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花市

逛花市

逛花市是廣東省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在繁浩的中華古史典籍,雅稱牡丹城的洛陽和春城的昆明,均以花事興盛著稱於世。但廣州作為美麗的南方城市,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後,異邦的奇花異草最早移入廣州,使得這裡草香花韻故事,百代罕有匹敵。尤其是“行花街”(廣州方言:hǎng fā gāi)作為全獨一無二的傳統民俗,自古名揚四海,飲譽五洲。而今,廣州年宵花市,作為一軸散發著濃郁嶺南風的文長卷,不僅就了廣州“花城”的美譽,也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堂之皇之的被載入史冊,使嶺南花文化作為其省會的文化品牌變得順理成章。我們在詠嘆之餘,是否也想探一探其中的深奧緣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逛花市
  • 地理標誌:廣東省
  • 起源時間:秦朝
  • 特色:“天香茉莉素馨”
釋義,起源,特色,

釋義

舊時花市於春節前三日舉行,因除夕所有物品降價出售,因此除夕晚是花市的高潮,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遊人買到鮮花(大多是以桃花、水仙、小柑橘樹為主)寓示大吉大利、大展宏圖。

起源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在遠古的粵地是不奉中原法令行事的。自秦始皇一統中,整個嶺南由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大將任囂南海郡番禺縣內(今廣州倉邊路以西的古番山禺山)建城作為郡治,史稱“任囂城”,後又經趙陀建“南越”,後梁南海王劉龑在番禺(今廣東廣州)稱帝,建號“大越”。廣州便了歷經滄桑的三朝古都。而曾被視為荒蠻“化外之地”的南廣州,雖民風土俗有異於中原,但由於嶺南候夏無酷暑,冬無寒凍,且雨量充沛,土壤潤,樹木常青,繁花似錦,擁有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也就有了這千古的草香花韻故事流傳下來。
倘佯在這千年古都之中,見的是滿城鮮花,聞的是濃濃花香。廣州花、養花、賞花自然俗—屋前屋後種花,廳堂房內擺花,開業誌慶送花籃,女婚嫁坐花車,甚至探親、訪友、相親也送鮮花。花已為廣州傳統民俗傳統中不可缺少之美物。
有花的易稱花市,在廣州俗稱“花街”。追尋“花街”花事的芳蹤,在已有文獻中扒剔鉤沉,查得有二千多年史籍記載。

特色

“天香茉莉素馨”
早在西漢時期,陸賈出使南越時,看見嶺南喜種花、花、戴花,屋前屋後廳堂房內也都擺滿了花,便讚譽廣州是“彩縷穿花”的。當時種植較多的素馨花原名耶悉茗,相傳也是陸賈從西域帶來的,南越王趙佗本是北方,因思念故鄉,便令將此花在城內廣泛種植。《南越行紀》記述:廣州是百花生長之地,女們喜歡用西域傳來的素馨花、茉莉花“彩線穿花心,以為首飾”。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里也說:“女子以彩絲貫之,素馨與茉莉相間,以繞雲髻,是曰花梳。”講的是少女們常以彩絲間串素馨茉莉,繞於鬢謂之“花梳”,作為一種首飾。一些了年紀的女,她們也戴“花梳”。 蜑娘們(居民女)還以花串掛於船之四旁,以作裝飾點綴。素馨花也可提煉香油,可作兒女之化妝品,以其能為面脂潤發,龍涎香餅香串,冶以素馨花則韻味愈遠。乃到隆冬時素馨花朵縮小,摘下經數的時間才開。而素馨花在夏天酷時,花朵盛開,瓊英狼藉,入滿城如雪,芬香。到了農曆七月七的七巧節時,素馨花是達到最狂的季節了。珠江河面的素馨花花艇,游泛於西泉一帶,此時則千門萬戶,皆掛素馨燈,結為鸞鳳諸形,或作流蘇寶帶,間以朱槿花以供神佛。豪門宴會當酒酣時,出素馨球以獻客,客聞寒香而沉醉以醒,以掛復斗帳中,雖然盛夏,能除炎,枕簟為之生涼。故此有俗諺曰:“檳榔辟寒,素馨辟暑。”故此粵均以檳榔和素馨為矜類之尤物,如有客來時,先獻客以檳榔,次以素馨花也。
素馨之花名與五代南漢時期一位宮的死有關,這是自宋而下歷代文包括史家都一致認同的,雖然記述小有出入,但的確是一段千古美談。據說在五代十唐末南漢(1000多年前)時代,南漢王劉鐵的寵姬素馨,原本是珠江南岸莊村的一名種花女,素馨入宮後,大概實在看不慣伺弄假花的造之美,把她對鮮花的鐘也一併帶進了王宮。劉王為博美歡心,令宮中廣種耶悉茗,宮女也要佩戴此花。三千宮女每天起來梳洗之時,花瓣順漂流,也便有了“流花橋”的典故。素馨死後,葬於城西北郊十里三角市,南漢王傷悲不已,為了懷念這位妾素馨,使將耶悉茗花植於其冢,並改為素馨花。
南宋方信儒的《南海百詠》,明末清史學家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清居大均《廣東新語》都有關於素馨花田傳說的記載。居大均說:“素馨斜,在廣州城西十里三角市,南漢葬美之所也。有美喜簪素馨,死後遂種素馨於冢,故曰素馨斜。至今素馨酷烈,勝於他,以彌望悉是此花,又名花田。”清朝乾隆時廣州太守趙翼《甌北集》“花田詩”云:“十里芳林傍涯,當年曾是玉鉤斜。美死後為芳草,醉守來時正好花。滿地種珠夸老圃,千筐帶露入豪家。蜑娘微風過,勾盡游是髩鴉。”此詩本平淡無奇,但趙翼算是大官,他的詩也就為所傳誦。
以素馨花為主的廣州花市,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在南宋。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廣州地區生產素馨花,花開時“旋掇花,裝開他枝。或以竹絲貫之,賣於市,一枝二文,競買戴”,廣州,也因此有了“天香茉莉素馨”之稱。
《大清一統志》和《廣東新語》等有“平田彌望,皆種素馨”等記述,而流花湖、素馨斜、花田、花地等歷史傳說,都十分清楚。當年莊村一帶,即今海珠區南石、瑤、莊、南村、小港、五鳳村等地區,大多數家均以種花為業,實際是廣州南岸的一座大花園。花農、花販經常運素馨花到城中販賣。是故清陳華有詩云:“三十三鄉不少,相逢多半是花農。”清詩黃子高詠“花販詩”有云:“何不莊村里住,一生衣食素馨花”,說明素馨花為廣州所喜。
《番禺縣誌》載:“珠江南岸有村曰莊,周里悉種素馨,……花客涉江買以歸……城內外買者萬家,富者以斗斛,貧者以升,其量花若量珠然。……花渡在五羊門(五仙門,今海珠廣場側)南岸,每分載素馨至此舟,故名。……花多價賤,十錢可得升許,家有十餘,簪戴皆足。”從這些文字記載中可見以莊素馨最為著名,產也較興旺。當時城內居民喜素馨,以其潔白可,備受青睞,名列首榜,而且不斷擴大市場,歷久不衰,為當時廣州的“市花”。
早期花市—“花渡”、“七門”和大策
在唐代,廣州就有專門以賣花為生的。在唐末南漢時,廣州近郊出現了賣花的花墟。
早期的常年花市大約形在明朝中期。那時花市大都是以零售為主的城門花市,其中五仙門市場最具代表。五仙門遺址在今海珠廣場西側藝景園。花客們從河南買花後用船載至此岸,再拿到各個城門擺賣。五仙門對岸河南的碼因此得名為“花渡”。《南越筆記》中載:“廣州有花渡,在五羊門南岸。廣州花販每分載素馨至城,從此舟,故名花渡”。“花渡”是廣州早期花市之一,《嶺南雜記》證實了這個碼每天都有數百擔的花卉集散,大部份是運到各個城門擺賣。每十錢可買素馨一升,“富者以斗解,貧者以升其量花若量珠然”,(屈大均廣東新語》)。
方殿元有一首《羊城花渡歌》:“花渡,秋桂楫木蘭舟,紅妝障影悠悠。悠悠一不可即,誰不憐花似顏。釵玉燕亦多,不明珠素馨。君不見,賣花兒女錢滿袖,風齊入五羊城。”這首詞不僅寫了花渡栽花船的優雅,也描寫了偏素馨花的賣花女的多美麗。
明末清大文居大均著有《廣東新語》,提及明代廣州花市時說:“廣東有四市(羅浮山的市、東莞的香市、廣州的花市、廉州的珠市),其一為花市,在廣州的七門。”
早期的花市在“七門”城門和藩署前(今北京路北)、西湖路、三角市一帶,後來向城西關擴展,再集中於醬欄路。當時的花農,多集中在珠江南岸,他們以小艇運花過河,在城門擺賣,雖然只賣素馨,亦可夠“一生衣食”。
廣州河南莊種花,在明朝已專業,後逐步擴展到花地(亦名花埭),至今有七百多年歷史。明萬曆年間已出現“花園樓台數十,栽花木為業”的景況。沈復(字三白,清乾、嘉時),在他的《浮生六記》一書中有提及:“……對渡名花地,花木甚繁,廣州賣花也。余以為無花不識,至此僅識十之六七,詢其名有《群芳譜》所未載者,可見花地花事之盛。”當時有更館對聯,文曰:“雨後有耕綠,月明無犬吠花村”,可以看到當時花地養花業的盛況。
宋時“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煙雨”即是花地大策的“雲霞古井”。當時元宵節又有燈會,游擠擁不堪。有“想死易過游花地”的俗諺,意謂“擠死”,此語流傳至清末民。
每年農曆正月七,仕女們結伴來游花地,為當時習俗。平時花開季節,亦裙履聯翩。清朝道光年間林則徐以煙事蒞廣州,也曾到過花地。張維屏歸隱築室於花地名萬松園,常在花間作文酒之會。又光緒年間,河南隔山名畫家居巢居廉兄弟,為使花容永駐,曾按廿四番風花訊,寫廿四種不同花卉的畫冊,是花地名花的寫照。
明末清,花地的大策有個花市,地點在花地觀音廟,稱“花圩”。每晚十二時開市,黎明前收市,故又稱“天光圩”,最旺的是節前至元宵期間,販在收市後將花再運到省城廣州擺賣,此時珠江白鵝潭擺渡來往花地趁(逛)花市的小艇穿梭不息。清代有《羊城竹枝詞》云:“郎自提筐儂唱歌,月照賣花過河”。又另有敘述花販入城喚賣況的詩:“一聲破城曉。東家又要,西家又要,樓罵嫌遲了。金錢買得多少?”詩們早已道出當時大策花市景,也說明市民花,“花仔花女”們賣花生意興隆。
△早期“除夕花市”— 藩署前、雙門底
起“花市”是早市,每年歲末除夕早尤為鬧,後來在今中山路北京路界出現間花市,到了乾隆盛世的時候,廣州就有了除夕花市。
《番禺縣續志》記載:“花市在藩署前(現省財政廳前),歲除尤甚。”據《壬申南海縣誌》稱:“花市在藩署前,燈月輝,花香襲,炎敲尤稱麗景。”藩署前即今中山路與北京路界,這證明在平時已有賣花的市。
潘貞敏《佩齋詩鈔?花市歌小序》云:“粵省藩署前,有花市,游如蟻,至徹旦雲。”(詩載《柳堂師友詩錄》)可以想像平時市已如此繁盛,節又是民間最隆重的節,買花的更多,除夕花市的出現也就很自然了。
藩署照壁方岳木牌坊下,素有花市之名。朱次琦(南海,清末著名經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書法家,世稱“九江先生”)《消夏雜詠》詩中,便有“薴衣蒲箑妙年華,約買承宣坊下花”之句,承宣坊便是“藩署前”,那時花市由城門擴展至城內,而且還是整天的營業,足證此花市規模之大。
廣州城坊志》中張心泰《粵游小志》正式記載了除夕花市的況:“每屆年暮,廣州城內雙門底賣吊鐘花與仙花市,如雲如霞,大家小戶,售供座幾,以娛歲華。仙名甚夥,與他省布置不同,有形如蟹爪者,以事為之,嫌近戕賊。”《菊坡團舍集》徐澄溥《歲暮雜詩》云:“雙門花市走憧憧,滿籮筐大樹穠,道是鼎湖山采,一苞九個倒懸鐘。”由此觀之,廣州花市到了這個時期,已由單一的素馨花發展為多樣化了,不但有吊鐘花,而且還有仙花。有首《廣州竹枝詞》是描寫雙門底花市的鬧景:“羊城世界本花花,更買鮮花度歲華;冬盡爭買花,仙共牡丹芽。”當時供應花的地點,也由廣州的近郊發展至高要縣的鼎湖山一帶。
張心泰、徐澄溥均是鹹豐、同治年間,除夕花市的出現,當然在《粵游小志》記載之前,故廣州除夕花市的形,不會遲於鹹豐、同治年間。到乾隆盛世,這個除夕花市逐漸熟,逐步擴展到香港和東南亞一些華僑多的城市。那是全各地均有花市、花店,只有廣州除夕前三天的花市最具特。
△廣州“除夕花市”百年滄桑錄
“除夕花市”在鹹豐、同治以後有兩個地方興辦,一個在藩署前,一個在十八甫(開闢馬路後東移至槳欄路)。
廣州大規模的除夕花市定型於1920年以後,與從前的花市有所不同,年宵花市只限在過年前的幾天擺賣,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八開始架布置,年一凌晨準時拆架。屆時搭起了一排排展賣鮮花鮮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海如。花市的主要街道會提前一個星期通管制,在路中間搭竹棚架供擺花之用。層層花架沿街伸展,望不到,花還沒有架已經勢非凡,宛如一條巨龍盤踞於街道中間。所有的主要出入還會立起巨大的牌坊,燈火輝煌、雄偉壯觀。
民期間的“除夕花市”有漢民路的“雙門底”(今北京路)和西關槳欄路兩,規模較小。“除夕花市”除了擺賣鮮花以外,還有古董、雜架、揮架、冬果、陶瓷、漆器等,而雙門底(今北京路陳李齋廠省財廳一帶)的古董、雜架早在道光年間已經很有名。當時即使是抗戰爭時期,廣州依照市民的要求仍舊舉辦“除夕花市”。那時天天有本飛機在天飛,隨時有扔炸彈的可能,但市民還是照常逛他們的花市買他們的花。有一年除夕,突然響起了報,但是們沒有驚慌地四逃跑,有些仍然悠哉游哉地繼續挑花。由此可見廣州對於花和“除夕花市”的鐘至極。
1950年,市政府在槳欄路恢復辦起了戰後的第一個“除夕花市”,當時僅有幾十花檔。1951年恢復永漢路(現北京路)年宵花市。1956年,槳欄路花市遷到太平路(今民南路),同時,永漢路花市正式遷至教育路。1958年,新增南區花市,設在同福西路。
20世紀60年代是廣州花市鼎盛時期。60年代,分區設花市,全市大花市有多個:教育南、惠福東、西湖路為中心花市,還有東川路、濱江路(1990年遷到江南西路)、多寶路等。60年代繁華的花市充滿了文革式的“革命”息。1966年,政府為了附庸“官意”,花市的裝扮也隨之變異。當時長兩米、高一米七的“狼牙山五壯士”、“中華兒女”、“非洲民站起來”以及用花砌的“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大字,花市的牌樓還寫著“為實現第三個五年計畫而奮鬥”十幾個大字,戮凌,大煞風景。鮮花乃是天地賜予類美化生活之用,祥瑞而美麗。一旦沾染了為的爭鬥之,就有悖於天意與民心。儘管如此,“除夕花市”似乎已經跟節融一體,哪怕是在把花看作是“封、資、修”產物的文革年代。廣州花市辦的資料顯示:“文化大革命”爆發後,花卉被作為是所謂“資產階級”的奇花異草被批判,於是,很多二十多年培育的好幾百個寶貴的花卉品種被毀掉。“除夕花市”被罷停,但廣州市民過年卻不能沒有花。那時,芳村居民自發興辦起“花市”,沒有搭棚,沒有裝飾,這個自發的“花墟”吸引了千萬的市民乘渡輪過去,每次渡輪都搭載滿滿的。據報刊透露,每次工作員都能在渡輪撿到滿滿一筐被踩掉的鞋子。
“除夕花市”除1969年外,至1973年才恢復。以後的規模逐年擴大,四個老城區(越秀、東山、海珠、荔灣)、有七條街設定“花街”。80年代添加了天河區花市、芳村區花市、員村花市。1985年,花市擺賣時間增為4天,首次開展評靚花活動。越秀、荔灣、海珠、東山四個老城區評出桔果類、桃花、及科研工藝新花花卉各一,二、三等獎共十六名。奪得桔果類冠軍的是沙田果園場栽培的“萬壽果”(虎柑),栽培了八年,結果108個,在越秀花市標價5818元。奪得桃花類第一名的是鶴海北鄉花農黎全區種植近5年的緋桃花。該樹高達4米多,枝繁華盛,彩艷麗。名列科研、工藝新花卉榜首的是海珠農業局實驗場栽培的劍蘭花。是引進荷蘭的新品種,枝梗粗壯,高一米,梅枝花十多朵,是廣州歷來花市最靚的劍蘭花。
90年代以後,不少學生哥集資到“花街”擺檔,開始進入花市賣花,穿著時髦鞋的學生哥加入賣花隊伍,不僅當起年花“倒爺”,也將孩子們喜歡的充鹹蛋超、阿童木等塑膠玩具以及毛公仔引入到花市售賣。1992年開始,除夕花市檔實施公開招標,分為鮮花檔、桃花檔、盆桔檔、工藝品檔等。毛公仔、塑膠風車、工藝品開始大舉占領花街市場,年花不再在花街唱“主角”。 專賣公仔和流玩意的檔,賣主多是80後的一代。當時,越秀區花市還有擺賣6條“正宗錦鯉”,標價238888元,轟動一時。
現在廣州“除夕花市”分別設定10個:越秀西湖花市設在教育路、西湖路;越秀東湖花市設在大沙三馬路;荔灣花市設在荔灣北路;海珠花市設在濱江西路和寶崗大道;天河花市設在天河體育中心內;黃埔花市設在黃埔體育場內;白雲花市設在棠景街遠景路;蘿崗花市設在青年路;番禺花市設在盛泰路;花都花市設在永發大道。牌樓設計各區各有特,每流量都達百萬次以。據說,政府為了打造花市盛況,每年就牌樓建造的資金投入就達千萬以,加之各區財政投入共超過五千萬。
近幾年,“除夕花市”也增添了許多新的形式和內容。來逛花市的也從普通市民發展到外來工、在穗外,花市為外來務工員和外在廣州的“旅遊景點”與此同時,越秀公園廣州文化公園、烈士陵園、流花湖公園、荔灣湖公園等廣州各大主要公園,也都舉辦迎花會和菊花展。昔花農的佇列中出現了學生、外來工、商家、工的影;花架也由往年傳統的桃花、柑桔、仙、菊花到現在的蝴蝶蘭豬籠草五代同堂鬱金香、富貴鳥以及各種培花卉,還有全和世界各地的奇花異果;花市的攤位除了擺買各種花果外,也多了各式應節飾物、動漫產品和注入了現代科技元素。
由花市孕育出的璀璨華章
花市和年宵花市本是當地居民自然形的一種民風民俗,因為是鮮花的集錦,勢非凡的文景觀,絢麗芬芳的早氛圍,引無數文墨客紛至沓來,在花市尋求創造靈感,也留下不少驚世之作。
早在南北朝時代,詩江總侯景之後,他避難會稽,又轉到廣州,留有詠花市詩,把嶺南花卉描寫得十分鮮研艷麗:
“朝霞映殊末研, 珊瑚照定非鮮。
千葉笑蓉詎相似,百枝燈花復羞然”
廣東土生土長的古代歷史文化名,唐朝享有“自古南天第一”、“嶺南詩祖”等美譽的張九齡(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在《江晚景》中寫的就是現在廣州流花湖至西華路一帶賣花艇的花事:
“江林多秀髮,雲復相鮮。
征路那逢此,心益渺然。
興來只自得,佳莫能傳。
薄暮津亭下,餘花滿客船。”
宋代詩楊萬里漫步花城時,寫下這樣的句子:
“月在荔枝梢,行茉莉花間;
但覺雄吞碧海,不知落南蠻”。
被稱為“粵東三子”之一的清代學者、詩張維屏(廣東番禺)也寫有一些關於花市的詩作,其中有首《花地》:
“花埭接花津,四時都是。
一年三百六,賣花。
近海多煙,高城少市塵。
東園數百畝,聊且寄閒。”
另一首《花市》:
“花市朝朝一方,目五燦行。
筠籃賣入重城去,分作千家繡閣香。”
清代光緒年間來州做官的畫家、詩陳坤(錢塘)有詠花田詩曰:
“素馨花市鬧黃昏,拋擲金錢價莫論。
爭似種花郎有幸,一生長伴美魂。”
竹枝詞是唐代流傳於四川一帶的巴東民歌,經中唐詩劉禹錫,白居易等倡導後風靡全,各地都有冠以各自地名的竹枝詞,為一種雅俗共享的通俗文學。民間的竹枝詞,富有濃郁的生活息和鄉土調,通俗雋永,莊諧並作,詩意盎然。詩學者們,多用於鏤刻城鄉生活,有一定的欣賞同史料價值。光緒元年(1875),廣州地區曾進行了一次以“羊城竹枝詞”為題的征詩活動,參加者多達142,女作者有數。詩共489首,後結集書,於光緒三年由馬溪香閣出版。全書共二卷,頗多佳構。
清入粵的山東詩王士禎有首《廣州竹枝詞》寫的是廣州素馨花:
“鬊雲盤髻簇宮鴉,一線紅枕畔斜。
半發香入夢醒,銀絲開遍素馨花。”
清代詩陳本直《珠江竹枝詞》:
“莊到素馨開,沖早何採摘回。
和露販來花渡,曉妝未竟厭頻催。”
清代文(番禺)潘有為《花渡竹枝詞》:
“莊花擔露盈筐,手牽銀雲用斗量。
香暖被池未醒,賣花喚促新妝。
隔光度綺窗,憑將花事泛輕艭,
兒孫世守風流業,艷說儂家近海幢。”
潘有為寫的是廣州當時“花渡”賣花的盛況。
明末清嶺南三大家之首居大均(其餘為陳恭尹梁佩蘭)《廣州竹枝詞》曰:
“邊帶得冷南來,今歲梅花始開。
白老不識雪,驚看白滿越王台。”
居老先生在《廣東新語》中又有寫素馨花的竹枝詞:
“能將北雪為南雪,為有蒼蒼自洛來。
松柏至今雖然盡,花田嘗見雪花開。”
大通滘和花田均在珠江南岸,每天早晨賣花以船載花過江北,康熙、乾隆年間嶺南著名醫學家,南海縣雲津何夢瑤在《珠江竹枝詞》中也有類似的描寫廣州花市景:
“看月誰得月多,灣船齊唱花歌。
花田一片光如雪,照見賣花過河。”
詩中的花歌即鹹歌。花田一帶種素馨、茉莉為多,一望雪白,故有花光照之說。
嘉慶、道光年間時任廣州學海堂學長黃子高(廣東番禺),他的竹枝詞則是寫種瓜不如種花好的:
“黃蜂隊隊雀查查,辛苦年年為種瓜。
悔不莊村里住,一生衣食素馨花。”
乾嘉年間,廣東“嶺南四家”之一廣東番禹呂堅(其他有黎簡張錦芳、黃丹書)作有《番禺竹枝詞》:
三月賣花過河,東河不似西河多。
素馨田畔誰憑弔,止有珠娘喚奈何。
清代文倪鴻工詩文,善書、畫,宦遊粵東,嘗作珠海游圖,一時名俊。他作《廣州竹枝詞》寫的是當時花市:
“花香如霧酒如,近高樓月可招。
買醉擊鮮來往熟,一篙撐過漱珠橋。”
倪鴻的另一首《廣州竹枝詞》也是寫的花市形:
“古墓為田長素馨,素馨斜外草青青。
採茶唱花田曲,舟外橋邊隔岸聽。
十三村如油,喚艇來花渡。
扇影香衣隊去,揀茶紅粉總風流。”
清代詩史善長(番禺籍,浙江山)也作有《珠江竹枝詞》寫花市景:
“金碧洋樓耀眼鮮,旗竿獵獵彩雲邊。
隔望望燈,星斗都疑落九天。”
寫廣州花市景另一是清代詩何漸鴻作的《羊城竹枝詞》:
“茶商鹽賈及洋商,別戶分門各一行。
更有雙門底市,徹宵燈火似蘇杭。”
江南時尚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頗為盛行,蘇杭女服飾在為廣州女時尚的裝束,而且將當時名花繡入服飾之中,在何漸鴻所作《羊城竹枝詞》中亦有這樣的描述:
“蘇杭髻樣細盤鴉,對對梅釵壓鬢斜。
茉莉素馨都進卻,巧裝玫瑰剪袈裟。”
清代順德詩張琳《玉詩鈔》十五:
“逍遙花市趁閒,三十三村一灣。
多謝小娃勤漿,探花早去載花還。
玉貌花洲擁畫撓,賞花剛又值花朝,
妾嗟命已如花薄,郎漫將花比妾嬌。”
素馨自從落戶於花地大通寺側的花田後,因其花香馥郁,深得們之酷,因此附近毗連的花農,也紛來移植。如市內西關地帶的永寧橋,又名三板橋(在今清平路之西),橋南是三角市,在南漢便是種植素馨花之花田了,但是到了清末,因此地商業漸繁榮,花田漸湮沒,演變為樓和煙館林立之地。因此詩蔡士堯有《竹枝詞》詠曰:
“第五橋蹤跡可憐,橋南望素馨田。
滄桑事多變化,墮髻橫釵向紫煙。”
清末最後一位探花郎、書畫家、學者、民政要商衍鎏(廣東番禺)作《花市竹枝詞》:
“四時不斷賣花聲,十月緋桃照眼明。
說揚州風景好,光不及五羊城。”
二十世紀60年代,作家矛盾、田間、嚴文井,以及花卉專家周瘦鵑、藝術家余振飛、畫家宗其香等在廣州行花街。被稱為“筆底生靈皆有態,間恨盡詩”的劇作家,散文家杜宣,,還邊看邊詩:
“沖寒冒凍出幽燕,飛度雲山路幾千。
信是嶺南花訊早,碧桃如醉壓街前。”
被喻為文學界的“一棵繁花樹”的當代著名作家、傑出的散文家、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秦牧(廣東澄海)也留下寫花和花市的美文。比較著名的有《花城》、《花市徜徉錄》、《花街十里一城春》等。在《花街十里一城春》一文中有兩首寫花市的小詩,第一首寫於1958年:
銀花街十里長,滿城女鬢衣香。
燈下渾如醉,爭看穠妝!
第二首寫於1978年:
香街十里一城,笑語喧聲入彩門。
疑是層巒采蜜使,幻是百萬看花。
探看廣州“花街”的盛景
年宵花市,承載著廣州市民對新年的期盼,歷經百年秋。老廣州也曾有一個說法:“年廿九行花街,行過花街才過年”。意思是沒有去過除夕花市,這節就過得不完整。在廣州心裡,“行花街”是為了沾點花香瑞、擠掉晦,希望來年能風調雨順、幸福平安。揣其心單純古樸,摩其意善良平和。正如廣州本土歌手“東山少爺”在《行花街》一曲中唱著:“行花街咯喂,你今年梗位;行花街咯喂,你今年冇閉翳;行花街咯喂,你科科考最威;行花街咯喂,你開心足一世;行花街咯喂,娶得一美妻;行花街咯喂,你先生變新貴;行花街咯喂,今年生番個仔!”
年宵花市,那也是廟會的廣州版本。除夕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戲。一條大街,涌涌,熙熙攘攘。揮動雙手“騎膊馬”的小孩;象徵著新年好“意”的高高舉起的鮮花;隨風舞動的汽球、風車;還有笑聲、喧譁聲充滿了花街,這南都市異樣得“過年”習俗是通過“行花街”,才真正體會到的。
△造制奇巧,錦銹炫目的“花市牌樓”
當我們一走近“除夕花市”,就像走入一條花海如、花香四溢的花的河流,首先必定會被那雄偉壯觀、金碧輝煌的牌樓所震撼。
對花市牌樓的描述在民時期黃佛頤(又名黃慈博)編撰的《廣州城坊志》註明摘自陳徽言的《南越遊記》中就有記載:“雄鎮街通衢建篾棚,棚高數丈,軒豁宏敞,塗以五,皆花鳥魚之狀。下復承以布幔,張燈施彩,中多琉璃洋物。市門各懸傀儡,造制奇巧,錦銹炫目。兩旁欄桿內羅列名花珍果、珠玉古玩,錯雜繁朊,靡不工致。間數武則有彩軒,中奏八音,歌聲達旦,往來者流連觀聽。自藩署直至南門,燈火輝煌,金鼓喧震,女耳目,勢不暇給。凡三晝,復演劇以終其事。合計所費不下萬金。而城堙內外,終歲各廟作道場,如是者,不一而足。”陳徽言是晚清,大概講述的是當時年宵花市牌樓的盛景。
廣州舊時的牌樓大都是竹木結構為主,通常以木為主柱,以木板或竹排為間隔。搭建牌樓所用的棚面種類也很豐富,如欄桿、傍柱、主柱、傍腳、花邊、花窗、對聯、詩屏以及用竹編織而的立體形象,裝配套的歷史故事、美麗神話等。棚面內容有屋宇、物、山、魚蝦、鳥獸、龍鳳等圖案,都是將竹篾等塗平、彩繪或描金,也有用竹絲織的數寸高的工藝製品,甚至有織高與齊的物,穿真的衣服,戴金飾、玉器等,栩栩如生,外面用鐵絲網維護,非常珍貴。至於對聯、詩屏則是邀請書法家寫就,然後摹制,製作非常精緻。行中有詩為證:“巧搭裝龍宮殿,精工砌鳳凰台。”
牌樓按功能來分,又分為神功棚、戲棚、燈棚、歡迎棚等,花市的牌樓是橫跨路面的牌樓,俗稱歡迎棚,因為多屬通要衝,因而施工時間不能過長,以免影響通。既不能鑿地挖,破壞路面,又不能毀瓦穿牆,損及民房。平地搭起一座二十多米寬、四十多米高的巨型牌樓,全靠一條橫木在底部固緊、牽牢,牌樓面用“飛纜”牽引,因而技術難度比較高。
舊時牌樓雖然造型奇特,做工精美,但也只能從老一輩廣州的記憶或者發黃的老照片中追憶當年的盛況了。現在,牌樓在廣州雖然沒有消失,但也並不像清末明那時候隨可見,只有每年一度的除夕花市可以有幸一睹牌樓的風采。
現代牌樓,與舊時牌樓不同,不再以竹木結構為主,而較多採用了鋼管做支撐,所以更為牢固,搭建起來也十分方便快捷。現代牌樓還充分運用了霓虹燈光等現代技術,使傳統的技藝大放光彩。
花市牌樓的搭建,歷年是搶奪市民眼球的焦點,但讓這精彩的民間工藝沾染了不純的長官意志的話,就變得不倫不類,大煞風景了:
60至70年代除夕花市充滿了文革式的“革命”鬥爭焰,盛凌。據1966年《廣州報》記載:教育路中心花市牌樓架起四層樓高的火炬造型,用了七百多盆金桔砌的炬,用一千多盆大麗花和各種鮮花組的底座,用四十支光燈和聚光燈做光芒,再用鮮花砌“將革命進行到底”七個大字圍在底座。花市還有紅軍過雪山、狼牙山五壯士和非洲民革命鬥爭為題材的盆景。1975年,教育路花市牌樓聳立著一座款式新穎,彩燈奪目,高達16.5米的花籃式彩樓,花籃中心閃耀著“迎花市”四個大字,彩樓門前懸著10個大紅燈籠,一等一字寫著“堅決貫徹四屆大精神”四個大字,從花籃頂向下垂著兩條紅絲綢帶,一邊寫著“認真執行和勇敢扞衛新憲法”,另一邊寫著“掀起社會主義建設新高*”的標語。
到文革結束後,花市稍稍有點文息。據報刊記載:1988年,越秀花市牌樓高11.5米,綴有2000多盞閃燈,牌樓方繪有栩栩如生的“雙龍戲珠”,下面是展翅迎的雙鳳和鳴,牌樓前方,有一個在鮮花擁簇中不停旋轉的“金龍吐珠”大型扎作。金龍全披金繪彩,閃閃發亮,龍眼射出兩道紅光,十分威武,傳神。在東山花市,南北出都設定了牌樓,主牌樓也是“雙龍戲珠”為主題,襯以鮮花,彩虹海洋。2005年,越秀區的“金拜年”、東山區的“鳳凰起舞”、荔灣區的“西關風”、天河區的“巨型帆船”、芳村區的“鮮花盤柱”……獨具匠心的牌樓設計爭奇鬥豔,洋洋大觀。2008年,越秀西湖花市的牌樓主體由一枚巨大的古錢幣和富有嶺南特的古城樓巧妙構“8”字造型。此外,牌樓的古錢幣和牌樓下端石鼓中的古南越玉佩,而在古錢幣中間所掛的“祥”字大燈籠,與去年西湖花市主牌樓呈現的巨大“吉”字相呼應。天河花市牌樓由鐳射動漫等局部設計構,主牌樓以福鼠娶親的動漫場景展開了一幅鼓樂喧,然後以橋為引,將畫面引入樓台亭榭,池沼碧的主景,閣樓兩側的龍舟與車首尾相呼應。
鋪金疊翠,流光溢彩的花市
走過花市牌樓,展現在面前是一條鋪金疊翠的彩長河,這條河裡流淌著芳香,流淌著笑聲。聞著那清芬如醉的花香,像是步入了仙境,那些鮮花美果像是一群群容光煥發、段窈窕、披著花瓣般的輕紗,隨著香風飄然而至的百花仙子。
花市的花,彩斑斕、千姿百態。按包裝形式,可分為三大類:切花、盆花和盆景。
切花也稱枝、散花,主要有桃花銀柳花、吊鐘花、菊花、劍花、冠花、芍、玫瑰等,爭奇鬥豔,品種繁多,們可以隨意挑選,也可以討價還價。
行花街顧名思義主要是逛和欣賞,買肯定要買一點,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有錢家幾千萬元一盆的進花卉也會買幾盆。再窮的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仙。
廣州買花有著自己約定俗的時尚,什麼年齡段的要買些什麼花什麼花,家裡過年時應該擺些什麼盆花盆景等等,其實是很有講究的。兒女想給父一個驚喜,首先康乃馨,以示馨關懷;小夫妻一對走進花街,買一束百合花取其“心心相印,百年好合”的花語心意;侶們雙雙穿梭花市最多也就買一兩枝玫瑰,表示忠貞的;廣州家裡喜桃花,寓意“大展鴻圖”。廣州話中的“桃”與“圖”同音,“紅桃”即意為‘鴻圖”,有迎紅桃(鴻圖)回家是祈望來年轉鴻運。未婚的小伙子總要買回一支燦若丹霞的桃花,以祈“桃花運”,找到漂亮可的伴侶;而家庭多選擇傳統的品種是—碧葉金丸,扶疏長榮的金桔、取其“吉祥如意、興旺發達”之意;莖葉纖秀,竹韻優雅的富貴竹,表示“花開富貴、竹報平安”;一支銀柳“正月銀柳瓶”,表示“生命光輝,銀元滾滾而來”;型如手掌,葉翠綠的瓜栗(發財樹),和葉片翠綠、苞片鮮紅的紅星鳳梨,是期待新年“發財富貴”、“紅運當”的意花卉。吊鐘花是花市最常見的品種。“道是鼎湖山采,一苞九個倒懸鐘”就是指吊鐘花,其花白裡透紅,形似吊鐘,故稱吊鐘花。家裡吊鐘花,表示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新一年美好生活的降臨,還表示“金鐘一響,黃金萬兩”,在新的一年裡發財致富之意。
花廊中段一般擺放盆花,也稱盆。因為每棵花的下面都有一個盆所以這一類花盆。盆有江西的金邊瑞香、吉林的君子蘭、洛的牡丹、章州的仙,還有廣州常見的茶花、芍、月桂、玫瑰、含笑、海棠蟠桃、金橘、橘紅、大紅柑、大紅橘、四季橘硃砂橘、金蛋果、代代果、帶質植物等。舶來品中有歐洲的薰衣草、泰的富貴掌、荷蘭鬱金香、北歐的玫瑰、南美的五代同堂、比利時的杜鵑等等。廣州喜四季橘,擺在家裡表示四季吉利。四季橘的果呈圓形,酸甜各半,別有風味;金桔金燦燦橢圓形的小果實,象徵發財吉利,非常逗喜。金橘可吃,香脆甘甜。節過後,有些用蜂蜜把金橘浸泡起來,可用以治療哮喘;紅橘是廣東的特有橘種,其果形較圓,表面長滿了白白的茸毛,非常可。寓意大紅大紫,銀糧滿倉。
花市還設有盆景檔。大家知道,中盆景主要有江南盆景、四川盆景嶺南盆景三大流派。嶺南盆景藝術的主要發祥地在廣州市芳村區,每年花市都有大量芳村盆景展。嶺南盆景的最大特點就是崇尚自然。它以自然樹木形態為基礎,吸收嶺南畫派的藝術精髓,發展了順應自然和適應嶺南地區候條件下“蓄枝截乾”的特有造型手法,創造了“大飄枝”、“大回枝”等藝術造型,形了蒼勁自然,飄逸豪放的嶺南盆景風格,使嶺南盆景藝術產生了新的飛躍,藝術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其主要品種有:榕樹、松、榆林、銀杏黃楊樹九里香、心果、羅漢果、滿天星相思樹、五指金、山桔黑松等。近年來各花卉公司和個體花農著意發展新的盆景造型。主要有雄奇秀茂大樹造型;挺拔扶疏高聳造型;趣天然自然造型;含珠滴翠的疊翠造型,這些造型奇異盆景,無不令心曠神怡。
花廊的尾段,主要擺放族之花——金魚和其他觀賞魚類。還有古董、雜架、冬果、陶瓷、漆器、玻璃器皿、球、工藝品、年宵品、兒童玩具等大量展、真是琳琅滿目,一應俱全。
倘佯花市,沾染的是一花香和早的息,即使什麼也不買,逛一逛也好,“行大運”。於是, 買花的眼裡看著花,里說著花,手裡舉著花,肩扛著花;不買花的則把手拿七彩球的小孩高高舉起,那“行花街”的流仿佛變一道奇特的花流,在花市舞動、遊走,何其美妙,又何其壯觀!如果說,在花的海洋里,花農是為了收穫豐收的果實,那么,游則是為尋夢而來的,尋的是吉祥之夢、幸福之夢、快樂之夢。在花市里徜徉,哪怕是一時半,那百花齊放的斑斕彩會令你陶醉微醺,那純淨的花香,會使你心清如洗,那游燦爛的笑容,會使你心境怡然。
除夕花市是廣州生活的一部分。鮮花和憐惜花朵的民族或文化地域,使們的心態相對平和得多。拼搏歸拼搏,常生活卻比較隨和、閒散和淡泊,大概是養花陶冶了廣州的。這些年來,許多外來務工者為一睹南花市的盛況,寧願捨棄歸家團聚的幸福時光,也常常有北方不遠千里慕名而來,還有越來越多的外朋友加入逛花市的行列,陶醉在這東方節的調中。這裡,擠卻沒有怨聲,只有馨;這裡,肩並肩卻沒有爭鬥,只有祝福;就這樣,們帶著花市里鮮花也帶著節的祥瑞出去,帶著花市里磕磕碰碰也帶著花市里歡笑融到過年的節慶里去。
如果你是喜歡南風光的遊客,不妨借著假在除夕之,擠進那燈花光,芬芳四溢的花市,看看花的節,花的海洋,花的世界。最後,讓大家再欣賞一下這首地道廣州童謠《行花街》:
“年卅晚,行花街,
迎花放滿街排,
朵朵紅花鮮,朵朵黃花大,
千朵萬朵睇唔哂。
阿笑,阿爸喜,
歡花靚樂開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