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原則 宗旨 促進非洲國家的統一與團結,協調並加強非洲國家之間政治、外交、經濟、文教、衛生、科技、防務和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改善非洲各國人民的生活,保衛各國的主權、領土完整與獨立,從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
殖民主義 ,在對
聯合國憲章 與
世界人權宣言 給予應有的尊重情況下促進國際合作。
合作領域 1、政治與外交 2、經濟合作,其中包括交通運輸方面 3、教育與文化方面 4、衛生保健與營養方面 5、科學與技術方面 6、防務與安全方面
原則 各成員國的主權一律平等,不干涉各國內政,組中各個主權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和獨立生存的不可剝奪的權利,通過談判、調解、和解或仲裁,和平解決爭端;無保留的譴責一切形式的政治暗殺及對鄰國或其他國家所進行的顛覆活動,徹底獻身於完全解決仍未獨立的非洲領土,重申對一切集團的
不結盟政策 。
成員 主要負責人 首腦會議和
部長理事會 應屆主席分別由每次會議選出。第37屆首腦會議執行主席為
尚比亞總統 弗雷德里克 ·齊盧巴(FREDERICK CHILUBA)。秘書長阿馬拉·埃西(AMARA ESSY,
象牙海岸 人),任期一年(前秘書長薩利姆·艾哈邁德·薩利姆在三次連任後於2001年7月卸任)。
總部 組織機構 (1)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最高權力機構。每年舉行一次例會,必要時可召開特別會議;全體成員國的2/3構成法定多數。一切決議均以2/3多數作出決定。
非洲統一組織 (2)
部長理事會 :由成員國的外交部長或其他部長組成,每年舉行兩次例會,並負責籌備首腦會議。
(3)秘書處:常設機構。設1位秘書長和5位副秘書長(分別來自東、南、西、北、
中部非洲 )。秘書長由首腦會議任命,任期四年。
(4)調停、和解與
仲裁委員會 :1964年成立,設在
亞的斯亞貝巴 。由首腦會議選出21人組成,任期五年,任務是通過和平方式解決成員國之間的爭端。
(5)三個專門委員會:經濟和社會委員會,教育、科學、文化和衛生委員會,防務委員會。
(6)預防、處理和解決衝突機制:1993年6月成立,建有三個常設機構:即
中央機構 、和平基金、處理衝突辦公室。中央機構是領導部門,由11個非統成員國組成,每年改選一次;和平基金是財務部門,每年從非統預算中撥出6%的經費為其基本資金,並接收其它自願捐款;處理衝突辦公室負責收集信息和指揮行動,主要就當前非洲有關衝突的狀況和處理辦法提出技術性報告。
主要活動 截至2001年底,共召開了37屆首腦會議,前36屆首腦會議地點(時間):
開羅 (1964.7)、
阿克拉 (1965.10)、
亞的斯亞貝巴 (1966.11)、
金夏沙 (1967.9)、
阿爾及爾 (1968.9)、亞的斯亞貝巴(1969.9、1970.9、1971.6)、
拉巴特 (1972.6)、亞的斯亞貝巴(1973.5)、
摩加迪沙 (1974.6)、
坎帕拉 (1975.7~8)、
路易港 (1976.7)、
利伯維爾 (1977.7)、
喀土穆 (1978.7)、
蒙羅維亞 (1979.9)、
弗里敦 (1980.7)、
奈洛比 (1981.6)、
亞的斯亞貝巴 (1983.6、1984.11、1985.7、1986.7、1987.7、1988.5、1989.7、1990.7)、
阿布賈 (1991.6)、
達喀爾 (1992.6)、
開羅 (1993.6)、
突尼西亞 (1994.6)、亞的斯亞貝巴(1995.6)、
雅溫得 (1996.7)、
哈拉雷 (1997.6)、
瓦加杜古 (1998.6)、
阿爾及爾 (1999.7)、
洛美 (2000.7)。1982年因各成員國在
西撒 和
查德 等問題上有重大分歧,未能召開首腦會議。此外,該組織於1980年4月在
奈及利亞 首都
拉各斯 召開了非洲經濟問題特別首腦會議,1987年11月在
亞的斯亞貝巴 舉行了非洲外債問題特別首腦會議,1999年9月在利比亞港口城市
錫爾特 召開有關成立
非洲聯盟 的第4次特別首腦會議,2001年3月在錫爾特召開第5次特別首腦會議正式宣布非洲聯盟成立。
非洲統一組織 2000年7月10日至12日,非統第36屆首腦會議在多哥首都
洛美 召開。非洲53個成員國中,有33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 應邀與會。多哥總統
埃亞德馬 當選為本屆非統執行主席。審議《非洲聯盟章程》成為本屆會議的主題。為儘快推動非洲國家在新世紀裡加強團結與合作、共同尋求應對全球化挑戰和實現非洲
和平與發展 的有效途徑,與會國家領導人對非統秘書處法律專家和議員小組起草的《非洲聯盟章程》進行了認真細緻的研究和討論,予以一致通過,並承諾待該草案得到非統三分之二成員國簽署、批准生效後,非統將於2001年3月在利比亞錫爾特再次召開特別首腦會議,正式宣布成立
非盟 。非盟基本法草案的順利通過,標誌著非洲在聯合自強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非洲獨立國家首腦會議開幕式會場 會議對非洲的和平與發展問題給予了嚴重關注。在此次首腦會上,與會各國普遍認為,非洲要在21世紀實現發展和全面復興,必須首先消除戰亂和衝突;非洲國家應對非洲嚴酷的現狀進行深刻自我檢討和承擔應有的責任。會議著重討論了
獅子山 問題、埃厄邊界衝突、
葛摩 昂儒昂島 獨立等熱點,並提出一系列解決方案;強調加強非統預防、處理和解決衝突機制的作用;建議組建非洲維和部隊,成立非洲和平和預防衝突學院,以培訓調解和處理衝突的專門人才。薩利姆還倡導非洲國家實行有助於和平、穩定與安全的新政治文化,從根本上杜絕軍事政變等違法行為。
會議加大了對非洲貧困、債務、疾病和難民等經濟、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會國呼籲非洲國家加快經濟一體化步伐,協調消除貧困化行動,重視和加強愛滋病的防治工作,加緊探索南南和南北合作機會,同時希望國際社會尤其是已開發國家在向非洲提供官方援助、直接投資、減免債務和防治愛滋病方面採取更大和更切實的舉措,並能平等對待
非洲難民 。
2001年7月9日至11日,非統第37屆首腦會議在尚比亞首都
盧薩卡 召開。53個非統成員國中除
葛摩 外全部派團出席,其中有38位國家元首。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 、南非前總統
曼德拉 、尚比亞前總統
卡翁達 等應邀與會。會議選舉
尚比亞總統 齊盧巴為本屆非統執行主席,同時選舉
象牙海岸 前外長阿馬拉·埃西為非統新任秘書長,主要負責非統向非盟過渡。
本次會議正式宣布非統向
非洲聯盟 過渡,過渡期為一年,可視情延長。非洲聯盟系非洲國家在利比亞領導人
卡扎菲 倡議下於1999年9月召開的非統第4次特別首腦會議上決定成立的,2001年3月非統召開第5次特別首腦會議,正式宣布非盟成立。但由於當時批准非盟章程的國家僅32個,未達到非盟章程生效所需的36國法定數目,非盟暫無法啟動。2001年5月26日,非盟章程在批准國達到法定數目後正式生效, 非盟亦在本次首腦會上正式啟動。非洲國家對成立非盟均給予高度評價,對未來非盟寄以厚望,決心將非盟建設成為具有比非統組織機制形式更高、更有效率和權威性、並擁有更廣泛民眾基礎的全非一體化組織,以更好地完成領導非洲國家應對各種挑戰、擺脫被邊緣化命運、實現發展與復興的偉大使命。
W.E.B.杜波依斯 會議同時審議並通過“新非洲倡議”(現為“
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N DEVELOPMENT)。該倡議在南非、
奈及利亞 和阿爾及利亞三國提出的“非洲千年復興計畫”及
塞內加爾總統 瓦德 起草的“歐米茄計畫”等檔案的基礎上形成,其主要內容是:突出非洲國家對該計畫的主導權;確定以消除貧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基礎設施建設、
人力資源開發 、農業生產、環境保護和科技發展為重點發展領域的長期戰略,爭取今後15年內全非GDP年均增長7%以上和貧困人口減半;重視與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已開發國家建立平等互惠的新型夥伴關係,努力爭取西方向非洲國家提供更多資金和援助。該計畫的通過獲得與會國家的積極評價,它們普遍認為該計畫將成為未來非洲國家發展與復興的指針。
會議密切關注非洲地區衝突、貧困和愛滋病等問題,並為解決這些問題做出積極努力。與會各國一致認為,非洲國家只有徹底消除戰亂和衝突、實現和解與合作,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非洲復興。會議強烈譴責6月中非發生的軍事政變,一致決定對
葛摩 現政權繼續實行制裁,敦促捲入剛果(金)戰爭、
蒲隆地 衝突的有關國家領導人密切合作,共同尋求結束衝突、恢復和平的有效途徑。
同中國關係 非統與我國關係友好。非統組織每屆首腦會議召開之際(1966年-1969年除外),我國務院總理均致電祝賀。前國務院總理
朱鎔基 在2001年7月8日致第37屆非統首腦會議的賀函中,高度評價
非統 長期以來為非洲的獨立、解放、和平、發展事業作出的貢獻,以及非洲國家和人民在新形勢下團結合作,共同應對新挑戰的努力;指出
非洲聯盟 的成立顯示出非統組織在勝利完成原有歷史使命之後,將向更高程度的一體化方向邁進;高度讚揚2000年10月召開的
中非合作論壇 部長級會議為中非雙方在新形勢下建立長期穩定、平等互利的新型夥伴關係開闢了廣闊前景;稱讚中國政府與非統組織之間建立起的長期、密切合作關係為中非人民架起了友誼的橋樑,並相信在新世紀裡中國政府將繼續與未來的非盟一道不斷推動中非友好合作關係邁上新台階。
2001年5月25日,非洲各國駐華使節舉行招待會,紀念
非洲解放日 (即非統成立日)38周年。國務院副總理
錢其琛 出席並發表講話。他高度評價非統組織成立38年來為爭取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促進非洲的
和平與發展 及人類的進步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讚揚非洲國家面對新形勢帶來的巨大挑戰和自身不利處境,努力加強團結合作,謀求共同發展,並取得實質性進展;相信在非洲國家的不懈努力下,非洲復興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非洲大陸必將迎來一個和平、穩定與發展的新世紀;指出
中非合作論壇 部長級會議為中非在新世紀進一步加強合作確立了良好框架,有利於推動中非之間建立長期穩定、平等互利的新型夥伴關係。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同非統組織的關係。2001年7月11日和12日,
唐家璇 外長、
錢其琛 副總理先後致電祝賀阿馬拉·埃西當選非統新任秘書長。7月10日-11日,外交部副部長
楊文昌 作為中國政府特使,以“應邀嘉賓”身份出席了在尚比亞首都
盧薩卡 舉行的非統第37屆首腦會議。同年,中國政府還向非統和平基金捐贈20萬美元,用於其在剛果(金)的維和行動。
下設機構 泛非郵政聯盟
泛非電信聯盟
泛非新聞社
非洲國家電視廣播機構聯盟
非洲工會統一組織
非洲體育運動最高委員會
【發展演變歷程】
泛非主義與非洲統一組織的成立
追溯非統組織的發展演變歷程,不能不提到為黑人爭取平等權力和政治、經濟獨立的
泛非主義 思潮。泛非主義起源於美洲,紮根於非洲,其目的是反對
種族主義 、
殖民主義 ,實現非洲的獨立與統一。以此為基礎的
泛非主義運動 在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整個進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泛非主義產生於19世紀晚期,它是美洲黑人反對奴隸制以及白人種族主義和非洲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的產物。1885年,泛非主義思想最早由拉美加勒比海牙買加人馬爾庫斯·加爾維在列強瓜分其他大陸殖民地的
柏林 國際會議之後提出。進入20世紀,泛非主義的理論逐漸與美洲黑人和非洲人民的鬥爭實踐相結合,從而開始形成一種有組織的運動,即
泛非主義運動 。1919年,在美國黑人知識分子
杜波依斯 的倡導下,57名代表(其中12名來自非洲)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
泛非會議 。巴黎和會主張改變非洲現狀,提出讓
非洲人 民自決,主張在原
德國殖民地 基礎上,建立一個國際監督下的由非洲人管理的國家。經過多年的鬥爭,至二戰結束以後,隨著
亞非拉 民族解放運動 的興起,泛非思潮進一步發展,以
恩克魯瑪 、
納賽爾 、
凱塔 、
杜爾 、
尼雷爾 、
盧蒙巴 和博瓦尼等為代表的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們將
泛非主義 思想進一步具體化,通過各種形式的鬥爭為各自國家贏得了獨立。
非洲統一組織誕生
進入20世紀60年代,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獲得了獨立。20世紀60年代初,非洲獨立國家已經達30多個。這些國家面臨著共同的任務,那就是保護和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發展民族經濟,支持未獨立非洲國家的解放鬥爭。因此,非洲國家聯合起來打擊共同的敵人——
殖民主義 、種族主義和霸權主義,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非洲統一組織成員國元首在亞的斯亞貝巴合影 獨立後,非洲國家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和建立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同時支持未獨立國家人民的鬥爭,實現非洲大陸的完全解放和復興,任務非常艱巨。特別是英、法等老牌殖民主義被迫從政治上撤出非洲後,正企圖以
新殖民主義 的方式“重返非洲”,從其他方面控制非洲,甚至對非洲新獨立國家發動公開的武裝入侵。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因埃及將英國長期霸占的
蘇伊士運河 收歸國有,對埃及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嚴重威脅非洲國家的獨立和生存。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蘇聯兩個
超級大國 為了爭霸世界,積極向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的非洲大陸擴張滲透,以求將非洲國家納入各自的勢力範圍,從而使非洲面臨分裂和“
巴爾幹化 ”的危險。因此,非洲獨立國家迫切需要聯合自強,加強團結與合作。
象牙海岸總統 博瓦尼就曾經大聲疾呼:“我們需要聯合起來”,只有實現非洲大陸的聯合和統一,“才有可能使非洲作為獨立的大陸繼續存在”,才能確保非洲的完全解放和促進非洲的振興。因此,非洲團結和統一成為非洲國家和人民迫切的願望和需要。
在爭取非洲團結和統一的事業上,
克瓦米·恩克魯瑪 做了很大的努力。1958年4月,在
阿克拉 召開了第一屆
非洲獨立國家會議 ,決定與會八國建立合作與團結關係。同年12月在阿克拉召開了第一屆
全非人民大會 ,專門討論了非洲統一問題,號召非洲各獨立國家聯合為若干區域聯邦或集團,以便最終建立“泛非聯邦”或“
非洲合眾國 ”。1960年、1961年又先後在
突尼西亞 和
開羅 召開了第二屆和第三屆全非人民大會。這些會議為非洲的團結和統一鋪平了道路。在此期間,區域性的聯合迅速發展起來,但這些區域性集團對非洲統一的方式和程度有不同的主張,因而形成了一些各持己見的國家集團。
1958年11月,
加納 和
幾內亞 宣布組成聯盟。1960年12月,
馬里 加入該聯盟,形成了加、幾、馬聯盟。差不多與此同時,原法屬殖民地國家茅利塔尼亞、尼日、
塞內加爾 、
象牙海岸 (今象牙海岸)、
達荷美 (今貝寧)、
上沃爾特 (今
布吉納法索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喀麥隆 、剛果(布)加彭和馬爾加什等12國組成了“
布拉柴維爾 集團”,其正式名稱為“非洲-馬爾加什聯盟”。1961年1月,加、幾、馬聯盟三國,埃及、
摩洛哥 和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等六國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集會,反對美國干涉剛果(
薩伊 )的事務。由於非洲獨立國家中出現了兩個集團,時任
賴比瑞亞 總統杜伯曼倡議召開非洲各國參加的會議來調解分歧。1961年5月,非洲國家首腦在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開會,有20個國家參加(除了“布拉柴維爾集團”外,還有
衣索比亞 、賴比瑞亞、利比亞、
奈及利亞 、
獅子山 、
索馬里 、多哥和
突尼西亞 )。
卡薩布蘭卡 集團拒絕參加會議。在
蒙羅維亞 會議上,以布拉柴維爾集團為基礎形成了蒙羅維亞集團。由於在剛果(
薩伊 )問題以及非洲統一運動進程和方式等問題上存在分歧,非洲各獨立國家分成了
卡薩布蘭卡 集團和
蒙羅維亞 集團。蒙羅維亞集團各國確立了非洲各國
互不干涉內政 、平等互利的原則,重申加強相互間的經濟、文化合作,特別是發展
區域經濟合作 ,不急於謀求政治上的統一。它們被認為是非洲統一運動中的溫和派。而卡薩布蘭卡集團則制定了《卡薩布蘭卡憲章》,主張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
外交政策 ,積極支持非洲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卡薩布蘭卡會議 還決定設立一系列機構,如非洲協商會議、技術委員會,另有政治、經濟、文化和防務等各個委員會,非洲各國均可派遣代表參加,加強相互間的全面合作。這些國家被認為是非洲統一運動中的激進派。
1963年5月,亞的斯亞貝巴峰會會址 1962年1月,非洲各國在
拉各斯 再次召開
非洲獨立國家會議 ,除
卡薩布蘭卡 集團,幾乎所有非洲獨立國家都出席了此次會議。會上,
衣索比亞 皇帝
海爾·塞拉西 發表了調解兩個集團關係的著名演說,強調兩個集團都主張反帝,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這是相互團結的基礎。他號召兩個集團必須拋開枝節問題上的分歧,同心協力,團結一致。海爾·塞拉西皇帝的主張符合正在進行反帝反殖鬥爭的非洲人民的利益,因而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會後海爾·塞拉西皇帝利用個人威望,進行了一年多的調停活動。1962年,剛果(
薩伊 )問題也因成立民族和解政府而得到初步解決,從而最終排除了非洲統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礙。最終,在海爾·塞拉西皇帝的倡議下,1963年5月22—25日,31個非洲國家首腦在
衣索比亞 首都亞的
斯亞貝巴 舉行峰會。5月25日,30位非洲國家領導人簽署了《非洲統一組織憲章》,從而實現了近百年來非洲人民追求的非洲統一。這一天也被定為“
非洲解放日 ”而載入非洲史冊。
非洲統一組織的成立是非洲
民族解放運動 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結束了非洲國家之間的集團鬥爭,使非洲國家走上了團結合作的道路。它推動了反帝反殖和反種族主義鬥爭的深入發展,促進了
南南合作 和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