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建築特點,“府第式”民居,潮州地址,千年古井今猶在,駙馬傳人說駙馬,旅遊特色,相關新聞,附近景點,叩齒庵,韓愈與叩齒庵,叩齒庵·留衣亭,忠節坊,北關古窯遺址,馬發墓,景點概況位置,交通信息,民航,鐵路,公路,水運,注意事項,現今保護,
簡介
許駙馬府在
潮州市區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4號。為
北宋英宗皇帝之女
德安公主和駙馬
許珏的府第。該府第始建於
宋英宗治平年間。歷代屢有維修,但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色。
在在蘇東坡提到潮州瓦屋的時候,潮州現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
潮州市葡萄巷的許駙馬府已經興建了。它是
陳堯佐的學生、潮州前七賢之一
許申的曾孫許珏建的府第。因
許珏娶了
宋英宗女
德安公主為妻,故民間稱其為駙馬府。
駙馬府占地面積不大,只有二千多平方米,興建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經過歷代大修,宋代實物已保存不多。1982年曾對二進的木柱和三進楹桷作
碳14測定,確定木結構為明初替換之物,但由於維修中注意“修舊如舊”,依然保持宋代的特點:方正規矩的布局(許府整座面闊42米,進深47米),
出檐平緩且呈弧形彎曲的屋頂,起翅的翼角,二層的蝴蝶瓦(底瓦凹面朝上,上再交迭凹面朝下的瓦片,喬仲常所繪的蘇東坡在黃州住宅中還可見到),刻著古樸蓮紋圖案的木門簪,高高的門檻,緊密的窗欞,竹編的灰牆以及雕飾簡單的樑柱等等。而那三進的院落,五間過的
開間,既有從厝,又有後包(僅供下人居住)的以中庭為中心的主次分明的建築,卻是“源於古老的地主莊院,以後因當地根深蒂固的宗族制,使其演變為帶護厝與後包的形式”(
潘谷西主編《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四卷),是現存潮州“府第式”民居的最早形制。
許氏家族在宋代已是盛族,他們後來繁衍到粵東各地,大約600年前,有一支向南遷至韓江出海口即今汕頭溝南的許地,在此地繁殖五代之後,出了一個叫
許拜庭的,跑到廣州做起了鹽商,賺了大錢,遂在
高第街定居。高第街許氏是近代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在清末民初這個亂世出英雄的年代,一下子出了許應睽、
許崇智、
許崇清、
許廣平等歷史名人。
從潮州遷至
揭陽登崗許厝的一支,也以亦儒亦商、詩人輩出聞名。甲午戰爭後,祖籍揭陽的台灣著名的愛國志士和文學家
許南英一家,因在台灣遭日本侵略者的迫害,曾應登崗許氏兄弟子榮子明之邀,攜家在此避難數年。當時許南英之子許地山年僅三歲,許地山後來在《我的童年》中多次回憶起這段生活,著名的《
落花生》一文就仿佛有潮州農家生活的影子。
從宋許駙馬府開始,這種帶護厝的“府第式”民居逐漸在潮州流行開來。位於揭陽榕城的建於元代的石鼓裡民居,以及潮州金石
仙都村明代嘉靖年間的狀元
林大欽的祖屋(官廳)等,已是帶護厝的多進的“府第式”民居。潮州市西平路北段的明崇禎年間黃尚書府,該府主人是南京禮部尚書
黃錦,黃錦是明代的累朝元老,被尊稱為“三達尊”,該府也被稱為“三達尊黃府”,其平面布局與許府相似。另外,同樣建於明末的
揭陽榕城東門蓮花心的潮州七賢
郭之奇(1607-1661)府第,也是三進帶護厝的“駟馬拖車”的建築,可見從宋到明,這種格局已漸趨穩定與成熟,此後便一直恆穩地延續下來。
潮州由於歷史上是府的所在地,因此有不少官吏在這裡建起府第。所謂府第,並不同於他們辦公的官衙,而是日常居住的地方,是屬於民居的性質。但由於他們的地位,因此府第的建築就不同於一般民居,不僅規模大,而且也比較考究,這就為後代留下了一筆寶貴的地方民居建築藝術和科學研究的遺產。
許駙馬府系“
潮州八賢”之一許申之孫許珏的府第,位於中山路中段葡萄巷東府埕(即
李厝祠後面)。
許珏因娶宋太宗曾孫女德安縣主(有記載稱
郡主或公主),故有駙馬府之名。
但鮮為人知的是,許駙馬府其實在潮州是有兩處府第的,另一處在開元路即
開元寺對面。許駙馬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兒子的府第在
中山路,另一處即在開元路,而且開元路的府第還大一些。開元寺的府第位於
潮州開元寺的對面,所以造成了風水上的克男丁,男丁留不了多久總會莫名死去,所以這一房漸漸衰落。後來新世紀2000年初潮州搞旅遊興市,潮州開元寺是一個重要景點,於是開元寺前面的這一房
許附馬府就由政府出高價購買了產權,夷為平地建成了一個大廣場.但潮州老一輩的都知道這裡原來是另一處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始建於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歷代雖有維修,但至今仍保留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和形制,是全國罕有的宋代民居建築。1996年11月,許駙馬府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專家們譽為“國內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築”。這座府第占地約245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面寬42米,進深47米,主體為三進五間,首進與后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上廳的後面有橫貫全宅的後院,主體為三進與插山廳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於中座兩旁
山牆外,其設定之獨特處在於獨廳、獨院、獨天井。駙馬府全宅木屋架概為近於穿斗之穿插屋架,並立於條狀連續石地梁--地袱上。牆體為
板築夯灰和青磚條漿砌,后座正廳東側二面牆壁仍保留桃紅色的竹編灰壁。整座府第屋面
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正脊兩端從山尖伸出石質鰲尖,
垂脊頭開嘴甚長,體現了古樸大方。結構嚴謹的宋代建築風格。
許駙馬府,坐北朝南偏東8度,面寬42米,進深47米,建築面積約 18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三進五間。首進與后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上廳的後面有橫貫全宅的後院,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於中座兩旁山牆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定。 牆體為板築夯灰和青磚條漿砌,后座正廳東側二幅牆壁仍保留桃紅之竹編灰壁。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古樸大方,1997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潮州許駙馬府坐落於
潮州古城葡萄巷東府埕(今屬
中山路)。始建於北宋英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古樸大方,被專家們譽為“國內罕見而完整的府第建築”。1989年和1996年先後被省和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駙馬府坐北向南偏東,面寬42米,進深48米;占地面積245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三進五間,頭進及后座均帶插山廳、插山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後面有橫貫全宅的後包。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於中座兩旁山牆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定,府內四口井中有一口井今水質清冽。
駙馬府主人
許珏,字君瑤,一字國璽,許珏出身於顯宦家族,是韓山山前鄉(今潮州市山前鄉)人,許珏的曾祖父是潮州前八賢
許申,許申於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10年)初舉賢良,時真宗南巡東封,
召試第一,賜
進士及第。許申未及第時以文才見知於
陳堯佐。許申初任韶州知州,累官刑部郎中,贈銀青
光祿大夫;祖父許因,官太子中舍(
英宗皇帝為太子時的老師);其父許聞誨,官
衛尉寺丞
通議大夫。
許珏少時天資厚質,嫻韜略而精易理。許珏初以祖蔭得為宋仁宗皇帝近衛武官,授左班
殿直(宋朝武職官名),尚宋太宗皇帝的曾孫英宗皇帝
趙曙的長女,即宋仁宗皇帝的孫女
德安公主(其父趙曙太子時封
郡主,登帝後而稱公主),出為賓州觀察使、
廣南西路大總統
兵馬都監(統廣東、廣西、雲南三省),繼叔父許聞義任賓州知州,封
武功大夫。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
交趾入寇犯境。越年,朝廷以
郭逵為
安南招討使,
許珏駙馬為都監,監郭逵軍南下征剿。先克邕、廉等州,十二月擊敗交趾兵於富良江,聲威大振,安南主
李乾德懼,
奉表諧軍門降,逵凱旋,珏屯廣南防邊。
哲宗元年間,駙馬的長子許仲禮以
武節郎出為節度使,稱為東南第十一將,次子仲進皆授官。至此,大宋南方東西兩翼防務,委諸駙馬許珏一家,恩寵甚重。哲宗元六年(1092),駙馬監兵罷任而謫戍
儋州(今海南省),事因今難追覓。
駙馬在京時,公主曾問駙馬:“潮州祖居如何?”駙馬回答:“前有千里龍潭,後有百里花園。”稱龍潭者,屋前有韓江、浮橋,稱花園者,後山花木四時開花。數年之後駙馬與公主回歸潮州時,公主倚韓山而面韓江時對駙馬道:“駙馬好眼力,千里龍潭映百里韓山。”
德安公主在仁宗朝時是太子之長女,遂稱
郡主,並下嫁潮州
許珏。太子
趙曙登基為
英宗皇帝,長女德安郡主遂稱公主,神宗朝時改稱皇姑。至徽宗朝時重封前朝諸皇姬而改封
舒國,時
德安公主已逝潮州,駙馬許珏謫戍
儋州未返,因而宋史載“舒
國公主
早薨”,而後誤為幼年早薨。蘇東坡提到潮州瓦屋的時候,潮州現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
潮州市葡萄巷的許駙馬府已經興建了。它是
陳堯佐的學生、潮州前七賢之一
許申的曾孫許珏建的府第。因
許珏娶了
宋英宗女
德安公主為妻,故民間稱其為駙馬府。
駙馬府占地面積不大,只有二千多平方米,興建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經過歷代大修,宋代實物已保存不多。1982年曾對二進的木柱和三進楹桷作
碳14測定,確定木結構為明初替換之物,但由於維修中注意“修舊如舊”,依然保持宋代的特點:方正規矩的布局(許府整座面闊42米,進深47米),
出檐平緩且呈弧形彎曲的屋頂,起翅的翼角,二層的蝴蝶瓦(底瓦凹面朝上,上再交迭凹面朝下的瓦片,喬仲常所繪的蘇東坡在黃州住宅中還可見到),刻著古樸蓮紋圖案的木門簪,高高的門檻,緊密的窗欞,竹編的灰牆以及雕飾簡單的樑柱等等。而那三進的院落,五間過的
開間,既有從厝,又有後包(僅供下人居住)的以中庭為中心的主次分明的建築,卻是“源於古老的地主莊院,以後因當地根深蒂固的宗族制,使其演變為帶護厝與後包的形式”(
潘谷西主編《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四卷),是現存潮州“府第式”民居的最早形制。
許氏家族在宋代已是盛族,他們後來繁衍到粵東各地,大約600年前,有一支向南遷至韓江出海口即今汕頭溝南的許地,在此地繁殖五代之後,出了一個叫
許拜庭的,跑到廣州做起了鹽商,賺了大錢,遂在
高第街定居。高第街許氏是近代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在清末民初這個亂世出英雄的年代,一下子出了許應睽、
許崇智、
許崇清、
許廣平等歷史名人。
從潮州遷至
揭陽登崗許厝的一支,也以亦儒亦商、詩人輩出聞名。甲午戰爭後,祖籍揭陽的台灣著名的愛國志士和文學家
許南英一家,因在台灣遭日本侵略者的迫害,曾應登崗許氏兄弟子榮子明之邀,攜家在此避難數年。當時許南英之子許地山年僅三歲,許地山後來在《我的童年》中多次回憶起這段生活,著名的《
落花生》一文就仿佛有潮州農家生活的影子。
從宋許駙馬府開始,這種帶護厝的“府第式”民居逐漸在潮州流行開來。位於揭陽榕城的建於元代的石鼓裡民居,以及潮州金石
仙都村明代嘉靖年間的狀元
林大欽的祖屋(官廳)等,已是帶護厝的多進的“府第式”民居。潮州市西平路北段的明崇禎年間黃尚書府,該府主人是南京禮部尚書
黃錦,黃錦是明代的累朝元老,被尊稱為“三達尊”,該府也被稱為“三達尊黃府”,其平面布局與許府相似。另外,同樣建於明末的
揭陽榕城東門蓮花心的潮州七賢
郭之奇(1607-1661)府第,也是三進帶護厝的“駟馬拖車”的建築,可見從宋到明,這種格局已漸趨穩定與成熟,此後便一直恆穩地延續下來。
潮州由於歷史上是府的所在地,因此有不少官吏在這裡建起府第。所謂府第,並不同於他們辦公的官衙,而是日常居住的地方,是屬於民居的性質。但由於他們的地位,因此府第的建築就不同於一般民居,不僅規模大,而且也比較考究,這就為後代留下了一筆寶貴的地方民居建築藝術和科學研究的遺產。
許駙馬府系“
潮州八賢”之一許申之孫許珏的府第,位於中山路中段葡萄巷東府埕(即
李厝祠後面)。
許珏因娶宋太宗曾孫女德安縣主(有記載稱
郡主或公主),故有駙馬府之名。
但鮮為人知的是,許駙馬府其實在潮州是有兩處府第的,另一處在開元路即
開元寺對面。許駙馬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兒子的府第在
中山路,另一處即在開元路,而且開元路的府第還大一些。開元寺的府第位於
潮州開元寺的對面,所以造成了風水上的克男丁,男丁留不了多久總會莫名死去,所以這一房漸漸衰落。後來新世紀2000年初潮州搞旅遊興市,潮州開元寺是一個重要景點,於是開元寺前面的這一房
許附馬府就由政府出高價購買了產權,夷為平地建成了一個大廣場.但潮州老一輩的都知道這裡原來是另一處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始建於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歷代雖有維修,但至今仍保留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和形制,是全國罕有的宋代民居建築。1996年11月,許駙馬府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專家們譽為“國內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築”。這座府第占地約245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面寬42米,進深47米,主體為三進五間,首進與后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上廳的後面有橫貫全宅的後院,主體為三進與插山廳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於中座兩旁
山牆外,其設定之獨特處在於獨廳、獨院、獨天井。駙馬府全宅木屋架概為近於穿斗之穿插屋架,並立於條狀連續石地梁--地袱上。牆體為
板築夯灰和青磚條漿砌,后座正廳東側二面牆壁仍保留桃紅色的竹編灰壁。整座府第屋面
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正脊兩端從山尖伸出石質鰲尖,
垂脊頭開嘴甚長,體現了古樸大方。結構嚴謹的宋代建築風格。
許駙馬府,坐北朝南偏東8度,面寬42米,進深47米,建築面積約 18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三進五間。首進與后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上廳的後面有橫貫全宅的後院,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於中座兩旁山牆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定。 牆體為板築夯灰和青磚條漿砌,后座正廳東側二幅牆壁仍保留桃紅之竹編灰壁。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古樸大方,1997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潮州許駙馬府坐落於
潮州古城葡萄巷東府埕(今屬
中山路)。始建於北宋英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古樸大方,被專家們譽為“國內罕見而完整的府第建築”。1989年和1996年先後被省和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駙馬府坐北向南偏東,面寬42米,進深48米;占地面積245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三進五間,頭進及后座均帶插山廳、插山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後面有橫貫全宅的後包。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於中座兩旁山牆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定,府內四口井中有一口井今水質清冽。
駙馬府主人
許珏,字君瑤,一字國璽,許珏出身於顯宦家族,是韓山山前鄉(今潮州市山前鄉)人,許珏的曾祖父是潮州前八賢
許申,許申於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10年)初舉賢良,時真宗南巡東封,
召試第一,賜
進士及第。許申未及第時以文才見知於
陳堯佐。許申初任韶州知州,累官刑部郎中,贈銀青
光祿大夫;祖父許因,官太子中舍(
英宗皇帝為太子時的老師);其父許聞誨,官
衛尉寺丞
通議大夫。
許珏少時天資厚質,嫻韜略而精易理。許珏初以祖蔭得為宋仁宗皇帝近衛武官,授左班
殿直(宋朝武職官名),尚宋太宗皇帝的曾孫英宗皇帝
趙曙的長女,即宋仁宗皇帝的孫女
德安公主(其父趙曙太子時封
郡主,登帝後而稱公主),出為賓州觀察使、
廣南西路大總統
兵馬都監(統廣東、廣西、雲南三省),繼叔父許聞義任賓州知州,封
武功大夫。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
交趾入寇犯境。越年,朝廷以
郭逵為
安南招討使,
許珏駙馬為都監,監郭逵軍南下征剿。先克邕、廉等州,十二月擊敗交趾兵於富良江,聲威大振,安南主
李乾德懼,
奉表諧軍門降,逵凱旋,珏屯廣南防邊。
哲宗元年間,駙馬的長子許仲禮以
武節郎出為節度使,稱為東南第十一將,次子仲進皆授官。至此,大宋南方東西兩翼防務,委諸駙馬許珏一家,恩寵甚重。哲宗元六年(1092),駙馬監兵罷任而謫戍
儋州(今海南省),事因今難追覓。
駙馬在京時,公主曾問駙馬:“潮州祖居如何?”駙馬回答:“前有千里龍潭,後有百里花園。”稱龍潭者,屋前有韓江、浮橋,稱花園者,後山花木四時開花。數年之後駙馬與公主回歸潮州時,公主倚韓山而面韓江時對駙馬道:“駙馬好眼力,千里龍潭映百里韓山。”
德安公主在仁宗朝時是太子之長女,遂稱
郡主,並下嫁潮州
許珏。太子
趙曙登基為
英宗皇帝,長女德安郡主遂稱公主,神宗朝時改稱皇姑。至徽宗朝時重封前朝諸皇姬而改封
舒國,時
德安公主已逝潮州,駙馬許珏謫戍
儋州未返,因而宋史載“舒國公主
早薨”,而後誤為幼年早薨。
建築特點
“府第式”民居
是現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早形制。許氏家族在宋代已是盛族,他們後來繁衍到潮汕各地,,在清末民初這個亂世出英雄的年代,一下子出了許應睽、
許崇智、
許崇清、
許廣平等歷史名人。 從潮州遷至
揭陽登崗許厝的一支,也以亦儒亦商、詩人輩出聞名。甲午戰爭後,祖籍揭陽的台灣著名的愛國志士和文學家
許南英一家,因在台灣遭日本侵略者的迫害,曾應登崗許氏兄弟子榮子明之邀,攜家在此避難數年。當時許南英之子許地山年僅三歲,許地山後來在《我的童年》中多次回憶起這段生活,著名的《
落花生》一文就仿佛有潮汕農家生活的影子。
歷史文化名城潮州,靜靜地依偎在這壯闊的韓江中下游。位於古城
中山路葡萄巷的許氏大宅,人稱“許駙馬府”。從這座老宅延伸出來的一個家族的故事,隨著這個家族不斷的遷徙和發展而得到不斷充實,流傳更遠。這就是許駙馬的故事,也是曾經叱吒中國革命歷史風雲的許氏先輩,在革命大潮中演繹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
這是一座建於宋朝的建築,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穿過漫漫的歷史煙雲,這座風度依然的老宅,似乎還在向人們敘說著一個大家庭綿延、發展和輝煌的歷歷往事。
許駙馬的早一輩人是許申。
這個問題我要談到韓山,以韓山作為一個中心來講,山前面同後面就有兩個大家族,叫山前許,山後劉。韓山筆架山的前面大家
都姓許。
許珏是
許申的後代,孫子輩,他同宋代的郡主有婚姻關係,所以叫駙馬。
這個駙馬不是很親的,是
郡主, 不是公主。他的上一輩許申就是大官。山的前面叫山前許,山的後面全是姓劉的,就是現在的陶坑,他們都有族譜。許氏、劉氏在宋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家族。
許駙馬府占地面積兩千多平方米,三進五間,平面布局及特色保存完整,被不少建築專家認為是“國內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築”。首進與后座均帶插山,廳、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正廳的後面有橫貫全宅的後院,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於中座兩旁
山牆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的獨特設定。
全宅木屋架概為近於穿斗的穿插屋架,並立於條狀連續石地樑上。牆體為
板築夯灰和青磚條漿砌,后座正廳東側二幅牆壁仍保留桃紅色的竹編灰壁。屋面
舉折平緩,山檐深遠,正脊兩端從山尖伸出石質鰲尖,
垂脊頭開嘴甚長。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古樸大方。
1996年,許駙馬府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眼下,正由國家撥款進行修繕、保護。許駙馬府雖歷經無數風雨滄桑,但是在潮汕後人的精心維護下,在今天的潮州城裡依然展現著當年的風采。
許氏家族的一脈,由潮州往南,向韓江下游處遷徙,就在距今六百多年前,來到了今天隸屬汕頭市區的歧山
溝南村。比起潮州的老宅,汕頭溝南為許氏家族的生存發展開闢了另一片新的福地。
照壁上的“溝南許地”這四個字,是一代名人魯迅的手跡。說來有趣,魯迅先生算是許家的女婿,夫人
許廣平,便是溝南許家的女兒。
據與許廣平同宗的潮籍左聯作家
許美勛晚年回憶,三十年代在上海,許廣平曾經向他談及,其家族後來儘管遷至廣州,平日講粵語,逢年祭祖之時,卻照例要說幾句潮州話,以示不忘故祖故地。
溝南世?
許公祠建於清光緒癸未年間,坐北朝南,前面是闊埕,面向村裡的蘭桂湖;是一座二進二從厝式祠堂建築;主座三開間,大門樓居中,兩旁為厝巷,再旁為側座,也稱從厝, 它們構成了一個中等規模的祠堂建築的典型立面形象,從正面外觀看,中軸對稱和主次分明的藝術特徵是非常明顯的。祠堂採取開敞形式,面對中間的大天井,前、後廳和從厝二個廳都面向大天井,這種格局,通稱“四廳相向”。
域和黃河流域兩大民居基本樣式的結合。北方是以
四合院樣式為主要方式的單獨民居,而以單獨民居聚落成村落的方式來形成的居住方式。到了長江流域是以天井式的幾進式的聚落方式,因為南方地熱潮濕,民居建設得較高。桿欄式建築轉化成地面建築以後,有通風、去濕的特點,天井式幾進幾進地擴展方式,形成
江南民居的居住方式。
潮汕民居其實是將兩種方式相結合。潮汕民居的
四合院在某種程度上跟天井式有點相似,在四合院的周圍更強調房門要高,強調屋檐的大,強調天井的突出,也有一個抽風的作用,但又還是像四合院同一樣式的民居,這樣又保持了中原民居中房主的地位,跟子孫們的關係,注重側房、廂房的居住的方式,潮汕民居的主要結構就是這個樣子。
溝南許氏家族繁衍五代之後,向外輻射。在國內及泰國、新加坡等地,散布著許家族人的足跡。而其中一支,來到了廣州,在
高第街創業、紮根。這條身居廣州商貿中心地位、繁華達數百年的老街,廣州人無不知曉。而至今還矗立在高第街上的許氏家廟,分明是歷史的見證。
■許錫揮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當時到了廣州以後,我們許家最早從潮汕到廣州的那個人,他是做鹽的鹽商,搞了幾個大船,聽說那個時候是廣東差不多數一數二的大鹽商,做生意,從沿海運鹽到大陸這邊向內地推銷,從汕頭到
珠江三角洲這邊跑鹽, 後來靠做鹽的生意發了財起了家,就蓋起這個大房子,有了錢以後他的後代就不做生意了,去做官了。
許氏家族所走過的那段最顯赫的路程,恰好處於中國社會由封建社會末代向近代轉型的整個苦難歷程:從第一、二次鴉片戰爭,戊戌
維新運動,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到孫中山三次南下廣東建立革命政權,這段路程歷史的年代跨度大,而且牽涉到如
林則徐、
康有為、梁啓超、慈禧、
光緒、
袁世凱、孫中山、廖仲愷、
許崇智、
許崇清、蔣介石、魯迅、
許廣平等一大串歷史人物,他們不管是崇高或是卑鄙,一個個都是那么有血有肉、不容忽視的角色。
許拜庭是從粵東遷至廣州的許氏一脈的始祖,
高第街許家繁衍五代之後, 出現了許崇智、許崇清、許崇灝、許廣平等知名人物,許崇智等人在孫中山領導的推翻帝制、創建共和的革命運動中,功勳彪炳。電視劇《
千秋家國夢》中的主人公,便是高第街第五代孫許崇智。
■許錫揮(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作為民國的名將,
許崇智是最厲害的,是
粵軍總司令,蔣介石是他的參謀長。許崇灝是我的親伯父,他是粵漢鐵路總理兼護路警備司令。這兩個應該說是民國孫中山時期比較有名的人物。還有一個許崇驥,許崇驥也是我的伯父,他當過孫中山的警衛團長。
有兩種不同的人物都在我們這個家族出現,有一個叫許令鏘,英國人打廣州的時候率領
三元里的平民抵抗英軍入城,協助林則徐;另外一個是許應?,他在朝是慈禧太后的寵臣,他就參加把九龍
新界租借給英國的談判,他是代表清政府跟英國簽字的。
撩開厚重的歷史帷幕,許氏家族由崛起到鼎盛、再由鼎盛滑向衰落,其間的發展變化脈絡已經如此清晰地展現於人們的眼前。正所謂大勢所趨,歷史潮流不可逆轉,在許氏家族的弟子們中,有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的將士,有為中國思想文化運動走向新的曙光而吶喊的精英,全國解放後,有工作和戰鬥在國防科學戰線、思想文化戰線和高等教育戰線的諸多人才,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貢獻著青春和生命。許氏家族的子孫們不再徘徊於過去的光榮,而是義無返顧、熱血沸騰地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在中華這片反反覆覆地創造著又破壞著的古國大地上,灑落著他們一串串的血淚歡歌。
而在潮汕,像許駙馬府、溝南許地這樣承載著曲折生動的人物故事的民居建築,還有許多、許多……
潮州地址
潮州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迄今已有近千年歷史的許駙馬府,情況如何呢?
我們來到位於
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的許駙馬府。踏入掩映於周圍高層樓宇的葡萄巷,耳際就傳來一陣“叮叮咚咚”的敲擊聲。當地人指著前方一飛檐微露的建築物說,那就是許駙馬府,而叮咚聲是政府決定修復許駙馬府後,所聘請的工匠正根據有關部門蒐集的圖樣在精心修繕。循聲而至,推開兩扇木門,迎面看見不少工匠正各司其職,刨、鑿、削……,一個個全神貫注,忙得不亦樂乎。據了解,許駙馬府建於
北宋英宗趙曙治平元年至四年(公元1064—1067年),是
北宋太宗曾孫女
德安公主駙馬、
殿直許珏的府第(許珏是唐宋“
潮州八賢”之一
許申的曾孫)。府第歷經多次修建,仍保留宋代建築的基礎格局。
整個府第占地2450平方米,分前、中、後三進,面寬41.8米,進深48.2米,有天井、內外廊、後庫、御書樓等,前座有抱廳房、風頭房、花巷,依次分列左右兩旁。大門簪為木製圓形,柱子多為圓木柱,門牆柱物均建於石基上,門檻較高、裝飾手法簡樸、線條流暢生動,具有宋代住宅建築的傳統特點,該府第為全國罕見的宋代建築物之一,也是潮州保留得較為完整的宋代建築物之一。
千年古井今猶在
許駙馬府的修復工作不僅吸引了不少當地人時常前往觀看,更吸引了不少海內外遊客自發慕名前往觀光遊覽,拍照留念,高峰時日均百人次。居住在駙馬府附近,飯後帶孫子來駙馬府散步的林女士告訴記者,她生活在這裡已有50多年了,每天茶餘飯後都喜歡到這裡逛逛看看。據她介紹,以前許駙馬府里共有24戶住家,其中多為許駙馬後裔。數年前政府為統一修繕許駙馬府,把裡面的住戶統一安排到昌黎路居住。林女士特地帶記者參觀了府第里4口已有千年歷史的古井,她說,這4口井中有1口井的水質清冽甘甜,附近人家都喜歡到這裡提水沖茶飲用,有時水廠停水檢修期間,前來提水的居民還得輪候排隊呢。
駙馬傳人說駙馬
在昌黎路福安里文明小區,記者在熱心人的指引下尋到了已搬遷該處的許駙馬後裔。據了解,這裡共住有8戶許氏後裔。遺憾的是,熟知許氏家族史、輩數較高的許老伯已謝世,他的孫侄輩、年屆花甲的許隆增老人熱情接待了記者。
許隆增告訴記者,他生於駙馬府,長於駙馬府,自然知道祖宗歷史流傳已久,但因年代久遠,自己又在家庭中屬小字輩,對祖宗淵源實際了解不多。說著,許隆增從裡屋拿出一幅壓膜畫像,稱這是後代子孫複製駙馬父子的圖像。他解釋道,當時駙馬與兒子受命前往平番告捷,班師回朝,而番邦王子也受中原文化影響,自願隨同駙馬回朝接受教化。據許隆增稱,許氏子孫遍及泰國、香港等地,每年農曆十月二十四,各地的許氏後代就會不約而同匯集潮州
洗馬橋處。
旅遊特色
許駙馬府為
宋太宗曾孫女
德安公主之婿
許鈺的府第。據說這府第的建築特色是因為公主喜歡皇宮的建築特色而建的。這座國內罕見的府第歷代雖屢有維修,但傳統的
潮州人並沒有去改變它的格局,至今依然保留著宋代的建築風格。
走進許駙馬府,我仿佛穿越歷史隧道,來到封建時代的皇宮中,但見整座府第的牆壁四周均用圓杉木柱支撐著,顯得很堅固、大氣,高高的門坎,似在向人們展示著主人的身份。這使我想起了民間的一句話:“潮州厝,皇宮起。”
許駙馬府保存下來的建築為三進五開間一後包二從厝建築。據說這只是當時許府的中心區,當初建的時候,兩邊還有兩從厝,後包後面有花園和樓閣。這與我們所見到的駟馬拖車很接近。可惜隨著時代的更迭,和許府家運的起伏,這府第幾易其主,地盤也越來越小,僅存我們所見的形狀了。
地盤雖然縮小,但其特色依然保留下來,其中“三寶”更是讓人嘆為觀止,所謂許府三寶,指的是:竹編灰壁,石地栿、S形排水系統。
竹編灰壁是昔時南方特有的建築特色,按南方的氣候特點設計,用料與工藝均有講究,主要是用竹片和竹篾編制,再和上泥土、貝灰做在,這種超輕質牆厚度只有兩三厘米,既省工、省料,又能起到隔熱、隔音、抗震的作用。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用竹和貝灰合成的薄壁歷經九百多年,至今還完好。你說這是奇蹟呢,還是古代的建築藝術比現代先進?我們建房所採用的
空心磚、
膠合板、
瓦楞板等等材料是否能跟竹編灰壁一樣歷經九百多年而完整無損呢!
第二寶就是石地栿,石地栿之設據說是當年“國師”根據潮州地理氣候特點為駙馬府量身定製的,在建設施工中起到抄平的作用,使地基受力均勻,發生地震時又有互相牽拉的作用。這也是南方昔時建築的主要構件,也是許府建築的特色之一。
第三寶就是S形排水系統,位於天井,與檐廊緊密連線,檐廊四邊的坡屋頂成“四水歸一”之勢,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片,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它的排水系統非常特殊,結合古代
風水學的要求,採用S形走向,從正廳繞過後往前排水,其寓意在防財外泄,依照潮州風俗,水生財,所以走水不能直接外排。
許駙馬府從大門至正廳、後廳、后座高差1.28米,取“步步高升”之意,這一高差巧妙地使S形排水系統940多年來從未堵塞過。整座府第也從沒因大雨而積水浸水,真是讓人驚嘆!
許府裡面還有很多的寶,如從建厝時就保留至今完好的紅磚(地板磚),牆壁上的灰壁“水立方”等等,都很有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相關新聞
潮州市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駙馬府第二期修復工程於7月14日動工,預計將用近2年時間完成修復工作。
據悉,經國家有關部門審核,第二期修復工程建築造價為168萬元,國家下撥的維修補助款基本到位。第二期修復工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依照許駙馬府的原貌進行修復,重點修復許駙馬府後包院、東西從厝、書齋、前座及前座通廊、前后座的天井、過道、花巷。
許駙馬府作為潮州市首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復工程共分兩期進行,從1995年12月13日開始進入工程勘測,經制復原圖、上報、審批及省、國家專家對其實地調查後,首期工程於1999年4月29日動工,對許駙馬府的中座、后座進行修復,2000年9月首期主體工程基本完工,首期建築造價為217萬元。
許駙馬府為全國罕見的宋代建築物之一,分前、中、後三進,主體的三進與插山廳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於中座兩旁山牆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定。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附近景點
叩齒庵
叩齒庵在潮州市區下西平路道後巷。原名濟生庵(又名大隱庵),始建於唐代。清鹹豐林大川《韓江記》載:“叩齒庵在
城南書院左,即
韓昌黎大顛至郡所住處也”。庵內大顛堂額寫:“聰明宏博” 四字。中為大雄寶殿,階前有兩古榕,不假泥土,騎階前石而生,呈黑鐵色,極其古致,據說已有數百年歷史。宋廣東轉運判官周敦頤留堂壁云:“
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低排佛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
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韓愈因
諫迎佛骨觸怒了
憲宗皇帝,被貶到潮州任
刺使。到達州治那天,下屬官吏、全城百姓夾道歡迎。韓愈看到百姓如此熱情,十分激動,突然前面一個和尚朝他馬前走來,那和尚本也英俊魁梧、且臉方額闊,遠看還一表人才,可近前時卻叫人害怕。原來他有兩個暴出的大牙,驟看如寺廟裡猙獰的羅漢。韓愈頓生不悅,只是僚吏既無阻攔,身為
刺史如果呼叱發作就會有失身份,於是只好忍著,心想:“此人一定是個惡僧,他若有愚惑百姓,定要把他兩個大牙拔掉。”到了太守府,韓愈盤問和尚何來,知其為濟生庵得道高增大顛,功德圓滿且法力高強。(有說
大顛和尚是
潮陽靈山寺方丈,管濟生庵和
靈山寺)。 次日,韓愈剛升堂辦理州務,跟班便呈上一小包東西,說是大顛和尚差人送來的。韓愈打開一看,原來是兩個大牙齒,另外是一紙倡話,字型渾厚端莊,書“儒以仁為本,佛亦濟眾生。道異旨自同,會我海嶼邊。”這就使韓愈陷入迷惑之中:“這和尚還真神靈,能熟知我心想。” 內疚地說:“我單憑相貌輕率地對一個人下結論,枉曲了好人,實不應該。”於是當堂揮筆寫了“
叩齒庵”三個大字,命人送道到濟生庵,可大顛和尚已前往潮陽靈山寺。自此濟生庵改名為“叩齒庵”。
後來韓愈多次致函大顛,互相訪問,並結下很深的情誼。數月後,韓愈改刺袁州,臨走時,還專程到
靈山寺跟
大顛敘別,並贈衣表示惜別之情。大顛特在靈山前建了“
留衣亭”以示懷念。
韓愈與叩齒庵
韓愈來到潮州後,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見一個和尚,面貌長得十分兇惡,特別是翻出口外的兩個長牙,更是使人駭怕。韓愈本來就是因為勸皇帝不要為迎接釋迦牟尼的骨頭過份勞民傷財,才被貶到潮州來的,早已對和尚沒有好感了,一見這副“惡相”,更是討厭,他想這決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長牙。
韓愈回到衙里,才下轎,看門的人便拿來一個紅包,說這是剛才有個和尚要送給老爺的。韓愈打開一看,裡面非金非銀,是一對長牙,正好和那和尚的兩隻長牙一模一樣。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齒,並沒說出來,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乾愈立即派人四處尋找那個和尚。
見面交談後,韓愈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很有名聲的潮州
靈山寺的
大顛和尚;是個學問很深的人。韓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賠禮道歉。這以後,兩人終於成了好朋友。
後人為紀念韓愈和大顛和尚的友誼,就在城裡修了座庵,叫“
叩齒庵”。
叩齒庵·留衣亭
潮州有一座
叩齒庵,潮陽有座
留衣亭。相傳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韓愈因
諫迎佛骨觸怒了
憲宗皇帝,被貶到潮州任刺史。到達州治那天,下屬官吏、全城百姓夾道歡迎。
韓愈看到百姓如此熱情,十分激動。這時,一個長著獠牙,容貌奇醜的和尚,也跟百姓一起擠著迎接他。韓愈一看,頓生不悅,對左右臆斷說:“此人一定是個惡僧。”
次日,韓愈剛升堂辦理州務,跟班便呈上一小包東西,稟道:“啟稟大人,這東西是昨天那個醜和尚送來的!”韓愈打開一看,原來裡面竟是兩顆大獠牙,他於是急命跟班傳那和尚進來。可那和尚已無影無蹤了。詢問手下,州吏說:“那和尚是潮陽高僧
大顛,經常在城內的寺院往來。”韓愈一聽,十分不安,內疚地說:“我單憑相貌輕率地對一個人下結論,枉屈了好人,實在太不應該了。”於是當堂揮筆寫了“叩齒庵”三個大字,命人送到那和尚常來居住的寺院,以示歉意。於是,僧人便將庵名改為“
叩齒庵”。
後來,韓愈多次致函大顛,互相訪問,談經論道,成為摯友。數月後,韓愈改刺袁州。臨走時,還專程到
潮陽靈山寺跟大顛敘別,並贈衣表示惜別之情。大顛特在
靈山寺前建了“
留衣亭”,以示紀念。千百年來,韓愈與大顛的故事在潮汕一帶傳頌至今。
忠節坊
過楊中書巷不遠,可見到今日城內僅存之——“忠節坊”,坊後這條巷叫“忠節坊巷”。乾隆《潮州府志·卷八·坊表》載:“忠節坊,在金山巷口,為宋殉節馬發建。”由於馬發舉家於金山殉難,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在金山上立墓豎碑。碑高1.5米,寬0.4米,碑上大書“宋摧鋒寨正將兼潮州
知軍州事馬公暨合門全節之墓”。墓旁有一株青松(松後為風吹折),雄偉粗大,高達百尺,青翠碧綠,與馬公墓相輝映,故形成
潮州八景之一——“馬丘松翠”(後稱“
金山古松”)。嘉靖《潮州府志·卷四·祠祀志》載:“馬公祠在縣治北金山上,祀宋摧鋒寨正將馬發,歲春秋二仲月次丁舉行。”據此,知金山上尚有“馬公祠”,今已廢。
金山中學在忠節坊巷內北側,學校對面有一條小巷叫“七星橋巷”。《海陽縣誌·卷二十一·建置略六》載:“
七星橋在金山西南麓,
萬壽宮前,康熙間,潮鎮中軍游擊陳旺建。舊有池,橋跨池而今涸。”同書《卷三·建置略二》又載:“七星橋附忠節坊南。”因當日這一帶低注多水,潺潺流水,聚成溝塘,上建石橋,橋古樸大方,橋墩兩邊各有七孔,橋上左右設木欄桿。上半夜,皎然月光,從東瀉入橋孔;午夜月光西斜,又從西畔橋孔映入,各具情趣,靜夜賞月,實令人流連忘返,故有“七星步月”之美稱,成為
潮州內八景之一,謹附談之。
北關古窯遺址
在市區北郊,包括田東園、瓮片山、北堤頭、竹竿山、象鼻山等幾處。窯灶包括馬蹄形窯和龍窯兩種,馬蹄形窯灶系用耐火土夯築而成,極為堅硬,為唐代窯址,主要遺物有半陶瓷器,建築材料和窯具。半陶瓷器胎質呈灰色或白色,胎坯較厚,火候不高,質鬆弛。釉色有
青釉、青
黃釉、醬褐釉三種。器物有碗、碟、壺、杯、罐、盆、枕;建築材料有磚、瓦當、板瓦、
筒瓦四種。窯具發現有圓筒形平底
匣缽,這類匣缽唐代還未普遍使用,除該窯外,廣東其它唐窯均未發現過類似的實物。
龍窯的情況與
筆架山窯大致相同,均屬北宋窯址。
馬發墓
因南宋
景炎三年間(1278年)摧鋒寨正將
馬發,率領潮州人民奮起抗擊元兵侵潮,後元將收買南門巡檢黃虎子為內應,攻陷
潮州城,馬發“收殘卒百餘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為,令妻子自縊而死,發自鳩”,滿門殉節,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過程中幾遭殺盡。後人為紀念馬發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築
馬發墓,墓碑書“宋摧鋒寨馬公闔宅全節墓”。
景點概況位置
在市區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4號。
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4度,最高溫度39.6度,最低溫度-0.5度。年平均降雨量1668毫米,多集中於四至六月份。全年無霜期在丘陵,平原為347天位於廣東省潮
最佳旅遊時間:春天和秋天是旅遊的黃金季節
面積: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
交通信息
民航
交通信息民航:省內的廣州、深圳、汕頭、珠海、湛江、佛山、惠州、梅州等地都有民用機場。
鐵路
廣東省對外鐵路運輸主要依靠京廣、京九兩條大動脈。
廣州站是京廣線的南方始發站,
深圳站、
廣州東站、
東莞東站又是京九鐵路南端的客運始發站。廣州到粵西的肇慶、陽江、茂名、湛江和西部地區的南寧、昆明、柳州、貴陽、重慶等城市的列車經由廣湛鐵路,廣州到粵東的惠州、河源、梅州、潮州、
揭陽、汕頭經由
廣梅汕鐵路。
公路
廣東是目前
中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最高的省份,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
廣州環城高速公路、廣州-花都-清遠、廣州-佛山-三水、廣州-鶴山-開平、廣州-
虎門-深圳、深圳-
汕尾-汕頭、虎門-珠海、深圳機場-
鹽田港、深圳龍崗-惠州等。105、106、107、205、321、324、325七條國道在省會廣州交匯。省會廣州及
珠江三角洲各城市與香港、澳門之間每天都有數十班直通巴士往返。
水運
珠江是僅次於長江的中國第二大通航運河。客運航線從香港、澳門、深圳、珠海直達廣州、肇慶、梧州等內河港口。
汕頭港是港、台之間重要的中轉港,有往香港的定期客運班輪。雷州半島南端的
海安港是大陸連線海南島的門戶,每天有數十班車客渡晝夜通航。
注意事項
在廣東還可以買到許多內地比較少見的舶來品,由於離香港較近,這裡有不少的進口奢佬品比內地的價格要便宜很多,來旅遊正好可以購置一些。著名的購物地點有
深圳沙頭角,那裡的金飾款式新穎別致,價格卻相對低廉。此外,廣州等大城市的商場值得一逛,興許會看到迫切需要卻一直沒有買到的東西。
現今保護
近年來,潮州市政府撥款修建許駙馬府,以恢復府第原貌,並闢為民俗博物館。1996年11月,許駙馬府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