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特人

科普特人

科普特人(ou.Remenkīmi en.Ekhristianos,原指阿拉伯人古埃及人稱呼為科普特人,意為“埃及的基督教徒”)指古埃及信仰基督教的民族。

根據埃及官方統計,2017年科普特人口占埃及全國9200萬人口的15%至20%,其中絕大多數信仰基督教,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多次襲擊埃及科普特基督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普特人
  • 外文名:ou.Remenkīmi en.Ekhristianos
  • 解釋:埃及的少數民族之一
  • 人數:埃及9200萬人口的15%至20%
簡介,名稱由來,歷史沿革,科普特語,羅馬拜占庭時,伊斯蘭初期,政治軍事政策,宗教政策,生存狀況,科普特語,宗教機構,生存狀況,宗教信仰,歷史文化,

簡介

他們是在一世紀時皈依基督教的埃及人的後裔,屬尼格羅―歐羅巴混血人種。21世紀初,在埃及的科普特人是中東地區最大的基督教民族,其人口約占埃及超過8千萬總人口的10%左右。
今日科普特人基本上是古埃及人的直接後裔。古埃及人是非洲大陸最古老的民族,曾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其發祥地為尼羅河中游。

名稱由來

科普特(Copt)一詞的詞源較為複雜。據歷史記載,亞述人稱古埃及為Ki-Ku-Phon,意即“神祗之地”或“靈魂之地”。古埃及人藉此作為自己都城孟夫的別名。希臘人占領埃及後,按自己的語法,將Ki-Ku-Phon寫成Aegyptus,由此衍生出拉丁文和其他歐洲文字中的埃及(Egypt)一詞。639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後,誤以為“Egypt”的詞首“E”是冠詞,可從略,為便於發音,將“gypt”讀成“Qipt”,現在歐洲文字中的“Copt”一詞由此而來。
多數科普特人操阿拉伯語,屬閃含語系閃米特語族,但在宗教儀式中仍使用科普特語,屬閃含語系古埃及-科普特語族。他們保持著古埃及人固有的文化特色。

歷史沿革

“科普特”和“科普特人”泛指埃及和所有埃及人。當時,科普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雅各派科普特支派,少數人信仰基督教麥勒卡派或猶太教。古希臘語雖被定為官方語言,但人們日常用語仍是代表古埃及語最後階段、大多用希臘字母拼寫的科普特語。
科特語寫的古書科特語寫的古書
科普特是阿拉伯人對埃及的稱呼,而科普特人在伊斯蘭教初期則是對埃及原住民的統稱,他們是古代埃及人的直接後代。當時的埃及科普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雅各派科普特支派(即“基督一性派”),少數人信奉基督教麥勒卡派(即“基督二性派”)或猶太教。古希臘語雖被定為官方方言,但是人們日常用語仍是代表古埃及語最後階段的科普特語。雖然科普特人的含義在現代的穆斯林語境中發生變化,本文所指的含義以伊斯蘭統治初期為準。

科普特語

(Coptic)的來源也較為複雜,它是古埃及文的最終形式,也是埃及在羅馬拜占庭統治下希臘化的產物。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形成於公元前3500年,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紀。它們使直接描摹物體形象的文字元號,最初的使用者主要是僧侶。中王國時期開始以蘆葦筆為書寫工具,在紙莎草紙上書寫,所以象形文字中演變出一種簡化的速寫形式,成為僧侶體。公元前7世紀中期左右,僧侶體又演變出一種書寫速度更快的草書體文字,通常用於日常公文的寫作,因而稱之為世俗體(Demotic)。在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之後,希臘語開始在這個國家通行。在之後的歲月里,以這位馬其頓大帝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歷山大的規模逐漸成型,並很快成為希臘化世界(Hellenistic World)的重要城市之一,以它為首都的埃及在大多數行政領域中已經開始通用希臘語。受到官方影響,希臘語社群在整個尼羅河河谷地區的城鎮迅速蔓延,以至於到了在2世紀到3世紀,有相當一部分的埃及人會說兩種語言。科普特語文字系統在3世紀得以創立,可能有兩點原因:一是埃及雙語精英階層為了應對希臘語的挑戰和復興埃及語言的一種嘗試;二是基督教在埃及的傳播促使當地人必須把與傳統宗教密切相關的古埃及語加以改進,以適應基督教的發展。這套文字系統套用了希臘語的字母,並從“通俗體”中借用了若干字母來表示希臘語字母中不存在的發音。早期的科普特文字主要用於對希臘語作品的翻譯和謄抄,其中大部分都是基督教經文。從4世紀開始,尤其是451年卡爾西頓會議之後,埃及基督徒更加熱衷於使用自己的語言,科普特語的原創基督教文學開始大量出現,它包括聖徒的生平、頌詞、布道詞、賢者問答、修行規則和書信,這些創作一直持續到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占領埃及之後。

羅馬拜占庭時

公元1世紀中期基督教由聖馬可傳入埃及,埃及人紛紛入教,以示對敬奉多神教的羅馬統治者的抗拒。埃及不斷增長的基督教人群一直遭到羅馬政權零星的鎮壓,在3世紀時的兩位羅馬皇帝戴克留斯(Decius)和戴克里先(Diocletian)的統治下,基督徒受到的迫害尤其嚴重。在戴里克先的統治下眾多基督徒的殉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之後的埃及基督徒把這位皇帝在284年8月29日的即位日作為科普特紀元的開始,它通常也被稱為“殉道士紀元”(Era of the Martyrs)。儘管遭受著羅馬人無以復加的迫害,科普特人依然堅強地堅守著基督教的信仰,並發展出之後在基督教世界影響很大的修道士制度。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改奉基督教,埃及亞歷山大教會的勢力盛極一時。但是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各教會關於耶穌基督的性質爭論不休,451年在卡爾西頓召開的全基督教大會把“基督一性論”(Monophysitism)定為異端,亞歷山大教會不服此說,公開與君士坦丁堡大公教會分裂。在拜占庭統治後期,亞歷山大教會領導下信奉“基督一性論”的說科普特語的埃及土著居民遭到了信奉“基督二性論”說希臘語的統治者的殘酷迫害。

伊斯蘭初期

穆斯林軍隊征服埃及的初衷並不僅僅為了傳播伊斯蘭教,也是出於戰略考慮:埃及鄰近敘利亞和希賈茲,戰略地位顯要;它土地肥沃,盛產穀物,一向是君士坦丁堡的穀倉;首府亞歷山大港,是拜占庭海軍的基地,也是通往北非走廊其餘地區的門戶。基於以上這些原因,當穆斯林軍隊在敘利亞站穩腳跟後,便在阿穆爾·本·阿綏的率領下開始向埃及進攻,並於642年9月占領亞歷山大,在之後的歲月里逐步攻陷埃及全境。
為了維持埃及新興政權的穩定性,伊斯蘭初期的穆斯林統治者實施了一系列的政治、軍事、宗教政策。

政治軍事政策

穆斯林統治者在埃及設立行省,包括上下埃及,阿穆爾·本·阿綏擔任首任埃及總督。按照哈里發歐麥爾的政策,阿穆爾在巴比倫城堡外的營地——福斯塔特變成了新的都會,它在之後的300多年裡一直是埃及的首府。阿穆爾嚴禁阿拉伯士兵與當地居民混住,並規定他們必須居住在福斯塔特或者地方駐地的軍營里,隨時待命出征或平叛。軍隊給養由在地方專門徵用的稅收保證,士兵不能從事農業生產和擁有土地,以防止他們安定以後無心征戰。
穆斯林統治者並沒有完全整頓埃及舊有的行政制度,而是保留和任用了大量的前政府基層行政人員,只是把身居高位的官員替換成了阿拉伯人指派的人選。由於對基督教徒的不信任,穆斯林政權嚴密監控著基層官員們的一舉一動。當時,各地稅收的收繳和分配都是靠埃及本地的科普特官員完成,政府則會派遣穆斯林官員巡視全國,以監督和視察稅收工作的完成情況,並跟福斯塔特的中央政權保持定期的聯絡。同時,各地人民有義務為郵政人員和運輸牲畜提供食品和飼料,以維持帶有偵查功能的國有郵政系統正常運轉。通過遍布全國的軍事部署、稅務巡查官和官方郵政系統,福斯塔特政權有效地控制著埃及全境。
從伊斯蘭教征服初期的文獻可以看出,穆斯林統治者們保留了希臘語和科普特語作為埃及官方的行政辦公語言。而阿拉伯語在一開始,只是福斯塔特政權與其穆斯林下屬之間交流的語言,但隨著穆斯林稅務巡查官和軍隊深入全國各地,它也作為一種書面語言開始流行開來。那一時期的紙草證實了,一些公共領域使用的文書如收據、公文、告示等都會由阿拉伯語和另外一種本土語言寫成,這實際上是繼承了拜占庭統治期間的雙語傳統。
從阿穆爾在占領埃及7年後開始的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們也可以窺見穆斯林統治者對埃及行政管理的良好運轉。為了從埃及運糧救濟旱災中的希賈茲,阿穆爾派人開鑿了連通埃及盛產小麥的腹地和紅海的運河,同時也疏浚了古代的法老運河,稱為“信士們的長官的運河”(Khalij Amir al-Muminin),通過希利俄波利斯使巴比倫堡北邊的尼羅河與紅海的古勒助木相聯繫。]另外一項巨大的工程是,為了配合654年穆阿維葉對拜占庭的進攻,阿穆爾在亞歷山大港建造了一支大型海軍艦隊。上述的浩大工程,均需要統治者對埃及本土可利用資源的深入了解和細緻掌控,同時建設新的基礎設施和修繕過去的設施也是統治者良好的行政運作手段和效率的體現。

宗教政策

穆斯林統治埃及後,在宗教上實行了“以夷制夷”政策和“迪米”制度,服務於他們在埃及建立穩定和有效統治的戰略意圖。
埃及當時的宗教環境相當複雜。在拜占庭統治期間,占埃及多數人口的科普特人信仰基督教“一性派”(Monophysite),而少數希臘羅馬裔人口信仰拜占庭的官方教派基督教“二性派”(Melkite),還有少部分的猶太教群體。當穆斯林進攻埃及時,受到拜占庭官方迫害的一性派基督徒都採取了不抵抗穆斯林甚至與他們合作的態度,加速了拜占庭帝國在埃及的統治的滅亡。
公元646年,穆斯林軍隊在阿穆爾·本·阿綏的率領下最終擊退了拜占庭企圖反攻埃及的軍隊,重新占領亞歷山大。此時的埃及仍有大批希臘羅馬裔居民並未隨拜占庭軍隊撤走,他們中很多都曾經在拜占庭埃及政權中任職,且大多信仰與埃及土著居民不同的基督教“二性派”。
埃及的穆斯林統治者,把當時埃及所有的基督徒統稱為“科普特人”。不過埃及的基督徒在穆斯林的統治下並不是團結一致的,而是把拜占庭時代的教派分歧延續到了伊斯蘭時代。他們為了維護自身派別的利益,都採取了與統治者合作的態度,以確保敵對派別不會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兩派的代表人物通常會把自己與對手的分歧向穆斯林統治者申訴,以期後者能幫助自己打壓對手。通常情況下穆斯林政權都會在一定時期偏袒一方,打壓另一方,他們採取的手段有:集體流放和關押、教堂財產充公、高額稅金或罰和關閉教堂。埃及基督徒之間分歧被穆斯林統治者充分利用,用以打擊異教勢力和穩固政權統治。
穆斯林統治者的宗教政策也體現在對科普特人改信伊斯蘭教的態度上。他們延續在其他征服地區一貫執行的“迪米”制度。在伊斯蘭國家中受到寬容和保護的基督徒、猶太教徒和祆教徒都被稱為“迪米”(al-dhimma),即“立約之人”。這些非穆斯林必須承認伊斯蘭教的崇高屬性和伊斯蘭國家的主導地位,並經由一些社會上的限制和繳付一種穆斯林不需繳納的人頭稅(jizya),以表示他們接受臣屬地位。相對地,他們享有生活和財產的安全,可接受保護免受外敵侵凌,可以自由崇祀,並在處理自身的事物方面,享有很高的自主權。
在伊斯蘭初期,埃及的穆斯林統治者之所以沒有在科普特人中強力推行伊斯蘭教,經濟因素是主要原因。作為穆斯林統治下的“迪米”人,必須繳納人頭稅、土地稅和服徭役。埃及大量基督教徒的存在無疑成為伊斯蘭國家潛在的收入來源。

生存狀況

四大哈里發伍麥葉王朝統治時期,埃及是阿拉伯帝國版圖內富庶的一個行省,科普特人作為順民的地位在這期間沒有變化。總的說來,統治者對科普特人還是較為寬容的,這也和阿拉伯帝國極盛時期海納百川的氣度有關。在大部分時間裡,科普特人的宗教得到尊重,穆斯林法官也不會去干涉科普特人的案件,這期間也鮮有統治者因宗教問題而迫害科普特人的記錄。因此在伊斯蘭統治初期,埃及科普特基督徒的生活和穆斯林來臨之前並沒有很大的差別。除了在中央和各地方行政中心和軍鎮駐紮著大批的說阿語的穆斯林外,廣大城鎮和鄉村人口仍以科普特基督徒為主。
上埃及傑梅鎮(Jeme)的相關文獻和建築遺蹟是證明穆斯林占領初期埃及基督徒生存狀況的最好例證。這個小鎮位於盧克索城附近,是附近村落和修道院的中心城鎮。和從前一樣,商業貿易和農業生產是這一地區基督徒主要的收入和生計來源,唯一的變化是他們需要承擔穆斯林統治者強加的稅收和徭役。除了稅收收據和與稅收相關的信件,其他由當地官員簽發的公共契約和通行證件都表明基督教人群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穆斯林總督和官員的名字通常只會出現在法律檔案上,還有少量的商貿文本會提到阿拉伯名字。只有當出現如7世紀末8世紀初時基督教修道士群體拒絕繳納稅賦的時候,穆斯林統治者才會直接介入基督徒的生活。

科普特語

在穆斯林進入埃及之前,希臘語和科普特語是埃及的兩種主要的語言。在穆斯林統治初期,希臘語繼續作為埃及的行政和書面語言被使用,而科普特語則繼續作為民間語言被基督徒們廣泛使用。在穆斯林征服埃及後的幾個世紀裡,科普特語都一直是基督徒記錄文檔的專用語言。但是隨著伊斯蘭帝國統治的穩固,科普特語逐漸地被阿拉伯語取代。一是因為行政領域阿拉伯語的使用開始影響科普特人的日常生活,為了和穆斯林官員打交道和在政權中謀得職務,科普特人在不放棄母語的同時也必須學習阿拉伯語。705年後,阿拉伯語成為埃及的唯一官方語言,科普特語在公共場合的使用被大大減少,這也加速了科普特語的凋零。二是文化交流要求科普特人學習阿拉伯語。伊斯蘭帝國東方的興盛的文化使阿拉伯語成為了解當時世界上先進科學與文明的語言,同時阿拉伯語也成為科普特人與其他地區同樣處在穆斯林統治下的基督徒相互聯絡不二選擇。與拉丁語相似,科普特語在失去活力之後,繼續在教會儀式中作為宗教語言得以保留。

宗教機構

科普特教堂是穆斯林統治期間科普特基督徒群體賴以依存的宗教機構。不管是在城市還是鄉村,基督徒社群通常都聚居在教堂建築附近。對於基督徒個人來說,當地的教堂是中心機構,他們根據教堂頒布的禮拜時間表和活動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地方的教堂是基督徒聚會和接受精神指導的地方,兼有慈善和教育機構的功能,是基督徒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伊斯蘭初期,在拜占庭時期遭到破壞的教堂得以修葺,並在穆斯林統治者的默許下新修了許多教堂。另外一個重要的基督教宗教機構是修道院。修道院為修道士提供了精神上的依託,也是他們工作、學習甚至避難的地方。修道院對普通科普特居民同樣十分重要,它擁有大量的鄉村土地,與周圍村落城鎮進行商貿交易,是埃及基督徒經濟生活中生產和流通的重要一環。拜占庭時期,科普特基督徒為了逃避統治者的迫害,紛紛進入修道院隱居。到了伊斯蘭初期,基督徒的人身、財產安全得到了穆斯林統治者的保障,他們開始回歸故土、重操舊業,修道士的人數大量減少。但是在這一時期,修道院仍有避世隱居的功能,有時會成為宗教異見分子的聚集地,許多基督徒起事反抗穆斯林統治的事件都是由修道院發起的。
在亞歷山大的科普特大主教,是埃及科普特基督教徒的首腦,他領導的亞歷山大教會和各主要城市的主教一起制定宗教政策、發布宗教命令,並負責代表自己的信徒與穆斯林統治者對話、談判。哈里發委派的埃及總督有監督科普特大主教選舉的職責,但這只是統治權威的象徵而已,他們通常都不會反對教會推舉出的人選。伊斯蘭統治初期,亞歷山大教會領導下的科普特宗教機構在穆斯林統治者的嚴密監控下,仍然保持了極大的獨立性和自治性。

生存狀況

科普特人科普特人
公元7世紀到公元18世紀間,大部分埃及阿拉伯人他們既掌握國家大權,又支配社會財富,維持基督教信仰的科普特人在政治上處於從屬地位。19世紀初,穆罕默德·阿里將法國侵略者趕出埃及,確立了其家族在埃及近150年的統治,這期間科普特人的地位得到改善。一戰後,大量科普特人積極投身民族獨立運動,試圖融入埃及社會,謀求與穆斯林的同等地位。1952年7月,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起義,推翻了法魯克王朝的統治。因為革命發起者和參與者都是穆斯林,革命成功後,埃及的最高政治權力被穆斯林把持,科普特人的地位滑向邊緣。1970年納賽爾去世後,薩達特繼任總統,他利用伊斯蘭組織對抗納賽爾主義者,導致科普特人和穆斯林矛盾激化。1981年穆巴拉克就任總統後,曾支持大幅增加科普特人每年獲得修建教堂許可的數量,但宗教衝突的根源遠未消除。
總體而言,科普特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高於穆斯林,還出過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這樣的名人。但在埃及這個伊斯蘭文化的國家裡,科普特人的“政治空間”和“文化空間”依然狹小。他們不僅遭到民間普通穆斯林的歧視,還遭到極端伊斯蘭組織發動的暴力襲擊。自2011年1月埃及局勢惡化後,基督徒和穆斯林關係加劇緊張。埃及兩輛載有科普特基督徒的公車2017-05-26日在南部明亞省遭不明身份武裝分子槍擊。據埃及國家電視台報導,襲擊已造成至少26人死亡、25人受傷。就在一個多月前,埃及坦塔市和亞歷山大市曾發生兩起針對科普特教堂的恐怖攻擊,造成至少45人死亡、100餘人受傷。2016年12月,位於開羅市阿巴西耶區的一座科普特教堂也遭炸彈襲擊,造成29人死亡。兩起襲擊均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所為。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構成眾多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重要因素。科普特人以篤信科普特教為榮,他們的心理狀態通過宗教信仰強烈地表現出來。公元二世紀中基督教經聖馬可之手傳入埃及,埃及人紛紛入教,以示對敬奉多神教的羅馬統治者的抗拒。4世紀羅馬帝國改奉基督教,主張基督神人二性並存。埃及基督徒反其道而行之,接受基督神人二性合而為一的教義,以便與羅馬和拜占庭統治者抗衡。他們引用基督的聖諭:“你們須將凱撒的事交給凱撒,將上帝的事交給上帝”,來反對世俗政權干預教會事務,保持教會的獨立性。451年卡爾西頓公會議將一性論斥為異端,埃及基督教會毅然和君士坦丁堡教會決裂。科普特人長期處於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狀態,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國,但上埃及多於下埃及,城鎮多於鄉村。在城鎮,他們相對集中在幾個城區,如開羅的舒卜拉區、艾茲拜基耶區、新開羅區、老開羅區和薩希勒區;在鄉村則聚居一隅。這種居住方式便於他們相互聯繫和開展宗教活動。科普特人和穆斯林通婚不足為奇,但現今一般實行內部通婚制。他們給孩子取科普特名。農村的科普特人還在手腕上刺上十字架標記。凡此種種都表達了科普特人自豪、自尊、自衛的情愫。
科普特人居住地科普特人居住地

歷史文化

科普特人由於其民族意識和科普特教密不可分,他們傾心推崇古埃及的歷史和文化,確信埃及所以能延續至今是法老文明起了決定性作用的緣故。不僅如此,他們格外珍視紀元後六個世紀的歷史-因為在這期間形成了科普特教,其教徒深受外族迫害,特別是在羅馬國王戴克里先統治時期。科普特人為了生存,團結在教會周圍,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他們為悼念無數英勇無畏的殉道士,將戴克里先登基之日(284年8月29日)定為科普特歷的紀元,把這六個世紀的歷史尊為“科普特史”,對官方教科書把這段歷史稱為羅馬人統治下的埃及史頗有微詞。科普特人由於其歷史、命運和興衰與埃及大地緊緊相連,因此理所當然地以強烈的感情認同於埃及的埃及屬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