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弛名的閩南建築頗多,威遠樓居其一。
周祈《名義考》卷三:“門上為高樓以望曰誰……下為門,上為樓,或曰譙門,或曰譙樓”,民間又稱威遠樓為“鼓樓”,俗稱北鼓樓。曹昭《格古要論》卷五:“世之鼓樓曰譙樓”,現代泉州人稱之為“閩南天安門”。
威遠樓座落位於泉州市區北端,在宋郡衙、清提督衙前。關於威遠樓始建年代眾說不一,民間相傳五代王審知建立閩國後,就開始在泉州州治前建雙闕( 瞭望防衛樓),下壘石如城,或許就是威遠樓最早的雛形。那時,威遠樓是泉州城的城標,不少國外航海旅行家的遊記有它的記載。
南宋狀元泉州太守王十明就把泉州的北樓(威遠樓)和武昌的南樓(黃鶴樓)並稱為“天下名樓”。至元九年秋八月(1349年),泉州長官契玉立就重新擇址在州衙前建造這座古泉州標誌城樓,命名為:“威遠樓”。從康煕年間至光緒年間,威遠樓仍經幾次修葺。據現存的《重修威遠樓記》稱:“泉州之威遠樓,即古桐城之譙樓也。歷歲久其間興廢不常,何可勝數。自康熙丁未歲(1667年),前提帥王公庇材重修,顏其額曰“威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威遠樓
- 地理位置:泉州市鯉城區中山北路
-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 著名景點:威遠樓
歷史名稱

歷史事件
為按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方案,讓新建威遠樓有更多的空間環境,更能襯托出挺撥、雄偉,從原舊址基礎上退後100米(備:北移),形成了南北廣場的格局。新建成的威遠樓樓址是唐宋年間泉州州署遺址。新重建威遠樓主體建築占地732平方米,正面寬35.6米,南北進深16.4米,分上下二層樓閣式造型,建築總面積為1100平方米,樓屋總高度為17.45米。從實用方面考慮,原舊威遠樓一層分東西城樓台座是土石壘成實心,但新建後威遠樓分東西城台改為腹腔空間利用作為東、西展廳,面積各為100平方米;一層四周牆壁採用巨粗又厚花崗岩石徹成,並由34支粗石柱和石欄連城迴廊。二層中央展廳百餘多平方米,東西設廂房作為管理辦公及接待室,二層同樣均有迴廊,是座典型仿唐宋年間閩南古建築七開間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廳屋,翹脊瓦簡,雕樑畫棟,整幢城樓景觀古樸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