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賽爾主義(Nasserism)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納賽爾主義
- 外文名:Nasserism
- 所屬學科:世界歷史
- 公布時間:2012年
納賽爾主義(Nasserism)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
納賽爾主義(Nasserism)是2012年公布的世界歷史名詞。定義埃及領導人納賽爾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和阿拉伯社會主義的綜合思想體系。出處《世界歷史名詞》第一版。1...
主義介紹 但由於它們對阿拉伯社會主義的解釋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如有納賽爾主義、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論”、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復興社會主義、阿爾及利亞的自治社會主義和突尼西亞的憲政社會主義等。儘管這些國家在實行阿拉伯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在理論口號和具體做法中有許多不同,但是存在著共同的基本特徵,即:以阿拉伯民族...
納賽爾任內改革土地制度,加快工業化建設,在蘇聯援助下建成亞斯文水壩;對外與狄托、尼赫魯共同倡導不結盟運動,堅持不結盟政策。他是20世紀50、60年代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倡導者,其思想被歸納為“納賽爾主義”。著有《革命哲學》《埃及的解放》等。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18年1月15日,賈邁勒·阿卜杜爾·納賽爾出生於埃及...
《阿拉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歷史考察》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1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志斌。 內容簡介 阿拉伯社會主義國家包括埃及的納賽爾社會主義、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復興社會主義、阿爾及利亞的自管社會主義、利比亞的伊斯蘭社會主義、突尼西亞的憲政社會主義。阿拉伯社會主義作為中東民族主義發展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和社會運動...
一、納賽爾主義對伊斯蘭教的排斥與壓制 二、“官方伊斯蘭”:納賽爾主義政詒合法性的工具 第二節 納賽爾主義與伊斯蘭教:外交層面的考察 一、“阿拉伯”高於“伊斯蘭”的外交理論與實踐 二、納賽爾主義在外交政策中對伊斯蘭教的利用 第六章 地方阿拉伯民族主義與伊斯蘭教——以埃及和敘利亞為例的分析 ...
這6條原則概括起來,就是要使埃及擺脫被奴役受壓迫貧窮落後的境地,建立一個自由公正的新埃及。後來隨著埃及革命的勝利和獨立,民族國家的建立,納賽爾民族主義的重心轉移到了整個阿拉伯世界,納賽爾想要在阿拉伯國家中謀取埃及應有的地位,發揮埃及在阿拉伯、非洲和伊斯蘭世界中的領導作用。納賽爾在他的《革命哲學》一書中...
1967年“六·五戰爭”阿拉伯國家的軍事慘敗,成為了穆斯林世界的歷史轉折點和分水嶺,致使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式微與伊斯蘭主義的崛起,庫特布主義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納賽爾主義的替代物與矯治方案,確立了中東乃至穆斯林世界的話語霸權地位。海拉爾·迪克米堅評價道,庫特布為20世紀50、60年代日趨衰落的埃及穆斯林兄弟會,以及70...
穆罕默德·納賽爾 沙烏地阿拉伯人,他是在1980年在阿富汗共同戰鬥時追隨賓·拉登的。他被認為是炸毀沙特胡拜爾塔樓的肇事者,那次爆炸造成近200人死亡。阿里·阿特瓦 是黎巴嫩恐怖組織的軍事頭目,1985年參與劫持了TWA航班的飛機,殺死了一名美國乘客。他負責向在伊拉克的戰士提供後勤和武器支持。阿卜杜拉·艾哈邁德 埃及人,...
nasserite,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作名詞時譯為“(埃及前總統)納賽爾主義者;納賽爾的支持者”。短語搭配 nasserite popular organization 納賽爾派人民組織 Nasserite Correction Party 納賽爾派糾正黨 nasserite popular unionist party 納賽爾派人民統一黨 ; 詳細翻譯 單詞釋義 納瑟擁護者 ...nasser埃及總統...
而此前,堅持反對脫離“阿聯”的親納賽爾分子薩米·蘇凡(SamiSufan)及其支持者已經脫離復興黨另組納賽爾主義組織——阿拉伯社會主義联盟。執政 60年代初,復興黨經歷了重大考驗,但卻為登台執政積累了經驗。從這一時期開始,黨內老一代領導人影響力開始下降,以復興黨“軍事委員會”為主的少壯派逐步擴大了影響。1963年...
1974年,在強調新聞職業道德的基礎上,政府取消了舊的新聞法,,取消新聞檢查,允許就恢復黨派、納賽爾主義以及報刊自由問題進行討論。1975年,薩達特下令成立最高新聞會議(Supreme Press Council)。這個機構隸屬總統,由它對報刊實行監督,協助總統制定新聞發展規劃和政策,指導媒介發揮潛力實現國家的目標,保障遵守社會道德...
1985年4月15日,一支聯合了阿邁勒運動、黎巴嫩社會進步黨(PSP)和黎巴嫩共產黨(LCP)的聯軍襲擊了“獨立納賽爾主義運動”。該組織是黎巴嫩遜尼派的主要民兵組織,與巴解組織關係密切。在持續一周的巷戰之後,獨立納賽爾主義運動被擊敗,其領導人Ibrahim Kulaylat流亡國外。1985年5月 1985年5月19日,阿邁勒運動和...
1952年埃及共和國成立後,納賽爾提倡“泛阿拉伯主義”。這個政策的目的在於阿拉伯國家的非殖民化,排除美國、英國和法國在中東和北非的影響,以及解放巴勒斯坦。保守派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和約旦的王室則反對這個政策。敘利亞當時是埃及的支持者。1958年春大馬士革要求籤署一份聯合條約。同年2月1日該條約被簽署。敘利亞要求...
儘管復興社會主義運動自1958年阿拉伯復興黨與阿拉伯社會黨合併後已成為最重要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但在納賽爾主義統治的三年中陷入了混亂。只有少數復興黨黨員在聯合共和國政府中擔任公職,例如胡拉尼成為共和國副總統,比塔爾擔任文化與指導部長。1959年初,復興黨籍的部長先後推出阿聯內閣,隨後阿聯政府正式宣布取締復興黨,而...
在此期間,薩拉勒接受了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的納賽爾主義,並與納賽爾有了聯繫。他積極參加反對國王統治的“自由葉門聯盟”的政治活動。受納賽爾主義的影響,一批少壯派軍人仿效“埃及革命”的經驗,組織起來推翻反動的封建君主統治和宗教控制政治的制度。1961年9月,葉門武裝部隊和公安部隊的15名少尉發起成立“葉門...
摩洛哥學者穆罕默德·扎里夫指出,伊斯蘭青年組織的成立,是摩洛哥國內外影響下的直接產物:一方面,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陣營戰敗後以納賽爾主義為代表的民族主義思潮式微。阿拉伯世界進入「沙特時期」,大量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受到沙特官方的支持,對該類組織的出現形成鼓舞。另一方面,伊斯蘭主義作為一種政治力量,...
在英國占領時期(1882~1922),西方文明對埃及的挑戰,長期喪失政治獨立和不平等交往的加劇,使埃及從伊斯蘭改革運動和世俗民族主義運動兩個方面進行了持續性的應戰,終於在獨立後走上30年不成功的立憲政治運動。納賽爾的民族主義革命和阿拉伯式社會主義實驗最終仍未成功,但開創了阿拉伯世界走向現代化的前奏。埃及的現代化...
1952年7月,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起義,推翻了法魯克王朝的統治。因為革命發起者和參與者都是穆斯林,革命成功後,埃及的最高政治權力被穆斯林把持,科普特人的地位滑向邊緣。1970年納賽爾去世後,薩達特繼任總統,他利用伊斯蘭組織對抗納賽爾主義者,導致科普特人和穆斯林矛盾激化。1981年穆巴拉克就任總統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