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資產膨脹

金融資產膨脹是指金融資產數量和種類的快速增加,以及價格的持續上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融資產膨脹 
  • 類型:經濟術語
影響
  • 一、金融資產膨脹對產出的雙向作用
在金融資產膨脹中,最常見的應該是債務類資產量的增加和權益類資產價格的上升和衍生類資產品種的增加。債務類資產主要有公債公司債等各類債券貨幣(貨幣當局對公眾負債),債務類資產的價格通常較穩定,但其量在不斷膨脹。權益類資產主要是股票房地產期貨期權,權益類資產主要是價格波動較大,在成熟資產市場特定資產的數量變化不大。衍生類資產的價值基礎資產價值為源,其基礎價格的確定較難,其價格有波動,主要表現為種類的擴張。
發行公債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經濟擴張行為。發行公債或債務證券化的另一面便是資產市場的供給增加。公債作為一種風險很小、預期現金流穩定的債務資產,其價格變化幅度不大,更大的意義在於:第一,它為財富提供了一種安全載體;第二,規模龐大的公債市場為央行操控貨幣政策提供了標的。在最為常見的公開市場業務中,央行通過買進或賣出債券,從而擴大或收縮基礎貨幣,並通過貨幣乘數來擴大這種效應。由此,寬鬆貨幣政策常常通過資產市場需求增加來創造貨幣,充分的公債或其他資產市場使公債等資產的流動性得以提高,並接近貨幣。使得貨幣需求函式及貨幣數量方程都得以內生性變化。費雪的貨幣數量方程
MV=PT............(1)
M為貨幣供應量,T為經濟系統的一定時間的交易量,在市場經濟下忽略非貨幣交易部分,T被近似為實際產出量y,因此上式常寫為MV=Py,左邊為一段時間內的貨幣供給,右邊為名義產出即經濟系統對貨幣的需求。然而上式在金屬貨幣占主導或信用不發達的傳統社會準確反映經濟系統的貨幣供求特徵。在信用貨幣特別是在貨幣內生化創造條件下,應擴展為
MV+CVc=Py+PaA....................(2)
在上式中,C為信貸量,Vc為信貸流轉速率,Pa為資產價格,A為資產量。方程左邊為社會的負債,包括央行的負債——基礎貨幣、銀行系統的負債——存款及派生、企業個體的負債——信貸,即負債創造貨幣或負債就是貨幣供給。右邊為社會的資產,構成貨幣的需求或對偶。在右邊的資產中也包括個體或企業的一部分資產——在銀行系統的存款以及銀行系統的資產——貸款,如果從靜態或長期的角度看這一部分與方程左邊銀行系統的存款和貸款可以抵消,抵消後變為
MV=Py+PaA...............(3)
這裡的資產應該只包括股票等權益類資產,M為基礎貨幣。這種抵消反映了從長期或靜態看的貨幣中性。從動態或短期的角度,銀行信貸必然要介入實體投資和產出甚至權益類資產市場的需求,因此不能抵消,貨幣或信貸是非中性的。
(1)式到(2)式的擴展將原來央行與實體的賬戶對等,轉化為銀行系統(包括央行)對社會的會計恆等或價值記帳恆等。顯然(1)式中的M為基礎貨幣,(2)式中的M為廣義貨幣,對應為基砒貨幣加銀行系統的存款派生貨幣。(2)式為和的等式,四項不再單獨相等,而是出現了相互交融。無論是貨幣非中性的((2成還是長期或靜態貨幣中性的(3)式,若方程左邊增加的幅度,為PaA的增加抵消,則物價水平P可以保持不變甚至略有下降。這正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世界經濟展望》(2002)及告中指出從1980年代開始多數工業化國家所出現的資產價格上升與物價水平保持穩定並存的局面的解釋。鮑里奧等(Borio et.al,1994 p.29)指出當時的經濟環境造成了“信貸和資產價格自我加強、螺旋上升的理想背景,信貸擴張將帶來資產價格的上漲,而資產價格上漲又反過來會導致信貸約束的進一步放鬆”。同樣,若金融資產膨脹,貨幣及信貸進出資產市場頻率會加劇,相應的貨幣、信貸流轉速度會增加,進入資產市場的信貸量也會增加。一般的,資產膨脹會由“財富效應”促使消費增加,由“托賓q效應”使投資有增加的可能,這樣總需求就有增加趨勢。若需求增加使實物投資盈利機會或期望增加,這樣會使投資增加,從而產出水平增加。同時,資產膨脹也會使抵押信貸變得更容易並且擴張,這樣促使投資與消費增加。
Tirole(1985)認為當無泡沫的均衡是動態無效時,無特徵的泡沫均衡(asymptotically bubbly equilibriun)可以使經濟達到有效狀態。但是泡沫創造不但有成本,還需泡沫基礎價值的非耗竭性。因為如果兩種資產是完全可替代的,則供給有限的資產價格會高出其它資產而被收藏,這樣又會達到一種非有效均衡。而且若資產膨脹太快或者資產價格偏離基礎價值太遠,一旦超過一個社會或市場的信心值,也會出現價格反轉,因為金融資產不能直接消費帶來效用,它的價值在於其預期現金流或收益。因此若平均預期收益下跌,則在“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機制下會出現金融資產的嚴重縮水。就像歷次金融危機所展示的那樣。若PaA下跌,則通過伯南克和戈特勒(Bemanke and Gertle,1995)所強調的那樣會通過信貸渠道資產負債表效應致使實體經濟投資和消費出現快速收縮,則由金融危機會升級為經濟危機蕭條
  • 二、金融資產的流動性促進了金融資產膨脹和產業格局的變化
經濟成長不僅體現為產出或GDP的增長,還體現為國民財富的增長。財富的載體除了流動陛最強的貨幣外,還有許多自然界既有的和人類創造出來的資產,如貴金屬、珠寶、玉石、石油、礦藏、建築、古董、字畫、及房地產、股票、還有債券及各種金融衍生資產。這些資產被逐漸開發出來成為財富的載體,並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從樸素的立場講,社會財富的最佳保障或增長途徑在於投資農業或實業部門,但人們在滿足基本物質消費後,開始追求社會地位或“尊嚴地死去”,也包括給子孫留下一筆遺產作為後代的財富起點。因此,現代社會人們更關注自己財富的增長和社會地位的提升,財富的投資去向或載體在於它的收益性和流動性,而流動性為實現更大的收益性和預防動機提供了可能。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大於實業投資,能實現短期收益。特別是後工業化社會及已開發國家消費增長放緩,實業投資邊際收益遞減並小於不斷創造出的金融資產投資收益,使得過多的財富無合意的實業投資渠道,投資金融資產,從而出現流動性過剩;金融資產的收益風險大,也加大了許多投機者的預期空間,加上槓桿效應又放大了道德風險,促使信用非理性地倍數擴張,金融資產成為許多信貸資金增值的選擇途徑。圖一為我國貨幣當局總資產傭末數)的變化趨勢,可以反映出近幾年我國金融資產的膨脹速度。資產年均增速24.5%,是同期名義GDP增速的1.7倍。
凱恩斯1930年在《貨幣論》中敏銳地意識到貨幣(財富)存在著“產業”與“金融”兩種不同的循環,但並沒有明確指出隨著財富的增加,金融循環要傾軋產業循環。特別是已開發國家主導國際金融規則和金融資產的設計,精心設計的複雜J陛和刻意創造的神秘性使得金融資產投資利潤極其豐厚,於是許多實體產業開始向開發中國家轉移。這樣轉入國實現了產出增長和充分工業化,轉出國出現了產業“空洞化”和財富的“金融資產化”。轉入國依賴轉出國的進口拉動以實現產出增長;轉出國依賴轉入國的低價產品出口以享受物質福利。這種互相依賴的模式中,轉入國(如中國)需要吸引外資或增加儲蓄以實現高投資;轉出國(如美國)需要借貸或發行貨幣以實現高消費。如果轉出國的某種資產泡沫破裂,波及整個金融系統及信用鏈條,則發生信用收縮及經濟衰退;轉入國則會因出口銳減而使增長放慢,失業增加。若轉入國的金融機構持有的泡沫資產較少,則信貸危機程度較輕。但轉出國信用緊縮使外資回逃,使參與炒作的轉入國金融資產貶值,致使轉入國信用收縮,危機和衰退加重。當前金融危機正是這種情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