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歷史

埃及歷史

埃及歷史悠遠綿長。它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埃及歷史以1798年拿破崙入侵為標誌,大體可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現代兩大階段。

約前3150年,法老美尼斯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王國。在接下來三千年中,一系列的王朝統治著埃及。經歷了前王朝時期早王朝時期古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期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第三中間期古埃及後期等9個時期。然而法老時代結束後,埃及臣服於外來的統治者,連續被外族統治竟長達2300年,這些外族包括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帝國阿拉伯人、奧斯曼土耳其人和大英帝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及歷史
  • 分段:古代中世紀和近現代
史前時代,古埃及時期,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時期,晚期,古典時代,中世紀史,近代埃及,奧斯曼帝國,法國入侵,阿里王朝,現代埃及,英國保護地,共和國時期,

史前時代

(約前3100之前)
有證據顯示在沿著尼羅河的沙漠綠洲中存在著石頭雕刻的痕跡。在公元前10世紀,從事狩獵和捕魚的人們被種植穀物所取代。
約公元前6000年,新石器文化植根於尼羅河河谷。在新石器時代,多個史前王朝的文化在上埃及和下埃及獨立發展。已知最早的埃及象形文字痕跡出現在前王朝時期納卡達三世的陶器內,時間為約公元前3200年。

古埃及時期

(約前3100—前332年)
主條目:古埃及

前王朝

距今9000多年前,人們在尼羅河河谷定居,開始在岸邊建立房屋,並進行農業畜牧業生產活動。距今7000多年前,埃及人開始使用銅器,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之後古埃及進入前王朝一期,又稱為阿姆拉特時期私有制階級萌芽。到前王朝二期(即格爾塞時期),埃及私有制和王權確立,在出土的文物中可以找到象徵王權的荷魯斯鷹神的形象。格爾塞時期後期,國家出現,但面積很小,人口不多,隨後國家之間不斷征戰,逐漸統一成為尼羅河上遊河谷地區和尼羅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區的上埃及下埃及兩個國家。象形文字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並沿用了3500餘年。
公元前3100年左右,傳說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開羅西郊),成為古埃及第一個法老,古埃及從此開始了王朝時期。此時的埃及已經具備了文明的幾個基本特徵,比如有行政官員、士兵、宗教、文字等。

早王朝

大約在公元前3150年,上下埃及的統一標誌著古埃及早王朝時期的開始。早王朝時期包括了第一王朝與第二王朝,時間由前王朝時期直至公元前2686年,又或者直至古王國時期。在第一王朝時期,埃及的首都由阿拜多斯遷至孟斐斯,統治埃及的君主擁有神一般的權力,其統治範圍由尼羅河三角洲亞斯文尼羅河第一瀑布。阿拜多斯仍然是埃及南部宗教崇拜的中心。古埃及文明的許多成就,如藝術、建築及宗教的各方面都在這段時期成形。
在上下埃及統一之前,埃及的各個城市都有自主權。在早王朝時期,以及後來的許多時間,埃及均被稱為“兩地”(Two Lands)。法老建立國家的行政及委任王室政府官員。中央政府的建築是典型以木或砂岩建造的開放式神廟。埃及的國家組成基本上是本土的,上下埃及的人民的交談很可能使用共同語,即埃及語,而各地則有方言,促成了國家的統一。而最早期的埃及象形文字於早王國時期之前出現,儘管我們無法透過那時的文字確定其口語。
根據曼涅托,第一位埃及的君主為美尼斯。但是,最早期有記錄的第一王朝君主是荷爾-阿哈,以及第一位統一兩地的君主那爾邁前王朝時期的最後一位君主)——他的名字刻於一塊古埃及人用作畫眼線的磨板上,而後世稱這塊磨板為那爾邁石板。

古王國

古王國時期(前2686—前2181年),這個時期埃及多方面文化經過一定程度的融合達到第一個歷史上的巔峰,與後來的中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相同,標誌著尼羅河谷文明(Nile Valley Civilization)的興盛。古王國時期自第三王朝第六王朝跨越了四個王朝,第七王朝時王國開始分裂,相對的文化也呈現衰敗狀態,埃及很快進入到了下一個被歷史學家們稱為“第一中間期”的時代。
古王國時期埃及的皇城首都坐落於孟斐斯左塞爾曾在這兒建造了他的宮殿。這個時期最著名的產物就是那為數眾多的金字塔,在當時被作為法老皇陵。因此,古王國時期亦被稱為“金字塔時期”。

第一中間期

第一中間時期是古埃及歷史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之間的大約100年的歷史時期。古王國後期,中央集權的減弱使埃及王朝逐漸喪失了對地方政體的管轄,各地方領袖紛紛脫離中央政府,古埃及進入分裂狀態。儘管這一時期仍然有諸如第七第八等王朝存在,但那只不過是名義上的王朝,實際上則僅僅可以控制首都孟菲斯附近的一小部分地區,而其他地區則被地方官員實際控制。這一時期的後期,來自中部埃及底比斯的地方官員開始挑戰“中央政權”,建立第十一王朝,並成功打敗原中央政府,統一埃及,此後古埃及進入國家統一的中王國時期

中王國

中王國時期是古埃及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包括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與第十四王朝,通常劃定在前2133-1786年,但嚴格地說,應該從第十一王朝的孟圖霍特普二世時代(約前2060-2010年)開始。孟圖霍特普二世在他統治的第三十九年(約前2022年),把他的荷魯斯式改為“斯瑪托威”,意為“兩地的統一者”。

第二中間期

第二中間時期是古埃及歷史上的一個分裂時期,位於中王國時期之後,新王國時期之前,時間長度大約有一百年左右。第二中間時期包括了第十五、十六十七三個王朝;另有一種觀點將第十三十四兩個王朝也歸入第二中間時期之內。
前19世紀末期,第十二王朝女法老塞貝克涅弗魯死去。由於女法老無嗣,導致第十二王朝突然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衰弱的第十三王朝。第十三王朝統治著從伊塔威,位於孟斐斯利斯特附近,地處尼羅河三角洲尖端以南。第十三王朝中有一位說閃米特語的法老,名叫汗傑。第十三王朝無法控制整個埃及,有西亞血統行省官員控制了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的阿瓦里斯,建立第十四王朝,挑戰第十三王朝的中央權威。
大約在前17世紀,西亞的喜克索斯人侵入埃及,建立第十五王朝。此後的第十六王朝,其法老也是西亞的外族人。後來,底比斯的貴族起兵,建立第十七王朝,反抗喜克索斯人的統治。卡摩斯在位期間向北進軍,擊敗喜克索斯人。其弟雅赫摩斯一世在位期間,將喜克索斯人徹底逐出埃及,第二中間時期結束。

新王國

新王國時期是古埃及的一個時期,起於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涵蓋了第十八王朝第十九王朝及第二十王朝。
埃及人在這期間學習了喜克索人的戰術和武器,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於前1570年將喜克索人逐出國境,重新統一埃及,開始了第十八王朝,這之後被稱為新王國時期(前1570年-前1070年)。第十八王朝國力強盛,對外頻繁發動戰爭。十九王朝時埃及與西臺帝國發生了卡迭石戰役,經過16年之久的戰爭,最後以拉美西斯二世與西臺王哈圖西利斯簽訂和約告終。此時的埃及成為了一個大帝國,統治範圍北起敘利亞,南到尼羅河第四瀑布,橫跨北非西亞

第三中間時期

第三中間時期,即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十一世於公元前1070年死後,至普薩美提克一世於前664年驅逐第二十五王朝的努比亞統治者、創立第二十六王朝之前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的特色是王權崩解分離。即使拉美西斯十一世在位時,第二十王朝正逐漸失去對底比斯的控制,當地祭司的權力則逐漸坐大。拉美西斯十一世死後,繼承人斯門代斯一世從塔尼斯統治埃及,而底比斯的阿蒙大祭司則在第二十一王朝時統治埃及南部。事實上,這種分裂的意義大於其表面情況所示,因為兩方的祭司與法老都是來自同一個家族的。埃及的國際威望在此時已大幅下跌。盟友已經牢牢地納入了亞述的勢力範圍之內,約自前700年起,問題已經變成“何時”(而不是假如)兩方會爆發戰爭。

晚期

古埃及晚期是古埃及本土統治者最後一個興盛時期,在第三中間時期之後,從第二十六王朝開始,經過阿契美尼德帝國征服時期,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及托勒密王國成立為止。其時間為前664年至前332年。
利比亞人與波斯人輪流的與本土埃及人統治,但是傳統的習俗在藝術中被延續。這個時期常常被認為是一個偉大文明的最後一次喘息,在這個時期里,埃及的實力持續地被削弱。
前539年,巴比倫城陷落,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入城,並握住巴比倫守護神馬爾杜克塑像的手,以表示願意以巴比倫人的身份來統治這個地方。自此,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勢力擴至埃及邊界。居魯士二世去世後,其子岡比西斯二世繼承王位。他隨即對古埃及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攻破其王都孟菲斯,更將法老擄至蘇薩。其後,他又對迦太基、阿蒙綠洲及努比亞發動征戰,但因種種原因獲勝不大。公元前522年,阿契美尼德王朝內部發生叛亂,岡比西斯二世急忙班師回朝,卻死在途中。王族將領大流士一世續率兵回國,並成功平定叛亂,更最後獲得王位。

古典時代

希臘托勒密王朝
主條目:托勒密王朝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南進期間,經過兩個月的圍攻,埃及一箭未發,自動投降。在那裡年僅24歲的亞歷山大被譽為法老,稱之為神。從此埃及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在埃及建了一座亞歷山大城(港)。亞歷山大在埃及停留一段時間後繼續東進。最終他擊破波斯,並推翻其統治者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病逝。他的帝國被他的部下們迅速瓜分。當時的埃及總督托勒密一世分得黎凡特(敘利亞)和埃及,開創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國是一個強大的希臘化王國。它東部延伸至南部敘利亞,西部至昔蘭尼,南部和努比亞接壤。亞歷山大城是它的首都,同時也是希臘文化和貿易中心。為了獲得當地埃及人的承認,托勒密統治者自稱為法老的繼承者。之後的托勒密統治者傳承了埃及的傳統,他們在公共活動中穿著埃及服飾,參與埃及宗教活動。
托勒密最後的統治者是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她的情人馬克·安東尼在與屋大維戰爭失利後自殺。在屋大維占領亞歷山大以及她的僱傭兵逃離後,她也結束了自己生命。托勒密王國歷經275年後最終被羅馬吞併。
羅馬統治時期
公元前30年,屋大維在擊敗其勁敵馬克·安東尼,廢除克婁巴特拉七世埃及女王之位後,吞併了托勒密埃及,並將其納為羅馬的一個行省。作為羅馬行省的埃及包括了除西奈半島之外現今埃及的大部。埃及行省西鄰克雷塔和昔蘭尼加行省,東接猶太行省(後為阿拉伯行省)。埃及行省是羅馬帝國最重要的穀物生產地。
埃及行省的第一任總督為科尼利厄斯·加盧斯,他使用軍隊控制了上埃及,並在南部地區建立了一個受保護國。第二任總督埃利烏斯·加盧斯曾經組織遠征軍試圖征服後為阿拉伯行省的地區以及“福地阿拉伯”(現今的葉門),但是中途受挫;原屬埃及的紅海沿岸則直到克勞狄一世時期才納入羅馬治下。第三任總督蓋烏斯·佩特戎尼烏斯在其任期內疏通了荒廢的灌溉渠,帶動了埃及農業的復甦。從尼祿統治時期開始,埃及享受了持續一個世紀之久的繁榮。至70年耶路撒冷被攻破之後,亞歷山大港便成為了猶太世界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圖拉真統治時期,埃及爆發了猶太人的起義。這場起義導致了羅馬對亞歷山大港的猶太人的鎮壓,其利益也被剝奪殆盡。哈德良在其統治時期曾兩次巡視埃及,並建立了安提諾波利斯城,以紀念其溺水身亡的愛人安提諾烏斯。從其統治時期開始,埃及各地都興起了營建希臘羅馬式建築的熱潮。
安敦寧·畢尤統治時期的橫徵暴斂引發了139年的埃及起義。該起義由一個名叫伊西鐸魯斯的人領導,經過數年的抗爭,最終被鎮壓下去。這次席捲埃及鄉間的戰火嚴重削弱了埃及的經濟,標誌著埃及經濟衰落的開始。後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廢黜了並殺死了卡修斯,帝國才得以恢復秩序。類似的篡位事件還發生於公元193年,其時佩蒂納克斯去世,佩斯坎尼烏斯·奈澤爾篡位稱帝。202年,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給與了亞歷山大港及其他埃及城市自治地位。卡拉卡拉在其治內給予了所有埃及人以及其他外省人羅馬公民的地位,但此措施僅僅是為了收取更多的賦稅,隨著皇帝欲望的與日俱增,各地人民不堪忍受越來越重的賦稅。
在公元三世紀,爆發了一系列的暴亂,既有軍事暴動,也有城市公民的起義。269年,巴爾米拉女王季諾碧亞征服埃及,使其脫離羅馬統治,自稱埃及之女王。她宣稱埃及為其祖先居住之所,其家族淵源可追溯至克婁巴特拉七世。後來,又有兩位羅馬皇帝——普羅布斯和多米迪烏斯·多米狄安烏斯相繼崛起於埃及,他們均通過成功地發動叛亂最終奪取帝位。298年,戴克里先從多米迪烏斯手中奪回亞歷山大港,繼而獲取了整個埃及行省。他於公元303年頒布的反基督教法令又開啟了一個宗教迫害時代。這是針對在埃及地區穩定發展中的基督教的最後一次較為嚴重的迫害。

中世紀史

在七世紀初期,以波斯人為主的入侵後,拜占庭帝國重新獲取了埃及。直到639年至641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建立的穆斯林帝國所攻克。當他們擊敗了在埃及的拜占庭軍隊,阿拉伯人帶來了遜尼派穆斯林。
868年,伊本·圖倫割據埃及自立,建立了獨立於阿拉伯帝國的圖倫王朝。圖倫王朝立國三十餘年後於905年被剿滅。
之後,什葉派穆斯林在北非建立法蒂瑪王朝並於969年攻陷埃及,定都於開羅,埃及從此永久脫離阿拉伯帝國版圖。1171年法蒂瑪王朝的大將薩拉丁在近衛軍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法蒂瑪王朝末代哈里發阿迪德,建立阿尤布王朝。13世紀中葉,隨著蒙古西征軍的席捲中東,阿尤布王朝被蒙古人打垮。在約1250年馬木留克推翻阿尤布王朝,並將蒙古人趕出了敘利亞,控制了埃及。在13世紀後期,埃及連線紅海,印度,馬來亞和東印度。馬木留克王朝一直統治著埃及直到1517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之後,埃及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近代埃及

奧斯曼帝國

1517年,在馬木留克戰爭後,馬木留克王朝被奧斯曼帝國所征服成為帝國一個省。後來,阿爾巴尼亞裔的穆罕默德·阿里成為埃及統治者。為了確保其埃及統治者的世襲地位,他與奧斯曼帝國發動戰爭,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不過在1840年東方危機後,礙於奧斯曼帝國盟友的壓力,穆罕默德·阿里只得返回埃及。
雖然埃及在名義上仍是奧斯曼帝國的省份,埃及仍維持自治,直至赫迪夫陶菲克帕夏簽署協定,給予英國法國銀行家及投資者更大的權力。他們在埃及的利益很大,使英國介入這個國家的事務。1882年,英國在本土遣兵二萬,又從印度調遣七千人入侵埃及,輕易擊敗埃及軍隊,使埃及置於英國控制。埃及依然在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埃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法國入侵

1798年,由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侵入埃及。他們於1801年被奧斯曼和馬木留克軍隊所驅離。在接下來四年中,英國軍隊來到埃及。1805年,經過土耳其蘇丹的認可,穆罕默德·阿里逐漸控制埃及。

阿里王朝

  • 阿里王朝的建立
1798年,拿破崙·波拿巴入侵奧斯曼帝國的埃及省,在金字塔戰役中打敗了馬木魯克的軍隊。這次入侵的直接目的在於打破英國與它的印度殖民地之間的聯繫。法國統治剛剛結束,此時,馬木魯克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埃及形成了一定的權力真空期。穆罕默德·阿里是派到埃及的一支阿爾巴尼亞團督促法軍撤兵的第二高長官。1804年,開羅發生起義後,穆罕默德·阿里幫助了起義者,起義勝利後原總督被廢黜,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被埃及人擁戴為埃及新任總督,奧斯曼帝國也允許了事態的發展。掌權後,穆罕默德·阿里建立了一個由當地的村長、伊斯蘭神職人員和開羅的富商組成的權力基礎來補充當時的權力真空。
  • 軍事近代化
穆罕默德·阿里認識到他所成長的軍隊——由同一地區和民族的人所組成的遠征軍——從長遠觀點來看不是可靠的軍隊。從他1799年與法軍作戰的經驗他了解到了當時現代化的作戰方法。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步兵配合炮兵和騎兵對付沒有紀律、浮躁的馬木魯克軍隊來說是銳不可當。穆罕默德·阿里還認識到歐洲式的現代軍隊對比奧斯曼帝國中的軍人階層如禁衛軍和馬木魯克來說的優點。這些軍人階層隨時間可以聚集足夠的權力來向他們的主子挑戰。短命的蘇丹塞利姆三世企圖建立這樣一支現代軍隊來取代奧斯曼帝國的禁衛軍的嘗試對穆罕默德·阿里也留下了印象:由德國軍官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訓練的軍隊戰績輝煌,但是禁衛軍認識到這支新軍隊對他們來說所提出的威脅,因此廢黜了塞利姆三世。1823年穆罕默德·阿里從上埃及徵募農民並讓一名法國軍官按照拿破崙的作戰方式來訓練他們。按照塞利姆三世引入的制度這些“新軍”的士兵是徵募來的,其組織是按照當時歐洲軍隊的組織方式建立的。這些軍隊對總督非常忠心,在戰場上戰績輝煌,他們被派往埃及多處鎮壓起義。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1827年穆罕默德·阿里派他的兒子易卜拉欣帶領他的新軍幫助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希臘獨立戰爭中對付希臘。他還花巨資建立了一支海軍,但這支海軍也導致了他與馬哈茂德二世之間的決裂。當時英國法國俄羅斯均支持希臘獨立。它們向希臘派駐了一支強大的聯合艦隊部署在諾瓦里諾灣等候奧斯曼帝國的艦隊。穆罕默德·阿里信服他的“新軍”的效果,因此解散了所有他的老阿爾巴尼亞和馬木魯克軍隊。他的所有的軍隊全部是“新軍”。為了使得他的軍隊有足夠的士兵,他在埃及農民中設立了徵兵制
  • 推進工業化
為了滿足他的軍事改革的巨大支出阿里將海島棉引入埃及作為經濟作物,並將埃及的農業經濟重定向向棉花。由於英國紡織業願意出錢來買這樣的棉花,阿里下令大多數埃及農民必須種植棉花,不許種其它作物。在收穫時期阿里本人將所有的收成都買下,賣給紡織廠。這樣他將整個埃及的棉花收穫變成他自己的壟斷。他還試驗自己建立紡織廠在埃及將棉花加工為布料,但這個試驗不很成功。
軍事需要可能也是其它現代化項目如國家教育機構、教學醫院、道路和運河、生產軍裝和彈藥的工廠、一所位於亞歷山大港的造船廠(儘管所有造船廠所需要的木頭必須從外國進口)等的動力。使用同樣的要求農民服兵役的手段穆罕默德·阿里還經常要求農民在他的工廠和工業項目中服徭役。農民不願服這些徭役和兵役,許多人逃出他們的村莊來避免被抓,有些人甚至一直逃到敘利亞。有些人自殘來避免被征入兵役。最常見的自殘的手段有使用毒藥自己弄瞎一隻眼睛,或者割斷右手一般用來鉤扳機的手指。
  • 埃及的擴張
1820年阿里下令征服和占領蘇丹。1821年他的軍隊進入蘇丹並遭到強烈抵抗。但是埃及軍隊及其裝備的精良保證了阿里對蘇丹的征服。這樣一來阿里有一個可以使得他一直擴張到尼羅河源頭的衣索比亞烏干達的前線。諾瓦里諾海戰後阿里向奧斯曼帝國政府要求敘利亞作為他在這場海戰中的損失的補償。奧斯曼帝國對這個要求冷漠。為了補償他和埃及的損失,進攻敘利亞的車輪已經啟動了。與他之前的埃及統治者一樣,阿里想要控制大敘利亞。敘利亞可以成為埃及與奧斯曼帝國蘇丹之間的一個緩衝區。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擴張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擴張
阿里建立了一支新的艦隊和一支新的軍隊。1831年10月31日在他的長子易卜拉欣的帶領下,埃及軍隊對敘利亞的入侵開始了。為了避免國際的反對,對於阿里來說,入侵需要一個藉口。最後他以與阿卡的統治者之間的爭吵為藉口。阿里指責6000名農民逃往阿卡來避免兵役、徭役和稅務,他要求阿卡將這些人遣送回埃及。埃及軍隊在敘利亞長驅直入,遇到了很少的抵抗。在圍攻六個月(從1831年11月3日至1832年5月27日)後阿卡被占領。埃及軍隊進入安那托利亞。1832年12月21日在孔亞戰役中易卜拉欣擊敗了奧斯曼帝國大丞相親自帶領的軍隊。在易卜拉欣的軍隊與君士坦丁堡之間沒有任何軍事障礙了。
1840年7月15日英國、奧地利、俄羅斯和普魯士達成倫敦協定,保障阿里對埃及的世襲統治,以及他終身對阿卡的管理,但是要求他的軍隊從敘利亞的後方和黎巴嫩山的海岸地區撤出。阿里拒絕這些要求。儘管法國反對,歐洲列強在數星期後組織了一支軍事遠征軍。英國海軍和奧地利海軍封鎖尼羅河三角洲的海岸,1840年9月11日炮轟貝魯特,1840年11月3日阿卡投降後阿里表示同意倫敦協定的條款,放棄了對克里特和漢志的統治,縮小海軍,將陸軍縮小到1.8萬人,作為代價他的後代在埃及享受世襲統治權。這是奧斯曼帝國的總督前所未有的特權。

現代埃及

英國保護地

(1882年—1953年)
主條目:埃及現代史
從1882年開始,英國間接的統治了埃及。直到1952年埃及革命。
自穆罕默德·阿里之後,埃及很快的由他的兒子易卜拉欣(1848年9月)、孫子阿巴斯一世(1848年11月)、賽義德(1854年)和伊斯梅爾(1863年)繼承。起初由法國建造的蘇伊士運河最終於1869年完成。由於運河花費代價太大以及伊斯梅爾負債累累,他不得不將運河賣給英國政府。
1914年,埃及將國家元首的稱號改為蘇丹,此舉否定了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同時埃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薩德·扎格盧勒和華夫黨領導了一場民族主義運動。1923年,埃及新政府起草了一部以議會制的新憲法。1936年,英埃條約簽訂。

共和國時期

埃及(1953年至今)
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國宣布成立。穆罕默德·納吉布將軍成為第一任總統。1954年納吉布在納賽爾的政變下,宣布辭職。1956年6月,納賽爾擔任總統。1958年,埃及和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三年後即告解散。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了西奈半島和加沙。1970年,納賽爾去世,薩達特繼任總統。1981年,薩達特被暗殺,穆巴拉克繼任總統。
2011年,埃及爆發反政府示威,穆巴拉克於2月11日辭職,將政權交給軍方。2011年6月,穆罕默德·穆爾西當選總統。2013年7月3日,穆罕默德·穆爾西被埃及軍方罷黜,埃及最高憲法法院院長阿德里·曼蘇爾隨後被軍方任命為代總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