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內八景

潮州八景,是名城景觀文化的主要內涵。潮州外八景,早就飲譽古今,名聞遐邇。潮州內八景因歷史的變遷和城市的變化,現存完整的不多,有的已被歷史湮沒了,但至今仍牽動著潮人探古思鄉之情。。根據史料,古城內八景的歷史及現狀,大體如下:東樓觀潮 指在東門樓(廣濟城樓)上觀看韓江潮漲。因東門樓正對湘子橋(廣濟橋),每年春夏韓江水漲,流過湘子橋時而形成獨特的景觀。此景似與“湘橋春漲”相同,只是觀賞位置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潮州八景
  • 地理位置:廣東潮州
  • 著名景點:東樓觀潮、奎閣晨暉
  • 相關碑文:《鳳凰洲奎閣記》
簡介,東樓觀潮,奎閣騰輝,

簡介

西園賞菊 指位於道後巷至芒巷的原明末禮部尚書黃錦的別墅花園,因花園稱為西園,園內假山蓮塘,多姿多彩,尤以菊花品種最多,故賞菊成為一景。此地已建為學校,因此“西園賞菊”也不存在。
古剎梵唱 指位於開元路的開元鎮國禪寺,因過去僧侶眾多,每於晨昏人靜時作功課,發出悅耳的頌經之音,令人陶醉,因而成為一景。可惜開元寺現處鬧市區,僧眾不多,因此已沒有過去的效果。當然早晚課仍會吸引一些聽眾。
府衙鐘聲 位於義安路與昌黎路交界處之府衙(原市政府),原前有樓,稱鎮海樓,樓上有大鐘,每於夜靜更深時發出報時鐘聲,聲及全城。而樓上欄桿柱頭的一百零八隻木雕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價值很高的藝術品,俗稱“府老猴”。在辛亥革命時,因清軍據守,革命軍縱火燒樓,付之一炬,此景也隨之消失。
蓮花午照 位於上西平路與西馬路交界處路口的蓮花古井,因井中有石雕蓮花,當正午日光照下井中時,蓮花浮現於水中,蔚為奇觀。據傳當初因井泉過猛,浹噴泥沙,故以一石雕蓮花壓於泉眼。由於周圍多民居,午照難入井中,且該井因自來水的興建而廢用,已建鐵欄保護。
七星步月 位於北馬路忠節坊內七星橋巷,該處原為溝塘,上有石橋,橋墩分七孔,每逢月夜,月光自上半夜到後半夜由東到西二方瀉入橋孔,映照水中,行人至此賞月,別有情趣。現此地已全為民居,只剩七星橋巷。
奎閣晨暉 位於南門古城邊,原有一奎星閣(也稱魁星閣),結構嚴謹樸素,閣頂有雙龍奪珠雕塑,因中間的大貝珠在晨光照射下光彩奪目,故有“奎閣晨暉”之謂。此閣已廢。
蘆荻晚眺 位於國王宮巷通環城路處,原此地與西湖相連,稱蘆荻洲,也稱小西湖。因景致悠雅,尤以夕照或夜晚漁莊的燈光點點而得名,現此地已全建為民房及醫院。

東樓觀潮

東樓指東門城樓,是潮城主要門戶之一。東門樓又稱廣濟門城樓,也有稱韓江樓,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時任潮州衛指揮俞良輔以東門為潮郡首要門戶,故城樓建築壯觀,是一座宮殿式三層歇山頂閣樓,屹立於高大厚實的台基上。樓面闊七間(計31.5米),進深五間(計19.55米),通高18.85米。三層出檐,四面環窗,登樓四望,群巒青黛,韓水如練。春夏之時,水漲潮急,舟帆點點,隨波逐浪,時見江濤拍橋,浪花濺岸,畫意詩情,盡當欣賞。樓上有聯云:“萬峰當戶立,一水接天來”,正是這一景觀的大寫意。

奎閣騰輝

。在潮州城南門外,韓江上的鳳凰洲,古時有一魁星閣,供奉文昌帝及魁星爺。據史志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巡道魯超建,后妃。雍正七年(1729年),巡道樓儼、知府胡詢、知縣張士連重建,嘉(慶)道(光)間再有修建,同治年間毀於火。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巡道聯元倡紳復建,有《修文閣碑》和《鳳凰洲奎閣記》殘碑為證。閣初始為木構造,分三層,現重建的奎閣是磚木結構,呈八角六面,更為巍峨壯觀,重現昔日光彩,成為潮州人文昌盛的象徵。
潮州內八景的其他景色有:府樓鐘聲(是指原潮州府署內,鎮海樓及樓上懸掛巨鍾),蓮花午照(指潮城西馬路的蓮花古井及日光午照的景色),七星步月(指金山下原七星橋之亮月高懸的勝景),漁莊晚眺(指西湖濱黃昏的情景),西園觀菊(潮州城南自道後巷至芒巷這一地方,傳說為明南京禮部尚書黃錦之別墅花園,稱西園)。這些勝景,均因年代久遠,僅存殘跡或湮沒了。惟存廣東四大名剎之一的開元寺,那“古剎梵唱”仍香火縈繞,餘韻未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