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飯碗

金飯碗

“金飯碗”在古時指皇帝吃飯的碗,民間傳言,能得金飯碗,一生衣食無憂矣。

在現代,“金飯碗”亦成吃國糧的另稱。常有人說,某某在國家單位上班,就像捧著金飯碗,不愁生活問題了。

比喻待遇非常優厚的職位亦或國家公務職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飯碗
  • 出土地點:中國
  • 所屬年代:古代
  • 比喻:在省級以上單位公務員的職位
21世紀初的解釋,金飯碗歷史,

21世紀初的解釋

21世紀初,又比喻指在省級以上單位公務員的職位。
廣東一帶有上契送金飯碗習俗。

金飯碗歷史

“金飯碗”,古時指皇帝吃飯的碗,民間傳言,能得金飯碗,一生衣食無憂。在現代,“金飯碗”則指待遇優厚的職位,亦成吃國糧的另稱,得此“金飯碗”,便意味著從此前程似錦、豐衣足食、生活美好。
碗的歷史綿延了幾千年,自從有了人類文明,碗便成為人們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適逢2010盛世之年,我們為碗賦予了更多的時代意義和藝術內涵,打造出獨一無二、具有時代烙印的“金飯碗”,使其成為滾滾歷史中的重要一頁,永載史冊。
世界博覽會是人類文明的驛站,如今,世博會正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科技和文化領域的盛會,成為各國人民總結歷史經驗、交流聰明才智、展望未來發展的重要舞台。2010年世博會能夠在古老文明發源地、具有悠久東方歷史的中國舉辦,正體現了全世界對中國矚目,也體現了世界人民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信任與支持。 “天下糧倉·金飯碗”在這一時刻隆重登上歷史舞台,不但展現出華夏五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更將與世博會共同續寫出中國的繁榮與富強。
回首千年歷史中的鼎盛中華
金飯碗造型以中國館為基礎,與“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中國館設計理念相結合,無論外形還是內在涵義都表現的相得益彰。中國館是中華文明的沉澱、是華夏智慧的結晶,表達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中國館的來歷亦可追溯到幾千年的“鼎”盛時代。
最早的鼎是一種食具,用來盛放食物,而中國館便模仿了古代的四足方鼎造型,其“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背後也正是鼎的歷史的延伸,指引我們穿越浩瀚千年,重拾被視為傳國重器,代表著國家與權力的“鼎”文化。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中國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製的鼎,相當於21世紀的鍋,用以燉煮和盛儲肉類。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除了用於煮肉和調和五味,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禮器用於禮儀場合,並延續到漢代。在奴隸制度時代,鼎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此時鼎作為炊具的意義已大為減弱,演化成身份的象徵。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因此,常用“九鼎至尊”來指代皇帝,或者用以比喻至高無上的皇家威嚴與尊貴地位。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定鼎”便是定都。
目前最負盛名的四足方鼎是司母戊大方鼎,象徵身份的尊貴,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鼎腹長方形,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象徵色彩。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國家館,身為東道主中國館在迎接四方來客的同時,更要承擔起中國文化的代表這一重要職責,將五千年的中華歷史與文明展現給全世界。因此,中國館的吸取了鼎的外形特點及內在涵義,使其成為“天下糧倉”,更賦予了“鼎盛中華”、“富庶百姓”的引申意義,藉此表達了中國繁榮昌盛、百姓生活富足的美好現狀,傳達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的世博主題。
華夏智慧揭示生活美好的真諦
隨著上海世博會的日益臨近,全世界的目光已經投向上海,而中國館也已經儼然成為了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中國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徵中國精神的造型主體。中國館頂部層層疊加、向上展開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種振翅飛翔、御風而上的動感,使其具有很強的標誌性。外牆用富麗堂皇的中國紅,表達中華民族的熱情好客,極具東方神韻與皇家風範。
在結構上,中國館更繼承了中國建築的獨特構造:一個高起的台基,作為木構樑柱為骨架的建築物的基座,再支承一個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頂。這種骨架式的構造使人們可以完全沒有約束之感。正是這種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使得它能夠適應中華文明的任何延伸地,顯示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孕育和發展了中國的建築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建築文化注就了金碧輝煌的中國建築。中國崇拜天地的觀念深入人心,並常常體現在建築上,表達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心愿。而中國館也正是繼承了古老文化的衣缽,在設計上以“天下糧倉”為理念。
從遠古開始,我們的祖先就懂得全面地規劃、調度和利用我們的自然資源使中國文明具有其強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國以農立國,對自然抱有尊重的態度,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人對自然的尊敬與西方人的征服特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了中國文化追求與自然的統一和和諧的理念。中國古代多使用土、木作為建築的材料。土是萬物之源,木是生命的象徵。而且土木建築多不長久,表達了中國古代建築“不求原物之長存”的觀點,證明了中國自古便有崇尚節儉的道德觀。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文明在古代物質尚不富裕的情況下,創造了如此燦爛的華夏文明,成就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中國館不但在外觀上繼承了傳統的構造特點,更在理念上不忘祖先的優良傳統,處處以環保為前提,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綠色地標。中國館造型層疊出挑,在夏季,上層能夠為下層自然遮陽; 在建築形體的設計上,實現單體建築自身的減排降耗。在建築技術上充分考慮環境能源新技術套用可能性,所有窗戶都採用低耗能的中空玻璃,並套用製冰技術降低用電負荷。建築的節能系統使能耗比傳統模式大大降低。中國館不僅通風性能良好,還採用了許多太陽能技術。中國館的頂部、外牆上裝有太陽能電池,以確保提供強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國館實現照明用電全部自給。在景觀設計上,加入循環自潔要素。在國家館屋頂上設計的雨水收集系統,可以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進行綠化澆灌、道路沖洗。 中國館的每一處都引入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力求在每一個環節都符合節能環保的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真正的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碗——生活的必需,美好生活的開始
作為人們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碗是中國炊食用具中最常見、生命力最強的器皿。碗的歷史綿延幾千年,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泥質陶製的碗,其形狀與當今無多大區別,即口大底小,碗口寬而碗底窄,下有碗足,多為圓形,極少方形。物以稀為貴,並且燒制方形器要比圓形器難得多,因此方形碗也更具有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
唐朝康熙年間,出現了許多方形器,如方盤、方碗、方尊、方花盆等,目前可以看到的最完整的方碗便是清朝晚期的方碗,刻畫之細膩、做工之精美,充分表現當時能工巧匠們造型設計的高超水平與制碗技術的進步。
據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製品,使用於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以後隨著時代的演進,制瓷工藝的逐步改善以及人們的審美和實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形狀、紋飾、質量也越來越精巧。不同時期的碗,其形狀、紋飾是有著明顯差別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無紋飾。唐代的碗器型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邊,多為平底、玉壁底及環條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製的產品施滿釉,有簡單的劃花裝飾出現。宋代碗其型多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徑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現為高大厚重,圈足多為內斜多撇,斷面呈八字形。多採用印花、刻花裝飾。明代碗多雞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較為窄細,大多採用畫花裝飾。畫花裝飾技法用於碗上,自唐長沙窯起始,至宋磁州窯過渡,經元青花激發,到明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明代最多的就是胎體輕薄、白底青花的飲食用碗。清代碗無論在哪一方面均勝過前朝,形狀、釉色、紋飾更為豐富多樣,工藝製作更為精巧細膩,素三彩、五彩、粉彩裝飾的宮廷皇家用碗更讓人嘆為觀止。
從碗的發展演變過程來看,碗的功能無非是盛放食物,而形狀也大同小異,不斷變化的只是質料,工藝水平和裝飾手段。千古不變的功能,證明了碗是飲食器皿中最為最為實用,最符合人們生活習慣的器具,同時也更多的得到人們的喜愛,從古至今,制碗的材料有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金屬等,製作精美的古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愛。
衣食無憂是人們實現美好生活的基礎,而碗作為盛放食物最常用的器具,也逐漸的被人們賦予了 “聚寶盆”的光環甚至成為判斷生活是否富足的標誌。當今社會,人們用“鐵飯碗”、“金飯碗”來比喻職位的高低,而“金飯碗”顧名思義,就是待遇非常優厚的職位,有了這個“金飯碗”便可過上衣食無憂的美好生活。
“金飯碗”代表了前途光明、能帶來錦衣玉食的好職業,而實際用黃金打造的金碗卻不可多得。相傳古代只有皇帝,或者有權勢的皇家貴族才能夠使用真正的金飯碗。
黃金是人類較早發現和利用的金屬。由於它稀少、特殊和珍貴,自古以來被視為五金之首,有“金屬之王”的稱號,享有其它金屬無法比擬的盛譽,其顯赫的地位幾乎永恆。正因為黃金具有這一“貴族”的地位,至今仍是財富和華貴的象徵。黃金大多用作珠寶裝飾,華麗的黃金飾品一直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徵。而用作國際儲備則同樣體現黃金的價值。由於黃金的優良特性,21世紀的許多國家,包括西方主要國家國際儲備中,黃金仍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整個“金飯碗”由黃金打造,宛如一個金燦燦的聚寶盆,是尊貴的象徵,同時黃金的保值升值空間也使之具有長長久久的美好寓意。民以食為天,金飯碗給予了百姓衣食無憂的生活,聚集了無窮的福氣與財富。同時它更可以作為吉祥之物,祈福百姓生活富足,國家長治久安,永享太平盛世。
“金飯碗”——智慧的象徵、福祿的化身
金飯碗在整體設計上好似微縮的中國館,在細節的處理上則儘可能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金飯碗”打破了圓形碗的傳統形式,以層次分明,更加穩固的四方形中國館為主體造型,碗蓋為天,碗底為地,整體設計布局隱喻著天地交泰、萬物鹹亨,體現了東方哲學中對“天地關係”的理解。
碗蓋設計以雷紋為底,結構規整、整齊平穩,給人以厚實穩重之感。雷紋常被用作地紋,是青銅器上的一種典型紋飾。這種以連續的迴旋形線條構成幾何圖形,不但裝飾了主體,更很好的烘托主題紋飾。碗蓋中心圓圈內北斗七星 居中,以七顆寶石鑲嵌其中,光彩奪目。古人重視北斗,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方向,確定季節。道教形成後,人們開始以北斗為天神加以崇拜,並對之作種種神學解釋。而位於北鬥鬥尖處的紫微星則被稱為“斗數之王”,古時候認為天皇應住在天宮裡,天宮又叫紫微宮。“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稱皇帝。因此,古來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當成“帝星”,所以命宮主星是紫微的人便被視為帝王之相。雲紋也是中國傳統中一種古老的紋飾,代表著吉祥如意,它流動性強、變幻無窮,與恆星的永恆不變相映襯,動靜相宜,相映成趣。而紫微星則在朵朵祥雲的簇擁下顯得更加尊貴華麗,閃爍著耀眼著帝王之光。
揭開碗蓋,碗底盛開的“蓮花”呼之欲出,吐露著沁人的芬芳。蓮花,是我國傳統花卉,也是中國古代傳統紋飾之一。春秋戰國時,蓮花紋就曾用作飾紋,自南北朝後流行,多出現在瓷器上,並常作為瓷器的主題紋飾,運用於碗、盞、缽、盤的外壁或底部。自佛教傳入我國,便以蓮花作為佛教標誌,代表“淨土”,象徵“純潔”,寓意“吉祥”。蓮花因此在佛教藝術中成了主要裝飾題材。尤其在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蓮花紋更流行於民間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在建築、陶瓷還是銅鏡、彩繪上都到處可見。
碗底蓮花擁有兩層花瓣,栩栩如生,呈現出強烈的立體感。上層12片段預告瓣分別雕刻有12個生肖圖案,筆畫簡練卻個個生動形象。同時12生肖也代表著古代用於紀時、月年的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將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相結合,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象徵著金飯碗是中華智慧的偉大結晶。
龍象徵著縱橫天上的霸主,而虎則是地上的百獸之王,金飯碗內壁四邊分別有兩條龍和兩隻虎守護,象徵著中國穩定的大國地位。龍的形象以距今約五千多年,被譽為“華夏遠古第一龍”的紅山文化“C””形盤曲的大玉龍為原型,給人以騰躍之感;而虎以西周的玉虎為雛形,虎背微拱,尾回卷,前肢前屈,呈咆嘯奔撲狀,矯健有力。龍與虎的搭配,體現著虎踞龍盤的大國氣勢,也預示著中國將在虎年更加富強,猶如一條巨龍騰飛在盛世之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