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民族)

以色列人(民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代泛指猶太人,現代指具有以色列國籍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以色列人
  • 外文名:Israelite
人種簡介,傳統上的以色列人,現代的以色列人,歷史,古代史,中世紀,近代史,現代史,

人種簡介

Israelite泛指猶太人,即始祖雅各的後裔。雅各曾在雅博渡口徹夜與天使搏鬥,其後改名為以色列(見《創世記》第32章第28節)。在早期猶太歷史中,以色列人指以色列的12個支派。西元前930年巴勒斯坦出現兩個分立的猶太人王國,北方10個支派組織以色列王國,其國人稱以色列人,南方兩支派之國稱猶大王國。西元前721年北方王國滅於亞述,其民逐漸為其他民族所同化。此後,以色列人即指仍保持民族特徵的猶太人,即猶大王國的後裔。現代以色列人一詞指以色列國的公民,不再有宗教和種族含義。
在英語中,聖經時代的以色列人與現代以色列國家的居民是兩個有區別的詞。古以色列人用的是“Israelite”,而現代以色列人用的是“Israeli”,但兩者譯為中文後都是“以色列人”。

傳統上的以色列人

雅各的十二支派。十二支派的名稱如下:
·呂便(Reuben): 雅各的長子,利亞所生。
·西緬(Simeon): 雅各次子,利亞所生。
·利未(Levi): 雅各三子,利亞所生。此支派特殊之處在於其為耶和華揀選的祭司,由其他支派共同供養,因此不參與分配土地。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及他的哥哥大祭司亞倫都是此一支派的。
·猶大(Judah): 雅各四子,利亞所生。按照家譜,耶穌就是從此支派所出。
·(Dan):雅各五子,辟拉所生。
·拿弗他利(Naphtali):雅各六子,辟拉所生。
·迦得(Gad):雅各七子,悉帕所生。
·亞設(Asher):雅各八子,悉帕所生。
·以薩加(Issachar):雅各九子,利亞所生。
·西布倫(Zebulun):雅各十子,利亞所生。
·約瑟(Joseph):雅各十一子,拉結所生。雖然約瑟本身算一支派,然而因為雅各曾在約瑟兩個兒子頭上按手祝福,按照當時的習俗等於是雅各收養了此二子;因此《舊約聖經》中凡提到這約瑟這一支派,都區分為他兩個兒子的兩個半支派。這兩個半支派也與雅各其他十個兒子的支派(利未除外)平等參與分配土地。
以法蓮(Ephraim) 半支派:約瑟次子。雖為次子,但因雅各將右手按在他頭上,立他大於他的哥哥瑪拿西,所以一般提到時次序都是他為先。
瑪拿西(Manasseh) 半支派:約瑟長子。
·便雅憫(Benjamin):雅各十二子,拉結所生。使徒保羅就是從此支派所出。
在北國以色列滅亡之後,北方的十個支派被外邦人同化,因而失去了以色列人的身份;現今的猶太人一般都是指南方猶大國的猶大支派、便雅憫支派和作為祭司的利未支派的後裔。

現代的以色列人

只要取得以色列國籍,就可稱為以色列人。目前以色列國籍中,78%為猶太人,20%為阿拉伯人,其他則為基督徒及其他宗教種族者。
以色列也擁有華人公民,大部分為嫁娶以色列人進而取得以色列公民的非猶太人;也有因為歸化成為猶太人而成為猶太移民的華人。其中最知名的例子為來自台灣的徐鈺萍 Yael Hsu,是史上第一位在以色列經過正統猶太教歸化成功丶並以猶太人身分成為以色列公民的華人。

歷史

古代史

公元前1003年,以色列王大衛(David)打敗耶布斯人,占領錫安城堡;將當時名為“耶布斯”(Yevus )城改名為耶路撒冷(Jerusalem)城,定為國都;日後又稱其為“大衛城”(City of David)。
公元前1000年,大衛(David)登基,在位40年。
公元前970年,所羅門(Solomon)接續大衛的王位,在位40年。
公元前968年,所羅門在山上建造聖殿。
公元前957年,大衛之子所羅門建立第一座聖殿(Holy Temple)。
公元前931年,國家分裂成兩半,一個是北方以色列國,另一個是在南方猶太國。
公元前722年,北方以色列國亡於亞述帝國(敘利亞)。
公元前587年,即猶太教阿布月9日,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
占領耶路撒冷城;王室平民均被擄至巴比倫(Babylon,伊拉克)。此後耶路撒冷荒蕪50年,“第一聖殿期”(1st Temple Period)至此結束。
公元前586年,南方猶太國亡於巴比倫帝國(伊拉克)。同時,第一聖殿被毀,毀於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伊朗)征服了巴比倫帝國(伊拉克)。
公元前537年,波斯王古列(Cyrus)善待猶太人,特許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太人重返故土,重建聖殿。
公元前516年,即大利烏王第六年,聖殿重建工程完成,為歷史上“第二聖殿”。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Alexander)大帝入主耶路撒冷;繼之埃及托勒密王朝(Ptolemies)、敘利亞西流古王國( Seleucid)之統治。西流古王安捷阿哥四世(Antiochus IV)統治期間,不僅將耶路撒冷極度希臘化,且多方褻瀆聖殿、壓抑猶太人宗教習俗,最終導致猶太民族群起反抗。
公元前331年,馬其頓崛起;亞歷山大消滅波斯帝國,將猶太人所在地巴勒斯坦納進希臘帝國版圖。
公元前164年,繼猶大·馬加比(Maccabbean)帶領猶太人擊潰西流古人,猶太人幾經掙扎奮戰,重修聖殿,建立短暫的哈希曼王朝(Hasmonean Dynasty),首都建於耶路撒冷,推行政教合一,統治達一世紀之久。
公元前64年,強大的羅馬帝國(The Roman Empire)入侵。
公元前63年,羅馬將軍龐貝(Pompey)率軍進占耶路撒冷,將之納為羅馬帝國統治版圖。
公元前37年,羅馬統治時期,分封王希律(King Herod the Idumen),史無先例地興建許多紀念性建築物,將聖殿裝飾得莊嚴富麗。
公元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後,有關以色列的重大歷史事實,整理羅列如下:
公元後70年,羅馬帝國摧毀猶太人的第二聖殿,僅留下西邊一道殘牆,即今日之“哭牆”(Wailing Wall),“第二聖殿期”(2nd Temple Period)至此結束。
猶太人先後三次起義,反抗羅馬帝國暴政,終告失敗;死亡150多萬人。三次起義激怒了羅馬王哈德良(Hadrian, 117~138AD),因此對猶太人施予最嚴厲殘酷的懲罰:
1. 將猶太人立國之地改名為“巴勒斯坦”,用以羞辱猶太人;因Palestine乃取自猶太世仇“非利士人(Philistines)”,被定名直到今日。
2. 禁止猶太教公開活動。三次屠殺後之倖存者,幾乎全被驅逐逃離巴勒斯坦,從而結束了猶太民族在巴勒斯坦生存的歷史,猶太人淪為一亡國流浪民族。歷史記錄顯示,猶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了1800多年。
公元後132年,羅馬帝國將耶路撒冷改建成典型的羅馬城市,易名為鳳城(Aelia Capitolina);另在聖殿遺址上蓋一座邱比特(Jupiter)神廟,又嚴禁猶太人進入。
公元後135年,羅馬帝國將以色列人放逐出境,將猶太地改名為巴勒斯坦(Palestine)。
公元後326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后海倫娜到耶路撒冷朝聖,發現主耶穌的墳墓及十字架,乃在其上蓋建聖墓教堂。往後三百年之間,在城中蓋了許多教堂和紀念建築。
公元後380年,羅馬帝國承認基督教是唯一的合法宗教。

中世紀

公元後614年,波斯人(依朗)入侵耶路撒冷城,將城中許多教堂和紀念建築拆毀。
公元後622年,穆罕默德(Muhammad, 570~632AD)創立伊斯蘭教(伊斯蘭教)。
公元後630年,穆罕默德率軍占領麥加,勢力進一步擴大。
公元後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教擴張勢力,形成阿拉伯伊斯蘭帝國,巴勒斯坦也包括在內。大批阿拉伯人入住,伊斯蘭帝國於焉興起。
公元後637年,穆斯林興起,占領巴勒斯坦,將耶路撒冷改名為聖城(al-Quds,參賽52:1,尼11:1、18)。在聖殿遺址上建奧瑪清真寺;因為傳說穆罕默德是在耶路撒冷升天;使得耶路撒冷與麥加、麥地那成為伊斯蘭教三大聖地。
公元後691年,哈利發奧都馬力(Abd al-Malik)將奧瑪寺改建為堂皇的聖岩圓頂寺,又興建毗鄰的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
公元後902年,伊斯蘭帝國四分五裂,先後被十字軍東征及蒙古大軍攻入。伊斯蘭帝國最後一個王朝阿巴斯王朝,宣告結束。
公元後1095年,教皇號召十字軍東征。
公元後1099年,十字軍占領耶路撒冷,將聖岩圓頂寺改為主殿教堂。
公元後1187年,埃及伊斯蘭教國王撒拉丁(Salah de-Din)占領耶路撒冷。
公元後1229年,十字軍再度占領耶路撒冷。
公元後1244年,埃及穆斯林又再奪占耶路撒冷。
公元後1291年,十字軍於8月14日完全撤出中東地區,長達兩百年的十字軍宣告結束。
公元後1453年,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在土耳其崛起,消滅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征服君土坦丁堡。
公元後1520年,鄂圖曼帝國征服巴勒斯坦,使性質不大相同的伊斯蘭帝國復甦,重新由伊拉克轉向土耳其。

近代史

1860年,由歐洲移來的猶太人開始在舊城西邊屯墾,所謂耶路撒冷新城(西耶路撒冷)興起;“錫安運動”(Zionist Organization)──錫安復國主義,也因應而生。
1897年,以色列之父猶太思想家赫茨爾(Theodor Hezi),瑞士巴塞爾召開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奠立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信念。

現代史

1917年,英國將軍艾倫比(Allenby)於12月9日率軍攻占巴勒斯坦,自土耳其手中取得耶路撒冷。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9年,國際聯盟宣告,巴勒斯坦由英國託管。
1920年,鄂圖曼帝國瓦解,英國轉而支持猶太人復國。
1922年,國際聯盟委任由英國統治巴勒斯坦。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竄出,大舉殺害猶太人。
1939年,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專以屠殺猶太人。
1945年,希特勒敗,自殺身亡。被殺害之猶太人共約600萬人。
1942年,猶太人領袖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轉向美國,尋求支持復國運動。
1947年,聯合國大會11月29日通過議案決議,將巴勒斯坦分為以色列國和阿拉伯國,但耶路撒冷交由聯合國管理。
1948年,以色列於5月14日復國;第一任以色列國家總理本·古里安在特拉維夫博物館(Tel Aviv Museum),向全國發表立國宣言。數小時後,阿拉伯聯軍攻入以色列,爆發第一次以阿戰爭。
1949年,歷經十月苦戰,1月7日雙方於停戰。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百分之八十的土地,擁有耶路撒冷南部及西部;但東耶路撒冷含舊城在內仍為約但所有。
1956年,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為“蘇伊士戰爭”(The Suez War )。蘇伊士戰爭以英法侵略軍的失敗告終,其在中東地區數百年殖民統治的傳統勢力喪失殆盡。
1967年,以色列察覺埃及、敘利亞、約但等國有聯合進攻趨向;6月5日發動“六日戰爭”(Six Days of War);6月10日結束,以色列已占領耶路撒冷舊城西奈半島、約但河西岸、戈蘭高地,總面積相當於原有領土的三倍,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前國防部長“獨眼戴揚”(Moshe Dayan)來到哭牆(Wailing Wall)面前朝聖,情緒激動的說:“我們回到聖地的至聖所,永遠不再離開了。”但是,基於整箇中東地區的和安考量,以色列仍讓阿拉伯人擁有聖岩圓頂寺的管理權。
1973年,埃及總統沙達特(Sadat)和敘利亞總統塞德(Hafez al Assad)秘密協商、精心策劃一場戰爭;趁10月6日以色列曆法上的“贖罪日”,兩國分別從以色列的南北發動突襲。耶路撒冷哭牆邊多人聚集,呼求上帝的幫助,高聲誦讀贖罪日經文。 19日,戰局逆轉,以軍北越戈蘭高地,南過運河直指開羅。 24日雙方停火,以色列在美、蘇調停下撤出占領區。此役又稱為“贖罪日戰爭”(The Yom Kippur War)。
2001年,耶路撒冷訊息:以色列極端宗教團體“聖殿山忠誠者”(The Temple Mount Faithful)7月29日在東耶路撒冷聖殿山上舉行儀式,為猶太教“第三聖殿”奠基,導致以巴雙方再度發生衝突,造成20多人受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