堅持系統修復,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成效初顯。積極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開展全省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完成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推進16個省級村莊規劃編制試點。開展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補足工作,部署開展20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探索開展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是全國10個試點項目之一,獲中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20億元,4個省級試點項目穩步推進。加快推進重點區域礦山生態修復,“十三五”時期完成廢棄礦山治理2516個,治理面積24.7萬畝,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制定4個省級綠色礦山建設地方標準,全省81家礦山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治理皖北地區採煤沉陷區27.06萬畝。皖北地區利用採煤沉陷區水面建設平原水庫、利用未穩沉區建設水面漂浮光伏發電場等典型經驗做法,獲自然資源部充分肯定。淮北市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被授予“第十屆中華環境優秀獎”,綠金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入選《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
第二章 總體要求與目標策略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省域、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更實舉措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讓綠色成為安徽最動人的色彩,為建設經濟強、格局新、環境優、活力足、百姓富的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生態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戰略引領,科學修復。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按照保證生態安全、突出生態功能,兼顧生態景觀秩序,科學安排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立足全省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態系統現狀,準確識別突出生態問題,科學預判主要生態風險。根據中長期目標要求,針對重要生態系統、重點區域主要生態問題,優先部署重大修復工程。
堅持統籌協調,綜合施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考慮自然生態系統各要素與農田、城市人工生態系統的協同性,注重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河湖濕地國土空間的整體性、系統性,體現綜合治理,突出整體效益。
堅持改革創新,完善機制。深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改革,探索“誰投資、誰受益”“誰修復、誰受益”的生態保護修復市場化機制、生態產品價值評估交易機制、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創新多元化投入保護監管模式,積極拓寬資金籌措渠道,鼓勵公眾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
第三節 規劃目標
一、總體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以全面提升長三角生態屏障和長江中下游生態帶生態質量、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為目標,切實發揮安徽省重點生態區作用,錨固全省“一心兩屏四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為主線,大力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促進形成優質高產的農業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健康安全的城鎮空間。
二、分期目標
到2025年,生態安全格局穩定性顯著增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穩步實施,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建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農業農村空間生態質量穩步提升,耕地質量逐步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退化耕地逐步得到修復,農村人居生態環境持續提升。城鎮空間生態品質不斷提高,城市綠色轉型發展成效顯著,海綿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全面推進,“城市病”有效緩解,城鎮生態網路系統逐步完善。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全面改善,礦區生態功能和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廢棄礦山有效治理,採煤沉陷區生態修復取得階段性成果,綠色礦山建設穩步推進。新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體制機制基本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試點取得顯著成效,系統治理機制基本建立,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顯著進展,生態保護補償改革不斷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完善,碳匯交易體系初步建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
到2035年,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目標。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和服務功能顯著提高,生態穩定性明顯增強,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統一有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基本滿足人民民眾需求。綠色成為安徽最動人的色彩,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第四節 總體布局
與全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有效銜接,落實全省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一心兩屏四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突出巢湖生態綠心、皖西大別山區、皖南山區生態屏障,長江、淮河、新安江、江淮運河生態廊道對國土空間生態功能的骨架支撐作用,並考慮全省自然地理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連通性,體現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差異化生態基底,將全省國土空間劃分為9個修復分區。深入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長江重點生態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堅持問題導向,遵循自然規律,強化系統觀念,根據安徽省實際,聚焦生態功能短板、生態受損重點區域,有針對性謀劃、布局、施策,優先部署對國家和省級重大戰略具有關鍵生態支撐作用的重大工程項目。
加強大江大河生態保護和系統修復,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深化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重點開展長江和淮河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落實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系統修復,開展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生態屏障保護和修復;夯實全省生態安全格局,開展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以及新安江、江淮運河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促進全省其他修復分區協同治理,同步推進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崗地生態保護和修復;全方位推進生態質量提升,在全省範圍內布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系統保護與修復、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建設等重點任務,構建全省生態保護修復“9+3”重點任務和40項重大工程項目體系。
第五節 總體策略
一、系統最佳化國土空間格局
落實最嚴格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開展衝突區域綜合整治。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3條控制線,以系統觀念和整體思維,按照“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的原則,推進農業、生態與城鎮空間相鄰或衝突區域調整和修復,有序退出不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的耕地和建設用地,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合理安排生態建設布局,著力解決因利用方式和資源配置不合理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通過生態廊道和生態網路的有機串聯和合理布局,促進三類空間統籌協同和融合共生,因地制宜建設邊緣地帶、生態緩衝帶。
修復礦山生態環境,穩步推進採煤沉陷區治理。開展礦區土地綜合整治,逐步恢復土壤肥力,修復林地草地,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水體污染。重點治理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等地的露天廢棄礦山,加強礦山采坑、排土場、尾礦庫綜合治理,恢復地形地貌、防治水土污染、提高植被覆蓋率,修復礦區生態環境。穩步推進採煤沉陷區治理修復,探索新生採煤沉陷區防控措施。
實施生態廊道建設,構建區域生態網路。在全省長江、淮河、新安江和江淮運河4條主要生態廊道基礎上,以重要山地丘陵,長江、淮河和新安江重要支流,揚子鱷等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重要交通水利基礎設施為脈絡,建構多級生態廊道,連線全省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核心生境。開展生態緩衝區建設,修復受損生境,建設河湖岸線防護林帶,改善全省三大流域、三類空間和若干重要生態系統之間的連通性。
二、提升農業空間生態功能
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最佳化鄉村空間格局。統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最佳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建設生態良田,減少城鎮周邊優質耕地破碎化現象,提升農業生態功能,促進農業空間與生態、城鎮空間協調布局。落實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制度,採用有效手段保護土壤肥力不流失,並強化復墾耕地管護。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農業生產和生態服務功能。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穩步推進江淮丘陵等地“旱改水”工程,促進地力與產能提升。採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深松整地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加強退化農田改良修復和集雨保水保土,最佳化種植制度和方式,發展高效生態旱作農業。開展鹽鹼化、酸化土壤改良培肥,治理和修復污染耕地,提升土壤碳匯能力。完善田間灌排工程,推廣節水灌溉,有序實施農田林網、綠心綠帶提質改造工程,增強農田生態系統防風固塵、水源涵養、物種安全、環境淨化等功能。落實輪作休耕制度,在生態脆弱區域有序開展陡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和休耕輪作試點,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開展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加大坡改梯工程建設力度,推進崩崗治理,合理配置小型水利設施,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預防皖北地區農地沙化和皖西皖南地區水土流失,阻止農用地尤其是耕地表土損毀,防止耕地過度利用,保護耕地賴以維繫的周邊設施與生態環境的連續性。健全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長效機制,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監測網路和信息系統。
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因地制宜深化和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繼續實施村莊清潔、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村莊規劃建設提升“三大行動”。推進農村廁所改造升級,推行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加強房前屋後河塘溝渠清淤疏浚,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最佳化農業生產布局,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三、提升生態空間質量
全面提升國土綠化水平,保護和培育林草生態系統。統籌生態退耕、國土綠化等生態建設活動,科學確定並帶位置下達新的綠化任務,科學開展高質量國土綠化行動,推進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建設,加大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力度,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建立健全草地保護修複製度體系,治理和修復退化草地。增強林草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森林、草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加強涉水空間綜合治理,保護和修復重要河湖濕地。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強化流域系統保護與修復。因地制宜修復河湖自然岸線,統籌推進河流水系生態連通治理,改善河湖水動力條件,修復自然窪地、坑塘溝渠,完善水系網路。加強長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流域重要濕地保護與修復,實施巢湖、龍感湖、升金湖、南漪湖、白盪湖等重要河湖濕地綜合治理,形成較為完善的濕地保護和修復體系,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和整合最佳化,推動各級保護空間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加大典型生態系統、物種、基因和景觀多樣性保護力度,保護和修復國際候鳥遷徙通道空間,強化長江、皖西大別山區等重要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巡護監管,保護修復長江中下游幹流及支流水生動物洄游通道和陸生動物遷移和擴散生態廊道。全面加強揚子鱷、江豚、大別山五針松、銀縷梅等珍稀瀕危和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對其它具有區域代表性、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天然集中分布區實施名錄管理。完成安徽省第二次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加強野生動物監測站點網路建設,構建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體系,並開展標準化建設。
四、提高城鎮空間生態品質
構建系統化城鎮生態網路,提升生態功能。加強城市近郊自然生態系統保護,預留城市通風廊道,建設城郊生態防護綠地、環城林帶和郊野公園,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推進綠色低碳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加大城鄉公園綠地建設力度,完善公園體系和綠道網路,增強城鄉藍綠網路連通性、系統性、協同性。修復城鎮內部受損生態空間,開展濱河(湖)岸線恢復和防護林帶建設、水庫消落帶治理等,提升城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提升城市韌性,增強城市安全水平和承載能力。加強水資源節約利用,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實施皖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區治理,按照地下水雙控和保護要求,強化地下水資源開發總量和強度管控。保障河湖生態用水,推進點源、面源、內源污染系統治理,基本消除城鎮黑臭水體。繼續深化海綿城市建設,保留天然雨洪通道,在城市建設和更新中留白增綠,擴展滯蓄空間,提高城市內澇防禦能力。
實施污染土壤風險防控,統籌城鎮用地生態修復。開展工業廢棄地土壤污染調查和風險評價,科學分析成因和受損程度,合理選擇修復模式,綜合運用多種適宜技術改良土壤,消除場地安全隱患。探索建立污染地塊土壤治理修復全過程監管機制。實施污染地塊篩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加強污染地塊再開發風險管控。
第三章 重點任務與重大工程
第一節 長江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
一、主要生態問題
該區湖泊水系眾多,洪水調蓄功能較為重要,國際候鳥等重點保護物種棲息於此,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較重。受圍湖造田、城鎮和產業園區建設、礦山開採等人為活動影響,沿江部分河湖濕地面積萎縮,洪水調蓄能力有所降低,水生和濕地生物棲息地愈加破碎化;城鎮人居環境質量有待提升,城鎮內部綠地與濱江開敞空間不連通,城中村、工業廢棄地等亟待整治;池州市和懷寧縣、銅陵市郊區、蕪湖市繁昌區、宣城市宣州區、寧國市、廣德市等地廢棄礦山數量較多,尚待修復;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宣城等市局部區域土壤遭受污染。
二、修複目標
以恢復長江中下遊河湖濕地生態系統、提升河湖濕地生物多樣性維護和水源涵養功能為目標,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範帶,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
三、修復任務
加強龍感湖—升金湖等重要河湖濕地生態保護和綜合修復,開展湖泊濕地植被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提升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洪水調蓄等生態功能。全面實施長江及其重要支流、湖泊岸線綜合治理,清退不當的建設用地和圍墾農田,有序推進濱江工業企業綠色轉型,最佳化城鎮和產業園區布局,推進江—河—湖連通,改善和修復國際候鳥等珍稀物種棲息地生境,恢復水生生物多樣性。提高城鎮人居環境質量,完善城鎮內外生態網路,通過生態、生產、生活空間適度融合提高空間品質。修復治理池州市和懷寧縣、銅陵市郊區、蕪湖市繁昌區、宣城市宣州區、寧國市、廣德市等地廢棄礦山,恢復礦山植被。加強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宣城等市中心城區周邊土壤修復,降低土壤污染程度。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主要開展長江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關鍵問題研究及套用,設立沿江重要河湖濕地修復、濱江城鎮土地綜合整治提升、沿江廢棄礦山整治與生態修復、沿江重點區域土壤污染修復治理等4個重大工程項目。
專欄1:長江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項目
沿江重要河湖濕地修復。對華陽河湖泊群、龍感湖、升金湖、白盪湖、陳瑤湖、南漪湖以及池州市“三河五湖”等開展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實施河湖岸線綜合治理,持續加強湖泊自然保護地修復,加強入湖河流小流域綜合治理,減少水土流失,擴大野生動物棲息地,並通過增殖放流及魚道建設提高水生生物多樣性。強化安徽升金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和恢復,建設龍感湖、升金湖等重要湖泊湖濱生態緩衝帶,加強濱湖區天然林保護和公益林建設,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還濕、退化林修復、國家儲備林和血防林建設、森林撫育、土地綜合整治,恢復重要濕地生境並提升淨化功能。通過水生植物配置等措施,增強坑塘、溝渠對水體污染物的截留、吸納、淨化能力,提升水體環境質量。
濱江城鎮土地綜合整治提升。對沿江5市中心城區和濱江城鎮建設用地開展整治工作,最佳化岸線資源利用,清退不合理城鎮功能用地,嚴格控制濱江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推進馬鞍山市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打造長三角的“白菜心”。推進“林窗”、裸露地、碼頭、廢棄廠礦及堆積地等生態復綠補綠增綠,適度增加濱江生態開敞空間。完善城鎮生態網路,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沿江廢棄礦山整治與生態修復。對池州市和懷寧縣、銅陵市郊區、蕪湖市繁昌區、宣城市宣州區、寧國市、廣德市等地的廢棄礦山集中分布區域,開展地形地貌重塑、山體植被恢復、土地復墾等工作,有效解決礦山地質環境受損問題。
沿江重點區域土壤污染修復治理。對沿江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區域,按照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嚴格管控的原則,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分級管理。重點開展工業污染場地治理、歷史遺留尾礦庫整治以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恢復已被污染的土壤環境。
第二節 淮河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
一、主要生態問題
該區地勢平坦低洼,湖泊水系和濕地分布較多,是水禽候鳥等主要棲息地之一,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性較高,洪澇災害風險較大,沿淮湖泊窪地洪水調蓄能力有待提高。受圍湖造田和城鄉、交通、水利建設、煤炭開採等人為活動影響,淮河沿線部分濕地生態系統受損退化,局部地區濕地破碎化程度增加;採煤沉陷區進一步擴大,造成土地損毀、水土污染等問題。
二、修複目標
貫徹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構建水清岸綠的淮河生態大走廊,保障淮河生態經濟帶的健康發展,將淮河安徽段沿線打造成為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帶。
三、修復任務
提高洪水調蓄功能,嚴格保護沿淮重要濕地和水系,重點推動蚌埠、淮南等市淮河城區段岸線整治,改善河湖連通性並修復破碎化的濕地景觀格局。全面治理採煤沉陷區,改善沉陷區生態環境,有序引導礦區建設,防控新生大規模沉陷。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開展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增強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促進糧食高產穩產。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主要開展淮河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關鍵問題研究及套用,設立沿淮蓄滯洪區重要河湖濕地修復和淮南礦區採煤沉陷區生態修復等2個重大工程項目。
專欄2:淮河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項目
沿淮蓄滯洪區重要河湖濕地修復。對城西湖、高塘湖、瓦埠湖、焦崗湖、渦河、池河等與淮河密切相通、水系相連的河湖水體,通過清淤疏浚、引水補水、水系連通、排污口整治等措施,促進沿淮河湖水環境提升。深入推進沿淮蓄滯洪區和濕地的生態修復,提升沿淮濕地生態功能,改善水禽棲息地生態環境並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
淮南礦區採煤沉陷區生態修復。針對淮南、阜陽、蚌埠等市重點採煤沉陷區域,採取自然恢復和輔助工程修復結合的修復策略,綜合採用蓄水利用、水系連通、水土保持、含水層保護、林草植被恢復、土地平整和復墾等措施,改善沉陷區生態環境並恢復耕地。因地因礦制宜預防新生大規模沉陷區,逐步減緩消除採煤生產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第三節 皖西大別山區生態屏障保護和修復
一、主要生態問題
該區森林覆蓋率高,森林生態系統保存相對完好,眾多水庫分布於此,水源涵養功能較為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較重。該區土壤侵蝕敏感性程度高,部分山地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森林資源過度利用,林地生產力不高。受農業生產、旅遊開發、城鄉建設等人為活動影響,水土流失現象加劇,局部地區水庫、河流、塘庫淤塞,旅遊景區周邊生態系統呈受損退化趨勢。
二、修複目標
以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和水源涵養能力、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為目標,以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設為重點,以優質水源區生態保護為中心,築牢皖西大別山區長江重點生態區生態屏障,為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提供生態支撐。
三、修復任務
落實大別山—黃山地區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工程要求開展的大別山生態屏障建設、實施水土綜合治理等任務。加強國家儲備林建設,加強中幼林撫育以及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防護林建設,提升森林生態系統效益。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保護優質水源地,加強山區水土流失重點區域治理,增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對泥沙淤積水庫、河流、湖泊進行清淤,保障生態流量。逐步清退水庫、旅遊景區周邊不合理的建設用地,恢復自然生境。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主要開展皖西大別山區生態屏障保護和修復關鍵問題研究及套用,主要設立大別山區森林提質增效、大別山區水土流失治理、重點水庫周邊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太湖縣寺前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和修複試點等4個重大工程項目。
專欄3:皖西大別山區生態屏障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項目
大別山區森林提質增效。構建皖西大別山生態屏障,加強國家儲備林、天然林和公益林建設,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修復、中幼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和疏林地改建等項目,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加強荒山綠化,維持好大別山區天然落葉闊葉林等森林植被類型,改善林草植被結構,營造喬灌草結合的復層水源涵養林,推動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完整和服務功能提升。開展外來入侵物種防治,保護生物多樣性。
大別山區水土流失治理。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屏障和江河源頭水源涵養能力,保障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以小流域為單元,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模式,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坡面徑流調控措施,濱庫(源、河)建設植物保護帶和濕地,控制入河湖庫泥沙和面源污染;合理利用和保護水土資源,促進谷地和畈區農業發展。
重點水庫周邊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整治大別山區梅山、響洪甸、磨子潭、佛子嶺、龍河口、白蓮崖和花涼亭七大水庫岸線,清退與生態保護無關建設用地,嚴控水庫周邊各類新增建設用地,修復生態環境。
太湖縣寺前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和修複試點。實施河道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生態護岸改建、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耕地質量提升、植樹綠化等工程,提升寺前河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第四節 皖南山區生態屏障保護和修復
一、主要生態問題
該區自然與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植被和野生動物保存相對完好,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多樣且較為重要。部分區域森林結構不合理,東至—宣城低山丘陵及大型水庫等水源涵養區周邊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河道淤塞抬高現象較為普遍。受旅遊開發和城鄉建設等人為活動影響,局部區域林地面積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減少。太平湖、升金湖等重要河湖周邊生態系統受損退化,對水源涵養和洪水調蓄功能造成一定影響。
二、修複目標
以提高林業質量和效益、減少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為目標,以黃山國家公園創建為核心,加強黃山、九華山等重點生態區域生態安全保護建設,將皖南山區打造成為長江重點生態區重要生態屏障,為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提供生態支撐。
三、修復任務
落實大別山—黃山地區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工程重點任務,加強黃山植被保護,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加強國家儲備林建設,穩步推進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加強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防護林建設,最佳化森林樹種結構。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加強低山丘陵和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治理。有序整治不當利用的重要河流湖泊岸線和景區周邊建設用地,恢復生態功能,加強面源污染控制。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主要開展皖南山區生態屏障保護和修復關鍵問題研究及套用,設立皖南山區森林提質增效、皖南山地水土保持、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綜合整治、寧國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複試點、涇縣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複試點等5個重大工程項目。
專欄4:皖南山區生態屏障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項目
皖南山區森林提質增效。堅持以自然恢復和保育保護為主,加強天然林、公益林和國家儲備林保護,建設血防林,加大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森林撫育、鄉土樹種替代、珍稀樹種用材林培育等,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最佳化森林樹種結構,擴大常綠闊葉林面積。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改善動植物棲息生境條件,連通生態廊道。
皖南山地水土保持。實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提高林草植被覆蓋度,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屏障和江河源頭水源涵養能力,保障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以小流域為單元,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坡面徑流調控措施,控制入湖庫、江河泥沙和面源污染;改善山丘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綜合整治。對黃山、太平湖、九華山等重要旅遊景區周邊建設用地進行分類整治,清退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內的經營性建設用地,並嚴控各類新建活動,修復生態環境,恢復生物多樣性。
寧國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複試點。以寧國市東津河流域為重點實施區域,修復廢棄礦山、水土流失、水毀耕地、山洪溝等受損嚴重區域生態系統,有效保障水陽江水質及水生態安全,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和生態系統質量。
涇縣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實施揚子鱷保護區生態修復、青弋江生態修復、廢棄礦山治理、雲嶺鎮國土整治、畜禽養殖環境治理和長江防護林營造等措施,提升區域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育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第五節 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一、主要生態問題
該區以濱湖平原區為主。巢湖作為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在生物多樣性維護、區域氣候和水文調節、水源供給等方面有較高生態價值。受工業規模生產、城鎮集中建設、礦山開採、污染物排放等人為活動影響,環巢湖部分區域濕地生態系統呈受損退化趨勢,巢湖入湖污染負荷仍較高,水體輕度富營養化;露天礦山亟待修復;城鎮人居環境有待改善,內外藍綠網路不連通,部分區域存在工業廢棄地土壤污染、建設用地侵占生態空間等問題。
二、修複目標
以恢復長江中下遊河湖濕地生態系統,提升河湖濕地生物多樣性維護和水源涵養功能為目標,高水平推行巢湖流域生態一體化治理,將巢湖流域建設成湖泊型流域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的樣板,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三、修復任務
加強巢湖重要河湖濕地生態保護和綜合修復,提升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洪水調蓄等生態功能。加強巢湖湖泊濕地植被建設,修復生態功能退化的天然濕地,打造多類型、多層次環湖濕地群,提升流域生物多樣性。開展小流域水環境治理,降低水體富營養化水平,持續改善並穩定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等入湖河流水質。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保護生態綠楔空間,連通城市內外生態網路,加強工業廢棄地土壤污染治理。開展露天廢棄礦山綜合治理,恢復山體植被。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主要開展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關鍵問題研究及套用,設立環巢湖濕地生態修復、巢湖小流域生態修復、合肥都市圈人居環境提升、巢湖周邊廢棄礦山修復治理等4個重大工程項目。
專欄5: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項目
環巢湖濕地生態修復。建設巢湖湖濱生態緩衝帶,加強濱湖沿線天然林保護和公益林建設,科學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還濕、退化林修復、國家儲備林和血防林建設、森林撫育、土地綜合整治、生態清淤、派河河口藍藻防控等,修復環湖十大濕地,提升環湖濕地生態系統質量,擴大野生動物棲息地,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
巢湖小流域生態修復。實施河湖岸線綜合治理,減少水土流失。開展綠色種植、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源頭防控等工作,對馬槽河、白石天河、兆河、豐樂河等小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進行綜合治理。加強巢湖水體富營養化治理,持續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和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十五里河、王建溝、沙河等入湖河流水質。
合肥都市圈人居環境提升。提升合肥市中心城區和巢湖市、肥東縣等城鎮人居環境品質,最佳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綠地系統,預留生態廊道和城市綠楔空間,建設城鎮生態隔離帶,連通城市內外生態網路。加強工業廢棄地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恢復土壤生態環境。
巢湖周邊廢棄礦山修復治理。重塑礦區地形地貌、修復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山林植被,對肥東縣、廬江縣、巢湖市廢棄礦山進行修復治理,促進礦區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第六節 新安江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
一、主要生態問題
該區自然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好,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較為重要。因氣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該區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較為單一,林分質量較低。受農業生產、城鄉建設、水利建設活動影響,新安江及其支流河床淤積,生態流量降低,塘庫濕地等退化較為嚴重,洪水調蓄能力有所下降。
二、修複目標
以減少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為目標,精心建設新安江生態廊道,打造皖南地區森林資源高質量發展升級版,保障水質安全,建設新安江百里畫廊。
三、修復任務
落實大別山—黃山地區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工程重點任務,加強國家儲備林建設和新安江沿線森林經營培育,通過最佳化結構、樹種更替、補植補造、撫育間伐、封山育林等措施,切實解決現有林分過純、密度過大、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提升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促進森林生態系統正向演替和功能提升。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實施水土流失治理,對部分生態退化的濕地和泥沙淤積的河湖水系,清淤河道,擴大生態流量,並對岸線進行整治。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主要開展新安江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關鍵問題研究及套用,設立新安江沿線森林質量提升、新安江沿線濕地生態修復等2個重大工程項目。
專欄6:新安江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項目
新安江沿線森林質量提升。加強國家儲備林建設,強化天然林、公益林保護,開展黃山市屯溪區、休寧縣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與退化林修復工程,加強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防護林建設,提升森林生態系統效益。
新安江沿線濕地生態修復。實施新安江沿線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加強河流、沼澤、湖泊等自然濕地生態修復,對部分退化嚴重濕地和泥沙淤積水系進行清淤和岸線整治,擴大生態流量,促進河湖水質改善,增強流域濕地調節能力,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沿新安江及支流河谷至屯溪盆地,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和沙化土地治理,減少水土流失。
第七節 江淮運河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
一、主要生態問題
引江濟淮工程建設中產生較多臨時用地,對沿線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一定損壞。人工水利設施建設改變沿線河流水文條件,對周邊農田排澇、生物多樣性等產生一定影響。較高輸水質量標準對工程沿線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提出更高要求。
二、修複目標
打造江淮運河“一河清泉水、一條經濟帶、一道風景線”,促進江淮運河沿線地區生態改善。
三、修復任務
堅持原地址、同面積、同質量原則復墾工程臨時用地。推進江淮運河沿線丘陵崗地和荒坡荒地造林,提升江淮運河沿線生態林地質量。同步開展江淮運河沿線污水治理、生態敏感區保護和修復等工作,加強江淮運河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打造“生命橋”,整體提升廊道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主要開展江淮運河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關鍵問題研究及套用,設立江淮運河臨時用地復墾、江淮運河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江淮運河沿線林帶濕地建設等3個重大工程項目。
專欄7:江淮運河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項目
江淮運河臨時用地復墾。有序推進江淮運河棄渣場、排泥區、堆土區等臨時用地復墾,積極探索棄土底泥有效再利用模式,提高土地復墾質量水平。
江淮運河水生生物資源保護。開展底棲生物增殖、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人工增殖放流和人工魚巢、魚類增殖放流站、魚道、攔魚電柵等設施建設,保護江淮運河水生生物資源。
江淮運河沿線林帶濕地建設。加快生態林帶建設,確保沿線宜林則林、應綠盡綠,喬灌草結合。加強沿線菜子湖等重要河湖濕地保護和修復,保護候鳥栖息地,維護原生生物群落穩定性。
第八節 淮北平原生態保護和修復
一、主要生態問題
該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因土壤儲水能力不足、植被覆蓋率低等自然因素,水資源較為短缺。受煤炭開採、城鄉建設等人為活動影響,採煤沉陷區進一步擴大,破壞自然植被和水體,造成周邊生態系統受損退化。長期過度超采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地表河湖水系輕度污染。
二、修複目標
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國家戰略和推進皖北“四化同步”打造“一極四區”的部署要求,加強淮北礦區綜合治理,全面提升淮北平原國土空間生態安全功能。
三、修復任務
推進採煤沉陷區生態修復。嚴格管控地下水超採區域水資源開發活動,控制地下水超采,力爭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主要開展淮北平原保護和修復關鍵問題研究及套用,設立淮北礦區採煤沉陷區生態修復、地下水超采治理、淮北市新北沱河烈山片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複試點等3個重大工程項目。
專欄8:淮北平原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項目
淮北礦區採煤沉陷區生態修復。開展淮北、宿州、亳州市採煤沉陷區修復治理,以輔助修復和生態重塑為主,通過植樹造林、農地復墾、充填法等方式,恢復土地生產生態功能。繼續推廣“綠金淮北”成功經驗,將沉陷區修復與產業轉型結合起來,實現高效綜合利用。
地下水超采治理。對阜陽、亳州、淮北、宿州等市地下水超采地區,按照地下水雙控和保護要求,開展地下水超採區水量、水位等管控指標劃定,強化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管控。推進地下水超採區監測站網建設。依託淮水北調、引江濟淮等調水工程,繼續推進阜陽、亳州、淮北、宿州等市地下水置換工作,按照年度封井計畫,有序封閉超採區地下水開採井。
淮北市新北沱河烈山片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複試點。通過清淤整治、山體修復治理及水體、邊坡植被修復、防護林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澇區排澇站建設等措施,對新北沱河水系13條支溝所涉及的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生態修復,構建淮北市烈山區生態安全螢幕障。
第九節 江淮丘陵崗地生態保護和修復
一、主要生態問題
該區因降水分布不均、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低等自然因素,乾旱災害時有發生。受農業生產、城鄉建設、礦山開採等活動影響,丘崗地區墾殖係數高,雨季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江淮分水嶺脊背區域部分林地質量不高且呈現下降趨勢,天然林亟待保護;定遠、鳳陽縣等地周邊礦山生態系統受損。
二、修複目標
以提高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為目標,提升江淮丘陵地區植被覆蓋度,改善儲水能力,保障江淮地區生態安全。
三、修復任務
修復治理定遠、鳳陽縣等地廢棄礦山,恢復山體植被。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提高丘陵崗地森林覆蓋率,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對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區域,在落實好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有序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江淮分水嶺脊背區天然林地,加強國家儲備林建設。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主要開展江淮丘陵崗地保護和修復關鍵問題研究及套用,設立江淮丘陵崗地森林質量提升、江淮丘陵崗地水土流失治理、江淮丘陵崗地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等3個重大工程項目。
專欄9:江淮丘陵崗地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項目
江淮丘陵崗地森林質量提升。保護江淮分水嶺脊背區林地,加強國家儲備林建設,最佳化林種樹種結構,培育鄉土樹種,提高丘陵崗地森林覆蓋率,打通區域性生態廊道。
江淮丘陵崗地水土流失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加強江淮分水嶺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順坡耕種造成水土流失治理,實施坡改梯工程,加強地表徑流蓄水等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發展水土保持林、經濟林,提高植被覆蓋度,控制面源污染,保障分水嶺兩側水庫、湖泊飲用水水源地安全;加強城區、巢湖周邊植被保護與恢復,維護城鎮生態安全。
江淮丘陵崗地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實施鳳陽、定遠縣等非煤廢棄礦山和露天礦區治理,採取植被復綠、景觀打造、宜耕復墾等措施,對破損山體、露天采場和廢棄礦井進行整治和修復。
第十節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一、主要生態問題
傳統農業經濟和較高密度的人口分布使得全省耕地利用效率不高,生態功能退化。人口外流和粗放發展模式使得鄉村地區低效閒置用地較多,人居環境不高,聚落形態和特色風貌逐步喪失。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尚待提升。
二、修複目標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聚焦全省農田生態系統質量和農村生態環境提升,根據自然資源部部署要求,開展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強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三、修復任務
開展農用地整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引導耕地集中成片分布,建立高產農田生態系統。有序最佳化村鎮格局,盤活閒置鄉村建設用地,保護特色村落形態,繼續開展垃圾、污水、廁所整治工作,提高鄉村人居環境。利用新技術增強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能力。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主要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關鍵問題研究及套用,穩步推進全省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設立開展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等3個重大工程項目。
專欄10: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重大工程項目
開展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嚴格控制成片未利用地開墾,推進現有耕地提質改造,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開展田、水、路、林綜合治理,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開展低效建設用地整理,重點實施農村宅基地、工礦廢棄地以及其他低效閒置建設用地整理工程,強化增減掛鈎項目管理,最佳化農村建設用地布局,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和農村閒置資產資源,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保護鄉村自然資源、文化遺產、民風民俗,突出村落空間肌理,彰顯傳統風貌特色。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廁所糞污、畜禽養殖糞污治理,推進生態清潔流域建設,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開展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整治,提高耕地集中連片度,拓展補充耕地途徑。探索推進耕地輪作試點,保護耕地肥力。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綠色農田建設示範工作。對部分土壤酸性較高區域,推行施用有機肥、中鹼性肥料和種植綠肥等,改善酸性狀況,提升耕地質量。
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推動立體農業,拓展循環農業,提升綠色農業,發展低碳農業。研發套用增匯型農業技術。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合理控制化肥、農藥、地膜使用量,實施化肥農藥減量替代計畫,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第十一節 生物多樣性系統保護與修復
一、主要生態問題
部分自然保護地與農業生產、鄉村建設衝突。珍稀瀕危動植物等重點保護物種棲息地保護有待加強,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尚未系統構建。外來物種特別是松材線蟲等有害物種對我省天然森林生態系統威脅較大。
二、修複目標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圍繞長江重點生態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目標要求,全面保護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三、修復任務
完善自然保護地建設,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衝突問題,力求保護地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保護強度不降低。加強重點物種動植物保護力度,保護修復其棲息生境。加強外來物種特別是松材線蟲等有害物種防控力度,確保生態安全。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主要開展生物多樣性系統保護與修復關鍵問題研究及套用,設立自然保護地建設、珍稀瀕危動植物及旗艦物種保護、外來入侵物種防治、松材線蟲病防治等4個重大工程項目。
專欄11:生物多樣性系統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項目
自然保護地建設。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加強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升金湖多種瀕危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等特色物種保護區建設,建設緩衝帶和生態廊道,擴大野生動植物生存空間,加強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典型自然景觀和古樹名木保護。
珍稀瀕危動植物及旗艦物種保護。重點保護霍山石斛、白冠長尾雉、大鯢、揚子鱷、江豚、安徽麝、黑麂、香果樹、大黃花蝦脊蘭、短尾猴、梅花鹿、雲豹、穿山甲、中華秋沙鴨、珍稀雉類、越冬水鳥、蘭科植物(蘭屬、石斛屬)、大別山五針松、銀縷梅、南方紅豆杉等,保護棲息地和生物遷徙廊道,建設保護點,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
外來入侵物種防治。推動區域間聯檢聯控,設定外來入侵物種阻隔設施,利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式在重點生態區域開展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外來物種入侵防治工作。
松材線蟲病防治。推進黃山及周邊地區松材線蟲病防治項目建設,加強松材線蟲病預防與控制技術研究,開展毗鄰地區松材線蟲病聯防聯治,確保黃山生態安全。
第十二節 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建設
一、主要問題
自然資源專項調查工作和確權登記工作有待完成,多部門協同的生態質量監測評價平台尚未建立,對主要生態系統的動態監測和精細管理水平不高。已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監測、監管和評估機制尚不健全,精準和共享程度有待提升。各類生態系統碳匯、碳排放監測核算尚不精確,難以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數據支撐。
二、建設目標
落實《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全省重要領域、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科技創新取得明顯進展,生態保護修復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平台進一步完善,基本滿足全省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需求。
三、建設任務
全面完成自然資源調查、確權和登記工作,形成多維度國土空間生態狀況本底數據。提高自然生態監測監管水平,定期監測全省重要生態系統生態質量。構建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項目監管與評估系統,為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提供一體化服務。建立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提高碳排放、碳匯核算數據精度,為科學決策提供定量支撐。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有序推動全省碳匯項目開發。
四、重大工程項目
主要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中自然資源調查確權、生態質量監測評價、重大工程項目監管與評估等關鍵問題研究與套用。
專欄12: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建設重大工程項目
自然資源調查確權。組織實施自然資源基礎調查,開展耕地資源、森林資源、濕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專項調查工作,查清自然資源家底及變化情況,有序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
生態質量監測評價。聚焦重點生態區,多部門聯合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大數據平台,實現跨部門監測評價數據共享共用,研究建立統一的生態質量監測體系和評估體系。不斷最佳化提升生態網路感知套用水平,為生態保護和修復提供有效支撐。加強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強有害生物災害監測評估精細化管理。
重大工程項目監管與評估。完善自然資源“一張圖”,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一張圖”管理。對全省礦山生態修復監管系統進行最佳化升級,將全省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施納入系統監管,完善項目申報和儲備制度以及項目績效評估制度,科學設定項目總體績效目標和分年度績效目標。健全項目全面全程監管機制,動態掌握重大工程實施情況。
第四章 規劃實施與保障機制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成立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自然資源領域專業委員會,組織協調全省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制定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任務、行動計畫。建設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省級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庫。健全跨區域、跨流域、跨部門的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組織協調機制,在區域生態修復工程全生命周期監管以及生態價值實現、生態補償等方面加強組織協調,協同推進重大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
強化分工協作。各部門依職能落實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職責。根據《規劃》安排,指導各地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落實本領域生態保護修復指標。加強跨部門工作協調,省自然資源廳牽頭,會同各相關部門共同做好生態保護修復重點項目庫的建設、管理和運行,在全域全要素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中形成合力。
壓緊壓實責任。落實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主體責任,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統籌協調工作機制,推進本地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實施,進行全生命周期監管。
第二節 加強資金保障
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按照“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平台思維、資源整合”的要求,構建“誰投資、誰受益”“誰修復、誰受益”的生態保護修復市場化機制,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投資環境,建立持續回報和合理退出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與修復。一是健全參與機制,各級人民政府拓展投資渠道,推廣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鼓勵企業通過自主投資、與政府合作、公益參與等模式參與。二是明確參與領域,在森林、水系、耕地、城鎮、礦山等生態系統領域參與生態保護修復。三是制定產權激勵、資源利用、財稅支持、金融扶持等方面支持政策。四是明晰參與程式,各級人民政府建立市場化生態保護修復重點項目庫,因地制宜制定實施方案,通過公平競爭引入修復主體,開展市場化交易。
最佳化各級財政資金投入。建立健全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積極申報國家重點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加快長江生態廊道、淮河生態廊道、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等項目落地實施。省級財政資金重點解決區域性突出生態問題,保障新安江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江淮運河生態廊道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項目實施。對納入各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各地統籌做好資金保障,將建設資金列入本級政府投資計畫,確保財政資金投入與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複目標任務相適應。
壓實企業修復責任。按照“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加強在建與生產礦山生態修復監管,落實企業責任和義務。對於重大工程建設臨時用地等生產建設活動損毀土地進行生態修復,有明確責任人的,堅持“誰破壞、誰修復”的剛性約束,由生產建設單位或者個人依法履行義務,承擔修復或賠償責任。
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體制機制。一是建立生態產品“評估(核算)—定價(轉化)—交易(補償)”價值實現機制。二是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產業導入”模式,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用市場化機制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三是借鑑新安江、沱湖流域、大別山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經驗,在全省繼續建立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耕地、公益林和濕地保護補償機制,加強中央和省級縱向補償、市級橫向補償資金統籌,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四是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建立碳匯交易平台。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效發揮森林、濕地、土壤等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
第三節 加強實施管理
加強《規劃》協調落實。充分發揮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自然資源領域專業委員會統籌協調作用,推動建立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細化工作分工,分解年度任務,協調解決《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建立《規劃》動態調整和定期評估機制,根據評估結果合理調整重點項目的實施進度、建設內容等,確保《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如期全面完成。
落實《規劃》傳導機制。各市、縣(市、區)要將《規劃》作為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重要依據,在編制轄區內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時認真落實,細化《規劃》確定的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複目標、修復分區,明確重點項目位置。加強本地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銜接,並將核心內容納入詳細規劃中。
建立重點項目庫。將支撐國家及省級戰略發展,保障維護國家、省級、跨市生態安全,生態受益範圍較廣的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納入省級生態修復規劃重點項目庫。生態受益範圍地域性較強的其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由市、縣納入本級生態修復規劃重點項目庫。強化生態保護修復負面清單管理,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突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嚴重違背自然規律的過度人工干預活動,科學性不足、系統性較差、綜合目標不明確的項目,不得納入各級生態修復項目庫。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圍繞規劃目標和任務,制定項目實施年度計畫,並定期評估實施效果。因地制宜開展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整治試點示範,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保護修復模式。
加強重大工程監管。加強地方政府、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審計單位等配合,構建生態修復重大工程監管體系,形成重點項目系統化、常規化、連續化監管機制。建立完善正向激勵和問責機制。
第四節 加強科技支撐
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支持開展碳匯、碳排放、流域綜合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質量提升、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監測與評估等方面研究與套用示範,形成一批高質量實用型成果。鼓勵省內外農業、林業、土地、測繪、地質、礦產等相關領域技術力量,共同開展重大關鍵技術研發,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加強前沿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手段在生態修復領域的套用研究。
完善生態修復標準體系建設。構建符合安徽省實際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修復標準體系。完善生態修復科技成果管理制度。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試驗示範,建立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示範基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模式。
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管理系統。依託省內外生態修復行業相關實驗室、創新中心、研發平台等,建立健全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管理系統。發布有關政策法規、標準規範、重大活動、技術需求等信息,推介成熟度高的技術、套用以及綜合性生態環境治理典型案例,指導地方加強先進技術套用,提升研究成果對生態修復與資源利用的科技支撐。
強化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支持體系,培養和引進生態文明建設急需的拔尖人才和專業人才,健全人才使用激勵機制,推進人才項目平台一體化發展,推動科技人才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第五節 鼓勵公眾參與
完善生態保護修復公眾參與機制。建立地方政府、行業部門、當地居民、社會企業、公益組織等多主體共同參與機制。鼓勵和支持專業團隊、投資企業提前參與項目規劃設計,推動資源、項目、資本等相互耦合,合作共贏。
構建多層次合作交流平台。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定期召開公眾、學者、技術人員、企業、商協會參與的多層次生態修複合作交流會議,建立開放式對話機制,凝聚社會各界力量,營造生態保護與修復全民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開展多形式宣傳教育。通過主流媒體、政府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宣傳欄、科普節目等,大力宣傳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及修復成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