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全安

哈全安

哈全安,男,1961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回族。1996年起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現為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內首部中東地區通史的作者。主要職務有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世界歷史教研室主任、天津市政協委員、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

現任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全安
  • 別名:哈里發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吉林省吉林市
  • 出生日期:1961年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伊朗德黑蘭大學
  • 信仰伊斯蘭教
  • 主要成就:2006年獲天津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 代表作品:《古典伊斯蘭世界》,《阿拉伯封建形態》
  • 祖籍:河北省滄州市河間市果子窪
  • 性別:男
  • 任免信息:天津市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
人物履歷,任免信息,人物榮譽,研究成果,其他相關,

人物履歷

1983—1986年和1988—1991年兩次就讀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先後取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此間,曾於1988—1989年在北京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進修,1990—1991年在伊朗德黑蘭大學文學院進修。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歷史教研室主任、南開大學哲學系復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講座教授、天津市政協常委、中國中東學會理事、中世紀史研究會常務理事,2004年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6年入選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同年獲天津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7年獲南開大學首屆“良師益友獎”,2008年獲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9年獲天津市“優秀教師獎”,2010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2011年獲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著作獎。講授“世界上古中古史”、“阿拉伯文明史”、“中東現代史”和“伊斯蘭教史”,其中“世界上古中古史”於2004年入選國家精品課程,先後獨立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八·五”青年基金項目“古典伊斯蘭時期中東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項目“阿拉伯封建形態研究、“十·五”規劃項目“中東諸國現代化比較研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研究項目“伊斯蘭教誕生以來的中東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項目“中東政治現代化進程研究”,招收中東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應邀在中國科學院世界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以及華東師範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國內多所高等學校做學術報告,在《光明日報》和《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專欄文章,接受新華社、中國圖片社、天津電視台以及《華商報》、《齊魯晚報》、《南開大學報》、《東北師大報》專訪。
哈全安教授哈全安教授

任免信息

2018年2月26日政協天津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任命:哈全安為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
2019年1月,任哈全安同志為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

人物榮譽

在南開大學授課期間,哈全安教授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和天津市首批“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2006年獲天津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哈全安教授主講“世界上古中古史”、“中東史”和“伊斯蘭教史”,其中“世界上古中古史”入選國家精品課程,先後獨立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八五”青年基金項目“古典伊斯蘭時期中東史研究”和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項目“阿拉伯封建形態研究”,獨立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中東諸國現代化比較研究”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研究項目“中東史”,招收阿拉伯古典歷史、中東現代化和伊斯蘭教史三個方向的研究生。

研究成果

1、《古典伊斯蘭世界》,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2、《阿拉伯封建形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麥地那國家土地關係初探”,《歷史研究》1994年5期。
4、“從白色革命到伊斯蘭革命”,《歷史研究》2001年6期。
5、“納賽爾主義與埃及的現代化”,《世界歷史》2002年2期。
6、“麥加時期伊斯蘭教的皈依與反對”,《世界歷史》1993年5期。
7、“阿拔斯派運動新探”,《世界歷史》1995年2期。
8、“中世紀德國城市的商品經濟與法律地位”,《世界歷史》1989年6期。

其他相關

“哈里發”潛心廿載成一書
1961年,哈全安出生在一個伊斯蘭教職業者家庭。他從小耳濡目染,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的歷史文化具有濃厚的興趣。1988年,哈全安考入著名歷史學家朱寰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學習世界古代史。當時,中古時代的中東史研究在國內尚屬學術空白領域,青年學子或礙於語言隔膜,或囿於習俗殊異,將研究中古時代的中東史視為畏途,罕有問津者。導師考慮到哈全安的身世背景和興趣,建議他研究這段歷史。哈全安欣然接受導師的建議,從此開始了20餘年的不懈努力。為了研究中東史,哈全安曾前往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阿拉伯語,繼而又赴伊朗德黑蘭大學文學院深造。
1996年,他來到南開大學歷史系,從事世界上古中古史和中東史的教學研究工作。作為教師,哈全安曾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04年,他為本科生開設的“世界上古中古史”入選國家級精品課。2006年,他本人又被評為天津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由於哈全安的教學風格獨特、引人入勝,學生間常常親昵地稱他為 “哈里發”。“哈里發”是阿拉伯語,在歷史上這個詞有國王的意思。得到這個“綽號”,一方面與哈全安的姓氏、與他教授阿拉伯史有關係,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學生對他學問的肯定與敬慕。
雖然得到學生的好評,哈全安卻笑稱自己從沒有做國王、當老大的想法。其實哈全安為人低調,經常被看作是學界的另類。他極少在媒體和公共場合拋頭露面,也極少參加學術會議和其他學術活動,而是習慣於閉門苦讀。他甚至謙虛地說:“這些年我的著述也並不算多,這要感謝南開相對寬鬆的學術環境,使我不用為了發表文章的數量急功近利。”不過低調並不代表無為,多年的“深居簡出”讓他有更多時間總結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
功夫不負苦心人。2010年1月,哈全安的著作《中東史610-2000》作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研究項目出版。這本書的出版填補了國內中東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在書中,哈全安記述了包括埃及、新月地帶、阿拉伯半島在內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土耳其和伊朗等西亞北非諸多區域歷史文明及中東各國的現代化文明進程,總結了伊斯蘭傳統文明的基本特徵與中東現代化進程的歷史軌跡。
作為一本由學者個人寫成的、以中東地區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著作,《中東史》在國內尚屬首創。“這本書包含了我20年來對中東史研究的心得。”哈全安將這部書看作自己此前學術研究成果的一個總結。
“穆斯林”治學偏愛唯物論
哈全安的父親哈雨田阿訇長期在家鄉吉林省吉林市主持穆斯林的教務工作,“文革”結束後擔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委員、吉林省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和吉林省政協委員,20世紀90年代在天津數處清真寺出任教長。哈全安受家庭環境影響很深。作為一位穆斯林,他從不否認自己的信仰,並且數十年來在可能的情況下堅持履行《古蘭經》規定的宗教義務。
但是作為學者,哈全安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他看來,學術研究有自己的規律,宗教信仰並不影響研究方法。他說:“如果宗教對治學有什麼影響的話,那就是它讓我對阿拉伯史感到興趣。儘管目前國內從事中東歷史和伊斯蘭教研究困難很多,然而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對於伊斯蘭教的特殊感情,讓我始終堅持跋涉在這條並不平坦的學術道路上。”
哈全安在給本科新生上課時常會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歷史是藝術,還是科學?”之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為當今西方時髦理論成為一些學者的口頭禪,許多人在“後現代”學說的影響下,對歷史學的客觀性、科學性產生了質疑。哈全安並非不了解學術上的新觀點,他也會傾聽學生的見解。但經過思考,他還是堅信,歷史是科學。他說:“這並不是我的發明,馬克思曾說過‘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我覺得這話並不過時。有些人覺得歷史不是科學,是因為他們把歷史看作是無序的,但我認為歷史是有規律可循的,通過研究我們能夠把它揭示出來。”
“其實西方很多學者在研究歷史的時候用的就是馬克思的理論,只不過他們不說出來而已。相反,我們的學者有時號稱以馬克思主義治史,其實似是而非,甚至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治學不能只看他怎么說,更應該看他實際怎樣做。”他認為,“學術研究需要爭論,有些很有名的專家,雖然我們之間的私人關係很好,但如果學術觀點不同,我也一樣要在書中加以駁斥。”
正是由於堅持以唯物史觀為基礎進行研究,才使哈全安可以透過紛亂的現象,剝繭抽絲般探尋出在中東地區千餘年歷史發展的規律,從而也澄清了人們對伊斯蘭教、對中東的誤會。
有學生把哈全安的治學方法總結為“哈里發遇到了馬克思”。
“學院派”關注現實不出世
哈全安治學的另一個特點是貫通:中外歷史的貫通、古代與現代的貫通、歷史與現實的貫通。他特彆強調,研究歷史要為現實服務,研究外國要為中國服務。而貫通與關注現實也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一個特點。
雖然極少拋頭露面的哈全安常常被歸於“學院派”,但他並非困守象牙塔中不問世事。哈全安坦言,他自己的研究方向與學術興趣也經歷過一個轉變的過程。1978年,哈全安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當時之所以選擇歷史,而不是經濟、法律,是因為‘文革’剛剛結束,還是想離現實遠一些。”哈全安笑談,“在歷史學科里,世界古代史距離中國現實最遠,因此選擇了這個學科。”可是,後來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哈全安的想法發生了變化。他逐漸認識到歷史不僅在故紙堆中,歷史研究要“鑽進去”但也要能“鑽出來”。就像外科大夫在走上手術台前,要先練習解剖。歷史學家也要先解剖歷史,但解剖歷史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洞察歷史後服務現實。“尤其是近十幾年對中東地區現代化進程的研究使我對現實更加關注,有更多的想法。”
談到今後的研究方向,哈全安說:“剛剛出版的這部《中東史》內容截至2000年,接下來,我想寫一本《走進新世紀的中東》。”與研究當代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的學者不同,哈全安將歷史學的方法引進當代國際關係的研究,從歷史的角度看當代中東。
作為無黨派人士,哈全安2003年當選為天津市政協委員,並在2008年擔任天津市政協常委。政協委員的身份讓他有了更多的機會走出書齋,走近社會。他指出:“學者參政,古今中外皆不鮮見。我個人認為,學者的特點在於理性和個性,學者參政應當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本著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的立場,敢於發表獨立思考後的獨到見解,仗義執言。”
進入天津政協後,哈全安深感肩負重任。在反映社情民意,點評時局時,他絲毫不敢怠慢。工作中,哈全安提交了多份提案,無論大事小事,只要看到有不合理、需要改進的社會現象,哈全安就會利用政協委員的身份反映到相關部門。他說:“趙啟正作為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政協委員最大的權利是 ‘話語權’。我認為這話有道理。政協委員可以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社會,學者更是如此,政協委員的身份為我提供了一個更好表達意見的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