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2021-2035)

2023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當天,《長沙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2021-2035)》已正式獲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沙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2021-203
  • 獲批時間:2023年8月15日
內容解讀
長沙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2021-2035)規劃總面積11816.14平方公里,明確11個修復分區,劃定17個生態修復重點區域,謀劃8類44項重大工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因此,本輪規劃總體目標為:通過全面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築牢生態安全格局,全面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多措並舉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構築起一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山水洲城”。
2035年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美麗長沙的建設發展,離不開高品質的國土空間規劃。“通過科學布局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區域、重大工程,美麗長沙的輪廓必將更加清晰。”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長沙山水林田湖洲垸等自然資源要素豐富,總體呈現“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資源格局,其中山水林田總面積占市域總面積70%以上。
此外,長沙北接洞庭湖區、東有羅霄—幕阜山脈、西有溈山山脈,中部湘江穿城而過……更形成了“山為兩翼、湘江為脊,八水入湘、水網連通”的自然地理格局。因此,綠色是大自然饋予長沙最優的資源稟賦,豐富的生態資源也為提升城區品質提供了有力支撐,讓市民的生活更顯愜意。
本輪規劃結合生態修復任務,統籌全市山水林田城一體化保護修復,共謀劃8類44項重大工程,主要涉及生態修復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要生態廊道等區域。
其中明確,至2025年,一江六河流域沿線生態功能明顯恢復,區域生態廊道體系基本建立,總體生態格局明顯最佳化,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承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成生態文明發展示範;
至2035年,全域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最佳化,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承載力進一步鞏固,全面構建安全、健康、美麗的國土空間格局,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持續最佳化生態環境健全生態系統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一座城市的寶貴財富。
近年來,長沙全面推進“森林長沙”建設、東西生態屏障和水源地保護、市級生態廊道建設和“一江六河”保護治理、長株潭生態綠心保護等系統工程,市域生態系統品質得到不斷最佳化。
同時,以河長制、湖長制為抓手,精準施策“一河(湖)一策”,全市32個國控、省控考核斷面年度水質優良率為100%,城市供水水質合格率100%,農村供水合格率高出全省平均26個百分點;建成小微水體管護示範片區90個、市級美麗幸福河30條。
湘江里,江豚的微笑初現;森林裡,多種多樣的野生動植物有了庇護所……長沙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工作,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生物多樣性得到持續改善。
糧安天下,地為根基。近年來,長沙因地制宜採用“生態修復+綜合整治”模式促進農田生態系統綜合提升;藉助黃花國際機場改擴建、普瑞大道西延線等項目開展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實現有效耕地面積和質量穩步增加,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裡。
山一程,水一程。生態修復新征程上,長沙闊步前行,“美麗幸福山水洲城”的願景正在悄然成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