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蘇俄內戰 1917年
俄國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取得勝利後,被推翻的
剝削階級 在國際
帝國主義 勢力支持下組織
白衛軍 ,發動反革命叛亂,妄圖推翻新生的
蘇維埃政權 。
布爾什維克黨 和
蘇維埃政府 號召人民和
赤衛隊 捍衛
十月革命 的偉大成果。然而,嚴峻的形勢表明,僅靠十月
武裝起義 時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赤衛隊以及由革命士兵和水兵組成的部隊,保衛新生的
國家政權 是極其困難的。列寧指出,為了保衛十月革命的偉大成果,
無產階級專政 的國家必須擁有一支嚴格按照
無產階級 原則建立起來的人數眾多的
正規軍 。根據列寧的建議,1918年1月28日蘇維埃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建立工農紅軍的法令。紅軍最高
領導機關 是列寧領導的人民委員會,直接指揮機關是軍事
人民委員部 。起初,紅軍以赤衛隊為骨幹,按照自願的原則,動員勞動者階級中最有覺悟最有組織性的先進分子參加紅軍。2月23日,
蘇俄 勞動人民為抗擊德國軍隊入侵,踴躍參加紅軍,經英勇戰鬥,阻止了德軍的進攻。這一天后來被定為紅軍的建軍節。
1918年4月底,紅軍擴充到19.6萬人。隨著內戰規模不斷擴大,
志願兵役制 已不能適應戰爭的需要。5月29日,根據蘇俄
中央執行委員會 決議,國家改行
義務兵役制 ,地方成立兵役委員會,普及軍事訓練,組建
軍事院校 ,培養軍事幹部,廢除指揮人員
選舉制 ,實行
委任制 。7月實行
政治委員制 ,由軍事
指揮員 和政治委員
共同負責 管理所屬部隊的軍政事務。10月底,紅軍擴大到80萬人,開始編成
集團軍 級和方面軍級軍團。至1919年秋,共組建7個方面軍,每個方面軍轄2~5個集團軍。同年底,紅軍總兵力增至300萬人。至1920年秋,共組建88個
步兵師 、29個
騎兵師 、61個空軍支隊及一些炮兵和
裝甲兵部隊 ,總兵力五百餘萬。整個內戰時期,紅軍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戰,粉碎A.V.高爾察克、NN.
尤登尼奇 、A.I.鄧尼金、P.N.弗蘭格爾的白衛軍和
波蘭軍隊 ,將英、法、美、日武裝干涉者
驅逐出境 ,平息了
喀琅施塔得叛亂 、安東諾夫叛亂、
馬赫諾叛亂 和
巴斯馬奇叛亂 ,捍衛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
蘇波戰爭 1919年,波蘭軍隊控制了西烏克蘭的大部分,在
波烏戰爭 中取得勝利,在波蘭人和烏克蘭人都提出要求的版圖上建立一個烏克蘭國家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的嘗試未能成功。同時,
布爾什維克 在內戰中取得優勢,並向西進攻有爭議的領土。1919年末,形成了一條清楚的陣線。邊境小型衝突逐步升級,1920年4月,畢蘇斯基向東攻入烏克蘭,開始了公開的戰爭。幾乎同時,蘇俄軍隊已經開始反攻,最初的反攻非常成功,蘇軍進至波蘭首都
華沙 附近。這時,
西方國家 擔心蘇軍抵達德國邊境,對
波蘇戰爭 的興趣增加。在仲夏,華沙看來即將陷落,但在8月中旬局勢再次倒轉,波蘭軍隊在
華沙戰役 中取得了意外的、決定性的勝利。向東前進的波軍節節勝利,蘇俄提出求和,1920年10月,雙方停火。1921年3月18日簽訂了正式的和平條約——《
里加條約 》,劃分了波蘭和蘇俄之間有爭議的邊界。這次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兩次
世界大戰 之間波蘇邊界。
(圖冊參考資料)
和平建軍 內戰結束後,國家轉入和平建設時期。為適應經濟建設需要,紅軍大批覆員。1924~1925年,以
伏龍芝 為首的特別
委員會組織 實施
軍事改革 。通過改革,蘇聯採用了正規軍與民兵相結合的
武裝力量體制 ,保留並建立了一支50餘萬人的精幹紅軍。同時,組織編制發生根本變化,組織形式取得統一;建立嚴格的兵員補充制度,每年秋季徵集
義務兵 ;各級指揮人員進一步更新,工農出身的指揮幹部占2/3以上,共產黨員和
共青團員 約占其半數;實行
一長制 ,增強指揮人員的責任感;健全部隊
訓練制度 ,貫徹執行新的條令和教令,調整政治
教育體制 ;加強
政治機關 ,提高黨的政治
工作效率 ;改進技術裝備,提高部隊的火力和
突擊力 ;軍事幹部的培養由內戰時期的短訓制改為學制3~4年的
院校訓練體制 。這次軍事改革使紅軍中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的比重增加到26%,軍隊中黨的各級組織進一步完善。1925年12月,蘇共第14次代表大會通過的
聯共(布) 章程首次增加了“關於紅軍中的黨組織”一章。以後在蘇共的黨章中一直保留了有關軍隊黨組織的章節。這對加強蘇共對紅軍的領導,提高紅軍的戰鬥力起了重要作用。
1934~1938年,由於戰爭威脅日趨嚴重,蘇聯武裝力量由混合體制向基幹體制過渡。紅軍開始有計畫地擴充,至1937年增至近百萬人。同年5月10日,根據
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 和人民委員會決議,重新實行
政委制 (至1940年8月)。1935年9月和1940年5月,先後實行
軍銜 制和將官軍銜制,提高了軍事幹部的威望。但是,在1937~1938年的“清洗”中,紅軍大批
高中級幹部 被錯殺,嚴重削弱了紅軍的戰鬥力。
隨著
社會主義經濟 迅速發展,紅軍的武器裝備不斷改善,各兵種的機械化和摩托化程度逐步提高。1930~1939年間,火炮和迫擊炮增加6倍,反坦克火炮和
坦克炮 增加69倍,坦克增加1.5倍,飛機增加5.5倍。1940~1941年上半年,紅軍的武器裝備發展更為顯著。軍工生產1940年比1939
年增加 30%以上,
成批生產 了先進的重型、
中型坦克 ,製造了新型作戰飛機和
火箭炮 。隨著技術裝備的發展,組織體制發生變化,步兵師裝備了坦克,配備了師屬炮兵、
反坦克炮兵 、
高射炮兵 ,火力顯著增強,並開始組建
坦克師 和
機械化師 。1941年計畫組建20個機械化軍。空降兵旅擴編為軍。空軍於1940年實行師的編制。紅軍員額進一步擴大,至1941年6月,陸軍共303個師(其中1/4正在組建),紅軍總人數已達470餘萬。隨著部隊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和組織機構的日臻完善,30年代前半期,紅軍創立了
大縱深作戰理論 。1940年,紅軍在軍事學術研究、總結
諾門坎事件 、
張鼓峰事件 、
蘇芬戰爭 以及
第二次世界大戰 初期作戰經驗的基礎上,重新制定頒發了步兵、
坦克兵 等
戰鬥條令 。然而,
蘇德戰爭 爆發前,紅軍在新技術裝備基礎上的改編工作尚未完成;實行新編制的大多數兵團武器裝備沒有配齊;許多指揮員缺乏
現代化戰爭 的經驗。
(圖冊參考資料 )
衛國戰爭 1941年6月22日,
法西斯 德國撕毀《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由於戰前蘇聯對戰爭危機估計不足,沒有充分做好迎戰準備,對雙方力量對比估計失當,以及
戰略指導 失誤等原因,
戰爭初期 紅軍未能阻止德軍的進攻。至7月8日,紅軍89個步兵師、20個坦克師被殲。至11月,德軍深入蘇聯腹地850~1200公里,紅軍損失約700萬人,其中被俘300餘萬人。為抗擊侵略,
蘇聯共產黨 和政府動員全國軍民奮起進行
衛國戰爭 。至1941年7月1日,共有530萬人應徵參加紅軍。至11月,紅軍共有291個師又94個旅開赴前線。至1941年底,紅軍新組建400多個師。蘇共中央動員共產黨員參軍參戰,至1941年12月下旬,約有110多萬黨員參加紅軍。聯共(布)中央、各
加盟共和國 黨中央、各邊疆區委、州委和其他黨的領導機關的許多成員,在紅軍中擔任重要
領導職務 。為了應付日益複雜的局勢,加強部隊的
組織領導 ,紅軍又一次恢復政委制。為提高各級指揮員的組織
指揮能力 ,解決指揮幹部嚴重缺編問題,加強了戰時指揮幹部的訓練工作。軍事院校通過擴大招收學員名額,縮短學制,提高培訓能力。方面軍和集團軍舉辦速成訓練班,培訓大量初級軍官。同時,還大批提拔作戰有功的士兵充實基層幹部隊伍。由於採取上述
緊急措施 ,紅軍的
作戰能力 得到迅速提高。到1941年底,紅軍終於把德軍阻止在
莫斯科 和
列寧格勒 (今
聖彼得堡 )接近地,並為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在
莫斯科會戰 的第二、第三階段,紅軍消滅德軍50餘萬人,使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遭到失敗,希特勒的“
閃擊戰 ”計畫徹底破產。1942年夏季,德軍在
蘇德戰場 南翼發動進攻,企圖奪取高加索石油產地和
頓河 、
庫班河 一帶產糧區。為阻止德軍進攻,紅軍繼續擴充力量,至1942年夏總兵力達1000餘萬人(其中作戰部隊550餘萬)。在
史達林格勒會戰 中,紅軍給德軍以沉重打擊,奪取
戰略主動權 。這一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的轉折點。
紅軍越戰越強,至1945年初擁有作戰部隊等940萬人,火炮和
迫擊炮 14萬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5萬餘輛、作戰飛機2.2萬餘架。這支英雄的軍隊不給德軍以喘息時間,在解放本國領土之後又不停頓地發起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幫助
東歐 和
東南歐 各國人民從德國法西斯的占領下解放出來。1945年4月,紅軍發起
柏林戰役 ,殲滅德軍近百萬人,徹底搗毀希特勒老巢。
蘇德戰爭 結束後,紅軍揮師東向,於同年8月9日對日作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和
外蒙古 (今蒙古國)軍隊協同下,粉碎日本
關東軍 ,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重大貢獻。
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共產黨向紅軍輸送160餘萬黨員。他們在紅軍中發揮了核心領導作用,使紅軍經受住了嚴峻的戰爭考驗。在
反法西斯戰爭 中,紅軍700多萬官兵榮獲勳章和獎章,1.1萬餘人被授予
蘇聯英雄 稱號。戰後,紅軍大批覆員。從1946年起,蘇聯紅軍正式改稱蘇聯武裝力量(參見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武裝力量 詞條)。
(圖冊參考資料 )
規模 陸軍 蘇聯武裝部隊中,最大的部分是陸軍,就數量而言,蘇聯地面部隊擁有超過53000輛
主戰坦克 ;60000輛
裝甲運兵車 /戰鬥步兵車;48000門火炮、迫擊炮及多管
火箭炮 ;至少超過4600具
防空飛彈 發射器(不包括數以千計的步兵
肩射飛彈 );7000門
高射炮 ;1600具地對地炮兵火箭發射器;4500架直升機;以及總數超過180萬的兵員,規模相當驚人。共編成約184個師,居於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約有50個
坦克師 、134個
摩托化步兵師 及7個
空降師 ,全部地面部隊編為16個軍區,及駐在國外的4個
集團軍 。
蘇聯的方面軍航空隊,主要任務是為陸軍提供
直接支援 ,在空軍師配屬各單位。一個標準的蘇在線上械化步兵師,共有270輛戰車,680輛戰鬥步兵車/裝甲運兵車,215門火炮及13500名士兵,而一個裝甲師的標準
編制內 則有330輛戰車,255輛戰鬥步兵車/裝甲運兵車,165門火炮及11000名士兵,大約等同於一個裝甲師及機械化步兵師的結合。他們接收的是最新的
蘇制 裝備。
空軍 蘇聯空軍是蘇聯空中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蘇軍的一支
進攻性 打擊力量,它主要執行前線制空,對敵攻擊等攻擊性任務,裝備有戰鬥機、
戰鬥轟炸機 、攻擊機、
戰略轟炸機 和一些偵察、
電子戰 等特種飛機。
圖-95戰略轟炸機
其典型作戰方式是使用
Tu-160 、Tu-22等遠程戰略轟炸機,在Su-27、MiG-29等空優戰鬥機的護航下,對敵深進行大規模轟炸,另外,由
預警機 引導MiG-29、MiG-23等制空戰鬥機組成“高低”搭配戰鬥機群,掩護Su-24,MiG-27一類的戰鬥轟炸機對敵進行攻擊。因此蘇聯空軍是一支以爭奪前線制空權為主,針對敵深目標的空中打擊力量,其作戰思想主要是在蘇聯本土之外作戰,蘇聯空軍裝備有近萬架各型飛機,全部由蘇聯航空工業部門提供。
蘇聯航空工業擁有極高的科技水平,規模居世界第二,在軍用機研製方面是僅有的能與美國抗衡的重要力量,其生產的米格、蘇霍伊、圖波列夫等各型軍用機,不但大量服役於蘇聯軍隊,還是全球幾十個國家空中力量的主要裝備,蘇聯的戰略轟炸部隊和
美國空軍 的SAC性質相同,是
最高統帥部 直轄的空軍,作戰機約有700~1000架左右,總兵力達10萬人,由第二十四航空軍、第四航空軍、第四十六航空軍、第三十六航空軍、第三十航空軍五個航空軍組成,除了裝備有中、遠程轟炸機之外,還有Su-24“劍術師”式戰鬥轟炸機,可高空攔截、攻擊和貼地支援,並有MiG-29、MiG-31、Su-27等
先進戰機 作為基地防空用機。其他的
偵察機 、ECM機、
加油機 等固定裝備,使航空軍可獨立戰。蘇聯航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多用具有長程攻擊性能的ASM遠程
巡航飛彈 取代炸彈。
蘇聯空軍 的科技含量與水平與美國不相上下,甚至某些方面超過美國。
蘇-27有空中手術刀之稱。
海軍 蘇聯海軍 (俄語: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 флот СССР)由
潛艇 、水面艦艇、
航空兵 、海岸火箭炮兵和
海軍陸戰隊 5個兵種組成 ,總兵力為47萬7千人,其潛艇部隊共有各型潛艇360艘左右,其中
彈道飛彈 潛艇76艘,合計載彈973枚(包括彈道飛彈核潛艇62艘,載彈928枚;常規動力彈道飛彈潛艇14艘,載彈45枚),“颱風”級是其最大最新者,載彈20枚;巡航飛彈潛艇67艘(包括核動力51艘,常規動力16艘);攻擊潛艇200艘(包括核動力76艘,常規動力124艘),“A”級(阿爾法)核動力攻擊潛艇是世界上速度最快(41節),M級潛艇是世界上下潛最深的潛艇(1027米);其他用途的潛艇25艘。
戰略火箭軍 蘇聯在1959年設立的
戰略火箭軍 (Strategic Rocket Forces, SRF)構成了蘇聯戰略武力基幹;它握有全部的長程(射程超過1000公里)
陸基 飛彈,以及總數一萬枚戰略性彈頭中的六千枚,一旦核子衝突發生時,它負有4大攻擊目標:
1.敵人核子武力:包括地下建物、飛彈
發射場 、機場、
海軍基地 、武器儲存場、與
核戰 指揮管制設施。
4.敵人的城市
1980~1988年間,蘇聯全速致力於洲際彈道飛彈的現代化和多樣化,戰略火箭軍在歷經30年的改進後,已成為一支具有對全球發動核子攻擊的超級精良部隊,以
SS-18 重型洲際彈道飛彈為主力,光是SS-18
ICBM 就可毀損全美65%~80%的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中心,並保有1000枚未用彈頭。
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
蘇聯海軍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戰略飛彈潛艇武力,以新銳的三角洲級和颱風級構成主力,它們都配備了可自蘇聯本土港口或沿岸地帶,投射至
北美 地區的潛射彈道飛彈,以
太平洋 與
北方艦隊 為基地的彈道飛彈潛艇上,配備了3000枚以上的核
子彈頭 ,這些潛艇中的一部分,將可在核戰之後仍存活下來,進行反擊,蘇聯長程轟炸能力的發展,始終落後於戰略火箭軍和海軍戰略武力之後,在Tu-95H型和黑傑克式轟炸機的服役,顯示蘇聯對洲際轟炸武力興趣頗高,建立三足鼎立(陸基、海上和空中)式的
戰略力量 ,蘇聯向以不間斷的
飛行訓練 ,與模擬攻擊來保持航空戰力,
戰略空軍 除有可於北美區域以外投射的長程巡航飛彈,
直接攻擊 北美區域之外,其所擁有的轟炸機機群,也能穿透加拿大和美國的空域施展威力,黑傑克式更能靈活搭配掛載各種飛彈與炸彈以同時進行“遠攻”和“穿透”兩類型的攻擊。
SS-18撒旦飛彈
天軍 自從1957年蘇聯第一顆
人造衛星 發射上天后,美蘇
太空競賽 的序幕就已揭開,蘇聯於50年代末就開始了研製和發展反彈道飛彈技術,從1964年起,它的“橡皮
套鞋 ”
反彈道飛彈 及其與之配套的包括飛彈雷達和空間追蹤
雷達網 等預警
跟蹤系統 就開始進入服役,因此到70年代,蘇聯是世界上僅有的擁有可供實戰的
反彈道飛彈系統 的國家,最初在首都
莫斯科 周圍部署的4個
飛彈基地 8個發射場部署了64枚ABM-1反彈道飛彈,從1981年起,這些飛彈被經過改進的ABM-1所代替,這些
飛彈射程 在320公里以上,裝有
當量 為百萬噸的
核彈頭 ,利用在
大氣層 外進行核爆,將來襲飛彈及所施放的
假目標 全部摧毀,這些反彈道飛彈還具有在發射後兩小時內再次發射能力,另外,蘇聯還研製和生產SF-4和SF-8兩種性能更加優異的超音速截擊飛彈,除此之外,蘇聯還裝備了
SA-10 和SA-X-12新型地對空飛彈,射程都在100公里以上。
與此同時,蘇聯著手研究
反衛星技術 ,己具備了可供實戰用的
反衛星武器 ,並進一步開展有關“
天戰 ”技術的研究,蘇聯的
反衛星系統 始於1967年,先後進行了20多次
反衛星試驗 ,這些試驗基本上都有採用在發現並跟蹤目標後發射
截擊衛星 ,使其
機動變軌 ,瞬間接近目標,以發射鋼珠、火箭等
殺傷武器 ,或者以自爆成碎片的方式,來達到摧毀目標的目的,1968年10月19日,蘇聯在Truratam航天基地發射了宇宙248號衛星,接著又先後發射了宇宙249和252號截擊衛星,這兩顆截擊衛星在分別繞地球運行23周后,都曾在500公里高空的軌道上迅速接近
同步軌道 上飛行的宇宙248號靶星自爆成功,在1976年2月,蘇聯開始了它的反衛星實戰試驗,1976年6月,蘇聯發射了宇宙918號截擊衛星,在
低軌道 繞地球數圈後,它突然緊急上升,成功摧毀了遠在2103公里的高度,近在990公里的準同步軌道上飛行的宇宙909號靶星,接著1977年蘇聯用SS-5
運載火箭 一次發射4顆截擊衛星對幾天前發射的3顆靶星進行攔截又一次成功。
布拉瓦飛彈是目前世界殺傷力最大的核利器
“國際防務評論”雜誌說:“莫斯科一直在研製星球大戰”
太空武器 ,正在研製的有:粒子
光束武器 、質子光束武器、大功率近紅外線光束、一種
等離子 光束
發生器 、大功率雷達,據認為這種雷達將與粒子光束武器一起,在一種彈道飛彈防禦系統中使用、空間雷射,首批試驗工作原來預計90年代進行,能源從普通炸彈中獲得、新的反彈道飛彈SH-04和SH-08,1980年已開始試驗,蘇聯在之後幾年中,一直在研製進攻性的太空武器,也一直在改進
反導系統 的能力,很快蘇聯也開始研究
太空戰爭 中軍隊如何發揮作用,以及在太空部署
武裝力量 的具體方案。蘇聯ABM-
X-3 飛彈防禦系統。
布拉瓦彈道飛彈
三軍 蘇聯 武裝部隊中,最大的部分是地面部隊,總計48000門火炮、
迫擊炮 及多管火箭;4600具防空飛彈發射器(不包括數以千計的步兵肩射防空飛彈);7000門
防空炮 ;1600具地對地炮兵
火箭發射器 ;4500架直升機;以及總數超過180萬的人員,這就是蘇聯的方面軍航空隊(FA);主要任務是為陸軍提供
密接支援 ,以
空軍師 配屬各單位,蘇聯地面部隊分布大約如下:在
遠東 約52個師、在南俄28個師、在中俄16個師、在歐俄65個師、在
東歐 30個師,蘇聯的戰備程度分為三級,即人員裝備足額的戰備師、人員75%,裝備足額的預備師、人員25%,裝備50%的後備師,215門火炮及13500位士兵,165門火炮及11000位士兵,大約等於一個
裝甲師 及
機械化步兵師 的結合,並接收最新的俄制裝備。
蘇聯空軍 是蘇聯
空中力量 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蘇軍的一支主進攻性打擊力量,其典型作戰方式是使用Tu-160、Tu-22等長程
戰略轟炸 機,MiG-27一類的
戰鬥轟炸機 對敵進行空對地攻擊,因此蘇聯空軍是一支以爭奪前線
制空權 為主,蘇聯空軍裝備近萬架各型飛機,全部由蘇聯
航空工業 部門提供,蘇聯
航空 工業擁有極高的科技水平,其規模居世界第二,由第二十四航空軍、第四航空軍、第四十六航空軍、第三十六航空軍、第三十航空軍等五個航空軍組成,除了裝備有長、
中程 轟炸機 之外,還有Su-24劍師式攻擊機,使航空軍可獨立戰鬥,蘇聯航空軍的戰略轟炸多用具有長程攻擊性能的
ASM 取代炸彈。
蘇聯除了擁有龐大的空軍外,還組建有專門負責本土防空任務的
國土防空軍 ,與空軍相比,除了
航空兵 外,國土
防空軍 還編制有防空飛彈和雷達部隊,防
空軍航空兵 部隊主要裝備戰鬥機和
截擊機 ,負責戰略
空防 的飛機一直維持在2250架左右,以及其他輔助飛機。轟炸機、攻擊機和戰鬥轟炸機等進攻型機種主要用於裝備空軍,即蘇聯空軍完全是一支進攻型力量,並非用於防禦,相對於更具侵略性的空軍而言,國土防空軍主要用於本土防空任務,其部隊從不駐紮國外基地,航空兵裝備的
作戰飛機 也絕少對外出口,由於防空軍擔負著捍衛國家
領空 和
戰略要地 的重責大任,所以在
國防經費 的分配以及
技術裝備 的採購上享有一定的優先權,蘇聯把戰鬥機分為防空截擊機(
Tu-28 /128、Su-15/21、MiG-25/31)、前線戰鬥機(MiG-21、MiG-23、MiG-29)、攻擊機(Su-25)、戰鬥轟炸機(Su-17、MiG-27)和前線轟炸機(Su-24)等5種,像Su-15/21和Tu-28/128在空軍或
海軍航空兵 是無緣得以一見的,MiG-21和MiG-23這樣的前線戰鬥機則同時裝備空軍和防空軍,但防空部隊裝備的為專門型號,MiG-31可說是最後一種專為防空軍研製的防空截擊機。
蘇聯海軍 由
潛艇 、
水面艦艇 、航空兵、海岸火箭炮兵和陸戰隊5個兵種組成,總兵力為47萬7千人,其潛艇部隊共有各型潛艇360艘左右,其中彈道飛彈潛艇76艘,合計載彈973枚(包括
核動力 彈道飛彈潛艇62艘,載彈928枚;常規動力彈道飛彈潛艇14艘,載彈45枚),“颱風”級是其最大最新者,載彈20枚;巡航飛彈潛艇67艘(包括核動力51艘,常規動力16艘);攻擊潛艇200艘(包括核動力76艘,常規動力124艘),“A”級(阿爾法)核子攻擊潛艇是世界上速度最快(41節),下潛最深(900米)的潛艇;其他用途的潛艇25艘。海軍航空兵設有海軍航空兵司令部和
艦隊航空兵 司令部,前者直屬海軍總司令領導,後者在行政和業務上受海軍航空兵司令部領導,在作戰上受所在艦隊司令領導,艦隊航空兵下轄數個
航空兵師 和獨立
航空兵團 、大隊、團以下有大隊、中隊,海軍航空兵共有作戰飛機約1369架,直升機435架,其中轟炸機390架,戰鬥轟炸機195架,
反潛機 514架,
海上偵察 和
電子戰飛機 205架,
反水雷直升機 15架,
空中加油機 70架,運輸和訓練機415架。海岸火箭炮兵共13000人,編為1個岸
炮兵師 ,主要裝備“SM-4-1”130毫米火炮和約100座“萼片”式岸防反艦飛彈發射架。
海軍陸戰隊 共18000人,編為1個陸戰師,3個獨立陸戰旅,4個艦艇
特種作戰 旅,61個獨立支援分隊。