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山護國禪寺
- 地理位置: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小北山麓
- 景點級別:首批全國重點寺院、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觀音廳
千佛寶塔舌鏡塔 - 始建時間:公元791年
歷史,改建,景觀,舌鏡塔,留衣亭,
歷史
寺於唐貞元七年(791),由潮人高僧、禪宗南派惠能嫡傳第3代弟子釋大顛率門人玄應、智高等創建。
1966年起“文革”浩劫,同年7月靈山寺釋又成法師等20餘位僧人被逐,寺被改為農場,佛像、經書、書畫等貴重文物,全被焚毀。
隨著1976年10月“四人幫”垮台而“文革”十年結束,故在1979年春,以釋又成(1916-1987)、釋定根(1915-2003)為首僧眾,在有關部門批准下,發動海內外善信樂捐,自1981年4月起制訂全面重修規劃,在恢復古建基礎上,分期修葺。1982年修復大雄寶殿。1984年末開始修葺、重建靈山八景。古剎各項重修、擴建工作逐年推進。
改建
1991年12月15日,古剎隆重舉行紀念大顛祖師創寺1200周年暨大雄寶殿改建、千佛寶塔落成大慶,嘉賓如雲,長老聚賢,群賢畢至,盛極一時。
景觀
舌鏡塔
舌鏡塔是唐代僧大顛墓,亦稱“瘞舌塔”。為圓鐘型石頭建築,1983年入選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供奉的是1200多年前創建靈山寺的和尚大顛的肉身。
留衣亭
潮陽市八景之一。在潮陽市區西18公里,銅盂鎮靈山寺西側。據清光緒《潮陽縣誌》載:“留衣亭在靈山(靈山寺),昌黎移袁州時,別大顛,留衣於此。後人建亭于山麓,塑公遺像於亭中,今僅留遺址”。又載:“海陽鄭昌時有句云:亭下留衣陳法服,為招方外好歸來”。現留衣亭移建於靈山寺右山旁,坐北向南,是雙瀉水四柱亭,瓦木結構,四周有石階、欄桿,亭內有一匾額,題“留衣亭”三字,還有石碑一塊,記述重建亭經過。為潮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外山門石牌坊,坊高8米,寬6米,四柱三門,十分高大。
新的內山門(即大山門)。1999年春興工,2000年6月告竣。高約4米,建築面積100餘平方米。有4支高大的石龍柱,造型威武。牆上有2幅龍噴水浮雕石刻,和一批花草圖案石雕。大門上方,懸掛趙朴初所書“靈山寺”。下方嵌著石匾:“靈山護國禪寺”。
觀音廳,也是天王殿。門匾石刻:“靈山。大清康熙丙戌(1706)春重興,住山比丘信如立”。內掛木匾“妙相莊嚴”啟功書;木刻聯繫今方丈釋心印所書。正中供奉觀音菩薩像,又供彌勒佛、韋馱像,兩側所供泥塑四大天王,高大威嚴。
大雄寶殿。1982年重修,1991年7月至12月改建為重檐四溜水之結構,建築面積數百平方米,供奉泥塑三如來,十分高大。
念佛堂。在大雄寶殿之西北側、面積約150平方米,牆嵌石刻云:“深圳市鄭世進先生。念佛堂全座由鄭先生髮心捐資人民幣柒拾萬元敬建。於茲善舉,功德無量。公元1998年春吉立。”
觀音閣。在念佛堂旁,面積約150平方米。觀音閣全座由陳先生、姚女士夫婦,發心捐資人民幣柒拾貳萬元敬建。公元1998年春吉立。
功德堂。在觀音閣毗鄰,二層樓,約150平方米。本功德堂全由張先生兄弟5人及黃先生髮心敬建。公元1998年春吉立。
主軸東南側是通廊。上端一樓,樓下為“信蘭廳”,樓頂為僧舍,下端設會客廳。廊中間長牆上,嵌有古代《敕賜靈山開善禪院之記》等碑刻大小9通。從通廊中間進之,是大齋堂,堂內有梯可上樓頂僧舍和方丈廳。
通廊的外側,是般若苑,內從南到北為白石槽、祝聖碑、開善藏、寫經台。般若苑前是大闊埕,東側是素菜館。
千佛寶塔。位於寺院北面約200米山上,是方丈釋定根倡建,由海內外善信樂捐100餘萬元,於1990年春動工,1991年9月建成,12月25日舉行落成慶典的。這千佛寶塔,是福建惠安縣石雕廠承建,為潮汕首座,高17米,共7層,下三層安放石佛像千尊,內有石級可登塔頂。“千佛寶塔”額刻系趙朴初會長墨寶。塔前一對石獅,石柱欄桿,石級為徑,下築一亭。
自古以來,這裡有“靈山八景”,1984年末復修,後又重修或重建,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