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埃及第二任總統))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埃及政治家,埃及共和國第二任總統)

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埃及第二任總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賈邁勒·阿卜杜爾·納賽爾(阿拉伯語:جمال عبد الناصر,英語:Gamal Abdel Nasser;1918年1月15日-1970年9月28日),埃及政治家,埃及共和國第二任總統(1958年2月22日-1970年9月28日),也是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首任總統,埃及歷史上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

納賽爾在學生時代任中學生聯合會主席,組織和領導學生反英示威。中學畢業後進入開羅皇家軍事學院,畢業後駐守在上埃及蘇丹等地。後在開羅軍事參謀學院進修,並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獲“法盧賈之虎”稱號。1945年籌建自由軍官組織,後任執行委員會主席。1952年發動七月革命,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自任副主席。1953年埃及共和國成立後,任副總理兼內政部長,翌年相繼任總理、總統及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職務。1956年頒布憲法,正式當選總統兼總理。同年7月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並領導埃及人民進行第二次中東戰爭。1961年連任埃及總統兼總統委員會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1962年兼武裝部隊最高司令。1967年領導“六五戰爭”,但被以色列擊敗。1968年兼總理,對以色列發動消耗戰。1970年,納賽爾在竭力解決黑九月事件後積勞病逝,享年52歲。

納賽爾任內改革土地制度,加快工業化建設,在蘇聯援助下建成亞斯文水壩;對外與狄托尼赫魯共同倡導不結盟運動,堅持不結盟政策。他是20世紀50、60年代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倡導者,其思想被歸納為“納賽爾主義”。著有《革命哲學》《埃及的解放》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賈邁勒·阿卜杜爾·納賽爾
  • 外文名:阿拉伯語:جمال عبد الناصر‎,英語:Gamal Abdel Nasser
  • 別名:法盧賈之虎
  • 國籍埃及
  • 民族埃及人
  • 出生日期:1918年1月15日
  • 逝世日期:1970年9月28日
  • 畢業院校:開羅皇家軍事學院
  • 職業:政治家
  • 主要成就:推翻法魯克王朝,建立埃及共和國
    收回蘇伊士運河,領導第二次中東戰爭
    主持修築亞斯文大壩
    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倡導者
    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 出生地:埃及亞歷山大巴卡斯區
  • 信仰伊斯蘭教
  • 代表作品:《埃及的解放》、《革命哲學》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軍旅生涯,七·二三革命,就職總統,蘇伊士危機,失敗的聯合,建設國家,陷入困局,積勞而逝,為政舉措,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民族,外交,歷史評價,正面評價,負面評價,人物榮譽,人際關係,主要作品,人物爭議,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18年1月15日,賈邁勒·阿卜杜爾·納賽爾出生於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統治下的亞歷山大城巴卡斯區的卡納瓦特街18號,原籍上埃及阿西烏特省貝尼莫村。他的父親是郵局辦事員,收入微薄,思想守舊,父子感情關係一直不好。母親是亞歷山大一位商人的女兒,溫順善良。納賽爾非常熱愛自己的母親。納賽爾9歲時,母親過早地去世,使納賽爾悲痛欲絕,他本人稱此事為“一次殘酷的打擊,它永遠深深埋在我心裡”。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
納賽爾在亞歷山大的住宅
母親的早逝使納賽爾時常遠離家門,從來沒有家庭感並經常受到擾亂的童年增加了不安因素,使納賽爾形成了多重性格,不安、多疑、緊張、熱情與隱瞞真情的耐心和能力交織在一起。
納賽爾幼年時代的埃及,雖然自1922年後取得了獨立,但仍受到英國的影響。英國人的巧取豪奪、草菅人命激起埃及人民反英情緒高漲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復活。這—切對納賽爾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從曾被英國人逮捕的叔叔那裡聽到了英國在埃及犯下的種種罪行,使他幼小的心靈中萌生了反英排外思想。後來納賽爾在《革命哲學》中寫道:
……當我還是一個孩童時,每當我看到飛機在頭頂上方盤旋,我總是高呼:“噢,萬能的上帝,願災難降臨到英國人身上吧!”
納賽爾上國小時,常在假期里隨家人去上埃及的祖父家。在那裡,他經常聽到祖父講述埃及的光輝歷史,每當聽到英國人怎樣侮辱他的祖國時,總是憤恨不平。納賽爾在埃及首都開羅上中學時,特別重視歷史課的學習。他博覽史書,鑽研阿拉伯國家興替的歷史,以及世界近現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如伏爾泰盧梭拿破崙俾斯麥凱末爾等人的傳記,從中吸取教益。
納賽爾很早參加當地民眾的反英鬥爭。1933年,他參加亞歷山大的民眾示威遊行,同前來鎮壓的軍警搏鬥,曾經負傷。納賽爾積極參加和領導學生運動,要求恢復1923年憲法,支持華夫脫黨,得到大家的信任,被推選為開羅學生聯合會的代表。他和代表們一起到華夫脫黨領袖的家裡,要求他們團結反英,建立“民族陣線”。納賽爾的活動受到警察的監視,他的名字被列入黑名單中。

軍旅生涯

中學畢業後,納賽爾想上大學學習法律,但在父親二次結婚後,父子關係不佳,自己又無力承擔大學生活的費用。於是納賽爾申請進入開羅皇家軍事學院,但遭到拒絕,因為他缺乏當時成為一名軍官必須的家庭背景或社會地位。作為第二選擇,他申請進入警官學校,但又一次遭到拒絕,原因是那些記錄納賽爾在學生時期煽動學生運動的警察檔案妨礙了他。之後,納賽爾按照最初願望到開羅大學學習法律。因畢業後就業前景暗淡,在開羅大學學習幾個月後,他於1937年初,納賽爾得到開羅皇家軍事學院招生委員會主任海里少將的幫助,最終成為該校的學生。
1938年7月1日,納賽爾在軍事學院畢業,獲少尉軍銜,被派到自己的家鄉,任駐軍排長。在此後4年的時間裡,他先後駐守在上埃及和蘇丹。這裡遠離首都,免受軍警的監視。納賽爾開始從下級軍官中嚴格審查和挑選最可靠的人,其中包括未來的革命戰友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扎卡里亞·毛希丁等等,以建立秘密革命團體。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埃及第二任總統))
少尉時期的納賽爾
1939年,納賽爾隨軍去蘇丹,他支持薩達特出面組織秘密團體——“自由軍官組織(Free Officers Movement)”,反抗英國對埃及的統治。1942年,納賽爾升為上尉,調回埃及,不久被任命為開羅皇家軍事學院的教官。同年,薩達特被捕入獄,納賽爾成為“自由軍官組織”的主要領導人。他通過講課和在陸軍內部的聯繫,積極擴大組織,被認為是這個組織的“建築師和戰略家”。
1945年至1948年,納賽爾在開羅陸軍參謀學院深造。
1948年5月14日,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以色列國宣告建立。5月15日,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宣戰(參見詞條第一次中東戰爭)。納賽爾參戰,任營參謀長。1948年10月,在法盧賈戰役中,他肩膀負傷仍英勇奮戰,獲得“法盧賈之虎”稱號,兩次受獎,被提升為少校。戰爭結束後的數月,納賽爾和他的士兵一起被圍困在一個稱為“費盧傑礦穴”的地方。雙方停火後,納賽爾被允許回到埃及。

七·二三革命

埃、以戰爭的失敗,使納賽爾和他的戰友們進一步認清了埃及統治者的反動無能,決心用武力推翻它,擺脫英帝國主義的統治。1949年下半年,自由軍官組織成立以納賽爾為主席的“創建委員會”,具體部署及領導起義。
1952年7月22日深夜11時,納賽爾等領導的軍事政變(稱七月革命)爆發。23日凌晨兩點,起義部隊占領了各兵種的重要據點、廣播電台、電話局、電報局、飛機場、火車站等。拂曉,控制了首都。 7月26日,英國支持的埃及國王法魯克一世被迫宣布退位,逃往歐洲,埃及君主政體被推翻。納賽爾說:“七·二三革命實現了埃及人民自從新時代開始就企求自己管理自己國家,掌握自己命運的願望。”7月27日,在納賽爾主持的會議上,將“創建委員會”改為“革命指導委員會”,作為過渡性的政府,推戴當時在國內外知名的穆罕默德·納吉布少將任主席;納賽爾任副主席。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埃及第二任總統))
穆罕默德·納吉布少將
“七·二三”革命後,納賽爾主張把革命推向前進,實行土地改革,驅逐英軍,放棄對蘇丹的管理權,承認其獨立主權。1952年12月10日,“革命指導委員會”宣布廢除1923年憲法。1953年1月,解散所有政黨。2月12日,英國被迫簽訂協定,同意蘇丹在1956年初獨立。6月18日,埃及共和國正式成立,納吉布任總統兼總理,納賽爾任副總理兼內務部長。1954年10月19日,埃及同英國簽訂新的英埃協定,廢除即將到期的《英埃同盟條約》,英國同意撤軍,並將其在埃及的一切軍事設施移交給埃及政府。

就職總統

由於納吉布過分保守和個人專權,納賽爾同他發生激烈衝突。1954年10月26日,納賽爾在亞歷山大民眾集會上發表演說時,右派組織“穆斯林兄弟會”成員穆罕默德·阿卜杜·阿爾-拉提夫(Mahmoud Abd al-Latif)向他開槍射擊。雖然射手近距離射擊,但是所有的子彈都偏離目標。納賽爾繼續發表演講,說了一段暴躁的話:“讓他們殺納賽爾吧。納賽爾只不過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我的同鄉們,不要動。我沒有死,我仍然活著,如果我死了,你們依然是納賽爾。“納賽爾完美的講話和他保鏢欠缺的反擊行動讓人們懷疑整個事件是被操控的。不管如何,納賽爾正是利用了國內對於穆斯林團的憤怒而開始了他剿除這個組織的計畫。11月18日,納吉布被解除一切職務,隨後納賽爾接任埃及總統
納賽爾把埃及的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增加總統的權利,進行企業國有化改革,並實行土地改革,建造多個大型公共項目,如亞斯文大壩
1955年,納賽爾發表《革命哲學》一書,總結埃及1952年革命的深刻根源,闡述埃及發展的方向。他說:“世界上每個民族都經歷兩種革命。”一是“政治革命”,就是從暴君統治下或從外國蹂躪下解放出來;一是“社會革命”,即各階級之間的鬥爭,使“正義”占“優勢”。埃及選擇的道路是“政治的自由和經濟的自由”。在談到埃及與各國的關係時,他明確指出,埃及要置身於“阿拉伯的圈子”“非洲的圈子”“伊斯蘭教的圈子”里,而且要成為它們的中心。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埃及第二任總統))
納賽爾會見民眾
此年4月18日至24日,納賽爾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第一屆亞非會議(參見詞條萬隆會議),他在演說中指出,“殖民主義一向是世界不穩定的根源,……必須予以剷除”;“各國都有權利自由選擇它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在這次會議上,納賽爾同中國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進行了友好的會晤。
1955年11月,在美國的策劃和支持下,中東地區建立了巴格達條約組織。納賽爾決心維護埃及的獨立,他頂住了帝國主義的壓力,拒絕加入這個組織。同年12月,南斯拉夫聯邦總統約瑟普·布羅茲·狄托訪問埃及,兩位領導人同意實行“不結盟”政策。納賽爾認為,只有“不結盟”,才能使埃及保持獨立的地位。1956年7月,納賽爾同狄托、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島舉行有歷史意義的會晤,奠定了不結盟運動的基礎。
1956年6月23日,納賽爾作為唯一的總統候選人,通過全民投票正式成為埃及的第二任總統。

蘇伊士危機

主詞條: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5年12月,美、英表示願為納賽爾準備修建的亞斯文水壩第一期工程提供7000萬美元的“贈款”,世界銀行也答應貸款2億美元。但到了次年的7月19日,美國以埃及“不願合作”為藉口,宣布停止資助埃及修建水壩。納賽爾轉而接受蘇聯的援助。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埃及第二任總統))
《時代》周刊封面的納賽爾
埃及的蘇伊士運河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運河自開通以來,一直為英法所控制。1956年,英軍撤離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為英法控制。7月26日,納賽爾在亞歷山大民眾慶祝法魯克王朝垮台四周年的集會上,宣布將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用運河的稅收建設亞斯文水壩。
為重新控制蘇伊士運河,英法策劃召開對運河實施“國際管制”的會議。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議下,22個國家在英國倫敦舉行會議,但未能達成任何協定。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國再次在倫敦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協會”問題,仍未達成協定。9月30日,英法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10月13日,安理會否決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國際管理”制度提案。
在這種情況下,英法決定採取武力來解決問題,並邀請以色列加入(以色列早已對埃及不準其船隻通過亞喀巴灣蒂朗海峽和蘇伊士運河不滿)。10月29日至31日,以色列率先對埃及發動武裝侵略,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納賽爾向全世界發表聲明:“埃及人民將為保衛埃及的每一寸土地戰鬥到底!”他下令全國總動員
埃、以兩軍的戰鬥首先打響,戰場主要位於西奈半島的米特拉山口、阿布奧格拉等地,埃軍頑強抵抗以軍攻勢。與此同時,英法兩國藉口保護運河航運,要求埃以雙方停火,並允許英法軍隊進駐運河區,否則派兵干涉。遭埃及拒絕後,英法空軍在10月31日下午對埃及展開有針對性的大規模空襲,企圖將埃軍攔截在西奈半島。納賽爾為防止英法占領運河區,使西奈部隊受到夾擊的危險,遂命令此前的增援部隊停止進入西奈,在西奈的守軍迅速撤至運河區。從11月1日起,英法開始空襲塞得港,5日登入地面部隊,與塞得港的埃及軍民展開激戰,但始終未能完全占領該城。
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美蘇兩國也介入此事件,對三國施加壓力。11月6日,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接受停火決議。12月22日,英法聯軍徹底退出埃及。在埃及應允以色列有蒂朗海峽水面航行和空中飛行權後,以色列軍隊於1957年3月從西奈撤出全部軍隊。同年,埃及同意安置一個聯合國緊急部隊在西奈半島,以監督和確保停戰,充當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緩衝。
蘇伊士戰爭的勝利,使納賽爾的威望空前提高,一時成了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傳奇般的英雄,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尊敬。

失敗的聯合

主詞條: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1958年,敘利亞軍方和民眾代表要求敘利亞與埃及的合併。納賽爾雖感意外,但依然表示同意。2月1日,納賽爾同敘利亞總統舒克里·庫阿特利在開羅簽署兩國合併宣言。2月21日,經兩國公民投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宣告成立,納賽爾任總統。這被看作是建立泛阿拉伯國家的第一步。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埃及第二任總統))
納賽爾
但阿聯並不是成功的。納賽爾在敘利亞強制推行埃及實施的政策,解散了敘利亞的復興社會黨,引起敘利亞政界和人民的不滿。急劇擴大的秘密警察也嚴厲的鎮壓反對團體,比如穆斯林團和敘利亞共產黨。同時,敘利亞的資產階級也沒有被允許進入他們夢寐以求的埃及市場。1961年9月28日,敘利亞資產階級和軍官團體的不滿導致分離主義者控制大馬士革,敘利亞宣布獨立。埃及則保留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名稱,直到1971年。
阿拉伯聯合嘗試的失敗,對於納賽爾的泛阿拉伯主義理想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說:我們“把敘利亞人當作埃及人同樣對待,這是犯了致命的錯誤”。此後,納賽爾仍任埃及總統兼總統委員會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1962年10月兼武裝部隊最高司令。

建設國家

埃、敘分裂後,納賽爾致力於國內的政治、經濟建設。1962年5月21日,他在全國人民力量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全國行動憲章》,明確指出在埃及建立“阿拉伯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他認為,只有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才能革新,經濟才能獨立。他說,“阿拉伯社會主義”主張信仰宗教、實行全民民主、在合作範圍內實行土地私人所有制、反對暴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衝突和矛盾。納賽爾是“阿拉伯社會主義”思潮的主要代表,他的思想在阿拉伯世界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11月6日,納賽爾宣布成立由他兼任主席的“阿拉伯社會主義联盟”(簡稱社盟),作為埃及唯一的執政黨,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1964年3月23日,納賽爾頒布新臨時憲法,規定埃及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要“消滅任何剝削形式”,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經過他的經濟改革,現代化生活開始進入埃及農村;工業化速度加快;進行了土地改革,限制個人占有土地的數量;反對貪污腐化收到部分成效;使婦女享有更多權利;培育埃及新人以替代西方人員。

陷入困局

1965年,埃及軍隊在干涉葉門的戰爭中陷於困境。
主詞條:第三次中東戰爭
長期以來,納賽爾一直擔憂以色列對埃及潛在的軍事威脅。他試圖以加強同蘇聯以及阿拉伯國家的聯繫來對抗這種威脅。1965年,納賽爾再次當選總統後,採取措施同敘利亞關係正常化。另一方面,納賽爾不願與以色列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在1964年和1965年的阿拉伯首腦會議上,納賽爾曾建議保持克制。
到了1966年,巴勒斯坦游擊隊開始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的襲擊,而當時的敘利亞公開支持巴勒斯坦人的行為。此年10月,埃及與敘利亞互派大使。面對敘利亞與以色列緊張的局勢,埃敘雙方於11月4日簽訂共同防禦協定。同月,以色列發動對約旦的襲擊,使局勢更加緊張。當時的輿論嘲諷納賽爾躲在西奈半島的聯合國緊急部隊身後,於是他要求聯合國緊急部隊撤出西奈地區。到1967年5月22日,納賽爾宣布封鎖亞喀巴灣。5月30日,又同約旦簽訂軍事同盟條約。以色列擴張主義者揚言要用武力打開亞喀巴灣。美國支持以色列。納賽爾因輕信蘇聯“決不坐視”以色列進攻的“保證”,放鬆了以色列會發動突然襲擊的思想準備。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三國發動所謂先發制人的襲擊,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這次戰爭只進行了六天(故稱六日戰爭)。因為掌握軍隊的阿密爾元帥的疏忽,埃及損失慘重:在戰爭的最初幾個小時內,埃及的所有機場都遭到襲擊,大部分飛機在地面上被摧毀;官兵傷亡達2萬人;整個西奈半島被占領,蘇伊士運河被迫封閉。而約旦、敘利亞未對納賽爾進行援助,約旦軍隊被輕易擊敗,敘利亞的戈蘭高地被攻占。埃及蒙受如此奇恥大辱,納賽爾心力交瘁,悔恨不已。從此,他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埃及第二任總統))
1967年的納賽爾
為了承擔戰爭失敗的責任,納賽爾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準備聽候人民的審判。但由於埃及人民的堅決要求,他又恢復了總統職務。
在同年的講話里,納賽爾宣布:“我們可以通過阿拉伯行動獲得很多東西,這就是我們鬥爭的重點。我們要發展和建設我們的國家,已面臨我們敵人的挑戰。”不久後,埃及在蘇聯的援助下迅速重新武裝,一場持久的消耗戰很快在運河沿岸展開,直到納賽爾逝世前不久才結束。
納賽爾生命的最後三年,鑒於國內外的不利因素,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都坎坷不平,步履艱難。健康的惡化迫使他不時停止工作。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控制埃及主要的產油區。蘇伊士運河的關閉,導致埃及外匯收入銳減。埃及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一用於軍費支出,財政拮据,食品短缺,經濟形勢日趨惡化。為了緊縮財政開支,納賽爾對軍政機構的改組,引起高級軍政官員的不滿。阿密爾元帥發動了一次未遂的政變。他在革命委員會中的同事,除了薩達特和海珊·沙菲二人,一個個同他疏遠甚至分道揚鑣。1968年2月和11月,埃及爆發學生掀起和工人參加的示威活動,要求懲辦戰爭失敗的責任者,進而要求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政治民主。埃及同美、英、聯邦德國等國關係緊張,埃、美兩國斷絕了外交關係
在1967年於蘇丹喀土穆召開的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納賽爾從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爭取到埃及急需的財政援助,同時被迫接受後者提出的新的外交框架即與以色列“不戰、不和、不談判”的原則以及從葉門撤軍的條件,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不復存在。
為了加強埃及的防務,納賽爾1968年7月至1970年7月三次前往蘇聯訪問,要求給予軍事援助,得到的卻是“空頭支票”;蘇聯領導人頻繁訪埃,要求在埃及建立軍事基地、指揮中心,並懸掛蘇聯國旗。納賽爾憤怒譴責說:“這簡直是帝國主義!”但為獲取更多的蘇聯援助,還是被迫同意了一些蘇聯的要求。
當多次向蘇聯要求提供進攻性武器被拒絕後,心力交瘁的納賽爾調整外交政策,改善同西方國家的關係,爭取西方國家的財政援助和技術援助。他一度表示接受美國國務卿威廉·皮爾斯·羅傑斯在1970年6月提出的“政治解決”中東問題的計畫(參見詞條羅傑斯計畫”),該計畫主張通過談判,埃、以兩國彼此承認對方的獨立和主權。這對納賽爾的事業產生巨大打擊。

積勞而逝

1970年9月,約旦王國軍隊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之間爆發流血衝突(參見詞條黑九月事件),巴解組織一半以上成員被打死。納賽爾十分痛心,立即出面召開阿拉伯國家首腦緊急會議,進行調解工作。經過連續11天緊張的工作,同月27日,衝突雙方簽署停火協定。緊張而繁重的工作使納賽爾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損害。9月28日,在機場送走各國首腦,回到家裡之後,他一病不起。當晚7時,納賽爾因心臟病發作去世,終年52歲。
納賽爾逝世的噩耗廣播後,埃及舉國沉痛哀悼,人民潮水般湧向開羅。1970年10月1日,納賽爾的葬禮在埃及開羅舉行,共有100多個國家的代表團與500萬民眾參加葬禮。

為政舉措

政治

1953年1月納賽爾創建“解放大會”,同時命令解散一切政黨。1957年5月成立“民族聯盟”,取代“解放大會”,任主席。1962年10月改建“民族聯盟”為“阿拉伯社會主義联盟”,任最高執行委員會主席。

經濟

納賽爾十分重視發展民族經濟,認為“沒有經濟上的獨立,政治獨立是沒有價值的”。他的經濟改革包括土地改革,企業國有化和大力發展重工業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埃及第二任總統))
納賽爾在演講中
納賽爾把建設尼羅河亞斯文水壩看成是自己事業的象徵。水壩建成後可灌溉土地200萬英畝,並為工業化提供充足的動力資源。在蘇聯的支援下,亞斯文高壩於1968年開始發電。
納賽爾執掌國家政權後,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號,進行土地改革。1952年9月,頒布《土地改革法》,規定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積不得超過200費丹(1費丹約合4200平方米),有子女的土地占有者,每人不得超過300費丹;多餘土地由政府徵購分成小塊賣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政府用公債償付地主贖金,農民則可在30年內以年息3%分期償還,王室土地則不予賠償;政府將保護以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農場、公司和企業,還規定僱農的最低工資,準許僱農成立農會。納賽爾政權的第一次土改旨在打擊埃及國內以王室為代表的少數大地主,通過規定擁有土地的上限,剷除舊政權的經濟基礎,鞏固新生政權。但由於缺乏科學的經濟理論和政治指導,土地改革條款的總體構想並不完備,改革對象僅涉及1789人,為一些大地主利用法律漏洞壯大勢力提供了空間。
1961年納賽爾政府再次頒布土地改革法令,將人均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降到了100費丹;查處地主隱匿地產,將王室和地主擁有的新開墾地納入改革範圍;沒收外國人在埃及占有的土地。第二次土地改革擴大了改革的範圍和力度,使更多的小農受益,進一步打擊了大地產主在埃及的勢力。
1969年埃及政府發布第三次土地改革法令,規定個人占有土地面積不得超過50費丹,全家不得超過100費丹,然而,由於此次土改法令頒布後遭到許多社會名流和上層分子的反對,並未完全付諸實施。
納賽爾土地改革通過強制徵購和沒收土地,剷除了封建土地占有制,削弱了封建大地主的勢力,消滅了封建制度下的超經濟剝削。實行幾次土地改革令後,政府徵收的土地約130萬費丹,占總耕地的六分之一;可供分配的土地82萬3000費丹,一些農民分到了土地。到1967年底,合作社有4800多個,入社農民270多萬人。農戶土地占有量的增加,使農村階級矛盾得以緩和,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同時也擴大了新生政權的民眾基礎。三次土地改革從根本上消除了埃及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有利於推動埃及共和國社會經濟加速發展。1952年至1970年間,埃及農業生產每年保持著平均增長3%的發展速度。但全國仍有11000多戶大地主,1400多萬的農民(占全國農民總數的74%)需靠出賣或部分出賣勞力為生。土地改革收效不大。
1960年7月,埃及開始執行10年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計畫(1960年至1965年)。這個計畫的總投資額為16.9億埃鎊,其中工業投資占36.7%。該計畫完成後,工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發生了明顯變化:工業由21.3%上升到30.1%(1952年為13.1%),農業由31.2%下降到28.5%。1961年埃及政府在法令中規定,各企業須抽出純利潤的25%發給工人和職員;個人年收入超過一萬埃鎊者,須向國家繳納90%的所得稅
這一時期,各工業行業快速發展。1952年至1967年間,5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從78家增加到202家,從業人數從13萬上升到38.7萬。埃及現代工業這一時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現代工業部門的崛起,特別是冶金、機械和化工等行業,較為完整的埃及現代工業體系逐步形成。與此相適應的是城市人口迅速增長。
1961年7月起,埃及開始大規模國有化(又稱阿拉伯化)運動,對銀行、保險公司、大中型企業和公司,幾乎全部對外貿易和運輸企業等實行國有化,成立由納賽爾任主席的“國營組織最高委員會”,指導及調整國營企業的活動。
1962年1月,納賽爾宣布,埃及政府已控制了全國95%的工業,100%的銀行和保險業,由國家控制的企業資產已達15億埃鎊。

軍事

埃及共和國建立後,納賽爾希望國家完全獨立,與美國和蘇聯保持同等距離。而英國在蘇伊士運河沿岸的基地不斷遭到游擊隊的襲擊,因此決定放棄這些地區,並於1956年6月從最後一個地區撤出。
納賽爾經過了第一次勝利的喜悅,進而支持阿爾及利亞反抗法國的運動,贊同巴勒斯坦人從加沙地帶進入,抗擊以色列居住者,以此來確定自己的地位。他與敘利亞伊拉克談判,簽訂軍事協定,對三國軍隊進行統一調遣。
最重要的是,1955年9月,他與蘇聯簽訂了協定。協定規定,莫斯科向開羅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加強埃及對以色列的對抗力量。當然,這些離不開中東的石油因素,以及石油在政治策略中的實際作用及潛在作用。每個人都可以很清楚地意識到,納賽爾的目的是想使他的國家從西方控制中解脫出來,並且在國際舞台上能夠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儘管當初與西方政權比較好的關係,納賽爾逐漸的失去了他們的青睞而轉而投向了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
1956年1月16日,納賽爾誓言要解放巴勒斯坦。1956年夏,在美英相繼宣布退出向亞斯文大壩提供資金援助的協定之後,確認得到蘇聯支持的納賽爾宣布了蘇伊士運河的國有化,以資助大壩的建設。這引起了在運河中有股權的英國和法國的不滿。在以色列的幫助下,英國和法國公開向埃及宣戰。英法聯軍在一周內橫掃了西奈半島及賽義德港,使得埃及軍隊全面撤退。因美國與蘇聯的壓力,英法在訴求沒有實現的情況下被迫撤退。
雖然以色列在邊境停火,但是堤藍海峽的封鎖和聯合國緊急部隊在以埃邊境的部署,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全面撤軍,納塞爾則被認為是為阿拉伯世界取得了勝利,抵抗的它們的“帝國主義敵人”。戰爭後,納賽爾成為了中東的一支力量,激勵了一代的民族主義者。
納賽爾多次強調要毀滅以色列,他領導並策劃了1967年的阿以六日戰爭。他尋求了武力手段從以色列手中重新奪回了西奈半島,並得到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以派遣緊急部隊,保護其勝利果實。納賽爾對西奈半島開始重新武裝。5月23日,他下令對以色列船隻封鎖蒂朗海峽及以色列位於亞喀巴灣北部的埃拉特港,切斷了其通往印度洋的唯一海路。隨後,以色列政府以此為由向埃及宣戰。納賽爾說服了敘利亞及約旦兩國政府與其一起組成一個阿拉伯聯盟對付以色列。他在一篇演講中提到:“這場戰爭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我們的基本目標就是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儘管如此,以色列軍隊在戰爭中的進攻還是擊潰了阿拉伯聯軍。

教育

納賽爾在推動埃及教育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他推行免費教育,使得不計其數的窮人家的孩子能夠受到教育。他也熱心支持藝術事業,大量修建劇場,電影院及鼓勵樂器製造業。

民族

納賽爾繼承並發揚了“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精神之父”薩提·胡斯里等人的思想,以他的激進的言論和蘇伊士事務的成功,發展了一個覆蓋全阿拉伯世界的“納賽爾主義”。自20世紀50年代流亡的巴勒斯坦歷史學家瓦利德·哈里迪首次提出“納賽爾主義”這個名詞以來,對“納賽爾主義”的解釋繁多,但總體而言,這是一種基於納賽爾思想的阿拉伯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政治意識形態,它融合了阿拉伯社會主義泛阿拉伯主義共和主義民族主義、非殖民化和反帝意識、開發中國家團結和國際不結盟等要素,是一種融合了各種不同思想和具有很強實踐性的意識形態。
中國學者王泰和戴紅認為1952年“七月革命”完成了埃及現代社會的多個“路標性轉換”—實現了埃及民族國家的重建和主權獨立;完成了埃及政治現代化模式的制度性轉換,即把埃及從一個殖民性君主專制國家帶入了共和制時代;在經濟上使埃及擺脫了對外國資本的依附,走上改革振興之路;納賽爾主義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流意識,指導著埃及國家的全面發展;埃及由一個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國家成為一個世俗化的現代國家。這些轉變標誌著埃及現代化進程的新紀元。在國際層面,它是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和東方共產主義的世俗化阿拉伯社會主義,也是一種阿拉伯民族主義。
納賽爾的逝世為埃及社會留下巨大的歷史遺產。許多人把納賽爾看成是阿拉伯世界的領袖,一個阿拉伯政治嶄新的、叛逆的時代的代表。中國學者哈全安認為:“納賽爾主義固然存在弊端和局限,但納賽爾時代新舊勢力的消長和工業化的巨大進步,無疑為其後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政治民主化鋪平了道路。”納賽爾之後的埃及領導人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都繼承了他的這一思想。塞西還把納賽爾視作偶像。

外交

在納賽爾任總統期間,埃及、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奉行積極中立與不結盟政策,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支持各國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1955年,納賽爾參加萬隆會議;1960年,派遣志願軍去剛果(薩伊),援助帕特里斯·盧蒙巴領導下的剛果人民反對新老殖民主義的鬥爭;1961年1月出席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今達爾貝達)舉行的非洲國家首腦會議
納賽爾與南斯拉夫的狄托、印度的尼赫魯一起提倡不結盟。1961年6月主持在開羅召開的由南斯拉夫及阿聯等五國發起的不結盟國家會議籌備會; 9月1日出席在貝爾格勒舉行的第一屆不結盟國家會議。
1963年5月,納賽爾參加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開幕的非洲國家首腦會議,為促成“非洲統一組織”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與中東國家
在中東地區事務中,納賽爾拒絕承認以色列,堅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以色列侵略、恢復民族權利的鬥爭。阿聯破裂後,於1965年同敘利亞恢復關係正常化,並聯契約旦反對以色列的入侵。
1962年起,納賽爾支持以阿卜杜拉·薩拉勒為首的軍官建立的阿拉伯葉門共和國
1956年5月30日,納賽爾宣布埃及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成為非洲大陸上第一個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獨立國家。1958年4月,納賽爾派出以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武裝部隊陸軍參謀長穆罕默德·易卜拉欣中將為首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軍事友好代表團訪問中國。5月5日,毛澤東接見了穆罕默德·易卜拉欣一行,並委託他轉交納賽爾一封信。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九周年之際,納賽爾致電毛澤東,祝賀這一盛事。

歷史評價

正面評價

埃及開羅大學政治學教授賽義德·穆斯塔法·卡梅爾稱: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埃及第二任總統))
納賽爾成為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人物
埃及現任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稱讚納賽爾是“愛國者”。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支持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的做法,稱其是“亞非地區的民族英雄”。
中國歷史學者哈全安稱讚納賽爾為“埃及現代史上最具魅力的政治人物”。

負面評價

在納賽爾掌握埃及統治權的最後幾年中,他開始更多地依靠來自蘇聯的援助。也有批評者認為他是民粹主義威權主義的象徵,並且在處置地緣政治問題中過於自信甚至輕率。

人物榮譽

2004年10月29日,南非授予納賽爾“O. R. Tambo”獎(英文全稱: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O. R. Tambo),理由是:“他在反對殖民主義,以及建設一個更美好、和平的非洲和世界的鬥爭中做出了非凡的貢獻。”

人際關係

納賽爾與妻子生有三男二女。
長女Hoda,曾出版一本名為《Nasser: Secret Archives》的書籍,展示了一些關於納賽爾的資料。

主要作品

納賽爾的著作有《革命哲學》和《埃及的解放》等。他在1954年所寫的《革命哲學》一書中曾表示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為全體阿拉伯人、非洲人以至伊斯蘭教徒的領袖。

人物爭議

埃及南部的亞斯文大壩納賽爾湖(Lake of Nasser)是納賽爾領導埃及期間最具爭議的功績之一。作為埃及重工業發電設施及降低尼羅河沿岸被洪水襲擊的風險的工程,亞斯文大壩同樣導致了尼羅河沿岸水位升高而淹沒了努比亞人的大量遺蹟(除了一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保護對象)。該工程同樣導致了大量生態問題。納賽爾湖巨大的湖面使得尼羅河大量水資源被白白蒸發,但大壩同樣保護了水蒸發後留下的沉積物,並使尼羅河三角洲的耕地變得更加肥沃。 從某些農業學者的角度上看,尼羅河谷的農產品收穫量比修建大壩以前降低。但不可否認的是,亞斯文大壩工程在埃及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大量發電的作用,且成為了在農村通電中使埃及大大小小村鎮現代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壩同樣也使埃及人民免受因尼羅河洪水泛濫而帶來的全國性瘟疫

後世紀念

1970年,為紀念納賽爾逝世,幾內亞發行了一枚背面圖案為納賽爾總統頭像和生卒年月的紀念幣
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迦瑪爾·阿卜杜爾·納賽爾(埃及第二任總統))
幾內亞的納賽爾紀念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