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

中山路(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

泉州中山路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是條傳統商業街,貫穿城市南北,是泉州古城"三片一線"保護的重要地段,其建築風格體現了泉州多種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價值。泉州中山路於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路
  • 始建時間:上世紀20年代初
  • 榮譽: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
  • 街區類型:傳統商業街
  • 長度:2.5千米
  • 獲評: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概況,遺產保護優秀獎,維修與保護,改步行街,

概況

泉州中山路始建於上世紀20年代初,1901年泉州工務局成立,開始從城南新橋頭一帶拆卸舊城,闢為馬路,後因遭到商民反對只好中斷。不久工務局易名市政局,新任者翟沾本意讓新辟馬路破城而入,後礙於社會阻力,只得循著城牆,使馬路從南門入城,拆去天后宮西廊,銜接舊街北上,路面略作拓寬。那時因時局動盪,計畫又在孕育中宣告流產。
1923年春,討賊軍總指揮黃展雲在南洋歸僑陳新政等人促導下,委託從菲律賓回來的葉青眼董理城建之事,以打破泉州古城長期閉塞的落後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線貫通;隨後,為了永久紀念孫中山先生,全國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統一命名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稱“中山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 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式建築精華,正所謂“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中山路上,羅馬式鐘樓、大上海理髮店、原為施琅後花園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橋慈濟宮、秀才讀書的泮宮,同樣散發著古城特有的魅力。
泉州鐘樓泉州鐘樓
泉州市中山路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00一年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它長達二公里多,是中國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長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是泉州從古代向現代轉折過渡的歷史見證。
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前一句講的是開元寺東西塔,後一句說的就是泉州的中山路。
“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中山路濃縮南國建築風格,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
從泥土路到石頭路,再到泉州市區的第一條名為七賢的水泥路,最後是1922年正式改名為中山路。中山路經歷80多年的風風雨雨。

遺產保護優秀獎

2001年,泉州“中山路整治與保護”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這是福建省建築物首次獲此殊榮。評審團充分肯定項目“一英里延伸保護”創造了新的典範,地方政府的發起及私人團體積極參與是社會共同保護遺產的典型。權威性的材料和細膩的現代元素,確保了遺產原貌修復的順利完成。
中山路的騎樓建築中山路的騎樓建築
徜徉中山路上,羅馬式鐘樓、大上海理髮店、原為施琅後花園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橋慈濟宮、秀才讀書的泮宮……多少古老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長達2500多米的街道上,商店林立,各類商品令人眼花繚亂,商業氣息與文化氛圍奇妙地交織在一起。它那騎樓式建築是閩南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體現著泉州僑鄉人民和海外僑胞共同珍視的歷史價值和情感色彩。
中山路

維修與保護

為了保護這條著名的中山路古街歷史風貌,泉州市政府於2000年啟動實施“中山路整治與保護”項目。整治工程設計總原則的制定,主要以保護中山路的建築原有尺度,使用傳統的地方材料與施工工藝為主導思想,充分考慮立面、騎樓內地面、天棚、店鋪牌匾廣告、綠化以及市政方面的統一協調,以“洗臉式”“嵌牙式”的整修方式,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使中山路恢復了歷史原貌,使人們流連其間,感受到古城老街風采依舊的溫馨氣息。
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一條珍珠項鍊串起古城歷史“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泉州中山路形成歷史悠久,至上世紀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騎樓建築,全長約2.5公里,蘊含著豐富的建築文化,既結合泉州民居的傳統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築精華,是歷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中山路建於上世紀20年代中山路建於上世紀20年代
作為我市老城區第一條拓寬的道路,中山路這一歷史文化街區的完整保護,讓老城區“十字形城市框架”得以完好保存,許多市民都對中山路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他們從本社《泉州晚報》和《東南早報》等媒體上得知中山路衝刺中國“十大名街”時,紛紛參與投票、建言保護工作。65歲的老文史工作者楊清江自小就住在中山路旁,對這條老街有著說不盡的感情。他認為,中山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一個活的城市標本,一種生命力的象徵,讓古城的輝煌歷史不斷延續。
“中山路就像一條璀璨的珍珠項鍊,串起古城的重要文物史跡,走在這裡就像翻閱一本厚重的書籍,可以通讀古城的歷史。”作為一名老泉州人,周焜民談起中山路兩側的文物史跡如數家珍,從北向南有泉山門威遠樓、子城麗正門、留府埕、府文廟天后宮……
周焜民說,老城區眾多重要的文物史跡都在中山路兩側,從城市布局而言,中山路在這座古城的地位不言而喻。事實上,中山路這條老街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宋元時期它就是泉州最熱鬧的街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就此而言保護好中山路就是保護泉州的“城標”。

改步行街

已列入第二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的泉州中山路,即將啟動13年來的首次大整修。雖然規劃部門已為中山路開出5劑“良方”,力圖恢復這條名街昔日的風貌,但關於中山路開發與保護的討論,從未終止。
在海都閩南網海角社區和新浪微博發起的討論中,絕大多數網友認為,中山路整修,應突出閩南特色,著重修葺特色建築;而開發方面,一種聲音最為響亮,那就是學習廈門等其他城市的做法,提升中山路的商業業態,將中山路改造成步行街。
中山路老照片中山路老照片
幾年前,將泉州中山路設為步行街的呼聲就已經此起彼伏,其間也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關於這方面的建議,甚至有建議將塗門街至鐘樓,作為泉州步行街的一段試點路段。
不過,泉州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條件還不成熟,“主要是交通方面難以解決”。他說,中山路改步行街,首先要顧及交通分流,周邊沒有可承接遊客或市民的大型停車場。
其次,中山路周邊小巷居民車輛通行難以解決。“看看中山路兩側后街,如西側,塗門街至壕溝墘路面,目前僅容單輛車出入。而東側,如百源路至南俊路段,距離又太遠,根本沒辦法解決泉州中山路兩側小巷居民的交通需求。”該人士認為,只有在泉州市政府東遷後,中山路改造才能找到突破口。
泉州應有一條屬於自己的步行街,最好選在中山路,這才不枉費中山路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的頭銜。”泉州市交警支隊相關負責人說,雖然條件不成熟,但市政府東遷後,可結合周邊改造,設定停車場,將中山路改造成步行街。
泉州是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而泉州中山路又是這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冬冬認為,泉州可多挖掘中山路的資源,結合今後泉州城的建設,將泉州中山路改為特色步行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