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山寺
- 外文名:無
- 地理位置:廣東汕頭市潮陽區西臚鎮
- 建築類型:古剎
- 建設時間:唐代貞元七年(791年)
簡介,景點推薦,
簡介
汕頭靈山寺位於汕頭市潮陽區的汕頭市潮陽區的西北方向西臚鎮內八鄉與銅盂鎮交界地帶山區,距離潮陽市區25公里,靈山寺素以“道跡賢蹤”飲譽海內外,是粵東著名古剎之一。可以說它在粵東地區的知名度僅次於潮州開元寺。但靈山寺又有它的特點,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這又是開元寺所沒有的。靈山寺所以出名,在於它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更由於大顛和與韓愈不同尋常的關係,而成為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長慶二年(822)穆宗皇帝賜額“靈山護國撣院”。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僧覺然重修。
潮陽靈山寺創建於唐代貞元七年(791年)。創建人是大顛禪師。大顛,俗名陳寶通,原是河南潁川人,後落戶潮陽。他在西山拜名僧惠照為師後,雲遊羅浮山等地名山名寺。回來後看中了龍山灣這塊寶地,並獲施主洪大丁的慷慨布施,歷盡艱難創辦了這座寺院。寺院三面環山,山崗常年一片翠綠,現在面前又有了水庫,山水映襯,景色分外秀麗。
天聖七年(1029)改為“靈山開善撣院”。景祐元年(1034),邑人進士許申撰《重修靈山開善撣院記》(碑刻現存寺中)。明洪武二年(1369),僧空山重修建。正統 、景泰、成化年間,先後重修。正德十六年(1521)被毀,萬曆二十三年(1595)知縣徐一唯主持建佛堂1座和三山門,崇禎六年(1633)知縣楊灼主持建成該寺,明末廢。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縣彭象升捐俸重修留衣亭,5年後又請信如和尚主持全面重修該寺。
靈山寺經過歷朝的修建擴大,現在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築三進深,為土木結構,分三廳六院九天井,東樓西閻,房40間;前為觀音殿,中是大雄寶殿,後是二層的大顛堂及藏經樓。東西兩邊有鐘鼓樓,寺院周圍還有果木樹林83畝,環境十分清幽。寺前一泓湖水,波光粼粼,背靠青山,分外宜人。
景點推薦
(留衣亭)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當時在京城任刑部侍郎的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到潮州任刺史。在潮州僅八個月期間,就曾兩次與大顛互訪晤談。同年10月,即將離開潮州到袁州赴任時,又一次專程到靈山寺,向大顛辭行。時年大顛88歲,韓愈51歲。他們倆經過一番暢談後,仍依依不捨,大顛親自送韓愈到寺院門外的小橋邊,韓愈深為感動,隨手脫下官袍,送給大顛作留念。後人就在此建“留衣亭”紀念倆人的友誼。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百世師”韓愈,本來是因為冒死勸皇帝,不要沉迷於佛教而受貶,來潮後為什麼與佛門高僧大顛和尚交往如此密切呢?文人官宦都議論紛紛。有的認為韓愈被佛道感化了,有的認為韓愈已認識到,不應諫迎佛骨,後悔自己過去的行為了。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莫衷一是。其實,韓愈當年排佛並非因為他和僧人勢不兩立,而是佛教狂盛不僅影響朝廷稅收,還造成國家財力的大量消耗,而與大顛的交往,純屬是個人的友誼,是由於大顛“頗聰明,講道理”,與之交談非常投機,而“非崇信其法”(見韓愈《與孟尚書書》)。這是歷史上一段頗為微妙的儒釋交往的故事,以致引發文人的多次論爭。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大家也可思考思考。
(正門)
這是靈山寺的正門,門匾上書的是“靈山護國禪院”。為什麼叫“靈山”?據說大顛矜持地將此地比擬為佛經上西天鷲嶺而雅稱為“靈山”。護國禪院的稱謂,是唐朝釋宗皇帝於長慶二年(822年)正式欽賜匾額的,可惜原物已經不存在了。宋朝時寺院曾改稱“靈山開善禪院”,現寺里仍保存著“敕賜靈山開善禪院記”的古碑。這是一塊難得的宋代石碑。碑額字是“敕賜靈山開善禪院記”,碑文為潮州前七賢之一的潮陽進士許申所作。這塊青石精刻的古碑也是寺院承蒙“皇恩”的物證。
院門前有兩棵“連理樹”。品種均為“甘棠樹”。據說這兩棵樹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但是仍生機勃勃,枝繁葉茂。樹的主幹粗大挺拔,但上面連理交生,故稱連理樹。本地人稱“血樹”,是因為劃破樹皮,隨即滲出一種血紅色的粘液,象人的鮮血一般。
(進靈山寺)
寺院寬39米,進深74米,前座為觀音殿,中座大雄寶殿,後面是兩層的大顛堂及藏經樓。宋朝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皇帝曾欽賜新譯的第一部藏經278卷,就曾珍藏於藏經樓;樓內還曾藏大顛禪師親自寫的金剛經1500卷。可是幾經浩劫,藏經都不復存在了。
(壁蘭前)
這是遠近聞名的壁蘭。據說是清朝康熙年間栽的。這株蘭花奇就奇在從牆壁上橫生而出,長年不用培土,也不必澆水施肥,久旱不枯,四季長青。傳說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潮陽市一佛寺住持信如和尚,受縣令彭象升囑託,擔任修繕靈山寺工作。信如喜栽蘭花,來靈山時,便將苦心栽培的一株蘭花,獨具匠心地栽在牆壁上,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信蘭”。信蘭葉脈修長,青綠可愛,一般清明前後開花,花瓣素淨,花心紫紅,每逢開花季節,異香滿堂,令人留連駐足。
(“舌鏡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