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國

以色列國

以色列(State of Israel),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地處地中海的東南方向,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1948年宣布獨立,2014年1月人口已超過813萬,其中猶太人611萬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主體民族的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以色列國
  • 英文名稱:The State of Israel
  • 簡稱:以色列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耶路撒冷(Jerusalem)
  • 主要城市:耶路撒冷(Jerusalem),特拉維夫(TEL AVIV)
  • 國慶日:約公曆4、5月
  • 國歌:《希望之歌》
  • 國家代碼:IL
  •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希伯來語
  • 貨幣:以色列新謝克爾
  • 時區:東二區
  • 政治體制:議會制共和制
  • 國家領袖:總統,里夫林,總理,內塔尼亞胡
  • 人口數量:813.4萬(2014年12月)
  • 人口密度:360人每平方公里
  • 主要民族:猶太人,阿拉伯人
  • 主要宗教:猶太教
  • 國土面積:2.5萬平方公里
  • 水域率:2%
  • GDP總計:3042.26億美元(2014年)
  • 人均GDP:3.70萬美元(2014年)
  • 國際電話區號:00972
  • 國際域名縮寫:.il
  • 道路通行:靠右行駛
國 名,面 積,人 口,首 都,國家元首,重要節日,簡 況,政 治,憲 法,議 會,行政區劃,司法機構,政黨和組織,經 濟,資 源,工 業,農、牧、漁業,服 務 業,旅 游 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財政金融,對外貿易,同中國關係,

國 名

以色列國(The State of Israel)

面 積

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但由於1948-1973年間爆發了四次阿以戰爭,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耶路撒冷戈蘭高地。1994年5月和1995年2月以分別從加沙和所占約旦領土撤軍。從1995年10月起至年底,以軍先後撤出位於約旦河西岸的傑寧、圖勒凱爾姆、納布盧斯、凱勒基利亞、伯利恆、拉姆安拉等六城市。1997年1 月,以撤出希伯倫市80%地區。1998年10月,以巴簽署懷伊協定,規定以從約旦河西岸13.1%的地區撤軍。1999年9月以巴簽署執行懷伊協定的沙姆沙伊赫備忘錄,但該備忘錄迄未得到全面執行。現在以實際控制面積約為2.5萬平方公里。

人 口

659.2萬(2002年底以色列中央統計局數據,同比增長1.9%,包括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和東耶路撒冷猶太居民),其中猶太人占77.2%,阿拉伯人、德魯茲人及其他人占22.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94人,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居民中大部分信奉猶太教,其餘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首 都

建國時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Jerusalem)。1980年7月30日,以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一直有爭議,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來它所占領的一切阿拉伯領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東耶路撒冷)"。絕大多數同以有外交關係的國家仍把使館設在特拉維夫。耶路撒冷市人口約67萬(2001年統計)。平均氣溫16 ℃。

國家元首

總統摩西·卡察夫(Moshe KATSAV),2000年8月1日就任。

重要節日

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猶太新年( 約公曆9月)、贖罪日(約公曆10月)、住棚節(約公曆10月)、逾越節(約公曆3、4月)、大屠殺紀念日(約公曆5月)、獨立日(約公曆5月)。

簡 況

位於亞洲西部。東接約旦,東北部與敘利亞為鄰,南連亞喀巴灣,西南部與埃及為鄰,西瀕地中海,北與黎巴嫩接壤,是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海岸線長度為198 公里。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乾燥,最高氣溫39℃;冬季溫和濕潤,最低氣溫4 ℃左右。
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來人。起源於約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後因躲避自然災害遷徙至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巴勒斯坦。1917年英國占領巴勒斯坦,1922年7月24日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建立"猶太民族之家"。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1948年 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

政 治

1999年5月17日,工黨領導人埃胡德·巴拉克在提前舉行的議會和總理大選中擊敗原總理利庫德集團領導人內塔尼亞胡,當選總理。巴上台後奉行積極的中東和談政策,與巴勒斯坦簽署了執行懷伊協定和啟動巴最終地位談判的沙姆沙伊赫備忘錄,並啟動了巴最終地位談判;與敘利亞恢復了中斷近四年的和談,並於2000年5月完成單方面從黎巴嫩南部撤軍。由於以同巴、敘之間在關鍵問題上分歧難彌,敘以、巴以和談先後陷入僵局。2000年 9月底,巴以爆發嚴重暴力衝突。11月28日以議會一讀通過解散議會,提前舉行大選的議案。2000年12月9日,巴拉克總理提前辭職。2001年2月6日,利庫德集團主席阿里爾·沙龍在總理特別選舉中擊敗巴拉克,當選以第29任總理。3月7日沙組成有工黨參加的民族團結政府,並獲議會通過。沙龍在中東和談問題上執行強硬政策,表示不會在暴力活動威脅下恢復和談。後發生一系列暴力事件,巴以暴力衝突升級,巴以和談陷入全面停頓。
2002年10月30日,以色列工黨主席、國防部長本-埃利澤因與沙龍就政府2003年財政預算案未能達成一致辭職。隨後,以政府中的所有工黨閣員向沙龍遞交了辭呈。11月,沙龍重組政府的努力失敗,被迫宣布辭職並提前舉行大選。2003年1月28日,沙龍在提前舉行的大選中再次獲勝,當選第30任總理。沙龍在施政綱領中表示:本屆政府將振興經濟作為首要目標,將確保以色列安全和實現地區和平作為當務之急;在中東問題上,表示願為實現同阿拉伯國家的和平而作出"痛苦的讓步",但與巴勒斯坦復談的條件是巴方必須停止一切"恐怖暴力煽動",更換領導層以及徹底改革民族權力機構;以巴達成全面解決方案的前提是巴放棄難民回歸權,保證耶路撒冷作為以首都的完整性;強調將繼續加強定居點建設,特別是擴大耶路撒冷。

憲 法

沒有正式的成文憲法,僅有《議會法》、《國家土地法》、《總統法》、《政府法》、《國家經濟法》、《國防軍法》、《耶路撒冷法》、《司法制度法》、《國家審計長法》、《人的尊嚴與自由法》和《居住法》等一些基本法。

議 會

是以色列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和修改國家法律,對政治問題表決,批准內閣成員的任命並監督政府工作,選舉總統、議長,由議員組成一些常設委員會和專門委員會。一院制,由120名議員組成。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4年,每4年選舉一次,在第4年的猶太教歷8月的第三個星期二舉行。選舉採用一票間選,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參加競選,選民只需將選票投給各自支持的政黨,獲得2%以上選票的各政黨根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議席。得票最多的政黨主席即當選總理,負責組閣。本屆議會(第16屆)於2003年1月28日產生,主要黨派有利庫德集團38席(大選後,移民中的以色列黨併入該集團,使其議席增至40席),工黨19席,變革黨15席,沙斯黨11席,全國聯盟黨7席,全國宗教黨6席,梅雷茨黨6席,聖經猶太教聯盟5席,爭取和平與平等民主陣線3席,一個民族3席,民族民主聯盟3席,聯合阿拉伯名單2席。現議長魯溫·瑞夫林(Reuven RIVLIN),2003年2月19日就任,來自利庫德集團。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6個區,30個分區,31個市。115個地方委員會,49個地區委員會。
6個區及首府分別為:
耶路撒冷區 耶路撒冷(JERUSALEM)
特拉維夫區 特拉維夫(TEL AVIV)
中央區 拉姆拉(RAMLA)
海法區 海法(HAIFA)
南部區 貝爾謝巴(BEER-SHEBA)
北部區 拿撒勒(NAZARETH)

司法機構

最高法院、地區法院和基層法院三級制組織系統,此外還有專項法庭、宗教法院和勞資法院。最高法院院長阿哈龍·巴拉克(Aharon BARAK)。

政黨和組織

以色列政黨繁雜,有20多個政黨,且不斷變化。主要有:
(1)利庫德集團 (Likud):1973年 9月由加哈爾集團、自由中心、拉姆黨、人民黨、國土完整運動等黨聯合組成。1977年和1981年兩次大選獲勝執政,1984年和1988年兩次同工黨組成聯合政府。1990年 6月與其它一些宗教黨組成新政府。1992年大選失利後成為在野黨。1999年10月沙龍當選利庫德集團主席。2001年2月,沙龍在以色列總理特別選舉中擊敗工黨候選人巴拉克,當選總理。2002年11月,沙龍連任利庫德集團主席。2003年1月,利庫德集團在提前舉行的第十六屆議會選舉中獲38席,成為第一大黨,沙龍連任總理。
利庫德集團奉行"以安全換和平"政策,在以巴問題上立場強硬。但由於受到國內外的巨大壓力,該黨政策也在作適當調整。經濟方面,該黨主張建立自由市場經濟,積極推行私有化經濟政策,以其加速經濟發展。
(2)變革黨(Shinui):成立於1983年,黨員主要是有自由思想、民主觀念的西方猶太人,是一個主張自由、民主、猶太復國主義、尋求和平的世俗政黨。主席是以新聞界著名人士約瑟夫·拉比德(Yosef LAPID)。在本屆議會中占15個席位。參加了新政府並獲得內政、司法等5個部長職位。
(3)全國聯盟黨(National Union):1988年由退以將軍雷哈瓦姆o茲埃維組建的極端保守右翼政黨。1999年選舉前雷哈瓦姆o澤維組建了新黨全國聯盟黨,獲4席。2001年10月,時任旅遊部長的澤維被巴人在耶路撒冷謀殺,由該黨議員本尼o埃龍(Binyamin ELON)接任旅遊部長和該黨主席。2003年1月大選中獲7席,參加聯合政府,並獲2個部長職位。
該黨政治立場極端強硬,反對通過政治談判解決中東問題。主張實行自由經濟,減少政府干預,支持政治與宗教分離。
(4)全國宗教黨(National Religious Party):1956年由精神中心黨和中心工人黨合併而成。曾多次參加以工黨為主的聯合政府。1992年大選後,作為反對黨和利庫德集團一起不斷對工黨左翼執政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該黨政治立場強硬,反對建立巴國或巴實體,反對任何領土讓步和遷移猶太定居點。在本屆議會中占6個議席,參加聯合政府,並在內閣中獲得2個職位。主席埃菲·埃坦姆(Effie EITAM)。
(5)以色列工黨(Israel Labour Party):1930年成立。1948-1977年執政,1984年和1988年同利庫德集團聯合執政。1990年因與利庫德集團在中東和平進程上出現嚴重分歧,向議會提出對聯合政府總理沙米爾不信任議案。該議案通過後,工黨受命組閣,但因未獲得法定多數而未果。1992年2月,伊扎克·拉賓替代佩雷斯,成為工黨領袖。6月23日,工黨在第13屆議會選舉中獲勝,7月13日,由拉賓組閣,工黨再次執政。1995年11月4日,拉賓遇刺身亡,佩雷斯再次成為工黨領袖。1996年大選失利淪為在野黨,在議會中占34席。1997年5月,巴拉克當選工黨主席。1999年5月,巴拉克在提前舉行的大選中獲勝,7月6日成功組閣,工黨再次執政。2000年12月9日,巴拉克辭去總理職務。在2001年2月舉行的總理特別選舉中,巴拉克負於利庫德集團候選人沙龍,並辭去工黨主席職務,佩雷斯當選工黨主席。3月工黨加入利庫德集團民族團結政府。12月國防部長本-埃利澤當選為第8任主席。2002年10月,本-埃利澤宣布工黨退出聯合政府,導致沙龍政府倒台。11月17日,阿姆蘭o米茲納(Amram Mitzna)擊敗本·埃利澤當選工黨新領導人。在2003年1月提前舉行的議會大選中,工黨僅獲得19席,未參加沙龍組建的新政府。
工黨在以巴問題上立場溫和、務實。在社會領域,工黨主張社會公正和平等,實現宗教與世俗、東方猶太人與西方猶太人、以色列猶太人與阿拉伯等少數民族之間的和解與融合。
(6)沙斯黨(Shas):1984年成立的代表東方猶太人的正教派猶太人政黨。主席為埃利·伊沙依(Eli YISHAI)。該黨主要關心本黨及其選民在宗教、社會及經濟方面的利益,在以巴衝突等問題上立場較溫和、靈活。在宗教上持正統派的立場。1984~1998年一直參加聯合政府。在1999年大選中獲17席,並參加工黨執政聯盟。2001年3月,加入利庫德集團和工黨組成的民族團結政府。2003年大選中獲11席,未參加聯合政府。
(7)梅雷茲黨(Meretz):1992年由變革運動、馬帕姆(統一工人黨)與公民權利運動聯合組成。該黨政治立場左傾。在本屆議會中占6席,為在野黨。主席為尤西·薩里德(Yossi SARID)。
(8)移民中的以色列(Yisrael Ba'aliya):1996年大選前由前蘇聯移民組建的移民黨。
在本屆議會占2席,大選後宣布同利庫德集團合併。主席為納坦·夏蘭斯基(Natan SHARANSKY)。該黨政治立場中間偏右,在和談問題上一般採取靈活、務實立場。

經 濟

經濟為混合型,比較發達。農業、工業、科技及軍工等部門技術水平較高。私人企業比重較大,但政府對主要部門控制嚴格,許多大的企業都由國家控制或監管。合作經濟主要以農村中的基布茲(集體社)和莫沙夫(合作社)為主。1985年實行"經濟緊縮計畫",1986年起政府開始通過出售政府控股企業的股票推行私有化政策。1987年開始經濟改革,私有化進程迅速發展,政府通過出售股票增加收入85億新謝克爾。經過幾年的經濟調整,1991年經濟開始出現良好的增長勢頭。但近年來,以經濟成長乏力。自2001年起,持續不斷的以巴衝突和美國經濟不景氣嚴重影響以經濟。2002年,以工業品出口和旅遊收入大幅萎縮,國內生產總值(GDP)繼續下降,GDP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是以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情況。
2002年以色列主要經濟數字(資料來源:英國經濟季評):
國內生產總值:4803億新謝克爾(約為1014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5985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1.2%。
貨幣名稱:新謝克爾(NIS)。
匯率:1美元=4.74新謝克爾。
通貨膨脹率:5.7%。
失業率:10.1%(2002年12月)。

資 源

礦產資源較貧乏。主要有鉀鹽、石灰石、銅、鐵、磷酸鹽、鎂、錳、硫磺等。國土森林覆蓋率5.7%,總面積為127萬杜納畝(1杜納畝約合1.4市畝)。

工 業

能源及礦產資源貧乏,勞動力成本較高,因此主要發展能耗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工業部門門類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及寶石加工,在電子技術、計算機軟體、醫療設備、生物技術、信息和通訊技術、鑽石加工等領域達到世界尖端水平。注重對科技研發的投入,2000年,全國共投入研發資金121.2億新謝克爾,比1999年增加15.7%。2001年,工業出口額(不含鑽石)為190億美元,比2000年減少8.7%。,主要產品有:鑽石、電子產品、通訊器材、化學、藥品、塑膠等。(資料來源:以色列中央統計局統計摘要、英國經濟季評)

農、牧、漁業

2001年農業總產值122.3億新謝克爾,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2.6%。從事農業人口為7.22萬。農業出口總額為6.3億美元。農業組織結構以莫沙夫和基布茲為主,全國有莫沙夫458個,人口16萬;基布茲290個,人口12.7萬。全國耕地面積 425.1萬杜納畝,其中水澆地面積 193萬杜納畝。

服 務 業

1999年,全國勞動力人口234.5萬,其中86.3%為以色列人,其餘為外籍勞工或巴勒斯坦人,在以非法打工的人有7.5-12萬。

旅 游 業

旅遊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是賺取外匯的一個主要來源。以幅員雖小,但有獨特的旅遊勝地和眾多的名勝古蹟,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前往遊覽觀光。90%以上的遊客來自歐洲和美洲,其他的來自世界各地,包括通過約旦河橋和埃-以邊境進入以境內的阿拉伯各國的遊客。美"9.11"事件後,以旅遊業受到重創,遊客較事件前驟降45%。2001年,旅遊業收入10.5億美元,旅遊者總數共120萬人。至2001年底,共有各類旅館339家,旅館房間數為4.69萬間,床位126,424個

交通運輸

陸、海、空運輸業發達。其中陸地運輸的貨物占一半,船舶和航空運輸各占四分之一。國內公路運輸發達,公共汽車和載重汽車是主要運輸工具。國際運輸以海法港本-古里安國際機場為主

郵電通訊

郵電通訊業較發達。2000年全國共有郵局網點702家,處理各類郵件657萬件(其中國際郵件49萬件),各類包裹170.5萬件(其中國際包裹為29.6萬件),電報31.3萬封。全國有固定電話用戶302萬,公用電話2.2萬部。電話普及率為每百戶有電話47部。郵電部門收入20.94億新謝克爾,通訊部門收入211.58億新謝克爾.

財政金融

2002年外匯儲備240億美元,政府財政赤字為193億謝克爾(約40.7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97%,政府稅收為1467億謝克爾(約309.5億美元)。外債413億美元。

對外貿易

由於國內市場相對狹小,國內資源缺乏,因此,以主要通過進口來滿足本國對大部分產品的需求,而以出口高、尖、精等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推動經濟成長,國民生產總值中工業生產的半數用來出口。以周邊國家都是阿拉伯國家,由於長期處於敵對狀態,貿易受阻。因此,以集中力量打入遠方市場,26%的出口物資運往歐洲聯盟各國,38%運往美國,18%運往亞洲。外貿在國民經濟中占較大的比重。2002年以進出口總額為449.9億美元,其中進口額259.1億美元,出口額190.8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6.2%,6.5%和5.7%。主要貿易夥伴有23個。先後與美國、歐盟、加拿大、斯洛伐克、捷克、土耳其、匈牙利、波蘭、斯洛維尼亞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工業產品可以免稅進入,農產品享受優惠關稅待遇。以享有澳大利亞、美國、奧地利、加拿大、日本、芬蘭、紐西蘭等國提供的普惠制(GSP)待遇。

同中國關係

兩國於1992年1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