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顛

唐代著名高僧,俗名陳寶通(一說姓楊)。唐開元二十年(732)出生於今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祖籍河南省潁川。唐長慶十四年(公元824年)圓寂,終年93歲。大曆(766—779)中拜海潮古剎潮陽市西岩)惠照和尚為師。不久與藥山惟儼同游南嶽衡山,參拜石頭和尚,悟禪機。貞元初前往龍川羅浮瀑布嚴禪居。五年(789年)回潮陽,次年創建白牛嚴寺,七年於塔口山麓幽嶺下創建靈山禪院,弘揚曹溪六世禪風,弟子千餘人,自號大顛和尚。大顛幼年好學聰慧,潛心鑽研佛學,成為唐代佛教曹溪派系的一代高僧。大顛的影響是頗為深遠的,歷代對其評議者眾。王安石《送潮州呂使君》詩中就十分推崇地說:“有若大顛者,高材能動人。”為他撰傳的也不乏其人。民間還流傳了不少有關他的法力神功的故事。歷代朝廷也對他很為器重。早在長慶二年(882年),唐穆宗就賜額靈山寺為“護國禪寺”。

基本介紹

  • 本名:陳寶通
  • 字號:大顛
  • 所處時代:唐朝
  • 出生地: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
  • 出生時間:唐開元二十年
  • 去世時間:唐長慶十四年
  • 師傅:石頭希遷和尚
大顛弘法,大顛與韓愈,大顛與荔枝,大顛與靈山寺,大顛與留衣亭,大顛與祖師塔,大顛著作,

大顛弘法

大顛和尚原名陳寶通,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生於潮州,幼年好學聰慧,卻喜居山林。寶通勤奮好學,潛心鑽研佛學,博覽經傳,過目不忘,唐大曆八年(公元773年)陳寶通到南嶽拜石頭希遷和尚為師,石頭希遷和尚乃一代高僧,見寶通性聰慧靈敏,頗通佛學,甚為鐘愛,悉心教授,寶通佛理更加精通,經師父石頭希遷和尚介紹,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陳寶通到龍川瀑布岩寺任住持僧。
陳寶通性剛強,不畏強權。據史料記載:“陳寶通一日,正跌坐參禪,適中丞張遠凡來游,責怪未迎,竟欲斬之,大顛巍然不動,引頸就刃,遠凡遲疑,仍想以刀桶其胸。大顛曰:‘若必及我,是夙負命;如不負公,殘惡在汝’,遠凡乃棄刀愧謝而退。”唐德宗貞元五年(公元789年),大顛由龍川瀑布岩寺回到潮陽,翌年創建白牛岩寺(今潮陽東岩卓錫寺)。在此期間,大顛常到縣內各處雲遊,唐德宗貞元七年,當他來到幽嶺(今屬潮陽銅孟鎮)時,此處山青林綠,練江清碧,遂萌發在此建新寺念頭,幽嶺下大片田野已為致仕的潮州刺史洪大丁所有,大顛遂親往拜訪洪大丁,請求施捨土地建寺院,大丁為其真誠所感動,允諾施地,終於建成潮州府內第二大寺院靈山寺。靈山寺創建之初,大顛傳法弟子千餘人,弘揚曹溪法旨,講授佛學真諦,其講義先後被整理成書,傳至現代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金剛經釋義》,手抄《金剛經》1500卷,還著有《法華經》、《維摩詰經》各30部,其著作之豐,為佛教界嘆為觀止,大顛和尚也成為嶺南一代佛學者和高僧,其弟子三平、本空、本生等,後來也成為高僧。

大顛與韓愈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時稱邊遠之地的潮州刺史,韓愈刺潮不到一年,卻與靈山寺高僧大顛和尚結為莫逆之交,由於大顛“頗聰明,講道理”,與之交談非常投機,而“非崇信其法”(見韓愈《與孟尚書書》),這是歷史上一段頗為微妙的儒釋交往的故事,其深厚友誼一千多年來被傳為佳話。
大顛和韓愈的友誼,更具傳奇色彩。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貶刺潮州。韓愈本不信佛,到任後卻聽說府內潮陽靈山寺有一高僧大顛,精通佛學、文學,遂致書邀大顛往府衙相晤,大顛欣然應諾,到潮州晤韓愈,兩人談論佛學,雖觀點不同,但話語投機,誰也說服不了誰,談文學,卻觀點一致。《潮陽縣誌》記載此兩次相晤:“談論十數日,甚為投契”。此後,兩人書來信往,讀敘佛學、文學,至今靈山寺仍有韓愈致大顛祖師信函的手跡石刻。

大顛與荔枝

韓愈曾多次到靈山寺訪晤大顛,一次,適逢炎夏,大顛命徒到山下買嶺南荔枝讓韓愈品賞解渴,韓愈卻說:“寺院附近,皆為沃地,乃植荔佳土,師為何捧著金飯碗討飯?”大顛一聽,甚覺有理,連稱“韓公言善”,遂命眾徒在靈山坡植荔枝,後來的靈山寺荔枝被定為八景之一的“千叢果”。
從此,大顛在一面事佛,一面勞動,推行僧人“一日不作”便“一日不得食”的“農禪並重”的修持方式。大顛也以身作則,一面收徒弘法,從事著述,一面親自參加耕山種果的勞動。他在環寺山坡上,親手一棵一棵地栽上荔枝等,稱之為千叢果。每當盛夏,紅荔壓彎枝頭,環寺果紅葉綠之時,前來朝山禮佛的香客,一邊遊玩,一邊可隨意摘果嘗鮮,但不能私帶回家,若私帶荔果回家,荔肉皆化為烏有。至今,潮陽民間仍有“靈山荔果,有食無‘帕’的佳話。

大顛與靈山寺

靈山護國禪寺位於潮陽銅盂龍山灣,為中原禪宗九祖大顛和尚於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始創。靈山,舊名幽嶺。靈山護國禪寺為嶺南名剎之一。現列為全國佛教寺院對外開放點。該寺以其地勢似西天靈鷲嶺而命名“靈山”。大顛和尚在西山拜名僧惠照為師後,雲遊羅浮山等地名山名寺,回來後看中了龍山灣這塊寶地,並獲施主洪大丁的慷慨布施,歷盡艱難創辦了這座寺院。靈山寺占地五千平方米,建築為三廳六院九天井的格局。寺前一泓湖水,波光粼粼,背靠青山,分外宜人。靈山寺素有“道跡賢蹤”的美譽,也是一觀光攬勝之地。
後來洪大丁又向靈山寺布施福田千畝,洪氏子孫累代也效法其先祖向靈山寺舍田捐資,有的甚至將陪嫁的妝奩田產,也布施入寺。寺僧為示紀念,於寺中建洪氏施主祠堂,勒石標榜大施主的善行。

大顛與留衣亭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韓愈調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刺史,臨行前,到靈山寺與大顛告別,兩人晤談甚久。然後已88高齡的大顛和尚親自送韓愈至山門,依依惜別之際韓愈脫下官服相贈。此後大顛和尚一直將韓愈的官服帶在身邊,直至圓寂。後人在贈衣處建“留衣亭”紀念。

大顛與祖師塔

唐長慶十四年(公元824年),大顛臨終前,召集全寺僧眾門徒,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老衲學佛行道六十年,苦心修行,命壽巳滿,羽化之後,宜將形骸築石塔封藏……”他告誡弟子不必落淚,又密囑心腹弟子未來之事。各種後事安排停當,便擇於三月十四日吉辰,沐浴更衣,無疾和顏端坐圓寂,享壽九十有三歲。
大顛禪師圓寂後,眾弟子於後院建了一座鐘型石塔,塔座邊沿刻著蓮花瓣紋飾,壁肚配上飛龍走獸及花卉摘錦的圖案,鄭重地將祖師肉身端藏塔內,塔門刻上“唐大顛祖師塔”字樣。 三年後,門人遵先師遺囑,擇日啟塔門,只見祖師肉身端坐塔內,容顏如生,而且頭髮、趾爪、捐甲都增長了,便虔誠地將塔門封上。
唐朝末年,門徒牢記先師遺囑,再度開視塔門,又發現祖師肉身已化,塔內僅存一個金盆,盆中盛著清水和一個鮮活的舌頭,門徒又將塔門封閉,並稱此塔為;“瘞舌塔”。
據傳第三次開塔是宋朝至道年間(公元995年)距大顛和尚圓寂巳一百七十年,當時只見塔內惟有古鏡一面,大顛的影像,映現於寶鏡之中。大家深感詫異,便虔誠地將塔墓修葺封嚴,從此便不再開啟了。
因此,後人便稱此塔為“舌鏡塔”,舌鏡塔也從此籠罩上一層神奇的色彩。如今,靈山寺後的“大顛祖師墓塔”,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大顛著作

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義》和《金剛經釋義》。親手抄寫了《金剛經》1500卷,《法華經》和《維摩詰經》各30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