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進程 2023年9月5日,《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建設工作方案(2023-2027年)》公布。
方案全文 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
建設工作方案(2023-2027年)
為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和《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導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建設,以“數位化”“網路化”支撐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型化”,高效服務新發展格局構建和城鄉高質量發展,推動美麗中國數位化治理體系構建和綠色智慧的生態文明建設,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落實數字中國戰略,順應新技術革命趨勢,以業務需求為牽引,以智慧型工具和算法模型為支撐,注重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有機結合,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加強系統互聯和數據治理,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設“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規劃,提升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
二、建設目標
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作為構建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體系的重要抓手,主要包括3個層面建設任務:一是業務聯動網路。根據規劃實施監督監測需求,充分發揮調查監測工作體系優勢,串聯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全鏈條管理業務,凝聚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力量,形成體系化的工作網路。二是信息系統網路。依託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升級拓展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功能,縱向實現多層級規劃“一張圖”系統的聯通,橫向實現規劃“一張圖”系統與關聯業務系統的數據互聯,形成標準統一、連結通暢的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三是開放治理網路。依託數位化的開放平台等,完善政策機制,豐富工作形式,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落實落地,形成社會各界有序便捷參與、共同謀劃、協同攻關、合力創新的國土空間治理開放網路。
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
到2025年,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基礎架構形成,完成建設試點,形成經過實踐驗證、科學可行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建設技術方案,統一網路架構、場景功能、算法模型、數據治理等方面的技術要求。規劃實施監測、數據共享等支撐業務管理和網路運行的基礎性政策標準逐步健全。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開放治理生態營造以及理論體系、技術體系、產業體系構建初見成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督全流程線上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到2027年,上下聯通、業務協同、數據共享的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基本建成,開放治理生態總體形成,創新活力迸發,中國特色智慧規劃理論體系、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快速發展,國土空間規劃全周期管理的自動化、智慧型化水平顯著提升,開始邁向以數據賦能、協同治理、智慧決策、優質服務為主要特徵的國土空間治理新階段。
三、工作原則
(一)堅持需求牽引,集約高效。圍繞規劃實施監督的主責主業,優先推進信息系統網路建設,協同推進業務聯動網路和開放治理網路構建。聚焦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監測需求,開展指標、模型、場景等設計。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工作基礎,不另建平台系統,突出問題導向,攻關瓶頸難點,把工作重點放在網路構建、數據治理、模型研發、集成套用、數據保密等方面。鼓勵具備條件的地方,推進平台系統架構的整合重塑。
(二)堅持統籌協同,融合聯動。加強工作組織統籌,充分銜接已有工作,挖掘調動各方面技術資源,注重陸海統籌,凝聚上下合力,形成跨層級、跨區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聯動互補格局,發揮機構改革優勢。強化融合理念,加強數位化與業務體系建設的深度融合,加強業務邏輯與技術邏輯的對接融合,加強管理數據與社會數據的融合治理,形成集成效應。
(三)堅持分級負責,分步推進。自然資源部負責部省網路聯通、全國性政策標準制訂、體制機制構建等,地方自然資源部門在職責範圍內同步推進各項工作。不改變監管職責與工作分工,遵循“批什麼管什麼”原則,各級自然資源部門依託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按層級、分尺度依法履行監管職責;鼓勵按照“統一設計,多方共管”的原則,形成本級監測成果集中展示、日常管理分頭負責的運行機制。各地結合實際,系統謀劃,分類分階段組織實施。
(四)堅持開放創新,安全發展。務實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營造凝聚眾智、合力創新、共同發展的國土空間治理新生態,形成“政產研學用”協同高效創新的有效機制。充分發揮企業等創新主體作用,以持續拓展深化的國土空間治理需求引領產業、技術和科研發展,實現數字政府與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的良性互動。嚴格網路和數據安全管理,嚴格保護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提升網路運行穩定性,守住數位化發展的安全底線。
四、主要任務
各級自然資源部門要在職責範圍內積極探索,重點圍繞9方面任務,合力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建設。
(一)升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功能。提升系統架構開放性,增強適應管理需求變化發展能力,按需動態增加管理功能模組、載入智慧型工具。提升軟硬體支撐能力,確保三維海量時空數據高速計算、流暢展示,國土空間規劃專業模型高效調用。依託“國土調查雲”等,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政務系統便攜終端,發揮對一線管理的輔助作用。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公眾版),為高校、研究機構、企業、個人等參與國土空間治理提供平台載體。
(二)緊密圍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監測需求搭建套用場景。堅持業務體系建設在先,圍繞管理需要和公眾需求,搭建與本級職責匹配的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監測評估、部門共享、公眾服務、決策支持等套用場景。優先推進以下套用場景建設,在實現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督全流程線上管理的基礎上,增強動態感知、實時監測、自動預警、模擬推演、便捷服務等能力:
1.依據政策規定和業務規則梳理業務流程、分析數據基礎,圍繞安全底線管控、空間格局最佳化、綠色低碳發展、重大戰略保障等國土空間治理需求,大力推進規劃管理業務線上運行。
2.服務國土空間規劃體檢評估制度體系建設,健全分尺度、分區域、分主題的監測目標及評估預警指標體系,大力推進評估自動化,實現指標自動計算、報告自動生成;明確不同層級、不同類型規劃的監測評估任務及相互銜接融合關係,強化對“三區三線”和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情況評估,逐步提升對重大戰略區域、重點城市、重大工程等規劃實施情況和重點領域、突出問題等的監測預警能力。
3.把握國土空間網路結構的無標度性,加強對流動空間監測分析,精準識別空間形態、空間關係演變趨勢,強化人地(海)協調、要素保障、布局最佳化、品質提升、風險防範等複雜空間治理場景的模擬推演功能,輔助科學決策。
4.完善線上規劃協調、項目選址和知識服務、政策查詢、意見徵集、舉報監督等公共服務功能。
(三)加強套用場景牽引的時空數據治理。發揮數據匯聚優勢,開展支撐業務需求的數據精細化治理,以場景流驅動建立有機銜接、上下聯動的數據流、業務流。拓展數據來源、銜接數據標準、提高數據質量、加強數據互動計算,使匯聚的數據發生邏輯聯繫、生長出“智慧”。
1.建立健全權威高效的數據獲取機制。以實景三維中國為空間數據基礎,完善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以國土調查成果為統一底數,根據規劃實施監測需求持續完善調查內容,城市相關數據由城市國土空間監測提供,有條件的地方可開展補充專項調查。定期開展城區範圍確定,探索開展存量國土空間開發強度估算。依託政務數據共享機制等,暢通數據共享渠道,健全配套制度,保證數據更新頻率,推進經濟、社會、統計等跨部門數據共享及空間匹配;積極推動圖文、音視頻、位置數據等網際網路、物聯網數據的接入與套用,提高監測評估精細化、動態化水平。
2.推進多源時空數據融合治理。加強規劃部門與技術部門的對接協同,以支撐規劃實施監督監測實時化、智慧型化為目標,以規劃層級傳導和底線管控為重點,以基礎地理實體空間身份編碼為紐帶,銜接不動產單元代碼、用途管制電子監管號、建設用地電子監管號等,運用知識圖譜等技術,統一“空間碼”,推進相關業務管理系統及數據的互聯治理,完善數據關聯計算接口及服務,實現空間規劃與用途管制、耕地保護、開發利用、資產權益、確權登記、修復整治、災害防治、海域海島、執法督察等環節反映規劃實施情況數據的實時匯集、關聯計算;在符合數據管理規定前提下,採取線上調用、離線匯交等多種方式,實現從總體規劃到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到規劃許可等反映各級規劃傳導情況數據的縱向貫通,強化智慧型判斷預警預測功能。
3.建立健全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有序共享數據的制度機制。制訂規劃實施監測網路運行數據分類管理目錄,實行數據資源分級分類、分域管理,完善部省市縣數據貫通機制,統籌數據共享更新效率與數據安全。推動數據上下雙向互動,建立健全規劃數據備案、申領、回流等制度,探索建立“一動皆動、一動皆知”的數據更新維護機制,保證全國數據的現勢性,為地方提供規劃實施監督監測所需的必要數據。強化數據共享服務,推進國土空間數據、信息、知識的有序共享,為部門和公眾參與國土空間治理提供基礎服務。
4.加強數據質量管理。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數據標準體系,逐步研究明確與關聯業務管理環節的數據銜接標準,健全管理數據與社會數據融合治理標準,確保時空能對齊、屬性能關聯、數據能聯動。通過元數據治理,推進相關數據的業務化表達。加強數據清洗和質檢,提升數據的完整性、規範性、一致性、準確性、關聯性。
(四)構建橫向連通、縱向貫通的信息化網路。加強資源整合,消除信息孤島和獨立系統,通過改造、升級、連線等多種方式,實現相關平台、系統互聯互通。充分利用現有網路條件,加強網路節點建設,形成物理分散、邏輯集中的分散式一體化網路體系,暢通與各部門各單位的信息互動與服務調用。通過多網協同,區分數據類型及傳輸要求,實現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與相關係統的縱橫互聯。
(五)建立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模型體系。運用通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發展成果,加大相關的新模型新算法研發套用力度。
1.構建國土空間信息模型(Territory information model,TIM)。依託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成果、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國土調查數據、城市國土空間監測數據等多源數據融合治理成果,構建全域覆蓋、動態更新、權威統一、三維立體、時空融合、精度適宜的國土空間信息模型,夯實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的數字底座,助力孿生互動的數字國土空間構建。
2.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專業大模型。注重通用人工智慧發展,在防範風險前提下,加大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套用力度。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資源,為模型提供訓練環境和推理環境。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業務規則、典型案例等資料的標準化、數位化,構建國土空間規劃時空知識圖譜,為模型訓練提供充足素材。基於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的基礎大模型,在行業統建基礎上,鼓勵本地個性化拓展,探索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專業模型體系,開發輔助編制、自動審查、動態預警等業務管理智慧型工具,加強實踐驗證,不斷完善定型。面向政府、公眾等不同主體,豐富成果表達方式,提升可視化效果定製化水平,快速實現業務場景搭建及高水平展示。建立健全模型安全評估認證機制,形成跨場景、跨業務、跨數據協同共治的大模型能力。
(六)建立健全政策標準體系。及時總結提煉有效做法,完善數據匯聚、數據共享、數據更新、成果套用、數據安全等相關方面的制度、政策、標準,加強標準對接和業務貫通,保障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穩定高效運行。在全國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下,增設國土空間數位化治理分技術委員會,堅持急用先行、基礎先行,加大基礎類、平台類、數據治理類、套用場景類、算法模型類標準研製力度,形成支撐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運行的標準體系。探索運用公開徵集等方式,協同推進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建設。
(七)加大科研傾斜支持力度。強化知識引領,構建新規劃思想、新規劃理論、新規劃方法、新規劃技術、新治理手段相互支撐的集成體系。將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建設,納入部科研重點支持領域,加大地方科研項目傾斜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等支持。以網路建設需求引領確定科研攻關方向,用科研項目成果為網路建設提供持久動力支撐。將相關領域的研發投入、學術活動組織、科研成果轉化套用等情況,作為部相關科技創新平台、高層次科技人才工程等的遴選評估考核指標,並與國家科技計畫項目推薦申報、科技獎勵推薦等實行聯動。健全開放創新制度機制,採取“部省合作”“揭榜掛帥”等方式,加強相關基礎理論、關鍵技術、智慧型工具、算法模型等研究,超前謀劃研究新技術套用,加強規劃業務管理與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
(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開放治理新生態。堅持常態化的開放、機制性的開放、無差別的開放,通過科研課題、標準研製、獎項引領、賽事活動等多種方式,暢通相關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行業隊伍等參與國土空間治理的渠道,構建“政產研學用”協同高效創新、互促共榮的生態,凝聚系統內外、全國上下的人才和智力資源,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政策機制創新,合力推動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組建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創新聯盟,支持孵化4-7個區域創新聯盟,形成創新聯盟網路。建立專家諮詢制度,凝聚部相關科技創新平台、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力量,形成多層級、多學科、多領域的專家支持網路。
2.鼓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引導科研資源集聚;加強前沿理論技術交流,引領制度設計完善。引入公開徵集和遴選機制,增強學術活動開放性,保證權威性,創造青年學者脫穎而出的環境。
3.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健全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協同創新的工作機制,以“智慧規劃”建設需求引領產業、技術和科研發展,培育一批在國土空間智慧化治理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4.加大成果推廣與轉化力度,對於各方面推薦的成熟穩定、普適性較好的智慧型工具、監測預警技術和算法模型等,部統一組織推廣。支持實施效果良好、具備推廣價值的團體標準(技術指南)、地方標準採信為行業標準。
5.依託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公眾版),探索企業參與設計、建設、運營機制,打造國土空間治理的“開源社區”,成為相關領域科研計畫及項目統一發布平台,科研論文、監測報告與算法模型、工具軟體共享交流平台,公共政策研究和空間數據查詢平台,提升服務行業和公眾能力。
(九)建立健全安全運維保障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和網路安全能力建設,嚴格落實國家關於信息化建設的新要求及各項制度,完善安全保障體系,加強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維護,強化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監測預警、風險評估、事件處置、災難恢復等能力。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管理等基礎管理制度。加強傳輸(區塊鏈)加密、密鑰管理、隱私計算、脫敏脫密等國土空間數據安全管理技術研發,提高空間數據傳輸和運行效率。鼓勵支持作業系統、資料庫、GIS平台等相關基礎軟體和高性能空間計算、大規模三維數據管理服務、空間智慧型、遙感GIS一體化智慧型分析、中文代碼漢語編程等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加強災備中心建設,提高網路應急保障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部領導任組長,各相關司局、單位負責同志參加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建設領導小組。在空間規劃局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督促落實領導小組決定事項和日常工作調度。組建技術小組,分頭推進技術任務落實。地方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可參照建立健全組織領導工作機制。
(二)健全實施機制。各級自然資源部門要按照本級工作方案或實施方案,區分輕重緩急,制訂年度實施計畫,進一步細化階段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和成果要求。建立定期報告、定期調度、工作例會等制度,加強工作調度和考核。
(三)強化基礎設施能力和經費保障。確保支撐網路高效穩定運行的基礎設施能力,增強多元數據匯集處理、高效計算、可視表達、智慧型學習等功能。通過財政預算、科研項目、投資項目、企業投資等多種渠道,加大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建設的經費保障力度。
(四)部署開展試點。結合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建設進展和“實時體檢評估”試點、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試點推進情況等,選擇積極性高、工作基礎好的省份、城市或區(市、縣),部署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建設試點。
(五)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大力宣傳自然資源部門以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建設為抓手,推進國土空間規劃治理數位化轉型的經驗做法、理論技術及工作成效等,發揮示範引領和交流互鑒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合力推動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濃厚氛圍。
方案解讀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然資源局:
一、加強組織實施。請各省級自然資源部門結合當地實際,制訂本省(區、市)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舉措,加強工作指導,大力推進國土空間規劃治理數位化轉型,強化規劃實施監督,維護規劃科學性、協調性和權威性。
二、支持試點探索。在全國選擇部分積極性高、工作基礎好的省份、城市或區(縣),部署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建設試點,探索多層級的建設方法路徑和政策機制。試點申報方案由省級自然資源部門於10月27日前統一報部,部技術審查通過後組織實施。試點方案應包括9個方面主要任務,每項任務中可只選取符合本地工作基礎和管理需求的方向,細化提出具體、可落地的舉措;試點舉措可突出區域特點,體現地方黨委、政府在國土空間治理方面的關注重點,不求“大而全”。部將加強跟蹤總結,建立試點單位評估調整機制,及時推廣試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